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4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且消费领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依照时间纵轴和消费结构演进规律展开,通过分析辽宁消费结构升级不同阶段的特征,从收入分配、民生改革、消费环境三个视角对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因素进行解读,并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的智能、绿色、健康、安全四大消费升级方向,为破解辽宁消费结构未来往哪升级以及消费结构如何升级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演进;辽宁

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看,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利益,最终都要通过消费来实现。这不仅体现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且消费与社会再生产其他环节也只有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理论,社会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组成,因此,从支出角度衡量GDP,消费需求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有关消费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而消费需求政策的出台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展战略,强调“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1998年至今,我国也一直在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由“扩大内需”到“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再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这说明不同时期国家出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对消费需求实行了不同的政策导向。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主流”,从“卖全球”到“买全球”,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消费升级时代,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必将对产业结构、市场结构、金融结构,乃至宏观经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面对目前消费日趋复杂多元和追求个性化的背景,在研究如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拓展消费空间。关注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与消费行为的变化,从而正确引导消费、指导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都是值得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一、辽宁消费结构演进与变迁

(一)城乡消费主体结构的演进

消费主体包括社会集体消费和个人消费、城镇居民消費和农村居民消费、脑力劳动者消费和体力劳动者消费、不同收入水平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不同地区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以城乡居民消费为例,采用城乡居民消费率指标考察辽宁城乡消费主体的变化趋势,居民消费率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用来反映一国或地区内居民消费水平的状况。

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研究发现,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的居民消费率为61.7%,1997年辽宁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但通过图1看到,辽宁居民消费率仅为41.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了20.2个百分点。2015年,辽宁居民消费率为36.3%,与1997年相比辽宁的居民消费率数值不仅没增加反而下降了,说明辽宁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偏低代表辽宁居民消费总量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再通过图1辽宁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曲线与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曲线的对比,明显看出,2012年城镇居民消费率才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趋势较明显,而且城乡间居民消费率绝对差额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可以认为辽宁居民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度下降所导致。

2016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辽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3.8亿元,比上年增长7.7%,但较全国10.6%的增长速度低了2.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1575.2亿元,增长7.2%,而全国的增长速度是10.5%,辽宁低了3.3个百分点;乡村零售额1198.6亿元,增长13.4%,比全国11.7%的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了,虽然目前辽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但未来农村居民消费空间广阔,消费潜力大。

(二)消费形态结构的演进

消费形态结构是指在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实物商品消费支出与非实物商品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而非实物商品消费即服务性消费,服务性消费主要用来满足居民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在居民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服务消费比重的高低,不仅能够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服务业是后工业时代的标志,未来居民在信息、旅游、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性消费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形态结构是以实物商品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当人均GDP处于1000到3000美元时,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对照发达国家服务消费的三个阶段,具体来看辽宁省,随着辽宁人均GDP的较快增长,1997年和2007年,辽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0和3000美元,分别达到1052.5美元和3428.6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辽宁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受到统计口径的限制,以下分析将选取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4个指标来考察辽宁服务消费水平。

由图2辽宁2006-2015年十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可以看出,辽宁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因而随着居民消费逐渐向服务性消费领域倾斜,辽宁消费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服务消费在提高辽宁总体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城乡间居民消费层次差异仍然较明显,而且农村居民不仅服务消费支出总量低于城镇水平,服务消费支出增速也明显低于城镇。

(三)消费支出结构的演进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下根据恩格尔系数考察辽宁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趋势。

由图3显示的1985-2015年辽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1%,城镇居民家庭由温饱进入小康型;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39.7%,城镇居民家庭开始由小康升级为富裕型。对比农村的情况,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5%,农村居民家庭由温饱进入小康型;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9.6%,农村居民家庭开始由小康升级为富裕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14年辽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同时达到28.3%,不仅首次恩格尔系数的数值相等,而且两者都达到历年最低值,升级为最富裕型。一定程度上说明,2014年辽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达到一种平衡,但并不意味着辽宁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完全消除,因为恩格尔系数本身要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才适用,从而也使得学术界对恩格尔系的衡量标准提出质疑,甚至提出恩格尔系数悖论。再由于恩格尔系数仅考虑了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而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其他因素并没有纳入考虑中来,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肯定2014年城乡居民家庭28.3%的恩格尔系数,它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辽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居民衣食住行的消费层次升级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将居民家庭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其他消费支出八大项,用各项消费与消费总支出的比值作为消费结构,可见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家庭的消费内容、消费水平、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消费结构也会随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收入结构等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因此,与消费结构的界定相对应,可以将消费结构升级描述为由“吃、穿、用”消费向“住、行”消费的转变,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转变,由贫困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富裕型的转变。

而消费层次的升级则是指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为上述这八大类消费项目的支出占比之间会出现变化,同一类消费项目的支出也存在着层次的区分。以辽宁城镇居民家庭分别在“食品、衣着、居住及交通和通讯”的支出为例,2015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性支出6092.46元,占消费性支出28.26%,衣着消费性支出2065.55元,占消费性支出9.58%,居住消费性支出4416.13元,占消费性支出20.49%,交通通信消费性支出2768.95元,占消费性支出12.84%。对比200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为38.84%、衣着消费支出占比为10.6%、居住消费支出占比为11.39%、交通和通讯支出占比为9.99%,其中,居民“出行”消费层次的变化是消费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2015年辽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21.1辆家用汽车,较2006年的1.56辆增加了13.5倍。家用汽车消费的上升,也大大促进和带动了辽宁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上城镇居民“衣食住行”经历的“从有到精”的变化体现的正是消费层次的升级。

综上所述,由辽宁消费结构演进、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辽宁城乡居民整体上仍然是以传统的消费模式为主,消费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使城乡消费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辽宁居民这种量入为出、调低预期的消费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消费結构升级。

二、辽宁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收入分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居民能否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目前,辽宁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差距大。这两大问题不仅制约了辽宁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消费率的提高,也延缓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辽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26元,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

2.辽宁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城乡间、区域间以及行业间。从绝对数值上看,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间的差距由2000年的3002元增至2015年的19069元。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例如,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大连市与最低收入的朝阳市相差5910元,而到2015年最高收入的沈阳市与最低收入的铁岭市之间的差距已扩大到15954元。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垄断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农、林、牧、渔业,交运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行业。2015年辽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达到100595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为14286元,两者工资水平相差7倍多。

(二)民生短板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31个省市GDP增长速度,辽宁GDP增速为-2.2%,是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受到辽宁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财政收入下滑,公共服务业领域的财政支持存在较大压力,导致改善民生的难度逐渐加大。2015年辽宁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25.6亿元,比上年下降33.4%,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617.8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GDP比重为3.45%,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占GDP比重为0.98%,住房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为0.66%。通过对辽宁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五大重点民生领域的剖析发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养老金缺口成为各市面临的突出问题,财政负担加重。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甚至偏远农村的教育、医疗的资源非常紧缺。由于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老百姓生病往大医院扎堆的现象依然很普遍,社区医院没有真正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的作用。再有,受到前几年房价上涨过快的影响,同样使居民背负了较重的还贷压力。在就业领域,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严重,这些民生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三)消费环境不佳制约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指出,人的需要形成了人的行为动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源于人的需要层次的升级驱动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也正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反思,面对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我国居民为何热衷于海外购物,导致大量内需外流,消费需求端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究其原因,一方面,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的供给,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产品供给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旧的产品供给结构没能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在于消费环境,居民不愿在国内消费甚至不愿在省内消费就是由消费环境不佳造成的,由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带给老百姓内心的无所是从和没有安全感,正是我国目前在促进消费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阻碍了居民消费信心。因而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

三、以消费结构升级助推辽宁经济增长

根据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和未来升级方向,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让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马车”动力更强劲,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着力的要求,最终破解辽宁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三个方面问题。

(一)明确消费结构升级方向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作为未来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

1.智能消费。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线下交易,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平板电脑成了购物窗口。根据天猫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双十一”辽宁消费达到32.96亿元,较2015年的消费增加近8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4位。辽宁居民显示出强劲的消费能力,但要让辽宁消费潜能得到有效释放,真正为辽宁省的经济增长做贡献。辽宁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产品和资源,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将辽宁特有的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尤其借助辽宁在向智慧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通过B2B(经济组织对经济组织)、B2C(经济组织对消费者)、O2O(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等电子商务模式,为盘锦的大米、河蟹,岫岩的玉石,阜新的玛瑙,丹东的草莓、黄桃等辽宁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打开智能消费的大门。

2.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人们在消费活动过程中,对理性、低碳、生态消费模式的选择,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的适度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作为未来的消费方向,引导我国绿色产品正在成为一种消费趋势和潮流,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由于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相联系,绿色生产决定绿色消费,因而把握绿色消费方向,一方面,辽宁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推进太阳能发电、光伏产业、石墨烯产业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绿色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引导辽宁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其实,日本的绿色消费理念值得我国消费者学习和借鉴,日本作为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民众在政府的倡导下,树立了节约环保的绿色消费观念,形成了绿色消费模式。未来,辽宁也可以借鉴日本的绿色消费终端补贴及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经验来调整消费结构,以发展绿色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

3.健康消费。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保健意识开始增强,与健康相關的产品成为消费热点,居民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健康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从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上来看,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更需要人口健康寿命的延长,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的背景,辽宁截止2014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名列全国第一,据此,辽宁应针对老年人口消费特点,适应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及时调整、优化老龄产业结构。再有受到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影响,亚健康人群占有较大比重,这也要求辽宁加大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研发。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健康中国”的概念,说明未来由健康消费催生的健康产业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安全消费。安全消费包括安全消费产品和安全消费环境两个方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尤为值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其中,食品消费在消费支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食品消费层次的变化表现为,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的讲究”、“吃的健康”、“吃的安全”,而在食品消费层次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开始屡屡出现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尤其农村居民食品的安全问题更是不容乐观。食品安全本身就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将食品安全问题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如今居民崇尚安全消费开始引领生活潮流,像无公害有机食品、原生态农副产品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严把生产、流通等领域的质量监管的关口,为百姓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

(二)推进辽宁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

1.提高消费能力让居民能消费。与消费主体的消费密切相关的是其收入状况,所以辽宁消费主体结构的演进、变迁主要得益于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因此,调节收入分配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之源,为提高辽宁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优化消费结构,首先,要增加辽宁居民收入,特别是通过打赢辽宁扶贫攻坚战、棚户区改造等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收入来源上看,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调节收入分配需要从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着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其次,继续完善辽宁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十三五”时期,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仍是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以实现辽宁共享发展。

2.稳定消费预期让居民敢消费。辽宁不缺消费潜力,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8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67.35%;农村人口占32.65%,但要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还需要继续完善社保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重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解决辽宁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2016年12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进展”。因此,辽宁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参照会上提出的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提法和新举措,并在习总书记民生思想的指导下,绘制辽宁共享发展的蓝图。

3.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居民愿消费。“双十一”已然证明了辽宁居民的消费能力,那么为促进辽宁消费结构升级,必然需要构建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后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首先,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产品要优化,产业要升级,需要“工匠精神”。我们常说,“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商道酬信、业道酬精”,这就要求辽宁企业顺应形势,主动作为,打好辽宁品牌战略这张牌。其次,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2016年我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自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后,其占比逐年增加。根据《2016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教育、文化、娱乐、养老、健康、信息等服务消费未来前景广阔,因此以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来培育新消费增长点成为必然趋势,而辽宁是个工业大省,并不是服务业大省,这就需要辽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最后,针对消费环境不佳的问题,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居民消费权益和消费信心。

注释:

数据均来自《2016年辽宁统计年鉴》及《2015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

[2]陈启杰等.中国后工业社会消费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5.

[3]曹晓峰等.辽宁蓝皮书:2016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

[4]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需求结构升级转换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http?押//news.xinhuanet.com/2016-04/26/c_1118744344.htm.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华网,http?押//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7]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月26日在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N].辽宁日报,2016-2-1.

责任编辑 宫秀芬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是未来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整个产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性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可以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和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壮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但由于文化产业存在投入产出不对称性以及文化消费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传统金融产品无法真正满足相应产业的金融需求,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亟待改善。所以,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机制、产品、渠道等多方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效率。

文化产业发展金融生态亟需改善

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融资难题依然突出。早在2009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于2010年3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2012年文化部颁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至少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

回顾以往,在我国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正向相关关系。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增长和发展,融资环境获得了较大改善。然而,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仍存在不少障碍。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经营高风险、盈利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文化产业机构,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难,制约了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除了依靠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外,越来越多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过,即便如此依然难以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尤其是结构性融资难题更加突出,不同类型文化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极不平衡。比如,动漫等文化创意型企业获得信贷资源较少,广播电视电影和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企业则获得较多信贷资源,而小微型文化企业却普遍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缺乏业务创新,投资效率低下。多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的信贷业务,尝试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同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商业银行还不断优化文化企业信贷条件,积极降低贷款利率,尤其注重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工作。但需要反思的是,受传统的“当铺文化”影响,商业银行仍然侧重于关注企业资产规模和固定资产存量,对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缺乏统一明确的资产评估标准,加之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以及国内不健全的金融市场结构,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动能不足,投融资效率低下。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0%,可以说是全球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经验可供我国借鉴。美国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这为文化企业进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提供了融资便利。此外,成熟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也满足了初创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美国的财政政策也给予文化企业广泛的支持,比如在财年预算中提供一定比例的资源支持,以及税收减免措施。联邦政府还通过设立诸如国家艺术发展基金等政府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与美国不同,英国总体上属于政策导向型的金融支持模式。财政部数据显示,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约6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1%,年均增长率是经济增长水平的两倍,属于该国的支柱产业。目前英国已形成了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其政策导向型支持具体表现为配套资助。在文化企业初次投资时,政府将给予1:1的配套支持,再次投资时则会给予1:2的资金配套。同时,英国政府还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为文化产业募集资助基金,并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税率为不同文化产业提供了税惠支持,比如报社可免征增值税,图书出版业可免征任何税费。差别税率政策的实施,既调节了不同文化产业的收入水平,也通过政策引导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英国还建立了大量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机构为文化产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

而日本则属于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支持模式。日本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模式上采用了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五种方式:第一,日本政府设立了文化艺术振兴基金,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但以政府投入为主;第二,日本政府建设了基于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融资便利化。日本政府出面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了融资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政府还对担保资金提供了保险服务,一旦发生贷款违约,担保机构可获得贷款总额70%-80%的补偿;第三,日本政府积极主导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服务,比如动漫产业、电影业经常采用信托著作权的方式进行融资;第四,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直接财政投入保证了逐年增加;第五,日本政府主导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以及通过设立东京交易所新兴市场板块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四大措施促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创新

突出政府在金融支持中的主导性作用,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机制创新。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突出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同时,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财政贷款贴息机制,并对重点和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予以财政贴息等补贴性支持。

其次,政府应积极主导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推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推动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国内A股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同时发挥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担保公司的功能,为文化产业中的机构融资进行增信,从而缓解文化产业机构融资抵押物不足的矛盾。

再次,政府应搭建文化金融交流平台,鼓励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社会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专业的文化金融交流平台,实现信息的各方共享,加强政府、文化产业与社会资本的沟通和了解,促进社会资本不断关注和投向文化产业。同时通过鼓励和建立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社会中介组织,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专业评估和调查服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最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差异化融资管理制度,将其列入年度监管评价内容之中。同时,财税部门应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投向文化产业的信贷坏账进行税前核销。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应按照“资产资本化”和“资本金融化”的思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比如对文化旅游企业可以采用门票收费权质押进行信贷融资;针对不同文化企业的上下游特点,可开办文化产业供应链融资;对于具有一定稳定现金流的文化产业机构,可以考虑开发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也可以考虑推出文化企业的融资租赁、保理与应收账款融资的产品组合包。

积极推动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从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方兴未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借鉴美国文化资产证券化的成熟经验,尤其是在电影、动漫、演艺娱乐、音乐等行业的证券化技术,通过金融工程和证券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证券化的模式和特点,探索完善我国文化产业证券化的核心技术,力争在文化产业证券工具的现金流拆分、文化产业基础资产池的组建、知识产权现金流预测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应积极完善相应的外部配套市场制度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促进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积极参与文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积极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金融支持渠道创新。应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或主板的上市工作,不断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和技术,推动文化产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私募债、中票等方式进行融资。政府应出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为其提供信贷贴息和担保等。与此同时,应鼓励文化企业在我国股权交易所和其他股权交易所进行股权和知识产权上市交易,提高文化企业的股权价值发现功能和交易效率。此外,还要鼓励信托公司发行文化产业专项信托计划,聚集小额社会资本通过信托计划积极涉入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对优秀中小文化企业给以支持。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6年第1期。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逐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效融合,即新型现代农业。目前,现代农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单一化、农民群体科技观念薄弱、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及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现代农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加强示范推广、提升农民科技理念,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转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首次共同进入战略规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并提,并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同年出台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愿景及实践路径。这标志着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实现了从“为何发展”到“如何发展”的跨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要求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系列措施彰显了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起点,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步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现代农业的创新与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1 现状及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农业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涌现了一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如新型“智慧果园”“智慧水产”等一系列智能产业,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示范,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新的农业发展领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1]。但与此同时,“智慧果园”等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仍面临较多问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1.1 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为主的问题,未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进行创新改变,且大都依赖于人力来完成农业的生产加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以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为主,即满足自身经济需求而进行生产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大都崇尚独立生产,独立经营,以自身生产能力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农业及农产品产入产出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力,无法实现农民人人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局面。因此,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致使整个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影响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1.2 农民群体意识淡薄,科技观念滞后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性是农业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尚且不足,观念较为滞后[2]。目前,大部分的农民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政策性盲从等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尚浅,整体思维观念仍停留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对于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智能化信息普及较广,但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接收和掌握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都缺少对其深入的剖析和使用,即面临现代农业科技无效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未使用等问题,形成产业技术的浪费,阻碍了农村农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致使当前农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不利于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3]。

1.3 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倾向于技术性的发展,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的结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大部分农村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大都地处偏僻,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较弱,相关农业技术性人才更加倾向于城市的发展,不愿投身基层,少部分投身农村实践的人才存在转移性问题,即停留时间短且转移速度快,这给农村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4]。农村现存的现代农业机械缺乏专业的农业机械维护和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5]。因此,农村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给农村现代化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整体上延缓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1.4 现代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互联网技术,还要依靠现代农业机械的支撑,现代农业机械的更新和使用是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村地域特殊,现代化水平整体较低,现代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力度小,农村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力或简式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的配置率和使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大部分农村存在少有或没有现代农业机械的现状,未能及时为现代化农业的普及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水电等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关现代农业机械未能正常投入使用,资源浪费情况比较突出[6]。因此,加大现代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加强现代农业机械的引进和维护对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路径选择

2.1 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现代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有效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在现代科技引领下,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科技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便利。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须统筹规划,对乡村产业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区域化管理,根据各个领域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乡村农业发展实际的方案,科学规划和领导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1)立足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实际,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的普及和发展[7];2)不断更新和升级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将传统的家庭式小农产业集中起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3)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4)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投入与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省人力、财力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率[8]。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科技创新与现代新型农业有效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加强示范推广,提升农民科技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促进乡村农业资源有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乡村农业不断在时代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利用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9]。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只有不断更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才能引领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须明确科技事业的定位,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现代技术发展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

1)加强地区农业特色示范推广。向农民群体普及现代农业常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2)提升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客观认识。对于现有的现代农业机械,通过系统完整的理论学习,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使用方案,因地制宜地将现代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中[10]。3)对于尚未配置较先进的现代农业机械的地区,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联合培养与宣传,并在必要时举办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农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实现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2.3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相关技术性人才供应不足,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要加大地方政策性倾斜,完善相关福利政策,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和鼓励广大青年人才积极投身农村建设与发展。2)对于农村现有的技术性人才给予政策性红利,以防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3)除了不断引进技术性人才,人才的培养也是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11],要积极开展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构建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养,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2.4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供应和配置上,农村的基础设施同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仍处于弱势地位。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发展不断走向智能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然而,目前农村现代智能化农业机械缺乏,对农村农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大现代农业机械的补贴和投入力度,给农村农业发展匹配相应的基础设施。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相关管理和维护的补助,及时对现代农业机械潜在的隐患进行维修和养护,降低现代农业机械的磨损;对于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域,给予丰厚的物质和技术支持,提高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效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现代化转型[12]。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农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大都集中于较为发达的县城地区,在广大偏僻农村尚未普及。因此,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须明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體分析,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区域,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对于乡村自身发展方面,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努力创建更加切合农民发展实际、符合具体乡村发展实际的基层人才结构,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明,张丽慧,黄晓财,等.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果园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21,42(4):43-47.

[2] 饶晓燕,吴建伟,李春朋,等.智慧苹果园“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6):59-66.

[3] 崔冬冬,王晓芳,李晨,等.山东省智慧果业云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果树,2021(6):71-76.

[4] 刘吉敏,覃泽林,方辉,等.广西智慧柑桔技术构成与发展建议[J].中国南方果树,2021,50(3):180-184.

[5] 张伟.智慧农业农村的构建:兼论智能电表在果园中的应用[J].中国果树,2021(4):115.

[6] 王莲花,李侃,山红梅.小规模智慧果园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2021,11(3):55-61.

[7] 于辉,刘现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10-14.

[8] 钟曼丽,杨宝强.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9.

[9] 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0.

[10] 司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19.

[11] 刘俊显,罗贵榕.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和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21(9):9-11.

[12] 刘衡,朱铁辉,辛岭.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和驱动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6):982-995.

收稿日期:2021-11-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绿色价值的陕西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反贫困机制研究”(SX—224)。

作者简介:王振花(1996—),女,陕西商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为通信作者,E-mail:Zhoub@xust.edu.cn。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着手于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工作特点以及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结构检测评估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土木工程结构检测评估分析的具体优化措施,为我国土木工程结构检测工作今后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检测;评估分析

0 引言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细节都需要经过详尽的策划、勘察、测量、设计以及施工验收等相应工作,在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下有效提升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及安全性。土木工程的结构检测评估分析工作是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有效的结构检测分析,工程人员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实际质量,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确切的安全保障。

1 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工作特点及工作内容

(1)土木工程的结构检测工作在实践工作中首先应对工程材料成分进行化学分析与检测,例如,对混凝土、钢材等进行集料分析与成分分析。通过必要的检测手段,准确判定土木工程使用材料的安全性与适用性[1]。

(2)土木工程的结构检测评估分析工作还包括对工程结构内部的缺陷问题进行检测,例如,在实践工作中对混凝土内部的裂缝与孔洞进行检测,对钢材结构上存在的裂缝及腐蚀情况进行检验与分析等,通过对工程结构内部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检测,充分发挥了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积极效用,有效提高了工程结构的质量。部分结构检测需要对已经破损的工程结构进行分析与调查,因此,在事故现场一般不允许破坏原构件[2]。

(3)强度检测是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强度及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土木工程的材料强度、钢筋配置情况以及构建的承受能力等情况进行检测,有效判定土木工程的施工安全性与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强度检测如果出现纰漏或者疏忽情况,往往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因此,需要认真对待[3]。

(4)常规的外观检测是土木工程结构检测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对建筑物施工的平整度、尺寸偏差、倾斜度等因素进行检测,通过对土木工程的外观施工情况进行检测,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外观特性。常规外观检测大多都自爱现场进行,受施工现场综合环境的影响较大[4]。

2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结构检测评估的相关技术研究

2.1 常见的土木工程结构评估方法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土木工程结构评估方法进行探究,常见的幾种土木工程结构评估方法具体包括灰色理论评估法、模糊数学评估法、可靠度评估法以及神经网络评估法,这四种评估方法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主要利用其各自的实用性特点,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准确评估,将评估结果与目标单位进行比较,以此获得准确的探究结果,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2.2 常见的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方法

通常意义上来说,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动态检测法与静态检测法。动态检测法主要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实际尺寸、强度因素以及材料弹性模量等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检测,通过力学性能分析及可靠性分析,准确判定土木工程结构检测的结构,进一步提升土木工程结构的整体质量,降低土木工程出现问题情况的几率。

2.3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法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具体指的是利用结构系统特征的检验技术和现场无损传感技术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长期健康情况的监测,具体是从设计、施工、竣工以及投入使用等时期进行精确监测,通过在整个施工阶段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化监测,有效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长期使用质量。近年来,我国部分区域逐步出现了严重的土木工程结构施工问题,这些问题情况多于建筑结构的健康因素有关,严重影响我国土木行业今后的发展与壮大,致使工程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健康安全问题。

3 土木工程结构检测评估的具体优化措施

3.1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法来进行工程结构分析

针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及工程管理人员应积极关注这些问题情况,并予以相应的防治和完善措施,通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法来进行工程结构分析,使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技术在实践环节发挥出更加显著的应用优势。

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方法具体指的是将工程结构的影响因素作为评判指标,通过对指标信息进行深度优化与选择,将这些信息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促使不同工程结构当中的输入向量能够组成各不相同的输出量值,以此实现完善化、综合化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充分实现了土木工程结构的系统化评估与分析,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土木工程结构监测评估人员可以采用多层前向BP神经网络技术来对土木工程结构当中的输入向量进行测算与统计,通过将这种先进的评估与测算模式实践应用于施工现场,应用BP神经网络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系统化、准确化的评估与测算,在比对函数值与指标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确定土木工程结构的实际性能特点。

3.2 制定评估等级来确定工程结构的分析的准确性

针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析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及工程管理人员应积极关注这些问题情况,并予以相应的防治和完善措施,通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法来进行工程结构分析,使人工神经网络评估技术在实践环节发挥出更加显著的应用优势。

工程结构评估分析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应制定评估等级来确定工程结构的分析的准确性。为切实保证结构检测评估分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检测人员应将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状态具体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一级:土木工程结构的最高安全等级,工程结构能够完全满足住户的使用要求,工程内部结构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效用,次要构件功能性与外观性优良,在检测过程中仅仅允许存在较小的轻度缺损与误差,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只需要正常的小幅度维护即可。

二级:安全等级、工程结构性能、外观性能等因素基本满足住户的要求,在检测过程中存在局部的缺损情况。

三级: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工程结构性能以及外观性能无法满足住户的要求,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部分功能性的缺损,功能降低、次要部位缺损严重的情况较多,影响住户的正常生活。

四级: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工程结构性能以及外观性能无法满足住户的要求,并又继续恶化、拓展的趋势,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工程结构关键部分存在功能性缺损,次要部位缺损非常严重,土木工程结构应立即停止施工设计,避免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3.3 加强检测方法与检测手段的学习

工程检测人员应积极加强检测方法与检测手段的学习,在安全检测系统的过程中积极完善建筑结构的内部传感器安装方法,避免传感器遭受人为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干扰与损坏,确保实施无损检测。检测人员通过原位检测某个物理量的过程中,更应积极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利用先进仪器对振动频率、红外线辐射、回弹值、超声波速等物理量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精度,避免人为因素误差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对于我国土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实施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与评估分析,能够极大的提升工程结构的使用性能与外观特性,为建筑物今后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浅论土木工程结构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09):23-24.

[2]赵国藩,贡金鑫,赵尚传.工程结构生命全过程可靠度[J].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23(07):23-25.

[3]孙尚业,蒋美蓉,金丰年.防护工程结构评估探讨[J].防护工程,2012,12(07):33-25.

[4]陈雪光.混凝土结构损伤神经网络评估方法[J].河北建材,2012,23(07):23-25.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财政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正向的推进作用。本文详细介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地方政府的收入构成,分析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变化的影响,并提出房地产业发展的3点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财政收入;影响;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14

[中图分類号]F812.7;F293.3 [文献标识码]A [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里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房地产业能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进程。2000年到2010年期间,平均每年有2 000万人口进入城市,这要求城市提供大量的住宅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规模,同时,老城区的拆迁改造,也需要快速和稳定的房地产业发展来维持;第二,房地产业的快速推进,能带动其他周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带动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使其既能通过自身快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能通过其周边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增加经济的巨大合力。第三,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居住用房,而且能有效改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居住需求,这从直观层面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1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对房地产类进行开发和管理及投资等业务的产业。一般包括土地开发、房产转让及相关的管理维护等。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投资,使其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1 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回归理性发展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凸显出来,房地产业将逐步回归到理性发展的线路上来,将来的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的下降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

1.2 房价下行,房地产业告别暴利时代

2014年秋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变化情况统计中,共有68个城市的新建商品房住宅环比下降,只有厦门上涨。这当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跌幅都达到了环比1%左右。而在二手房交易方面,有67个城市的环比成交价格下降,2个城市的环比成交价格持平,只有1个城市的环比成交价格上涨。

就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极具代表性的70个城市的新商品房住宅中有68个环比下降,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普遍认为房价最坚挺的4个一线城市的房价都已产生了下跌情况;第二,无论是新商品住宅还是二手房的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调。由此可以看出,持续高涨的房价正处在僵持中,并开始进入下行阶段,房地产业告别暴利的时代来临。

2 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3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阶段的财政制度是在1980年之前的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第二个阶段的财政制度是在1994年前的分灶吃饭和财政包干制度;第三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现在的分税制财政制度。在第一个阶段一共诞生了7种不同的财政管理方式,第二个阶段产生了3种不同的财政管理方式,在不同的财政管理方式下,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都存在较大变化。第三个阶段到现在,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收入关系日趋稳定,在税务的分享上也实现了平衡。

3 房地产业发展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3.1 专项税收收入影响

1994年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及2002年我国所得税分享制度改革的实行,使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大幅减少,使地方政府对商业企业的税收情况和市场交易的税收情况更加重视。因此,地方政府就把目标放在了增加税收收入上,在这个前提下,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行业不断扩张,大量的房产企业所得税支付及房产交易的税收不断增加,成为地方政府提升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壮大规模而引起的税收提升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3.2 相关产业税收影响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能带动周边产业的经济活力,如装修业、家居业等,这些产业的增长同样也促进了房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与房产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提升政府的工作绩效。

3.3 其他的收入影响

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买资金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支出的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地方政府财政的额外收入,同样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形成影响。

4 建 议

第一,放弃“房地产拉动型”区域增长模式,构建房地产业与实体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第二,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建立房地产市场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第三,实施差别化调控政策,加强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志明.浅析房地产经济发展方向[J].中国房地产业,2012(2).

[2]刘婷婷.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J].知识经

济,2009(4):32-34.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2、浅谈中国影视投融资发展现状

3、互联网时代动画电影营销转向探索

4、“票房过亿”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新空间

5、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模式转变与贸易竞争力提升研究

6、关于数字3D电影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7、新时期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8、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9、探索中国数字电影服务外包发展之路

10、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视新媒体艺术散论

11、数字化时代我国商业动画的现状与创新发展探究

12、解读2016年度电影产业关键词

13、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影院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

14、论儿童影视作品的安全警示义务

15、青年导演成长之路:扶植计划评述与胜任特征解析

16、电影企业资金活动的风险及防范初探

17、我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18、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19、浅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问题及对策

20、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电影营销现状及国际启示

21、印度电影产业发展及对我国启示

22、“合拍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3、价值、方法和实际问题:基于义务教育体系的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模式初探

24、我国院线制现状及其对电影产业链的影响

25、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出路

26、发展我国电影产业的政策建议

27、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8、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基于电影票房收入的期权合约设计

29、我国电影产业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

30、浅谈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的现状、问题以及策略分析

31、我国电影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32、媒体融合环境中的数字电影初探

33、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对策探析展

34、试论我国电影产业的市场运营战略

35、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中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

36、浅析影响我国电影贸易的因素

37、中国国内动画电影市场的特性分析

38、电影工业美学研究文献综述

39、建构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阐释模型

40、我国电影的法律定位探析

41、动漫产业发展形势与动漫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2、基于PESI的中国电影产业现状研究

43、电影院线:未开发的钻石矿

44、中国电影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缺失与完善路径

45、扬弃而非抛弃: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关系再思考

46、新社会阶层休闲文化产品需求与对策研究

47、浅谈我国翻译行业现状对笔译质量的影响

48、电影产业网络研究综述

49、韩国电影在韩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上一篇:公共政策伦理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返程投资企业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