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立场理论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无立场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导致海洋、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中富营养化的发生,全球约有75%以上的封闭型水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1]。上述富营养水体携带大量毒素进入对虾养殖池,对虾养殖过程中过量残饵、水生动物粪便堆积、死亡藻类沉积等进行厌氧分解也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导致对虾养殖池毒素富集超标,造成对虾免疫力下降、暴发虾病。为此,针对导致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不同污染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弄清富营养化形成机制,最终找到富营养化防治措施,以便为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蔓延、提高对虾养殖产量提供依据。

1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

1.1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半封闭性水体及某些滞留河流水体,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异养微生物代谢频繁,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水味发腥变臭、最终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邹景忠等根据我国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为基础,参照国外有关文献,提出无机氮0.2~0.3 mg/L,无机磷004 mg/L,叶绿素a 1~10 mg/m3,初级产量1~10 mgC/m3·h作为富营养化的阀值[2]。

1.2虾池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

导致虾池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施肥渗漏水,这些流入虾池的水中都含有大量N、P及其它无机盐;其次是养殖水体内源,即自身底泥等沉积物进行厌氧分解释放进入水体中的N、P。养殖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浮游生物、微生物以及水环境间相对稳定,营养物质和能量稳定流畅的循环是养殖水体系统平衡运转的基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过量的外源营养物质输入养殖水体,造成了养殖系统营养物质循环失衡,N、P等营养过剩是富营养化现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配合饲料及鲜活饵料过量,过多残饵造成养殖水体污染是造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2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最终导致对虾产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富营养化的危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降低水体透明度

富营养化会造成养殖水体中以蓝藻、绿藻为主的藻类过度繁殖生长,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水体透明度降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打破水体溶解氧平衡。

2.2厌氧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水体底层堆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对对虾造成毒害。

2.3水体有害物质增多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某些藻类会向养殖水体释放有毒物质,对对虾造成危害。

2.4破坏养殖水体生态平衡

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体中某些种类生物会被淘汰,而另外某些种类生物数量明显增长,最终导致养殖水体水生生物的稳固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其生态平衡。

3对虾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对虾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十分复杂的难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N、P等营养元素的来源途径复杂,并且至今无单一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彻底去除导致富营养化的营养盐。对虾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原则和方法如下。

3.1控制外源营养物质输入

对虾池塘修建远离上游污水排水沟渠,养虾池在纳水前应对水体进行主要指标的化验检测,准确掌握纳入水体的氮、磷浓度,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是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的主要途径,对虾池纳水时一定不能纳入上述水源。

3.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引起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的分布是非常复杂的,有一部分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有一部分以溶解性盐形式溶于水体,有一部分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而沉降入底泥中并不断积累,同时底泥积累的过多营养物质又能释放入养殖水体中。因此应该准确找到内源性营养物质形成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主要方法有:

3.2.1物理方法进行池底污泥疏浚,每年对虾出售完毕后要进行清池,合理挖掘出养殖池内的底泥,挖掘时应认真调查研究底泥沉积情况,准确选择挖掘地点。使用曝气技术,磷在厌氧条件下从底泥中容易释放,定期对对虾养殖池池底曝气充氧使水与底泥之间不出现厌氧层,有利于控制磷的释放,改善水质。对虾养殖过程中要视水体情况进行合理注水和换水,从而降低养殖水体内的N、P等营养盐浓度,有助于控制水华。

3.2.2化学方法利用钝化技术[3]对溶解性营养盐进行化学沉淀处理,对有害藻类可使用杀藻剂进行杀藻。

3.2.3生物性技术根据养殖水域的环境条件確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探索更加适合对虾成长的饲料配方,不断提高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对虾摄食,减少残饵。在对虾养殖池中适当养殖海带、裙带菜、红毛菜等经济海藻,即可净化水体,又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4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致使大量含有N、P等营养盐的污水排入海中,加上对虾及其它生物代谢产物、粪便和残饵的积累,破坏了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使得对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水产养殖的生态学研究,加大治污力度,对外源污染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加大处理力度,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行排放,对内源污染物(残饵、底泥)应从化学中和、物理清除及生物防治等各方面加大科学研究,找到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案,从而解决对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问题,以实现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FREEDMAN B. Environmental ecology[M].Sandiego:Academic Press,2002

[2] 邹景忠.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3,3(2)41-53

[3] 游海明;吴永明;徐立刚;张杰;刘丽贞;杨春燕.污染水体底泥原位钝化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14,06

无立场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习近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社会生活各领域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创新等三个方面。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方面,习近平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原则、基本要求、道德范畴、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认识;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方面,习近平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法治、文艺、外交等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方面,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念,阐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精华的要求和道德建设的重点,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在学理层面上,实现以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为指导,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究,拓展伦理学理论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自觉性;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导道德建设新实践和新发展,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道德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论纲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既阐释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也内含了中外道德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底蕴,又夯实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论基础;既升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认识,也提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又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层面。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概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体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系列重要讲话,主要基于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客观基础,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的转换,为习近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习近平良好家教家风和习近平个人人生经历、主体素质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价值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撑力量;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中华民族的希望取决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高尚道德的憧憬与不断的追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价值彰显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定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要突出和彰显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和立论基础

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立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断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需求更好地去创新,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十分丰富。

二是对西方道德建设思想的借鉴与扬弃,“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建设思想是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和立论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始终坚持。

(四)习近平资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认识的升华、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全面性、民族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

    二、习近平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一)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为人民服务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强调要热爱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强调要依靠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要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认识。

(二)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集体主义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指出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关键;“整体利益再小也是大,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强调了集体利益的首要性;“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这些论述,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原则要求。

(三)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五爱”的认识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了深层次的解读,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的”,“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

(四)深化了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善良”“良心”“诚信”“担当”“公正”“共享”“实干”“团结”等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做出了新的解读。关于“善良”,习近平说:“与人为善,常怀善念,广结善缘。”关于“良心”,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良知原则,算好“良心账”;关于“诚信”,他说,个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国家无信不强;关于“担当”,指出“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时代的劲草和真金”;关于“公正”,他认为应该“激浊扬清正字当头”;关于“共享”,他认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关于“实干”,习近平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认为“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實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关于“团结”,他强调“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等。这些通俗易懂的言语,使得原有的道德范畴与当代的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得以升华。

(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是否具有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客观标准是,看其能否先吃苦后享乐,能否勤奋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真正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理想;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决定性,“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强调“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并用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缺失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危险性,“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关于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实践性方面,习近平强调“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六)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些新的道德规范,深化并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好干部必须践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一个好干部成长过程中的修身、立威、服众,都必须以“德”为基;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三严三实”,“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领导干部必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县委书记必须牢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反对衙门作风”,要“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青年必须落实“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的品格”,要敢于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光彩,勇于成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未成年人必须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革命军人必须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要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知识分子必须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劳动模范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珍惜荣誉、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些既是对各类人员在思想、政治和作风方面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涵。

(七)深化了对道德修养的认识

在道德修养方面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上”“向善”,强调提高道德认知,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不断培养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使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能够自觉讲道德、自觉尊重道德、自觉守护道德;道德修养要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道德理论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最后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法方面,习近平指出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不矜细行”;在道德修养境界方面,“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处、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些论述使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理论得到新的升华。

    三、习近平提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社会生活各领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经济领域的道德建设

其中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性,以及经济发展目标、经济调节手段、经济发展动力等表现出的道德性。如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道德要求,指出要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关于生产领域的道德要求,要求“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关于分配和消费活动中的道德建设,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努力做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奢靡之风”。

(二)政治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党建的道德要求,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内政治生活等,“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以踏实留印、抓铁有痕劲头抓下去”,“关键是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具体的道德要求。

二是关于政治制度的道德要求,其中包括权力制约的道德要求、政治制度道德价值判断的依据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鞋子合脚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

三是政治生态方面的道德要求,包括反腐败工作的道德要求和政治生态建设的道德追求,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及“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道德追求。

(三)社会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标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教育工作的道德要求——“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民生建设的道德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的道德要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扶贫开发工作的道德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道德要求——“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四)生态文明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领域道德建设思想主要表现有:关于生态道德理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关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德内涵,习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时都要,一旦要有所取舍,就要坚持生态至上,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辩证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良好生态环境的道德价值,强调“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的道德审视,习总书记着重强调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生态环境的提升与改善,本身就是生产发展与提高的表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身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最后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习总书记强调制度与法治的作用,指出要想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必须制定并有效推进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体系建设,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

(五)法治领域的道德建设

关于法治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对应的道德要求,以及道德在法律或法治领域的前提与基点支撑作用。在立法环节,强调要科学立法,实现“使每一项法律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的道德要求;在执法环节,强调要严格执法,实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道德要求;在司法环节,强调要公正司法,习总书记提出要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要感受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的公平与正义,并以此“公平正义”作为司法环节的主要道德要求;在守法环节,强调要全民守法,实现“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的道德要求;在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方面,习近平认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特别强调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性前提,法律的颁布与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与支持,反过来,道德实践活动的展开也需要法律的底线约束,因此,习总书记提出“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明确指出了道德的法治文化价值。

(六)文艺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藝领域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文艺引领时代的道德使命,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在一个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艺”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具体风貌,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时尚与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不断走向崭新未来的前进号角;二是关于文艺的人民性本质,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三是关于文艺作品的道德价值,提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四是关于文艺的道德评价标准,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七)外交领域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领域的道德建设思想主要有:关于外交工作的道德责任,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关于外交政策的道德追求,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德愿望;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道德准则,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道德要求;关于周边外交的道德理念,强调“亲、诚、惠、容”的道德要求;关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道德要求,强调“真”“实”“亲”“诚”的道德要求。

    四、习近平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层面,主要体现在树立道德建设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强调坚持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挖掘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点,拓展了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

(一)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

“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理念。关于树立以“人民为核心”这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习总书记提出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了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靠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与谁享?紧接着习总书记一一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提高与全面发展,而“人”指的就是“人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当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了“人民”,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过来也要依靠“人民”,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而这个梦的实现,是要依靠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努力奋斗;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带来的成果,习总书记强调,必须由“人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所有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但是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三个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德法并举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都要给予重视,只有两者的相得益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第二,坚持经典传承与时代弘扬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认真地、有针对性地加以继承与扬弃,特别提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而且还指出,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弘扬是要与时俱进的,必须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时代精神的发展要求,推陈出新,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思想。

第三,坚持集中教育与常规性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针,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常规性的道德建设,适当时候也要搞一些集中性的教育活动,只有两者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强调挖掘道德建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中华经典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特别重视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人民日报评论部特别推出《习近平用典》(第一、二辑),大量刊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引用的古文经典[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具体表现为:一是指出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蕴涵的伦理道德资源自然是非常的丰富,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二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根本,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追本溯源,而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就是源头活水;其三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加以继承,要有鉴别地加以区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是吸收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扬弃糟粕,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

(四)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其一是关于“政府道德”,提出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等重要的规范与要求;其二是关于“关键少数”(即领导干部)的道德,一般来讲,这个关键少数作为权力与公众人物,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必须予以嚴格要求;其三是关于“青少年”的道德,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五)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最后必然落到实践中,因此,综观上述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论述,从以下八个方面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其一是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是强调“诚信”在解决社会道德难题中的突出地位;

其三是强调要树立榜样,提高其在道德建设中的模范引领作用;

其四是强调在社会日常道德活动中,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提高其道德影响力;

其五是强调要注重传统节日(同时包括一些纪念日)的道德内驱力,增进国人的道德共鸣;

其六是强调要守住社会底线道德;

其七是强调要重视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道德运行机制提供保障;

其八是强调家庭共同体的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道德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适应当前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问题。习近平的道德建设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最新发展,不仅拓展了伦理学的学科视野,夯实了伦理学的学科基础,推进了伦理学的学科完善;而且增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增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刘 阳〕

无立场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创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创新的内涵释义、本质作用、核心内容、关键环节、价值立场、目标指向等多个方面。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创新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创新;科技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阶段需要新动能引领的现实需求,对创新进行了内涵深刻且立意高远的论述,科学回答了创新的内涵、本质作用、核心内容、关键环节、价值立场、目标指向等基本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而且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了价值准则,提供了方法指引、行动指南。

一、创新的内涵释义:“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西方创新理论先驱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创新进行定义,认为创新是“执行新的组合”[1],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原材料供应来源、新生产组织方式五种形式。而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创新内涵作了一般化的理解,认为创新是现实的人面对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从事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超越于常规实践的一种更高级的实践方式——“革命的实践”[2]。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解可以包容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内涵”[3]。

梳理习近平关于创新的论述发现,习近平没有对“创新是什么?”作过熊彼特式的明确定义,也没有作过马克思式的探讨,而是通过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达创新之义的历史名言来回答对创新内涵的理解,表示创新是不断创造出新事物的创造性实践过程。新事物是相对于旧事物而言的,创新是一个“破旧”和“立新”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所认为的创新是“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过程的统一体,既包含坚守本根、繼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又包含顺应时代、时局变化的主动求变、开拓创新。

第一,创新是基于继承的“推陈出新”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4]55。在习近平看来,创新并非丢弃历史,抛弃传统,完全排除掉已有的成果而创造出一个新东西取代之,而是对原有东西进行优劣甄别,对积极的、有用的方面进行保留,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发展,把消极、无用的方面淘汰掉。习近平在论述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时,这一观点更加鲜明。他指出,对传统文化要进行优劣甄别、合理扬弃,继承那些对今天发展仍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好的部分,淘汰掉负面的、不好的部分,取之精华,进行传承,而不是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新事物都是由旧事物发展而来的。今天我们开创的新局面来自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历史的深厚沉淀,来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艰苦卓绝地进行民主革命、奋发图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厚重奠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5]67,需要实现历史、现实、未来的一以贯之。

对当下中国来说,只有继承和创新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发扬;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不入改旗易帜的“歧途”。习近平从关系到中华文明赓续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的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的高度,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创新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164。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好,把我们党和人民已创造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果传承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不断铸就出新辉煌。

第二,创新是顺应变化的“与时俱进”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6]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看来,世界万物,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始终坚持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创新,认为创新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主动求变、顺应时代发展的开拓创新。

“变”是永恒的,世界上一切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总是在变化中不断更迭、出新,层出不穷地产生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有一些可以依靠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很大一部分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再起作用。假如我们固守不变,坚持用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新问题,就会出现刻舟求剑的荒诞之举。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创新步伐加快、呈现日新月异态势的变革时代,一定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不断开拓创新”[7]。习近平反复提及的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把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中、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与时俱进的追新勇气改革、创新一切落后于时代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方式,清除旧的机制体制中束缚社会发展的枷锁。

二、创新的本质作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的重要观点,清晰地指出了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创新在事物向前发展中起着第一动力的作用。习近平从十八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成为塑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主导力量的历史发展逻辑,从我国需要依靠创新解决当前面临着的发展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现实关切,从未来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引领、塑造更多先发优势三个方面对“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的本质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第一,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间博弈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在2016年1月18日召開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回顾近代以来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和工业革命主导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揭示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规律。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大国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依靠第二次产业革命赶超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并依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稳固世界霸主地位的崛起之路,说明了创新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占据世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才能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

第二,创新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顽疾性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点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趋于疲软,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紧缩的国际消费需求,高风险的政府债务危机等都意味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拉升经济增长失去了效力,亟待对发展动力进行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新模式。创新驱动是一种优越于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它将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对资源、资本、劳动力规模和数量的依赖,而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高效生产、高端供给、高质量发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单位GDP能耗大、低端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动力不强劲等问题。

第三,创新是塑造引领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4]7。开创美好未来,把我国从现阶段的世界发展跑道上的“跟跑者”“并跑者”转变为“领跑者”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超越,在新兴前沿领域上的引领,夺取全球科技创新主动权和制高点。用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赢取世界发展主动权,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绝对优势的产业,为牵引世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释放出更多新动能,实现主导者、引领者的国际身份跃升。

三、创新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可以看出,习近平对创新的核心内容有了明确的指向,即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创新”的提出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作用。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三种基本形式的实践原理出发,变革物质生产形态的科技创新对应于物质生产实践范畴,变革人的精神生产形态的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对应于精神生产实践范畴,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创新对应于社会关系生产实践范畴;从社会有机体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基本要素看,科技创新起到变革社会生产力作用,制度创新主要起到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起到变革社会思想观念的作用。可以说,四个创新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创新形式的一般性概括。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机理完全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科技创新是催生出新发展的关键动能,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核心变革力量。习近平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发展上获得先机,赢得优势。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是我国现阶段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进”,推进经济持续向好,产业结构提质升级的战略选择。在重要领域取得核心技术攻关,在前沿科学领域、战略新兴技术领域拥有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科技是我国能否实现引领型发展,进入世界创新强国之列,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其成果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实践的科学指南。习近平认为,理论创新的使命在于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实践新要求,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能有效回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世界瞬息万变,只有让理论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实现用专属自己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用原创性、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新事业、创造新辉煌。

制度创新是支撑社会不断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力量。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机制体制能够为发展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习近平指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进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制度创新,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又根据形势变化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不断增强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文化创新是鼓动社会不断取得发展新突破的精神动能,其成果是不断激励人们艰苦干事创业和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认为文化创新是坚守中华文化本根立场和与时俱进的统一体,“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0]。要积极为新时代中国,为当代中国人民画像、立传、明德,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禀赋和优质基因,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这四个创新活动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协同互动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引领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协力推进经济富裕充足、社会公平和谐、生态良好优美、政治民主文明、文化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实践的内核。其中,科技创新居于全面创新的核心位置,对国家发展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和引领性作用。制度创新作为动力机制保障,能为科技创新扫除制约其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文化创新作为精神动力,是支撑和塑造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奋勇向前的重要因素。理论创新是指引国家发展转型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先导,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都具有指引性作用。

四、创新的关键环节: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4]116。没有人才上的优势,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占有科技创新优势,研发出具有世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习近平对我国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11]。

第一,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用好用活人才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管理人才是用好用活人才的关键。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习近平针对科学家、科研人员、企业家三类人才的特点,提出了因才施策的人才激励方案。对于科学家而言,习近平认为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性,给予科学家更加宽松、包容、自由的科研空间和充分的科研时间,不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研究,不用行政化管理方式约束科学家的科研自由,不用“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把科学家捆死,让科学家能够静得下心作研究,沉得下去攻难题,心无旁骛出成果。对于科技人员来说,习近平认为要完善好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分配、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使他们“名利双收”。对于企业家人才来说,习近平认为要切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营造公平竞争、良好健康的营商环境,用财政补贴、降税减费、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家大胆进行创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

第二,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需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打基础,本科教育立根本、研究生教育“壮筋骨”。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把“双一流”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准、师德风范直接影响到青年人才的培养效果。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意见》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自觉承担起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广纳海外优秀人才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4]115。人才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让国内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外的科研技术经验,还体现在把国外的高水平人才“引进来”,为我所用,参与到我国科技事业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认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此,他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评价奖励、住房生活保障等上下功夫,切实保护外国人才的合法权益,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能够安心下来努力工作。同时,习近平要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到精准挑选人才,精心服务人才施展才能,让外国人才的专长与中国发展的需求紧密契合,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挥应有作用。

五、创新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创新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依靠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是为了创新者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习近平对此作了明确回答,确立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明地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旨在追求資本逐利最大化、以满足少数人利益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创新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之路就是一条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紧紧依靠人民创新创造而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成功之路。“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新时代,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立场,开拓进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之路。

第一,坚持一切创新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新社会制度,创造社会新产品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成功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全体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既是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今后如何坚持创新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南。因此,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大举创新,同样必须牢牢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一切创新为了人民

习近平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创新活动的使命和目的也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心,围绕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要实”的要求。这个“实”最根本地体现在创新要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利益,让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感,更好地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生态健康生活,习近平对各类创新活动如何践行为人民的价值导向作了明确规定。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述学立论,深入研究和解答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创新要同人民需求相结合,为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制度创新要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文化创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10]160,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第三,坚持创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习近平强调,一定要做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人民是创新实践的主体,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贡献力量。创新成果让人民享有是对人民在创新中付出劳力、智力、精力、耐力的一份回报,一份肯定。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人民劳动的成果应该由自己来支配和享受。这就鲜明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创新价值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创新价值理念的本质区别,创新成果归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掌握社会资本的少部分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享有创新实践的美好成就。只有全体人民能够公平地享有创新成果,在创新创造中获得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均等机会,在创新中享受幸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六、创新的目标指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人开展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习近平对新时代的创新目的作了明确规定,认为创新作为国家赖之以强、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驱动力量,在目标指向上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中国人民“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围绕这个伟大目标,习近平从四个创新活动在实现民族复兴梦中的作用出发,明确了各自的使命任务。

第一,科技创新的目标:建立科技创新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13]。这就为当前科技创新指明了目标,即建成科技强国,为“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实力强大能为国家强盛打下牢固的基石。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无不都是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一振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之际,在发展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和挑战之下,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内经济实现动力的变革、结构的转型升级,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实现国内大循环,助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维护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高要求提供充足而强大的科技供给;同时,需要依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前沿核心科技的重大突破以完全摆脱西方科技制裁和封锁,为国家强盛发展提供强劲的科学技术支撑。

第二,理论创新的目标:构建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先进的思想引领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14]。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发展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指引人们实践开拓创新的重要指南,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在西方,没有但丁、薄伽丘、达·芬奇、伽利略、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大批文化和思想大家对人性、科学、真理的呼唤,对新社会的畅想,就不会使西方告别蒙昧的中世纪,迎来资本主义社会“新曙光”;在我国,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没有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传入,就不会有伟大思想之光引领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受奴役的旧中国进入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先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思想引领。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国内国际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期待、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发出时代之先声,对国家发展、党执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回应,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先进思想指引。

第三,制度创新的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优越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活力取决于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新中国70多年来的辉煌发展从根本上得力于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力于对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好国家治理体系,强化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优越的制度保证。

第四,文化创新的目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这意味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建成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社会树立起引导人民积极向上向善,不斷给予人民精神鼓舞、道德教化、厚植信念的先进价值观念,建立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之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繁荣丰富,文化要与时俱进,积极传承与创新,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的精神伟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 黄群慧,李晓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观的重大突破[J].经济管理,2016(1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0.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3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EB/OL].(2014-08-18)[2020-10-10]中央政府门户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502.htm,2014-08-1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6.

[1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责任编辑:袁建涛

无立场理论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 仪器与试药

夏天无生物碱提取物 (自制) ;原阿片碱对照品 (110853-200201)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聚乙烯吡咯烷酮 (批号:070502) 、预胶化淀粉 (批号:070301) 、微晶纤维素 (批号:070302) 购自国药集团沈阳有限公司;TDP-6型单冲压片机 (山东青州精诚机械厂) ;YK160型摇摆式颗粒机 (常州市创优干燥设备有限公司) ;ZK-40XB电热真空干燥箱 (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LC-10AT液相色谱仪。

2 方法与结果

2.1 夏天无生物碱的提取

夏天无分散片提取工艺同夏天无片提取工艺。即取夏天无药材250g, 粉碎成细粉, 备用;另取夏天无药材350g, 粉碎成粗粉, 用1%盐酸溶液作溶剂, 浸渍48h后进行渗漉, 收集渗漉液至生物碱反应呈阴性时为止, 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中性, 浓缩成稠膏。

2.2 辅料的选择

以PVPP (聚乙烯吡咯烷酮) 为崩解剂, 预胶化淀粉和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 药物细粉与填充剂按10∶1的比例, 研磨, 直接压片。考察结果见表1。

预胶化淀粉为填充剂制成的片子硬度比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制成的片子好, 粉末的可压性强, 表面光滑, 分散均匀性合格。且预胶化淀粉经济便宜, 故选择其为夏天无分散片的填充剂。

2.3 药物与PVPP比例的选择

药粉与PVPP比例的不同, 直接影响片子的分散均匀性, 由于本工艺加入夏天无药材细粉后直接压片, 药材细粉充当了填充剂的作用, 故不再考察预胶化淀粉的量, 本实验只考察了崩解剂的量, 加不同比例的PVPP时, 片子的分散均匀性差别较大。结果见表2。

最终确定药物与PVPP的比例为 (95∶5) , 加入预胶化淀粉适量。

2.4 颗粒性状考察

粉末直接压片生产工艺简单, 省时省力, 减少工艺程序, 故将药物:预胶化淀粉:PVPP按95∶5∶5的比例研匀, 另加1%的滑石粉, 直接压片, 但粉末的流动性不好, 粘冲。考察用不同浓度乙醇湿法制粒, 经反复试验, 以80%乙醇制粒较为合适。制粒后, 50~60℃烘干, 过20目筛, 整粒, 测休止角。结果见表3, 表4。用80%的乙醇制粒, 片子成型性较好, 硬度适中。

2.5 压片条件的选择

取颗粒约为300g, 分三批压片, 制成1000片, 每片0.30g, 使用9mm平冲, 5~6kg压力, 单冲压片机压片。片面光洁、无破损, 并进行了重量差异、分散均匀性、崩解时限、体外溶出度的考察, 结果均符合有关规定。

3 讨论

(1) 在制备分散片时, 选择崩解时限为主要考察指标, 是因为分散片最大的特点是崩解快, 因此在制备时对辅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另外, 崩解时限可以直接影响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 对中药片剂尤为重要, 因为中药成分复杂, 生物利用度往往较低, 所以分散片对中药制剂可以是一种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好方法。

(2) 通过以上实验条件的摸索, 确定夏天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为:按药物细粉重量与PVPP (95∶5) 的比例, 再加预胶化淀粉适量, 按等量递增法研磨混匀, 再取药物细粉上述辅料研磨混匀, 用80%的乙醇湿法制粒, 过20目筛, 50~60℃烘干, 压片, 即得。

摘要:目的 确定夏天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方法 通过考察粉末流动性, 片子表面光滑与否及崩解时限等确定夏天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结果 夏天无分散片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按药物细粉重量与PVPP (95∶5) 的比例, 再加预胶化淀粉适量, 按等量递增法研磨混匀, 再取药物细粉与上述辅料研磨混匀, 用80%的乙醇湿法制粒。结论 该生产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可用于生产。

关键词:夏天无,分散片,崩解时限,制备工艺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 (一部) [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67.

上一篇:旅游业发展评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小学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