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国际比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课程改革在高校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全球,理科教育的推进与改革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共同诉求。从政府部门、专业组织、到高等院校都不遗余力地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的教育创新。同样,当前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而挑战重重的阶段,新形势下,高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作为核心环节的课程设置更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议题。

本研究在系统分析高等理科教育特征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视角,考察中美两国高校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变革。其次从中观层面聚焦传统三大理科之一的物理学科,通过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案例,即清华和哈佛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学习内容的规定、课程体系构建的深入比较,透视两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中美理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一方面可汲取国外优秀高校理科教育的成功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从中反思当前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寻求未来改革路径提供借鉴。

一、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

自然科学的核心使命是认识自然,该过程包括发现自然现象、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并预见新现象及其可能的应用。由此,其根本任务在于,对学生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形成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具有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抽象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理科教育的内涵外延决定了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特点,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反映了学科的特性、知识体系、学术训练架构。

首先从知识结构而言,理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课程设置强调知识结构由基础到高深的层次递进。珍妮特·唐纳德(JanetDonald)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的研究发现,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多数概念为抽象概念,自然科学涵盖更多特定、明确而具体的概念。并且,自然科学领域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形式呈现突出的层次性,学生需要首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或观点,只有在此前提之下,方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为此,理科知识具有线性层次结构,概念之间联系紧密、层层推进,课程设置从基础课程到高阶前沿课程,呈现出清晰的纵向层次。

其次从知识类型来看,理科教育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还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实验教学可谓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石。理论源于重复实验与实践探索,实验先于理论。我国的理科教育往往将实验教学简单视为理论课的依附和补充,实验沦为对理论的验证。这种定位导致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的动力。研究发现,国外高校通常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或设计视为大学教学的“三鼎足”,实践教学课时通常占总课时的35%。

最后,理科教育高度重视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理科对于理论、规律的依赖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在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方面严格要求。理科学生的培养要求被定位于,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运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基本技能。因此,理科课程强调基础课的比重,为学生今后继续从事理科科研工作或者进入其他产业应用领域,独立承担并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二、中美高校理科教学课程的发展与变革

1.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承袭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模式演变,其起端可追溯至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当时,高等教育体制在高度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在短期内实现培养建设新中国人才的社会经济需求,建构了以“专业性、统一性、计划性、逻辑性”为特征的,计划统一模式的高等院校课程体系。

院系调整合并了文科、理科,并将其与工科相分离,大幅削减综合性大学,开设理科专业18种,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在理论科学或基础科学(自然和社会)方面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各高校理科教育依据全国统一规定编排课程,突出业务课程,加强实习与实践比重,缩减选修课。以兰州大学为例,当时理科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从65%调升至80-85%。院系调整后,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初步实现了对旧有仿英美现代大学建制的课程体系改造,贯彻专才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学科自身逻辑架构的构筑进行定夺,形成由基础到专业的“金字塔形”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体现高度的基础性、系统性特征。

虽然院系调整在短期内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师资和科研人员,但导致我国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模式单一、文理割裂,专业与课程设置过于偏快、缺乏灵活性,过于强调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利于对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激发和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其负面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时至20世纪80年代,大学课程的计划统一型范式面临解体。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院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力空间出现扩展。这种范式转换,一方面强化了大学课程的校本性和差异性,推动了课程特色化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课程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的适切性。在此期间,部分院校的理科课程设置开始强调“理工结合”,即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进而发展出应用理科的相关专业。

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通识教育的引入为标志,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交叉渗透,拓展边缘、打破专业、系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多学科专业的融会贯通,同时注重知识转化和联系实际,克服基础理科与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以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为代表的不少高校理科专业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理工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2.美国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变革

科技教育的不断推进与改革一直是美国社会各界共同的强烈诉求。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在针对“高等理科教育”范畴界定方面,并未清晰划分理工科之间的区分,而是将以自然学科和数学学科为主的理科教育与工程、技术学科置于同一范畴内开展探讨,建构具有整体性、融合性的学科集成战略视角。其中尤以美国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即STEM学科领域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最为突出。

美国将STEM领域的发展与变革视为国家战略发展与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撑。1986年发表的《本科的科学、数学与工程教育》(Undergraduate Science,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又称尼尔报告)成为美国STEM学科集成战略的开端和相关领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针。《尼尔报告》指出美国高等理工科教学课程中的现存问题:学生从科学课程中得不到了解科学本质、塑造科学性思维的培养与锻炼;过度重视事实性知识的灌输,忽略过程与方法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选编故意避开抽象内容等。《尼尔报告》认为STEM本科教育中应建构起富有活力的课程,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加速知识更新与生产,保持知识理论与时俱进。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表对美国STEM教育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塑造未来——对大学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教育的新展望》(Shaping the Future-New Expectation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Science,Mathematics,Engineering,and Technol-ogy)。该报告在肯定了《尼尔报告》之后美国STEM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例如注重知识交叉与融合、重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强调知识与学习者日常经历的结合,提高学生兴趣等,但同时也指出十年改革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参见表1)。

除了上述报告之外,近年美国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研究报告。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提交报告《驾驭风暴:美国动员起来为更加辉煌的未来》(Rising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Energizing andEmploying America for a Brighter Economic Fu-ture),被视为21世纪美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报告。该报告指出未来需要通过充实奖学金制度,并从强化院校领导力、目标导向招生、促进教师教学投入、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朋辈扶持、提供科研经历等方面,完善本科阶段的理工科教育。

三、中美高校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

1.比较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步骤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借助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美国高等理科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形成了专业设置灵活、学科交融、强调知识的现实关联性与应用性等重要特征。然而需要留意的是,美国高校具有高度办学自主权,从专业设置到课程设置是院校、系科据其培养目标进行决策与遵循学科内在特征和学习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院校、专业各具特色。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聚焦具体学科,以便深入剖析中美两国高校理科课程设置的特征。

美国高等理科教育专业设置可区分为单一学科、跨学科和问题中心三类,分别以学科、职业或学生个人需求为设置标准。鉴于可比性的考量,本研究选择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开设的理科单一学科——物理学专业作为案例分析。哈佛大学自1636年至今已经历多次本科课程改革,反映了该校对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透彻分析和全面把握,适时调整教育使命和培养目标,保障该校的高水准教学质量及其在全球的引领地位。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目前国内发展最快、最好的物理系之一,拥有国内顶尖的师资力量和高质量的学术声誉。作为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比较,可为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启发。

本研究具体将依托两校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通过文本分析,比较课程目标定位、规定学习内容、课程体系建构等,考察中美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取向和实践的异同。

2.课程目标定位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对各学科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表述。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院校根据课程目标定位,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规定学时与学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评价方式,由此保障课程目标的付诸实践。

哈佛物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为:致力于通过专业(concentration)培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本科物理学基本知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通过学习其他理科院系开设的相关课程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物理专业为学生将来进入物理学科继续深造打下知识与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在天文学、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工程和应用物理,乃至地球物理、地质学以及科学史等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此外,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的科学思维态度——联系、想象、预测、观察和分析演绎等素质与能力。

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哈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宽泛表述,清华物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的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物理人才。本科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强调给学生一个宽厚的物理基础,为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进入物理领域深造或凭借良好的物理基础和理科素养进入其他领域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中美比较差异之一在于:培养目标的专业中心Vs.学生中心。显而易见,两校物理专业目标定位都以建构专业基础为核心,为学生在本专业或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做准备。清华的培养目标更多体现了结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通过严谨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传递,重视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架构、基础理论与知识,反映出高度专业中心的特征。相比之下,哈佛的培养目标体现三大表征:其一是培养目标凸显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其二是鼓励跨学科学习,淡化专业鸿沟,为学生未来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性;其三是在知识传递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塑造。

3.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比较

人才培养规格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概况性描述,也是各专业培养人才质量标准和专业学习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哈佛大学虽然未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提供具体明确表述,但通过其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仍可窥其一二。物理专业介绍指出,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获得对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基本力学定律等,深刻理解基本的物理规律,通常学习涵盖到物质最小成分,包括分子、原子、核子和次核子颗粒。学生也将学习、探索和揭示物理规律如何引发了宏观体系(如液体和固体)的多样性。此外,学生可通过专业学习,了解和探索大气与海洋、恒星等更为复杂的自然科学系统。

清华大学清晰界定了人才培养规格: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扎实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化学、生物、信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其次在能力结构上,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从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写作能力”。此外在素质结构上,赋予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由此可见,该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和能力素质并重。

中美比较差异之二在于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VS.宽博性。清华物理专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比较清晰的蓝图,强调学生兼具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专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并重、专业素养与道德、人文、心理素质共同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哈佛虽没有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规格,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描述充分彰显了,其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具有宽博性的知识基础,给予学生选择和探索兴趣空间的特征。

4.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课程体系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载体。课程内部相互联系的众多要素构成了课程体系这一有机体,课程体系内部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所在,赋予各校各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哈佛物理系的课程设置要求首先以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培养要求为基础:由专业教育(Concentration)、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和自由选修课(Electives)组成,学生要求完成32门学期课程方可毕业,每门学期课程为4学时。(1)专业教育:学生入学后第三个学期确定专业,基本要求是完成12门学期课程,约占学生所修课时的40%,专业课程由6门专业基础课和6门专业附加课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物理和数学基础课两部分,而专业附加课则要求在物理类课程中选择2门(涵盖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天文学、化学、工程科学、物质科学等),另外可从物理或相关学科领域(包括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天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工程科学、数学、统计课程等)选课。(2)普通教育:要求学生在八大知识领域中至少选择8门学期课程,每个领域至少选择一门,此外第一学年需完成一门写作课,并在第三学年之前达到一定的语言要求。普通教育课程、写作和语言要求共计9-11门课程,约占总课时30%。八大领域包括:美学与审美、文化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质科学、社会以及世界中的美国。(3)选修课程:该部分学时约占30%,课程数量根据专业或荣誉学位的要求而定,物理系未对此作硬性规定,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学生可利用选修课程修读第二学位、准备留学、修读某一领域高级课程或参与相关科研、准备继续深造读研等。

通常,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来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虽然,物理专业不对学生修读辅导课(tutorial)、毕业论文做出要求。但该专业为学生提供选修的辅导课和学生自主研究项目。整体而言,物理专业新生与其他专业新生一样,大一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在选定专业之后才进入专业学习,强调学生在低学年形成扎实基础,通过选修多种课程、师生交流咨询明确自身兴趣和学业规划。

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从课程类型和学分学时上予以规定。物理专业学生应修总学分为171,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为137,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9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课程体系包括8部分:(1)公共基础课程(26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2)文化素质课(13学分):涵盖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环境科技与社会、当代中国与世界、基础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八个领域;(3)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类课程(25学分):数学基础课、化学基础课、生物基础课、信息类基础课程;(4)物理学专业相关课程(6l学分):学科基础限选(≥20学分)、学科基础课限选2(包括四组近代物理实验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必修(共计7门,≥21学分)、专业限选课(4门,≥6学分)和专业任选课(≥8学分);(5)其他任选课(≥12学分);(6)科研训练限选(6学分),主要是专题研究课;(7)实践环节(13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外语强化训练,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编程训练/基础英语强化训练,交叉学科前沿专题;(8)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总体而言,中美两校物理专业均建立了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两校都将专业基础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并重视通识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外,两校均引入跨专业选课,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美物理专业课程体系差异主要体现如下三方面:

差异之一体现为通识教育的指导理念与实践。哈佛大学在最近一次通识教育改革中摒弃了持续三十年的“核心课程”,着眼于寻求“学生自由教育与超越大学之外的生活之间的连接”,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公民参与做好准备。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自我意识,赋予其适应变化的能力,并培养其道德认知。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课的推行上,涉及八个领域,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业务能力之外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等。从两校对通识教育的阐述来看,哈佛大学在推行通识教育的道路上正在实现一次新的拔高,其培养理念和具体施行体现了对教育的深刻反省、对知识建构的审慎思考。清华大学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较为缜密的设计,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养课。其通识教育目标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其建构完整的知识架构,但相比之下,我国通识教育内容较为薄弱,高校在通识教育推行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特性。尤其是作为通识课程主体的公共基础课,由国家统一规定开设,公共课内容相对狭窄,模式略显僵化,且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和自我实现的激发。

差异之二在于课程体系中各教学环节的设置。清华大学对各项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严谨的规定。例如英语技能训练、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特别强化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训练和实践环节等教学环节。由此可见清华物理专业教学环节的高度计划性、目的性。相比之下,哈佛物理专业虽同样涉及上述环节,但环节设置并未表现出鲜明的计划性,而以学生个性化选择为原则。

差异之三体现为课程体系的架构设置。哈佛在专业课程界定和表达上相较笼统,着重突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从制度架构上为学生个性化选择与发展提供了弹性空间。清华则遵循知识架构逻辑,从课程性质、课程学分、课程时序上做出了清晰规定。尽管表述不一致,但从内容上仍然可以进行相似的划归。

表2比较了两校物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各类课程所占学分比来看,清华所规定的专业教育部分占比达50%,而哈佛对专业课程所规定的比例约为40%;哈佛给予通识教育的比重为30%,高于清华;从对任选课的规定来看,哈佛的自由选修课比例高达30%,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而在清华物理专业的课程框架中,学生自由选择的比例仅为7%。

专业基础课程中,清华设置了一系列基于物理学科性质、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课,包含小部分数学必修基础课;而哈佛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涉及物理和数学两大学科,更是通过设置专业附加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平台与机会。对比两校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哈佛的专业附加课涵盖范围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化学到天文学、工程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统计学等与物理相关的学科领域,学科的延伸范围极广。而清华物理专业则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课、专业限选和专业任选课程,涉及数学、化学、信息类、生物、天文学等相关领域学科,体现了清华致力于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基础,但比较而言,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的数量与范畴均低于哈佛。

在科研与实训环节上,清华通过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和综合论文训练等规定了高达20%的科研或实践学习,而哈佛物理专业并未对此提出硬性规定,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选修的辅导课和独立研究项目“鼓励”科研训练。此外,专业附加课中开设多门应用性课程,加之理论课程中包含实验教学环节,彰显了其在理论教学之外对学生知识实践性的重视。

四、结论与政策性启示

本研究聚焦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通过对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演变与发展的梳理,以及以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物理专业课程为代表案例的国际比较,系统考察了中美两国高等理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差异。以上分析表明,中美两校物理专业课程设置均呈现综合性、体系性的特征。清华物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涵盖全面、规划内容翔实具体。相反哈佛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弹性灵活的特征,学生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空间更大。

从课程设置目标和内容上来看,中美两校物理专业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两校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学科专业的坚实基础的同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可迁移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在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两校物理专业均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全面的知识架构。此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清华着重强调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对课程修读和实践、论文训练做出严格规定。相较之下哈佛没有对科研论文训练、实践课程等做出强制性的明确规定,而主要通过独立的科研训练项目鼓励学生出于兴趣的自我知识探究和科学思维习惯的习得。

然而通过比较,也可从中发现中美两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哈佛大学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极富灵活性和多样性,无论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层次、选课方式均秉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该校课程设置为不同水平、不同学习要求、不同兴趣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定制个性化专业学习方案提供了有效平台。相较而言,清华大学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所制定的课程体系更为严格,强调稳定性,结构性、系统性,但略显固定僵化。

两校专业课程的差异清晰地折射了两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范式的区别。由于深受历史传统与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在和课程设置上极为注重“传授”与“灌输”,认为专业学习的首要重点在于打造学生完备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在课程范式方面,虽然近年我国高等理科教育范式经历了巨大变革,但依然停留于“院校(专业)中心”的传统范式。高等理科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累积和线性化发展。相比而言,美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呈现出高度的“学生中心”特征。这也充分体现了杜威(DeweV,1916)教育哲学在其中的影响和渗透。杜威教育思想认为,校园生活应该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构建自己的世界,从而促使其实现学术成功。相反,被动参与则会妨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技能的形成。为此杜威之后的教育改革者强调,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交流和主动学习都可以促进有意识的接受学习。哈佛物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高度的建构主义特征。将学生定位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之一,通过选修课、跨学科修读第二学位、出国交流、独立研究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学习平台、赋予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规划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开展主动性知识探究,重视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习得,成为当前美国理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随着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未来发展目标模糊、专业兴趣欠缺、学习主动性淡化的学生群体的比例不断增长。面对学生群体的这一变化,传统的“院校(专业)中心”才培养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科学探索精神。面对这一困境,以上哈佛大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对未来完善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政策意涵。

首先在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方面,随着理科毕业生的跨专业就业趋势的加剧,相关专业需要合理调整目标定位,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淡化专业鸿沟,通过跨学科学习,注重知识的宽博性,为学生未来在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可能性。

其次,根据高等理科教育的目标,相关专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等各部分课程的合理比例。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调整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与实施模式,在拓宽学生知识广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成熟的心智与道德、提升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纳入通识教育的目标。此外,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主性,给予学生自由探索、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投身专业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在课程体系方面打破传统的课堂场域局限,将学生课外参与独立研究、出国留学等经历纳入教学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学术创新精神。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对“用电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针对“用电管理”课程特点,通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实验环节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人员实行多样化配置,着力构建打造的课外实践基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将教学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用电管理”课程打造成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拓展了农业电气化专业本科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用电管理 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基础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用电管理”是农业电气化专业(简称:农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实际中的供用电作,供用电管理规划等实际应用内容设置。“用电管理”是采用管理的角度对农业电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着重阐述供用电原则、供用电操作规程、用电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课程对于拓宽农业电气化本科学生的知识范畴,强化工科背景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企业运行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农业电气化本科生综合素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普通高校本科生招生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农业工程中的“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变更为“农业电气化”,表明国家对农业电气化问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电气化作为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被赋予了全新的任务和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何将电力系统知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如何转变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农电专业的要求成为研究的重点。[1-3]传统的电力系统知识偏重于工业企业背景的研究,重点对工业企业中的供用电问题进行研究,以管理的角度对农业领域的用电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4,5]农电专业的本科生同电力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在农业工程与电力工程的交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何根据农电专业的性质对相应的电力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对于培养农业电气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用电管理”作为农电专业课程中交叉内容范围大,专業涉及面广的课程,具有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创造性的将农业知识、电力知识,管理知识三者相结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内容,是农电专业“用电管理”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6]

一、“用电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电力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主要面向的电力企业的在职人员和即将进入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教学内容主要针对电力企业中针对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涉及企业的管理、业务、服务等多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电力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强化电力企业的安全意识,规范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用电管理”课程面向对象专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深度,而问题的广度有限,具有明显的行业专属性。培养的管理、科技人才具有电力系统的定向性,对于专属电力系统中的问题能够分析和处理,而对于其他行业的问题了解较少,人才的行业专精度较好,行业适应能力有限。作为农电专业本科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农电专业的“用电管理”课程应该本着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以用电管理基础知识为内涵,扩充课程内容,将农业工程与用电管理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农业工程用电问题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思路,改革课程教学培养方案。

二、“用电管理”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

农业电气化属于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的专业,主要以工程学为方法,针对农业中出现的电力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具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电力系统、电子信息产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用电管理”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科发展,培养符合农电专业要求的本科人才。

1.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

本着加强知识基础、拓宽知识广度,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电气化本科毕业生为原则,分析相应的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农电专业中设置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等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这些课程中的主干内容各不相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用电管理”作为专业的辅修课程,同样应当受到重视。课程在知识点上与先导课程有雷同的部分,因此需要对“用电管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根据前导课程内容去除相似的知识点,以前导课程“工厂供电”为例,该课程重点对工业类企业的供用电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内容包括了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二次系统,各种情况的电力保护措施,负荷分析与计算,节电及整体系统维护等方面内容。课程内容与“用电管理”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在讲授“用电管理”时,应将课程讲授的侧重点进行转移,突出课程特点。“工厂供电”课程中讲述过的知识多以数学、物理、电力等多方面理工类知识为解决的手段。在“用电管理”课程中,着重阐述各个环节中的管理问题,以管理学的角度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以全新的管理视角看待供用电活动,这样不仅避免了重合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用电管理”课程的内容具有自身的特点,只要根据前导课程合理的进行内容调整,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成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用电管理”的授课内容可以拓展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农村电力企业用电问题、农业生产中的用电负荷管理与规划、新型农村电力能源的应用与管理,小微发配电设备在农村生产和农村电力系统中的作用等新领域内容。通过拓展知识面提高本科学生的农业电气化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从专业的角度与传统电力专业和传统农业专业的学生进行区别,这对于农电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大有裨益。

2.优化课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演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课程教学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7,8]“用电管理”是具有具有交叉性质的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课堂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为主,板书验算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例如使用视频和动画演示企业用电的整体组成、企业用电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企业运行合理规范;使用图片和文字表现农村电网、农村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对农村能源系统的发展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对比图片对农村电力系统的特点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利用动态图线的方式分析农村电力系统的负荷情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调度策略。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程上应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设置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到的专业案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简要介绍,这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体会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设计多媒体教学网站,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后,可以在多媒体网站找到相应的上课内容、案例分析、资源网站信息等。总之,采用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用电管理”课程学习上,全方位的获取信息,打破专一的教学模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

3.充分利用实验条件

农业工程是实践性强的应用类学科,相应的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掌握各门课程的知识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电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科属性,能够与电力技术相结合,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用电管理”的实验内容集中在农用电力系统负荷仿真管理、农业电力系统状态监测、农业电力系统防护、农用电力管理与计费等几个环节。实验中将侧重点放在了解实际农业电力系统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途径上,根据每次试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书面的形式,用用电管理的思路分析结果,并给出解决方案。树立学生对于实际用电管理的分析处理能力。

4.教学队伍多样化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大学教育的师資力量主要以高级、精品、专业人才为主要队伍,教师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科研专业人才,对于专业知识方向较为精通,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和处理多从学术的角度解决。“用电管理”课程面对的是实际用电管理中的问题,单纯依靠大学专职教师不能完全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用电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学人员的多样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师资队伍人员除了高校的教师外,聘请在工业企业电力管理人员、农村用电管理人员、农村新能源开发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形成知识层面的优势互补。在每学期安排客座教师教学环节,重点讲述用电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方法,从实际应用角度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提高综合教学效果。

5.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用电管理中含有大量的电力系统的管理调度及相应的工作规范等内容,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的规章制度上,为了强化教学效果,适当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农村电力管理机构、观察日常管理工作的流程,参观农村新能源建设,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电力能源使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实际学习和领悟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农村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的学习课程讲述的内容。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学习到的内容对于提高自己的用电管理意识,强化管理方法处理问题的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

“用电管理”虽然作为农业电气化专业的专业辅修课程,但是该课程是农电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知识在农业电气化系统中应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农电专业学生能够将思维模式由单纯的理工型转变为理工与管理结合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用电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学生能够提高解决农业工程实际问题中的电力使用问题,形成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学改革强调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规范实验环节、多样化教学人员及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多重手段,改革“用电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今后教学工作中,要深化“用电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各个环节内容及环节的结合部分,努力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德,钟储智,欧阳爱,等.“通专结合”在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4,9(5):274-275

[2]杨万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3,233(2):3-5

[3]应义斌,赵文波,何勇,等.生物系统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7):183-187

[4]张善彬. 推动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 2013,5:205

[5]席桂清,谭峰,田芳明,等.农业电气信息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2):91-93

[6]杨亚军. 需求侧管理目标之“节流”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64-65

[7]谷宗运,杜春敏,殷云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117-120

[8]许振和,许倩.高校理工科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学质量的探究[J].2013,12:39-42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 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 ),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 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提高教育教學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

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5)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根基所在。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同时还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③。学校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加快实践教学的改革,按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6)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原则。培养方案将逐步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同时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是优势学科专业要在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上,紧跟行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7)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产业是平台,专业是基础,学业是关键,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在培养方案中将专题培训、竞赛活动、实验实习相结合,创建“三位一体”分层次、全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到整个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同时采取系列的政策、举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创业。

4.总体思路。在整体目标定位的的基础上,紧紧抓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点,依托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着力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及“卓越工程师”四类创新人才。(1)依托重点学科,强化特色,加强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学校现有光电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依托重点学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加强实验及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注重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实验室(中心)向本科生的开放工作,继续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等,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强化基础,鼓励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学习优异的学生群体,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重点建设好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按照相通的学科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进一步拓宽跨学科学习领域,强化科研训练,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能力培养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努力构筑跨学科课程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突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立足基础学科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科学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3)突出实践,校企结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我校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部分专业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构建将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不但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掌握并实践知识,更重要的通过基本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工程实践习惯,扎实工程实践基本功底。将各级大学生大赛和创新实验计划纳入实践教学。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每个学生在四年期间要有一次参加大赛或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经历,并获得相应学分。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4)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具有宽厚基础、跨学科背景和国家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学校整体优化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重视基础、学科交叉的原则,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夯实理科基础、强化工科优势。在校院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继续凝练专业主干课程,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反映学校、学科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注重构建本、硕共享课程,注重使用最新技术处理实际热点问题。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推进多元化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工作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校、院二级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为保证“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部署及工作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各学院成立培养方案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和日常工作。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与评估。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专业建设大讨论,召开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3.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作,进行联合培养。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各学院院长、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校企协作组,负责校企工作协调,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企业课程引进,校企课程共建组织实施等工作。

4.根据学校制订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开展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类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情况,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调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

②屈波,劉拓.高水平特色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58.

③韩高军.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0.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探索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本科生物理实验技能和创新性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教学技能;开放实验室;自制教具

1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需求。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1]。教学技能培养的模式应当与国家的改革发展方向和需求相契合,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转型及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物理学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技能,初步掌握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的方法,基本具备制定中学各类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能力和创新性开展实验教学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基础教育新课标理念和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要求,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策略、开放实验室、说实验、自制教具等环节,探索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和创新性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能力。

2 调整更新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部分,体现实验教学技能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简介(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论)、物理实验基本理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与教学实施策略、物理课堂实验技能和物理教学演示技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放实验室、说实验、自制教具等方面。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应及时调整更新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突出教师职业技能与学科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为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3 实验教学实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及其理论的建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实施是教学实施的重要部分。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3]。掌握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实施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主要靠熟练的物理实验技能作支撑。实施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基础知识、思维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对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实验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  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保障[4]。中学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师生探究实验和课外实验四种类型。新课程改革把实验作为贯穿中学物理课程的主脉络,注重三维目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突出把物理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养、提高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凸显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特点。

1)尽量选择常见、耐用且贴近生活的实验器材。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实验效果,使物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突破解决教学难点。

2)注重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学。分组实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中学物理探究实验要素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实施计划、分析讨论、评估、交流与合作。实验探究目标是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实验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讨论问题,总结实验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重视课外实验。课外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现,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外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和趣味性,增强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是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演示工具,对于受条件限制的实验项目,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增强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开放实验室  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的教学环节,掌握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实验特点和教学要求,特别是熟练掌握开放探究实验室50个实验项目,涉及声、光、电、力、磁、能、水、气、新材料等九个方面的内容,集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于一体,将光的反射、声的传播、力的分解、电的产生、水的循环、能的转化、磁场变化等自然常识和科学原理以最直观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动脑动手,发现其中的奥妙,掌握其中的科学原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科技活动,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進一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感悟科学的深奥,培养科学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和探究实验教学基本能力。

说实验  说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中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从教育理论高度对已备好的课进行概述,以表明对教材的理解情况,以及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的依据。说课的基本环节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程序。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每人从25个物理探究实验项目中随机抽取两个项目进行实验教学说课,说实验教学目标,说实验原理,说实验器材,说实验内容和教法,说实验教学程序,说实验特点与要求,说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说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说课的基本要素,说实验教学思路轨迹,说实验教学方案如何设计,设计依据是什么,如何体现实验教学目标等,着重培养学生说实验课的基本能力。如学生范丽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观察实验,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而且它们的传播速度还可能不同,真空不能传声。该实验设计在第三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喜获实验创新奖。

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原理直观、易于普及等特點,能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广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起促进作用。自制教具要有明确的目的,突出物理原理,注重自制教具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安全性,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每人基于中学物理教材任选内容,自制教具,展示教具,说教具(包括说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使用方法与特点)。该教学环节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每年举办的全国物理教学技能竞赛中,自制教具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竞赛内容。近几年的实践活动表明,自制教具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与研究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极好的促进效果。如传感器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家用电器等。陈劲同学在完成传感器实验后,利用温控传感器设计并制作一台温控电风扇,演示效果好,且实用性很强。在第二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现场评委对该温控电风扇给予很高评价,授予实验创新奖。几年来,学校在全国物理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二等奖达20项。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突出把物理实验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素养、提高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培养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类型和特点,基本掌握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具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能力和创新性开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能力。实验教学研究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范类本科生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霍剑青.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3(6):26-29.

[2]佟林杰,孟卫东.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四维一体”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44-47.

[3]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48.

[4]张德启,李新乡,陶洪,等.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0.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文理科学生停飞、执照考试、ATPL、ICAO考试情况对比分析此部分数据选取2008-2016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学生相关数据, 针对各年级文理科学生停飞、考试情况简要进行梳理对比, 进一步完善分析。

一、飞行专业文科学生招收情况统计

根据表1、图1显示, 随着2008年至2016年我校飞行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每年招收文科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0人左右, 2016年招收人数突然增加至458人;文科生招收比例逐年下降, 2016年增加到20.34%。

二、飞行专业文理科学生总停飞情况统计

根据表2数据知2008-2015级理科学生停飞比例在8.58%-15.93%之间, 文科生停飞比例在12.35%-18.42%之间, 文科生停飞比例整体高于理科生。

三、飞行专业文理科学生私、商、仪执照总停飞情况统计

根据表3数据知2008-2015级理科学生执照停飞比例在1.81%-3.92%之间, 文科生停飞比例在2.39%-5.16%之间, 文科生停飞比例一直高于理科生, 文科学生通过执照情况差于理科生。

四、飞行专业文理科学生一次性通过ATPL/ICAO考试统计

根据表4数据知2008-2014级理科学生一次性通过ATPL考试、ICAO考试的学生比例在5.33%-27.55%之间, 文科学生一次性通过ATPL考试、ICAO考试的学生比例在5.56%-21.91%之间, 理科生通过两门重要考试情况好于文科生。

五、飞行专业文理科学生ATPL/ICAO考试均未通过统计

根据表5数据知2008-2014级理科学生ATPL/ICAO考试均未通过的比例整体低于文科生, 由于截止统计时间, 2014级参加两门考试同学较少, 2013级部分学生考试次数较少, 2013级、2014级未通过人数及比例较高, 参考性偏低。

六、结语

飞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考试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考试, 受学生文理科类型、高考成绩、教学管理水平等多项因素影响。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 飞行学生中文科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低于理科生, 文科生的总停飞率及执照停飞率均高于理科生, 其ATPL考试、ICAO考试通过情况稍差于理科生, 直到毕业仍未通过ATPL考试、ICAO考试学生比例较高。

飞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目前行业发展最紧需关键人才, 承载着建设民航强国的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从目前招生情况来看,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旺盛。由于飞行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需要提前投入大量资本, 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预知性,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 适当减少飞行技术专业文科学生招收比例, 对提高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整体的完成情况, 减少对于提高飞行资源利用率, 减少国家财产损失, 飞行高校健康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摘要: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深入分析,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国家财产损失, 为建设民航强国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专业综合性人才。目前飞行技术专业属于文理兼收专业, 在飞行技术专业学习的队伍中, 既有文科生, 也有理科生。在高中主要学习内容的不同, 对于大学期间不同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分析文科生、理科生在飞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完成情况, 为飞行高校招生提供合理的建议, 提高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整体的完成情况, 飞行高校健康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文理科,飞行技术,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宋丽梦.文理科学生大脑网络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8.

[2] 彭迎利.文科生和理科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对比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 高亚伟, 吴丽林.文科生与理科生语言学能差异调查分析[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5 (04) :100-104.

理科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一.病理科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二.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

三.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四.妥善管理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资料,术中快速活检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及细胞病理学检查的资料,并严格执行各项资料的保存,查询,借用规定。

五.疑难病例严格执行三级会诊制度(既院内,院际,质控中心)。

六.病理科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流程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免受污染和伤害。

七.病理科工作人员每人使用的仪器,设备要负责保养,按使用规范操作,并定期保养,维护。

八.妥善保管易燃,易爆物品和有毒试剂,药品。电器用品下班前要进行巡查,确保电源处于安全状态,做好防火,防爆等安全工作。

九.保持室内清洁,严格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对污染区要定期消杀。

病理会诊制度

病理学会诊是院际间的一种病理会诊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立诊断或解决疑难病例的确诊,使病员得以进行正确、及时的诊治。

一、病理学会诊的目的 1.因患者转院诊治需要,借用原有单位病理学资料于另一就诊单位病理医师进一步复阅确认诊断的正确性。

2.因疑难或罕见病例难以肯定诊断,主动请求其他医院有经验的病理学医师协助诊断。

3.因本单位技术条件有限,需外送其他就诊医院进行相关免疫化学、分子技术诊断等特殊技术检查的病例。

4.患者或家属方要求借用病理学资料请求上级医院或有经验的外院病理学医师会诊。

二、病理学会诊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病理科应有专用的会诊登记本,详细登记会诊病人姓名、会诊片编号、原会诊单位意见及本科会诊结果等项目,以便查对。 2.病理科应指定有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会诊。 3.会诊医师在会诊前必须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原诊断单位的意见及病人申请会诊的目的和要求,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会诊医师的诊断意见与原诊断意见相似或无原则性差别时,在书写会诊意见时应注意用词,尽量保持与原诊断一致。如确需有所变动应向病人口头说明,以避免因文字书写的差异而导致病人或家属的误解。

5.若科室诊断意见与原单位诊断意见有原则性的分歧时,应尽可能与原诊断单位的病理科取得联系,加强沟通。

病理科实验室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1. 实验室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生物安全及其他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病理科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2. 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3. 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 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置。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5. 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6. 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7. 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

8. 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

9. 在压力容器、大功率用电设备、高速旋转设备运行期间,必须有人看守,并有处理事故的相应措施及设备。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10. 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

11. 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12. 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

13. 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14. 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病理科与临床沟通制度

为 了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提高病理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及纠纷和医疗差错的产生,要经常与有关临床医师进行临床-病理会诊与沟通,了解临床医师的诊断思 考和病人情况,并向临床医师通报病理诊断的疑难情况、初步拟诊、延期发报告的原因及术中冰冻会诊注意事项等。现制定如下制度:

一、因临床送检的患者的病理申请单出现如下问题:

(一)病人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等)不全或书写不清,不能辨认;

(二)病史不全(无手术所见或不详、无既往肿瘤病史、月经史、HbsAg结果,其他);

(三)标本来源或部位不详;标本来源与标本所见不符;

(四)曾在本院做过病理检查,未提供原诊断结果或其既往病案号;

(五)需供阅患者的X线、CT片或MRI片;

(六)肿瘤标本切缘不明确,需临床医师共同看标本;

(七)其他。

二、在该患者标本诊断需要:

(一)送检病理标本为结核,需延长固定时间;

(二)送检病理标本为骨组织,需进行脱钙;

(三)需复查标本、重取材、多取材或做不削连切;

(四)做特殊染色,需补交费;

(五)做免疫组化染色,需补交费;

(六)病情复杂,需查资料或者组织科内会诊;

(七)其他。

出现以上两类情况病理科需及时与临床送检医师或患者取得联系,并告知原因并告知预计出报告的时间。

三、术中冷冻切片:

术中冰冻要求病理医师在很短时间内向手术医师提供参考性病理学诊断意见,因此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向手术医师及患者说明适用范围、慎用范围、不宜应用的范围、冰冻的流程。

(一)适用范围

1、需要确定病变性质(如肿瘤或非肿瘤、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以决定手术方案的标本。

2、了解恶性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肿瘤是否浸润相邻组织、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

3、确定肿瘤部位的手术切缘有无肿瘤组织残留。

4、确认切除的组织,例如甲状旁腺、输卵管及异位组织。

(二)慎用范围

1、涉及截肢或其他会严重致残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标本,需要此类手术治疗的患者,其病变性质宜于手术前通过常规活检确定。

(三)不宜应用范围:

1、疑为恶性淋巴溜。

2、过小的标本(检材长径≤0.2cm)。

3、术前易于进行常规活检者。

4、脂肪组织、骨组织和钙化组织。

5、需要依据核分裂像计数判断良、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6、主要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特征而不能依据组织形态判断良、恶性的肿瘤。

7、已知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爱滋病等)。

(四)主持手术的临床医师应在手术前一天向病理科递交冰冻申请单,填写患者的病史,重要的影象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提请病理医师特别关注的问题等。尽可能不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临时申请冰冻。

(五)冰冻切片的报告一般在收到标本后30分钟内以文字的形式发出。对于难以即时诊断的病变,应向手术医师说明情况,告知需等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病理学诊断。

(六)冰冻切片结果与常规石蜡结果不一致时,该例的病理学诊断以石蜡HE片诊断为准。

四、病理科应定期与临床召开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科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分类收集工作制度

1.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 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 对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 相关废物的管理,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的处置同(4)。

6.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及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7.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8.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二)医疗废物产生地工作制度

1. 科室应当设立固定的医疗废物暂时存放或交接地点。

2. 严格区分一般废弃物、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医用固体废弃物(黄色塑料袋)及医用锐利废弃物(防水、耐刺坚固容器),分别 放置,严格管理。

3.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4.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5.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6. 医疗废物运出后,及时对暂存地点及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7.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三)医疗废物对外交接、登记制度

1. 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经办人签名),登记资料保存3年。

2. 对交接医疗废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以求尽快解决。

病理科消毒与核查制度

1.目的:

1.1确保病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1.2保护病理工作人员免受污染和伤害; 1.3防止环境污染。

2.范围:病理诊断部内部环境的控制和消毒。

3.职责:主班病理技术员负责对工作区的消毒和控制;病理质控组负责对消毒

情况的核查。

4.定义:

4.1污染区:包括标本取材室和TCT标本制片室等; 4.2相对清洁区:包括组织切片室、染色室等。 4.3清洁区:包括病理诊断室等。 5.流程说明: 5.1污染区:

5.1.1污染区应具备以下设施:紫外线消毒设备;高效通风设备;封闭式高效能通风取材柜(用于巨检和取材,保证抽风效果,便于清洗、消毒,安装足够的照明和紫外线消毒设备);封闭式高效能通风柜(用来存放已取材的标本)。 5.1.2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提前打开实验室内的通风设备,在室内空气被充分抽换后才进入室内工作。

5.1.3每 天在结束工作以后,当值病理技术员应用紫外线灯照射室内消毒30-60分钟;取材器械如手术剪、取材刀、镊子等应用新洁尔灭消毒液浸泡过夜。新洁尔灭溶液 的配法为取5%的新洁尔灭液一份,加水1000份,混合即可。取材的工作台也应用紫外线灯消毒。同时在《消毒记录表》中记录。 5.2相对清洁区和清洁区: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清洁区应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清洁区每周至少一次紫外线消毒。

5.3值班技术员应每天对消毒情况进行核查,并签名确认。

病理科安全防护制度

1、 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着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实验室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污染材料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但离开实验室或到污染区以外的地方活动必须脱掉手套。手套不能随便放置和丢弃,只能放置在污染区和丢弃在医疗垃圾 桶中。

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加戴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3、当发生SARS、禽流感疫情时,应戴N95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工作帽和双层手套。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在使用生物安全柜或通风柜时,应在操作前5分钟打开。

6、实验室进行体液细胞学检验或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通风柜进行,进行离心操作时应盖好离心机机盖,待停机5分钟后才能打开机盖取出离心物品,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离心管。

7、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并在医疗垃圾袋上粘贴专用标识。

8、技术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9、每天对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10、当各作人员身体表面被感染性材料污染时,应紧急沐浴,去除污染。所穿着工作服应进行消毒处理。

11、当发生皮肤被污染、刺伤时,应当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利器损伤报告卡》,接受指导和治疗。

上一篇:灾害防御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科竞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