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

2024-04-08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1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

3、 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4----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串译文段(1),翻译文句,理解文段内容。

3、积累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4、背诵第一段 学习过程:

一、 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1、李密

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 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2、“表”是一种文体,,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3、背景资料: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

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

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

所请。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听课文朗读,给下列语句中括号前的字注意:

以险衅(

)

夙(

)遭闵(

)凶 门衰祚(

)薄

茕茕(

)孑(

)立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除臣洗(

)马

刘病日笃(

)

床蓐(

)

猥(

)以微贱 生当陨(

)首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庶刘侥(

)幸

2、通读全文,找出文内通假字

a夙遭闵凶。“闵”,通(

)

b常在床蓐。“蓐”,通(

)

c零丁孤苦。“零丁”,通(

)

d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

)

3、文题为 “陈情”,作者就究竟陈说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叙说。

三、落实文本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疏通文意,解释下列语句中括号前的词语意思

(1以( )险( )衅( ) (2)夙( )遭闵凶。 (3)闵凶( ) (4)父见( )背( ) (5舅夺( )母志 (6 祖母刘悯( )臣孤弱 (7)( )亲抚养 (8 终鲜( )兄弟 (9 )衰祚( )薄( ) (10)有儿息( )

(11外无期( )功强( )近之亲 (12)茕( )孑( )立 (13形影相吊( ) (14)夙婴( )疾病

2、古今异义:

九岁不行

古义:(

)

今义:(

) 至于成立

古义:(

)

今义:(

)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4、知识延伸: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夺: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b、舅夺母志。(

)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一)小组研讨,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a 逮( )奉圣( )朝,沐浴清化 b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 c 诏书特( )下 d 拜( )臣郎中 e 寻( )蒙国恩 f 除( )臣洗马 g 猥( )以微贱 h 臣具( )以表闻 i 诏书切( )峻( ) j 责臣逋( )慢( )

4、胁服夺其官(

) 行

a行年四岁( ) b九岁不行( )

c余嘉其能行古道( )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

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文章第一段,预习文本第

二、三自然段。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

二、三段文句,理解文段内容。

2、积累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3、背诵第二三段。 学习过程:

一、课前提问第一自然段背诵。

二、落实文章第二自然段

k 急于( )星火 l 则刘病日笃( ) m 欲苟( )顺私情

2、知识延伸:

病笃( ) 大渐( )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臣具以表闻 ( ) 猥以微贱。 ( ) 4.古今异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 今义:( )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三、师生研读第三段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a 伏( )惟( )圣朝以孝治天下

b 犹蒙矜( )育 c 且( )臣少仕伪朝 d 不矜( )名节 e 至微至( )陋 f 过( )蒙拔擢( ) g 宠命优渥( )

h 岂敢盘桓( ) i 但( )以刘日薄( j 无以( )至今日 k 更相( )为命 l 是以( )区区( )不能废( )远

2、知识延伸: (1)矜:

犹蒙矜育( ) 不矜名节( ) 矜持((2)薄:

)西山)

门衰祚薄( ) 如履薄冰( ) 薄物细故( ) 相如虽驽钝,独畏廉将军乎?(

) 厚今薄古( ) 日薄西山( ) (3)成语: 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朝不谋夕: 人命危浅 :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四、学生整理导学案,质疑反馈。

五、作业 背诵

二、三段。 学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文句,理解文段内容。

2、积累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3、背诵第四段

4、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四段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a实所共鉴( ) b 矜( )悯愚诚 c 听( )臣微志d 庶( )刘侥幸 e 保卒( )余年 f 臣不胜( )犬马怖俱之情 g、臣以供养无主( ) h、辞( )不赴命 i、当( )侍东宫 g、本图( )宦达 k、人命危( )浅( ) l、非独( )蜀之人士及二州牧

2、知识延伸: (1)独: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 (2)表示难道的词: (3)有关成语: 乌鸟私情: 结草衔环 : 皇天后土: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二、巩固测试:

(一)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

)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3)见欺于王 (

)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2、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2)无以终余年 (

)

3、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2)感君区区怀(

)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

4、当

①当侍东宫(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⑤当是时,商君佐之 ( )

5、见:

①慈父见背( );

③项伯即入见沛公 ( )

三、知识点总结

1、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3) 则刘病日笃。 ( )

)

)

)

) ) ②死当结草( )

)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⑹不久当归还。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4)夙遭闵凶。 ( ) ) )

)

(5) 猥以微贱。 ( ) (6)臣少多疾病。 ( ) (7) 拜表以闻。 ( ) (8)臣少仕伪朝。 ( ) (9) 历职郎署。 ( ) (10)谨拜表以闻。( )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2、古今异义(解释出古义)

a、九岁不行 不行:( )

b、举臣秀才 秀才:( )

c、除臣洗马 洗马:( )

d、臣欲奉召奔驰 奔驰:( )

e、臣之辛苦 辛苦:( )

f、则告诉不许 告诉:( )

E、日薄西山:靠近

听臣微志:听从 F、夙婴疾病:缠绕

供养无主:主持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成立:成长,能自立。 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 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

4.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g、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

h 、至于成立 至于:( )成立:( )。

i、急于星火 星火:( )

四、背诵全文

五、作业

完成第四课时导学案内容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文内知识要点。

2、背诵全文。

3、做好知识能力的迁移。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ǔ)

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 逋慢(p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 期功(jī) 闵凶(mǐn) 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éi) 矜悯(jīn) 郎署(shǔ) 猥以微贱(wèi)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衿名节:自夸

例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A.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下列对各句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臣少多疾病 ③猥以微贱 ④臣具以表闻 ⑤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愿陛下矜愍愚诚 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⑨屈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⑦/ ③⑥/ ④⑨/ ⑤⑧ B.①③⑦/ ②④⑨/ ⑤⑥⑧ C.①③⑦/ ②⑥/ ④⑨/⑤⑧ D.①③⑥⑦/ ②/④⑨/ ⑤⑧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下列各句中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终鲜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鲜美(新鲜)

B.、夙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晨)

C、行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行(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实行) 《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D、门衰祚薄(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不薄今人爱古人(微薄)

10.下列句中“区区”与例句中“区区”意思相同大胆一项是( ) 例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B.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C.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D.此人非他,正是区区在下。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1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终鲜兄弟:终归没有兄弟 ②行年四岁:经历了四年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 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日笃:一天一天沉重

⑥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⑦伏帷:伏帷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⑧死当结草:死后再算帐。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⑧ C.①④⑥⑦ D.②④⑥⑧

(二)课内阅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3.对下列句子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甚:更严重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擢:提拔,提升

C.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共同审察 D.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庶:差不多

14.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臣以供养无主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三)课外阅读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历郓州南京推官。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御史台辟为主簿,未至,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罢为镇南掌书记。代父丙远官,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①之未葬者七十丧。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

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②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杜衍、韩琦荐,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会吕夷简罢相,夏竦既除枢密使,复夺之,以衍代。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并为谏官,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作《庆历圣德诗》。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竦也。诗且出,孙复曰:“子祸始于此矣。”

介不畜马,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未赴,卒。

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衍时在兖州,以验介事语官属,众不敢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2)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 大奸,盖斥竦也。

(3)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介家故贫,妻子几冻馁,富弼、韩琦共分奉买田以赡养之。有《徂徕集》行于世。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注:①五世:父子相继为一世。五世,即五辈。②文章:石介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之一,反对“侈丽浮华”的文风,强调文章的社会功利性。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笃学有志尚 笃:重视,专注

B.复夺之 夺:剥夺,撤职

C.夏竦衔介甚 衔:怀恨,仇恨

D.诏下京东访其存亡 访:拜访,探望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 ②臣以险畔,夙遭闵凶

B.① 有《徂徕集》行于世。 ②急于星火

C.① 介不畜马,借马而乘 ②而刘夙婴疾病

D.① 学者从之甚众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石介乐善疾恶、奋然敢为的一组是( )

①代父丙远官 ②介为文有气

③指切当地 ④作《庆历圣德诗》

⑤介不畜马,借马而乘 ⑥颇招宾客,预政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④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介家徂徕山下,曾经在徂徕讲学,人们称他为徂徕先生。后来到京师国子监讲学。也曾经担任

过郓州和南京的推官。

B.在章得象、晏殊、范仲淹等人同时执掌朝政,欧阳修、蔡襄等人一起作谏官的时候,石介认为这

是当世盛事,高兴地写诗歌颂。

C.石介死后,徐州孔直温谋反,抄家得石介书信,夏竦散布石介未死的谣言,请求开棺验尸。

D.石介家里很穷,妻子和孩子挨饿受冻,富弼和韩琦一赶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了一些农田用来供奉石

介的家人。这件事有《徂徕集》记载,在后世流传。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吕夷简罢相,夏竦既除枢密使,复夺之,以衍代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

1、xìn

mǐn

zuq òiónɡ

jié

xiǎn

qiǎnɡ

xiǎn

wěi

yǔn

jīn

zhuó

huán

jiǎo

2、1.闵,通“悯”。

2.蓐,通“褥”。

3.零丁,通“伶仃”。

4.臣有,通“又”。

3、

三、

1、1 以:因为。险:坎坷。衅:祸患

2 夙:早。

3 凶:不幸。

4 见:代词,第一人称,我。背:背弃。

5 夺:强行改变。

6 悯:怜悯,爱怜。

7 躬:亲自。

8 鲜:少,没有。

9 祚:福气,福分。 薄:浅薄

10 息:子。

11 期:满周年

强:勉强。

12 茕茕:孤单。孑:孤单

13 吊:安慰。 14 婴:缠绕

4、古今异义:

九岁不行

古义:( 不能走路)

今义:( 不可以 ) 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式)

(二)知识延伸:

茕茕孑立: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形影相吊:吊: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夺: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丧失,耽误 )

2、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强取)

4、胁服夺其官( 削去罢免 )

行:①动词,经历; ②动词,走路; ③动词,施行

2、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15 逮:及,到。 奉:承奉。

16 察:考察推荐。 17 特:特地。 18 拜:授予官职。 19 寻:不久。 20 除:授予官职。 21 猥猥: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2 具:详尽。 23 切:急切 峻:严厉 24 逋:逃脱。慢:怠慢。 25 比。 26 笃:病重。 27 苟:姑且。

2、知识延伸: 病笃(病重) 大渐(专指皇帝病重)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臣具以表闻 ( 使动用法 “使上闻”) 猥以微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4.古今异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式)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六、师生研读第三段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28 伏:俯伏。惟:思量。

29 矜:怜悯。

30 且:再说。

31 矜:自夸。名:名誉。

32 至:极其。

33 过:过分。拔擢:提升。

34 优渥:厚。

35 盘桓:犹豫不决。

36 但:只是。以:因为。薄:迫近。 37无以:没有用来„„的。 38 更更相:交互。39 是以:因此。区区:拳拳之情。废:废止

2、知识延伸: (1)矜:

犹蒙矜育(怜惜) 不矜名节(自夸) 矜持(庄重) (2)薄:

门衰祚薄(浅薄) 如履薄冰(与“厚”相对) 薄物细故(微小、少) 厚今薄古(轻视、看不起) 日薄西山(迫近) (3)成语: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

第三课时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41 矜悯:怜悯。 42 听:听任,请允许。 43 庶:或许。

44 卒:终。 45 胜:禁不住。

46、主:主持,做

47、辞:辞谢

48、当:充当

49、图:希望 50、危:危弱。浅:不长

51、独:单是。

2、知识延伸:

(1)独:

相如虽驽钝,独畏廉将军乎?(难道)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残暴无道)

(2)表示难道的词:独、顾、岂、庸、其 (3)有关成语: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四、巩固测试:

(一)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代指自己)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代指自己) (3)见欺于王 (表被动 )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

2、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使用,相当于“就” )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 )

3、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 (2)感君区区怀(诚挚的)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小)

4当:①动词,任,充当;②副词,应当; ③动词,抵御 ④动词,把守

⑤介词,在,正在

⑹副词,必定,一定

5、见:①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②动词,看见; ③项动词,会见 ④通“现”,出现

词类活用

1.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古今异义(解释出古义)

1、不行:不能走路

2、秀才:优秀人才

3、洗马:太子随从

4、奔驰:奔走效劳

5、辛苦:辛酸苦楚

6、告诉:申诉

7、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8 、至于:一直到....... 成立:成人自立。

9、星火:流星的光,比喻急迫 参考答案 1.C 2..CE 3.C 4.B 5.C 6.A 7.B 8.D 9.D 10.B 11,B 12 ,C

13.D (庶:或许) 14.B(宾语前置。)

15.A(错在“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应是他年轻时就任蜀汉官职。) 1.D查访,侦察

2.A (都作“因为”讲B.才/却

C.副词表反诘语气/他的D.于是,就/趁机), 3.C (①⑤都不能体现"乐善疾恶";②表现石介写文章有气势)

4.D(这件事有《徂徕集》记载说法有误,应是石介有《徂徕集》行于世。)

20.(1)正巧吕夷简被罢免宰相,夏竦拜官枢密使后,又剥夺了他的官职,让杜衍代替他。

(2)这首诗称颂了当时很多著名大臣,诗里的大奸臣,是指斥夏竦。

(3)结果有几百人出来保证石介已死,这才避免了开棺验尸。石介的儿子和兄弟受牵制被送到别的州看管起来,过了很久才回家。 译文: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曾经担任过郓州、南京推官,他专注于学习,有崇高的理想,热爱正义,疾恶如仇,喜欢提高自己(高尚的)名节,遇到事情敢于挺身而出。御史台征召他为主簿,还没到任,就因为议论皇上的赦免书不该模仿五代十国那些僭伪国家的内容,贬官为镇南掌书记。代替父亲石丙到远方做官,担任嘉州军事判官。因为遇到父母的丧事,回到徂徕山下耕田,(这期间)埋葬了五辈之内没有埋葬的七十人。在家中办书院教授《易经》,鲁地的人都称石介为徂徕先生。后来他到京师担任国子监直讲,听他讲课的学者很多,太学因此办得更兴盛。

石介写文章很有气势,曾经认为西昆派文章的华丽文风是文坛的一大弊端,认为佛教和老子的学说有害,写了《怪说》《中国论》,认为去掉这三个弊端,文坛才会变得美好有作为。又写了《唐鉴》来警示奸臣、太监和宫女,指摘时弊,没有避讳顾忌。受到杜衍、韩琦的推荐,他被提拔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正赶上吕夷简被免去宰相之职,夏竦被授予枢密使,又撤了他的职位,用杜衍替代他。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一起为谏官,石介很高兴,说:“这是大好事,歌颂此事是我的本分,怎可以停止?!”作了《庆历圣德诗》。这首诗歌颂了很多当时的著名大臣,诗里说的大奸臣,是指斥夏竦的。这首诗完成以后,孙复说:“你的灾难从此开始。”

石介不养马,借别人的马骑,常和大臣们来往,召集了很多宾客,参与政治上的事情,人们常常指责议论他。他对自己感到不安,请求调离京城,到濮州作通判,还没赴任就去世了。

恰巧赶上徐州的狂人孔直温谋反,搜查他家,发现石介的书信。夏竦对石介恨之入骨,而且想诽谤杜衍等人。于是就说石介是假死,向北去了契丹,请求开棺验尸。皇上命令京东地区查验石介的生死。杜衍当时在兖州,将查访石介这件事交给下属官吏,大家都不敢答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整个家族担保石介已经去世。杜衍从怀里拿出自己准备上奏的草稿给他看,说:“我已经向皇上保证过了,你如此年轻,见义勇为,今后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提点刑狱吕居简也说:“如果打开棺材是空的,石介真的向北逃跑了,那么杀掉也不过分,但如果不是这样,就相当于国家无故挖掘别人的坟墓,(流传出去)怎么向后世交待?而且石介死的时候一定有很多亲人学生及装殓尸体的人,如果叫他们来问问没有异样,就让他们立下军令状担保,这样也足以向皇上交代。。”结果有几百人出来担保石介已死,这才避免了开棺验尸。石介的儿子和兄弟受牵连被送到别的州郡看管,过了很久才回到家乡。

石介家很穷,妻子孩子差不多都挨饿受冻,富弼、韩琦一起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了农田供养石介的家人。石介有《徂徕集》流传于世。

部分注释:

*推官: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掌推勾狱讼之事。

*御史台: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五世:父子相继为一世。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2篇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设疑解惑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4、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5、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展示提高】

1、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巩固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___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 五代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qīng

shè

shú

suì

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

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 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合作探究】 、设疑解惑

1、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5、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展示提高】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巩固拓展】

一、1.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4.(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5.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3篇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设疑解惑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4、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5、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展示提高】

1、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巩固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___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而《孙权劝学》则以_____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 五代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qīng

shè

shú

suì

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

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 劝学——就学——论议——结交 【合作探究】 、设疑解惑

1、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5、①.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展示提高】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巩固拓展】

一、1.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 4.(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5.比喻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4篇

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童年是人生最纯洁的一方净土,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感,更能体会到那段时光的纯真和美好。一方净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古往今来,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灵魂用心向我们浅唱低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亲吻土地。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3.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

怠.(dài)慢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jiǎo)洁 漂渺.(miǎo) 纠葛.(gé)

2.解释下面词语。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歌吹:歌声和乐声。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交流点拨】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 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 月下行船、 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 :月夜归航、 偷豆余波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交流点拨】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交流点拨】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深层探究

1.朗读第1至3自然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2.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交流点拨】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4.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

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

5.你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交流点拨】“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四、板书设计

社 戏

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略)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略) 看戏前

C、看社戏前的波折;(详)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 看戏中

E、去赵庄看社戏;(详)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

看戏后 G、六一公公送豆。(略)

五、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交流点拨】例: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熟悉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行文思路,知道了《社戏》是以“社戏”为线索,按照“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来组织材料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赏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交流点拨】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描写的其他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2.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并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交流点拨】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

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

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

兄长一样。

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3.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二)语言品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的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蕴含着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4.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手法探究

朗读11-13段、22-23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等。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途中的愉快心情。

(四)课堂小结

平桥归省乐趣多,钓虾放牛多快活。 登船看戏心难耐,月夜行船景动心。 船头看戏难尽兴,月下归航拾豆趣。 童年美好易消逝,劝君惜取眼前时。

三、板书设计

社 戏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友爱、热情、善解人意、考虑得周全

桂生:热忱。

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幻觉 比喻拟人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5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学习过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

) 膝(

) 褶(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 有 奇 巧 人 曰 王 叔 远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虞 山王 毅 叔 远 甫 刻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4.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三、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难点)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 (2)释词。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核舟大小如何?

(2)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3)核舟上共雕了多少人和物?

(4)古代的“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5)文章主体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二、研读课文

朗读课文可以男生、女生分读,师读齐读等方式,对读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书力求使用普通话,尤其注意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的读法,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分析,设计问题如下。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说明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答案:

(1)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找四名学生朗读第2-5段,然后分析讨论。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第2-4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正面;第5段是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作者是按照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突出王叔远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找三个男生分别扭作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让他们按照课文中所述的情境实际演练,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为形象,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点拨:“东坡”与“鲁直”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佛印”矫首昂视,屈膝盘坐,神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表演完毕后设计思考题如下: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开展小活动——课堂表演。

让两名男生扮作两个舟子,身边放上一些道具充当“楫”、“壶”、“炉”“蒲葵扇”等物,模拟两名舟子的神情动作,让讲台下的同学观看并说出他们跟书中所作是否一致,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变抽象文字为具体形象。下一步,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力,想像一下当时苏轼跟他的朋友泛游赤壁时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正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时,三个知心朋友暂时把身边琐事放在脑后,乘一叶扁舟荡漾在大江之上,江面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清风吹来,荡起层层涟漪……

⑤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至此课文全部研读完毕。

三、总结、扩展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课后反思:

陈情表导学案及答案范文第6篇

编号9 编写时间2014/3/20

编写者

邓俊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一、理解“木”与“树”、 “木叶”与“树叶”、 “落木”与“落叶”、 “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学习方法

一、朗读法

二、探究法

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学习课时

二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二、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作家作品”

三、作家作品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四、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

问题导学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意忘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查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引1:与树有关的诗句

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诗句叶有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

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明确: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

4、6段相关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明确:。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 (2) (3)

(4)

(5) (6) (7) 课文小结

(1)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语言的暗示性) (2)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课后反思: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1)注音: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2)解释下列成语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二、预习检查导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和诗句叶有关的: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和木有关的诗句: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1)含有落叶的因素。(2)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上一篇:城市管理工作总结局范文下一篇:除数的两位数的除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