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

2023-11-07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收集及检验方法;

(3)能说出本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药品,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学会对仪器的使用以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及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动机;

(3)养成互相交流,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设计及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思路;

(2)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仪器和药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器材:锥形瓶

试管

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

药品:石灰石

碳酸钠稀盐酸

稀硫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生成co2的反应,有哪些呢?如:

c+o2==点燃===co2

c+2cuo=高温==2cu+co2↑

学生写出有关方程式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导入]:制取co2有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今天重点学习实验室制法.除学过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外,能生成co2的反应还有很多,实验室制取co2用哪种方法好?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引导学生知识过渡点明主题

[板书]: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

[探究]:实验台上面提供了四种药品: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请同学们在点滴板上做下面3个实验,比较三个实验的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

、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让学生通过探究作出判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讨论]:用哪一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分组讨论、作答

[结论]: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记忆

[提问]:

c+2cuo=高温==2cu+co2↑

c+o2==点燃===co2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思考、回答

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制气体的基本要求

[板演]

一、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co2↑+H2o

总反应方程式:

caco3+2Hcl==cacl2+co2↑+H2o

初步理解和书写反应式

[设问]:我们已知道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你能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设计出co2的发生装置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下一课题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讲述]:请同学们回顾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装置。(投影)

学生思考、回答

引起学生回忆

[提问]:高锰酸钾制取o2的发生装置是否也适合于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吗?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对比得出装置设计思路

[投影]: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决定。

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溶解性和气体密度决定。

[讨论]:设计制取co2的装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探究]:实验台上面提供了多种仪器,你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应选择哪些仪器?怎样组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比较,分析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分组)

学生动手组装仪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老师点评

还可以用什么仪器替?

学生讨论装置的优缺点并回答

培养变通能力和发散思维

[操作]: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加药品

(3)收集(怎样收集?为什么?)

讨论、回答

让学生熟悉制二氧化碳的操作过程

三、收集方法:

四、怎样检验已收满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教学,其重要意义非同凡响,以往教学过程中也知道这部分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旧避免不了灌输式的教学,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选什么药品,用什么发生装置,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和收集装置,总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今年我在这节课里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对反应原理的探究上,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例如碳酸钠粉末、粉末状和块状大理石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分析哪个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酸的选择上,同样采用探究发现,分别出示浓盐酸,让其发现浓盐酸的挥发性,硫酸、醋酸与块状碳酸钙发现反应速度太慢,从而选择了稀盐酸的过程。其次在反应装置的选择上也是循循善诱,步步启迪发现启普发生器以及其他类似的简易装置,并且引导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

虽然课堂教学进度慢了,但是更有效了,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我想这种收获应该是在课堂中重视了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亲身体验的必然结果。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不足

图1是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该装置比较简单,便于操作,但是这两种装置都存在不足, 即无法对反应进行有效地控制, 不用随用随取,不用就停。 当在试管内或者锥形瓶内加入适当的稀盐酸溶液之后, 瓶内的液体和固体立即发生反应,虽然反应非常迅速,但是无法对瓶内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要想停止瓶内反应,则必须将瓶内的液体倒掉,不能自动排掉液体,所以完成实验后还需要清理试管和锥形瓶。

2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改进设计

针对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装置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改进装置(如图2)。 该装置弥补了教材中制取装置不能随用随取、不用就停的缺陷,反应非常迅速,且充分满足了化学教材的需求。 该装置能将液体和固体快速分离出来,能自动排泄液体。 该装置的一个亮点是将玻璃弯管插入到反应瓶B中,通过玻璃弯管阻止固体颗粒进入到瓶中,也能处理液体,当不需要制取时,能立即停止瓶中反应。 将水止夹B关闭,剩余液体则通过乳胶管逐渐回流到漏斗A中, 从而将液体和固体分离出来。 该种方法采用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以及气压原理。 另外, 在排泄反应后液体清理方面的改进,也采取了物理学中的连通器原理和气压原理。

3改进装置二氧化碳的制取

改进装置采用的材料是雪碧瓶、Y型玻璃管、u型玻璃管、 隔板、玻璃弯管、乳胶管、排泄管等。 漏斗A和反应瓶B都是雪碧瓶,漏斗是雪碧瓶的瓶口部位,将其倒置安装。 在雪碧瓶的瓶盖上扎小孔,再将Y型玻璃管插在瓶盖上,反应瓶B是雪碧瓶的瓶底部位和瓶口部位,在雪碧瓶的底部扎孔,将玻璃弯管插在底部,再将隔板、u型玻璃管安装到相应的位置,用胶将反应瓶B的上下部位连接起来。 瓶盖提高了实验的密封性,再加上乳胶管,使密封效果更佳。 反应瓶B中的多孔隔板是塑料制品, 在上面扎小孔,将玻璃弯管插在上面,将隔板固定住,再用两支乳胶管将Y型玻璃管和反应瓶A连接起来, 用止水夹夹住,再将乳胶管和反应瓶B连接起来,装置即完成。

4改进装置的使用说明

第一,检查气密性。 用止水夹将导管和排液管夹住,将适量的水添加到漏斗A中,仔细观察漏斗A中水位变化。 如果出现较大变化,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较差,反之,气密性良好。 打开排液管上的止水夹,将漏斗A中的水排放出去,直到排净,再用止水夹A将导管夹住,即完成装置气密性检查工作。

第二,制取二氧化碳。 用镊子将适量的石灰石放在反应瓶B中,拧紧瓶盖,再将少量的稀盐酸添加到漏斗A中,打开导气管上的夹子, 漏斗A中的液体通过乳胶管流入到反应瓶B中,产生化学反应,此时即完成了二氧化碳制取工序。

第三,反应随用随取、不用即停的操作。 在提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要想立即停止制取,可以关闭止水夹B,在压力的作用下,液体逐渐回流到漏斗中,实现了液体和固体的分离,如果想继续提取二氧化碳,则需将止水夹B打开。

5实践效果

改进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节约了化学药品。 实践证明,完成药品放置后,在几天内都是可以使用的。

6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

在二氧化碳制取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任由学生自己总结经验,归纳自己在教学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 教师还可以设计活动表现评价表,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学习目标落实情况以及价值观等。

7布置课后探究式作业

这一环节是对课堂探究教学的延伸,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志或者化学物质制取二氧化碳。 比如,可以用贝壳或者鸡蛋壳来替代大理石,用食醋是替代稀盐酸。 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探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感受化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8结语

综上所述,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间、 师生间的交流,丰富了学生情感,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敢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摘要:《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开展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将看不见的二氧化碳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材中设计的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进行分析。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指导教师:杨晓东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学生最熟悉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学生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不供给呼吸。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所以教学安排加以调整但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发生改变.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如何帮助上困惑的小刚和调皮的李明如何接受处罚和完成处罚小故事,结合学生在生物课及物理课中学到的知识,展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演示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CO2在自然界的循环。

2、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体健康的情感以及养成如何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知道CO2的物理性质,掌握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CO2的化学性质。

关键: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发现并理解CO2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步骤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总体积的0.03%,比起氧气微不足道,我们可否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除去?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问]根据上节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同学们能否依据对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观察及收集方法尝试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提问]:很多同学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同学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这一性质? [引导]:提示学生用一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结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背景一: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课上,聪明调皮的李明把小刚制好的一瓶二氧化碳与一盖有玻璃片的空集气瓶混放,,聪明的小刚能够仅用一盒火柴找到二氧化碳吗?

[提问]:利用这一性质,二氧化碳有何用途?

故事背景二:化学教师知道李明的恶作剧后处罚了他. [ 处罚题目]:如何将混放在一起的空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鉴别开来?(不许用火柴)如果你是李明能完成吗?

学生活动

学生运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学到的植物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进行丰富的想象,能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的重要性。

学生能回答出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从用向上排空气制氧气了解密度比空气大。从生活中常喝的雪碧和可口可乐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

水瓶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用两根燃着的火柴梗分别插入两气体的瓶中,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

原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学生能够回答出灭火,并完成书114页图6-12灭火实验

学生实验:分别往两集气瓶中倾倒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 原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设计意图

对学生而言倍感亲切,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到新鲜有趣,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气体压强知识);设计实验及实验操作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学

习的自信。

以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学做合一”[指导] 学生不知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指导学生阅读P115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提问]:除此以外还有别的方案吗?如果不能现场实验,只说原理也可以.

实验探究:李明鉴别空气与二氧化碳的方法(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产碳酸)

[补充实验]向两朵用石蕊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分别喷稀醋酸和稀盐酸

(实验提示: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操作]:向两朵用石蕊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上分别喷水观察,再放入两集气瓶片刻观察(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事先告诉学生两集气瓶A充满二氧化碳B中是空气)

[提问]:是谁使紫色小花变红的呢?

[提问]:哪个结论对呢?请设计实验证明.

[提问]调皮的李明通过实验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为什么又变回紫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CO2+Ca(OH)2=CaCO3 ↓ +H2O。

学生方案:把两只活的小虫分别放入两集气瓶中,观察。

原理: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并完成P116讨论题

认真观察,仔细倾听,理解紫色石蕊遇酸变红

[学生观察]: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

学生结论:

二氧化碳使紫色小花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小花变红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把紫色小花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观察现象:紫色小花不变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H2O+CO2= H2CO3

学生观察李明鉴别实验时用的两朵小花,感到非常疑惑)

(引导学生参考P115的有关知识。) 得出正确结论

中尝试到由探索自然奥秘带来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师演示并讲解实验, 学生领悟教师所提鉴别方法, 体验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这是一次在学生探索验证之后的总结能力培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根据所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

归纳与整理:今天同学们经过动手动脑结合生物和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及阅读课本得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就结合P119页写一小论文"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板书设计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

一般情况学生描述比较全面

使学生了解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

二氧化碳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2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 ↓ +H2O 3 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H2O+CO2=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我小结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 化学反应原理的选择

每一种气体的制取方法很多, 但是何种方法才是真正的实验室制法呢?在实验室制取新物质时, 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 反应原料要广泛易得, 且价格便宜;其次, 反应发生的条件要求要低 (注:当多种化学反应均可制取同一种物质时, 应避免“点燃”、“加热”、“高温”、“通电”等条件的发生, 优先选择常温进行反应的方案。) , 其反应速率要适中;最后,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还要安全环保, 简单可行。

例1、在潜水艇里有氧气的再生装置, 其制取氧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加热高锰酸钾;b、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

c、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_____,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通电

答案:b;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既消耗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又生成了人体需要的氧气。

2 发生装置的选择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 我们在制取气体时, 所选择的发生装置就有所不同。首先, 如果原料为固体 (一种或多种) , 反应需要加热, 则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固、固加热发生装置 (如图中A装置) ;其次, 如果原料为固体和液体, 且反应不需要加热, 则采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固、液不加热发生装置 (如图中B和C装置) ;最后, 如果原料为液体 (一种或多种) , 则只需要将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塞连接作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并根据反应是否需要加热, 再决定酒精灯的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1、无论选择上述哪套发生装置制取气体, 都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再装药品;2、导气管插入橡皮塞的部分要短, 以便气体的导出;3、铁架台的铁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4、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时, 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以防冷凝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同时, 实验结束时, 应先移导管, 再熄灭酒精灯, 以防水倒吸使试管炸裂;5、在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气体时, C装置比B装置更好的地方在于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但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液面以下, 以防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3 收集装置的选择

如何有效地收集较为纯净的气体, 是我们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验室里, 我们通常根据气体密度的大小, 以及是否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来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首先, 当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时, 其密度比空气大, 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如图中E装置) ;其次, 当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时, 其密度比空气小, 则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如图中F装置) ;最后, 如果气体难溶于水, 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则用排水法收集 (如图中D装置) 。

但值得注意的是:1、有毒或有污染性的气体,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事先应在集气瓶中装满水, 不能留有气泡, 以免影响生成气体的纯度;同时, 只有当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产生时, 才可收集气体;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 应注意将导管口插入集气瓶接近底部的地方, 以便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尽。4、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为干燥, 而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更为纯净。

在图中的装置G是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气体装置的结合, 也是中学化学实验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 装置的连接顺序到底是怎样?气体的进出口又该如何选择?一方面, 当我们用装置G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 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其气流应从a进b出;反之, 对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则从b进a出。另一方面, 当用装置G进行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则无论气体密度的大小, 我们都是从其b端通入气流, a端排出液体, 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此外, 如果将排出的液体用量筒收集起来, 则还可以测出生成气体的体积。

例题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装置,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以下所选装置均填序号)

(1) 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

(2) 写出一个初中化学中用装置A制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 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的一种装置是_____,

(4) 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 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的速度, 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发生装置是_____;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 气体应从_____端管口通入。 (填“a”或“b”)

答案:铁架台, 集气瓶;

气体制取的内容包罗万象, 但其制取原理和装置的选择, 却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我们只有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化学知识的要领和规律, 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摘要:本文在气体制取的过程中, 通过对其化学反应原理和装置选择的研究, 对其实验室制法进行了总结, 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以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制取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 又称为“问题式学习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该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置身于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中, 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与解决问题。

PBL教学模式小组责任:一个班级内按照能力和兴趣把学生分组, 各小组明确问题情境后,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小组的组长分配成员所要担任的角色, 确保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然后进行合作讨论, 最后将成果统一呈现给大家。

二、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比较

传统教学中这节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课堂。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 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 一条条性质, 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 最后进行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这一课时是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由学生小组将问题细化为一个个的子问题, 通过组内讨论与交流, 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从教材安排来说, 本课题属于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的课题3, 它是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继续深入的一节课, 侧重介绍二氧化碳和的性质;从知识结构来说, 是在了解了氧气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本课题, 是对气体性质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加深, 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燃烧和灭火”、酸碱化学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二) 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学完氧气之后又要学习的一种重要气体, 二氧化碳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 例如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碳在氧气中燃烧等, 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 学生大多能通过预习能掌握。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较为欠缺, 看问题多停留在表面, 后续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相对较差, 缺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

1.基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 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碳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并能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以及初步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3.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 初步形成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及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整体学习, 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能认识到二氧化碳气体的两面性。

(四) 教学过程

(见表1)

(五)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自行探究CO2的颜色、状态、气味和水溶性。

四、总结与反思

在PBL教学模式中, 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 主动解决问题, 而且还能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思维。

摘要: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中,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PBL教学模式对人教版“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体现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上一篇: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范文下一篇:在人大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