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

2023-12-09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启发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传统美德; 和谐精神; 道德人格; 道德自律

[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为指导方针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要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打牢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基础,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本文拟就弘扬传统美德对加强道德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索和探讨。

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言,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它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工夫”。这种道德建设的工夫和方法,值得注意、学习和借鉴的有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全面建设。这种全面建设,一方面表现为,在传统文化看来,道德建设必须从个体到整个社会全体的扩展和扩充,另一方面更表现为,在个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心到意到身的完整要求和从言行视听的严格要求。所以儒家对道德修养,反复强调要正心诚意,反身而诚,时时刻刻拷问自由思想和灵魂。“诚者天之道也”。也就是说,在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个人必须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道德的要求,不能表里不一,思想和行为上都要符合道德的要求。另外,就是这种道德修养必须时时刻刻全面保持,所以在《论语》里,孔子对学生解释“仁”的所指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在言行视听全方面地符合道德规范。同时,还要求在时时刻刻的行动中实践道德行为,即所谓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思想中。

第二,道德建设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在古代,人们把道德自觉看作一种传统美德。个人必须自觉自愿的去实践道德,而不是因为社会要求被迫适应道德规范。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孟子更是走向一个极端,把道德品格看作人内在所有的:“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人必须去实践道德,否则就是违背人的天性。孟子的这种认识虽然不够客观,但是其中包含的道德自觉的因素,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三,道德建设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强调道德自律。《论语》里曾子说:“吾日三省其身”,也就是说,加强道德修养,必须每天很严格地进行道德反省,进行严格的道德自律,用经常反省的方式来进行道德自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当然,这还仅仅是道德自律的一个方面。在道德自律上,儒家还特别强调慎独。这里的慎独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意思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谨慎戒惧,不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此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另外,在中国古代,慎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也就是能够对认定的道德观念有所坚持。《五行》说:“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通俗来讲,即对认为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够一心一意坚持,而不是三心二意。

第四,道德修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把“格物致知”当作道德修养的起点。这里的格物致知的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当然,对道德修养而言,日常小事也是大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指的在日常小事之中,体会到道德修养的真正含义。《论语》作为奠定中国古代道德规范的典籍,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孔子生活中怎样通过日常小事来表现自己道德修养的例子,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而对此,在中国古代,在道德修养方面必须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的警句格言,更是比比皆是。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又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呢?

首先,传统美德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就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道德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道德规范在很多时候,能发挥法律制度等硬性规定所起不到的作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对社会规范的有益补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正是认识到道德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意义,我们党一直十分强调社会道德建设。早在198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党对道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有着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和规定。

其次,在道德建设的方法上,提倡全面、自觉、自律,提倡防微杜渐。

道德建设在本质上讲,还是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无论是私人品德、职业道德、还是公共道德,归根到底,最终落实下来还是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因此,就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而言,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使个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传统美德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可供我们借鉴使用。提倡传统美德精神,有助于加强道德自觉、道德自律的品格形成。

再次,舆论引导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在传统的道德建设里,除去道德内容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需要我们鉴别剔除之外,在道德建设方法上也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突出表现为制度缺失。传统的道德建设比较强调个人的自觉和自律,但是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制度建设认识不足。例如在《论语》里,孔子区分了道之以政和道之以德的区别,最后结果却是把刑政制度和道德修养对立起来。但是实际上,对社会道德建设而言,道德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制度更具有强制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道德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监督。所以,对于道德建设而言,一方面必须用舆论引导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习惯;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法制,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制度上能够对道德建设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是不能忽视传统美德的作用的。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美德。在传统美德中注入时代因素,使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文作者: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柳波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德育面临着“人的失落和不在场”的诸多困境,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解构“对象性道德教育”,建构交往性道德教育的必然实现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道德教育 启示

一、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确立

交往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哲学范畴,一开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在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时,特别提到了:“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据此,马克思交往实践的概念已初具雏形。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框架构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著中得到了比较成熟的阐述。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抽象的本质,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做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基于对人的本质的剖析,马克思确立了实践应该是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特征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体—客体”单一两极的实践结构观,它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交往实践的主体性。

与旧唯物主义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现实、事物不同,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主体间的物质交往活动,具有主体性。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出发,旗帜鲜明地把人的主体性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从而避免了主体降为客体的危险,为“ 对话” 、“ 理解” 的人文情怀提供了可能。

2.交往实践的系统性

马克思把交往实践中的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以及具有现实性的交往工具语言的交往。其中,物质交往是基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反过来又受制于物质交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系统。

3.交往实践的统一性

交往实践是交往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在交往实践中,交往和实践不可分割 交往是实践性的,实践也是交往性的。交往是在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的对象和客体就包括交往,实践不断改造交往,促使交往行为合理化。一定意义上说 ,交往本质上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实现的实践关系。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对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1.增强教育实践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 实践”本质上是包含着“ 主观方面”的“ 客观的活动”。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引入教育领域,其根本出发点就在于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主客体模式,还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德育的时效性。

构建交往性的德育体系必须在以下方面着手:1.德育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德育活动的结构 从“主体—客体”的模式向“主体—中介—主体”模式转换。 2.德育方式的改变。德育方法从强制灌输、规范约束的训导方式转变为民主开放、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德育过程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交往。3.德育内容的变革。德育内容从单一道德教育转变为“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统一”。4.德育目标的转变。德育的目标从“教会顺从”转变为“教会选择”,从培养 “顺民”转变为培养 “公民”,实现了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教育的统一。

2. 交往实践观强调生活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生活、交往实践发生的现实基础。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生活发生了脱节,道德被看做知识,道德知识的学习被看做道德学习的“完成式”,这样的德育是低效的,也是失败的。生活是道德的沃土,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真正的教育是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回归于现实生活,并指导实践。

因此,一方面,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德育情景中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将个人品德在社会交往中生成高尚的品行。

3.交往实践观倡导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要求建立平等,双向的影响方式。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与共同活动,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性交往与活动,而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这种平等性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上的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双方都有说话、发表的权利;其次,教育者要爱护、尊重、相信教育对象,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德育的信服力和参与性。

教育者作为一种成熟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先行者、发动者、组织者、促进者;而受教育者相对于教育者是不成熟主体,是发展中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者还存在着差别。因此,教育者要及时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增加对话沟通的机会,提高受教育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 [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页。

作者简介:张俊,女,陕西宝鸡市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德育。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着落点,探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面对的重要课题。围绕道德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着落点、道德教育中的几种结合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典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道德;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谢美仙(1965-),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华电漳平火电有限公司支部书记,政工师。(福建 漳平 364400)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认识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着落点,探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道德的本质和特征

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一个社会的道德是由一系列道德规范体系来体现。所谓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出自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用于判断与规范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价值的行为准则。

道德行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状况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恩格斯曾经极其深刻地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在同一个社会的不同阶级又各有自己特有的道德。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正因为如此,所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当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发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与现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保护并促进它的发展向着共产主义目标前进。

二、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定的道德观念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加强全民族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努力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塑造人们的心灵,也就是通过舆论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评价人们的言行,调整人民内部关系,使人们懂得待人处事的是非、善恶、荣辱和美丑的标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在我们国家正处于伟大历史变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党中央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核心,无论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必须具有高尚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胜任,社会主义教育始终是把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人才作为根本职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作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风貌如何,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斯大林指出:“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一经产生,就会成为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所提出的任务,促进社会前进前进的最重大的力量。”事实证明,劳动者思想品德越好,道德素质越高,就能够把道德因素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就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较强的主人翁精神。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只有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乘机侵入,一些人往往从最消极的方面接受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从而诱发种种赤裸裸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弄虚作假等思想和行为发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社会道德觉悟,就能够有力抵制一切腐朽道德对人们的侵蚀,提高人们的抵抗能力,改善整个社会风气。

三、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着落点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此,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着落点,是做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

1.认清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新生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社会主义道德注入活力,又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在道德教育上,应坚持在继承优秀思想道德和吸纳各国优秀思想道德精华,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思想道德的“新生点”,不断发现,努力培养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规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人与岗位等层次上建立和完善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五爱”精神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找准社会主义道德的切入点

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体说:社会公德是指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公德利益,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是指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从培养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精神入手,在每个岗位形成良好的职业风尚。家庭美德是指大力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恩爱、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公与私、索取与奉献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3.抓住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落脚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其内容来说: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在人民群众中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传统和新时期创业精神的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敬业创业精神。三是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教育,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几种结合

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客观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人的思维活动是有规律的,进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掌握和遵循这种规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采用单一的听报告、宣读文件等方法是不够的,应该从当代人们的思想品德特点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下面略谈教育上的几种结合。

1.塑造与改造相结合

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充满着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的矛盾,无产阶级道德观同资产阶级道德观的矛盾。对人们的道德教育有塑造问题,即把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变成他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也有改造问题,即消除他们思想上存在的旧思想、旧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就要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改造的自觉性,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道德观去消除他们头脑中存在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吃喝玩乐为理想的幸福观、以不受限制为标准的自由观等等,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塑造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2.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哲学上的矛盾论告诉我们,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外因)最终要通过被教育者本身(内因)才能发挥作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提高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能力。让他们解剖自己战胜自己的缺点、弱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大多数人要求进步,有强烈的自尊心、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一些后进的职工,我们应在教育的同时强调发展他们的主观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走上正道。

3.正面引导与典型教育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重视操守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都渗透在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榜样对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重要,因为,道德榜样的品行生动具体容易被接受,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吴天祥、徐虎……先进人物身上凝聚着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优良品质,人们能用榜样的品德对照,能很快地找出差距,改进不足。同时正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4.说理教育与帮助解决问题相结合

在对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邓小平理论教育及“三个代表”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这是因为,许多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挫折,因而内心充满着复杂的情绪,如:学历教育、婚姻、家庭、住房、工作条件、岗位、待遇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给他们讲清道理,使他们胸怀祖国和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要体谅他们的内心矛盾,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切身问题,还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艰苦创业。

五、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典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这是因为,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既是领导者又是组织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将对人们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抓好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关键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意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强大武器,一旦丢掉它,就会萎靡不振,无所作为,迷失方向,甚至做出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因此,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加强党性锻炼,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党和人民忠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慎独”精神,从思想上去掉那些和共产主义对立的旧意识、旧观念,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

其次,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无论担任什么领导职务,都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绝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权利,要时刻想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的重托,不是个人私有物,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子,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一心一意为人民利益而工作。

再次,要树立辩证的“我”字观。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基本特点是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在行动上要求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既承认个人利益又反对自私自利,领导干部要把握好这个尺度,才能树立起辩证的符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我”字观。做到第一: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要“无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反对那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资产阶级功利观,应树立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第二:在任务与困难面前要“有我”。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受命而不辞”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问题要敢于负责,遇到困难要与下级同甘共苦,在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有利益能与人民群众同滋味,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和信赖。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祝萍)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刘晓明

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倒台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近五年过去,这场危机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从金融、经济问题蔓延到政治、社会领域,“急症”转成“顽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济发展“失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金融和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手段,迄今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结构性“陷阱”使然:一是金融陷阱。近年来,西方国家金融领域过度膨胀,金融业以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数倍的速度扩张,积聚了空前风险。以英国为例,工业在英经济中的比例仅约21%,以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产值则超过70%。产业空心化削弱了西方国家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能力。无度扩张的金融产品集聚大量“泡沫”,最终破裂。二是债务陷阱。西方长期以来养成超前消费、借债度日的习惯,导致债务负担积重难返。据统计,发达国家债务占GDP平均比例截至2012年已达1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的紧缩措施,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民众不满上升,危及政府执政地位,使西方各国政府骑虎难下。三是福利陷阱。长期以来,西方把福利制度作为安抚中下层百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号称“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只高不低、只上不下,财政不堪重负。在福利制度最发达的英国,一些中下层民众拿的救济甚至比正常工作收入还高,因而失去了工作意愿和动力。在非危机状态下,高支出、粗放型的福利模式尚可维系,一旦经济出了问题,便立刻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过惯了舒服日子的西方民众都不愿面对突然要勒紧腰带的现实。能否跳出“福利陷阱”,是未来西方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难以选贤。西方选举制度对政治人物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能力导向,而是做秀导向,谁能提出漂亮、响亮的口号,博得选民好感,谁就能上台执政。这种选举制度选出的领导人,往往缺乏实际执政经验,“胜选”而不“胜任”,能说而不能干,政客多而政治家少。其二,政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金融危机期间,不少西方国家上演“党锢之祸”。政党私利凌驾国家利益,给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损害。众所周知的美国两党“债务上限”之争,一度险些使美联邦政府关门歇业。美国网络时政杂志《调色板》的主编韦斯伯格说的一番话颇能反映西方人士的忧虑:两党再这样闹下去,美将“选择自我毁灭”,短期代价是经济持续衰退,长期代价就是超级大国加快衰落,并拖累整个西方的命运。其三,“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表现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非理性的民意裹挟、绑架社会公益,使危机治理寸步难行。例如英国政府计划修建高速铁路,既改善基础设施、又提振经济。但由于少数铁路沿线居民极力阻挠,导致项目一拖再拖,最后推到要2017年动工、2032年建成,成为一项“可望不可即”工程。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就“民主制度的未来”召开研讨会,结论是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这就是民主形式、程序大于实质和内容,阻碍了国家治理。

(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首先是社会极端思潮抬头。西方主流社会近年在贸易、移民、宗教等问题上保守倾向上升。一些欧洲国家出现右翼政党“登堂入室”的势头。譬如英国极右翼的不列颠民族党首次获得欧洲议会议席。希腊极右翼的“金色黎明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大量议席。这些右翼势力甚至公开采取暴力手段,恐吓、打击外来移民。其次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主要是贫富分化加重,中产阶层萎缩,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健康流动“凝固化”。今天英国1%最富有的人口,人均资产是10%最贫困人口的300倍。上世纪70年代,1%最富有美国人掌握全美国民收入8%,到2007年,这1%已经掌握了全美24%的财富,越来越多中产阶级滑向贫困线。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惊呼“美国梦已不再”。他尖锐指出,当今美国的社会流动、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分配处于建国200多年来“最差时期”。第三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2011年在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占领运动”就是最佳例证,西方主要的一线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占领运动”的实质就是西方普通民众看不到希望,要抗争求变。此外,美、英、法甚至个别北欧国家还发生多起震惊世界的严重暴力、枪击或大规模骚乱事件,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在社会问题淤积难解的背景下,这类群体性和恶性事件未来在西方可能层出不穷。

(四)思想道德“失范”。一是政治精英道德水平下滑。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议会“报销门”事件。不少议员利用职务之便用公款为个人开销埋单,大到住房按揭,小到厕纸。涉案议员之多、职位之高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史上实为罕见。二是大企业商业道德失准。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利率门”事件。英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国际商业银行被查出人为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谋取暴利。这种操控行为长期得到监管方默许,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三是社会精英道德问题多发。去年曝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40多年对300多人实施性侵犯案,可谓一颗“重磅炸弹”,对一向以“新闻道德卫士”自居的BBC和标榜“绅士风度”的英国社会造成沉重打击。上述这些丑闻涉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官德、商德、公德,它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受到深刻侵蚀,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权力制衡”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其后果,就是动摇了民众对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商业权力、话语权力等社会主流力量的信任。

二、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应从“两点论”出发,辩证科学地观察西方资本主义。

一方面,危机和困境确实对西方造成较大打击。据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鲁格估算,仅在2007年底金融危机小规模出现、到2009年初危机全面展开的时间内,美经济损失即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财富总量的1/4。英国则在讨论是否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总的看,由于危机导致的问题和困境很难迅速、彻底解决,西方可能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对发达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显现。

另一方面,西方仍具备较强实力,生产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从核心生产力、核心硬实力、核心软实力等角度看,尽管受到严重冲击,但西方的整体优势仍然比较明显。美欧日三方的GDP仍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60%以上。西方仍主导现代科学前沿,在军事安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总体把持着国际规则和话语权。“西方衰落”恐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面对危机,西方国家也在进行反思,并抓紧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几方面:一是推进制度改革。如欧洲把货币联盟进一步推向财政联盟,试图通过建立统一财政纪律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源,同时向建立政治联盟迈出重要一步。美欧均着力改造金融业,改革税收和福利制度。欧洲通过法律

对银行高管的奖金实行“封顶”。英国为整顿丑闻缠身的新闻业,破天荒地设立新闻监管机构,结束了其长期自诩的“新闻自由”历史。二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台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通信、3D打印、清洁能源等领域加大投入。美、加等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美欧准备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振经济发展。三是从战略上调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国内。特别是由于实力受损,西方被迫重算“经济账”,把投入进一步向经济和民生领域转移。未来10年,美军事开支将削减8000亿美元,英五年内军事投入将减少8%,欧洲其他国家防务投入也一再下降。

三、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到我们的道路优势,坚持道路自信。不论是推进改革开放,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包括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去年以来,西方理论界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一场争鸣。两名美国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戈鲁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出版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议。该书认为,不采取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最终将走向治理失败,因此中国道路不可持续,最终会被证明是一次“短命”的发展实践。西方其他学者对这种观点表达了强烈质疑。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拉赫曼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在30多年间使全球数亿人脱贫、实现了长达一两代人的高速增长,对中国道路如此草率地“判决”已不可能再说服西方民众。如果继续这样罔顾事实,西方将陷入一场自欺欺人的思想危机。最近,又有两位美国学者出版的《21世纪的优秀治理:走一条东西融合的中间道路》一书也受到广泛关注,该书明确提出,未来的国家和国际治理应当兼收东西方文明成果。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道路都日益看好,我们对自己的道路更应坚定自信。

启示之二:看到我们的理论优势,坚持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形之下,西方执政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陷入理论迷茫,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设,每个政党上台后另搞一套,解决经济社会问题顾东望西,左右摇摆。英国《卫报》作了一个统计,称英国联合政府上台3年来先后进行了35次“U—turn”(政策大调头)。这说明西方国家执政党缺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也谈不上把执政经验有意识地总结为理论方针、进行理论建设。西方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少折腾,必须坚持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否则就要走弯路。而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启示之三:看到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境,再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战略自信。我们坚持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被事实一再证明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英国人经常感叹中国效率。他们常用北京首都机场建T3航站楼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建T5航站楼作比较,一个用了4年,一个用了整整20年。用英国《独立报》的话来说:“和中国速度相比,英国体制实在是太过僵硬”。连像《泰晤士报》这样老牌的西方主流大报,在今年年初的一篇社论中,也罕见地呼吁西方领导人学习中国的治理效率,克服西方制度弊端。

科学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服务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做好,努力占领新的发展高地,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系中国驻英国大使)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1、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新华词典)。“道德”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所孕出来的世界观,人生哲学和言行的习惯;

2、伦理: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规则。“伦理”则是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过程中根据道德和法律而综合形成的一种境遇性质的自觉的社会文化习惯和品格。任何民族国家的道德、伦理都具有自己文明文化的一脉相传性质。

西语中的“道德(mor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mores”,本以为风俗、习惯等。“伦理”( ethics)一词则源于希腊文“ethos”,本意也是指风俗、习惯、礼貌等。但在而后的使用中,后者较前者更为广泛一些,意指某一社会或文化群体的特定的精神气质或精神特性;而前者则演化为确定的规范准则系统。一般说来,西方学者大多对这两个概念没有特别的区分,往往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它们。日本伦理学家小仓志祥在《伦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的使用,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学者蒂洛甚至认为“二者无任何区别”。 贝克主编的《伦理学百科全书》在界说“ethics”与“morality”时就指出:“这两个词常常被互相替换地使用。”

但在一些哲学家那里,“伦理”与“道德”常常是加以区分的。康德在其后期伦理学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将道德形而上学区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权利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right)其二为德性的学说(the doctrine of virtue),前者涉及法权关系,大致可以归于法哲学领域;后者则主要被视为伦理学的讨论对象。在这里,道德似乎具有更大的涵盖性:它将法哲学与伦理学均统摄于一身。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那里,有了更明确的区分:道德即“主观意志的法”,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内心的实现,包括“故意和责任”、“意图与福利”和“良心和善”三个环节。而伦理则是作为“抽象的法”(形式的、客观的)与“道德”(实质内容的、主观的)的统一,即所谓客观法与主观法的统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善和主观意志的这一具体统一以及两者的真理就是伦理。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 在黑格尔看来,伦理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环节,其中,国家是普遍伦理理念的最高实现。黑格尔的区分有一定的道理,两者的含义确有某种内涵上的差别,具体表现在:道德较突出人之得“道”;而伦理则较为突出人之关系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道德看作纯主观的。

当代哲学家B.威廉姆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在威廉姆斯看来,“道德应当被理解为伦理的特定发展,这种发展在近代西方文化中获得了独特的意义。他特别强调这种而不是那种伦理概念,尤其是发展了某种特殊的义务概念,并具有某种特殊的预设。” 因此,他以“伦理”表示广义的系统,以“道德”表示狭义的系统。上述意义上的“道德”侧重的是义务、责任以及如何按照一般的原则去做;而“伦理”则更关注品格、德性、幸福以及如何生活。在这一比较中,道德被理解为伦理的片面化,这里的“伦理”显然更加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传统。

二、诚信

没有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的组织,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组织要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要在体制、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外,同时更要注重组织的思想、道德、文

化等方面建设,使组织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运作思想。

诚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组织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组织发展要与社会、资源和环境和谐一致,而社会则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环境。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和加入WTO的形势下,“诚信”道德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的一条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因为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因此,对社会和组织而言,不仅要充分认识到“诚信”原则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更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从促进组织“诚信”建设的外部条件来看,组织在运转中能否做到诚实守信的关键在于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随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继续推动,原有体制下政府笥各类组织的利益关系也在转变之中,“政府权力进入市场”、“官僚主义”等影响“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也在逐渐得以解决。同时,由于加入WTO的有力促进,我国明显加强、加快了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法制建设。

对组织自身来说,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作。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加强“诚信”观念教育与培训,组织的经营道德与伦理观念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另外,组织主要管理者是组织的“道德标竿”,同时组织高级管理人员能否以身作则对于组织提高伦理道德水准也极为重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所获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组织管理层的行为伦理表现不一致,极易造成员工认知失调,这对于“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组织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从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考虑,应该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并执行伦理守则,树立规范的“诚信”运作观念,自觉提升“诚信”标准与水平。

“诚信”运作有助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是以自由竞争、公平为基本规则的。组织有了良好的“诚信”运作观念,就会自觉承担诚实守信的责任和义务,从“诚信”的角度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诚信原则由于从根本上只是一项道德规则,在内容上极为概括抽象,可以说只是一“白纸规定”没有法律约束与规范,“诚信”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和失去人们对其应有的尊重。因此,加强“诚信”原则的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诚信”原则直接引入法律给予明文规定,对于加强依法治国,促进组织“诚信”运作观念的树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必须在各类活动中“诚信”运作并积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这不仅对社会有利,对于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必然的。

三、公平——绩效评估如何推动成员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 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在发展绩效评估与发展制度之前,先创造组织的"价值观"。什么是组织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成员一致认可之待人接物的信念。认清你的企业价值观在哪里,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一步发展完整且健全的制度出来。所以建立组织运作的远景、使命、目标是经营者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 以组织远景为蓝图,岗位说明书为基础,辅以目标管理订定绩效考核办法,才能有效激励员工,建立活络的组织文化。

(小资料)名言集锦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清·何启)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宋·释惟白)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吕氏春秋〉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持心如衡,以理为平(明·刘基)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宋·司马光)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三国志〉

●不看人行事(俄罗斯)

●一碗水端平

●手抹桌子一字平

●公买公卖,童叟无欺

●水虽平,必有被;衡虽正,必有差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丹·笛福)

●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无名氏)

●做事公正一小时,胜过祈祷五昼夜(阿拉伯)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柏拉图)

●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公正是赏罚公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高于道德的东西必须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过公正的途径去获取(享·乔治) ●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在政府事务中,公正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力量----(拿破仑)

●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比奇科默)

●公其心,万善出(明·方孝孺)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唐·杨炯)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汉·班固)

●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唐·张九龄)

●有公心,必有公道(晋·杨泉)

●目贵明,听贵聪,心贵公(邓析子)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明·吕坤)

●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唐·姚崇)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管子〉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清·王夫之)

●天下为公,亿兆已任〈魏书〉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晋·傅玄)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宋·朱熹)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艺文类聚〉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刘〈淮南子〉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唐·张蕴古)

●公者明,„„无私者正〈黄帝经〉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明·薛宣)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明·薛宣)

●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吕氏春秋〉

●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淮南子〉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袁子正论〉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宋·朱熹)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延误公正就是不公正(兰多)

●不公正的东西实在无益于人;公正的东西至少无损于人----(享·乔治)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热爱公正无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头 ----(拉罗什富科)

●待人不公正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有失体面(柏拉图)

案例1: 吉列公司 Gillette

我们的使命是:在现有或新增加的重点消费产品项目上,建立或提升我们世界级的领导地位。 当前重点产品项目:

男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传统剃须刀及刀片、电动剃须刀、刮胡前的准备用品、身体芳香剂及防汗剂等。

女性个人清洁用品。包括除毛蜜蜡、美发用具、身体芳香剂、防汗剂、直销护肤化妆品等。 书写用具及修正产品。

口腔清洁用品。包括牙刷、洗牙器、口腔保健用品。

高品质小型家电用品。包括咖啡壶、食物调理机。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必须在非重点项目产品上与其公司竞争,才能提高或巩固我们在重点产品项目上的领导地位。

价值观

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员工: 我们吸引、鼓励、任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并提供比别家公司更好的薪资、福利、训练制度及个人成长空间,以工作表现的好坏作为评估标准,而且人人机会均等。我们要求员工做到诚实正直、礼貌周到、开诚布公、相互支持,并追求最高水准的表现。我们重视创新、员工参与、改变、组织灵活度与个人异动弹性,肯定并推崇多样化人种、想法及文化的特质。

顾客至上: 为了在重点产品项目获得成功,我们要善加应用重要的相关科技,并在这方面进行投资。我们提供消费者价值最高的产品,提供顾客最好的服务,视他们为伙伴,聆听并了解他们的需要,适当地作出回应,并遵守我们的重视。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我们也具备以上这些优点。

良好公民: 做生意的时候,必定遵守各项相关法律,并造福当地社区,善尽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产品在制造与使用的过程中,绝对安全可靠。要保护自然资源,并在环境改善方面继续进行投资。

我们相信这份使命及遵循原则能够让公司创造更高的收益,以回馈投资人。案例2: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湖南亿利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清洁燃料供暖设备和中央空调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

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秉承二十余年蕴含的企业文化内涵、以“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为理念,致力于高科技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公司已取得美国FMRC、荷兰RVA、中国华信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公司已申请30余项国家专利,多项产品先后列入“199

9、200

1、2002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或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和专利金奖,被用户誉为“中国供暖行业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中央空调行业一颗明亮的新星”。

亿利达宗旨:为亿人造福、利万家发达

企业使命:造一流人才、创一流企业、树一流品牌、作一流贡献

企业精神:求实、好学、创新、拼搏

经营理念:关心地球,造福人类;用真心感动“上帝”,用智慧开创未来

服务理念:实现客户“零”烦恼

质量方针:产品有生命、品质是命脉

工作作风:交作品、不交作业;速度、简化和自信;自我完善、追求卓越

企业伦理:公平、公正、感恩图报

企业信条:诚信为本、创新是源

唯一竞争优势是比别人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无为便是过、创造才是能

融入团队、实现自我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共同目标

企业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善于创造

企业人才观:人人有才、量体裁衣、赛马中识马、人尽其才

文化精髓:艺术与职业、技术与美学、友好与对话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立场主义道德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优秀分子, 是时代的先锋、市民的楷模,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的旗帜。他们高尚的道德行为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个人层面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成为一种文化, 才能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如何使道德模范评选过程成为群众积极参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深入分析研究了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现, 力求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

由群众一层一层推选出来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道德模范, 体现了人民群众心中的善恶标准, 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在我国社会转型期, 当人们质疑道德滑坡、社会出现道德困境之时, 道德模范让人们看到了良知的希望, 点亮了人们心中追寻美德的灯塔。在今年两会现场, 有不少道德模范作为代表、委员, 积极参政议政, 反映民情民意, 踊跃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同时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与呼。

1 丽水市道德模范评选现状

丽水市自2008年起开展市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五届评选, 结果层层筛选最后选出市级道德模范51名;道德模范提名奖40名 (第一届没设道德模范提名奖) 。

丽水市近年来每月评选“丽水好人榜”, 共宣传表彰“丽水好人”1 430多人, 上榜“浙江好人榜”85人, 杨晓丽等9人被评为浙江省道德模范, 叶石云等15位荣登“中国好人榜”, 叶霄雯 (第三届) 、李菊妹 (第四届) 、邱飞荣第五届等3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市首届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 在市文明委的领导下开展。成立“丽水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以下简称市组委会) , 主任由市文明委领导担任, 副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丽水军分区政治部市直机关党工委负责同志担任。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文明办, 负责评选表彰的日常工作。

成立丽水市道德模范评选委员会 (以下简称市评选委员会) , 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教育局、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丽水军分区政治部、丽水日报社、丽水广电总台等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 新闻界代表和群众代表等组成, 负责审核各地各系统推荐的道德模范人选的的参评资格、确定正式候选人, 并参与投票评选。

2 推荐道德模范存在的问题

2.1 对道德模范的评选普遍缺乏

一些事业单位和企业领导领导对推荐员工参选道德模范的认识不高, 认为社会奉献是别人家的事情, 作为本单位员工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本身份内工作, 如果有那份闲心关心社会还不如坐好冷板凳专研自己的业务, 单位效益好了, 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单位里需要好下属并不希望有“雷锋”。因此, 在评选道德模范工作上, 不反对不赞成不主动, 致使各地区的评选工作发展不平衡, 有的单位走过场。

2.2 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不够

丽水市对道德模范的宣传不外乎照片上墙, 在市区繁华路口、大水门防洪堤上高挂头像, 部分群众并不认可宣传道德模范的重要性, 道德模范的知名度难以做到家喻户晓, 道德模范的事迹影响力比不上一个负面的突发事件。浓妆重彩渲染他们的光辉事迹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作用, 因此, 难以确立他们在社会生活、经济秩序中的标杆、示范和引领地位。

2.3 部分市民和单位对道德模范这一荣誉认可度不高

道德模范是人, 只要是人都会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 道德模范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但是这是有可能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着缺点, 比如接到血站的紧急求救电话要无偿献血, 就有可能向单位请假, 难免被不知情的同事误解, 怎么有重活了就“逃走”, 这样的人怎么成了道德模范。其次部分领导对身为道德模范的职工存在着成见, 工作之余都去奉献社会了, 主业是不是就会荒废, 放着大好时节就不会多专研业务?甚至部分市民对道德模范嗤之以鼻, 明明他们去做好事却被说成出风头, 当网红。

2.4 评选推荐道德模范的渠道单一

一是, 目前, 道德模范的评选推荐工作主要组织推荐, 各县 (市、区) 、市直机关党工委 (含金融系统) 、丽水军分区政治部按照评选类别推荐候选人, 每类1~3名。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 对本地、本单位推荐人选进行认真考察审核, 在本人单位、所在社区、行政村和当地 (本系统) 主要媒体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不少于10d。二是, 群众推荐。各地群众和部队官兵以及各级各类组织可向本地本系统组委会推荐候选人, 也可直接向市组委会推荐候选人。由于评选道德模范没有设立推荐成功的相应奖励措施, 没有形成浓厚的道德模范的推荐评选氛围, 因此很多企单位和群众推荐意愿并不积极, 部分被推荐者也嫌麻烦, 要暴露在媒体公众下会给今后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不便而拒绝单位推荐。

2.5 对道德模范的奖励关爱杯水车薪

道德模范为社会道德水平提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爱温暖了整个城市但有的道德模范在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却求人无门。现在道德模范的奖励措施以精神奖励为主, 而且道德模范也希望能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比如优先职称晋升、比如优先入选人才工程、比如优先分配公租房等, 反映了我们政府奖励、帮扶道德模范的措施还不到位, 对道德模范的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

3 推选道德模范的建议和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评选机制, 把身边的榜样树起来

首先, 设立举荐奖励制度, 夯实评选基础。构建市领导高度重视, 市文明办细心管理, 工青妇群团组织负责, 部门行业同力合作, 基层单位抓紧落实, 上下融合层层推进的评选体系, 对举荐成功者给予“慧眼识才”奖励。其次, 做到三公开原则, 坚持道德模范在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原则,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 群众评、评群众, 做到全程透明化使广大群众在参与评选过程中思想受到教育, 品质得到提高, 利用本市主流媒体增强评选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确保典型靠得住、过得硬、群众认可、经得起考验, 同时对群众推荐者中选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2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道德模范社会认可度

宣传一个道德模范, 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个标杆、扬起一面旗帜, 就是在市民中提倡一种正确思想导向、一种正能量的精神追求。要把宣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经历作为市民正确认识基本道德规范的过程, 作为弘扬共产党员优良作风的过程, 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使得道德模范立体化、骨感化、形象化。另一方面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的原则, 让道德模范深入民心。同时提高全市各行业对道德模范的认可力度, 对持有道德模范光荣证的道德模范在车票购买、看病诊疗、景点参观等方面给予优先排队、免挂号费、免除基本诊查费等待遇。

3.3 进一步规范激励保障制度, 让争评道德模范的氛围浓起来

道德模范不要做“短命”的雷锋, 三月里来四月份走, 学习道德模范,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就要切实的尊重和关心道德模范。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在政治层面、工作层面、生活层面向他们予以倾斜给他们实打实的帮助和关怀, 做他们保驾护航。政治层面上, 道德模范可以优先入党、入团, 开设绿色通道优先竞选人才工程等荣誉;工作层面上, 可以根据合理情况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生活程度上适度增加其物质补贴, 优先分配公租房等。

为道德模范搭建绿色通道, 让他们在有困难的时候可以找到真正能帮助他们的组织或部门, 而不要让他们流血了、流汗了还要独自默默的流泪。

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市民之所以不屑参选道德模范, 正是因为道德模范是纸模范, 即一本证书外没任何“实惠”, 政府要改变现状就是要把纸质的实惠变成真正的实惠, 让全体市民都看得见、摸得到, 因此政府要紧锣密鼓的规范激励保障制度, 给予道德模范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 那些肥皂泡的关怀统统破灭掉吧, 让道德模范扬眉吐气, 让争评道德模范的人趋之如骛,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争学先进, 崇尚模范, 见贤思齐, 争做好人、共创文明的生动局面。

结束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道德模范为榜样, 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 大力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 是建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是我们加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道德模范的思想灵魂, 而道德模范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树道德模范旗帜, 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 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非凡的推动作用。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影响着一代人的身心健康, 文章从道德模范推选现状出发, 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建立对道德模范推选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道德模范的人文关怀的激励政策来引导全市人们人人参选道德模范, 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力度。

关键词:道德模范,核心价值观,政策,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 庞申伟.道德模范选树与公民道德建设[J].伦理学研究, 2015 (6) :35-39.

上一篇:乡村建设原则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