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

2023-11-15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满族医学;萨满;木鸡汤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2.017

Key words: Manchu medicine; Shaman; Muji Decoction

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在我国北方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活动。有人类就会有疾病的存在,无论多么原始的人类社会,都会有当时治疗疾病的方法。从满族产生开始,满族人民就逐渐总结出了各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疗方法。从早期以萨满教宗教仪式为主体的巫术医疗,到后来萨满教的衰落,满族特色医药的兴起,到现在对萨满教和满族医学都有了全面而客观的认识,满族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也体现出了满族医学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进步。

1 满族医学与萨满教的关系

1.1 萨满在医疗当中的作用

任何一种医疗体系都是由医疗信仰和医疗时间组成,萨满医疗就是原始医疗体系与原始宗教体系相融合的综合医疗体系。乌仁其其格[1]对萨满治疗仪式及行为进行了分析,从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对萨满治疗仪式的特征、治疗机理以及在治疗仪式中反映出的萨满与其信仰群体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互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认为萨满治疗疾病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一种文化治疗和民俗治疗,其治疗仪式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医疗效果。为了使医治更具疗效,萨满除了使用心理疗法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前人总结的医疗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萨满治疗仪式的过程当中,将这些医疗知识融入其中,发挥实际的疗效。

刘世珣[2]以《尼山萨满传》作为考察基础,从跳神作法、过阴追魂、疾病构想与医患关系及清廷对萨满巫觋治病的取缔4个方面讨论,试图窥探萨满巫觋治病的过程、时人相信巫觋治病的原因、医者类型、医病关系、各种法器象征的意义、参与者彼此之间的互动情形及朝廷限制萨满治病的缘由。

富育光等[3]认为在跳神过程中,萨满通过诵唱神歌、跳舞、象征性动作、巫术等表达逐魔除病的意义,实际是在向患者施授心理暗示,使他们认为病魔已除,病将痊愈,从而解除精神负担,在心理上产生安抚效应,有助于身体的恢复。约瑟夫·莫雷诺[4]也认为,萨满仪式中的音乐能够将医者和患者节奏性地连接在一起,强化患者对现行信仰的信念并积极影响患者向生理层次转变。音乐为萨满通向神灵世界的旅行提供支持,它能够增强萨满的能力,比如加强神灵与患者之间的联系等。

1.2 早期满族医学与萨满教的关系

满族先人在氏族部落时期便信奉萨满教,崇尚巫祝,相信神灵可以驱除邪恶、消除疾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有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后进行驱邪,有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有的针对出远门之人,有的针对妇女儿童,其方式以跳神和祭祖供物为权威[5]。满族氏族部落后期,满族先人学会了造酒和利用动植物的药性和毒性。后来一部分萨满逐步掌握了医药知识,在祈福、祛病消灾中运用满族先人在生產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原始药物和方法为族人治疗疾病。金代满族对一些药物的产地、采集、加工、经济价值和医学知识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认识。明代萨满已经掌握了药物的采集、加工、应用,疾病的预防,针灸按摩等多种医技医法,用来治疗常见疾病[6]。

1.3 逐渐与萨满教脱离的满族医学

清代大量的汉族和蒙古族医生加入到满族医药队伍中,原始萨满教衰退,满族医学与萨满教逐渐分离。清代注重医政药事管理,建立了清代宫廷医政药事管理机构,实施医学教育和对医药有功人员奖励政策。官吏的职责也更加明确,并对宫廷医学进行分科管理。清代还用满文整理翻译了大量中医药学历代名著,满族也出现许多名医。到现代,散在于民间的满族医生们运用满族医技医法数十种,在医疗中使用脉诊、舌诊、指诊等诊断技术,治疗骨伤、外伤、寒湿病痛等北方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简便易行,且有较好疗效[5]。

王平鲁[6]认为,满族医学开始与萨满教逐渐分离,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满医对疾病的认识开始提高,开始注重野生药材的采集,并且萨满祷告和医事活动开始同时出现。他还认为,萨满医疗活动不局限于迷信的巫术,他们还积累了一套丰富的民间医学知识,如萨满以“盐酒米袋烙风气病”“烧柳汁熨咬伤”“剖活牲胸膛熨伤”“燃艾子灸伤痛”等因地制宜的民间医术。

刘红彬等[7]在研究萨满教文化与佟氏药谱疗术时认为,萨满不仅是靠精神抚慰、心理疗术等医疗方法,还不断地开拓并广泛使用土方草药,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并配以喷、摩、灸、烤等技术。如佟氏家族在医治患者时,除了用一些药剂(包括内服外用)外,还常常用推拿疗术给患者医治疾病。

2 满族医学中治疗疾病的常用方药

2.1 按治疗疾病分类

陈凤芝[8]对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内科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进行了整理归纳,她发现满族人由于多生活于北部寒冷地区,日常生活中主要以肉食为主,因此所患病证亦以风湿痹证、寒腿疼痛、痰喘咳嗽、痈疮肿毒为多,并且按照治疗疾病将方药分为6种(见表1)。

陈凤芝[9]还对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妇儿科等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进行了整理归纳,常见妇科病证多以月经失调、带下过多等为主,儿科疾病常以惊风抽搐、小儿疳积或跌打损伤为要,并且按照治疗疾病将方药分为9类(月经病、妊娠病、产后并、带下病、儿科疾病、痈疮肿毒、跌打损伤、耳鼻喉科疾病、其他疾病)。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只有单方,咽喉肿痛用马兜铃、北豆根,牙痛用天仙子、啄木鸟舌、水獭胆汁,眼疾用锉草(木贼)、狍肝、熊胆汁;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只有复方,风疹瘙痒、女子阴痒、男子阴囊湿痒肿胀、虫咬及疯狗咬伤、狐臭这5种疾病,使用的复方分别为荆防苦参汤、野茴香白矾汤、鸡蛋清调野茴香面、醋(或酒)调雄黄末、黄白膏。其余疾病及方药见表2。

刘淑云[10]根据满族人居住地的气候特点、地理条件,从由气候寒冷引发的疾病和脾胃病两方面对满族人的常见疾病和对应方药做了简述,主要药物备注别名,部分药物还备注了满语名,此外还介绍了妇科疾病常用的一些药膳疗法以及外科疾病常用的外治法。

2.2 按药物类型分类

于永敏[11]将满族常用药膳药物分为植物药和动物药2种,分别介绍了人参、山楂、杏仁、山药、猕猴桃、松子及哈士蟆、鹿、猪胎等在满族人日常药膳当中发挥的作用。吴定华[12]列举了马齿苋、土三七、黄芪、细辛、灵芝、五味子、酸枣树根、牛蒡子以及黄柏几味满族常用植物药的使用方法及治疗疾病。梁茂庭[13]则列举了蛤蟆、蜈蚣、蝎子、蚯蚓、蚂蟥、林蛙以及斑蝥等满族常用动物药的使用方法及治疗疾病。梁廷信[14]分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3种类别介绍了满族的常用药物,植物类药物包含人参、土三七等11味,动物类药物包含虎骨、蛤蟆等9种,矿物类药物包含琥珀、朱砂等4种,分别介绍了每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疾病。

3 满族医学的现代研究

近年来满族医学的方药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满族民间验方“木鸡汤”,由云芝(木鸡)、核桃楸皮、山豆根及菟丝子4味药组成。其中核桃楸皮为首次入药的满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其中木鸡、菟丝子2味药具有养肝散结、健脾化湿之功效,即满医所说的“扶正”的作用;核桃楸皮、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散结之功效,即具有“祛邪”的作用。

3.1 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韩捷等[15]、孙家典[16]、荆萌等[17]均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通过检测复方木鸡冲剂或颗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证实其具

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疗效。李日向等[18]、王丽等[19-20]用复方木鸡颗粒或冲剂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引起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通过各项指标的检测,发现复方木鸡颗粒能够降低各项指标,阻止病程进展。

3.2 治疗肝癌

韩雪华等[21]、段汝钦等[22]、吴海江等[23]应用复方木鸡冲剂或合剂治疗原发性肝癌,通过对比临床疗效,证实其能够改善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弥补肝癌介入治疗的不足。

3.3 治疗慢性肝内胆汁郁积

刘永久等[24]应用复方木鸡颗粒合并思美泰对60例肝内胆汁郁积患者经过连续3个月的治疗后,对各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表明复方木鸡颗粒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和谷丙转氨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4 满文古医籍的整理现状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满族为了吸收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用满文翻译整理了大批古籍,医学古籍也在其列。于永敏[25]汇总了中医古籍如《雷公炮制论》《寿世保元》《王叔和脉诀》《医药集览》《脉论》《诸病源候论》《药性赋》《用药歌诀》《难经》《重订引痘新法》《痘症诊治通解》《食疗法》《天花探源》《经穴部位图》《医疗通书》《热症诊治》《妇科疗法》《孙思邈卫生歌》《难经脉诀》《延寿格言》《律例馆校正洗冤录》,西方医药书如《欽定骼体全录》《西洋药书》,兽医古籍如《马经全书》《相马经》《马经》,其他如《上药王源流》《答医方明》《奇门》《长寿佛经》《沐浴经》等,并对其译者、成书年代、版本形制、历史背景、现存状况、按语、底本及学术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考述。

5 小结

满族医学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满族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很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实践活动,但满族医者们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知识,虽然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极具特色。近年来,满族医学的存在和发展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对于它的整理发掘和研究日渐增多。整理汇总其研究进展,可以对未来的满族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乌仁其其格.蒙古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及治疗机理的医学人类学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3):45-51.

[2] 刘世珣.论《尼山萨满传》中的清代巫觋治病及其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6-23.

[3] 富育光,郭淑云.萨满文化论[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5.

[4] 约瑟夫·莫雷诺,李世武.民族音乐治疗:一条跨学科研究音乐与治疗的路径[J].民族艺术,2014(2):85-93.

[5] 王平鲁.萨满教与满族早期医学的发展[J].满族研究,2002(3):80-84.

[6] 刘淑云.满族医药历史沿革[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4-7.

[7] 刘红彬,韩东.萨满文化与佟氏藥谱疗术[J].满族研究,2011(1):34-39.

[8] 陈凤芝.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内科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36-637.

[9] 陈凤芝.满族医药文化中治疗妇儿科等疾病的常用单方与复方[J].吉林中医药,2012,32(1):99-101.

[10] 刘淑云.满族民间医药治疗常见病简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4):1-3.

[11] 于永敏.满族药膳与食疗经验[J].满族研究,1992(2):76-79.

[12] 吴定华.满族常用植物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08-24(006).

[13] 梁茂庭.满族常用动物药[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08-10(006).

[14] 梁廷信.满族常用药简介[N].中国中医药报,2000-05-17(Z03).

[15] 韩捷,陈海燕,沈培辰,等.复方木鸡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5):631-633.

[16] 孙家典.复方木鸡颗粒联合天晴甘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103-104.

[17] 荆萌,荆红.干扰素联合复方木鸡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附对照组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9):404-405.

[18] 李日向,耿新义,常占杰.复方木鸡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留恋瘀毒型)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3(5):15-16.

[19] 王丽,宋玉荣.复方木鸡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408-409.

[20] 王丽.复方木鸡冲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变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988-989.

[21] 韩雪华,李万仁,赵惠芬,等.复方木鸡冲剂对肝癌前期的阻断性治疗作用初探[J].癌症,1987,6(1):46-48.

[22] 段汝钦,侯云翔,王运东.复方木鸡合剂治疗晚期恶性肿瘤364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54.

[23] 吴海江,崔宁,曹弛,等.介入治疗加服复方木鸡冲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08,3(12):792-793.

[24] 刘永久,杨良,李启龙,等.复方木鸡颗粒合并思美泰治疗慢性肝内胆汁郁积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6,28(9):1319-1321.

[25] 于永敏.中国满文古医籍译著考述[J].中国科技史料,1993,14(4): 91-97.

(收稿日期:2017-10-16)

(修回日期:2017-11-22;编辑:魏民)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满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上的重要性,为高校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另外,本文探索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课程上的呈现方式,通过校本教材、师资力量和学校特色发展几个方面,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呈现提供更为立体的参考形式,为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效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创新角度,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本文从传承文化角度,为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新的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满族;体育文化;课程;高校

在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本文对高校课程开发进行了深入思考,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由于大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社会经验,所以对满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课程研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科学统筹,提前做好课程设置。如何做好体育文化建设与大学公共科目的衔接,如何复兴满族体育文化的教学目标,对于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满族作为我国重要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體育特征,做好满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工作,就是做好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筑牢中华文明之基的重要途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1.1文化意义

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公共基础科目,要将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上升到更高层次,体现更高价值,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要坚定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以体育强国为目标,助力青年一代体育强国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1.2历史意义

传承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满族的发展史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其所呈现的背景、历史事件、和精神价值,都是中华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做好高校课程开发工作,就是做好满族体育文化传承工作,更是做好中华历史传承工作。

2.高校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2.1在课程设置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与学校公共科目无缝衔接,还要与满族文化传承一脉相承。一方面,满族体育文化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科目之一,其课程设置要满族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符合学校公共科目教学目标,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拓宽思路,开展好满族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二是满族体育文化课程要提高站位,立足长远,将满族体育文化与我国现代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统一为基础,做好课程设置开发相关工作。

2.2校本教材编写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离不开校本教材的开发,按照学校各项教学安排,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计划任务书,将教学内容落到纸上,形成与教学实际相符合的校本教材,为课程开展、学生学习提供保障,并根据学生反馈,定期修改提升教材内容。

2.3师资力量培养方面

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的实施者,师资力量直接决定满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力度。一方面,要培养优质师资力量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工作,与普通教师不同,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既是教师,又是文化传承人,要讲好历史故事,树牢历史精神,要吃透历史事件,通过精神引领,点燃学生对满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做好师资力量的后续接应工作,培养满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传承人工作。文化的传承和历史 的传承,都不是一时一刻的积累,需要九九为公,以滚石上山的耐力,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不管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上,都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4新时期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党史教育的结合创新

新时期满族体育文化的学习离不开与党性教育的土壤,在加强满族体育文化的课程开发方式中,要以党史党性教育为根基,并充分认识到,满族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是人类体育活动的一种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更是一种以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手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引领。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效能,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人的健全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推动体育产业的全面繁荣、构建体育宣传大格局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发挥着独特作用和作出积极的贡献。

2.5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发展相互促进

学校特色作为近几年各个高校发展的重点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口碑的学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作为一个特色角度,必定能成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创新点。当然,要正确认识学校特色发展和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对于学校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提供新的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背景,不可过于沉溺于引人注意,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美好,也不可过于关注传统文化设置方式,而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进行。通过提升对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不难发现,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啊引领学校文化创新工作,筑牢学校公共科目教学基础,势必会对学校特色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总之,以复兴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背景,在高校各项课程改革中,充分认清满族体育文化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将满族体育文化与学校公共科目教学想衔接,培养优质的文化传承人,讲好历史故事,将满族传统体育精神带进高校课堂,让高校公共教育科目更加完善、立体,让满族传统体育精神成为引领现在青年一代的新风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课程开发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杨志林.满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和保护[D].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68-70.

[2]何晓薇.生态文明视域下满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路径探析[J].满族研究,2017(4):12-17.

[1]王梓沁,梅楠.复兴满族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科技资讯,2019(11):145.

基金项目:

[1].202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JB1421014.

[2].2020年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编号:2020—KYYWF—0972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一、珍珠球的历史起源

相关资料显示, 满族人民在古代主要是以渔猎为主, 其中, 采珍珠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劳动生产项目之一。珍珠无论是在当时, 还是在现在看来, 是一种吉祥、纯洁、幸福等的象征, 所以, 珍珠球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思想文化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当时人们为了缓解劳动的辛苦, 在采珍珠时, 常常将采珍珠的过程模拟成一种体育游戏方式, 随之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具有一定技术性、战术性的攻防兼备的体育运动。相关文献显示, 珍珠球运动迄今为止已经有300年的历史, 但是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项运动才成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由于珍珠球运动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活情趣, 目前已经人们最受欢迎的比赛项目[2]。

二、珍珠球发展的限制因素

近几年来, 虽然国家推出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运动, 但是珍珠球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首先, 珍珠球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即为地域因素。由于珍珠球运动属于一种少数民族运动项目,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 是基于自身民族特色而发展起来的, 这项特点, 既是优势所在, 又是缺点所在。恰恰是因为珍珠球是一种少数民族特色运动, 包含了满族的文化特征, 才使该项运动向其他民族的推广受到阻碍, 推广速度和发展速度显著较慢。第二, 比赛的边缘化也阻碍了珍珠球的发展。珍珠球运动在参与比赛时一直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虽然珍珠球运动在1993年时, 已经将现代体育的运动规则融入其中, 已经具备了现代体育运动的特点, 但是, 珍珠球的比赛方式也只能是以表演赛的方式呈现, 无法将其定义为正规的比赛项目。随意, 珍珠球运动一直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 不适合参加大型的比赛, 长此以往, 导致了珍珠球运动出现了一种比赛少、参与人员少的现象。第三, 珍珠球运动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限制了发展。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影响, 大多数珍珠球的研究人员越来越急功近利, 无法真正的挖掘珍珠球的文化知识, 即便是对其进行研究, 也只是简单的将珍珠球运动与西方文化项链盒, 无法对珍珠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的总结, 无法体现一个民族的特征。恰恰是缺乏这种基础理论, 才使得珍珠球的发展缺乏相应的动力。第四, 人力资源限制珍珠球的发展[3]。对于珍珠球人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再加上珍珠球的比赛机制一直处于变化当中, 这种形势无意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对珍珠球人员培养的压力。第五, 珍珠球运动发展缺乏相应的发展基金。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 政府将目光放在了效益更多的企业上, 即便是拨出资金, 也只能解决珍珠球一时的燃眉之急, 无法满足珍珠球的进一步发展。

三、珍珠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首先, 对珍珠球的发展应大力加强珍珠球的宣传, 该项运动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征的运动, 具有很深的群众基础, 更是受到满族人民的广泛青睐。我们可以采用现代传媒的优势, 将珍珠球运动的历史文化、发展起源等通过网络的方式让人们熟知, 相关工作人员可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 定期举办珍珠球运动比赛, 最大程度的发展珍珠球运动[4]。第二, 高校课堂开展对珍珠球运动的学习。目前, 我国高校是最有价值的传承文化机构,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关于珍珠球运动, 这不仅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还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 全民健身促进珍珠球运动发展。相关资料显示, 满族的体育运动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的身体素质, 为此, 可以将珍珠球运动推广到人们的日常健身当中, 使之成为人们健身的重要一部分。第四, 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的比赛机制, 增加珍珠球运动比赛的次数。第五, 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的培训, 丰富珍珠球运动的打法, 可以定期举办友谊赛、排名赛等, 从中发现问题, 及时就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方案, 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 推动珍珠球运动的有序发展[5]。

综上所述, 满族珍珠球运动作为我国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体育运动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蕴含着我国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知识,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该项运动的发展进步遇到了障碍, 但是, 只要我国相关部门重视满族珍珠球的发展进步, 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针对珍珠球运动的发展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为珍珠球运动的深入发展贡献属于自身的一份力量。

摘要:满族的珍珠球运动历史悠久, 属于一种民间的球类比赛运动, 同时也是中国的体育文化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为止, 虽然该项运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发展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从满族珍珠球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为基点,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我国满族珍珠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想思路。

关键词:满族,珍珠球,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阳.I-V-C-G教学模式下民族地区高校珍珠球课程资源的开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 (5) :40-41.

[2] 姜肇玉, 闫露露.满族冰雪游戏介绍[J].体育教学, 2016, 36 (3) :40-41.

[3] 范干辉.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发展与教学[J].科技资讯, 2016, 14 (21) :103.

[4] 孙天明, 刘子玉.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运动在吉林省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读天下, 2017 (5) :55-58.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体育活动有民族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军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游戏活动。崇尚习武骑射、角力巧斗、娱乐强身健体等风习长期流传。珍珠球今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礼仪习俗。满族的礼仪习俗突出地反映了北方的山林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满族的婚嫁中,仍可看见与鞍马、骑猎相关的古老风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婚嫁礼仪也更加热烈隆重,生动反映这一古老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婚嫁风貌。满族人十分重视生育,并严格教育子女,有系子孙绳、睡悠车、睡扁头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满族有敬老祝寿的风俗,为老人跳动吉祥舞,吃长寿面,活动隆重、热烈。满族素以重视礼节著称。其日常礼俗是在原始的朴素的礼节仪式上发展与完善起来。可分为想见礼、辞别礼。在满族的生活中,还有本民族特色的节庆习俗,过春节、二月

二、清明节、端午节和颁金节等。

满族的丧葬习俗,古朴粗简。早期有树葬,后多为火葬、土葬。在丧葬仪式中,旗棺、红幡和插佛托等独具特色。

修谱。满族有修谱和祭祖的风俗,将族谱作为宗教血脉文献。通过修谱和祭祖,敦昭穆、光籍典、收宗族,增强族人的血肉感情,维系家庭的团结。本馆展出的族谱可分为谱书、谱单、影像等形式。满族人举行修谱多选为龙虎年,以示企盼子孙成才,光宗耀祖,此俗流传至今。

信仰。满族及其先世,皆曾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萨满祭祀即是从奉各种神灵,崇拜自然神祗、动植物神祗和英雄祖先神祗。分为野神祭、家祭、汉八旗烧香祭等。在古代社会中,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先民们把祭祀作为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大事。祭祀活动,不仅祭祀对象众多,而且仪式繁杂,有鲜明民族特征。金代以后,佛教、道教也成了满族人信奉的宗教。

满族的建筑

来源:山水旅游黄页 作者:未知 时间:2007-11-9 14:44:27 阅读:148次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

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姓 学 题 名 号 目

语言与传播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问题浅谈》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我家乡的满族文化特征 满族

我的家乡是在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其位于辽东半岛的北 部,面积 4502 平方千米,人口 50 万。岫 指的就是“有穴的山”, 岫岩县是个“八山半 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 县,又是东三省开放的前沿,其得天独厚 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享誉海内外。岫岩 玉以产于“中国玉乡”辽宁岫岩县而得名, 简称“

(一)岫岩满族的婚姻礼仪 满族长期对外进行征战,使大批青壮年死于战场,为保证本旗人口繁衍,满 族婚

姻旧俗崇尚早婚,小男娶长妇,早早生子。过去满族习俗中,家庭妇女地位 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岫岩一直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 子处于从属地位。现今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部

2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分地区仍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清初,受民族矛盾的影响,禁止满汉通婚。如果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不许领取 钱粮,满族姑娘嫁汉族的则遭受非议,直到清末这种通婚状况才逐渐改变。解放 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能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严格实行本 民族内部通婚。婚娶礼仪古朴简单,入关后受汉族影响,形成一套冗繁的礼节。

(二)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族谱家规及禁忌 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 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和努尔哈赤有关,也遗留下来许多禁忌和风俗。相传当 年努尔哈赤遇难时曾被四喜娘娘、 狗、 乌鸦、 老虎等搭救, 所以满族人忌食狗肉, 禁止猎杀乌鸦、老虎等。世居的满族人信仰祖 宗和多神,祭天、祭祖,祈求庇佑,兴旺发达。 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信奉佛教和喇嘛教,供 奉四喜娘娘。后来努尔哈赤又把四喜娘娘加封 为佛陀妈妈,对她像佛祖一样地供奉。祭祖是 祭祖宗板,祭祖时,把祖宗木板放在西面摆好 的桌子正中,桌上放满祭品,全家按辈分祭拜。 满族俗重血亲,聚族而居,成为生产和军 事活动的组织,满族八旗就是基于血亲组织建 立起来的。在大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井然、 男女有别、嫡庶有等,以“四世同堂”为荣。 世代撰立族谱是满族人为加强血缘关系、巩固 血亲集团凝聚力、维护封建经济秩序的习俗。 满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袭女真人“接宾客、信朋友”的礼俗,好客守信,邻 里有难必帮,互相借贷不立契,不同场合对不同辈份有不同施礼形式。

(三)岫岩满族的服饰、节日和饮食 岫岩满族的服饰、 满族服饰承袭其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风 格,它反映了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在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旗袍。在特殊节日时,人们会穿上旗袍跳舞庆祝。坎肩,原名叫“半臂” , 又叫背心、马甲等。坎肩本是汉族的衣着,满族入关后,在全国推行满族服装的 同时,对汉族服饰也有所吸取, “坎肩”为一例。清代满族妇女因从小学习骑射 从不裹脚,所以她们讲究穿高跟木底鞋,这种鞋后来称为“旗鞋” 。满族男子有 戴帽习俗,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地区

区已经放弃了部分服饰,遵循社会流行款式。但每到满族的重大节日,还 需要穿旗袍。 满族除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庆祝传统节日以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俗称“过年” ,时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正月初一(大年初 一)早晨,各家老幼皆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向家中长辈依辈次叩拜,隔辈

3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人均须跪地三叩首,媳妇要向公婆叩拜,之后到族长家和邻里家拜年。初二至初 五是串亲访友、互相宴请的时间。初六至十五,乡里乡亲相见,都要互致问候。 元宵节也叫“灯节” 。这一天满族人家挂彩灯和制作冰灯,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 何,都要煮元宵吃。端午节,又叫“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 。 ,满族过这个 节日,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为了避瘟防疫。中秋节,也叫“八月节” 。晚 上月亮初上时,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桌上放月饼、瓜果等食物,待全家对月 磕头后,围桌吃月饼、水果。现今岫岩人仍然沿袭先祖遗留的这些习俗。 岫岩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 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 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族的主 要面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为馒头、 馅饼、包子等面食的统称。因季节不同所 吃食物也不相同。在清代,满族糕点品目 之多,以致著名的“满汉全席”中有“满 点汉菜”之说。至今,虽然有一些糕点, 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已经在人们的日常餐 桌上退出了,但通过查阅诸如《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满族祭祀之书,人们仍可 以详知其制作方法。 满族的粥、饭主要有小米饭、黄米饭、粘高粱米饭、高粱米饭、小豆甜粥等。 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最喜欢的是“猪肉血肠炖酸菜” 。过去的冬天新鲜蔬菜 较少,满族人全靠酸菜与窖藏的萝卜、土豆、白菜过冬。血肠多在腊月杀猪时制 作,用猪血加盐、葱、姜、香菜沫、味精等调匀,灌入猪肠中,两端用细线扎紧, 煮熟后切成片直接食用。满族食俗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体现了处于北方严寒地 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表露出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现今,虽然有 些地方饮食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农村仍然承袭这些饮食习惯。 关于岫岩满族其他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除夕要在天黑之前吃完饭,而且必 须吃米饭。初一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族 原有的风俗随之淡化。但有些民族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满族人也一直敬奉遵守。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家乡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的比较 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

由于今天的满族人和汉族人的杂居共处, 所以有的人就说满族和汉族已经完 全一样了,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已经完全被汉族同化了。事实上并 不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两个民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 如果完全一样的话, 那么只能是一个民族,而不可能是两个民族。 那么今天的满族和汉族有什么不一样呢?

4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首先,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 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 实存在) ,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分明,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 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 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 B 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 40%左右,而汉族人中 B 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 20%多一点。 其次,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 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 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 被“汉化”了。认为似乎只要是和历史上的不同就是被“汉化”了。殊不知社会 是在向前发展的,看待一个民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我们看 到,今天的汉族和以前的汉族也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今天的汉族穿的是西服 夹克,而没有穿原来的长衫,发饰也没有恢复到满族入关以前的样子,饮食上和 以前更是有了很大的不同,像很受汉族大众欢迎的“麦当劳”“可口可乐”等 等,我们能说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特点而已经被“西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 的,因为汉族只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已。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情况到了满族 这里就变成了“失掉自我”了呢? 第三,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 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第四,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 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 不过不同的是, 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喇 (姓 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需要说明的是,满族在更改汉姓的时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的,而不是随意更改 的。 (如完颜氏改成汉姓是王,富察氏为富、傅、或付,李佳氏为李,何叶勒氏 为何或贺、 顾尔佳氏为顾、 关尔佳氏为关等等) 所以, 满族不管现在汉姓

是什么, 只要去看一看〈氏族-哈喇汉译表〉 ,都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出自己原来的姓氏 的。 第五,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 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 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如数 十年前在文化革命中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满族人的自尊的老舍先生, 当时的情况 是,老舍先生人格人身受到侮辱的时候,深知自己的力量无法来维护作为人的尊 严而又不愿屈服,所以做出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事后有很多的汉族 人嘲笑老舍先生的决定不圆滑,不能“当忍则忍”,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理解满 族人不屈服倔强的性格的表现。 客观地说, 满族人长相在东亚人种中较为出众, 身材较好, 性格平和, 善良,

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

热情好客,基本上具备了一个优秀民族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满族人的人均受 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是 56 个民族中排名第一的,排名第二的是朝鲜 族,但是和汉族差距不大。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家乡满族人的一般性格品质特征

俄国著名民族学家史禄国在其代表作《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和前苏 联学者阿尔先尼耶夫在《林中人-乌德赫》一书中对满洲人的性格品质描述为: 满族人将自己的任何行为都看做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满族人适合生活在集体中,离开了集体就不可能生存。满族人已将这种性 格发展成一种特殊形式, 即将客人当成自己单位成员的那种无限的殷勤好客的习 惯。 满族人非常嫌恶阿谀奉承。既不想奉承别人,也不愿别人奉承自己。 满族人认为自己正确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压力,他将坚持自己的想法。 满族人通常不喜欢说谎的人。说闲话被认为是最讨厌的行为之一。 满族人通常并不是残暴的,厌恶任何形式的残暴,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 上,也不论是对其他满族人,对动物,还是对其他民族。 满族人易于受强烈情绪的感染。情绪是萨满教的基础,非常强烈的情绪感 染力,吸引着满族人。 满族男人知道自己的本领,但并不在那些缺乏这些本领的人面前去显耀。 在体格、精神和道德方面出类拔萃的人,对待别人也采取保护的而且非常平易的 态度。 满族妇女为自己的女性才能而自豪——如治理家务井然有序、精巧的手工, 有良好的子女和儿媳,称心如意的丈夫,自己的美貌以及母性的品质等。 满族人不论男、女和儿童,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乐观的。他们以极大的精神 力量——宿命论——度过艰难

时期的,并尽力忘却困难时期,只回忆自己一生最 愉快的时刻。 满族人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为人深沉,具有非常坚强的性格。他们说话 温和,简单明了。与此同时,满族人还热情奔放,想到做到。 满族人没有自私自利的思想,不管给他们什么好吃的东西,他绝不肯独自 享用,他自己尝一尝,就分给了周围的人。

满族音乐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满族剪纸是一种民族民间艺术, 其在风格、图案、技艺、语言上都独具特色, 且随着地域的不同, 艺术表达上也略有不同。满族剪纸收藏价值和艺术造诣极高, 但是现阶段在传承和发展中却受到了阻碍, 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 确保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创新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二、满族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

满族剪纸最初源于明朝民间, 而后初期女真人造纸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剪纸文化的进步。满族人信奉萨满教, 剪纸中的图腾就是其最初表达对神灵的信仰和尊崇的主要代表形式, 满族入关也将剪纸文化推向了鼎盛时期。迄今为止, 满足剪纸文化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众多民间艺术品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满族剪纸主要工具是剪刀和刻刀, 将构思的图案纹饰刻画在纸上, 惟妙惟肖, 生动逼真, 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剪纸艺术按地域分化成南派和北派, 风格特点差别较大。南派喜婉约, 剪纸灵秀精巧, 柔美亲和;北派爱豪放, 剪纸简练粗狂, 活泼大方。而满族剪纸归属于北派, 在东北、华北一带较为盛行。虽属北派, 但地域不同, 剪纸风格也略有差异, 如河北丰宁地区综合了南北剪纸文化的特色, 豪迈粗狂中不失细腻柔和, 而东北地区如长白山剪纸则北方特色浓厚, 将祭祀活动作为选材图案, 将满族旧时传统习俗都刻画在作品上, 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野祭》、《祭祖》等[1]。

三、满族民间剪纸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满族民间剪纸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满族剪纸题材多围绕萨满祭祀等, 是对满族原始信奉文化的传承。作品一般古朴、凝练、粗狂, 很多图腾符号的造型都别具一格, 为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条件。

其二, 剪纸作品质朴无华, 极具生活气息, 作者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古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了剪纸中, 向往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着对万物生灵的尊重感恩。

其三, 满族民间剪纸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如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游牧文化及山林文化等等。以医巫闾山剪纸为例, 既有满族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又有农耕的生活气息, 所以满族剪纸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晶。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满族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在于传承方法守旧单一, 多为家族世代传承, 传播范围小且局限性强, 而现阶段的快节奏发展导致资源更新速度较快, 文化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 社会关注度不高, 很多群众没有认识到传统民间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关注者更是寥寥无几。

四、满族民间剪纸的保护与创新措施

(一) 完善法律制度

非物质文化异常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承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虽然文化技艺本应依靠口传心授来延续和传承, 但必要时期应采用必要方法来确保剪纸文化的良性发展。民间艺人属于弱势群体, 立法应从保护剪纸版权出发, 保护民间艺人, 保护民间作品。就当前市场趋势来讲, 为了确保民间技艺的流传和延续, 进入市场是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我国应出台相关法律, 为满族剪纸以及众多民间技艺的传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

除此之外, 政府应对满族剪纸的传承和保护提高重视, 发挥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抢救”濒临消失的剪纸文化, 加大资金的投入, 为民间剪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 保护剪纸图案

满族剪纸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图案别致, 寓意深刻, 因此要注重剪纸图案的传承和创新。以医巫闾山剪纸文化为例, 寓意着对神灵的尊敬和崇拜以及对人丁兴旺, 生活富足的渴求。满族剪纸起源于原始习俗, 最初表现形式为木雕、石刻, 后为在兽皮上绘画、雕刻, 最后发展成了剪纸文化。满族剪纸有几个代表类型:拉手人、媳妇人、通天树、青牛白马等, 也是后期从神灵信奉题材逐渐转变为源于生活题材的主要体现。作品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也倾注了艺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呈现出了或凄美、或壮丽、或柔情、或刚烈的风格特色, 表达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可以说图案是剪纸的骨髓, 而注入的情感是剪纸的灵魂[2]。

新时期, 剪纸图案和选材上也要有创新意识, 既要保留满族民间风格, 又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创新不是模仿, 而是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保留本真, 推进作品的时代发展。比如满族剪纸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现代设计有室内装修、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多个方面, 使剪纸文化既不失本真, 又添加了时尚元素, 在设计品流通的同时获得传承和发展。室内装修注重主题风格, 加入满族剪纸这种传统元素能营造出艺术氛围, 而设计形式可以是挂画、墙绘、卷轴等;产品设计如钥匙链、小挂件、小玩偶等, 将剪纸文化与产品融为一体;而平面设计即是在海报或网页中加入剪纸纹路和图案, 使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之间碰撞出艺术火花。

(三) 拓展宣传途径

首先, 教育宣传。满族剪纸及各种民间技艺应走进校园, 成为美术课程中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年纪小但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 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 因此, 学校应重视满族剪纸文化在手工课堂的引入, 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敏感性和认知度, 通过技艺的传授来扩大传承范围, 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除了对剪纸理论文化的渗透外, 要注重剪纸技巧的传授, 如回云纹、水波纹等边样的剪裁方法, 满族剪纸集中地区应提供专业的教学条件, 比如大学增设选修课程, 成立满族文化研究协会, 定期举办剪纸艺术探讨会议, 开展评选竞赛活动等, 激发学生对民间剪纸技艺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学校还要聘请专业民间剪纸艺术家, 为学生讲解剪纸手法和满族文化, 推动技艺在年轻人群中的传播, 使满族剪纸作品更具活力。地方政府也应加强推广力度, 通过推动剪纸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 扶持传统文化, 优化发展渠道。

其次, 新媒体宣传。网络技术具有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高效性, 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局限性, 因此, 满族剪纸文化也应借助新媒体获得发展和创新。研究协会应建立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将剪纸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推送相关咨询, 为剪纸艺术爱好者搭建沟通的桥梁。此外, 新媒体还有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爱好者可在下方评论和交流, 增强信息的关注度, 再通过群众之间的互动传播为艺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条件[3]。

(四) 找准市场定位

满族剪纸保护和创新中重要一环是优化市场环境。以丰宁剪纸为例, 应结合消费者需求和时代发展特点创造出不失本真风格又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 要从寻找市场定位出发, 将市场分三个等级, 高端、中端和低端, 对应的受众群体皆为不同, 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也有所差距, 要确保剪纸作品在市场上的适应性, 通过商品流通来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占据艺术品市场的一席之地。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追求, 也给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满族民间剪纸应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充分渗透到消费者的精神领域, 占领市场环境, 还要让传统文化弘扬到国际领域, 让更多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旅游为媒介, 实现艺术作品的流通和民间技艺的传承。

五、结论

总而言之, 满族民间剪纸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 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且其中对图案的生动刻画和自然和谐的布局审美感极强, 所以应完善保护和创新措施, 健全传承制度, 拓展宣传路径, 探寻市场需求并将保留剪纸图案的风格特点, 使其在传承中不忘创新, 创新中不忘初心。

摘要:满族剪纸是传统民间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满族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发展现状, 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保护剪纸图案、拓展宣传途径以及找准市场定位几个方面探讨了剪纸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措施, 目的是推动我国传统民间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满族,民间剪纸文化,保护,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艺.辽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文化功能与内涵浅析[J].大众文艺, 2017 (10) :50.

[2] 姜万里.长白山满族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J].大众文艺, 2016 (14) :44+162.

上一篇:建筑风格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财政会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