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22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精神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了许多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将多媒体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历史教学;形象化;高效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有几年历史了。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一直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着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精神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也曾暴露出了许多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将多媒体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多媒体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

1,课改精神的体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变化的不仅是教材的体例和结构,而且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要求使用更加符合学习规律的讨论与探究方法;在学生学习的目标上,更突出实现三维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上;在评价的手段上也实现了很大的变化。

2,信息技术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图、文、声、像材料,再演化为多媒体教学资源来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3,历史学科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多样性、大容量。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使一堂课可以既丰富又精彩。

二、当前实施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与困惑

1,便于实施的有利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近年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元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一些学校的网络教室不仅可供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而且具备储存、传输学科学习资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师生学习用计算机教学的兴趣和技能的提高

近年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文件以及在网上发布信息的方法。一些历史教师通过计算机技术培训,分别掌握了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

(3)素质教育的呼声更响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重任务。如果有了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持,将有助于更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

2,当前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由于中考制度的制约,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很少计入总分,或者实行开卷考试。导致升入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而且在编排上又不是象以往历史傲材那样以时间为线索,而是以专题为板块,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比如说:让你简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现在的教材将某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部分开讲述,学生是很难全面去分析的。

同时,微言大义的历史概念和晦涩难懂的历史结论,学生如读天书一般,很难提高学习兴趣,遑论理性思维。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是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学生所掌握的基础上,很难实现三维目标。比如,学生连古代的“工官”制度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让他如何去评价“工官”制度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利弊问题呢?

(2)课件的制作与历史课的要求矛盾

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经常出现课堂上使用的是不符合内容要求的课件。有的片面地追求课件的设计效果,大量地插入图片、动画、音视频等,一味地认为“计算机就是高科技”,运用计算机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中选用媒体“舍简取繁”,把计算机多媒体当投影、幻灯使用,降低了它的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的课看上去热闹,实际上收获很少,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活,历史课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实现。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了上课的思路、步骤,上课时。计算机多媒体涉及到的内容必须讲,未涉及的内容不讲,全然不顾学生主体性及学生差异。教师变成了操作员、解说员,一节课像流水作业似地完成。

(3)课件的形象化与教学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教学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能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所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如:传统的讲述方式很难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该专题形象地再现出来,而媒体教学就能做到。比如2008年的江苏高考方案进行了改革,突出了两门选修课程的地位,很多学校就出台了:减少语数外、加大选修课程的课时量的措施。2009年高考又在去年的基础上实行了微调,紧跟着很多学校就加大了语数外课时。就拿我们历史来说,即使你说的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最终你做不对题目,考不出分数来,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很多学校的历史课都在强调落实,背诵、默写成了主要的教学手段。新课程的精神也就只能在上面领导视察时,或集中演课时才展示一下,而平时却很少那样上,否则及格率就成问题了。

三、优化媒体教学的相关建议

首先: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深入分析。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设计课件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内容的详略安排以及必要的重组,进而有针对性的去制作课件,真正的实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其次:教学设计方式需要不断创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实现把现代教学手段、综合渗透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严格列入教学设计之中,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因此教师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临场指导能力以及综合评价能力,这样教师的备课方式也相应地发生转变,由以前的备教材、备教案转变为备学生、更重要的是备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的使用需要切实有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应结合班情、学情等实际情况,合理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必要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若干环节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观念,真正地做到为学生引导,为学生服务。并且,要辅以适量的巩固练习,加以强化。做到形象化的理解和实效性的掌握完美的结合。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完成的许多问题,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历史的更多面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但面对当前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困惑,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以教材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是否以完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最终的目的。让我们再接再厉。做好一切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备课、上课和及时的反馈工作,争取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强调要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创造了新领域,“互联网+教育+培训”逐渐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选择。但目前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忽视了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为此,将新形势下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干部教育培训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39

1 引言

2015年3月5日,“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李克強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十三五”建议也提出,要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场名为“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某种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商品和服务都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和做出回应。

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干部教育培训。2015年10月14日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把网络培训明确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之一,但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多集中于学校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与互联网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忽视了其真正价值,也就是与学员这一终端主体的关联互动。而从互联网思维来探讨对干部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也更为鲜见。因此,文章立足互联网思维,着眼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更多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积极培育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将互联网思维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并产生融合的倍增效应,进一步深化培训改革、全面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切实有效地打造一支精湛的干部队伍。

2 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变革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并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任何行业都通过互联网思维引入了新变量—用户。

近年来,网络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也发展迅猛。中组部2012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截至2015年10月底,学员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司局级干部、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等3万人。总计上线590门课程,累计访问量达2.5亿万次,平均每天23万次。因此,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将发生教育思维的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等重大变革,同时也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创新空间。

2.1 技术驱动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强大动力

互联网正逐步改变和颠覆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已然被打破,既表现在其时空界限上,又体现在干部学习的能动性方面,更使得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因此,干部教育培训将面临深刻且彻底的变革,从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到干部教育培训的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革新等等方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平台模式,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重要载体,更能使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课程丰富化、学习成本最低化。

2.2 移动性学习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必然趋势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兴于大型企业培训需求,盛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发展。相比过去,单一终端的时代已经过去,多终端时代已经到来,在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视机、U盘甚至在游戏机上都能开展移动学习,不仅可以在线学,还能离线学。所有终端一旦连接到网络,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测试结果等信息都能迅速同步,或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将学习任务划分为微型活动,通过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使“精读式”学习逐渐被“快餐式”学习取代。移动学习正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也必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实选择。

2.3 培训灵活化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有效选择

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单一,体制僵化,主要采取面授式教学,以课堂灌输型为主。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将用大数据和在线来引导教育培训,并汇聚了庞大的数据、文献、教学资源等,形成了一个集合知识和智慧等为一体的资源库。互联网使得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互动”、“互助”、“互评”这“三互”机制成为现实,促使干部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式学习,实现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

2.4 混合式培训将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变革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单纯依靠以面授式为主的教育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结合,即混合式培训(Blended Learning)。它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从获取信息到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学评估到硬件支持,从技能知识的训练到团队协作环境,完全建立在以学习者(即用户)为中心的环境中,实现现场教学与课下教学、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全面对接,充分体现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3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应适时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干部教育培训方法上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和大数据思维,以此提高培训实效。

3.1 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始终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干部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各个环节上都要考虑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员教育培训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用户思维,发挥学员在整段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一是要营造开放便利平等共享的学习环境和互动交流教学方式,注重细节,注重体验参与,最好能让学员有所感触和感知;二是积极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分段式培训,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自学、自测等来提高集中学习培训的实效性;三是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充分运用应时代的教学工具,确保学员能收获最大信息量,扩充知识,提高学员的互动参与广度。

3.2 创建开放实用的网络培训平台—平台思维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传播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因此,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应依托平台,建立平台,培育平台思维,开设符合学员工作实际的模块,满足干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凭借创新理念,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从入学报到、学习培训中的监督考核、学习后的评估等形成工作程序化系统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终端思想,多种渠道并存的提供培训接口,结合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各个平台学习通道,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入校、教育、管理、考核等进行网络实时监测。三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按照学员需求创建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整合利用资源,这样可以使学员自由分配时间来选择和学习教学信息,并且能够形成资源共享,使得面向当地和面向全国相统一。四是积极推进建设虚拟学习空间,在创建线上学习下载资源的同时,广泛建立讨论小组,拓宽学员日常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3.3 依反馈信息不断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升级迭代—迭代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以学员为中心的服务。而以学员为中心的思维就是要体现两个字:迭代(一个“微”,一个“快”),以实现微小创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干部需求。一是要快速迭代培训内容,学员需求不断变化,知识技术更新迅速,新生事物频繁呈现,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必须要不断按照学员反馈来更新完善和升级,调整知识系统内容和考核目标等;二是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业务活动需要,随时对课程设计、应用数据和业务活动做出调整改进,使过去干部教育培训中“有什么就提供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的模式打破,孕育出一种更加符合学员掌握新知识的时代要求;三是创建创新性强的线上线下资源,利用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高传播效果,满足互联网时代对干部队伍快速成长的诉求。

3.4 整合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社会化思维

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多以区域划分,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多,优质资源很少,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而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信息技术为干部教育培训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应用得意实现,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实现了师资、教学内容、课程等培训资源的无边界整合。一是整合了师资,建立起可共享的一支数字师资队伍,在互联网上可实时上传教学音视频并设置所属模块,学员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党校之中,而是可以在平台上与研究方向相仿的教师在线讨论进行学习。二是整合硬件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建立的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将教育培训中的权威多媒体课件、培训视频、案例、文件规定等各种信息资源集中起来,汇聚在培训资源信息平台上,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三是引进地方高校和第三方培训机构的优质资源和开放性教学研究资源,开拓视野,实现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5 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跨界思维

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信息量极大的教学内容,变革了用户体验,更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是通过“手机+二维码”分享教学资源,将要共享给学员的资料生成二维码,学员只需扫描一下就可各自阅读;二是通过微弹幕和问卷星辅助课堂互动,及时掌握学员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弹幕教学就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学员通过平板或手机,随时可发表疑问、提出看法,然后即时显示在课件上,面授教师可根据学员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而问卷星具有测评功能,能及时统计学员的反馈数据。APP组织互动教学,开放了学习资源。例如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中国》APP就是互联网思维下干部教育培训的有益探索,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3.6 注重利用大数据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考核评估—大数据思维

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是否能真正提高干部的工作业务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往往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考量体现,但定性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细致考量诸多教学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程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学员一般都会在网络上产生信息、行为、关系三个层面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沉淀,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决策。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思维,注重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绩效评估考核,也就是要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统计分析,加大对学员学习成果的数据挖掘。一是要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数据库,设置学员专属的终生电子档案,用其及时记录学员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数据;二是对学员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进行跟踪分析,并提炼出培训对其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干部群体的学习需求等;三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汇聚、信息集群推送、数据分析决策,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师资评估和学员互相评价等,分析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弊端,及时改进优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挂钩,指导教学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

4 結论与展望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互联网思维下的干部教育培训突破了脱产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较好满足了干部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也必将成为人们终身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讲科学、将方法,在新时代新思维的引导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将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战略中腾飞。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中国政府报告[R].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ttml,20150305.

[2]黄威威,崔伟.浅谈“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J].党政干部学刊,2015,(7):6163.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

[4]刘长发.浅谈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党校研究室教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126128.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 传统教学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继承、发扬和变革, 已经具备了其他任何教学模式无法取代的优势:

(1) 传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运用, 具体到每一堂课, 教学任务和目标都是明确具体的, 包括教师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的讲授, 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 (做哪些题目) , 实现哪些基本目标, 达到怎样的程度 (如练习正确率) , 等等。

教师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有效地组织教学、控制课堂进程。正是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以及必须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驱动, 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管理者, 导演着课堂中几乎所有的活动, 使得各种活动都呈有序状态, 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在指责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时, 国外却从我国派出的学生参加国际“奥赛”连连取得好成绩而对我们的教学加以肯定, 事实证明, 基本功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无可替代的基础。通往教育深层的必由之路就是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铺设的, 双基内容应该是作为社会人生存、发展的必备平台。

(2) 传统教学主张采取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反对注入式教学。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的训练, 而且是对学生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的形成的重要途径。变式教学在教学中由来已久, 被广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频繁运用, 其经验性的作法, 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中国式经验, 也是我国学生较之西方国家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的根本原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继续大力传承的。

(3) 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反馈,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复习, 主张“温故而知新”。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 一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加以了解, 二来也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心理规律的。

(4) 传统教学中注重教师基本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 使内容形象化, 增强了其表现力,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教师的板书、板图、板画教学的基本功被忽视了, 传统教学中用板书列出知识脉络的精彩场面看不见了。

当然传统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比如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盒粉笔进课堂, 教学手段单一;还有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不利于个性发展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容量太小, 课堂效率低。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兴起, 则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使学生冲破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 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 教学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 适合个性化学习, 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

但多媒体教学的劣势同时也显现出来, 明显不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不能使学生构建系统有效的知识体系, 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容易使学生形成机械式被动式“读取”图片、文字的课堂;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 有些教师把信息给学生, 而不分析这些信息与本课内容有多大的联系。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看了很多图片和生动的材料, 这与新课标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相悖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相比之下, 传统教学课堂教师能主导课堂, 及时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人性化的情感交流, 有利于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及智能;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发现和探索知识, 能够主动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 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团结合作意识, 这恰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极大优势所在。

基于以上的发现和思考, 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推测,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还会同时存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应该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控制课堂节奏, 重视学生思考与参与, 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首先要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重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其次,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的作用, 避免“满堂电灌”。其三,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倡导采用片段式课件替代整课式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 可采用片段式教学课件替代整课式教学课件, 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课堂上既有教师的组织, 又有学生的参与, 可以达到激发兴趣, 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目的。实践证明, 这样做, 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干巴巴地进行口述的缺陷, 又避免了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发生的信息填塞。

(3) 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多媒体。

现代多媒体教学教学的推广进一步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能力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提醒学生, 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这样, 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

总而言之,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只是“辅助”, 而不是替代, 更不是赶时髦, 摆花架子。我们应该通过多媒体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发扬传统教学的长处, 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容量, 借助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以及趣味性,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又要很好地组织好学生,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课堂上加强师生交流等等。

这必然意味着现代和传统的教学要进行有效地整合, 更大程度地发挥现代式传统教学的优势, 全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功能, 努力达到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的目标,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劣之分析对比, 再由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 借此引出现代式传统教学的特点, 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探索更好地发挥现代式传统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现代式传统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传播平台不断涌现,我们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强烈冲击,加速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变革的具体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通过入驻新媒体平台、建设自主可控的新闻客户端、转变话语风格、双向互动传播、体制化改革以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为新闻传播赋能等途径,作出了有益转型,为未来深度融合发展和其他正在寻求变革的传统主流媒体提供了有效经验。

关键词:传统主流媒体;全媒体时代;转型;新型主流媒体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兴传播平台的强势发展,让整个社会进入了全媒体时代。纵观近年来全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斗鱼直播、抖音、快手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快速发展变革的媒体环境中更好地扮演起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的角色,是对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变革能力的重要考验。近年来,各级传统主流媒体纷纷进行转型变革,以期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更广。

一、全媒体概念与全媒体时代传播特征解析

(一)全媒体的概念

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1]。“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对全媒体概念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全时间段、全范围、全员参与、高传播效率的特征。信息传播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追踪新闻信息,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多元,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更加立体也更为全面,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使用户对新闻信息的理解更加透彻。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受众的角色升级为用户,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被动角色转化为主动角色,每个人都有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另外,全媒体时代,新型传播平台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具有效率优势,UGC的用户生产信息模式和手机移动终端快速便捷拍摄编辑功能的加持,使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得到传播,信息的瞬间扩散能力增强,传播范围、传播频率都超过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信息传播更加高效。

二、传统主流媒体的概念解析

主流媒体的概念在业界和学界存在较大分歧,主流媒体的定义还没有基本统一。综合来讲,主流媒体是实力强大,面向主流受众,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具有强大公信力的媒体。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对传播领域的媒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传播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因此产生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而主流媒体也有所衍生,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型主流媒体两大概念应运而生。

传统主流媒体依托主流媒体的概念,其传播形态包括纸媒报刊、广播、电视,是实力、影响力、公信力较强和权威性较高的官方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与传统主流媒体相对应的是新型主流媒体。所谓的新型主流媒体是新型媒体的主流化或主流媒体的新型化,是指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实力强、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2]。这是当下媒体转型的顶层设计,是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变革的终极目标。

三、传统主流媒体转型的必然性

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給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强烈冲击。移动互联网促使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已大规模迁移到互联网媒体。受社会环境和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公众的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阅读的特征,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新媒体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着传播渠道匮乏、信息传播时效性不足、用户流失等发展困境。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及旧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时效性的要求,只有主动融入新媒体,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自我革新,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舆论引导的责任。但是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由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舆论结构被打破,互联网正在成为最大的舆论场。新兴传播平台已逐渐成为收集新闻和信息、讨论公共事务以及促进舆论形成的“超级舆论中心”。传统主流媒体具有的话语优势和议程设置功能正逐渐减弱,这无疑是对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重大考验。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有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时代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传统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转型变革实践

事实上,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变革已实践多年,媒体融合进程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接下来将继续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界关于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的相关研究多指涉传统主流媒体应如何实现转型,其转型路径、融合发展策略是什么的研究领域,对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变革一路走来已经取得的成果缺少总结分析。所以,笔者从这一新角度出发,探讨传统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进行的有益的转型变革,回顾变革之路并进行归纳总结,为未来发展和其他正在寻求变革的传统主流媒体提供有效经验。

传统主流媒体在全媒体布局中合作入驻第三方平台,打造新媒体账号,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并且大力建设自主可控的新闻客户端,形成了微博、微信、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全渠道传播新态势,有效扩大了其影响能力和覆盖范围。

(一)入駐新媒体平台,加速与新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

为加快媒体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建设新媒体中心,入驻新媒体平台,开设新媒体官方账号,拓展其匮乏单一的传播渠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华网、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和南方周末等一众传统主流媒体入驻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客户端、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例如,人民日报作为全国性报纸,既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媒体转型的典型代表。人民日报在微博注册官方账号,截至202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微博粉丝量达1.31亿人次,全时间段全网传播弥补了人民日报报刊文字版的时空局限,人民日报微博每天发布大量“短、平、快”的最新要闻,传播时事热点,关注社会民生。另外,人民日报微博拓展了其传播形态,不仅有图文,还采用音视频、直播、可视化信息传播等传播方式。人民日报微博因其主流媒体的身份而深受大家信赖,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且微博的开通及运营发展一改以往其在大众心目中严肃刻板的形象。人民日报入驻微信社交媒体平台,推出微信小程序,创建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呈现的内容有深度、有温度,覆盖范围广泛,与用户不同时间段的阅读习惯相契合。人民日报还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和抖音短视频平台,开通官方账号,打造新闻传播全媒体矩阵。积极入驻新媒体平台是传统主流媒体丰富全媒体渠道、扩展舆论阵地的重要转型实践,为创建智能全媒体传播模式和把握舆论主动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观察”是四川广播电视台于2017年创建的新媒体账号,凭借“四处观察”的网络梗,成功实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破圈”。“四川观察”是传统主流媒体融入新媒体环境的产物,它虽然起源于传统电视台,却跳脱传统思维,凭借强烈的网感、丰富多样的内容、极快的更新速度塑造了一个活泼亲民的形象[3]。“四川观察”紧跟社会热点,发布大量新鲜的、极具新闻价值的重要资讯,时效性强,报道客观公正,深受网友信赖,其短视频账号更新速度非常快。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中旬,“四川观察”在抖音平台上已有11063个短视频作品,平均每天发布20余条短视频,每隔一小时左右就会发布一条,粉丝量达4.67亿人次。“四川观察”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大胆创新,所传播的内容既丰富又专业,在保持新闻所需的严肃性的同时,提升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好地把握住了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

(二)建设自有平台,自主掌握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央级媒体有141个APP,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有APP数量为82个,人民日报社为27个,新华社为19个;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214个APP。通过平台化发展的模式,传统主流媒体可以在内容、用户、技术、渠道等方面实现自主可控,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传统主流媒体致力于为自身存在优势的内容资源搭建自主可控平台,从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湖南广电创立的芒果TV以及近年来总台打造的“央视频”都是其现象级成果。以“央视频”为例,2018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组建,并于2019年11月推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这是国家级视听媒体纵深融合的有益探索。“央视频”强力打造优质视频社交媒体,在形态上,“央视频”以短视频为主,同时伴有长视频和移动直播。“央视频”全面汇聚高清资源,可实现4K高清电视投屏,让用户拥有极致专享体验;是强大的电视直播工具,汇聚央视、卫视频道,手机上也可以同步观看各大卫视在播内容,将大屏与小屏进行联动,是用户的专属掌上电视;拥有独家直播,是央视旗下权威直播工具,涉猎体育赛事、民生动态;打造账号森林,汇集总台内外优质创作机构和创作内容,开放共建“央视频”客户端;拥有极具新媒体特征的算法推荐功能,了解用户喜好,提供优质个性化推荐。“央视频”APP的开发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澎湃新闻”APP新闻客户端的创立与发展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整体转型的标志性案例。“澎湃新闻”最早在2014年7月上线,是东方早报团队原班人马倾力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致力于打造原创新闻,创造出大量优质原创新闻和深度报道,随后,其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能够覆盖甚至超越东方早报。因此,上海报业集团决定,从2017年1月1日起,东方早报休刊,东方早报告别纸质时代,将原有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功能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开创了向互联网彻底转型的先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澎湃新闻”APP已有679万次安装,发展成为一个集资讯热点、热点视频、国际资讯、时政评论于一体且极具思想性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获得了大量网友的青睐,是传统主流媒体建设自主平台,向新型主流媒体整体转型的成功典范。

(三)转变话语风格

传统主流媒体在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向多元媒介转化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转变之一就是话语风格的转变,以往教科书式、严肃、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话语方式转变为接地气、亲切、口语化、形象化、故事化的话语方式。例如,《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开发的短视频栏目,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上线,作为《新闻联播》节目的衍生品,对《新闻联播》当天播出的某个重大时政新闻或热点事件的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在一分多钟的竖屏短视频节目里,“国脸”们悉数登场,用平民化的语言、轻松的表达、精辟的点评、恰当的音乐,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注意力[4]。主持人一改严肃、播音腔浓厚的屏幕形象,亲切自然地进行交流式新闻解读,“网言网语”金句频出,例如康辉的“No zuo no die”,语言幽默、个性化十足,匹配当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观看习惯。《主播说联播》采用亲切自然、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取得了广受好评的传播效果。

(四)大力發展信息技术,为新闻传播赋能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源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主流媒体要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变革,技术的支持必不可少。众多传统主流媒体都在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算法推荐、5G、4K、8K、VR、AR等信息技术已被传统主流媒体充分运用并创新发展,为新闻传播注入新血液、新能量,形成了新体态。例如,新华社和搜狗联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3D版AI合成主播。这是人工智能与新闻采编深度融合的突破性成果,为媒体深度融合开辟了新的空间。

2020年的全国两会,因疫情防控需要,许多采访报道都运用了高科技技术,凸显了传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果。两会报道新标配包括新华社研发的 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以及人民日报应用的AR采访眼镜+智能云剪辑。在中兴通讯5G全息互动采访系统的助力下,首个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重磅来袭。北京总部演播厅和武汉、广州、昆明等地的采访摄影棚无缝对接,通过全息成像技术,以与真人相同的比例显示,达到异地同屏采访效果,沉浸式地交流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情况。为升级优化视频报道,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推出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开启不一样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为采访团队配备5G+AR采访眼镜,帮助记者实时获取人物信息资料,只需简单的手势或语音控制,便能以第一视角进行视频录制和现场直播。前方记者与后方共享素材后,等待短短几分钟,新上岗的“智能剪辑师”就能迅速剪辑视频,自动匹配字幕,此外,去除视频抖动、修复视频画质等更为复杂的后期操作也不在话下。当视频内容较长时,“智能剪辑师”还能自动搜索人物,定位关键信息的时间点,大大提升了剪辑效率,让制作更加智能。

传统主流媒体除了以上转型实践,还注重与用户加强互动,如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在留言区用生动活泼、时尚前卫的网络语言回复网友,与网友形成强联系互动,将单向传播深化为双向互动传播,公众对其官方账号的关注和青睐程度不断提高,其影响力不断扩大。还有体制化改革,建立“中央厨房”,改编重组新闻团队,形成一体化的采编分发人才队伍,一拨人马高效协同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五、结语

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变革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是对传媒转型的顶层设计和诉求。事实证明,近年来,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转型实践,并取得了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未来传统主流媒体还应继续开展媒体深度融合实践,构建全媒体矩阵,守好舆论阵地和舆论主导权,传播好主流声音。

参考文献:

[1] 郭文涛.媒介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J].神州(上),2018(28):252-253.

[2] 谭天,林籽舟.新型主流媒体的界定、构成与实现[J].新闻爱好者,2015(07):23-26.

[3] 卢雪尧.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破圈”与启示——以“四川观察”为例[J].青年记者,2020(35):83-84.

[4] 刘涛.传统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短视频报道突围路径——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例[J].新闻世界,2021(01):30-34.

作者简介:刘颖(2000—),女,辽宁朝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媒介融合的全媒体发展环境下,微博平台分享、交流、互动的优势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频道栏目、提升自身知名度、促进与用户互动的营销平台,在6年多的发展中依靠巨大的粉丝红利形成了趋于科学的微博营销模式。本文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电视微博运营状况,探讨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媒体;微博营销

新浪微博在2014年3月成功上市,随后改名为“微博”,印证一家独大的话语地位。在6年多的发展中,新浪微博粉丝量和使用率基本趋于平稳,传播信息的多种媒介形式呈现碎片化、简易化、即时性、低成本的特性,依靠巨大的粉丝红利成为个体互动交流的优质平台。鉴于这些优势,各级电视媒体纷纷申请官方认证,进行跨媒体包装营销,通过信息分享、与观众线上互动、话题运营等与受众进行多方面接触,对外明确传递了清晰的品牌形象定位。一个电视台拥有一个官方认证微博身份,通过卫视明星微博、栏目微博、节目微博以及话题等形成微博矩阵,分枝微博所吸收的粉丝关注会输送到主干微博,同时主干微博的营养(关注度)会输送到分枝微博,主干微博创作的话题通过巧妙营销成为热门话题后,会以微博矩阵为节点进行裂变式传递,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微博时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做到电视媒体的成功营销。以下从品牌确定、微博矩阵构建、事件营销、多媒体通力合作四方面来探讨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

1  通过品牌定位确定营销格局

美国营销学大师唐·E·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因而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传播首先要准确定位品牌形象,创作投放契合品牌形象的内容,确定与电视产品相统一的营销模式。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体现在台标、VI设计、电视栏目包装、节目口号等符号化视觉效应,也体现在主持人、节目风格、节目内涵等内容价值,电视媒体品牌的清晰定位关乎粉丝群体的喜好程度,要具有差异化风格从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全方位展示其品牌形象,并挖掘受众需求,创作和投放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相比传统媒体的品牌定位,已有品牌的传统电视媒体在微博平台的品牌确立要具备独特性和唯一性。1)独特性就是与其他电视媒体微博形象展示的差异性,要精分受众喜好来强调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印象。比如凤凰卫视的官方微博就不同于其他同级卫视微博,没有热衷于宣传节目,而是以“记录”、“凤言凤语”、“凤采飞扬”等几个话题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原创内容分享。2)唯一性就是电视媒体官方微博要打造独特的媒介氛围,发表或转发的内容都要慎重对待,要与品牌内涵、核心价值随时保持一致,不随大众、不跟风。

2  通过意见领袖构建微博矩阵

某条微博内容的裂变式传播离不开关键节点的转发,这些关键节点一般是微博意见领袖,又被称为“大V”,电视台官方微博通过雇佣台内演职人员、台外社会名人转发其微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传播的广度,并且延长热点微博在网上活跃的时间。构建微博矩阵首先要打造矩阵核心微博,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主干微博,通常以电视台(集团)的官方微博形式出现,辐射整个矩阵的舆论导向,并且随时规避矩阵传播的不准确信息。其次,各分枝矩阵要形成差异性,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同时保留各自的个性,比如频道微博、栏目微博、节目微博或者热点话题运作。最后,矩阵的关键节点比如台内“大V”要加强与台外各领域网红的互动,增强矩阵与外界的多向关注,而非单向性关注,要发挥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中的“增压、变压”作用。

3  通过事件营销聚合微博人气

事件营销是微博最常用的营销手段之一,也是最难把握的营销手段,需要强有力的舆论导向把控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操作经验。事件营销包括突发性事件的跟随营销和策划性事件的创造营销,在某些方面两种营销方式是相互渗透的。跟随营销就是对于热门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的转发,在转发和复制同质内容的同时找到与自身产品的关联点,冷静迅速做出决策反映,在“跟风”转发的同时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从而聚拢微博人气。而创造营销就是在舆论环境相对平淡的情况下,微博主体创造性策划事件,比如根据节目、栏目打造相关话题,找话题关联者转发、评论,吸引网民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节目包装或造势的营销目的。对于策划行事件营销首先要确认微博关注粉丝群体的关系类型,包括血缘型、趣味型、地缘型、业缘型等,多种类型群体的转发才有利于消息的弥漫传播。此外就是微博内容的创造性,可以是情感类、公益类、互动搞笑类等多种类型,也可以是口碑热点话题议论,尽可能的打造热点微博,做好口碑营销。

4  通过多媒体合作扩散媒体影响力

受众对不同的媒介使用具有差异性,随着新媒体的繁荣,传统媒体比如纸质传媒、无线电传播、电视的受众参与度都在逐年降低,并且呈现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微博作为最优代表性的新媒体之一,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庞大数量的粉丝与多个媒体进行接触,进行内容营销,这体现在微博空间的合作和现实空间的合作。1)微博空间的合作是指电视媒体微博与广播、报社微博等其他媒体微博合作,雇佣广播媒体微博转发或评论自己的节目内容,扩大信息传播范围。2)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要跳脱微博空间回到现实内容,可以将微博内容结集出版,或者开拓微博类节目,促进微博与电视节目的线上线下互动功能,汇聚粉丝数据进行报告研究,形成电视媒体价值的另一个参照。

参考文献

[1]李亚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微博营销策略——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05).

[2]霍子君.电视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合肥两家媒体的相关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台联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 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 同时, 这个系统还与教学资料中心, 以及与Internet相连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信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 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 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学生提问, 并进行网络对话。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 重视直观与操作, 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引入生物课堂教学, 与以往的单机演播形式CAI相比, 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一、丰富全面的资料信息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课堂, 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生物资料,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单机演播形式CAI中, 是把大量的图片、动画、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 而这个整合是一个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 由于时间的限制, 往往不能详尽录用资料。但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之后, 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中《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CAI教学中, 生物界的真原核细胞的区别重点, 为了讲清楚这一部分内容, 需要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在网络环境下, 我们只要使用超级链接, 通过网络将这些资料从教学资料中心传输过来, 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要求的同时, 拓宽了知识面,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 降低了教师的备课强度。而且, 在以后的教学中, 一旦需要同样的素材, 仍旧可以通过网络从教学资料中心获取。

这些信息的获取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体现出如下优点:

1、化漫长为短暂, 化微观为宏观。

生命的生理过程, 往往是缓慢而漫长的, 同时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怎样加深学生对生理过程的理解, 这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实践证明, 以往的教学模式, 单纯地靠教师讲解, 只能是纸上谈兵。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演示, 将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变为快速而短暂的过程, 使微观生理过程转化为宏观生理过程, 学生再加以观察、思考, 符合人的认识思维过程, 这样比单纯的讲解生理过程效果要好得多。如“细胞的增殖”一节, 有丝分裂是细胞进行分裂的一种主要方式, 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得到。对于这样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 依靠教材中几幅静态的图解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是不可能掌握这个过程的。在教学中, 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把有丝分裂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 使漫长的过程变得很简短, 使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现象看得一清二楚,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的特点, 而且也加深了对有丝分裂这一动态过程的理解。

2、化繁为简, 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必修2中《孟得尔豌豆遗传实验 (二) 》, 即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如果用传统的讲授法, 学生难以理解, 更难以掌握和运用。采用多媒体网络课件信息化手段, 在屏幕上形象地显示豌豆的高茎、矮茎、圆粒、皱粒、黄色、绿色;果蝇的灰色、黑色、长翅、残翅等形态, 用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 后代出现不同的杂交类型。通过实验得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然后再用子一代与隐性亲本杂交, 验证遗传规律的正确性。这样, 使本来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深入浅出, 学生感到简明易懂,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实验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 通常是教师首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等。讲授完毕, 学生才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进行讲解, 必然会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大大减少, 从而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就可以解决实验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做的矛盾。例如在必修1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节中,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将显微镜基本构造图展示给学生, 然后对照显微镜构造图讲解显微镜各部件名称、作用以及使用的方法、步骤, 同时用文字形式展现出来以配合教师的讲授, 通过显微投影仪演示操作步骤, 如是则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从而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 极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

二、独立自主的探索研究

学生的自主参与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单机演播形式CAI中, 重视“演”和“播”, 学生的自觉参与程度不够。在多媒体网络课件教学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 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 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这一节时, 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在校园网络课件上尝试“种”一株“植物”开花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植物激素”加在“植物”上, 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植株”。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 终于“种”出了植物在不同植物激素下的现象, 就这样, 在游戏中, 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 掌握知识的本质。

如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我有如下几个体会:

1、给学生讲解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 让他们知道怎样围绕探究学习的主题去寻找、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点。

2、目前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学生可以

通过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 有意识地提高搜索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 勤于使用校园网 (如学生通过浏览我校的校园网主页http://wsgjzx.30edu.com/) 获取校内外的重要信息。

3、善于使用功能不断完善的各级各类图书馆获取相应的知识。

三、如火如荼的讨论交流

实践证明, 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辩识, 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 更好地认识自我, 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

例如, 1999年, 美国《科学》杂志将干细胞的研究推举为21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并且排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 位列第一。干细胞的研究为什么如此重呢?学生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上寻找讨论对象, 发表看法。这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讨论非常激烈, 有的支持, 有的反对, 有的持谨慎立场, 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一些看法转换到大屏幕上进行交流。

这样的讨论, 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 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 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

四、高效轻松的复习方式

生物的许多内容都是需要反复理解和记忆的, 学生可以通过终端与网络中心连接, 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料中心的服务器读取, 对不理解的环节可以反复观看, 并且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 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网络课件在生物教学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需要我们去尝试和总结。相信在生物学教学中, 只要在正确的科学方法指导下, 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将在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品质, 促进其开拓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 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多媒体网络环境方面实践和探索了生物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丽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http://www.wxsgz.com/jwz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3.

[2] 吴珍珍.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效果[J].科技信息, 2011.

上一篇:职业大专学生法制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质量控制机电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