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23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中央教科所在2005年6至10月期间受教育部直接委托,就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关于素质教育的专题调研报告。其中提到,在未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素质教育和人的德性成长以及创造力培养的关系问题。

素质教育从萌芽到提出,再到全面推进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它的主旨思想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1999年前后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情况的重要时段。1999年的第三次全教会做出决定,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随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高校扩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等。按说升学竞争应该有所缓解,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竞争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来越激烈。原因是,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支持性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是影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最重要的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社会快速地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同时,由于国际市场的剧烈动荡,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为了化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风险,中国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波及到教育领域,比如为了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政府启动了高校扩招政策,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由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国内劳动力竞争也从数量竞争走向结构性竞争,正是这些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负”等积极措施的正向作用,导致升学压力非减反增。其次,裹挟在快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为了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获得主动权,强化了人才竞争的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对青少年一代的冲击,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远景,要求未来几代人能够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反映到教育领域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中进一步凸显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可见,今天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二十年前提出这一概念、命题时的背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仅用20世纪80、90年代的认识去看待和指导今天的素质教育显然已经不够了。因此,今天讨论推进素质教育问题特别需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策略和新办法。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包括政策都需要进一步丰富、扩充。

在这次调研中,基层的同志们反映,素质教育在过去二十年中既有基本精神的连续一致性,又有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的不同。比如,1999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中共中央又发布“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那么,不同时期素质教育侧重点和它的基本精神主旨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和创新、德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又是什么,基层学校工作中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出明确回答。我想谈以下一些认识。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中最具战略性的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社会发展的总体理念是要致力于伟大的民族复兴,保障国家的整体安全,增强综合国力,教育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中处于优先战略地位。素质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它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因而是中国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最具战略性的主题。从国家宏观战略考虑,素质教育的实施关系到是否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的整体功能能否全面、协调地实现,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事业。因此,要立足社会发展的长远,要立足人的发展的长远,未雨绸缪,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这些年来,中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快速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这次调研的部分结果也让我们充满忧虑。比如在对中小学生的体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的肺活量、骨骼柔韧度、身体爆发力、耐力等指标不很理想;近视眼的检出率在大学阶段已经高达百分之六七十;肥胖儿激增,一些儿童甚至患上了老年病。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检视国民身体素质的问题。再比如,调研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很多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语词单调,思维的丰富性不够,这些反映出当代青少年人际交往及其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今天在城市有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双语教学,结果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倒不那么敏感。很多独生子女胆小,男孩子越来越女性化,怕黑不敢出门,意志力差,等等。这些情况若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个体发展维度考量的话,都是很紧迫的问题。我总在想,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生活富裕、科技发达,但另一个方面,我们还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像抗战时期的那些怀有大的民族感、爱憎分明、能够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的人来呢?还能不能培养出对国家有责任感、有民族自尊心的人来呢?在我看来,这些正是今天我们坚持倡扬素质教育的重要理由。

二、对素质教育特征的几点基本认识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有益探索。没有哪个国外的理论可以直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自己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套用。因此,素质教育的理论建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加以丰富和补充。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它必然回应和吸纳一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但仍然可以将它看作是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教育理论。

首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教育?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学习的过程,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调整、重组、更新、发展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这个过程不是个体自然完成的,也不是完全受制于客观环境的,而是通过教育的导向性补充和调整实现的。日本脑科学项目首席专家小泉英明基于对脑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对学习、教育给出了定义。所谓学习,是人接受外部环境刺激而构筑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所谓教育,是人对环境刺激构筑中枢神经活动的补充和调整。教育不等于学习,它是对外在环境刺激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调整。通过这个调整使得中枢神经网络结构和活动相对更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我们认为,个体具有的素质的总量、类型、呈现方式、和谐度,实际上就反映了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它影响着个体生存状态、成长路径,决定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既指向个体素质,又指向支撑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的全体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它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素质,比如认同自己的国家、能与世界对话、热爱学习、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魄健全、充满活力、心灵丰富、能够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追求自己幸福和爱护他人幸福,等等。据了解,日本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是强调走出“考试地狱”,以宽松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注重儿童的情操培养。最近的改革则更加强调要使学生拥有确实的学历基础、健全的体魄和丰富的心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日本教育又将重新回到六十年代以前呢?日本京都大学教育学部的田中耕治教授认为,只要把握得好,教育改革的这种“钟摆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强调情操教育、强调人的完整教育这个方向应当说总体上是正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候,应当始终坚持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能假素质教育之名,一味屈从于社会变动,倘若如此,教育就会永远象一只钟摆一样缺少根基、缺失方向。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要真正成为一项先导性的事业。

第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做好准备,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就格外重要。有些基层同志持一种认识,认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条件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的态度很明确,素质教育不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理想化教育”,也不只是所谓的“特长教育”,更不是针对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它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

第四,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把适宜的记诵、必要的训练和考试作为检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手段;也不是不要知识学习,而是要强调知识应用、整合与发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养成道德习惯、体验道德成长的重要资源。实际上,关于知识学习的问题,我认为,系统的知识传授是中国教育的优势,优势不能丢,但同时必须正视我们的弱点恰恰在于知识学得过死,过于强调分科化的系统知识,过于强调记诵、训练和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年轻人思维不开阔、不灵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存在很多缺陷。对于这样一个深刻的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讨论得还不够,还需要仔细研究,包括不同年段、学段、不同学科的知识量和难度底线。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使命。

总之,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提出来的,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从人才培养规格上说,这种综合素质既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基本素质,又包括通用素质或更高水平的专长素质。

所以,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旨在观照人的综合发展,目的在于使人的各种素质之间达到一种比较均衡、基本协调的状态,从而保障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借用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定义,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社会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以及在社会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显现。[1]教育改革的重心就在于,如何使人的这种自我表现更为全面、完整。

三、德育与素质教育的相通性

谈素质教育和德育的相通性,不能仅停留在一般所说的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和载体的理解上,而应当把问题还原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和人的发展中去思考。

首先,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作用的或者说其核心是人的德性品质,它对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起统摄作用。它还有迁延和弥散作用,即可以通过弥散方式迁延到其他素质中,从而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德性是个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呢?从学理上说,因为人不仅是生物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过有秩序的文明生活,这就需要个体的德性条件做保障。所谓德性,就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当各种由“我”生发的关系出现后,就需要个体反身求诸己,就涉及到一种自我把握、自我处理与自持,这时,人的内在德性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可见,德性品质是会迁延和弥散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其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人和客体世界、操作对象发生关系,它们不一定需要个人化。当然,如果真要学的有意义,它也一定要变成个人能理解的东西,否则知识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孩子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无法从中获得“自我力量的确证”,就会变得很沮丧。那么这时候我们会说,知识对个人没有产生正面价值,学习缺失道德意味,课堂是无意义的,因为学生没有在学习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人的自我感和自尊心。

关于创造和德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居里夫人时代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个人认为,创造性是一定要有德性做保障的,德性保障人的创造力向一个恰当的方向释放,即为人类造福。缺少德性保障的创造可能就是破坏。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明确提出,如果人的其他五种智能没有两种人格智能做保证的话,那么这五种智能是难以发挥社会效价的。实际上,人的一些素质是价值中立的,是没有伦理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通过有伦理性的素质来保障那些中立的素质朝向某一个价值方向。知识和能力是中立的,关键要看人学习知识和增长能力是为了什么。对学生和青年人来说,学习是为了融入社会成为建设新的社会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人会受惠于更好的、不断进步的社会的回馈、反哺和滋养,这就是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事实上,惟有德性这一最具关系性的品质才真正反映人类过有秩序生活的需要,体现出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价值。因为只有人脑的额叶部分是最后发育、并且是人独具的,因而人可以做伦理判断,可以驾驭物,相反,物是不能驾驭人的,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如果一个社会中人都不能驾驭物或科技了,那么,人就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价值。

实际上,真正平衡的教育是要同时鼓励人在两大生活范畴里的追求,一是外在的范畴:既实际的知识、技艺、科技、劳动、产品等,二是内在的范畴:即体现在道德传统中有关人类高尚和丰富的生活智慧,比如文学、历史、习俗、宗教、哲学等。所以说,“教育归根到底要看人是不是既在能力方面也在良知方面成为整体。只培养能力而不给予相应的方向来引导是糟糕的教育,因为离开了良知,能力终将散尽。”[2]

有一位校长,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有文化、有教育、科技进步的国家是如何堕落为野蛮的。他总是给学校新来的教师寄上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曾亲眼目睹如此非人的情景:毒气室由有造诣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有学问的医生毒死,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孩子被大学或中学毕业生枪杀、焚烧。因此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帮助你的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千万不要通过你的辛勤努力,培养出有学问的怪物,有技术的精神变态者,受过教育的艾克曼一类的屠夫。读、写、算只在能有利于培养更赋有人性的孩子时才具有重要性。”[3]

再次,思想道德面貌是青少年一代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面貌的体现。道德作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它需要通过教育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提出,教育是通过人类的学习把人类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而人类最重要的遗产包括道德文化遗产、精神遗产。报告中提到培养完人的教育,认为这种“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在此基础上,“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善的人、和谐的人。[4]这跟我们今天讲的素质教育在本义上应该是一致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实际操作中来讨论创造性和德性能不能统一的问题。这是必须要追问的,如果不能统一,那么我们的理论推演就可能是空洞、无用的。

四、以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重要载体

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我今天只讲两个,一是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往前走。事实上,今天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恰恰使我们有可能在实践中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做一个比较好的整合,从而使得教育体现为一种素质教育。

目前,追求学校教育质量已经是国际社会的一个主流声音。但不同国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不同的针对性。中央教科所刚刚在江苏南通参与举办过一次素质教育研讨会,大家认为“南通教育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需要研究。在南通地区,教师敬业、学风严谨、教学环节抓得紧、教学质量比较高。学生也认为,在这个环境中努力学习、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敬爱老师、配合学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引用张謇的话说,“凡教之道,在乎严;凡学之道,在乎静”。这种风气绵延至今一百多年,对南通基础教育保持较高质量实际上还是有影响的。不同地区探索素质教育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有自己的策略选择和具体道路。但着眼于人的比较平衡的发展,重视和抓好教学和教育过程的细节,以提高教育的效能是必须提倡的。

课程是落实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想重点说说三类课程:一是专设德育课程,二是学科课程,三是活动课程。

现在的专设德育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是过健康的生活、安全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动脑筋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负责任的生活。这是非常有序的,回到孩子生活,从基础开始提升。初中德育课程的理念中有一个追求,就是面对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激烈矛盾和生活中的烦恼,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增强适应能力,能够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心态看待社会、看待他人、看待自己。高中德育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觉得,这样的课程安排总体上是比较有序的。

关于学科课程是不是德育的重要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少模糊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恰恰是我们理解“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关系的一个障碍。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是通过抢时间去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学如何能够实现既有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又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统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其道德影响力,学科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道德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因为道德教育是弥漫在学校生活的全部时空中的,它可以在专设德育课上进行,但在我国目前很重要的途径还是在学科课堂中。比如语文学科,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写心抒真,渗透一种情感的教育。根据新课标,现在的语文教材大都是文选性的,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教师选文应当同时考虑其美学价值和伦理价值,指导阅读要选择适切的方式,既便于教师向学生传达文章作者和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又便于学生通过阅读找到自己理解和表达的平台。所以说,制定课程标准是第一次创造,编写教材是第二次创造,教师教学是第三次创造,学生学习是第四次创造,这是一个完整、开放的过程。再比如数学学科,我们认为,数学课可以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数学是美的,是严谨的,是很客观公正的,它可以培养出人的一种伦理品格。不仅如此,对于数学家传记、数学史的介绍,同样可以通过教师本人的学识、信念转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潜在教育,比如对事业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持久好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它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调剂,而是通过教师对这种科学精神的内化、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的特定情景中很自然地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人格品质,这里就涉及到所谓的“教育智慧”。所以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应该是教师的知识、学问和教师道德人格的统一。再进一步说,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都包含着学生的道德学习,比如课堂中的纪律、考试中的诚信、合作学习、倾听与发问,这些其实都隐含着一个人如何处理情境中的社会关系,养成习惯,发展道德品质的问题。课堂是训练所有这些品质的重要场所,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是很可惜的,因为这种教育是情境性的,容易被感知并获得体验。

第三是活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留下情感记忆、获得深刻体验,才能发挥出活动课程的德育效价。关于德性品质,不管是亚里斯多德还是孔孟都认为,一个人德性品质的获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生活实践,二是教化培育,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有德育活动,也要有综合实践课,就是因为道德的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必须强调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性培养需要经过一个教化的过程,但外在的教化最终要变成主体内在的自我教化,也就是说,通过教育引向自我精神的建构,从而形成人的品德。所以,品德的形成不能是知识、能力等外在因素的叠加,仅仅是外在叠加是不可能变成内在品质的。那么,这种品质形成的由外而内的现实途径在哪儿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学知识的过程需要经常表达和交流,需要有机会和他人分享知识经验,这既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和他人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前面说过,德性是一个关系概念,孩子在向他人表达时,需要经过复杂的内部思维活动,同时,要尽力争取他人的理解,所以,这里就不仅是复述知识的问题了,它还包括从新的角度对知识的阐释,这是创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表达是为了获得理解,争取他人的理解,这是一种道德考虑,它已经超出了知识范畴。与同伴的交流是孩子发展社会性品质的方式,一个新颖的表达是孩子知识创造的过程,显然,它们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培养德性、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其实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A].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7.

[2][3]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195.

(作者单位:中央教科所所长)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蔡永舜 刘小玲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说法,文件中也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自然而然,与新生代农民工密切相关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1]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试图以教育公平为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公平;和谐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第二代农民工。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主体。由此而引发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留守儿童’这个人群已经超过1 800万人,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2]。因此,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分析

1.失学现象严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失学率却相当高。“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辍学率高达9.3%,六岁周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3]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了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社会问题。

2.教育质量低下。农村学校的突出在于教学硬件上,这些学校缺少实验室、图书室,难以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另外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地教育资源往往严重缺乏,师资薄弱、教育水平偏低、教育方法落后、学习环境艰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至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如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及团队活动、课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是一片空白。

3.心理问题突显。“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极易产生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成因探析

1.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解体,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农民工子女上学遇到很大的障碍,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于是流入地政府往往把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到他们户口所在地,从而形成义务教育的“各地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大部分新生代代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在农村学校继续学业。

2.财政制度。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其教育经费却没有随其流动,而流入地城市的财政支出中并不包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子女失去了财政的支持。城市所在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借机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种不合理的收费使得一部分收入低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错误观念引导。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也一样可以挣钱,花费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也不应一定能考上大学,最后还是像自己一样打工。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一旦工作发生流动,其子女接受连续的、成体系的教育将成为问题,所以一些农民工家长选择了让孩子辍学给自己当助手。

三、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对策探究

“中国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现行义务教育制度明显的呈现以户籍为准的属地性质” [4],而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具有明显的“人户分离”的特点。如何保障新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改革户籍制度。城市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所持的歧视政策,所体现的“城乡条块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 [5]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政府应当承担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着力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在教育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不合理体制严重的妨碍了教育公平。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新生农民工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2.规范农村学校办。大部分新生代代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继续学业。然而由于这些学校缺乏资金来源,所以学校的设施、卫生条件极差,在师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薄弱。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对其心理会造成极大地压抑,部分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读书。这就意味着,他们长大之后很难融入社会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文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巨大的障碍。

3.完善《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立法程序,建立完善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增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上的条款。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政府应对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给予全面、具体、详细的规定,取消户籍制度所强加的受教育限制,“将教育平等权贯穿于就学、升学、教育机会、教育结果” [6]等方面,切实让农民工子女在维护其教育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

4.义务教育体制创新,试图引入“教育券”制度。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负责,不管受教育孩子户籍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平等的享受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离开户籍地儿导致其权益受损,针对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特点,可以引入“教育券”制度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以达到“钱随人走”,从而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据统计,中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7],由此推断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研究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

[2]余心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共产党员,2005,(7).

[3]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4]朱晨.农民工子弟教育中的问题[J].人口与经济,2010,(S1).

[5]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南京师大学报,2007,(3).

[6]万宝方,龚春明.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7]姚远.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前途[J].中国职工教育,2010,(4).[责任编辑 吴高君]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去年,我班上有两个“问题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学生是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一般;另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很差,还有小偷小摸的坏毛病。经过与家长沟通了解,我发现他们都来自离异家庭。

经调查,在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每个班的学生存在少则几对、多则十几对父母离异的现象,而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于是,我对我校高二年级32名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同时,随机抽取了50名高二年级正常家庭学生作为参照,发现离异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100%,而完整家庭子女中至少有一方面心理问题的人数仅占15.6%。由此可见,家庭的离异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及一些教育策略。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表现及问题成因

(1)性格方面。在离异家庭中父母无休止的吵闹与感情的破裂,是孩子最大的心理创伤,也是孩子不良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格内向。总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对同学、老师不信任,对周边事物反应迟钝,紧紧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②性格粗野。和同学相处时容易粗言鄙语,甚至打架斗殴,易产生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③性格孤僻。自卑感强,固执抑郁,时冷时热,反复无常。

(2)情感方面。有些父母离异后自己难以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对孩子不但无法给予关爱,而且很多时候将孩子作为发泄对象,孩子长期缺少家庭的爱、缺少父母的爱。具体表现为:①自卑。这类孩子为父母离异感到羞耻,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②易怒。由于父母的离异,他们痛恨父母迁怒他人,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遇到一丁点的小事就容易发怒。③抑郁。由于不善交朋友,心事無处倾诉,因而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对周边美好的事物不会用心去体会。

二、对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1. 用爱心弥补孩子的心灵创伤,让心理封闭变为开朗友善

离异家庭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但是他们在学校时,老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同样的爱。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的交流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暖暖的爱。因此老师平时要热情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在老师心中是有地位的。久而久之,相信他们会变得开朗、友善。

2. 加强个别心理辅导,让憎恨攻击变为亲社会行为

平时教学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离异家庭子女正确对待家庭变化。充分利用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通过几次授课、聊天和倾听,让孩子发泄心中的忧虑和不满,同时对他们的一些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能。同时让他们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以及理解父母的苦衷。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后,看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就会柔和,憎恨、攻击心理会逐渐消除。

3. 开展好集体活动,让自私冷漠变为宽容友善

离异家庭子女形成自私冷漠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关心和爱。这些孩子由于自卑,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表现不积极、不主动,所以往往容易被其他同学忽视、遗忘,他们体会不到到集体的温暖。因此我们平时要根据他们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让他们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我们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离异家庭子女和其他学生“结对子”,当他们体验到周围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平等地位,渐渐地,他们就会变得宽容友善。

总之,老师在学校除了要担当“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航行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能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来做离异家庭孩子心灵上的领航员,使他们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家长的评价,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往往能对子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子女获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喜欢鼓励子女的家长,犹若清晨的一缕曙光,足以照亮孩子心底黯淡的殿堂。往往家长们一句体谅的言语,就能使子女的情绪稳定下来,重新恢复信心;一番指引暗示的劝导,就能帮助子女走出迷雾,远离误区。

对待子女,我们应当格外注重正面教育。或者说,注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及时肯定和倡导,从而促成其进一步的发扬和推广。认可子女的付出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让子女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避免使其产生任何消极逃避的思想。因为学习成效是树立子女持之以恒信心的阳光、空气和水。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家长鼓舞、激励的语言,像魔棒一样,能使疑虑变得坚定、恐惧变得平静、犹豫变得主见、自私变得互助、怯懦变得勇敢、自卑变得自信等,综合起来就是“我能行”的力量与信心。这就是家长语言对子女心理引导的结果。这种引导将使子女的心理不断健康成长,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主流。赏识教育是对子女个性尊重的教育,对子女进行赞扬和鼓励的教育。少责备和惩罚子女,尤其是那些所谓落后的子女,取而代之的是多给他们关心、鼓励和常识,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并公开地予以肯定,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当一个人被认可、被信任、被尊重时,他的爱心、善心就会不断被强化,他的自尊、自信也就会逐渐提升。当一个人具备这些积极因素的时候,就会逐渐迈向真、善、美的境界。因此,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追求赏识是人的天性。对于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我们最好的礼物,是多给他们一些欣赏和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赏识教育,可说是素质教育的延伸,集中体现在家长对子女取得未来成就的可能性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包藏着热爱、信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情绪。它们通过家长的各种暗示的方式,或有意或无意的流露出来,向孩子展示出赏识教育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引起孩子对家长作出积极的回应。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诱发和鼓舞孩子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激情,并且对孩子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学会赏识并不容易,它不但要求我们的心灵里充满爱心,还要求我们具备足够的智慧来时时实施和贯彻它。赏识教育的十种解释: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赏识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私营企业主家庭理财 李德香 10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黄先生今年47岁,为一家私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股权接近100%)兼总经理,公司成立5年,与前妻生有一女小瑞,今年12岁,和现任配偶李女士(29岁)育有一子,今年9岁。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黄先生税前月薪资收入20,000元,年终奖金10万元,去年银行定存利息收入6,000元,公司税后净利150万元,过去5年未配股息,全数再投资扩大经营规模,预计未来营收成长趋缓。妻子为全职家庭主妇。每年家庭生活开支约24万元。另年缴储蓄型保费6万元,刚缴一年,还要缴4年,满期领回 31万元。黄先生5年前开始参加各项社保,目前养老金账户余额27000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38000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黄先生银行存款金额30万元,目前公司资本额1000万元,自住房产价值200万元,无贷款。金融资产方面有股票型基金30万元,黄金与钻石价值约10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黄先生预期公司已过了高成长期,未来每年150万左右税前盈余将有半数发放股息,就黄先生可分配的税后红利,需要一个投资计划安排。 2)想尽早换购总价500万元的别墅,尽量少用贷款。

3)子女打算从初中开始就读国际学校,打算女儿到英国念硕士,预计2年,儿子到美国念硕士与博士, 预计7年,各需要多少费用与如何筹措也需要你提供意见。 4)预计13年后与妻子一起退休,退休后日常开销每年20万元,退休后前10年旅游的费用每年10万元,另外退休之后30年之内医疗的费用预计每年6万元。 5)黄先生担心万一自己发生意外,女儿会没人照顾,该怎么办比较好? 6)李小姐私下找你,告知夫妻已做了婚前财产公证,她自己一块钱都没有,担心万一离婚,自己将来没钱养老,该怎么办?

7)黄先生想知道经由上述规划后,若退休30年后过世,还有多少遗产?

5、请根据黄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word理财规划报告书与PPT,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二 再婚家庭 携手共创未来 丁计文 2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张大同先生现年45岁,企业高管,离异有一高中毕业的女儿18岁,王欣银行职员33岁,一年前离婚,育有一子6岁今年上小学,二人经朋友介绍交往一年后于年初结婚,婚后因工作因素暂时在深圳租房居住,因为都是再婚,对感情及未来特别珍惜和憧憬,而且二人计划明年再生一个小孩,为了照顾小孩王欣打算辞职专心照顾家庭。

2、家庭收支资料: (收入均为税前)

张先生月薪3万元,年终奖金6万元,王欣月薪5000元,季业绩奖金平均5000元。夫妻均按照国家规定参加了三险一金。家庭支出每月6000元,房租3000元,女儿大学学费每年1.5万元,儿子上小学每年2万元,明年小孩出生每年又增加1万元支出,张先生父母退休无养老保险,由张先生支付每月2000元生活费。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张先生生性节俭保守,目前银行存款有50万元,债券型基金投资120万元,王欣婚前自己也有30万元的股票基金,投资目前收益都持平,张先生在浙江老家还有一处房产,市价100万元,无贷款。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女士再生小孩后打算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家庭,但担心未来小孩教育和购房,先生压力太大,是否需考虑四年后小孩上幼儿园后自行创业或再找工作,如需要的话应该获得多少税后收入才能支应未来的理财目标?

2)打算明年在深圳郊区买一栋150万元的房子,贷款七成,期限为15年。 3)大女儿大学四年毕业准备自己独立,打算让儿子上深圳的重点学校一直到高中毕业,然后送儿子上大学并且希望儿子能修完硕士学位。目前深圳的重点小学到高中每年花费2万元,大学阶段每年花费3万元,硕士阶段每年花费2万元。并希望明年生的小孩也能和哥哥一样读完硕士。

4)张先生打算在60岁退休,王女士若再就业55岁退休。退休后年支出各3万元。

5、请根据张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三 空巣家庭 养老理财 秦倩 3

1、家庭背景资料

白涛为广州居民,现年55岁,妻黄云50岁,两人都是公务人员。儿子白俊25岁,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几年前认识一位在银行外汇部工作的女子,两人感情稳定, 并于去年一起步入结婚礼堂,上个月又喜获麟儿。白涛有一位年迈单身叔父,生活及建康状况不是很好。

2、收入支出状况(收入均为税前)

白先生月工资8,000元,妻月工资6,000元,两人都有公务人员医保。家庭生活开支月3,500元,全家目前都无个人商业保险。两人退休时,预估退休金为退休时月薪90%。

3、资产负债状况

存款20万元、国债10万元,股票型基金10万元(成本价8.5万元),早期配有房改房一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最近将执行拆除并发放补偿金10万元,现住的商品房5年前75万元买入,目前市价175万元,贷款还有20万元,计划在退休前缴清。目前两人住房公积金余额合计5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因为叔父生活状况不好,准备分10年每月资助1,000元。

2)享受爷孙天伦之乐,预备帮孙子准备贺礼及婴儿用品2万元,白俊请父母帮忙带小孩,并暂请搬入同住至其购房止。期间含钟点保姆每月支出将增加1,000元。 3)预计3年后资助儿子新房首付款20万元。

4)夫妻在白先生60岁时退休,退休费用各自使用年现值2万元至85岁。 5)退休后希望购买15万元小汽车代步。

6)白先生一直希望有机会到台湾及世界各地旅游,退休后希望花10年走遍海外各地,每年旅游支出5万元。

7)虽然有医保但还是担心医疗支付不足问题,希望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尽量抵御风险并预为准备。

5、请根据白先生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四 两地家庭 财务规划 李鸿琼 4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先生是台湾人,36岁,在厦门工作,王太太32岁和8岁儿子在台中居住,王先生每两周回台中休假3天,属于中高收入忙碌型两岸家庭。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先生每月薪35,000元,王太太月薪15,000元,夫妻俩的年终奖各有两个月,另有存款利息和基金投资年收益合计有25,000元。一家三口每月的日常开销6000元,厦门房租4000元,儿子的补习费1000元,养亲费1000元,停车费1000元,油费1000元。开支主要是家庭人身保险保费20,000元、车险保费4,000元, 旅游支出15,000元,每月由台北飞厦门的机票费4500元,房贷支出每月12000元。王先生有标准的社会保险,缴纳4金。王先生公司另有团体意外险50万,王太太公司有团体寿险,赔付金额为月薪的10倍。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王先生一家目前居住台中的这套房产价值约200万元,贷款100万元。另有一套价值约100万元的房子,贷款50万元,空置中。有一部刚买价值30万元的休旅车。目前夫妻俩有60万元的定期存款,另有投资型保单账户价值20万元以及霸菱香港中国开放式股票基金10万,预备当作10年后孩子上大学的准备金。王先生本人购买终身寿险保额50万元,缴费期20年已缴4年,目前现金价值6万元。王先生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3万元,养老金账户余额5万元。

4、 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夫妻1年后准备生第二个小孩,届时希望辞去工作,全家住在一起厦门。王先生打算在厦门购房,预算300万元。台湾保留一处房产探亲用,不足部分贷款。 2)小孩出生后预计月增生活开销2000元。计划让儿子与未来出生的小孩完成大学教育后出国留学,大学学费每年3万元,出国留学每年25万元,共2年。 3)25年后退休维持每月15,000元生活水准,退休后20年旅游年花费20,000元请就现有商品中找出适当产品并说明原因。

4) 自现在开始每隔10年换购一部现值30万元的休旅车。预计换车3次。

5.请根据王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搬迁购屋规划,换车,子女教育,退休,旅游,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动态现金流量分析(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五 单亲中年女性 幸福后半生 张诗雅 5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生活在成都的章女士今年40岁,经营一服装店,年前离异。女儿黄豆,12岁,即将读初中一年级。离婚时,女儿判给章女士。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服装店年经营收入10万元。母女二人月主要生活支出1800元,过节杂费支出4000元。女儿教育费用年支出(学费外其他费用)约2000元。年交保费550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有4年前开业服装店一间,目前若将此服装店盘出,可得15万元。 离婚时,前夫支付女儿一次性抚养金10万元。章女士在6年前为女儿投保了一份终身寿险,保额5万元,缴费至女儿18岁。章女士本人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离婚后,母女二人一直寄居在章女士妹妹家,章女士希望能尽快搬出去,想购买一套价值45万元的二居室,给女儿一个好的环境。 2)希望女儿能读书至大学毕业,大学学费年1.5元。

3)离婚后章女士对自己年老后的生活充满担忧:若在10年后女儿大学毕业时盘出服装店退休,是否能维持现有每月1500元的生活水平,是否需要女儿资助? 4)章女士没有任何保险,希望理财师给些建议,是参加社保还是购买商业保险。 5)如果章女士想盘出服装店,找一个固定薪有社保的工作,做到55岁退休,税前月薪应该要达到多少才值得做此转换?

7)如果章女士盘出服装店另找工作,加上一次性抚养金共有25万元,这笔钱应该如何投资运用才能支应子女大学学费与退休金需求?

6)如果遇到合适的对象,章女士不排除再婚的可能。若章女士再婚,需要注意那些因素?

5、请根据章女士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规划方案涉及的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六

单身女郎 购房养亲 张芸璐 1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美丽小姐今年32岁,未婚,大学毕业后换过几次工作,一直从事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现在在某世界排名500强的IT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公司按照国家规定参加了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计划。王小姐是父母的独生女儿,王父现年61岁,王母现年60岁,目前在四川老家的小县城生活。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小姐目前每月固定的薪资收入为1万元,每年有2个月的年终奖。同时,每做一个项目,公司会有一定的提成奖励,这部分收入每年在10万元左右。王小姐自己每月生活支出2800元,房租2000元。由于王小姐父母亲没有收入,王小姐每月给父母2000元赡养费。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王小姐的父母在老家有一套自住房屋,价值50万元,没有贷款。王父在3年前投资被骗,不仅赔上了自己的一生积蓄,还欠下了别人的债务,要依靠女儿帮忙还债。目前还有8万元尚未还清。王小姐账户上有2000元活期存款。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8万元,养老金账户余额5万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王小姐希望尽快替父亲还清债务。

2)在还清父亲债务之后,尽快在北京买一套70平米左右的房子,总价约150万元。 3)如果在5年内还没有遇到合适对象,王小姐会放弃结婚打算,但是想收养一个3岁小孩。届时每年会多出2万元的支出到22岁为止,另准备年1万元的大学学费。 4)由于王小姐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孝顺的王小姐希望能够赡养父母终老并维持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准,预计还要25年。

5)由于切实体会到父母老来退休金不足,王小姐希望为自己的退休做好安排。目标为退休后能保持相当于现在每月3000元的生活水准。

5、请根据王小姐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七

职业股民 成家计划 尚永康 8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刘荣先生今年30岁,本科学历(金融专业),曾在银行工作3年,2006年因股市向好决定辞职成为职业股民,与28岁林宜小姐交往2年,已论及婚嫁。女方父母希望婚前须由男方购房并另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刘先生为一职业股民,目前没有任何工作收入,也无社保,2015年股票投资股息收入3000元,实现资本利得50,000元,每月生活支出约2,000元;林宜小姐在一大型外贸企业担任助理,月收入3000元,有一个月的年终奖,有社保。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目前刘荣与父母同住在父亲名下的自住房屋价值50万元。目前股票市值200,000元,成本230000元。由于最近3个月若卖股票处于赔本状态,前3个月利用信用卡循环信用透支6000元。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20,000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尽快改变目前职业股民身份,找一份固定收入工作,取得稳定现金流,尽快还请信用卡债。想到证券商或基金公司任职,来兼顾对股票投资的兴趣。目标月薪4000元,有社保。但所持股票需变现或转为基金长期持有,未来仅能获得基金分红收入。

2)希望能在一年内结婚,婚礼预算约5万,由男方负担。

3)购买一套自住房70万元婚房。首付款由刘荣负责,贷款可由夫妻共同负担。 4)3年后生小孩,年生活费2万元,教育费用持续至本科,本科年学费1万元。 5)5年后换房120万元,15年后换房200万元,完成三宅一生计划。 6)预计60岁与配偶退休,享受退休生活至90岁,每年生活费现值30,000元。 7)婚后开始购买商业保险,请理财师帮新婚夫妻规划合适的保额与保费。未来购房生子后保额应该要如何调整?

5、请根据刘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八 台商在大陆的展业计划 吴晓娇 6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王家麟先生现年38岁,台商,在内地工作了三年。有一对儿女,儿子8岁,女儿5岁,分别就读台湾的小学二年级与幼儿园中班。王太太与王先生同年,过去是家庭主妇。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王先生担任科技公司高级顾问每月收入3万元,住房以外的生活支出为每月1万元。年费用包括每年回台交通费用1万元,全家国外旅游支出2万元,王先生有定期寿险保额200万与医疗险及意外险100万等保险费支出每年2万元,王太太有终身寿险保额25万与医疗险及子女医疗险保费支出为每年1万元,子女的学费支出至上大学前为每年6万元。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目前王先生在台湾的资产,折合人民币房产市值220万元,尚有贷款60万元,12年还清, 海外定投基金现值15万元,每月定期扣款3000元,在内地的资产有人民币存款20万元。一年前王先生与另一朋友合资在大陆经营台湾特色小吃连锁餐厅,双方各投资了30万元占股50%,目前企业经营损益平衡。

4、理财目标与问题: 1)王先生需要筹措扩大营业资金200万的一半额度,考虑筹资的方式有两种,一为引进战略投资者,二为向亲友借款,请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劣供王先生参考。 2) 子女在念完高中后,准备到英国念书,5年拿硕士,每年需现值20万元。 3) 二年后想迁居内地并在内地购房或租房,若购房,总价150万元,贷款70%,若租房,月租金4000元,押金两个月。对于租房还是购房划算,请您提供建议。(以居住期5年计算,台湾的房子不打算卖,若出租月税后租金5000元) 4) 王先生打算继续在内地工作到60岁退休,退休金完全靠自己筹措。退休后除了每月希望有现值1万元可以用以外,每年旅游支出2万元。

5) 王先生认为连锁餐饮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三年内并不会有分红收入,请就三年后分红每年为投资额20%,10%,或是每年亏损- 20%作敏感度分析。

5、请根据王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九 新婚家庭 生涯规划 南曦 9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白先生、范女士结婚半年,夫妻均是某证券公司职员,白先生今年27岁,妻子范女士今年25岁,目前无子女。

2、 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白先生月薪为4000元,范女士月薪为3000元,每年年底还可获得相当于2个月工资的奖金, 二人均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保体系。住房按揭分别在夫妻两人名下,每月两人共可用1120元住房公积金还贷。白先生家庭每年过节杂费支出约3000元,每月支出明细:物业费140元、水电煤气250元、通讯150元、交通160元、伙食1500元,赡养范女士父母每月800元。年缴保费23000元。

3、 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白先生一家目前居住的这套房产价值约80万元,目前有银行存款3万元,股票市值4万元。房贷余额40万元,还要还20年。结婚时白先生投保分红终身寿险保额50万元,范女士投保分红终身寿险保额20万元。需缴费20年。白先生年缴保费17000元。白太太年缴保费6000元,由于才缴一年保费,目前现金价值合计仅5000元。

4.理财目标(均为现值)

1)1年后要生小孩,每年小孩开支1万元;另需考虑3岁以后的教育费用支出,前15年每年3000元,上大学4年每年2万元,小还完成大学教育后出国留学,出国留学2年每年费用20万元。

2)3年后拥有一部10万元小车。以后每7年换一部车。 3)10年后能换购一套更宽敞的房子,预计总价为150万元。 4)夫妻两人打算在60岁退休,退休后生活费用每年5万元。。

5)由于年缴保费占收入比率太高,白夫妻想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适当?若不适当的话应作如何调整?

6)如果白夫妻想到美国深造两年,卖出房产当作留学资金,回国后到外企上班月薪都可以达到10000元,理财目标改为3年后生小孩,5年后利用贷款购房200万元,不换房,其他目标不变,对照原来的规划会有多大的差异?

5.请根据白先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制作包括财务诊断、方案分析、投资与保险规划内容的理财规划报告书,提交EXCEL演算过程,并附上你认为必要的基本假设与参考资料。

案例十 海归家庭 财务自由 肖学青 7

1、家庭成员背景资料

丁味先生45岁,余豆女士33岁,两人留学加拿大,现持有加拿大护照,两年前回国,在不同的外资企业工作。有一女儿12岁,有一儿子4岁上小学。

2、家庭收支资料(收入均为税前)

丁先生月薪5万元,年终奖30万元,丁太太月薪1.5万元,年终奖10万元。一家三口每月的开销20,000元。开支主要是家庭人寿保险保费10,000元加元、车险保费4,000元,以及旅游支出40,000元。丁先生夫妇两人在中国目前没有社会保险。丁先生公司另有团体意外险,如发生意外身故,赔付金额为月薪的6倍。

3、家庭资产负债资料

丁先生夫妇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有一成本价30万加元的房产,现在市值约45万加元,还有贷款余额15万加元,贷款期限15年,年名义利率6%,固定利率,按月支付。他们还有市值10万加元的TSE300指数型基金,养老金市值10万加元。丁先生夫妇打算在上海定居,计划尽快在上海买房。刚买一部20万元的家用汽车。目前夫妻俩在中国有5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丁先生购买终身寿险保额20万加元,目前现金价值5万加元,还要缴费10年。

4、 理财目标与问题(均为现值)

1)尽快在上海购一套房产,预计总价为400万元。

2)两个孩子在国内读国际班,学杂费每人每年10万元,计划回加拿大完成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位,学杂费每年25万元共6年。

3)15年后退休,回加拿大养老,维持每月合人民币20,000元生活水准,退休后前10年旅游年花费合人民币80,000元,暂不考虑在加拿大可领取的养老年金。 4) 自现在开始每隔8年换购一部现值20万元的自用汽车。预计换车3次。 5)丁夫妻持有国外护照,按题意描述目前应属于居民还是非居民纳税人? 6)如丁先生的保险都是在加拿大买的,在长驻中国期间,应该购买何种保险来保障其家庭风险?

上一篇:我国历史发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市场金融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