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论文范文

2023-09-16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阐述了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必要性、内容、观测过程及观测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数据整理等,对变形观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对测绘同行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物;变形观测

我国乃至世界上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人口却在飞速增长,人类居住困难突出,所以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建筑物逐渐向高层、超高层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工程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都会使建筑物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验证地基基础设计是否合理,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变形观测。变形观测成了工程建筑物施工、运营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一、变形观测的内容

为获取建筑物的静态变形,通常进行的主要观测内容有沉陷观测、倾斜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以及裂缝观测、挠度观测等。其中沉陷观测是观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变形观测的基本要求

(一)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變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进行变形观测的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协作意识,并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按时、快速、精确地计算、分析观测数据,预测建筑物变形规律,为管理人员提供基础资料。

(二)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的周期,可根据观测对象、变形值的大小及变形速度等因素决定。确定的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要既能反映出变化的过程,又不遗漏变化的时刻。一般来说施工期间与竣工初期,观测周期应短些。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可有三天、七天、半个月等三种周期。而到竣工投产后变形趋向稳定,观测周期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等不同的周期。当变形稳定后,观测周期可以放至一年或二年。不过当出现大量沉陷、主体发生倾斜、或是出现裂缝时,都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例如建筑物四角、大转角、沿外墙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填挖方分界处等。

(四)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点位稳定;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稳定;观测人员稳定;选择的观测环境条件类似;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五)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 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4.0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50m

(3)前后视距差:≤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六)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三、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一)点位选择及标石埋设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在建筑区内,水准基点与相邻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最大宽度的两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的深度。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水准基点的标石,可根据点位所在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岩层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算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和墙角水准标石等。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水准基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二)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测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三)变形(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挖前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四)平差计算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c(n)=Hi-Hi-1;

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 H1=H0;

观测点累计沉降量: △Cn=∑△c(n),n表示观测点号。

(五)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系,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系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是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六)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变形观测在工程建设、安全防护、灾害监测和处理等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相信以后的变形观测工作会更多。测量工作者必须依据技术设计,应用正确的方法、精密的仪器和高度的责任心,完成变形观测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91。

2 工程测量,郭启荣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从电梯安装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土建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规范要求,依次从机房、井道、层门入口、候梯厅以及地坑等位置,探讨在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中一些容易忽视的的问题,供同行参考讨论。

关键词:电梯 土建 井道 机房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电梯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电梯的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人身安全有直接的影响。与电梯相关的建筑物的土建设计就成为电梯安全的前提保障。本文从电梯安装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土建中存在的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结合相关的规范要求提出下列肤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讨论。

电梯与建筑物的联系主要涉及机房、井道、层门入口、候梯厅以及地坑等,再设计及施工中必须处理好这些细节,才能保证设计的土建符合电梯安装及使用的需求。

1.机房

1.1.电梯机房环境温度和通风设施不符合要求

大多数电梯机房设置在建筑物的最顶层,部分设计单位为追求建筑物外形美观,在机房外墙没有或尽量减少开设窗户,造成机房内的通风和采光不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要求电梯机房应有适当的通风,机房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40度之间。在夏季太阳照射的时间长,加上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往往使得电梯机房的环境温度超过国家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电梯运行的故障率。因此设计时应该预留装空调的位置。

1.2.电梯机房和井道有效面积不够

GB7588-2003中第6.3.2条对机房尺寸有相应的要求,但是有些设计人员未能仔细审阅电梯制造商提供的电梯土建图纸就进行机房和井道设计,往往在安装电梯时才发现机房和井道的有效面积过小,造成空间不符合规范,不利于维修人员的紧急操作和检查维修,甚至使得电梯不能通过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监督检验。

1.3.上机房通道

对于上机房的通道是土建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在实际检测中常常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上机房通道。在GB7588—2003第6.2.2条对于机房通道的要求“应提供人员进入机房和滑轮间的安全通道。应优先考虑全部使用楼梯,如果不能用楼梯,可以使用符合下列条件的梯子:”而对于梯子的要求在土建设计也需要特别注意。TSG T7001-2009中要求如下:

1.3.1.通往机房或者机器设备区间的通道不应当高出楼梯所到平面4m;

1.3.2.梯子必须固定在通道上而不能被移动;

1.3.3.梯子高度超过1.5m时,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应当在65°~75°之间,并不易滑动或者翻转;

1.3.4.靠近梯子顶端应当设置把手。

2.井道

2.1.井道内圈梁

TSGT7001-2009中对于导轨支架的要求“(1)每根导轨至少有2个导轨支架,其间距一般不大于2.50m(如果间距大于2.50m应当有计算依据),端部短导轨的支架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2)支架应当安装牢固,焊接支架的焊缝满足设计要求,锚栓(如膨胀螺栓)固定只能在井道壁的混凝土构件上使用;”因此如果井道为砖混结构,则须保证每隔2.50m以内就要有一圈混凝土圈梁,供电梯轨道支架固定。实际中往往设计时不符合要求,导致电梯在安装时,需要额外施工采取措施才能安装导轨。

2.2.井道内壁

很多土建单位容易在井道内壁的处理施工中犯错误。因为习惯上没有经验的土建单位会将井道内壁抹平。但是出于消除电梯运行中井道内噪音的原因,电梯的井道内壁通常是不需要抹平的。如果将内壁抹平,这样井道的吸音效果会下降,导致轿厢内的噪音超标,影响电梯的舒适感。

3.层门入口

水是电梯安全的大忌,水顺着层门和轿门地坎间隙进入井道容易引发电气短路。 GB7588—2003中第7.4.1条要求“在各层站地坎前面宜有稍许坡度,以防洗刷、洒水时,水流入井道。”因此GB10060—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第4.4.2条“层门地坎应高出装修地面2~5mm。”但一些电梯安装单位与地面装饰单位没有互相协调,对各楼层地板完成面的标高无统一的要求,造成层门地坎与装修地面同高或低于装修地面。

4.候梯厅

候梯厅深度是指沿轿厢深度方向测得的候梯厅墙与对面墙之间的距离。有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对于电梯候梯厅深度不能准确的掌握。现总结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电梯候梯厅的要求,层站候梯厅深度尺寸,至少在整个井道宽度范围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候梯厅深度

电梯种类 安装方式 候梯厅深度

住宅电梯 单台 ≥B

多台并列成排 ≥B

多台面对面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并<3.50m

公共建筑电梯 单台 ≥1.5B

多台并列成排 ≥1.5B;当电梯为4台时≥2.40m

当电梯群为四台时该尺寸≥2400

多台面对面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并<4.50m

病床电梯 单台 ≥1.5B

多台并列成排 ≥1.5B

多台面对面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

注:① a、候梯厅深度尺寸未考虑不乘电梯人员穿越层站对交通过道的要求;

b、候梯厅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4台,面对面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2×4台;

c、电梯层站候梯厅深度最小不小于1.50m。

② B为梯群中最大的轿厢深度值。

注意根据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候梯厅深度大于或等于1.80m”,所以在建筑物无障碍设计时,电梯候梯厅深度最小为1.80m

5.底坑

5.1.底坑悬空的地板强度

电梯井道在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在底坑下有人能到达的空间。但是当底坑下确有人可以进入的空间如地下室、车库、通道等,则除其它措施外,底坑地板的强度应能承受不小于5000N/㎡的负荷。GB7588—2003中第5.5条除对底坑地板强度的设计承载能力有所要求外,还要求将对重缓冲器安装于(或平衡重运行区域下面是)一直延伸到坚固地面上的实心桩墩上,或对重应装备安全钳。而一些土建设计单位由于对国家有关电梯安装的规范要求不了解,并没有考虑采取防护措施,检查发现时整改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设计人员如果对国家有关电梯安装的规范要求有所了解,此类问题将可避免。

5.2.底坑渗水和防水的问题

GB7588—2003中第5.7.3.1条规定:底坑不得作为积水坑使用,且在导轨、缓冲器、栅栏等安装竣工后,底坑不得漏水或渗水。有些土建施工单位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做好防水处理,出现了渗漏水现象,造成电梯机械部件锈蚀,电气元件绝缘性能下降。

6.结束语

合理的土建布置和设计能使电梯的作用有效发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如果再土建设计和施工时就不符合相应的要求,那么在电梯安装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很多问题就已经很难整改了。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本着对于用户负责的态度,在进行电梯相关的土建设计时必须认真仔细审阅电梯制造商提供的电梯土建图纸并参阅相应的标准。

参考文献

[1]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2]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3] 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 —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

[4] 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5]GB10060—2011《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围绕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土建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研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系统的探究。

关键词 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土建类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1]。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笔者根据市场对土建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调研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逐步探索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一条主线、两种途径、四个阶段、五个结合”(简称“1245”)的实践教学模式。

1 贯穿能力培养主线,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始终坚持以能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为标杆,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市场岗位需求与人才质量相匹配为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职业技能训练,重视职业资格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两种途径提高学生职

业技能

2.1 以校内实习实训奠定学生职业技能基础

落实好校内实训是激发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是彰显高职工科类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和核心[2]。校内实训主要以课程单项认知实训、参观实习、集中实训、毕业设计答辩为主。校内实训项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递进式开发实训项目,进阶式实施实训内容,合理化运行实训管理,过程化评价实训成绩。课程单项认知实训培养学生初步职业技能,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和养成职业素养,奠定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职业技能基础。

2.2 以校外实习实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校外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重要平台。校外实习实训主要以参观实习、顶岗实习为主。校外顶岗实习是校内顶岗实习的延伸和综合,通过顶岗实习,学生零距离进行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对接,全真式接受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使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在学习中培养综合素养,在学习中提高职业技能。

3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四阶段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3.1 以校内外参观见习认知职业技能应用要求

参观见习主要面向新生在第一学期进行,作为新生入校教育和了解专业方向、专业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参观和了解,使学生认知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范围和职业技能要求;通过校外参观见习,使学生初步认知专业发展方向、知识应用领域、真实工作环境及人才培养规格。

3.2 以单项实训夯实学生职业技能基础

单项实训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领域中。根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构筑学习情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单项任务实训等形式,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练习,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3.3 以校内综合实训巩固学生职业技能基础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发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主导作用,通过第四学期前7周各专业学生的集中实训,将课程单项实训进行整合或重新设计,结合工程实践开发综训项目,根据工程项目管理周期设计实训任务,通过实训基地功能分区实施实训内容。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学生通过接受任务、施工准备、项目组织、工种操作、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保障、竣工验收、资料收集等完整施工过程的学习,实现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是项目的开发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项目运行的执行者、参与者和管理者。

3.4 以校外顶岗实习适应职业技能应用要求

校外顶岗实习设置在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充分体现了各专业“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校外顶岗实习环节,第四学期实训是对前三学期知识的检验与应用,第六学期实训是对三年学习的综合与提高,第二次顶岗实习又是第一次的完善和补充。

4 坚持5个结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

4.1 坚持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土建类专业每年坚持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指导书的修订与完善。4月份集中实训结束,及时征求指导教师、实训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下一级学生的实训任务书和实训手册,提高使用性,增强操作性。7月份修订下一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实际,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力度,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特色。

4.2 坚持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改革课堂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3]。工学结合就是要求人才培养的过程要学做合一,学以致用。近几年,在建筑施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工程测量、CAD制图、工程算量等课程中探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级体系,学生、教师反响强烈,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4.3 坚持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根据重点专业建设内容和土建类专业应用特点,在以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重点专业中,构筑工程CAD、工程测量、工程算量三大技能训练平台。一方面成立学生专业社团,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训练。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每学年定期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或者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再者,利用集中实训、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之际,进行“五大员”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考证,保证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实操水平。

4.4 坚持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指导学生就业相结合

高职教育即就业教育[4]。一方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与人才质量匹配,岗位需要与职业技能匹配,努力培养职业岗位直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职业规范为培养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出发,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育,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4.5 坚持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加强和提高实践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学生职业技能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一是通过加大措施引进和聘用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团队;二是通过进修培训、脱岗实训、下企业锻炼、基地集中培训、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迅速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

通过“1245”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校企合作的范围及领域不断深入,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丰富了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凤林.论民办高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五个结合”[J].社科纵横,2009(10):205.

[2]王云艳,王东明.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关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70.

[3]王明达.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25):4-6.

[4]刘良科.深化课程改革 办出高职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52-53.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中国,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中依然具有一些不足之处,不管是在现场管理方面,还是在管理本身的准则方面,不可避免地呈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此来保证其每个工作细节都能够完成科学合理、精雕细镂。然后让其顺畅的度过,在这个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建筑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并且为中国的经济开展做出应有的奉献。

【关键词】意义与作用;相关措施;浅析

引言:

现如今,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在于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而其主要的效益来源就是控制投资、生态节能。因此我们更加要重视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以此来确保其每个工作细节都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精益求精从而让其可以顺利的度过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使得建筑工程的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建筑造价管理对建筑节能的意义与作用

现代建筑智能化趋势其中就包括节省能源,其中包括水资源、电资源、热能源现代智能化建筑对于建筑本身所具各的特点和功能是有相对发散性的设计理念要求的,其中对于墙体内部管道的设置,屋顶防水积水的处理以及风力、太阳能的处理都是新型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在北力地区降低墙体内部热量损失节省供热能源消耗,在南力利用太阳能电池、热水器都是从节能力向去考虑而进行设计的

1.1建筑节能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通过建筑工程造价来进行分析与研究,满足建筑节能的建设建立建筑造价经济体系和全而技术,在发展中提高和完善编制规范的管理体系适用于节能建筑造价费用管理和经济核算等,小断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建筑节能建设中的使用。

1.2建筑工程造价贯穿建筑节能全过程主要涉及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质量、建筑设计等力而,应用到更加复杂化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上,需要投资的资金比例更大,因此对建筑造价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必须为建设建筑双力提供建筑工程造价全而完整、透明、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建筑节能小断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2关于建筑节能的相关措施

2.1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要从宏观调控上扭转整个建筑行业的节能趋势,首先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为实现节能建筑施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对率先主动使用节能材料的施工方和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进行必要的倾斜。

2.2统筹规划,加大管理力度。当一个项目得到良好发展后,将会给多个方面带来利益,这个过程是长时问的。想要推广建筑节能,就要将运行者和使用者、业主和建筑企业的利益照顾周全。由于建筑业主的目的大都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所以对于高耗能建筑对业主和社会造成的经济困扰,他们基本上都不够重视。由于物业的统一管理形式造成业主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都使成本的控制受到了阻碍,影响了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

2.3采用科学技术创造更大价值。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降低能源使用基础上,虽然这一方法能够节约一定的能源使用量,但是效果不明显,与日益匾乏的能源相比,杯水车薪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的使用能源,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类型才是最根本的方法。要集中广大科学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到科研开发工作中来,用科学技术手段不断的研发新型能源,实现长久的建筑节能和高效的建筑节能。

3.建筑物建筑节能与建筑造价管理

3.1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节能建筑造价管理思想

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从项目构思到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直至项目寿命周期终结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可直接体现为资金耗费投入的总和,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工程项目功能水平的提高,项目的建设成本增加,使用和维护成本降低;反之,工程项目的功能水平降低,建造成本降低,但使用和维护成本会增加,因此,当功能水平逐步提高时,全寿命周期成本呈马鞍形变化。

3.2重视建筑成本管理

严格来说,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这些成本合起来就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全过程成本。为了实现这一节能环保的目标,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我国现有的建筑物中有相当多的不能够满足节能要求。这一漏洞的根源在于,一些建筑商和投资方只顾眼前利益,为了节约建筑投资,放弃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虽然建筑成本较低,但是用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将会承担更繁重的经济费用。

3.3经济性的建筑节能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对比我们发现,节能建筑较之普通建筑相比,其投资建设经费比较高,大约高出了一成左右,而这笔高出的经济费用全部应用在了节能建筑施工中。虽然造价高出了一层,但是就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节能型建筑,它给业主带来的居住环境更好,居住舒适度更高。而这部分高出来的一成经济费用,随着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而节省卜来的经济费用将远远高出原本的经费投资,从这一方面分析卜来,节能建筑更具有经济性。

3.4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

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这两点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好坏,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当中,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想要让节能建筑得以推广,就要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方面进行掌控:时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从而让节能思想与全过程成本达到融合。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将只看重造价成本而忽略使用成本这种腐旧模式摒弃,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的管理体系,用以在工程造价中取得控制权,从打造全新的规范的计价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从小处入手,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让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结束语:

在当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大家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关于住所的要求也愈加严苛。但是,如今建筑行业情况较为让人忧虑,我们关于房价居高不定。所以,开发商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处理住所造价的成本。在建筑规划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思考,系统性的分析以及人性化的思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操控住所造价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金坤.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

[2]王英顺.钢丝网架板与建筑节能结构一体化[A].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2014年年会会议资料[C].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2014:3.

[3]石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4]王江.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性及管理途径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4,16:72-73.

[5]黄苏韬.强化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浅析[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9:35-37.

[6]李婷,薛峰.建筑领域对太阳能设计的要求及期望[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论文集——S09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10.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对于建筑单位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然后就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给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造价超预算、成因、对策

一、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成因

1、工程预算编制不合理

一般来说,财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其工作的局限性,例如:他们仅仅只是根据工地上传回来的建筑信息来做财务预算,却少实地考察经验,因而所编制的工程预算存在一定的缺陷,像少算和漏算等现象比较普遍,以至于无法全面的、准确的预算出工程建设所需的实际开支。一旦工程预算款项拨下来,当建筑工程造价超出预算时,建筑单位为了使工程建设得以继续进行和避免前期资金“打水漂”,不得不通过增加预算来维持工程的顺利开发。

2、对投标和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程度不足

投标、施工、竣工等三个环节的资金投入共同构成了工程造价的全过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都只注重于工程施工阶段的资金投入,而忽视了工程的设计、土地的投标以竣工的结算。其实,这三方面都在控制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如果工程设计不合理,像规模太大、结构过于复杂等都需要更多的材料去构筑,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增加了工程造价。总而言之,如果不重视工程前期和后期的资金投入,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体系的崩溃。

3、建设单位对工程管理不善

就现状而言,目前有很多建设单位内部只成立了建筑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等,而没有建立建筑管理部门,即使部分建筑单位成立了,但是由于并没有将其独立出来,而是划分到了财务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中去,这就大大地削减了工程管理部门对工程建筑的监督和控制职能,进而使得建设单位不能有效地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从而导致了建筑工程造价超出预算。

二、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对策

1、做好工程造价的预算编制工作

做好工作造价的预算编制工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编制工程预算前,财务人员要切实地把握工程细节、施工动态以及施工组织特点,进行综合地分析与深入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来编制工程预算。例如:首先收集地形勘测图,其次将工程设计图与之对照、研究,分析工程建设的难点,然后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施工环境的大致了解来探讨施工方案,最后根据当下的材料价格、人工费用以及工程计量标准等确定施工方案。

第二,要详细了解工程图纸,根据工程结构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面积和套用单价。例如:对工程图纸进行反复的阅读与分析,对于不懂之处要向设计者询问,直至充分了解每一部分的设计意图。然后进行图纸测量,按照图纸与实物之间的比例准确计算出工程实际面积。接着以一般材料售价计算出套用单价,只不过,在此之中,要根据建筑工程结构的特点,单独计算出特殊材料的的造价。据此,将预算编制分门别类,详细登记每一部分的工程造价,以此来避免漏记、重记等现象发生。

第三,根据市场行情变动,把握材料价格动态。建筑工程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因而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其花费甚至占了工程造价的一半以上,这就要求工程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对材料的种类、规格、单价等了如指掌。但是,由于材料价格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上升或者这下滑,因此,工程预算的编制必须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动来制度,并在之后做出适当的调整。

2、严格控制投标和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完善造价控制体系

在设计建筑图形之前,设计人员要实地考察,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来规划出合理的建筑规模。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整个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在设计作品出来之后,财务部门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于其中的可变因素进行评估,推算出风险比例,然后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反映出来,方便建筑工程造价的核算。例如:细化考量建筑结构,以安全为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确保它的合理性,一旦建筑设计确定,就不允许随意更改,一是为了避免结构的更改造成安全隐患,二是为了避免因更改而增加成本支出、抬高建筑工程的造价。但是如果非改不可的话,就可以尽量将工程造价向节约的方向引导。首先,在购买材料的时候,做到“货比三家”,争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质量优良的产品;其次,对于所购买的材料进行妥善管理,避免因下雨、下雪等自然因素造成对材料的损耗;接着,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置专项负责小組对材料的接收和利用进行审查与监管,避免关系户的徇私舞弊和私相授受;再者,建立材料使用的规章制度,围绕材料种类和数量来制作表格,由审核小组根据每日材料的消耗和购买数量作减少或增加的记录;最后,在建筑工程竣工的时候,让审核小组核对记录并签字,方便企业直接找到关系负责人。

3、设立监管部门,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工程管理

针对因建筑单位对项目工程管理不善而导致工程造价超出预算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设立监管部门,使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一定的权威性,让它具有独立的监管权限,不受相关部门的限制。例如:建筑单位的决策层以身作则,通过口头表述或者是实际行动来带头重视监管部门的工作,在开展工程活动之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去执行,切实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不合乎规定的行为,一旦被查出,就立刻停止,并且安心接受监管部门给予的处罚措施。

第二,完善监管制度。每个建筑单位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因而监管制度的制定需要各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例如:根据单位的发展规模,充分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让单位全员都参与到监管制度的制定中来,让每位员工自由发各自的看法,确保该制度的内容贴近于现实以及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然后通过最终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此来避免单位盲目地追求“高大上”等华而不实的监管方案。

第三,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素质。目前,很多建筑单位的监管人员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充当的,由于他们缺少专业的监管知识和监管技巧,因而使得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单位应该严格选拔过程,挑选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都过硬的人员作为监管人员;其次,在他们正式上岗之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来净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够热爱并且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最后,在他们参与工作之后也要对其进行不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的操作技巧与时俱进。这样一来,在加强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就有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绍伟.浅谈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科学之友.2013(04):104—105

[2] 杨慧琳.浅谈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和控制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186—187

[3] 严芳.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控制措施分析[J].科技风.2011(06):45—46

[4] 朱桂玲.浅谈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1(09)

建筑物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建筑消防电气指的是在建筑物中负责防范、化解火灾的系统,它不仅具有侦查火灾情报并及时发出警告的功能,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消防设备来应对火灾。由此可见,消防电气是建筑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用户人身安全的保障。所以,建筑消防电气的搭建和校核工作是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国家作出相应规范来保障工程质量,还需要施工人员认真谨慎的工作以及入住用户的监督管理,在工程完工后也必须进行定时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关键词:建筑电气消防 供配电

引言

建筑电气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性能和用电安全。目前,建筑物电气设计缺乏远见、设备使用不合理以及电路设计不一致,影响建筑物对电力的正常使用。因此,电气的设计需要严格遵守设计原则,同时有效结合现状,制定出一定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提高建筑质量,满足使用标准的要求。

1建筑的电气设计

1.1建筑电气设计的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筑电气设计在建筑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制定科学方案。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电气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实施阶段,需要改进设计监督、优化和结果,以确保电气工程项目在根本上正常运行。

1.2建筑电气设计特点

目前的建筑电气设计很复杂,具有许多功能。除了一般照明和电力之外,建筑中使用的电力还对照明、电力和防雷类型等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分类、自动控制、电视和电话系统的分类等。此外,建筑电气工程的特点是复杂,因为它是建筑行业的一部分,对功能、安全和便利性要求很高,其原有结构更加复杂,涉及设计、安装和施工的不同方面,从而使目前,大多数设计人员在设计初始项目时更加重视项目安全性,从而将安全性作为项目安装的核心。

2建筑电气消防系统建造和校核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施工单位缺乏消防意识

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规划的时候会进行资金预算,根据工程要求为不同项目配置资金。因为涉及资金周转和工程效益的问题,施工单位往往会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当施工方对消防系统不够重视时,就有可能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消防设施建造的支出,导致消防系统薄弱,产生安全隐患。因此,树立消防意识迫在眉睫。施工单位应当把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障施工目标安全性的前提下考虑收益,切忌被金钱冲昏头脑,犯下大错。当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思想觉悟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确保万无一失,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审查力度,加强执法力度,把保障人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时刻放在心头,坚决打击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

2.2电气消防系统中设备兼容性和材料耐久度问题

消防系统在搭建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材料和半成品设备。由于生产这些材料和设备的厂家众多,又缺少统一标准,因此型号不尽相同,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备不兼容以及材料耐久度较低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施工方需要引起重视,在采购的时候注意筛选,以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同时也可以节约成本。目前来说,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查收材料的时候要认真核对材料质量,确保符合施工要求,严防供货商“以次充好”,引发安全隐患;第二,认真仔细地校对设备性能和型号,保障设备符合工作强度并能与系统兼容,发现问题时要立即更换,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第三,将采购记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技术要求、合格证等文件妥善保管,以备日后不时之需。

2.3工程承担方缺乏相应的能力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很多工程领域,仍然存在许多缺乏资质的施工单位。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有很多企业在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及资金的情况下参与竞标,甚至有一些毫无施工经验的小企业,通过贿赂招商干部等违纪违法的行为来非法取得工程实施权。这些现象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需要严厉打击。对此,相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绝不允许没有资质的“门外汉”来涉足消防工程领域,同时政府也要加大问责的力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不仅要追究工程实施方的责任,更要追究相关审核人员的责任。

3电气设计中消防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

3.1线路铺设

灭火系统正常运行与各消防机构的配合密不可分,其中分配管线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传热线材料必须是耐压优良的铜线或电缆,耐压必须为450 ~ 750V 或更高,还必须满足铺设消防配电线路的相关技术要求。铺设和覆层是消防管道常用的铺设方式,不同的铺设方式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这就可以在线槽和套管上涂上材料以保护电路,提高电路的耐温性。

3.2故障检测分析技术的应用

在各方面都能第一时间发现电气设备运行中的问题,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工程量以及成本。此外,电子设备建设的正常运行涉及到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物中的电气设备种类正在向各个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因为运行和管理的难度,而且在各种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中也是如此,也往往都会遇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故障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系统。因此,通过加强故障检测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电气设备中的各种故障,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故障,提高故障检测的整体水平。消除区域快速识别设备故障发生的位置,减少电气设备故障。因此,需要结合实际系统情况,有效提高电气设备的整体质量,解决常规电气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3优化建筑电气工程规划工作

电气工程在整个建设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建筑电气系统的工作。智能技术可以优化建筑物电气系统的设计。在这个角色应用中,智能技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相对传统的专家系统,即技术专家分析论证电气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优化配置,从而为工程电气的安全运行奠定基础,而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用遗传算法来改进建筑的电气工程。对建筑物进行优化、创新、改进,即发展更多,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解决方案。目前,这两种智能技术可以互补,让其在建筑电气工程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并共同优化电气工程设计[1]。

3.4加强建筑物电气设计管理

设计人员应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并为结构规划和电路设计采用综合讨论标准;在实地研究和设计中,需要设立分组,以提高总体效率,并收集大量样本进行研究;在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模拟阶段,应强调建筑物电气设计的实际适用性,同时考虑到对所有环境方面和因素的影响;对综合控制设计的分析以及对多层面指标的评估和评价不能仅限于效率研究[2]。

结束语

为了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好地电力服务,重要的是要正确地设计建筑的电力,这是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筑内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得到最大化,直接影响建筑用电安全目标的更好实现。因此,在建筑电气的实际设计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参照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关注用户在使用时存在的一切需要,进行有效设计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完善建筑功能系统,最后进一步发展设计[3]。

参考文献

[1]钱冰.探析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綠色环保建材,2021(12):71-72.DOI:10.16767/j.cnki.10-1213/tu.2021.12.036.

[2]黄建志.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消防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居舍,2021(36):83-85.

[3]陈钢军.建筑电气消防施工及验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J].城市建筑,2021,18(35):176-178.DOI:10.19892/j.cnki.csjz.2021.35.50.

上一篇:审计学案例论文范文下一篇:结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