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分析范文

2024-04-22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1篇

关于“创新”的解读

在教师招聘笔试中,高中政治的四大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之间其实是有着一定程度相关性的。

就拿“创新”一词来说,《经济生活》中我们学习“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治生活》中我们涉及到“创新型政府;《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又学习了“辩证否定观”。而且在时政热点中,“创新”一词也是“香饽饽”,被屡次提及。

从近些年各个地区教师招聘的真题来看,整体趋势是题型越来越多样化,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理解性的以及结合时政的越来越多了。因此,关于“创新”的相关知识,我们也应该有所重视,在每一个不同模块都对“创新”有着怎样的诠释,下面我们将就此话题与大家分享。

一、《经济生活》中的“创新” 1.企业的经营

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如下: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一家企业,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政治生活》中的“创新” 1.建设“创新型政府”

创新型政府,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首要的事情就是简政放权,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益政府、廉洁政府、透明政府,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施政要求。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1)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最大特点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三、《文化生活》中的“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A.源泉: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B.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A.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两种错误倾向分别是: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四、《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和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要求人们采取分析态度,注意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否定也是质变。它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五、时政中的应用

1.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这一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创客”

创客(Mak-er)“创”指创造,“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这个词译自英文单词“Mak-er”,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微观装配实验室的实验课题,此课题以创新为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个人设计、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参与实验课题的学生即“创客”。“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在中国,“创客”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十大流行语”,创客排第五。 以上为关于“创新”的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2篇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明代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学*科网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影响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

①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③从整体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9】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高频考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频考点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 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高频考点12】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13】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3 3

式。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高频考点14】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高频考点15】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高频考点1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

4 4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频考点17】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1)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学科%网 【高频考点1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与失误 (1)成就

①“一五”计划建设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2)失误 ①1958年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特点是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大跃进

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④“左”倾错误的影响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高频考点19】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 5

(1)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1992年初,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频考点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两者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

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高频考点2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②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高频考点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 (3)影响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高频考点23】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2)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进一步深入。

(3)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接受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高频考点2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

(1)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宣传的主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高频考点25】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7 7

四、世界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2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①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②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实质

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的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高频考点27】罗马法的演变、特点及实质

(1)罗马法经历了《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变历程。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标志着罗马公民法的诞生。

②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习惯法等。

③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点

①罗马法律的历史悠久以及罗马的不断扩张,促使罗马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又有鲜明的阶段性。 ②罗马法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③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的思想。

(3)实质:维护罗马统治者利益,保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权利的奴隶制法律体系。 【高频考点28】英国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可以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29】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中央集权原则以及联邦与州分权原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

(1)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2)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中央集权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联邦制原则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

【高频考点30】法、德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及特点 (1)法国 ①过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特点

共和派与保守派长期反复斗争,历程曲折漫长。 (2)德意志 ①过程

1871年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特点

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军国主义色彩。 【高频考点31】巴黎公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1)特点

①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下无产阶级发动的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 ②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经验教训

①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②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革命成果,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③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高频考点32】“冷战”局面下两极格局的对峙 (1)“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2)特点

①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的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高频考点3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1)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学@科网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五、世界的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②政治方面

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

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2)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而言

②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而言

促使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而言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高频考点35】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国际贸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材料,使世界贸易范围规模迅速扩大。 (3)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的改变,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4)19世纪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频考点3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余粮收集制,是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税,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高频考点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1)形成

斯大林时期,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2)特点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1 11

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高频考点38】罗斯福新政与福利国家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②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③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被称为“社会减震器”。同时它又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

②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③福利国家制度带来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高频考点39】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强国。 (2)特点 ①双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一固定

【高频考点40】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和经济全球化

(1)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主要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欧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合作程度最高,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过渡。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体现了南北合作,由大国主导。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各国差异最大;松散性、开放性,合作程度较低。学#科网 (2)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发展的推动;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实质是发达国家新一轮资本的全球扩张。

六、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频考点41】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历程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过程。 2.特点

(1)古希腊人文主义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2)文艺复兴肯定人和人性,强调人的价值。

(3)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4)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 【高频考点42】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1)牛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对处于危亡的国家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43】近现代世界主要美术流派的特点

(1)新古典主义美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2)浪漫主义美术:深入发掘人的感情世界,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强调色彩的作用。 (3)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4)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5)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

14 14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3篇

1、重要概念

⑴中国古代史

①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刺史监察制度;西汉相权演变(中朝);汉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元朝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军机处;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②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先秦农业;均田制;隋唐农业;市坊;两税法;宋元农业;明清农业;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隋唐商业;宋元商业;明清商业;对外贸易;货币形态和功能的演变★;宋元城市;明清城市;城市功能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历代重农抑商政策★;

③思想: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主流思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顾炎武的思想;王夫之的思想;西学东渐★; ⑵世界古代史

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时代;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苏格拉底;

⑶世界近代史

①政治:《权利法案》;议会改革;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西方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②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发展★;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③思想: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典力学;

⑷中国近代史

①政治: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国民党“一大”;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的意义;重庆谈判与政协会议; ②经济: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经过;洋务运动的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

③思想: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民主义的内涵;新三民主义的形成;

⑸世界现代史

①政治: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

②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三十年代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黄金时期”;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⑹中国现代史

①政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新时期外交成就;

②经济: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2、主干知识

⑴古代史

古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仅占25%,但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约占35%。其中中国古代政治约占10%,中国古代经济约占12%,中国古代思想约占5%,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占3%,古代希腊罗马占4%。

①古代中国史

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及重要改革事件;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古代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变迁的背景和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文学与科技成就因学科考查范围交叉等原因而淡化。

②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民主制度及特点,古希腊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罗马法的形成及主要原则。

⑵近代史

近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占了近40%,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也是近40%(含选修)。其中世界史约占20%,中国史约占18%。世界史主要集中在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三个单元;中国史则主要集中在近代前期,近代后期除了抗日战争有一定涉及,其他内容几乎都是空白。

①中国近代史

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的内外背景及 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化;近代化过程:从洋务运动到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主流思潮演变,涉及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近代错综复杂的对外关系,抗日战争全视角;国内战争尤其是国共战争和对抗则有意回避和淡化。

②世界近代史

主要国家英、法、美、德四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重要历史文献主要内容及影响;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对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同期东西方世界的比较;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及其传播和影响;重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因学科考查范围交叉,有些内容如文学、科学、政党政治等则基本不涉及;某些意识形态问题如国际共运史则基本回避。

⑶现代史

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占40%强,在高考试卷中仅占30%,世界史明显多于中国史,其中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占10%,世界政治格局(含世界大战)占4%,苏联史占4%;中国现代史主要是建设成就,约占12%。同时,高考命题十分重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有时可达30%,在历年大综合题中几乎都有体现。

①世界现代史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及主 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对两次世界大战的重新评价。留意古罗马-意大利的历史线索和二战后中东乱局。

②中国现代史:

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和成就略有涉及;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偶有涉及;现代中国科技文教成就略有涉及。历次政治运动和左倾错误基本回避;现代重大思想成果完全回避;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问题刻意回避。

⑷中外历史联系和比较

高考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约占25%,几乎在所有大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对比;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和结果的比较;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与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联系。

二、应试技巧

1. 阅读与审题技巧

①提高阅读速度。试卷长度即试题文字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全国文综卷的字符由不到8000个增加到目前的9000多个,历史卷的字符则由2700个增加到3600个,这样阅读理解材料的速度问题日显重要。

②快速阅读的关注点。地域和时间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地点、历史时期、朝代、年代、时代或阶段特征等,要特别注意括号内的注释,这些注释往往与试题答案直接有关;材料的立场、观点和指向;题目的答题要求。综合题目前主要是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问题。

2.答题技巧

①选择题。历史选择题通常为最佳选择题,应注意总结归纳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不同表述风格和习惯;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宜在含义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两个选项之间做出选择。

②综合题。读题时要注意标出重点和关键点,提炼出所有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回答问题。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和重点重复化。

各模块所占比例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4篇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主要有: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演变

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明代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学*科网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

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影响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特征

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

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

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

①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③从整体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9】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高频考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频考点1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 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高频考点12】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13】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3 3

式。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高频考点14】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高频考点15】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高频考点1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

4 4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频考点17】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1)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与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巨变,如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等,这是近代文明发展的表现,更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标志。学科%网 【高频考点18】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成就与失误 (1)成就

①“一五”计划建设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2)失误 ①1958年总路线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特点是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大跃进

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④“左”倾错误的影响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高频考点19】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 5

(1)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表现为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1992年初,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频考点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

老子主张“无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两者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

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高频考点21】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

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②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高频考点22】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

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 (3)影响

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高频考点23】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

(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

(2)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向西方学习的制度层次进一步深入。

(3)五四运动后,孙中山接受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高频考点2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

(1)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宣传的主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高频考点25】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7 7

四、世界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2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①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②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产物,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2)实质

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的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高频考点27】罗马法的演变、特点及实质

(1)罗马法经历了《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变历程。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标志着罗马公民法的诞生。

②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习惯法等。

③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点

①罗马法律的历史悠久以及罗马的不断扩张,促使罗马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又有鲜明的阶段性。 ②罗马法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③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的思想。

(3)实质:维护罗马统治者利益,保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权利的奴隶制法律体系。 【高频考点28】英国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可以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29】美国1787年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中央集权原则以及联邦与州分权原则,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

(1)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2)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中央集权原则:“联邦与州分权”的联邦制原则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

【高频考点30】法、德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及特点 (1)法国 ①过程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②特点

共和派与保守派长期反复斗争,历程曲折漫长。 (2)德意志 ①过程

1871年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特点

德意志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皇帝控制行政权和军队,拥有广泛的权力;德意志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法律须经皇帝批准;立宪为虚,专制为实,具有浓厚封建专制、军国主义色彩。 【高频考点31】巴黎公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1)特点

①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下无产阶级发动的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 ②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经验教训

①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②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巩固革命成果,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③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高频考点32】“冷战”局面下两极格局的对峙 (1)“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2)特点

①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的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高频考点3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1)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学@科网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五、世界的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34】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了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②政治方面

首先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了削弱。 ③思想文化方面

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合。 (2)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而言

②对欧洲殖民国家而言

从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而言

促使亚非拉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④对国际关系而言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造成殖民争霸战争的发生。 【高频考点35】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国际贸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材料,使世界贸易范围规模迅速扩大。 (3)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手段的改变,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

(4)19世纪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频考点36】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余粮收集制,是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税,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高频考点37】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1)形成

斯大林时期,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2)特点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11 11

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影响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高频考点38】罗斯福新政与福利国家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②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③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①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被称为“社会减震器”。同时它又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缓和供求矛盾。

②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③福利国家制度带来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高频考点39】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强国。 (2)特点 ①双挂钩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一固定

【高频考点40】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和经济全球化

(1)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主要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欧盟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合作程度最高,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过渡。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体现了南北合作,由大国主导。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各国差异最大;松散性、开放性,合作程度较低。学#科网 (2)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发展的推动;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实质是发达国家新一轮资本的全球扩张。

六、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

【高频考点41】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1.历程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过程。 2.特点

(1)古希腊人文主义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2)文艺复兴肯定人和人性,强调人的价值。

(3)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4)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 【高频考点42】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1)牛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对处于危亡的国家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43】近现代世界主要美术流派的特点

(1)新古典主义美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2)浪漫主义美术:深入发掘人的感情世界,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强调色彩的作用。 (3)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4)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5)现代主义美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

14 14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5篇

2014年一级建造师公路工程高频考点汇总一

1、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分为干燥、潮湿、中湿、过湿。原有公路路基土的干湿类型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解稠度划分;新建公路根据路基的临界高度来判别,高速公路应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2、路堤填筑时,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的时候应按设计要求挖台阶,或设置成坡度向内并大于4%,宽度大于2m的台阶。

3、公路路基的填料要求挖取方便,压实容易,强度高,水稳性好。强度按CBR值确定,取土实验确定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

4、石质土、砂土、砂性土可以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强膨胀土、有机土、淤泥、生活垃圾等禁止作为路基填料,其余的可通过处理用于路基填料。

5、土质路堤施工工艺流程图(7个主要步骤P4)

6、土质路堤的施工作业方式:水平分层填筑、纵向分层填筑、横向填筑、联合填筑(下层横向填筑上层水平分层填筑)。

7、土质路堤的压实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两行接头重复1/3-1/4轮迹,三轮压路机重复1/2轮迹。

8、土质路堤填土宽度应宽于设计宽度,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然后削坡。

9、土质路堤纵坡大于12%,用纵向分层法施工。

10、不同土质混合填筑路堤时,透水性较小以及强度较小的填筑于下层,透水性好以及强度较高的填筑于上层,每种填料总厚度不小于0.5m。

学信教育专业培训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培训、CPMP等项目 学信教育地址,紫荆山路与商城路交叉路口华林新时代广场13楼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第6篇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准确进行区域定位后,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④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气候(热量、气温日较差、光照、降水量、水热配合);地形(平原,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利于多种经营);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技术水平、资金。

(3)典型例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灌溉水源);新疆瓜果之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乳畜业(市场);立体农业(地形);花基鱼塘(市场)

3、西北发展灌溉农业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1)有利:①夏季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有高山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④土地广阔

(2)不利:①水资源不足

(3)今后如何发展(主要是防治荒漠化):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退耕还林(草);④;建防护林⑤建人工草场⑥规定合理载畜量⑦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4、评价东北商品粮基本建设的区位条件(有利和不利)?

(1)有利: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肥沃④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少地多,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分布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利④政府政策支持 ⑤工业基础雄厚,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

(2)不利: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②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与夏季多暴雨,年际变化大,多洪涝灾害

(3)东北多沼泽的原因有哪些?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②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③多冻土分布,水分不易下渗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湿地功能①调节气候②蓄洪防洪③促淤造陆④水源地、蓄水池⑤降解污染⑥改善生态环境

(5)东北三江平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采取工程措施恢复湿地③退耕还湿还荒④发展“农家乐”旅游业

(6)东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退耕还林③采伐与更新相结合④防治森林病虫害、火灾⑤加强宣传,建立法律法规⑥加大执法力度

5、英国发展乳畜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1)自然: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地形平坦,草场广布

(2)社会经济:①市场广阔②人们喜食乳肉制品

6、怎样分析传统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

【答题要点】(1)本地区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2)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3)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发展花卉、乳畜、蔬菜等产值高的农业。(4)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如何治理?

(1)成因:自然原因①位于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③植被稀少④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⑤地形起伏大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③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2)危害①对当地:耕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对中下游:形成“地上河”

1(3)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①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多种经营②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③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④推广良种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⑦采用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4)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发展立体农业③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④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⑤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沼气⑥发展“农家乐”旅游业

8、 怎样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个内涵,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途径,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题要点】(1)三个原则和三个内涵: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物种之间、国家之间);持续性原则(“度”);共同性原则(共同参与,国际合作)。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庞大人口基数(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不足;环境问题严重

(3)途径: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9、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思路:原因应从污染源方面考虑,措施应针对原因进行,要从行政措施、公民行为、技术措施三方面考虑。

(2) 主要原因:①工农业发达,生产排放量大。②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废弃物没有达标排放。③人口稠密,生活排放量大。④所在地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自净能力差。

(3) 解决:①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②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③大力发展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量。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5)针对不同污染具体采用不同措施。

10、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思路:问题主要是“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解决措施主要从改变观念、政策导向、降耗减污等方面考虑。从解决措施可反推其原因。

(2)措施:A.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B.建立相关法律,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限制投入大、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的投资。C.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E.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 F.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11、怎样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基本思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并且都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题要点】(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与否、水源是否充足、气候、能源、资源的类型、数量与匹配状况

(2)社会条件: 交通状况(海运、内河航运、铁路线)、工农业基础(经济基础)、技术、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和工资水平、政策、工业协作条件。

12、怎样分析老工业区兴起的条件、衰落的原因和调整措施?

【基本思路】兴起主要考虑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条件;衰落主要是产业结构单

一、科技发展的冲击、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调整措施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答题要点】(1)兴起的条件: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辽中南: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水源不足;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

(2)衰落原因:①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产品的地位下降。②原材料能源消耗量大,随着原材料能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④原有优势资源或能源地位下降、资源枯竭⑤环境污染严重

(3)调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②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缓解保护,改善地区投资缓解⑤拓展完善交通网络

2【答题要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工业区:(1)共同优势区位条件:①科技雄厚,劳动者素质高②交通高度发达(便捷)③环境优美,④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

(2)共同特点:(1)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2)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3)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4)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5、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为什么这样分布?

(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台湾分布在西海岸}

(2)原因:①沿海地形平坦;②岛国多优良港湾,海运发达;③国内原料、燃料缺乏,市场狭小

1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

自然条件①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③水源充足④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①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位置优越②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信息等③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④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⑤丰富廉价的劳动力⑥廉价的土地

(2)长三角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的产业方面为什么走在珠三角的前面?

①经济腹地广阔②科技发达,人才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⑤浦东开发

(3)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发展的劣势是什么?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受南岭阻隔,经济腹地小③劳动力工资价格上涨④环境污染加剧⑤人民币升值⑥科技与人才队伍较弱

17、怎样分析资源跨地区调配的意义?

【基本思路】 主要从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答题要点】(1)对输出地区的有利意义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③促进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④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⑤不利之处:可能会造成输出地区的生态破坏。

(2)对输入地区的意义:

①缓解该资源供应紧张的压力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改善输入区的生态环境⑤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18、怎样解决我国能源问题?

【基本思路】 (1)从开源、节流两方面考虑。

【答题要点】①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③加快技术革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元化,优化能源结构⑤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⑥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

(2)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靠近,跨区域石油调配线路短,节省运费②管道位于亚欧内陆,线路安全性高③中亚能源丰富④中国能源需求量大,市场广阔⑤促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3)中国与中亚天然气石油管道的简称对中国产生有利影响有:①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改善能源消费,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③拓宽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④较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

19、怎样分析产业转移及影响?

【基本思路】主要从产业转移的类型和对移出地区、移入地区的影响分析

【答题要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②内部成本交易;③市场

(2)转移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即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

(3)移入地区的优势:劳动力便宜、地价便宜、政策优惠、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4)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②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③增加就业机会; 不利影响:①环境污染加剧;②加剧资源能源的紧张状况

(5)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促进区域的分工和协作;③环境改善。

不利影响:失业率上升

20、怎样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

【基本思路】主要从开发的自然条件、综合开发的措施分析。

【答题要点】(1)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②径流量大③多峡谷

(2)修建水库的利弊——利:防洪、发电、航运、旅游、提高水质、土地利用

弊: ①淹没农田、聚落、文物古迹、风景名胜;②影响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化减少;③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④库区水量增发增多,造成水资源损失;⑤库区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减少库容;⑥下游水量减少;⑦入海口入海泥沙减少,影响滩涂增长,鱼类生存环境。

21、风能、水能、具有的优点有?江苏大力发展风能的原因有哪些?

(1)优点:①清洁无污染②可再生

(2)原因:①沿海风能资源丰富②常规能源缺乏③风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④资金充足⑤技术先进⑥重视环保

(3)意义:①缓解能源紧张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④减轻交通运输压力

22、长江洪灾产生的原因?防治洪灾的主要措施有?

(1)洪灾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江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年际变化大②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①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排水不畅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2)①退耕还林还湖②植树造林,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荆江河段截弯取直④加固大堤⑤修建分洪区⑥疏浚河道

23、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变率大;③春季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利用率低,浪费多;④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调;② 修建水库;③海水淡化等;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上一篇:高考状元曝光范文下一篇:公路承包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