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范文

2023-09-19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1篇

摘要:该文介绍了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使用可行性,提出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结合教学案例说明翻转课堂的实施方法,最后阐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机制,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型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一般都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基本语法及程序结构,对解题思路及算法设计不够深入透彻,导致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薄弱。如果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师事先提供教学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内容进行互动交流,主要讨论分析问题解决方案及如何设计程序,并通过上机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果[1]。

1 翻转课堂概述

1.1 翻转课堂内涵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就是教师事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内容,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点,回到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互动并完成作业的新型教学形态。开展翻转课堂,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视频及课件,并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提前学习;其次学生在课前学习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一起讨论,教师根据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既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又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研究内容,形成了“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的新型教学模式[2]。

1.2 C语言程序设计课运用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从当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来看,由于其具有大量的概念、术语、语法规则,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逐个知识点讲授基本语法,所选案例大多用于语法规则的验证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吃不透、用不活所学的语言知识[3],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从C语言的课程特点来看,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要在学懂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问题求解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学,找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问题,通过上机实验验证并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角色成为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主体,教师的角色上升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2 C语言程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我们汲取众多翻转课堂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并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将翻转课堂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流程设计。

2.1 课前学习

课前视频学习是课堂训练内化的基础知识准备阶段。首先,教师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与知识结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并提炼出每节课的知识点与训练习题。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制作成精简视频并传到网络教学平台ican系统上,布置学生课前观看,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训练与测试。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结合个人的情况自主学习。教师在视频知识点讲解之前都设计有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找出答案。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将测试结果通过ican系统即时反馈给学生,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整理,然后带进课堂向教师提问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

2.2 课中教学活动

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课前测试的反馈结果,花5~10分钟进行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并按先设计的内容顺序抛出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另一重要的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演示讲解,集体解答,使学生搞懂本次课程的所有内容。

学生则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各个组长组织协调组员参与问题讨论,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上机不断验证,最终提交展示成果。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要从计算机处理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方法,并给出程序的运行情况及实现效果。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总结—实践—指导—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编程能力。

2.3 课后固化

课前的自我学习、课堂的展示答疑,必然学生已经收获颇多,但是想要学好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再留一些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断跟踪学生的学习动向,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ican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指导交流。学生则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总结与评价进行回顾与反思,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结提炼课程内容精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通过网络跟老师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并养成了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程序设计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的活动如图1表示。

3 C语言程序设计课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具体说明翻转课堂模式如何应用到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这里给出一个教学案例,其教学内容为一维数组的使用,并围绕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设计阐述教学思路。

3.1 课前准备

C语言中一维数组的主要知识点:①数组的定义和引用;②数组的初始化;③数组的程序举例。教师准备了4段微视频,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布置测试题目:①一维数组如何进行定义并引用;②一维数组的初始化方法有哪几种?③用一维数组怎么解决斐波那契数列问题?④如何用一维数组实现排序?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这些测试题,然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2 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以上4个问题进行解答,根据学生课前测试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维数组的相关知识点。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和帮助学生理解排序算法,教师可以设置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用循环和数组解决排序等问题的本质,在分析讨论中直观地理解排序问题的精髓。学生3-5人一组,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

首先,为检查学生对一维数组的定义、引用和初始化的掌握情况,老师专门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问题,以“大家来找茬”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让指出原因跟大家分享。其次,为了测试学生对斐波那契数列问题的处理情况,先提出如何求解数列中的前40个数并方便地存储这些数,有哪几种方法,大家展开讨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法,并上机验证。接下来,为了检验学生对排序问题的理解,先提出冒泡排序法的思路,让大家一起讨论如何编程实现,再动手上机调试程序验证排序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维数组的学习目标。

3.3 课后巩固

程序设计课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后再留几道编程题作业:如何用一维数组实现查找、插入和删除?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能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一维数组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问题及时跟老师通过ican系统沟通交流,有效地师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4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是一种自我素质的提升,也是对教师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翻转课堂考评机制改变过去以理论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应综合考虑学生讨论的参与度、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多项指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评价机制变革应既要重视视频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开发、课堂活动组织、学生监控管理等的过程评价,又要重视学生能力提升的结果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4]。

5 总结

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程序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可以分为课前学习、课中训练内化和课后固化三个关联阶段,通过ican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 [J], 计算机教育, 2011.

[2] 李燕君.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

[3] 陈婷.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

[4] 曾明星, 周清平, 蔡国民, 等. 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6).

[5] 卢瑾,张健,陈晋音. 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14).

[6] 胡君映,翁芸,方科亚. 浅谈高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J]. 福建电脑, 2013(03).

[7] 彭纳新,陈俞强.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18).

[8] 吴涛. 高职高专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9] 李群. 源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福建电脑, 2013(02).

[10] 邓格琳.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1] 胡慧君. 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 科教导刊, 2013(09).

[12] 李诗泉. “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才智, 2011(20).

[13] 白腊梅. 浅谈“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与心得[J]. 民营科技, 2014(06).

[14] 丁岩, 张宇昕.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的培养[J]. 重庆与世界, 2014(01).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2篇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理论以及其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

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

3.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情景导入启发教学。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消除疲劳,产生兴趣。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2)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3)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描述情景。此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3.多媒体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3)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4)大信息量。容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有效利用启发式教学,便可以逐步优化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证大中学)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3篇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者, 他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论述。这一论述, 言简意赅, 生动的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态, 精湛的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精辟的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 明确的提出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 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是与注入式教学法相对立的, 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收获知识, 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

2 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 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和会与不会的问题。也就是说, 它们是要解决由“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问题。“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其中的“愤悱”就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宋代朱熹释为:“愤者, 心求通而未能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按今译则为:“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 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从教学的功能意义上来看, 人们对“愤悱”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非认知的角度, 将“愤悱”理解为“求知欲”、“需要”、“内在动机”。二是从认知的角度理解“愤悱”。“愤悱”是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状态, 即似懂非懂, 有所知又非全知。可见, “愤悱”蕴涵了认知与非认知的双重意义。启发式教学过程的本质, 即消除不确定性。

3 启发式教学方法

3.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所要处理的师生关系, 就是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求正好与启发式教学法的主旨相吻合。因此,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2)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里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是启发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因此, 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和“启发”上下功夫, 教师不但要主动施教, 还要善于引导。

(3) 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发展的相互统一。能够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有机地统一, 是启发式教学法重要体现。因为学生的智力的发展, 只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 而离开学习知识去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4) 以生为本, 实现启发的交互性。戴维在《论对话》中说到, “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能彻底地表达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碰撞、激荡、交融, 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开通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 使学生在互动中达到视野融合,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交流。

(5) 以生为本, 内容选择要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 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者的内容, 又取决于这些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过去人们对于信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他们也许只能服从;而今天是信息空前发展和更新的时代, 而且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前, 头脑中存在着由先前的认知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预期期望。所以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内涵应包含不仅要在方法上启发, 而且要在内容上启发,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3.2 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创新学习

民主和谐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 让课堂有趣味, 让学生学习有信心,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多向的相互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 没有压抑感, 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 这时学生会认为教师是可敬可亲的“引路人”。这样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愿, 同时学生的求知欲旺盛了, 思维也活跃了、流畅了, 这样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 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3.3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都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没有宽松的环境和气氛, 学生是不愿意提问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愿问、敢问、常问。教师要因势利导, 加以启迪, 并适时释疑使学生在质疑、释疑中长知识、增智慧。 (1) 质疑——提出问题。创新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求学生会质疑,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就是指学生在将课文中不怎么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以求得解决的过程。一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质疑。二是从追新求异角度提出不同见解。三是提出自己不懂的、奇怪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无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以鼓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提问, 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而亲切, 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 循循善诱。 (2) 排疑——找出方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疑到无疑。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等形式, 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质疑前的自学是预习;质疑后的自学是带着问题去学习, 是对内容更深的认识, 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提出排疑的要求, 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 (3) 释疑解决问题。释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所解答的问题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教师启发、释疑要得法, 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启发,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理清思路, 增长见识, 发展能力。

总之, 启发式教学方法形式多种多样, 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入, 并赋予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摘要: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 形式多种多样, 其思想“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仍大放异彩,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入, 并赋予新的内涵。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其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生为本,主导,主体

参考文献

[1] 束炳如, 倪汉彬, 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 崔含鼎, 梁仕云.现代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2.

[3] 许国梁.启发式综合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

现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即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理念相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发展。而声乐学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切实通过应用,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为何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及情景,从而利用感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在相对集中的精力下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声乐教学内在需求。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以及情感控制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另外,声乐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教学术语非常抽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运用更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理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舞蹈以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今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大班化的传授歌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只是念念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发声方式以及歌唱技巧,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准确的传授,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完成现今声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歌唱发音。在声乐课堂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音这一部分教学而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掌握,选择一些旋律较为单调但容易模仿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机械重复让学生学习如何发声,教师对于发声原理以及技巧等知识的讲授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单首歌曲的演唱,对于声乐整体的学习丝毫没有掌握,最终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通过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发声的本领。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菜市场的吆喝声,剧场里的京剧演唱等,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发声模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教师在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课前播放的场景声音。比如在讲授如何演唱跳音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吆喝声,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观察演唱跳音时的发声位置以及相应的技巧,最终让学生通过训练使得腹部肌肉更具弹性。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以及掌握技巧。

(二)培养歌唱气息。教师在完成了发音技巧等知识的讲授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气”。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气息调整是非常关键的。在歌唱过程中,其支撑点和动力都来源于呼吸,调节呼吸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其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场景。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气息的训练与仰卧起坐这一运动相结合,给学生传授了一些仰卧起坐过程中调节气息的技巧,从而启发学生,使得他们对于调节气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获得基本认识后,再结合声乐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对于调节气息非常有帮助的歌曲,如《花非花》等,结合歌曲的演唱,为学生讲解如何调节气息以及调节气息的技巧。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让学生对于调节气息有了基本认识,再加上专业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对气息的掌控以及调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传授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了学生发音以及气息调控的基本功后,就要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很多歌唱技巧不仅有利于保护嗓音,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而对于技巧的传授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摸索掌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化记忆,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忘记技巧的应用,导致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达到应用的目的。在歌唱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演唱,在学生对于歌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歌唱技巧的应用,往往能将歌曲演唱得更好以及更省力气,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对于技巧应用的渴望。教师结合学生以及自身演唱过程中的差异,给学生讲解技巧知识的运用,在完成技巧知识的讲授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不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以及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四)培养歌唱情感。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从技术上能够把歌曲诠释得很好以外,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曲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传递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化演唱,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情感,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情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歌曲能够有更深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后,往往对于歌曲能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例如在教授《小河淌水》等民歌的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因为只有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最终完美演唱歌曲。

(五)启发歌唱表演。学生在完成了个人歌唱基本功训练后,就要侧重于整体歌唱表演的训练了。因为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外界影响以及内心紧张等因素,从而能够将自身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而在这一部分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平常训练时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场景。例如,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进行声乐演唱的训练等,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以及演唱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训练对于学生整体适应性以及自身对于歌曲的掌握,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能够从夯实学生发声、气息等歌唱基本功开始,进而培养学生歌唱的技巧,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情感,从而最终掌握歌唱表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以及歌唱训练的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涛.浅谈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8).

[2]王丽春.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通俗歌曲,2015(05).

[3]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课堂要求在教育者的启发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探究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浓郁,让他们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具体课堂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教学实践

文章編号:1673-9132(2020)02-007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2.070

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培养,因此,很多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使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贯彻到教学中,教育者在日常教学时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很多教育者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办法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他们的教学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重思维结果而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导致这种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比较低下。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相较于初中阶段的时候会更好,但是很多学生在进行相关问题思考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一般情况下,这是由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时缺乏条理性所致,所以他们对待很多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还有很多学生在对生物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对很多生物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思考的点和面都不够全面,所以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教学过程中总结下来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并不会对相关的问题和内容进行更深层次、更有高度的探索。但是有很多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耐心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样会导致很多学生在进行生物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采取的解决方式是错误的。这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一种自我惰性的体现,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者依然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会在课堂上一味地对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公式和理论,生搬硬套地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所以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1]。

二、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设置合理的问题,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育者在为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指的就是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或障碍,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活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启发式教学策略,往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育者可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问题的设置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育者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与他们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点[2]。

(二)在文化课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实验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往往具备文科的理解和记忆的特点,同时还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理科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不断地推理和实践。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生物教学都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为学生进行进一步教学的,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往往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未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生物方面思维能力的启发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要注重讲授的技巧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生物思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不断地运用一些授课的技巧来为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快乐,让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轻松愉悦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这便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者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形象化的同时,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信心。最后,教育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思维导图,充分为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启发和思考。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教育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本身就具备非常丰富的内涵,他们的这种模式不能孤立存在,需要与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种种因素广泛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育者对生物的教学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探索,发挥启发式教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沈自君.高中生物课堂启用启发式教学的组织与教学实践[J].华夏教师,2017(5):91.

[2]王晓旋.以启发式教学开启高中生物教学新天地[J].新课程导学,2013(25):66.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胡正秀(1968.2— ),女,汉族,甘肃永登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启发式教学范文第6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以二面角的平面角为例,运用概念形成的学习阶段进行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的理论分析。

启发式数学教学数学概念二面角教学设计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因此,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规律,一直是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过程发生在个体头脑中,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有效的数学概念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演到抽象运演的过渡阶段,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用概念形成方式学习,突出概念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感悟概念的本质特征。

一、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有待关注

1.教材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空间几何的重要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在必修2中重点揭示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求二面角大小的问题留在选修2-1中运用向量工具来处理。在必修2第2章第3小节,二面角的概念是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之后,又一个要学习的空间角,为以后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垂直关系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二面角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只是用“水坝面和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和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成角度”作为例子,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于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际例子引入二面角,再讲解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二面角模型来源于现实世界,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抽象出二面角的过程,但与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不紧密,也缺乏动手操作。虽然有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但总体上缺少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意义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机械记住意义和模仿应用。那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进行建构学习?本文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提出一个设计构想。

二、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变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才能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2]。启发式教学思想是中国的教学瑰宝,是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学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它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注重启发式、实行启发式教学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由此彰显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启发式数学教学强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力求创设“愤悱”的数学教学情境,以形成认知和情感的不平衡态势,从而启迪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生和发展[3]。其关键在于教师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想数学”,使学生经历必要的认知和情感的困惑阶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而在其头脑内部展开激烈的思维活动。就目前研究内容而言,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概念教学设计探索很少;融操作方式于具体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更为鲜见。因此,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值得深思。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思路为:概念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愤悱的数学情境,使学生由原来的自以为知逐渐承认自己的无知,进入困惑的状态,从而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的理由,以此产生内在学习需求;在困惑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归纳得出数学概念,从而到知其所知。强调学生自己的思维构造,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

三、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设计及理论分析

此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二面角的平面角”课题为例,按照概念形成的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过程体现启发式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指导作用,是对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运用的积极尝试。

1.辨别刺激模式阶段——提供操作背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

背景一:教师把笔记本电脑缓缓打开到某一位置。

背景二:把门缓缓打开(使门与墙面所成的角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背景三:翻开一本书(与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相当)。

教师边操作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感觉到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在逐渐变化?

【设计意图】:波利亚说:“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是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高一至高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属于经验逻辑型,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性材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逻辑关系。对于抽象概念来说就是指如何使学生把新概念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上述设计中,教师的操作和提问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要素信息显示得比较明了,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的感知和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的机会。

2.分化抽象、提出假设阶段——使学生感受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提出问题:这三个角哪一个大?何以见得?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用什么工具来量?怎么量?

凭着直观判断,大部分同学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用量角器度量门与墙面和地面的交角;笔记本和书可以立起来,度量其与桌面形成的交角。由此将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度量,但这样的理解存在缺陷。

【设计意图】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具备一定的严格性,做到步步有据。虽然三个角看上去一样大,但为了使学生懂得精确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有必要进行代数度量,仅凭观察是不能完成的。以此从两个角度需要引入概念,一是实际生活需要,二是数学内部需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必要性。

3.检验假设、确认关键属性阶段——创设“愤悱”情境,形成疑难和困惑

检验过程中突出变式的作用,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愤悱”情境:①学习机的图片。②修筑水坝时,为了使水坝坚固耐久,必须使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时,也要根据需要,使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对于“门与墙所成的角”、“笔记本的展角”、“书的展角”,学生可以使用降维的方法找到平角度量。因此,学生原先自以为知道如何度量一个二面角。可是,对于多媒体所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却又很难找到恰当的平面角来度量它的大小。前后问题情境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漏洞得以暴露,直接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新概念的积极性。

4.抽象概括、形成概念阶段——启发学生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角的定义和构成,类比得出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如何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

对于学生学过的两个空间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都是将其转化为平面角进行度量的。怎么用平面内的角来度量二面角呢?请学生重新观察“书展开的角”“笔记本电脑展开的角”以及“门与墙面所成的角”,我们能通过度量平面角得出。所度量的平面角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大家在幻灯片上呈现的“不规则的二面角”,没有发现“平面角”?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呈现三个提示性问题:

角的顶点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射线落在什么位置?

角的两边与棱有什么关系?

通过思考、讨论、类比(“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归纳,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思路:思路一,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此点作一个平面和这条棱垂直,这个平面和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相交于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思路二,在二面角的一个平面内任取一点,过这一点作另一个平面以及棱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得到一个角。思路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过这一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垂线,得到一个角。

针对上述探索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三种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哪个角是要找的角?学生思考归纳后,指出:三种方法得到的角都是要找的角,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但第三种思路较为简单明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类比的数学方法对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作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且,在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的重要性。

5.形式化表示概念及应用阶段——学生经历概念的数学化表征及应用过程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定义?这个角是否唯一?

教师和学生共同抽象、概括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形式化定义,并使用以下启发性提示语。

(1)请学生分别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叙述“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2)探讨概念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化归)。

【设计意图】“唯一性”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表现,在探索时要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开其意,达其辞”。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请学生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指出如何度量①学习机展开的角度②水坝面和水平面成适当的角度③卫星的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成一定角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有利于学生合理的数学观的形成(例如,数学概念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而是由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引入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并有着广泛应用的;其定义是合乎情理的;探索数学是有趣的等)。

基于启发式数学教学思想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愤悱”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难、问题,经历必要的困惑阶段,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并体味到已有概念不够用了,才需要引入新概念,以此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力求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自然、合乎情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考方向、思考方法、思维策略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真正努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领悟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章建跃.略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通报,1992(6).

[3]韩龙淑,王新兵.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教育学报,2009,18(6).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上一篇:测绘工程师范文下一篇:企划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