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

2024-07-13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模式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标准,调查分析适合我国高校新模式发展管理的方式,提出适合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管理措施方案,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快速发展水平。本文将以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背景为前提,合理地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特点,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改善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管理趋势。

关键词:高校;新模式;学生管理

一、项目调查分析

随着项目教育的发展,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学生管理改革的标准思想。这是符合学校持续稳定发展基本要求的,本文将根据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环境、新工作要求,从主体思想、客体标准等内容上进行选择分析,明确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认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

二、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1.总体管理程度较低,自我控制意识不足

据统计调查分析,高校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其他60%的学生不满意。其中有90%的独生子女不满意。显然,独生子女对高校管理模式的要求较高,这与其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对自主创新性要求更高,70%的学生遇到困难后,首先寻求帮助的是家长和朋友,然后才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30%的学生第一选择是学校管理者。30%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相比70%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低。另外,我国高校的自我管理意识不足,30%的学生经常旷课。

2.师生关系和谐,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的服从管理,这造成学生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据调查统计分析显示,80%左右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关系不紧张,40%的学生认为教师管理对学生有益。相比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评价会高一点,这可能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管理。

3.学生缺乏理论研究和协调管理

高效的学生重实践轻理论,90%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置合理的学生专项管理资金,70%的学校对学校管理工作不积极,只有12%的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学习工作交流会。只有5%的学校设置专门的校外拓展培训管理。学生管理是高效学生管理的重要事项。

4.学校参与意识不足,学校文化发展进度不明确

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参与性不足,学生在学校既是参与者,又是受众者。重视学生的主体管理作用,才可以实现学生民主管理的实施效果。据调查统计分析,20%的学生管理者认为教育管理应当具有导向性,18%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提议。

三、高效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題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个性社会统一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本质性管理水平。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分析人本学生的管理模式。

1.巩固人本思想管理观念

学生管理需要加强以学生为管理基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当做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实现学生的管理人本化理念,加强民主、平等的管理精神,从管理目标出发,实现服务管理的转变。坚持一切以学生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点,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认识,弘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让学生从不同程度逐步提高自身学习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创新精神管理意识,牢固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水平。

2.强化软硬建设标准,创新完善校园发展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创建科学的教学发展管理观念,以科学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发展管理契机,加强文体活动的发展,营造健康性的文化发展素质水平,逐步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学校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文化环境管理建设的重要性。注重个性化文化发展,以学生活动标准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多彩活动性,谋求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

3.强化人文管理,构建师生和谐管理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管理关系是有效建立大学校园环境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管理,从学生角度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以有效的执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校园标准管理职能。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实现校园的师生平等管理关系,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降低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发展。

4.发展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切实以人本思想,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发展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党政建设管理水平,创新研究学生的党政管理建设形势,从而使学校可以更好地拓展招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组织学生以团体形势,开展自我评价管理活动。加强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社团,通过合理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素质水平,实现学生素质水平的多样化发展。

5.规范学生建设管理制度,实现高效学生管理制度模式的改变

从学校管理制度模式,正式的开展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加强学校学生基础权利的规范建设,处理好其中的程序规范性标准。对学生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学生合法权益,不断维护学生的监督管理标准,制定各种符合实际制度管理标准的方案,充分力求完善学生的管理意见,听取学生的管理标准水平,鼓励学生监督学校的各种工作,对不合理的工作进行汇报反馈,真正落实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学生的管理新模式应当以人本思想为基础,详细分析学生的管理需求,加强学生管理标准模式的创新发展,使新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学校管理的标准,逐步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确保管理的合理有效性。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符合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标准,实现我国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正确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旻轩、黄月胜、周志娥.高校完善学长制学生管理模式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3)

[2]黄宝玲.维护高校稳定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01)

[3]许静宜、温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学生自主管理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4)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60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共产主义运动有凯歌行进的高潮时期,也有苏东剧变后的低谷慢行。在21世纪如何面对新形势,彰显理论的科学性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实现和苏东剧变,科技革命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解“两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和实现途径方面对其科学性进行阐释。

关键词:“两个必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早在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两个必然”的理论,即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鼓舞着无数的革命者为着这一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已,社会主义苏联的建立以及随后的东欧诸国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人们似乎可以隐隐约约的听见资本主义丧钟敲响的声音。历史的发展时常会给人以出乎意料的结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特别是资本主义对自身的诸多调整,资本主义相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突出优势使人们怀疑“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人类历史上任何重大的学术讨论最终都是对现实挑战的一种反应,学术界针对这一问题的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两个必然”与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实现和苏东剧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实力大为削减,社会主义的大片绿洲被资本主义的汪洋吞没,社会主义国家所剩无几。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建立和苏东剧变是否昭示着“两个必然”的失真?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落后国家实现。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早已有之,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因为孕妇的剧烈运动而导致的婴儿早产,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国家的建立是“早产儿”,它的出生先天不足,必然夭折。这种观点的提出过于武断,一方面,退一步承认这种现象是“早产儿”,我们知道早产儿是有的,但却不一定必然夭折,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另一方面,俄国当时已经俱备了诸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特殊条件,例如俄国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但却是当中的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程度之深;众多矛盾的综合作用以及世界大战激化等等,这一切使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顺势而发。马克思在研究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俄国的村舍制度之后也明确地指出像这样的情况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大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这是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当中所必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所产生出来的局部的新东西。我们不能因特殊性就将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否定掉,这种特殊性不但没有将“两个必然”证伪,反而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它的证实。

其次,苏东剧变。苏东剧变使有的学者如获至宝,但将其作为有力的佐证来反驳“两个必然”也未免过于牵强。首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都将是曲折的,在某一阶段上的反复也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同样揭示了事物发展道路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幼年时期,有诸多的不完善之处,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这一努力失败了也不足为奇,资本主义在其发展早期也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历史会平等的对待每一种社会制度的成长,不应对社会主义有过于苛刻的要求,要允许在其成长中的不足和缺陷;其次,我们应对苏东剧变作出客观的分析。苏东剧变中失败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之所以发生巨变是因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模式蜕变为集权的官僚主义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体现而是歪曲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本质,并把它的某些基本原则推向反面。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变成了平均主义,社会保障变成了依赖他人养活,对社会过程的自觉调节变成了硬性集中的集中管理和全面的国家化,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结合变成了对人的需求的压制。”[1]28完全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失败有利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发展,它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恰恰在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挑战不仅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二、科技革命、全球化和“反全球化”

20世紀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科技革命的高潮,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给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动力,通信手段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呈现出一片稳定的态势,似乎离“剥夺者被剥夺”遥遥无期;而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全球化更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一步彰显了资本主义的“魅力”,“两个必然”还能否实现?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不正回应了马克思提出的这两个前提条件吗?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发展尽管使资本主义“旧貌换新颜”,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它在给资本主义的“心脏”减压的同时,却进一步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也借全球化的东风向世界范围扩展: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脆弱;贫富差距导致的全球性两极分化进一步尖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积累将带来全球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发展的失衡,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正因为全球化带来了诸多的不平等,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狂飙式推进,反全球化运动也如影随形并呈燎原之势。反全球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对全球化,而是反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反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民主赤字”、社会问题、全球美国化,反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长大了社会主义队伍,集聚了社会主义因素,而且为社会主义应对全球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反全球化运动的趋势昭示了“两个必然”的时代价值。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极限的临近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量的积累,“两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历史的发展趋势,那种认为资本主义马上就会灭亡的观点是盲目的乐观。资本主义不断的拜求名医,变革自身,使得它仍然具有将生产力向前推进的潜力,仍然能够容纳现存的生产关系,而“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33。“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坚定信念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过程的漫长性和曲折性。

四、与时俱进的理解“两个必然”以及“两个必然”的进程和实现途径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就可以容忍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已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86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还是一种年轻的制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下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赶搭科技革命这班快车,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生产力,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以我们的发展不断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社会主义强大的吸引力,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这也是发展的辩证法。

其次,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也提出了革命道路的多样性,但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主要还是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虽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但当今世界是多极化、全球化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在今天,“20世纪标志性暴力革命和起义式的社会主义革命似乎有点时代错位”,我们已经不能硬把社会主义的来临与社会主义暴力革命等同起来了。不可否认暴力有时是一种解放力量,但在现实的世界中,特别是核武器存在的当下,如此的暴力虽有可能,打却不可行,它往往会给胜利的一方也造成沉重的损失,甚至会与对方陷入同归于尽的悲惨境地。

暴力革命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他们虽然同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倡导的很多价值观念诸如平等、民主以及保护生态等等,还是可以纳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传播,使得诸多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而行,在实现制度社会主义取代制度资本主义之前,我们的价值社会主义便捷足先登了,这也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采取渐进的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尽管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共产主义还是遥远的未来,但是,不管是疾风骤雨的暴力革命,还是缓慢行进的渐进改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必然会胜利的,人们也仍然没有放弃对共产主义的探索。共产主义绝非虚无缥缈的乌托邦,而是劳动人民和先进人士美好愿望,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越提高,社会制度文明自然也会越提高,共产主义必将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归宿!

参考文献:

[1]李惠斌,叶汝贤.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而下”实践应用发展方向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学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而上”理论发展方向的辞学理论研究,以及属性话语对应关系范畴内的创新发展方向学术研究等三个维度。开展这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三维向度

【作者简介】唐爱琼,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7;李宪伦,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法学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是推进并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主题和社会功能的彰显。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学术研究及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的时代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概念

向度即向量。是与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数学名词,即事物(或物质运动)的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具有向量特征的量度”就称为向度。因此,向度的概念与向量、矢量同属于数学的哲学话语范畴。这一话语范畴又同属于语言学视角下的哲学话语范畴,说明话语向度即为哲学维度下话语范畴的方向发展指向及其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是指哲学视域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和内容体系的话语学术发展方向及其话语指向发展程度。它既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及其与时俱进发展,还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为基础的各向同性发展中,遇到来自国际化、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多元话语冲击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回答和应对以及话语发展及其研究方向的创新突破程度。它深刻揭示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域下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向度学术发展研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话语分析、提炼话语教育观点和话语理论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说事话语走出话语困境、克服失语状态,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和文本话语新体系,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基础。可以说,开展这一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及其所属学科体系话语发展和理论创新体系构建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视阈下常规属性、边缘属性、非常规属性话语范畴内。有着三个维度的学术发展方向,它们分别是:

1.“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的“形而下”方法思维即为实践应用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思维应用于话语实践及其研究并推进其学术发展的方向,且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当下性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

2.“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的“形而上”方法思维即为理论抽象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思维应用于话语理论研究并抽象为辞(亦即词,下同)的研究并推进辞学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形而下”与“形而上”关系就是哲学的基本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的“形而上”辞学研究,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畴的“形而下”应用实践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发展,又成为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发展的实践基础,并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发展研究,就是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3.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之分,这些用语既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下”应用及其学术研究与发展,也可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而上”学术研究发展。它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的构建,要从哲学的属性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中去探寻。这就从哲学高度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非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哲学思维基础上,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和“形而上”辞学理论研究双向发展及其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的提示

(一)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

人类的认识包括对真理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进步,都是从“为什么”和如何认识并解释“为什么”开始的。这就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都应以“为什么话语”为起点进行教育和管理并以话语说事为基本功。因此,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应用研究,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也就是说,构建“为什么话语”新体系应用研究及其发展方向及发展程度,就是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下”维度研究方向及其学术发展应用程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形而下”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学术研究及其发展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就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下”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一维向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就是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当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研究的“形而下”应用研究及其学术发展方向的提示。是“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这就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关系下的“形而下”对应的“形而上”逻辑发展,就是对每一句“为什么话语”深化研究后。上升为对应的辞的学术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研究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研究的高级形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的哲学对应关系就是“为什么话语”抽象为辞的学术体系基本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辞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并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形而上”发展的辞学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形而上”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二维向度。

(三)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

话语对应关系创新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构建揭示着话语对应关系有属性话语范畴内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各学科共同使用的对应关系用语,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同属学科普遍性的对应关系用语,是常规属性话语。同时,还并存着非常规属性话语和跨学科属性话语的对应关系用语。例如,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概念尚未出现之前,社会主义话语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时代的非常规属性话语,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社会主义及其话语又成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时代并存的常规属性话语。又如,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前虽作为经济学名词和其学科的常用语,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概念下的非常规属性话语,而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常规属性话语。说明非常规属性话语向常规属性话语的转化以及同属学科用语与跨学科用语的借鉴,就是时代发展的思维创新引发话语创新的结果。这就从理论与实践证明了哲学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研究,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的建立及其学术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维度学术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程度,亦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创新思维向度,亦称为第三维向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的不竭来源和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及其学术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及其创新发展,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的构建,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方向的构建而展开,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诸多研究视角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首先实现并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构建及其学术发展研究。因此,要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过程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第一维向度到第三维向度的文本话语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的构建,应以全国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内容体系为蓝本,拓展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其他三门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内容,并从其思想理论和观念体系中,分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而下”视阈下第一维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话语”新体系。不断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形而上”视阈下,第二维向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为什么话语”对应的辞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小)辞典》的编撰研究。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第三维向度的启示下。不断探寻属性话语和非属性话语对应关系中整合产生的、可完全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新话语,与时俱进地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话语创新第三维向度的构建,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而下”、“为什么话语”新体系的构建和“形而上”辞学理论体系构建,以及相关辞典的编撰过程。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的学术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及其学术发展研究,是在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的构建基础上的学术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三向维度构建是其学术发展研究的哲学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应然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逻辑发展结果。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有其特定的学科视阈和哲学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用及其学术发展,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一创新发展必然通过学术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来验证。这就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现代社会职能赋予和功能的彰显研究为创新基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为新起点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与功能研究同步发展。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的学术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构建的逻辑发展结果。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及其学术发展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一是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而下”维度的“为什么话语”新体系构建;二是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而上”维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辞学理论体系构建学术发展研究;三是要同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与非属性话语范畴学术创新维度发展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这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方法和话语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和必由路径。因此,推进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话语范畴三维向度学术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三维向度学术发展研究提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术理论体系构建探研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4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摘 要:纳米科技的基础是纳米材料,在本科生中开展《纳米材料》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纳米材料》课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从《纳米材料》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探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纳米材料;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本科教学

前言

納米科技是在纳米尺度(1~100 nm)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同时利用这些特性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的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和技术。纳米科技最先是美国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于1959年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的报告中提出的。经过多年发展,纳米科技与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一起被公认为21世纪的三大高新科技,带动了许多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1]。纳米科技在引发人类认知革命的同时,将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是目前及以后很长时期内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纳米材料是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或由纳米结构单元构成的且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纳米材料研究把人们对于自然的探索、知识的创新延伸到了介于以人类活动空间为代表的宏观和以原子、分子为代表的微观之间的介观领域[2]。同时,纳米材料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门类中的多个具体研究领域。把《纳米材料》课程作为全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系列的本科公共选修课,对于学员自然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世界认知层次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员了解纳米科技的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了解常见纳米材料制备和测试技术,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课程目标定位

(一)获取科学知识

本课程重点讲述纳米材料有别于常规材料的基本效应并详细阐述了尺寸效应对对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影响。这里面涉及到热学、电学、光学、磁学、热学、力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它们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通过学习此章节,不单让学员学习到了新的纳米材料的知识,而且巩固了在大学物理等课程中学到过的知识。本课程介绍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学习常见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学习纳米材料分析和测试方法,这对于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等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基础,所获取的纳米方面的知识对于他们将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本课程中不但可以获取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可以获取达到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知识。通过分析纳米材料发展的历史,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整个纳米科技甚至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这对于提高学员们的人文素养不无裨益。

(二)培养创新方法

纳米科技发展到今天,纳米材料研究进入到今天这个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有很多科学大师做了大量开创性和颠覆性的工作,通过本课程去感受纳米创新的魅力,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课程对于那些颠覆现有技术和知识而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及相关知识点会重点讲授,这对于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汲取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的发现过程,本课程在讲述纳米材料类型时进行了介绍。在最初时科学家认为二维晶体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而石墨烯的发现者们敢于向现有知识挑战,不囿于现有知识,采用简单的方式颠覆了人们对于二维材料的惯常看法,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课程采用课内多媒体教学和研讨等方式,以课堂讲授、讨论及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纳米材料创新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员的创新意识,了解材料科学的创新方法。让学员在本课程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进行科学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员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求知热情和打破常规、颠覆现有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提升认知层次

纳米材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领域,而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眼睛”可以直接和间接的去感知这个奇妙的世界,甚至可以去操纵原子,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图案。纳米材料课程学习使我们的关注点从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介观的纳米世界,提升了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层次。2013年,IBM 科学家宣布他们采用原子制作出世界上最小的电影,所采用的技术就是本课程中讲授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课堂上通过展示此微电影视频,可以让学员对于纳米世界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于纳米的魅力有更深切的感受。本课程在提升学员客观认知层次的同时,对提高学员的主观认知层次也具有重要意义。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界最前沿研究领域,其新颖的结构、优异的性能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能激起学员对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发展方向浓厚的兴趣。通过课程学习,可激发学员热爱科学技术的热情,树立科技改变社会的理念,并投身于科学传播的事业中,让科学流行起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设置

纳米材料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纳米材料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于本课程的建设非常重要。纳米材料按化学组成、材料物性或者是应用等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其可以是金属、半导体,也可以是复合材料[3]。而且,纳米材料既有很深奥的涉及到量子力学的理论知识,又有浅显易懂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介绍。鉴于本课程是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而且选修学员不一定具有材料学背景,所以如何设置教学深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限内,不可能详细讲解纳米材料所包含的所有内容,也不可能涉及纳米材料很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突出重点,兼顾广度和深度、基础和前沿,以点带面,起到事半功倍、授人以渔的效果。通过统筹考虑,开设的《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概述

从纳米尺度的概念出发,介绍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出纳米材料的概念。主要介绍纳米材料的内涵、类型和应用前景,使学员掌握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熟悉常见的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并根据纳米材料的发展情况与学员的兴趣开展相应讨论,激发学员学习纳米材料的热情。

(二)纳米材料的特性

这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讲述部分,首先介绍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尺寸效应和量子效应,然后逐个介绍纳米材料基本效应对材料热学、电学、光学、磁学和化学性能的影响。使学员掌握纳米材料基本效应,理解纳米材料在纳米尺度内的基本效应对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引导学员主动思考。

(三)纳米材料的制备

首先介绍纳米材料两种主要的制备思想,即Top-Down方法和Bottom-Up方法,然后分别介绍纳米颗粒材料、一维纳米材料、二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这部分内容是使学员熟悉各种常见纳米材料制备方法,重点理解制备纳米材料的过程与机理,为学员以后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或者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纳米结构材料

纳米结构材料是本课程比较容易混淆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这部分首先介绍纳米结构材料的内涵,并对每种类型的纳米结构材料进行简要介绍,使学员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直观认识。然后介绍纳米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制备方法,最后介绍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和制备。

(五)纳米材料的表征

主要介绍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和界面分析表征方法以及先进的FIB纳米分析与加工技术的特点,使学员熟悉常见纳米材料研究工具及实验方法,了解各种测试仪器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三、教学理念探讨

由于纳米材料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更新速度也很快,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外,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下就是对本课程教学理念的有关探讨。

(一)结合史实和实例,讲清基本理论知识

纳米材料容易使学员感觉内容枯燥、理论抽象等问题存在。因此在课堂讲授上,可通过结合一些学员感兴趣的史实和实例,讲清概念由来、概念内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员去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纳米材料概念时,讲述胶体的发现历史,从而使学员对纳米尺度的概念由更深的理解。又如,在讲授纳米材料性质时,提出为什么采用蒸发方法制备不同厚度纳米薄膜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的问题,从而表现出纳米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揭示出纳米材料随颗粒尺寸的变化而引起其他变化的原因。再如,讲解纳米材料应用时,从在自然界动物中的应用和在历史上的应用讲起,学员不但了解了应用领域,而且对其基本原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结合具体科研工作,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纳米材料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新的材料会不断涌现,这就要结合具体的科研工作,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扩容。同时,了解基本理论后,还要使学员感觉出学有所用,通过列举平常直观的应用实例进行阐述,进一步促进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理论的理解。例如,纳米材料在做催化剂时,表现出比其相应的块体材料更高的催化活性。究其原因,也是由纳米材料的特性决定的,如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位点多。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引起了学员的兴趣,让学员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接收知识的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布置讨论性和开放性课题,强化教学内容理解

在课堂上除教员讲授外,可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布置一些讨论性课题供学员们讨论,甚至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模式,让学员们走向讲台,表达他们对纳米材料的理解,激发创新火花。此外,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在每一章基本内容讲解结束后布置一定量的开放性习题,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强化理论和实际应用,同时拓宽学术视野,了解纳米材料科学前沿的发展动态,扩大知识面。课外习题以查阅文献资料、调研为主,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尽量加入学员自己的见解,帮助学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和疑点,提高他们的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纳米材料涉及范围广,发展日新月异,开展《纳米材料》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纳米材料的基本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了探讨。《纳米材料》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能调动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员不仅掌握纳米材料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新材料产业,2001,4:8-11.

[2]刘玉芹,杜高翔,杨静.《纳米材料》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8,3:210-211.

[3]李群.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M].北京:化學工业出版社,2010.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提要]文章从党报的性质入手,分析党报体育版的现状,总结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梳理党报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寻求改进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对策。

[关键词]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研究

截至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以都市类报纸为主体,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总体结构。全国各级党报共计438种,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单一品种报纸,占我国报纸总量的22.7%。经过几年报刊治理后,党报的平均期印数比2004年增长8.5%,实现了稳中有升。2005年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开始在北京市部分报刊亭销售,开辟零售市场。

在党报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体育新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新闻报道领域。本文专门探讨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特征与发展对策。

一、党报的性质决定了体育版的现状

党报一般以“日报”命名,基本都是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级别党委的机关报。党报的性质决定了党报体育版和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

第一,从机构和媒介性质上说,党报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与喉舌。党报体育版延续了党报严肃认真的传统风格,与其他报纸体育版相比,党r报体育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从文本上看,体育新闻已成为党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党报报道内容一般分为时政、社会、经济和文体四大板块。这里的“文体”,即指文化、娱乐与体育。在这三者之中,相比之下,包括党报在内综合性报纸的文化报道往往以软新闻或副刊的形式出现,而娱乐报道则几乎是硬新闻与软新闻各占一半,只有体育新闻多以硬新闻的形式出现,且版面位置明显比文化、娱乐靠前。与其他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相比,党报体育新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较少刊登体坛八卦与花边新闻。

第三,从受众上看,综合性报纸体育版的读者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但党报体育版的读者主要以党政干部、公务员为主,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高,社会地位突出,且以男性为主。

第四,从出版周期上看,党报一般是一天一期,其体育新闻的时效性比一般的专业体育报要强得多,但由于发行范围广泛,送报线路过长,党报体育新闻比早报、晚报、都市报等市民类报纸体育新闻的时效性稍弱。

第五,从报道篇幅来看,党报一般是对开大报,其体育新闻报道的版面数和篇幅量不大,大多数党报每天只设一个体育版。与都市类报纸体育新闻报道相比,党报体育版版面数和报道篇幅明显要少。

二、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人民日报》是我国级别最高的党报,该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人民日报体育版主编李中文总结《人民日报》体育新闻最突出特色有五:

第一,紧抓体坛热点。能抓住消息的,抓第一落点消息。由于各种因素实在抓不到的,则借助《人民日报》体育专业记者的经验,把有特色的新闻分析在版面上体现出来。

第二,十分重视体育评论。如果某天《人民日报》有整版体育新闻,一般都会在这个版面上配置一篇评论。评论的好处在于它的战斗性,能起到释疑解惑、澄清思路、解析热点与难点的功效。

第三,特别注重体育新闻图片的运用。

第四,从大体育的概念出发,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体育进行宏观观察,既关注竞技体育,更要关注全民健身;既关注体育赛事,也要关注体育人物。

第五,当前我国体育新闻报道正处于北京奥运会筹备期这一良好的背景之下,《人民日报》体育版已经开辟了一个名为“2008奥运之窗”的窗口,把有关北京奥运会的一些进程、前瞻性分析,通过这个窗口体现出来。

在我们看来,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党报体育版,除了上述突出特点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因为党报体育版跟党报的其他版面在编辑方针、报道风格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可靠负责任的形象,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丰厚权威的新闻资源和一以贯之的政治高度。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报纸一时无法比拟的,这是党报长期形成与积淀的内在品质。

三、党报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因来自电视、网络和都市报等媒体的竞争,党报的体育报道遭遇很多困难,最大的问题,可以概况成四个字:慢、板、少、远。

慢。由于党报本身的特性和新闻采编力量的原因,党报的体育新闻和其他内容一样,总是慢半拍。党报体育报道之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赛事报道速度慢,二是报纸出报摊或送报上门的时间慢。

板。此处之“板”,即呆板。党报体育版的呆板,主要体现在报型、内容和编排三个方面。在报型上,党报多为对开大报,出于形象、定位考虑,各大报不会在形式上贸然小报化,因此,党报只方便单位订户在办公室或家庭进行深度阅读,而不便于在公汽、地铁等流动的公共场合阅读,这种报型难以吸引追求新鲜感的年轻人青睐,不利于发展新的读者群。在内容上,讲求客观、真实、公正固然没有错,但有关运动与时尚、热门人物与有争议的话题等报道较少。在编排设计上,受正统观念影响,党报体育版容易受党报其他时政、财经版面版式影响,从标题到图片到正文全都是四平八稳的模块,缺乏灵动与活泼。

少。现代报业已进入厚报时代,但由于定位、历史、广告、印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党报的版面受到很大局限,信息量明显不足,很难满足读者对信息的渴求。

远。党报体育版与普通民众之间,无论在空间、时间等物理距离,还是在心理距离上,都比较远。在所有类型的报纸中,党报的空间覆盖面最广,这意味着读者拿到报纸的平均时间最长;党报肩负的舆论导向使命,坚持的新闻政策本位,与读者对体育报道多样性、亲和力要求之间容易产生落差,很难满足读者对体育新闻娱乐性的要求。远离读者,是党报体育版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四、党报体育新闻报道改进措施

要解决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问题,突破口就在于权威性、可读性、娱乐性、服务性、灵活性和地方性,简称“六性”。

第一,高扬权威性。

在传统观念上,一张报纸主要是由新闻报道和针对新闻事实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所组成。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就曾明确指出,新闻评论可以帮助读者释疑解惑,指导社会实践,以其新闻事实的权威、准确的评价来满足读者“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愿望。长期以来,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它以强烈的时效性和鲜明的针对性,长期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共鸣。

任何报纸都想变成快报,但党报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它每天的出报时间,不可能比都市报更快。这种不足就必须通过分析、言论、述评等方式把问题做得更深、更透,以弥补慢半拍

这样的问题。评论是党报的一贯传统,也是党报的金字招牌。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发挥党报的综合优势,运用得法,在形式上高扬评论的多样性,在内容上高扬评论的时效性,在思想上高扬评论的战斗性,党报体育版的体育评论完全可以做到有别于他人而独树一帜,从而在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增强可读性。

党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为大家所公认,但怎样在写准的基础上,把体育新闻写活,党报体育记者还要下功夫。各级党报的记者不少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综合素质高,外语成绩好,但他们对于运动项目的熟悉程度往往不及普通院校特别是体育院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不少人本身非新闻科班出身,虽然写准体育动态信息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结合新闻背景把体育报道写活,则勉为其难。他们还需要补两课:一是把各单项运动规则弄清,把比赛看懂;二是要充电积累一线体育掌故和赛场上的经典传奇。在此基础上,本着讲故事的态度,在首先让自己感动的前提下,才能自然而然令读者感动。如果党报体育新闻的可读性不强,就没法做到党报必须率先垂范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三,尝试娱乐性。

与时政、社会新闻相比,体育新闻的意识形态性相对较弱。党报体育版完全可以在坚持真实报道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娱乐化报道方式。比如,用娱乐报道的编排方式来安排版面,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块式版面,而采取多用图、多配色、变换字体字号、图片钩边、幽默性的图片说明等方式。在内容上,关注更多与体育相关的背景,人物和故事等。

第四,提高服务性。

任何媒体都有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服务,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竞争手段。党报体育版应加强对各种赛事的预告、提示、分析等服务性内容的报道力度,还可以开辟有奖竞猜和有奖竞答之类的栏目,从而吸引读者,服务读者,形成自己固定的读者群。现在,各综合性报纸都即时开设了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之类的服务与报道栏目,党报也不应放弃这一商业良机。

第五,重视灵活性。

灵活性有多方面的表现。比如,每年的一、二月份就是体育的淡季,这给党报体育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党报体育部一方面应通过专题策划,来做一些引人深思的深度报道。如果在体育旺季,或适逢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举行,赛事较多,广告量大,可以设置特刊。在报型上,可以灵活采用“大报夹小报”的板块组合法,即主报保持大报开本,而部分副刊、特刊板块则实行小报化、杂志化。体育版可以灵活采用小报化,以满足市民阶层的读报趣味。

第六,突出地方性。

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都主张竞技新闻突出地方性,但是,对于缺乏本土或本地体育明星的众多中等城市党报来说,要突出地方性,还得另辟蹊径。其中,以专栏形式报道当地的群众体育活动或故事,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比如,2005年春夏之交,《湖北日报》体育版就搞了一个“国民体质荆楚行”系列报道,把湮没在民间乡野中的一些体育人物、体育故事重新整理出来,使旧闻变成新闻。其中,黄石市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较多的城市,该报体育版就着重分析其原因:当地之所以能培养出张勇军、程超、程菲、袁培琳等著名运动员,是因为有坚实的群众体育基础。再如,广东东莞因为篮球运动普及率高,东莞宝马仕和东莞新世纪两支职业篮球同城雄霸,以“德比”的名义拉动了当地篮球运动、篮球文化和篮球经济的发展,并且催生了《东莞日报·体育周刊》的诞生,而该周刊又反过来烘托了东莞的篮球球市,这都是体育新闻地方化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①刘自雄,王风翔:《拐点来临:2005我国报业竞争态势》,新华报业网,http://www.jsoLorg/xhby/contenl/2006-01/26/content_112595l.htm,2006-1-6。

②人民日报体育新闻版主编李中文访谈实录:《从大体育视角看权威媒体体育报道的发展趋势》,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3。5613306301.html,2005年4月8日。

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控制,不能及时匹配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发展出现相应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影响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制度完善,能够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在统筹规划企业投资方向时,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财务的现状是企业领导层关注的问题之一。

【關键词】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

1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企业财务指标会相应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财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防范作用,有效的内部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中。本文通过分析内部管理的意义,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影响因素,研究企业提高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策略。

2 内部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2.1 企业内部管理与财务管理概述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财务状况的管理[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管理的地位逐渐重要,成为企业经营必须完善改革的方面之一。内部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向国家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使财务信息具有完善性的特点。

内部管理不仅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实施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我发展的监督,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有缺陷的方面,调整并改进。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的同时,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内部管理的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资料具有完整的特点,同时能够使企业财务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按照收益最大的原则,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还对企业人力资源有约束,能够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奠定基础作用。

2.2 内部管理与财务管理意识较差

大多数企业遵循传统的企业运行方式,不能重视内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例如工业生产企业存在重视生产的现象,不会重视生产安全制度的实施,导致企业生产长期发展受到影响。

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重视程度较差,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出现风险,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风险。

2.3 监管制度较差

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定的制度不能贯彻落实,导致企业背部管理制度控制出现问题,对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下降。制度不能得到贯彻落实的原因较多,包括经济以及人力的原因。例如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不一致,会导致企业制定的制度不能兼顾企业所有员工的实际情况。

一些企业是现在市场较为热门的行业,因此企业领导层过于安逸的意识忽略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对于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不能及时判断,就无法做出風险防范策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企业财务真实性。同时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会增加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 企业内控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改进措施

3.1 从企业环境方面进行改进

从企业环境方面进行改进,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2]。内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的改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同时环境方面的改进,需要结合市场环境进行,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环境的完善可以从企业领导人员方面进行,提高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力以及财务的管理力度。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结合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营造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通过宣传,能够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重要作用。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当企业需要进行重大决策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包括财务状况以及人力管理等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决策。

3.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发展约束,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可以监理一定的奖励机制以及惩罚机制,促进制度的落实以及完善。

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保证财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可以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内部制度落实践行监督[3]。挑选企业内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对企业制度落实进行監督。同时对企业财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规避预期出现的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在监督过程中,容易发现企业制度不科学的地方,及时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正,完善企业的长期发展。

3.3 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改进

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改进,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企业财务人员是管理企业财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提高财务人员执业能力,保证财务人员在记录财务支出时,做到详细全面的特点。

财务人员在职能方面需要对企业财务做出风险预测,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及时观察市场经济变化状况,根据市场经济变化状况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制定。企业领导层还可以设定一定财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

4 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内部控制质量,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真实性,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从喜.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2015(32):210,275.

【2】柴嘉斌.試论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商,2015(17):12-12.

【3】洛藏周毛.简析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及对应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3962-3962.

上一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论文范文下一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