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范文

2023-09-22

制度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库    思想产品    内容建设    制度建设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6.0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1]。智库应坚持“内容为王”[2],注重内容建设与质量提升[3]。智库的内容建设与网络等媒体的内容建设有着共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网络等媒体主要是内容的传播者,而智库首先是内容的生产者,然后才是内容的传播者。智库的内容建设是围绕思想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开展的智库建设,加强内容建设,要求智库着力提高思想产品质量,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是智库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果。思想产品的质量总体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库的资源吸引能力,资源吸引能力越强,智库就越可能吸引到更大规模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是智库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越强,智库就越可能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用和更好的效益。影响智库资源吸引能力与配置能力的因素又是多样的,但最为根本的是智库的制度因素①,资源的吸引与配置都依赖于智库的制度因素发挥作用。增强智库的资源吸引能力与配置能力,提高思想产品质量,必须加强智库的制度建设;加强智库的内容建设,关键是加强智库的制度建设。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对于如何着眼于思想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智库的制度建设,学界还缺乏专门的论述,往往是在讨论智库的运行机制时有所涉及[4]。

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目前我国智库的资源吸引能力与配置能力受到制度因素的明显制约②,突出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智库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不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不清晰。有的智库甚至缺少基本的战略定位[5]和稳定的研究领域,在研究中一味追逐热点,但什么问题都研究得不深、不透,这导致了研究内容的重复化、趋同化,易于出现“千库一面”“万库一声”的尴尬局面[6],同时,也导致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很难在政策议程设置中发挥引领作用。第二,智库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未建立。这表现在治理结构封闭,没有发挥出董事会、理事会或顾问委员会等应有的作用,难以把外部的积极力量引入进来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组织层级繁琐,内部流程冗长,管理方式上的行政化色彩比较浓厚[7],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对外部变化的反应迟缓等方面。第三,智库的组织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不适应高效汲取和使用资源的要求。这造成了许多现实的问题,诸如人才的创造活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③,信息的积累较为薄弱,等等。第四,智库的研究行为管理制度不规范,缺少对研究行为的流程化和周期性管理。这造成智库的研究行为比较随意,有的智库虽然对研究过程中的田野调查和团队协作等提出了要求,但这种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并未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办法,致使研究当中“走捷径”的现象仍不鲜见。第五,智库的研究成果管理制度不科学,缺乏对研究成果质量的有效控制和动态监测。这表现在研究成果质量控制标准缺失、研究成果质量控制主体错位以及研究成果质量控制程序不合理等方面,也表现在对研究成果缺少长时段的动态监测,更未能将动态监测的结果运用于智库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研究成果质量的持续改善等方面。

以上的制度问题影响了智库资源吸引能力与配置能力的增强,也影响了智库思想产品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智库应着力于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以不断提高思想产品质量和智库内容建设水平。

2  智库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的建设

对于智库的自身发展而言,战略规划是统领的。加强战略规划管理制度建设,智库既要着眼于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又要着眼于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2.1  围绕智库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加强制度建设

2.1.1  清晰陈述智库的战略定位    智库的战略定位有着丰富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的定位,具体包括对角色功能的定位、对研究领域的定位、对发展预期的定位,等等。不同维度上的定位相互关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智库的战略定位。智库不应把自身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进行定位,智库的战略定位是在智库体系、智库结构和智库行业中的定位,是以同行作为参照系的定位。明确智库的战略定位,要求智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8],凝练主攻方向,开拓政策研究的细分市场,努力发展专业特长,打造专业特色,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深耕细作、长期积累、苦练内功,做到技高一筹(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的“第一”)或独树一帜(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的“唯一”),实现与同行的错位发展[9],而非同质竞争。

2.1.2  科学规划实现智库发展目标的战略步骤    明确了战略定位,智库便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向以及对未来的愿景和预期。而实现发展目标,还需要智库科学规划通往发展目标的战略步骤。智库的战略步骤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连贯性。确定战略步骤的过程也是把智库的发展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的过程,每一个战略步骤都对应着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同时,实现上一个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下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基础,每一个战略步骤都从根本上服务于智库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围绕智库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制度建设

2.2.1  确保智库资源的调配严格符合战略规划实施的要求    由于战略规划在智库自身发展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战略规划的实施会对智库所有资源的调配均提出要求。如果一些资源的调配与智库战略规划实施的要求并不一致,那么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的调配与智库的战略定位很可能没有关联,例如,智库在研究活动中偏离于对研究领域的定位而“四处出击”。对于这样的现象,在智库战略规划的实施中应当尽量避免。

2.2.2  密切跟踪智库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    智库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必要的监控措施。密切跟踪智库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就是要对智库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保持动态监控,及时了解智库战略规划的实施力度与速度,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智库战略规划实施的辦法,避免智库战略规划实施中出现大的偏差。此外,根据监控结果,在必要时也可对智库的战略规划做出一定的调整。

3  智库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的建设

智库的组织结构是有形的,诸如智库内部纵向上各个层级的划分、横向上各个部门的划分。同时,智库的组织结构还蕴含着纵向上各层级之间的关系和横向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无形的,却影响着智库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流动、配置与整合。

3.1  围绕智库组织结构划分的合理性加强制度建设

3.1.1  确保纵向上的组织分层适合智库内权力划分的要求    智库内部的权力主要分为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这种权力划分对智库纵向上的组织分层提出了要求。决策权可由智库的董事会、理事会或智库建设领导小组来行使,其组成人员可实现多元化,确保其能够为智库提供各种必要和有力的支持,诸如资金上的支持、对外联系渠道上的支持等。执行权应由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级管理团队来行使,这部分人员负责智库的日常运营。监督权可由智库当中其他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行使,如在这部分人员中选出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

3.1.2  确保横向上的部门分工适合智库内职责划分的要求    智库内部的职责总体上可分为研究职责和管理职责,这种职责划分对智库横向上的部门分工提出了要求。研究职责由智库的研究部门来承担,管理职责由智库的管理部门来承担。其中,研究部门是核心[10],管理部门为研究部门提供支持与服务。智库的研究部门可按研究的领域或区域设置,一般不按学科设置。有的智库(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采取了“二元矩阵式”的研究机制和组织结构,鼓励各学科专家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11]。管理部门通常按管理活动的类型来设置,例如,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共设置有8个管理部门,分别负责行政事务、成果传播、会议举办、项目开发、对外关系、信息技术、出版事务和学生项目④。

3.2  围绕智库组织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加强制度建设

3.2.1  处理好智库组织结构纵向上各层级的权力关系    智库内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但这3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被简单界定为隶属关系,因为三者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对智库内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予以明晰,是出于智库高效运转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给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创造便利。智库组织结构虽然在纵向上存在着层级划分,但不能让这种层级划分演变得行政化和官僚化,否则智库内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就难以协调地发挥作用,容易导致智库内各个层级的关系走向异化。

3.2.2  处理好智库组织结构横向上各部门的职责关系    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有一个经验:两个研究人员不如一个研究人员加上半个秘书的效率高[12]。智库的研究职责和管理职责是两类不同的职责,但更有着内在的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共同的组织发展目标,智库绩效凝聚着智库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13]。智库应在对研究职责和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区分的基础上,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强调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4  智库组织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

智库组织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信息、设备和技术等,本文主要着眼于前3种资源来探讨智库的组织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4.1  加强智库人才管理制度建设

4.1.1  围绕人才的吸纳加强制度建设    人才吸纳不仅包括引进新的人才,而且包括留住现有人才,引进人才的能力与留住人才的能力都是智库人才吸引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吸纳人才,智库在制度建设上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第一,制定合理的人才需求计划。这一计划既要明确智库短期的人才需求,又要明确智库中长期的人才需求;既要明确智库所需人才的规模和总量,又要明确智库所需人才的层次和类别。第二,完善引进人才的办法。一要扩大发现人才的视野,依靠多元化渠道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寻求人才,甚至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二要优化识别人才的途径,通过综合性的方式对人才的内在素质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例如,通过一段时间内的深入交流来了解一个人的理想和志向,通过既往的成果发表记录来了解一个人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等等;三要与准备引进的人才在相互的权利关系和义务关系上达成一致,必要的情况下可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进行协商。第三,健全留住人才的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决不可将人才简单地视为能够为智库创造价值的工具,而要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帮助人才在为智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以及自我的价值。

4.1.2  围绕人才的使用加强制度建设    智库应着重把握好2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智库人才的岗位职责。智库要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职责明确,避免角色冲突。对于处在研究岗位上的研究人员,智库赋予的是研究职责,对其提出的是研究上的要求;对于处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人员,智库赋予的是管理职责,对其提出的是管理上的要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通过对美国智库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等智库中,研究人员没有繁杂的行政工作,研究任务非常饱满,不需要参加与研究不相关的会议,也不需要填报各种琐碎的表格[14]。这为我国智库岗位职责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第二,为智库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在人才的培养上,人才被引进以后,智库要帮助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提供培训、访学、对外交流、挂职锻炼等机会,支持其不断扩充自身的人力资本,促使其不断提高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在人才的考核上,智库应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对不同的人才实行分类考核,但不论是对于研究人才还是管理人才的考核,都要以人才的品德、能力、贡献作为导向和着眼点,强化质量标准,倡导创造性的劳动,突出创新性的成果;在人才的激励上,智库应不断健全人才的激励制度,密切关注人才的实际需要,大力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爱护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努力为人才解除衣、食、住、行上的后顾之忧,积极为人才拓展发展机会与成长空间,注重让人才通过工作中的成就获得自我价值感[15]和荣誉感,不断增强人才对智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把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到干事创业上来。

4.2  加强智库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4.2.1  围绕资金的筹集加强制度建设    不论是官方智库还是社会智库,都应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努力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官方智库应主动争取政府提供的竞争性经费。社会智库有着更多潜在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通过承接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项目来获取资金,也可以在社会上面向个人、团体、基金会等募集公益资金,还可以通过出版、培训甚至是投资、资产出租等途径来获取部分收入。但是,智库不能为了筹集资金而被特殊利益群体所利用[16],也不能因资金的筹集而走上商业化与营利化道路,资金的筹集应始终着眼于更好地发挥智库作为一种公益组织的作用。

4.2.2  围绕资金的使用加强制度建设    智库应着力解决好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将资金配置到更有效率和效益的地方。首先,智库要明确将多少资金用于研究活动、将多少资金用于管理活动,处理好研究支出和管理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又是由智库的研究职责与管理职责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在这方面,国外的有关数据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在2019财年,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收入有4,290万美元,其中71%用于研究项目支出[17];在2020财年,兰德公司的收入有3.49亿美元,其中76%用于研究和分析[18]。其次,确定了研究支出和管理支出的比例关系后,智库还需进一步细化资金的用途,如在不同的研究项目上如何分配资金等,这样的细化又是由智库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所决定的。第二,如何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在资金的使用中,会发生一定的成本,资金的使用手续越繁复,这种成本就越高。但资金使用的手续又是不可取消的,因为其保障着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因此,智库必须平衡资金使用的手续与资金使用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保证资金使用规范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资金使用的手续,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

4.3  加强智库信息管理制度建设

4.3.1  围绕信息的采集加强制度建设    智库应强调如下2个方面。第一,确保智库所需信息的收全率[19]。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决定了智库有必要利用多种可能的渠道采集信息,当然,智库采集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因为信息的采集需要成本,并且信息存在着一个饱和度,信息的采集应以达到信息的饱和度为限,达到了信息的饱和度,也就确保了智库所需信息的收全率。第二,加强智库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基于数据的分析研究是现代智库研究的核心[20],智库应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开发和建设特色化的专题数据库,尤其是要通过开展基础调研等方式,加强原始数据和一手信息资料的积累,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智库越来越注重通过实地调研来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有的智库大力倡导研究人员走出书斋,走入实践第一线,要求研究人员每年都安排出足够的时间用于省情调研和省外调研⑤。

4.3.2  围绕信息的使用加强制度建设    智库应强调这样3个方面。第一,信息使用的目的应明确。智库使用信息是为了解疑释惑、寻求问题的答案,是为了产出用户所需的新的知识与信息。只有明确了目的,才会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有一个方向,也才可以去评判信息使用的效果。第二,信息使用的思路应合理。合理的分析思路与正确的思维方式能让研究者在看似复杂、混乱、没有条理的信息当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寻找出潜藏的“故事线”,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进而实现研究的目的。第三,信息使用的工具应恰当。恰当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工具能够减少信息使用中的疏忽、遗漏,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帮助研究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学者强调,智库不能忽略包括各类搜索工具、分析工具、研究工具等在内的工具库的建设,以确保当需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时,各种技术、方法和软件能够及时到位[21]。

5  智库研究行为管理制度的建设

智库的研究行为连续发生,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这个周期可划分为3个环节:一是研究选题的确定,二是研究过程的开展,三是研究成果的形成。

5.1  针对研究选题的确定加强制度建设

5.1.1  明确研究选题的类型    可通过2个维度来划分智库研究选题的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智库所要服务的对象。智库服务的对象是思想市场上的各个需求方,包括政府、公眾、媒体与学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和公众,这是由政府和公众在政策共同体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所决定的[22],智库既要发挥“咨政”的作用,又要发挥“启民”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维度上可着重关注政府和公众这两种智库的服务对象。第二个维度,是智库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已引起有关服务对象的关注。智库所研究的问题在智库自己看来都是重要的,否则便没有研究的必要。但这些问题并非都已经引起有关服务对象的关注,其中有的是政府或公众已经关注了的,有的则是尚未引起政府或公众关注的。两个维度垂直交叉后,便形成了4类可供选择的研究问题:政府已关注的问题(如决策者委托智库开展研究的课题)、公众已关注的问题、政府未关注(需要政府关注)的问题以及公众未关注(需要公众关注)的问题。至于如何在不同类型的研究选题当中做出取舍,则受智库功能定位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5.1.2  明确研究选题的重点    在研究选题的确定中,智库要考虑选题本身的重要性,诸如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是否与决策者的咨询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应结合自身的战略定位与专业特长,相对于研究领域的广度而言,智库更需要做的是在自己所定位的研究领域内与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上,不断地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地彰显研究的特色。另外,智库要加强前瞻性与储备性的政策研究,让研究走在决策者的决策之前[23]。

5.2  针对研究过程的开展加强制度建设

5.2.1  确保研究过程的完备性    任何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即便是研究者偶然间的“顿悟”,也往往是“长期准备、偶然遭遇”的结果⑥。有业内人士讲到,好的决策咨询报告是“熬”出来的,时间、功夫不到,“味道”就出不来⑦。在研究过程中,该投入的资源一定要投入,该花费的时间一定要花费,该付出的努力一定要付出,决不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为了确保研究过程的完备性,对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以及其结果应保留必要的记录,以显示出查阅了哪些文献资料以及从中提取了哪些信息、开展了哪些研讨活动以及从中产生了哪些观点、进行了哪些实地调查以及从中得出了哪些结论,等等。

5.2.2  鼓励研究中的团队协作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协同作战”,智库应树立跨界融合思维,注重和鼓励研究中的团队协作,实现整个团队的智慧集成。一个研究团队的构成应是多元化的,团队的成员可以包括智库内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也可以包括智库外部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策环境受国际变量的影响日益增加[24],智库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化的研究团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团队协作中,有两点应加以注意。第一,允许研究团队内不同观点的切磋争鸣。如果研究团队内成员都是一个声音,那么靠一个人进行研究与靠一群人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没差别了⑧。第二,发挥研究团队内各个成员的比较优势。团队协作不是把一份研究报告分为几个部分,而后“你一部分我一部分拼凑应付”[25],团队协作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人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例如,有的人在研究思路的设计上有优势,有的人在数学建模上有优势,有的人在经验材料的占有上有优势,还有的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操作上有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深度的团队协作。

5.2.3  保证研究的自主性与客观性    研究追求的是真理,应建立在真相和事实的基础之上。智库在研究中既不能出于某种利益诱因而刻意迎合部分人的意图,也不能因外界的某种压力而被迫掩盖真相、歪曲事实、不说真话。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在客观研究、追求真理、敢讲真话方面为人们做出了表率。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几亿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农村形势呈现大好局面,陆学艺却基于其对农村的调查和宏观形势的分析,在很多人看来很不合时宜地指出,中国农业将陷入徘徊期。这一观点经多方努力才得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上发表,之后很快受到最高决策者关注,进而有力地扭转了一些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偏差[26]。

5.3  针对研究成果的形成加强制度建设

5.3.1  确保研究结果呈现内容的准确性与条理性

智库应着重强调以下2个方面。第一,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客观、准确地呈现出来,既不能夸大又不能缩小,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编造,有一分研究便讲一分话。第二,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研究本身就是致力于“在紊乱中建立秩序,在繁复中寻求条理”[27],如果在呈现研究结果时表述不清、逻辑混乱,那么就很难说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5.3.2  确保研究结果呈现形式的适宜性    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以内参报告或政策简报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以报纸专栏文章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等等。根据具体需要,可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也可同时选择多种形式来呈现研究结果,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传播智库的思想产品。

6  智库研究成果管理制度的建设

智库研究成果的管理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在智库研究成果形成后对成果质量的控制。此时管理对象是尚未经过评审的研究成果,也是智库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对智库已产出的研究成果进行动态监测。此时管理对象是智库在某个时间段内已经通过评审且允许进入传播渠道的研究成果,该时间段的起点可回溯至以往的某个时点。

6.1  加强研究成果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6.1.1  明确研究成果质量控制的标准    明确标准是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质量控制的前提。虽然智库有权制定自己的质量控制标准,但这种标准并非随意制定的,智库必须考虑同行所共同遵循的有关规范与准则[28],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得到同行和用户的认可。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智库应制定差异化的质量控制标准,实行分类评审。例如,内参报告更注重文章的简明性,使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学术论文更加注重文章的完整性,要把分析和论证的过程展现出来。

6.1.2  明確研究成果质量控制的主体    研究成果的质量控制主体,主要是指研究成果的评审主体,包括两个大的类型:专家学者、思想产品的需求方(用户)。由专家学者进行的评审称为同行评审,由思想产品的需求方进行的评审称为用户评审。智库应有效地发挥这两类评审的作用,将研究成果的审核交给最有发言权的评审主体,避免出现质量控制主体的错位。

6.1.3  明确研究成果质量控制的程序    有了明确的程序,才能保障研究成果质量控制活动的规范性。同时,要防止研究成果的质量控制程序演变为质量控制中的繁文缛节,要把评审资源用得恰到好处,避免过度评审,减少重复评审,提高评审的效率。

6.2  加强研究成果动态监测制度建设

6.2.1  明确监测的内容    不同于监测的对象,监测的内容主要是指从哪些层面来对作为监测对象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一般而言,监测内容至少应包括2个层面。第一,智库研究成果主题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层面的监测,可了解智库的成果产出是不是存在偏离智库研究领域定位的倾向,同时,也可了解智库是不是在所定位的研究领域有稳定的成果产出。第二,智库研究成果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层面的监测,可了解智库在所定位的研究领域是否实现了成果的有效积累,以及智库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既往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显示出了递进性。

6.2.2  注重监测结果的运用    只有监测结果得到了运用,智库研究成果的动态监测才会真正显现出价值。监测结果可能表现为积极的信息,例如,智库在所定位的研究领域源源不断地产出着高质量的成果,这时可以坚定智库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的信心,避免无端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向与重点。监测结果也可能表现为消极的信息,例如,智库在所定位的研究领域缺乏稳定的高质量成果产出,这时监测结果可用于对智库的预警,提示智库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偏差,需要对资源配置的重点等做出调整。

7  结语

智库内容建设至关重要,在整个智库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智库应注重思想产品质量的提高,走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本文分析了智库内容建设的逻辑,指出制度建设是智库内容建设的关键,以期在理论上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启示。同时,本文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分析了我国智库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智库的5类制度建设提出了有关方案与措施,期望对推动智库的制度建设实践有所助益。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智库都存在着或同等程度存在着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智库内容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视。在智库内容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的智库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努力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002).

[2] 周湘智. 把握中国新型智库的特色内涵[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11-18(007).

[3] 杨亚琴, 李凌. 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 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 81.

[4] 周湘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代运行机制的构建[J]. 河南社会科学, 2017, 25(3): 22-28.

[5] 张倪. 中国新型智库“特色”亟待提高: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N]. 中国经济时报, 2015-03-30(001).

[6] 荆林波, 吴敏, 姜庆国, 等.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 2(1): 90-124.

[7] 徐占忱. 美国全球知名智库发展现状与启示[N]. 光明日报, 2016-08-10(016).

[8] 胡长栓. 科学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N]. 人民日报, 2016-07-25(007).

[9] 刘德海. 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N]. 光明日报, 2015-03-18(016).

[10] 赵志耘, 杨朝峰. 中美思想库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 26(7): 17-23.

[11] 朱旭峰, 韩万渠.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兴起、困境与探索: 以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为例[J]. 高等教育评论, 2015, 3(1): 32-44.

[12] 李凌. 智库产业: 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88-89.

[13] 胡海滨. 智库绩效考核: 制度设计与执行[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1): 1-7.

[14] 张大卫, 陈文玲, 王军, 等. 美国全球知名智库考察报告[J]. 全球化, 2016, 6(11): 104-110, 133.

[15] 雷蒙德·斯特鲁伊克. 完善智库管理: 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M]. 李刚, 孔放, 庆海涛, 等,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2.

[16] 周仲高. 智库的科学分类与准确定位[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 20(3): 116-120.

[17]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inancial information [EB/OL]. [2021-07-29]. https://www.csis.org/programs/about-us/financial-information.

[18] RAND Corporation. 2020 RAND annual report [EB/OL]. [2021-07-29]. https://www.rand.org/pubs/corporate_pubs/CPA1065-1.html.

[19] 吴育良. 国外智库信息服务的分析及启示[J]. 情报杂志, 2015, 34(2): 188-193.

[20] 王春法. 关于好智库的12条标准[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1): 2-7.

[21] 邹婧雅, 李刚. 基于循证的智库应急决策咨询模型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 2021, 39(2): 154-161.

[22] 柏必成. 智库功能定位与智库研究课题的选择[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4): 1-9.

[23] 何绍辉. 精准评价智库研究成果[N]. 中國社会科学报, 2015-08-25(004).

[24] 傅广宛. 智库发展路径的差异化政策分析: 基于两类智库的功能比较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 28(9): 7-12, 19.

[25] 何毅亭. 党校教员要用好“三支笔”[N]. 学习时报, 2017-01-20(005).

[26] 王春光. 陸学艺的社会研究方法[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2(5): 5-10.

[27] 朱光潜. 温和的修养[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8: 257.

[28] BAEHR P R. Think tanks—Who needs them?: Advising a government in a democratic society[J]. Futures, 1986, 18(3): 389-400.

收稿日期:2021-06-16     修回日期:2021-07-30

制度建设范文第2篇

为认真落实全省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和《2009**州“服务经济保增长,改善民生保稳定”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的要求,局党组书记姚云江于3月30日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动员大会,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并就加强领导、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进行了部署。

一、明确指导思想

绕着今年州委州政府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安排,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快内部管理提速,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州委“坚守三个一,用活三

个优,瞄准四个目标”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服务经济保增长,改善民生保稳定”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成立机构和班子

成立**自治州国土资源局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班子。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姚云江任组长,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杨正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向宏伟任副组长,副局长古水杨、袁昌全、彭英彪、总工程师李生岩、执法支队支队长邹斯波、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王千军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向宏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杨金双同志为办公室副主任,肖莉、姚祖星、李伟华同志为成员。局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局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察。

三、工作安排与进展

(一)着力提供资源保障,服务经

济保增长。

一是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努力提供用地保障。坚持提前介入,主动跟进,积极做好用地预审服务,加快建设项目用地报批。并突出用地重点,保障重点项目供地。切实保障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主动将国家、省、州扩大内需项目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力保障吉怀、张花、吉茶、凤大等高速公路建设用地;突出7个县城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积极为州内各类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用地提供优质服务。并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指标,确保廉租房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等项目落地。

二是科学规范矿山开发秩序,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继续巩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成果,对非法开采行为坚决打击,建立县(市)、乡(镇)、村三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严格规范管理。加大力度抓好整合,督促有整合任务的县

市,要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重点抓好锰锌两矿的整合务。突出抓好地质找矿工作,积极向上争取地质找矿项目,搞好**成矿带重要远景区和锰锌矿山深边部找矿。州、县(市)两级政府要从“两权”价款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开展州、县(市)本级地质找矿,探明资源储量,摸清家底,为开发利用提供资源保障。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商业性探矿。坚决落实《湖南省违反矿产资源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32号)省长令,严格执行问责。

三是大力开展学习调研,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国土资源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活动为起点,全力落实州委“三个结合”(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与“企业服务年”活动结合起来,与促进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促进两不误”。)的要求,“局党组成员深入龙山、花垣、泸

溪等县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找准突出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突出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保障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二)着力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保稳定。

一是实施严格耕地保护,切实维护粮食安全。

预计全州2009年因建设占用耕地约为375公顷,今年除国家重大项目用地外,其他项目占用耕地一律实行先补后占。对耕地保护落实得好、用地效率高的县市在用地计划上适度倾斜,对耕地保护落实不到位、用地效率低、违法用地现象严重的县市压缩用地计划,对土地违法行为特别严重的县市暂停用地报批,坚持差别化用地计划管理,强化规划的统筹和管控。建立耕地“先补后占”周转金,做好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工作。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认真组织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罚办法》,按照国家三部委15

号令的要求,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和违法行为的问责力度,守住全州260万亩耕地红线。

二是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库,在抓好省级以上土地整理项目的同时,抓好州级项目建设,抓好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不断改善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永顺县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今年每个县市要按照省里规定标准办好一个基本农田规范管理示范乡镇,力争三年内使全州基本农田保护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

制度建设范文第3篇

记班组长培训心得

为全面推进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并让班组长进行角色认知和提高班组长的能力和素质,工厂组织了本次班组长的学习培训,进而更好的完成班组管理工作,提高班组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全面服务于工厂的安全发展、效益发展。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了解做一名班组长的使命和职责,现将个人对本次班组长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学习到,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直接创造利润,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就要从班组抓起。而班组长是基层的管理员,直接管理作业人员,

是指挥者也是监督者,起着一线的指挥工作,对保证班组工作的质量起着直接的作用。班组长要充分发挥全班的积极性,保证安全第一,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降低成本,防止出现质量及安全事故,这是一名班组长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班组长应该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注意自我反思,要辅助上级,完成生产管理职责。因此班组长影响决策的实施,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名基层的领导者和直接的生产者。做一个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以下几点:

1、较强业务指导能力

班组长作为生产现场的组织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组织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较好地领导班组成员和检 验班组成员的工作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与班组成员进行业务交流与指导,进而带动班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2、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在生产工作中,班组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班组长不但要会干,还要会讲、会说。要善于交流,大胆组织。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协调组织能力。只有上下沟通才能传达领导想法,少走弯路。因此,班组长平时要多与员工沟通,了解班组成员的意见,取得大家的信任,树立威信,增强班组的凝聚力。

3、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作为班组长,以班组安全、班组任务、班组管理作为已任,应拥有强烈的责任心,用心做事,爱心待人,重工作细节,想职工之所想,要善于通过真情关爱感动人、人格魅力影响人、公平管理激励人,营造优良的班组文化,带出一支顽强拼搏、作风过硬的好团队。

4、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快,对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措施、新方法的出现必将在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通过业务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来推动班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班组长应营造班组学习及技术创新的氛围,从班组生产、操作程序、小改小革、班组管理、班组文化等要善于发现新思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创新水平。

通过培训,使我觉得应如下开展班组工作:

1、 班组应有完善的班组现场管理、考核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班组长应能够根据管理制度来公平、合理的对待每一个班组成员和每一件事。严格要求每一个成员按规章制度做

事,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使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 班组长应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因为只有熟练掌握班组的业务技术,才能较好地领导班组成员和

检验班组成员的工作情况,才能根据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与成员进行业务交流与指导。共同提高班组工作质量,保证工厂经济效益。

3、 班组长要在班组成员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还要经常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热情帮助班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保持班组的团结、和谐与稳定,以关爱之心赢得威信。

4、 应加强与不同班组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作,这对企业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在班组间,我们充当的应是“亲密协作者”的角色。在培训中学习到“客户化原则”和“支持不干涉”两个小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诠释这一角色。“客户化原则”意味着在日常工作中对待我们的不同班组应像服务我们的客户一样全心全意且毫无保留,而“支持不干涉”则是表明了我们在和班组间协作时应有的立场和原则。除了以上两点,明确好各自的工

作职责、互助发展班组间不同的“拿手绝活”都会帮助我们在和班组间的相处过程中减少边际责任的发生,从而营造出一种亲密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

通过培训使我对企业及车间班组建设有如下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1、 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按照分工和工种要求对全厂各

班组按照安全保障、生产技术、成本控制、优质服务等进行分类,并制定班组目标,以便各班组按照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

2、 在车间、部门制定内部绩效评价制度时,应明确班组长的职责、义务和权利,这样可以使班组长进行班务管理时,保证其在许可范围内发出指令的有效性。

3、 班组建设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尤其是人员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等都有差异,所以就应努力研

究班组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使班组建设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获得并正确使用这种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班组培训,培训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班组管理效果。

制度建设范文第4篇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我社按照要求,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种养业,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全县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宗旨,严格管理,稳健经营,在县域内其它金融机构只存不贷的情况下,勇挑重担,8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三农”,支农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把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通过进一步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创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截至9月底,全社各项贷款余额22982万元,较年初净增2940万元,90%以上投向“三农”,其中:净投放农户种养业贷款1800万元,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贷款800万元,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340万元。

(一)创建信用工程,培育诚信意识。全县农村信用社在创建工作中,公开创建评定条件、程序、要求和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贷准则,并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对文明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政策,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风,培养有素质、讲诚信的新型农民。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逐步使信用户达到辖区农户的40%,信用村逐步达到辖区村数的10%。坚持“小额、流资、分散”的原则,把小额贷款做成农村信用社的名优品牌。加快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截止目前,全县共评定信用户15007户,创建信用村100个,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12203本,发证农户占评定户数的%以上,成为全县农业信贷投入的绝对主力。

(二)严格信贷管理,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今年二月份开始,我县联社根据上级联社的要求,通过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实施,建全完善了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加强跟踪调查,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解决在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基础。截止9月末,共分类贷款21170笔,贷款余额为22982万元。按五级分类认定为正常贷款13165笔,余额20402万元,占比%,不良贷款8005笔,金额2580万元,占%。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基础。我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一是“多予”,就是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投放量,确保新增农贷比例不低于85%;进一步放大小额农贷支农效应,不断扩大了贷款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二是“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农户利率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三是“放活”,就是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我们根据客户的贷款需求,扩大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将基层社的授信额度每笔1万扩大到2万。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

(四)提升小额农贷品牌,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是解决农民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金融产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对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延伸。一是延伸对象,拓宽基本面。将小额农贷的对象延伸到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具体包括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今年我社发放运输业贷款120余万元,壮大了我县运输业的实力,有力的带动了我县其它产业的发展。二是延伸贷款额度,做大基本点。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经营实力,适当提高贷款额度,授信额度上限扩大到2万元,以更好地满足贷款对象的资金需求。三是延伸贷款期限,激活基本细胞。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制度建设范文第5篇

当前,广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治安局势比较平稳,总的形势是好的。这为我们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在经济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减缓,有的地方农民负担还比较重,有些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延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基金会、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这对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有“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这“四盼”就是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种反映。每一“盼”都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今后,全县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农村社会稳定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运行,为百姓谋利益。总结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个区域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此,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要采取重心下移,工作前移的办法,以机关干部下村挂职为契机,对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转化升级,工作中要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现实动力,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发现、解决影响农村稳定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贯彻“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农村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类霸头和黑恶势力团伙,要坚决打掉。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继续推行定包案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理要求和定办结时限的“五定”制度,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负总责、综治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狠抓落实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排查调处工作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着重解决好改革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种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和省综治委《关于县乡两级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意见》,积极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按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努力做到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对于治安混乱的村庄,党委、政府要坚持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乱、瘫、穷、愚”综合整治。

二、农村事务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核心内容

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注意双向制约,不仅要“约民”,更要“约官”。各级各部门都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村民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村民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进入民主决策程序,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保障群众当家做主。

(一)要抓好“两个规范”。即规范干部行为:针对少数村干部讲“人治”不讲“法治”,擅长下命令,不愿意搞服务,重政策、轻法律,说话办事随意性大等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干部行为。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加强教育引导,使村干部工作理念上由“人治”向“法治”和“德治”转变,工作方法上由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自身素质上由“经验型”向“市场型”转变。同时要加强制度约束,制定完善《村民委员会工作规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制度》,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民大会对规范干部行为的作用,把各项工作真正纳入“公开、民主、规范”的轨道。规范群众行为:针对少数村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文明,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等问题,着力规范村民行为。按照合法性、民主性、针对性和互约性原则,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对原有的《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发送到每家每户。组成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遵规守章监督委员会,对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与村级系列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相结合,与上级执法执纪部门检查相衔接,实施激励奖惩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引导,促使村民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依法支持村两委的合法决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要抓好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针对少数村做决策由少数人“拍脑袋”,科学性、民主性差,盲目性、随意性大的问题,要按照“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要求,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关系村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事项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本村各类经济合同完善、变更和解除,集体财产发包、处理,土地承包、税费征收、财务收支等重大村务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制度。

(三)要抓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针对少数干部自由散漫、工作不出力、年底争待遇等问题,要加大对村干部的管理力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初,对每名村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目标进行全村公示,请村民监督;年底由乡镇党委派人主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对村党支部成员、村委成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民主评议,综合考虑德能勤绩情况打分,评议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以达到干部有压力,群众有动力,干部服务群众、群众监督干部的目的。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村务、财务公开问题,将“两公开”作为落实“四民主”的重要内容列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注意从各村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对村务公开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对财务公开这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公开模式、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内容”,以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增加工作透明度,强化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约束,这样,可以有效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激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三、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教育

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轮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市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行业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抓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按照“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重点抓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落实监管、帮教和安置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要把辍学生、失学生、学校中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综合教育作用;继续总结推广“青少年维权岗”、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严打”整治斗争,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的清理整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能不能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至关重要。要认真按照省、市关于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的两个《纲要》、《实施意见》的要求,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乡(镇)综治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专抓综治工作的副职和综治办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在基层有人抓,能落实;要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办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解会等配套组织建设。切实做到组织、人员、工作、报酬“四落实”,使其真正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重点把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这“两委”班子建好,“两委”班子的关键在两个“一把手”,同时要选准、配好治保会和调委会主任———只要他们“两个人”真正负起责任来,许多治安问题不出村就能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干部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让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结出更加丰硕之果!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制度建设范文第6篇

为了使大家在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摆脱模糊混乱的说法,有必要认真分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内涵,并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出于这一目的,毛海峰教授在执笔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标准时,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设定为该标准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并经过反复斟酌,意图使用尽量简洁的话语给出准确的定义。在标准中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下的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管理等手段,使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我们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界定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要用到各种组织管理手段,要实现企业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目的。简而言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管理过程。因此可以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是安全管理的一种运行形态。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与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二者不在同一个范畴内。在标准中作为专门的术语给出明确的定义,就是希望今后不会有人再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或随意使用,正如“作风”与“作风建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并且所属概念范畴与使用场合也不一样是同一个道理。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计划范文下一篇:清明节风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