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

2024-07-27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于亟待发展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解读,论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

一、人力资本理论解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进入80年代中期,以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对于制定教育投资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素质的总和。他将人力资本存量分为五大类: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

2.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它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舒尔茨认为:“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稀缺资源,这意味着它具有经济价值,还意味着获得它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3.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舒尔茨认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未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对于发展具有高度民主生产力的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和各种各样的人的技能,是推动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燃料。如果缺少了人的技能,经济发展的前景就会暗淡而又萧条。”

4.人的时间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逐步增长。舒尔茨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类时间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已成为现代经济中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如何有效地配置和运用时间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也成为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中的一个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在诸多人力资本存量中,舒尔茨始终将教育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社会和个人为了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各项成本,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于人体之内的,可提供未来收益的生产性资本。”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而且人力资本投资有不同的类型。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

2.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形式,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形式。所谓一般培训,是企业提供的职工培训,其结果是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对本企业有用,而且对其他企业也是有用的。特殊培训,又称为专门培训,是指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本身的生产率的培训。

3.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并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个人能力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关系,而个人能力主要由教育投资产生。贝克尔认为拥有较多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

(三)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创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人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即知识积累模型。

保罗·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为不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积累过程,提出知识积累论,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因为知识通过教育具有“溢出效应”,投入得越大,积累得越多,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

罗伯特·卢卡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知识积累模型当中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最后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从知识积累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递增性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的边干边学。

二、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上述四位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人物都提到了教育,指出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重新组合,不断为社会积累人力资本。因此,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合理的教育结构又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而终身教育又会使人力资本增值、保值,所以教育是优化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教育体系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而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通过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将学校教育视为获取社会一般人力资本的途径,而将在“实践中学习”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获取的方式。在现实中,我国的普通教育往往把它隔离开来,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只注重理论教育的传授,而往往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高。而职业教育则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首先,正规的职业教育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因而,能担负起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任务。其次,在教学体制上现代的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最后,由于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有较高素质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面广量大的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启示一: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应当优先于物质资本投资

根据舒尔兹的研究,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很多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即使选准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也往往无法做大做强。很多好项目、好企业被赶跑了,有些好机遇没抓住,不是成事的物质条件不具备,而是因为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许多外资企业之所以不选择到土地、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更廉价的欠发达地区投资,当地缺乏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反而在其次。人力资本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争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瓶颈。

因此,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心,应该从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注重物质资本积累,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积累并举的格局。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部分。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从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来看,政府教育支出可以直接构成社会消费或者投资的一部分,通过乘数效应机制,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促进产量和GDP的增加。从长期来看,教育支出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这种效率从两个方面产生作用:其一为提高技术水平,直接作用于生产领域;其二为知识存量,可以作用于管理和其他领域的进步,这样就必然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对经济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欠发达地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人力资本投资应当优先于物质资本投资。

启示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要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上文充分论证,现从区域特点来分析,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一,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和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自然地理因素不可变的情况下,提升劳动力素质是打造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其二,欠发达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需要大量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其三,欠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亟需获取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所以,职业教育是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培育优势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有地区特色的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区域比较优势资源。因此,在教育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要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启示三: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减少人力资本外流迁移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迁移”是人力资本存量中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迁移的一般规律是,从不发达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人力资本本来就欠缺的地区迁移到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就是,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迁移到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一状况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主,也就是培养适用于当地产业结构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于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所以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主动去适应社会需求。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当地产业结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条件选择一部分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相对稳定的与第一、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加以重点建设,精心培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服务业、新兴技术领域为导向,灵活设置一批新专业,这样才能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毕业生能够在当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并且具备职业成长空间,就可以减少外流迁移,有效增加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启示四: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形式多样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可分为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对应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有两种: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的边干边学。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能达成一般人力资本的积累,无法实现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而职业教育则可以两者并举。从大职教观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职业院校教育,还包括业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职业技能以及其他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职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教育。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就必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首先,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弹性学习模式,以保证学生的企业适应性;或以合作办学的方式,让企业和学校互相为对方员工、学生提供培训或教学服务,同时进行资金、研发合作,构建双赢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到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练,亦工亦学,边学习边实践,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工作,又将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接受学习,寻找解答,得到提高,即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可以较早地接触和接受实际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培养职业道德,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要鼓励企业从实际出发,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岗位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传帮带的措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研讨、攻关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生力军,并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

此外,可以通过健全职工培训网络、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措施,实现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徐国成,徐充.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投资战略新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 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与问题

(1) 地方政府不够重视,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 教育的发展就更为滞后。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多为依靠财政吃饭, 很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单就教育而言, 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就已经给政府很大的压力和负担, 还有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根本无力承担职业教育的巨大投入, 有的地方政府就只能解决职业院校教职工的人员工资, 基础建及教育设备等投入只能靠院校收取的学费来维持, 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2) 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岗位增幅有限,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使全部毕业生的总量不断增加, 而就业总需求却增长十分缓慢甚至与往年持平。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了“减员增效, 下岗分流”的措施, 各级政府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也实行“精简分流, 精兵简政”政策, 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不高, 接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 这就使得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缩减, 大大增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3)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由于这类学生考入院校分数并不高, 因此有些用人单位对这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着偏见, 社会的影响力不大。普通民众是最讲实际的, 群众的思想观念源于生活中的实践。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不能在地区经济发展和普通民众的发家致富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群众思想观念自然相对滞后, 不愿意送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发展的资金就不会增多, 办学条件就难以改善。并且“读书做官”的旧有思想观念在人民群众中依然根深蒂固, 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已经不再占主要地位。有些地区高考升学率很低, 并且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在逐年降低, 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薪金也不再如人所愿后他们对“读书做官”不再抱有很大希望, 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但他们为什么也同样对职业教育不抱希望, 关键问题还在于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而不是因为接受了职业教育不能“做官”。但是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苏南和浙江东部地区由于就业措施得力, 职业教育质量高, 有的年轻人宁愿早接受职业教育、早就业也不愿上大学, 就从正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2 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从以下方面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1) 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首先, 地方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 调整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 提供公平的教育财政政策, 改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区域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不平衡现象, 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的成本投入体系。其次, 提高政府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投入比例。在确保政府投入的情况下, 应该降低职业教育的收费标准, 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创造公平的教学环境。第三, 应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平均拨款经费标准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均拨款经费标准大体持平, 或者略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平均拨款经费标准, 以改变目前两者存在的较大差异, 从而确保职业院校的适度发展。目前国家已经对中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对中职在校学生提供了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补助, 这样大大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 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保持院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现代理念。而从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来看, 院校之间差距明显增大。因此, 地方政府有责任重点关注职业教育中弱势群体院校的发展状况, 强化投入意识, 加大投入的倾斜力度, 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扶持制度, 重点惠及弱势群体院校, 以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保证弱势群体院校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

(3)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改变传统意识中的人才观念。长期以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学生只有上大学、当科学家, 工程师等从事理论研究, 或者“学而优, 优则壮”, 这才是人才, 而能工巧匠却辈受轻视。遵从教师的引导、家长的嘱咐, 很多学生走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所以, 只有加强舆论宣传,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新的人才观, 真正树立“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人才意识, 只有彻底改变社会重理论型人才, 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传统观念, 政府及职能部门不遗余力的宣传并加以引导、表彰奖励职业教育部门, 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学生才能招的来, 留的住, 学的进, 不再为上职业院校而脸红, 低人一等, 才能有效解决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只有这样, 才能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4) 加大各类资源整合力度。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底子薄、基础差、投入低, 这样的条件要较快较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必然选择走资源整合之路。目前许多地方已经迈出了整合的第一步。但更深层次的整合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 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专业优势互补:专业发展方向、公办与民办职校格局、全日制与半日制、脱产与在职技术培训、长期与短期、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中职与高职合理分工、招生方向、师资合理流动等方面, 选择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 提高职业院校的效能。如果所有院校都放弃整合, 都同时发展一个专业、一种办学模式, 而展开无序的市场竞争, 招生、就业等必然撞车, 最后将是两败俱伤,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 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有效配置, 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唯一选择。

(5) 坚持出口导向, 以教学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来说这是机遇与挑战共存, 但是唯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才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职业教育不应该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看作是消极满足现有职业部门对人才的需要, 而是应该主动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服务, 培养有道德有文化, 有修养并且能够掌握实用知识、技能、技艺能力又能抓住机遇, 开拓就业途径, 培育就业市场的积极适应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为确保毕业生的素质, 职业院校在资源配置、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包括作息时间等,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 更要贴近国家人才市场的供求实际, 本地区人才供求关系实际, 招生对象的实际, 院校办学力量的实际。在院校内部管理的层级上科学化、程序化, 规范化、进而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保证职校学生进的来, 出的去, 用的上。在出口上, 订单培养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就业指导上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 校规校纪与企事业单位严格的制度相结合, 使学生树立在就业岗位上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这样, 学生就业以后在任何工作岗位, 都能游刃有余。因此, 只有坚持出口导向, 才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6) 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 很多地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行业技能, 缺乏工程实践的经验, 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许多职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口号, 但实际情况却不进如人意。受制于经费, 更受制于领导的观念, 舍不得在这方面投资, 一些职业院校的领导更热衷于院校的硬件建设, 但是大家应该看到教师的素质才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改变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结构, 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质量, 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努力, 也应改变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方法等, 同时应积极发展职业师范教育。

长期以来, 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 尽管有种种原因, 但教育落后, 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当选准突破口, 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加大力气, 抓好职业教育, 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 以此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国家现在对职业教育认识非常清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并且把推进职业教育与综合国力, 和谐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 可以说是高瞻远瞩。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阔了眼界, 增强了信心, 注入了活力, 表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存在经济环境不好、资金不足、教学设备差等困难, 不能够有力的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宇, 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1.

[2] 邓玲.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8.

[3] 刘伟民, 王沛民.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及分类统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3.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衡水是河北省一个年轻的地级市, 经济发达程度不高,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58.7亿元, 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 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既顺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也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为治理城市病, 改善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

一、衡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

近几年来, 衡水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 功能布局的调整定位及“河北省卫生城市”的成功创建, 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8年,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8.7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6.9%。全部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 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规模以上轻工业比去年增长7.7%, 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8.4%。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5%以上较快增长;[2]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二)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根本和前提。近年来, 衡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着力治本攻坚, 着力铁腕治污, 环境质量切实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8年衡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98天, PM2.5由7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2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9.5%,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7.29下降到5.95, 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 全省第一, 实现了连续两年空气质量改善率居全省首位。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 加强衡水湖综合治理, 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优化。除此之外, 还谋划实施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建设项目, 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48%, 绿地率达到了38.0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5平方米, 创建了园林式居住区99个, 园林式单位80个, 同时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园林——衡水园博园, 凸显了人文自然和谐的城市风貌。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近年来, 衡水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坚持实施民生工程, 切实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实现了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36元, 同比增长9.7%,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3元, 同比增长11.6%,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 创2014年以来涨幅新高,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一批城市公园等建成并开园, 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和去处。完成了人民路东延、大庆路东延主体工程, 改造提升了部分路口, 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保利大剧院、图书馆和公立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成功举办了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中华民族大赛马等活动,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投资新建了市垃圾综合处理厂, 新增了城市公厕, 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的验收, 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 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

2017年, 河北省住建厅发布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6-2030年) 》, 规划确定了衡水为生态宜居的滨湖园林城市, 冀中南综合物流枢纽, 安全食品和优质产品保障基地, 为衡水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将促使衡水准确定位,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近年来, 市政府响应国务院的要求, 组织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 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走出了一条标准先行、创新驱动、加快转型、绿色发展的新路, 带动了衡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衡水坚持促改革、调结构、治污染、惠民生、经济平稳发展,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结构和方式有待持续优化

2018年衡水坚持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据统计, 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 42%和46%, 而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7.2%, 40.7%和52.2%, 由此可见, 衡水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46%) 比全国水平 (52.2%) 要低,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而且衡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产业层次偏低, 今后应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 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二)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 衡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水环境方面。由于污水处理不当, 污染物减排控制不到位, 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不到位, 导致水体受到了污染。2018年在国家和省考核的10个断面中, Ⅲ类水质以下断面为5, 占比为5%。其中Ⅴ类水质断面3个, 劣Ⅴ类水质断面2个。可见, 水环境质量不容忽视。 (2) 空气质量方面。近年来, 市政府着力铁腕治污, 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是问题依然严峻。2018年衡水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4%, 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7.0%;PM2.5平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 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则为53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总体还不高。 (3) 垃圾处理方面。垃圾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与形象, 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衡水日常垃圾量比较大, 每日能达到600吨, 由于垃圾随意堆放在路边, 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了环境污染。

(三) 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滞后于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城区路网建设滞后, 连贯南北方向的道路比较少, 部分道路比较狭窄, 通行效率较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 设施较少, 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校际、城乡之间配置依然不均衡, 教育发展机制尚待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保障机制尚需健全,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些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存在着差距。

(四) 环保意识有待增强

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主体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 也包括企业和广大群众。然而, 企业和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 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 对城市净化美化方面表现不积极, 认为是政府的事情, 参与热情不高。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议和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既注重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 也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衡水市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 城市综合实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 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 因此, 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一是着力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逐步关、停、并、转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如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让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潜导产业。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加强自主创新, 引进清洁生产, 降低废弃物排放。二是建设生态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 突出规模化经营,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的农产品,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三是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 发展生态观光。依托衡水湖、董仲舒等打造特色旅游, 要引导相关企业引进资金、人才, 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休闲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 打造新的“绿色”经济体系。

(二) 加大环保力度, 优化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基础, 优化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可以美化城市景观,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加大全市城区道路、小区及学校的绿化面积, 提高城区绿化量。同时打造滏阳河两岸美景, 形成“城水相依、灵韵秀美”的城市美景。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持续开展“蓝天工程”、“清水工程”,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建立大气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和工业废气的治理, 改善空气质量。推进居民饮用水的整治, 加大对排污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三是推动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结合“多城同创”活动和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培养市民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清洁消费和理性消费, 尽量减少用一次性物品,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三) 完善城市功能, 优化人居环境

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 更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指标。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建设和改造, 科学设计和管理公交体系, 优化供排水、燃气等各类基础设施, 让市民感受到生活的便利。要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 为居民提供必备的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 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二是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在完善基础教育的同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建设, 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提供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率, 促进社会和谐。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环保意识

生态宜居城市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 不仅需要政府主导, 更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市民是环境保护的主角, 应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首先政府要通过各类媒体在全社会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同时要加强各种政策宣传, 增强企业的责任感, 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要积极开展地球日、能源日、熄灯一小时、减塑行动等活动, 普及环保知识, 鼓励市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态的生活方式。其次要保障公民的环保知情权, 鼓励群众监督违法行为, 营造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氛围, 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五) 发展和弘扬文化, 培育城市灵魂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价值、品味和魅力。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过程中要发展和弘扬文化, 培育城市灵魂。一是培育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 要培育特色鲜明的城市精神, 使之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挖掘文化潜质, 保护文化遗产。各个时期的城市建筑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岁月, 只有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的建筑, 才会让一个城市永久焕发魅力。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也要将这些文化符号有效融入城市建设中, 让城市富有个性, 凸显魅力。

摘要:生态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 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元素。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如何摆脱落后的发展面貌, 又保住青山绿水,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共荣, 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衡水为例, 分析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类似衡水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经济发展,衡水

参考文献

[1] 余强, 王建廷.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 2016 (17) :1-4.

[2] 2019年衡水市政府工作报告[N].衡水日报, 2019-2-11.

[3] 陈勇杰, 张朝琼, 王济.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宜居城市评价与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2) :7-13.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云南省禄劝县地处山区, 地广人多, 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非常困难, 经过认真调研,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该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 确保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可持续运行。但在工作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现列出供探讨, 以期这一惠民工程能顺利推广, 并有效实现其预定目标。

1 政策宣传不够到位

该县在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时, 十分重视宣传发动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 但由于基层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 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等因素影响, 在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政策宣传讲解时不够到位, 影响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此外, 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 存在观望心理, 富裕农民则认为自己有经济实力, 养老无忧, 不愿参保。

2 农村离乡务工人员较多

该县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半数以上, 甚至有的家庭全家长期外出务工, 且家庭的经济由外出人员掌握, 留守在家的老人无法及时与外出务工子女联系, 给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带来很大的难度。

3 保障水平偏低, 低龄人群参保难

待遇领取标准偏低, 多数调查对象反映参保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意义较小,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 部分中青年参保积极性不高, 造成参保扩面困难。

4 证件不全延误办理

公安部门在办理二代身份证时没有全覆盖, 一些年龄较大和重度残疾的人员一直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 给办理参保登记手续、领取养老金带来困难, 影响养老待遇的发放。

5 基层乡镇经办人员服务力量薄弱

经办机构力量不强, 尤其是村级无办公场地、无设施、待遇较差, 造成工作人员更换频繁, 临时聘用人员多, 存在工作不安心和流动性大的现象, 新来的人员对政策不熟悉, 业务经办不熟练, 需从头进行业务培训, 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6 县乡办公场所地点狭窄, 档案管理不规范

县级和乡镇办公场所未达标准要求, 业务经办场所或租用或与其他部门合用, 面积有限, 无法满足日常业务经办和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需要, 且档案材料数量巨大,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整理装订, 无法及时归档入柜, 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

7 信息化建设滞后

业务经办设施设备不足, 经办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还存在诸多问题, 电脑老化, 网络速度慢, 信息联网传送困难, 致使业务经办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且后期对经办机构办公条件、办公设备和业务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 造成工作推进困难。同时与公安系统、民政、残联、计生、职工养老保险等部门无法信息共享, 影响参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准确判定重复参保的问题。

8 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到位

金融部门负责缴费资金的收缴和养老待遇的放发, 但由于金融机构的网点不足、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影响,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 手续繁琐, 不能提供全面、优质、快捷的服务, 从而影响工作的全面开展。

9 基金运行存在潜在风险

第一, 与其他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困难, 缺乏统一、准确的数据, 导致虚报、冒领养老金的可能。第二, 部分享受待遇人员死亡后未及时上报, 存在“死而不报, 继续领取”的可能。第三, 与职工养老保险人员的信息难以核对, 存在重复参保。第四, 该县地广人多、交通不便, 为了减轻农民排队和金融部门营业网点的压力, 存在代缴保费的做法, 可能出现村级代办人员滞交、挪用、侵吞、贪污基金的现象, 基金运行存在风险。

对策与建议:

一是创新宣传引导方式, 采取与群众面对面宣讲、算账对比等群众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形式,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工作, 讲清、讲透政策制度的好处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二是继续强化业务经办队伍建设, 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培训, 分批次对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所有业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规范方面的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认真做好养老金的核定发放和生存认证工作, 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要求, 对享受待遇人员严格审查其享受待遇资格, 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对死亡人员及时停发养老金, 并按规定核定发放丧葬补助费;做好、做实待遇领取人员生存认证工作, 确保真实、准确;同时, 严格执行养老金发放公示制度,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进一步强化基金管理, 确保基金安全, 以基金征收、管理、拨付三大环节为重点, 真正做到“制度标准化、管理痕迹化”, 切实强化基金全程监控和审计, 保证基金收支公开、公正、公平。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工作倦怠产生原因

工作倦怠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氛围基础, 在社会剧变的大环境下, 竞争激烈, 生活节奏快, 不可避免地使基层公务员受到影响。在欠发达地区, 基层公务员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 社会急剧变化的冲突

一方面, 大多数人对公务员的认知有偏差, 认为这一职业既体面又稳定、薪酬待遇高, 因此对其要求和期望也很高。同时社会偏见逐渐加大, 对公务员容忍度越来越小, 尤其是网络时代下, 信息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 如个别公务员的不良行为一经传播, 就会加深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偏见。事实上, 在贫困地区, 基层公务员权力又不大, 工资待遇也不比其他行业高。另一方面, 基层公务员本身在社会急剧变化中存在心理失调, 不知不觉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的侵害。当身边各行各业的人获得比其更多的财富, 而自己没有方法“致富”时, 难免会产生工作倦怠。

(二) 工作压力大

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十分复杂。现阶段,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历史性任务, 主要依靠基层公务员落实贯彻, 在此过程中,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帮扶, 各项工作十分难办, 而扶贫工作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让基层公务员倍感压力, 贫困地区的基层公务员更甚。同时, 基层公务员需要应对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 又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化解矛盾纠纷等, 有时甚至兼顾招商引资等工作。

(三) 个人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一方面, 基层公务员或经过激烈的考试竞争而被任用, 或因“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鼓励性政策而得到职位, 因而期望发挥自己的才能, 创造社会价值。然而基层工作有时是刻板、单调的, 且很多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使工作热情慢慢消退。另一方面, 部分基层公务员来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没有多少工作经历, 往往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工作上难免遇到困难;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基层公务员来说,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技能快速更新, 有时力不从心。遇到困难无法解决, 心理又不能及时调适, 就产生了工作倦怠。

二、工作倦怠的典型表现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与其他职业相比, 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公务员职业倦怠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 生理耗竭

生理耗竭表现为基层公务员的身体能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枯竭感, 工作时无法持续保持精力充沛, 严重时会产生极度疲劳、身体虚弱等状况, 而且对某些特定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经常会有头痛、腰酸腿疼等症状。身体健康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生理耗竭不但会影响其正常生活, 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工作效能和形象, 其中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的岗位影响更大。

(二) 情绪枯竭

情绪枯竭是工作倦怠心理上的表现, 会对工作感到十分悲观, 完全丧失工作热情。另外, 容易产生多种情绪问题, 比如脾气暴躁、心烦意乱等。有时会刻意疏远与工作相关的人员, 与身边的人出现关系紧张。基层公务员中还存在着成就感低的现象, 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完成的各项工作缺乏认可, 深感无助。

(三) 去人性化

去人性化主要表现为基层公务员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十分冷漠, 对同事、朋友, 甚至亲人十分不友好。有时出现更极端的会将工作上的压力转向家庭、朋友, 出现较强的攻击性心理。同时也有部分基层公务员会将攻击方向转向自己, 出现自残甚至是自杀的现象。

三、缓解方法

基层公务员群体中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影响甚大, 如不加以疏导缓解, 后患无穷。因此, 政府部门应采取必要的行动, 争取公众的支持, 并对基层公务员加以引导, 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 政府部门应完善和创新相关制度

首先应健全人事制度, 合理划分职责, 这不仅有利于理清内部关系, 提高其工作效率, 还能减轻处理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其次, 优化晋升制度, 可以通过公务员的交流方式, 如调任、挂职锻炼等, 来增加基层公务员晋升的机会。这不仅能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 还能促进基层公务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另外完善考核体系, 必须采取多种指标,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要求考核切实可行, 合理合法, 确保考核的公正、公开化。只有考核科学可行, 基层公务员才有动力, 才觉得自己被重视。最后应创新心理健康机制, 像体检一样, 定时对基层公务员进行心理测评。可以与高校合作研究项目,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之中, 及时发现心理问题, 并进行疏导。应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防患于未然, 从源头上减少工作倦怠。

(二) 社会工作应给予支持和理解。

首先, 对政府部门来说, 应当适当向公众宣传公务员的形象, 让公众知晓基层公务员的基本情况, 使公众了解基层公务员的难处, 让公众明白公务员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有时其责任权限以及工作能力是有限的。对公众来说, 可以主动了解公务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 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 帮助他们进步。通过各方努力, 使公众对基层公务员的期望达到合理水平, 使公众与基层公务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使公众能够认同基层公务员的工作,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成就感, 从而缓解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倦怠。

(三) 基层公务员自我调适。

首先, 基层公务员在报考公务员之前, 应有心理准备, 明确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是否与岗位相符。其次, 在成为基层公务员之后, 要培养正确的工作动机, 意识到工作的意义, 找到工作中的乐趣, 正确认识工作中的压力与挑战, 妥善处理。最后, 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地位, 明确自己的责任, 适当降低期望, 要对肯定自己以及自己的能力、工作, 主动积极地发掘自身价值。同时要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己,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紧随时代发展,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 及时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新技能。

四、结语

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产生工作倦怠的原因是复杂的, 多方面的的, 这要求基层公务员个人努力, 社会公众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 三种共同应对, 以达到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这不仅对基层公务员个人工作和生活有重大意义, 还有利于政府以及公务员形象的提升, 缓解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 才能使基层政府正常运转, 使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作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接纽带, 基层公务员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根本力量, 其工作和行为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 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今天, 部分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由于自身的期望与现实状态的冲突, 产生了工作倦怠, 不但对其个人生活有直接影响, 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而对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缓解方法

参考文献

[1] 姜练琳.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08) :26-27.

[2] 江姗姗, 焦永纪.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0 (02) :102-104.

[3] 魏楠.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南方论刊, 2011 (10) :69-71.

[4] 李善朋, 陈莉.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20 (11) :193-195.

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 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以新型师带徒的方式, 提升学习者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

SWOT分析法, 即态势分析法, 其中S (strengths) 指优势、W (weaknesses) 指劣势, O (opportunities) 指机会、T (threats) 指挑战。该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列举出来, 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四方联动的机制, 需要政府支持、企业参与、院校推动和学生主动。只有这四方紧密协作、良性互动, 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 因此本文的分析从这四方入手。

二、主要优势分析 (S)

(一) 院校重视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离不开院校的推动, 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主体之一。在当前条件下, 院校希望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获得更优质的办学资源。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非常重视, 寻求变革的决心更加坚定、更加迫切, 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二) 学生踏实

现代学徒制中,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的学生, 又是企业的学徒。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 他们大多朴实听话、勤劳肯学, 并且从以往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些孩子工作更踏实, 不好高骛远, 因此当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时, 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也更懂得珍惜, 不会轻言放弃, 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三、主要劣势分析 (W)

(一) 政府资金不足, 缺乏支持

政府是政策制定者, 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智力支持。政府需要形成有针对性的、长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财政激励、基础设施支持、非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等多重手段给予企业利益补偿, 切实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然而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政府往往有心无力, 因此, 欠发达地区实施现代学徒制缺乏有力支持。

(二) 院校管理落后, 缺乏经验

现代学徒制一般实行小班制授课, 学生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学习, 增大了高职院校管理成本。目前现代学徒制依然处于试点阶段, 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 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摸着石头过河”, 增加了高职院校的试错成本。基于上述原因, 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现代学徒制增加了难度。

(三) 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动力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虽然也有一些工业园区, 但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民营企业,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小型企业自身规模较小, 人力资源相对充足, 同时部分企业认为实践教学周期较长, 经济效益不明显, 因此缺乏推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动力。有些企业的工作现场条件恶劣, 没有提供学徒学习的条件。

(四) 家庭条件差, 无法承受高学费

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校企联合招生模式, 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共收学费, 现代学徒制班的学费会比较高。但是欠发达地区的生源家庭条件属于中下水平, 有相当一部分还属于贫困生, 基本无力负担较高的学费, 这也是影响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主要机会分析 (O)

(一) 时代机遇

中国制造、工业技术升级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 为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对缩小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差距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 政策机遇

近年来, 我国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涉及职业教育的政策, 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开展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极大的政策利好。

五、主要挑战分析 (T)

(一) 权责不清

政府、企业、学校在学徒制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模式还需要探索和研究。风险意识是现代学徒制推进的另一个挑战。如何保证现代学徒制参与各方的权利, 明晰各方的责任, 同时又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是当前现代学徒制实施所面临的挑战。现代学徒制推行较好的发达国家地区, 职业院校与企业之所以能够坚实稳定合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方的权利与责任, 具有法律保障。

(二) 企业人员流动性大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能力承担学徒培训的大型龙头企业不多, 中小企业即使愿意出钱进行学徒培训, 也担心人员流动性大, 留不住人才, 为他人做嫁衣, 这导致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进程。

(三) 师资匮乏

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合理配置, 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队伍。然而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职业院校资金短缺, 职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相对较低。很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愿意到职业教育中来, 导致职教队伍人才缺失严重, 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现实挑战。

六、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 笔者构建了SWOT分析图, 如表1所示。

劣势——机会 (WO) 战略是利用机会来弥补弱点, 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可以抓住机遇, 争取政府搭台, 建立与发达地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行业企业的各种资金, 建立现代学徒制基金, 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优势——挑战 (ST) 战略是利用自身优势, 减轻挑战所造成的影响。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在一体化推进招生过程中, 积极宣讲, 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现代学徒制班学生享有的待遇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签订三方培养协议, 把违约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对于师资匮乏的挑战, 可以采用引培结合的方法, 即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 双向挂职锻炼,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给予教师足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从而留住人才。

七、结论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 不能照搬发达地区院校开展, 而应吸收先进理念和相关经验, 结合自身资源, 挖掘自身优势, 不断创新, 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之路。

摘要:近年来, 我国制造业不断升级、产业转型日益加快, 为适应改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院校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发达地区开展现代学徒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大多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 极大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本文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为研究对象, 进行SWOT分析, 力求找到推进现代学徒制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现代学徒制,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青.现代学徒制立法的三个基本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16 (10) :47.

[2] 黄蘋, 黄光芬.瑞士现代学徒制中“囚徒困境”的解决方案及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 (3) :142-147.

[3] 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7 (1) :30-38+117.

[4] 黄文伟, 贺蓓蓓.现代学徒制典型性问题的分析与破解——基于广东现代学徒制标准研制的实践视角[J].职教论坛, 2017 (4) :24-27.

上一篇:农村法律秩序构建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理念教师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