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

2024-05-06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1篇

21世纪工程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探索, 而且反映于人们对结构实施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测的设想与努力。近20年来建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动了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大型建筑物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的日渐关注, 建筑物监测的研究与监测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激光传感阵列沉降观测根据激光传感器反射的波长变化通过解调装置推导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而后将采集的数据汇总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测量数据的影响, 测量精度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激光传感器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耐候性能好, 可以运用于恶劣的工程环境。

2 激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采用宽谱光源 (如SLED或ASE) 将有一定带宽的光通过环行器入射到激光传感器中, 由于激光传感器的波长选择性作用, 符合条件的光被反射回来, 再通过环行器送入解调装置测出激光传感器的反射波长变化。当激光传感器探头测量外界的物理量变化时, 光栅自身的栅距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反射波长的变化, 解调装置即通过检测波长的变化推导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根据沉降观测的要求, 激光传感器可以预埋在梁、柱、板混凝土内, 也可以采用粘接和锚接的方式安装在建筑物的梁、柱、墙的表面。

3 沉降点和基准点的布设

某图书馆设计为地上6层, 地下1层, 建筑总高度32.4m, 建筑面积32000㎡, 中庭面积625㎡。项目基准点控制网由一个国家二级水准点xxx和3个工作基点A1、A2、A3组成, 布设成xxx—A1—A2—A3—XXX的闭合环, 按变形测量等级二级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在施工沉降观测过程中, 以国家二级水准点为基点对工作基点进行多次观测, 观测工作基点的最大沉降量为0.15mm, 表明各工作基点沉降稳定满足《建筑物沉降测量规范》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方案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此项目采用将激光传感器锚接在建筑物外墙、柱子上合适的位置, 建筑外围和中庭四个角上各设置一处观测点, 其余部位按间距15-25m纵横向对称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此建筑共设置沉降观测点18个, 如下图所示。

4 沉降观测

4.1 设施设备安装

采用水准仪从工作基点将标高引至沉降观测点, 安装前对传感器逐个进行检测, 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 根据沉降观测方案确定传感器预埋位置, 梁柱混凝土内的传感器与钢筋绑扎同步进行, 同时予以保护,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小心振捣以免损坏传感器, 在支模架、模板拆除过程中不能损坏预留的光缆。

锚固在外墙柱上的传感器定位尺寸应准备, 连接应牢靠, 将传感器粘结或锚接在建筑物外墙、柱子上0.5m高位置, 间距15-30m纵横向对称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以免被外物桩基损坏, 安装完成后应重新复核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存在偏差。

传感器功能测试分为二个阶段, 进场测试、安装测试。传感器安装前需对每一个进场的传感器进行测试, 测试合格后方可就行下一道工序;安装后需对每一个预埋的传感器进行检测, 如有传感器在施工过程受到损坏, 应及时调整方案处理。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布线应根据现场量测每一组线的长度, 根据工程经验合理确定光缆总量, 由光纤生产厂家加工, 避免现场焊接, 保证光纤质量。为避免光信号衰减, 光缆穿过PVC保护管时, 保证光缆走线平顺, 内部不能弯折。将所有与传感器相连的光缆与激光传感解调仪连接, 并将其连接到计算机。

4.2 系统调试

激光传感系统的整体性能调试是通过对各传感器子系统和各信号传输子系统的性能调试来实现的。通过监测系统的整体性能调试, 可以判断目前系统运行状态, 以及预测未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该过程需要对每一个传感器信号进行回顾, 如果发现传感器信号异常, 逐一环节进行排查解决。

4.3 观测数据处理

按照沉降观测方案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第一次观测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 在建筑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 在建筑主体完工后建筑施工期内每月沉降观测一次。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 第一年4次, 第二年2次, 第三年后每年1次, 至下沉稳定 (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 为止。

每次观测结束后测量数据传送到计算机, 通过软件对每一个沉降点的沉降量进行计算, 对每点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 并判断其沉降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出现异常, 需对其进行排查, 如是传感器异常引起的, 则更换传感器重新测量;如是建筑物沉降异常, 则对此沉降点及其周边沉降点进行不间断监测, 随时了解其沉降情况, 同时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所有沉降观测工作结束后, 对各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绘制各点沉降曲线图, 计算各点最大沉降量和平均沉降速度等。

4.4 数据汇总、分析

系统调试后将每个传感器的信息输入终端设备, 每次沉降观测后对观测数据与原始数据进行比对, 判断其沉降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如出现异常, 因分析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结语

激光传感阵列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的应用对建筑物结构安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关键施工节点进行连续监测, 有利于施工单位及时掌握结构安全状态, 在监测运行阶段对能实时建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确保了结构长期安全运行, 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概率。

摘要: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激光传感阵列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通过工程实践对使用激光传感阵列进行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施工过程进行了表述, 通过分析得知采用激光传感阵列观测建筑物沉降比传统方法更易于操作、数据更准确。

关键词:激光传感阵列,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JGJ8-2007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S]

[2] 郭鸿鹏.高精度电子水准仪在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 2000 (3)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2篇

1) 工程开工后,进行对地基土变形、人工降水等对临近建筑物的观测、监护,由业主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观测。

2)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时,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设计现场定。由专业测绘单位进行施工,施工期间,基础完成后立即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以后主体工程每上一层,观测一次,直至上部结构全部完成。装修时,每月或每结构层结束后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观测4 次,第二年观测2 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工程竣工后,依据观测数据编制成表归入资料档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3篇

1) 工程开工后,进行对地基土变形、人工降水等对临近建筑物的观测、监护,由业主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观测。

2)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时,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设计现场定。由专业测绘单位进行施工,施工期间,基础完成后立即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以后主体工程每上一层,观测一次,直至上部结构全部完成。装修时,每月或每结构层结束后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观测4 次,第二年观测2 次,以后每年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工程竣工后,依据观测数据编制成表归入资料档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4篇

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应用需求

(一) 严格管控施工周期

受到高铁路基施工要求严格的影响, 相应的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开展的时间周期也受到严格管控, 尤其是首次观测, 必须在时间上进行精确控制, 用以确保观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1]。在其余路基沉降观测工作中,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时间周期控制, 杜绝施工实践较宽裕就多观察几次, 时间比较紧凑就少观察几次后续补测的问题出现。此种问题会加大路基沉降数据与真实施工情况之间的偏差, 为后续高速铁路投入使用买下安全隐患。

(二) 配备专业施工团队

作为高速铁路工程的管理人,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员派遣工作时, 必须指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实地观测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前去。而在已经开展的路基沉降观测工作中, 据不能生搬硬套固有理论或者是根据自身认知随意变动观测数据和方法, 做到随机应变, 整理出最佳测量方案[2]。与此同时, 工程管理者还应该积极在施工过程中举办相应的工作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提升路基沉降观测人员的整体施工素质和技能应用水平, 最终优化观测效果。

(三) 确保观测精密度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 高速铁路都是在野外作业, 面临的环境、气候变化十分频繁, 同时再加上不同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相应的沉降精度要求各不相同, 但是对于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则极为一致, 必须确保观测精密度误差率最低[3]。

二、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点分析

(一) 根据施工现场状况做好工作基点桩定位与埋设

在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现场中, 工作基点桩制作和埋设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施工内容, 一旦工作基点桩定位失误, 必然会导致后期观测结果与施工结果出现偏差, 影响施工质量[4]。具体而言, 工作基点桩的定位工作展开, 首先需要分析观测对象的分布状况。总结出其中的分布规律, 增加施工控制点, 加设位移检测控制点的数量, 提升观测数据、结果的真实性。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铁路路基施工时, 但路堤的高度超出埋管30cm后并且已经压实填土之后, 需要在路基的垂直方向进行沟槽开挖, 保证沟槽额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0、30cm, 然后在沟槽底部铺设5-10cm厚度的细砂。

(二) 应用地表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在高度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地表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频率最高, 观测结果的质量决定了铁路轨道铺设的平稳性, 具有保障高速铁路运行车辆安全性能的作用。在进行地表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时, 其要点是指在原地面上方铺设沉降板, 沉降观测员可以居于沉降板之上进行观测并统计数据。此时, 沉降板的构成工具包括沉降杆、保护套以及管箍等。观测之前, 观测管理员需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观测标准中的桩号断面将沉降板埋入到地下。

(三) 地表水位与隆起量的观测技术要点

在进行地表水位与隆起量数据的观测时, 观测技术的应用要点在于采用埋设边桩进行观测。地表水位与隆起量观测技术的应用, 需要进行高铁施工段现场的情况采用具体处理方法, 施工推进前, 应该进行施工地区地质、水位的勘测, 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提供有效的地表水位数据以及隆起量参数, 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 作为工程的管理者, 还应该在进行各段工况的数据参数统计, 进行现场的沉降观测时, 依据路堤两侧、两侧边缘中内埋设的边桩变化情况确定出具体的位移量和隆起量数值。

(四) 数据处理技术要点

无论是哪一工程施工项目, 最基础的原始数据是所有施工作业、技术方法应用的前提, 只有基础数据可靠性高, 才能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高, 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时, 应该从采集和处理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数据的采集, 需要及时、准确, 具有相应的综合性, 提前进行各类采集设备的精确度确认, 为了防止人为操作失误, 最好派遣两人以上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测量结果设计工程作业图纸, 计算出误差最小的路基沉降值, 确保工程质量及使用安全。

总结:综上所述, 伴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高速路基沉降观测技术应用对于工程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以为高速运行列车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保障。作为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人员, 必须做到客观、合理、科学的进行沉降数据的登记和处理, 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最终为我国铁路建设质量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进行高速铁路道路工程的施工建设时, 对于工程质量方面进行优化, 才能在确保高速铁路的运行效率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乘客的舒适性。鉴于此, 文中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这一施工内容进行了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探讨了路基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需求, 包括严格管控施工周期、配备专业施工团队、确保观测精密度, 随后进行了相观测技术要点的分析, 包括根据施工现场状况做好工作基点桩定位与埋设、应用地表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地表水位与隆起量的观测技术要点、数据处理技术要点, 旨在提升国内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参考文献

[1] 左鑫.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方式分析与阐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23 (33) :126-127.

[2] 李虎林.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及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6, 17 (9) :00166-00166.

[3] 王志翔.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6, 25 (15) :156-157.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5篇

高速铁路是我国道路体系的有机组成体, 随着我国道路网络体系的日渐完善, 要求高速公路轨道需要具备更高的平顺性, 而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施工过程中, 其可以看做是线路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因此, 在高速铁路路基的建设过程中, 要通过沉降观测工作质量的提升来不断提高铁路线路的整体质量。对此, 本文以沉降观测技术为主要鸦九内容, 对其在高速铁路路基中的应用开展一系列的分析活动。

1 路基及过渡段观测断面的布置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地基条件、不同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进行设置。通常来说, 在铁路的沿线地带需要每个一端固定距离设置观测断面, 对其的间隔要求要不超过50m。如果告诉铁路的地貌条件较好且路堤高度不超过5m, 则可以适当性的扩展间隔长度, 以100m为宜;反之, 如果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不平, 则需要每隔25m设置一个断面。将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域设置为一个固定的沉降单元, 对于这一区域来说其所设置的观测断面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要针对不同地点、区域线路的实际情况加以考量, 其中包括路桥、隧道、路涵过渡段等, 从平顺性、结构差异等方面做出科学观测, 生成与之相承接的评估报告, 不同结构物的起点5m到10m处、距起点20m到30m区域设置观测断面。此外, 观测断面还应该设置在堤堑、底层变化较大的区域内。

2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布设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有两部分组成, 分别是沉降观测、沉降板, 前者通常设置为3个, 需要在每个断面区域内进行设置, 主要位于双线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两侧, 设置距离需要距这两者的3.2m;后者设置为1个, 在每个断面区域内给予设置, 通常位于双线路基中心。

观测断面的设置会与路基地面的土地材质情况有所联系, 对于软土、松土土路等地质路基来说, 其所设置的区域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位移观测桩三部分。第一, 沉降观测桩的断面通常为3个, 主要位于双线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两侧, 设置距离需要距这两者的3.2m;第二, 沉降板以双线路基中心为主要设置区域;第三, 位移观测桩主要是在两侧的坡脚外, 距离分别为2m、10m, 并且要与前两者处于统一断面。要以改良土工点、土地材质等数据为基础, 并且改良土的高度如果超过5m则方可设置单点沉降计, 在改良土填土区域内应用沉降观测技术, 以200m的距离为断面与断面之间的间隔值。如果地基土层是膨胀土或者红粘土, 要在换填地面区域内设置单点沉降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准确判断观测地基的实际情况, 确定高速铁路路基是否存在沉降、隆起等问题。

3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埋设与观测

3.1 沉降板

沉降板的埋设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执行操作, 通常由三部分所组成, 分别是钢底板、保护套管、金属测杆。钢底板尺寸为500mm×500mm×16mm。

要将10m的砂垫层平铺在路基区域内, 保证测杆处于垂直的状态;将沉降板放置在本区域内, 则需要通过回填的方式覆盖垫层, 准确来说, 垫层的覆盖厚度是固定的, 随后将PVC套管套置其中, 为了实现方便观测的目的PVC套管的设置高度要稍微低于测杆, 以埋设好的测量杆顶面高程作为观测的初始读数。

3.2 沉降监测桩

沉降监测桩应选择底部焊接弯钩, 顶部磨圆的Φ20mm钢筋, 等待高速铁路基层表层配碎石施工完成后, 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将观测断面埋设在相应区域内, 深度要超过0.3m, 高度与保护层相比要略高于10m, 将c15混凝土浇筑在木桩周围的0.15m位置处, 完成埋设工作后以测量目标的顶部超出标高的位置做出测量的初始读数。

3.3 剖面沉降管

路基基地剖面沉降管在路基地基加固施工完成后, 需要通过图层回填的方式来进行, 通常填土高度为0.6n, 随后进行碾压米氏工作, 挖掘宽度为20cm到30cm、深度为30cm的沟, 上下各铺5~10cm细砂。将剖面沉降罐铺设在所挖掘的沟槽内, 用中粗砂夯实沟槽并碾平。沉降管埋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的C15混凝土保护墩, 并砌筑观测井, 加设盖板。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 连续监测数日, 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3.4 单点沉降计

单点沉降计是当前信息化技术在高速铁路路基建设应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可以根据区域内的频率智能化的进行位移传递, 由多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测杆、电测位移传感器、锚头、塑料波纹管、锚板、金属软管。通过钻孔引孔的方式埋设, 孔深达到岩基为宜, 孔口处于凭证密实的状态。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初始测量时需进行三次以上, 且数值稳定后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4 路基沉降观测周期及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 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

5 结束语

在高速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 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 就需要在高铁路基施工中, 应用沉降观测技术, 保证高铁施工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可四种沉降观测方法以及观测元件设置原则, 可以根据不同现场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 从而使路基沉降观测能够反映真实的沉降情况, 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摘要:从高速铁路路基整体施工情况来看, 沉降观测工作的开展优良对其质量好差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路基建设对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具有极高的要求, 工作量也大。本文主要对高速铁路路基中常用的几种沉降观测方法从布设原则、埋设方法以及观测频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今后的路基沉降观测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

参考文献

[1] 程利平,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要点分析[J], 中国水运, 2013, 13 (9) :265-266, 179

[2] 周建东, 谯生有等, 高速铁路施工测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 张丽娜, 靳自强等, 沉降观测技术在某高铁无砟轨道路基中的应用[J], 江西建材, 2013, 5:192-7193

建筑物沉降观测论文范文第6篇

(1)《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左汊主桥边塔及跨堤引桥土建工程项目施工(MQ-02)招标文件项目专用本》;(2)《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跨江主体工程MQ-02标段(南边塔+跨堤引桥)施工图》;(3)《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左汊主桥边塔及跨堤引桥土建工程项目施工(MQ-02合同段)施工承包合同》。

2 依据规范及相关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其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条件及验收方法等。

3 测量等级及技术要求

(1)变形观测精度;(2)二等取值精确到0.01mm;(3)沉降观测采用二等往返水准测量;每次测量在同时间段进行,测量过程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4 测量内容

对埋设好的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沉降测量,直到沉降进入稳定阶段(稳定阶段是指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即为稳定阶段)。

5 高程控制网的复测

对设计单位提供的首级控制网以QBM02水准点为起算点,采用二等往返水准测量,单点复测标高以往返平均值为最终的复测结果。数据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要求。

6 沉降点的埋设

承台混凝土浇筑前在承台上下游四角及桥轴线上预埋6个圆头铆钉用作永久沉降观测点,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采用和所配套标尺观测并记录永久沉降观测点原始初高程初读数。

7 测量仪器的配置

(1)DSDZ2+XFS1+铟钢尺,精度为0.3mm/km,1台套;(2)徕卡电子水准仪一台套。

8 施测

8.1 高程点的确定

高程控制点QBM02为基准,在承台上下游施工区域各制作一个加密点,高程点的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在进行沉降点测量时直接使用加密水准点,闭合测量,两个加密水准点进行复核,定期对加密点进行复测,保证测量精度。

8.2 二等水准测量

(1)主要精度指标(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1.0mm;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2.0mm。(2)观测与记录:①观测作业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水准标尺进行。②观测方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线往返测,必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线路进行。③水准观测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要求操作,特别注意遵守观测时间和观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要保持合理的作业速度。④观测时选用重量不小于5kg的尺台作转点尺承,所用尺台数不小于5个,特殊地段采用大帽钉。⑤观测的要求是:视距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任一测站前后累积视距差≤3.0m,视线高度≥0.5m。⑥观测记录时,必须坚持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复核的制度,确保数据准确可靠。(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①外业检核: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

式中:△为测量往返高差不符值,mm;

R为测段长度,km;

n为测段数。

②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的计算。

式中:

Mw为高程全中误差(mm);

W为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为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为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③水准测量成果要加入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正常水准面不平行误差等等修正,水准路线闭合差的改正计算如下:

式中:

W为已施加各种修正后的两个高程点之间的闭合差,mm;

Si为第i测段的测站数;

ΣS为为闭合路线总的测站数;

④平差计算:使用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平差计算程序进行平差计算。

8.3 测量周期及数据

以首次观测为基准,进行周期重复观测,每次周期观测都应有两个结果(两次独立观测或返测),检查合格后取平均高程为该周期观测成果。根据各周期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的变化,可获得各点相对于首期观测的相对沉降。首次观测在承台竣工经确认混凝土已凝固时进行,以每月或塔柱施工每增加4个节为一周期。以首期观测所得到的各点高程为基准值建立沉降观测成果表。同时,依沉降观测点所分布的位置和周期的沉降量,绘制点位沉降过程线。

8.4 观测预警值

不小于设计值。

8.5 数据处理

8.5.1 措施

建立观测记录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监理汇报,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刻通知施工部门采取相应措施:(1)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2)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3)承台的裂缝或地表的裂缝快速扩大。

8.5.2 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2)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3)观测人员相对稳定。(4)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5)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荷载、温度、降水、水位等。(6)采用同一基准处理数据。

数据的整理主要包括:(1)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2)沉降观测成果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悬索桥承台的沉降观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上一篇:清真寺装饰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输送机工艺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