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2024-07-14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设计和运用,能很好的突破区域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并由此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区域地理;微课;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教学特点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知识集中分布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涵括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具体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区域地理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而是要通过区域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这一直以来都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微课的应用优势

自2011年全国首届“微课”大赛后,“微课”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与传统课堂的限时限地不同,微课具时空的灵活性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点,有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微课进行学习。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观念与方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特别符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以集体教学为基础,加以适当的教学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可以使教学掌握达到标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实行教学教育给予足够的时间学习,显然耗用了大量的时间及师资。如果利用微课进行课内外的学习,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一节“中东”教学为例,谈谈微课资源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二、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实践

微课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网络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下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学习使用的资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境、聚焦区域特征、建构知识网络以及迁移运用。形成基于微课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见图1)

1.微课资源的选择

微课的选择要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微课资源可以自己开发,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取。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微课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开放、共享理念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甄别筛选,为我所用。

《中东》一节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笔者选取了以下微课微课资源。

2.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对碎片化的微课进行精心整合,使其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1)微课嵌入课前预习

微课的存在,更多的是支持翻转课堂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在课前依靠微课资源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将一些课堂识记类知识以及浅层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前任务中去完成;同时将一些需要深层理解的问题或要求抛给学生,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埋下伏笔。

布卢姆说过“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是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微课的传播是单向传播。课前的自主学习,依靠的是学生的自觉,学生一定要对微课感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前自主学习效果。

本课学习中,笔者将《带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和《初中地理1对1: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中东三洲五海之地 石油宝库》作为预习资源推送到地理Q群,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学习。《帶你了解中东国家的历史!》有着绘本画的风格、略带诙谐的解说,介绍了中东地区主要国家、宗教情况甚至其历史背景,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同时用QQ群投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简单测试,根据投票结果来查看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

而对于《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内容,则要求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根据学习任务单,选择其中一项,模拟微课的展现方式,在地图上讲解,录制自己的微视频。明确的学习目标,新颖的成果展示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微课嵌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是对微课的提升、拓展和深化。区域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利于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位置和特征,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针对《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宝库》这两节的预习情况,播放部分学生课前录制的微视频,或者是在课室白板上现场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和补充。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同学们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地理位置的描述方式,认识中东地理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及输出路线,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微课资源,展示不同方法、技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同时老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知识系统构建上,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起到取长补短的功能。

例如:根据《匮乏的水资源》微课,我设置了4W问题:

(what)本微课反映了该区域什么样的区域特征?(where)本段微课所指的区域位置? (why)为什么呈现这样的区域特征?(which)影响哪些方面?(how)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课。紧接着学生根据微视频,开展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经过讨论,预设的问题可以很快解决,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一起提炼区域地理学习中的共性思维模式,构建知识脉络,同时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如下图)

有了基于微课的先学,让课堂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学生的参与度更强。更有针对性的去教会学生找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主线,构建自己的地理要素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形成比较接近的学习模式。

(3)微课嵌入课后拓展

微课不仅用于课前和课堂教学,还可以放在课后,是课后复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最好载体。学生在课后再次学习微课,复习环节是巩固当天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避免由于不及时回顾而遗忘;也可以针对课堂上还没完全理解的重难点反复去听、去看,从而能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通过微课,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加强课堂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优秀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例如:《5分钟看懂中东问题所在》让学生了解中东作为世界热点地区的给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农业》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节水农业;《中国能源战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能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土耳其——奧斯曼帝国的陨落》让学生了解该地区又一大国的历史。

三、基于微课教学效果与反思

1.微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相比传统教材、教辅资料而言,对学生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同时,互联网+时代也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2.基于微课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微课不能取代老师课堂教学。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利用微课,并不是每一课都需要微课的介入,它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之一,其他的媒体资源和教具应合理利用。

第二,受学习环境影响大。部分微课在课堂外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控能力、学习起点水平、家长的支持程度等,都将影响学生建构知识。

第三,提供有选择的微课资源。区域地理学习有较为近似的学习思路,这种固化的模式容易形成学习上的“审美疲劳”。因此,对同一内容,可以提供多个学习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资源来学习,以便保持学习的激情。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终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程[EB/OL]. http://jiao.blogbus.com/logs/157517074.html,2011-8-2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李玉平.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N].中国教师报2012.10

[4]李玉平.微课程培训教程-网易博客[EB/OL].http://whliyuping.blog.163.com/blog/static/3243756201210611364924/, 2012.11

[5]中国“微课”大赛参评项目及相关要求.中国微课网.http://www.cnweike.net/

[6]佛山市的“微课”——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更加简约高效[N]. 中国教育报,2012.9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地理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4JXN002)研究成果]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 既为学生所熟知, 又为学生所喜爱, 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 但是, 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有的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要经教师点拨, 便可言传, 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结合得好, 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还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可见,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 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 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 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 但是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 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 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 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牛来香牛肉干厂, 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牛来香牛肉干厂位于镇宁县大山乡的境内 (第一层含义) ;厂前有国道320线、滇黔公路和清镇高速公路经过 (第二层含义) 。最终总结利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来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 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 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 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 在讲授“全国河流概况”及“中国气候”等问题时, 也可以联系本地的“河流”“气候”等实际知识, 生动地举例阐明教材的重点及关键问题。

(三) 乡土地理材料既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 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 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 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 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 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 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时, 可引导学生回忆当地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 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 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 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 从而加深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印象。同样的, 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当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 (冬18点左右、夏19点左右) ,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 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材中的实例较为典型、实用, 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 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 那么效果较为明显。可持续发展观念, 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 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 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 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 列举了黄果树大瀑布和夜郎洞风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举了镇宁犀牛洞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 人为破坏严重, 对镇宁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个个实例的讲解, 除了让学生了解旅游开发要考虑到经济效益, 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通过发现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实例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二、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教学, 不仅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将镇宁乡土地理教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应用中, 确实起着良好的作用, 能在课堂中合理的进行利用效果也十分明显, 但在地理课程中, 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的。因此, 在乡土地理教材应用过程中, 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 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 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 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在地理课程中, 对于其中的知识点, 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 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 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 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 应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材料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 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 是否要利用较多的例子就值得考虑了;学生的精力有限, 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

因此, 乡土地理材料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 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 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意义

1.1 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明确要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要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开展调查和研究, 做出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长期以来, 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 从黑板到课本, 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 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更不能用地学原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乡土地理课程实践资源的利用, 可以使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形成学生真实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以及正确的地理判断。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 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本地有地形要素比较齐全的地方, 地理教师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 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 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 看一看, 比一比, 就会迎刃而解。这样, 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 既弄清了概念, 又加深了印象。

1.2 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提出要不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 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 进而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 做到胸怀祖国, 胸有大志。

2 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缺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 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 缺少课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而对于像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这样一项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 有许多教师不知该如何去教, 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 一方面,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 不能及时地进入高中实际的地理教学中, 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结构过于简单化

从开发出来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素材与内容上看, 不少教师偏重知识资源, 特别是有关所要用到的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 但忽略这些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 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 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 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此外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 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但对学生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这样也必然会造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

3 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实施策略

3.1 教学中以地理课程资源为教学实例

在讲述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学原理等知识时, 当碰到一些带有结论性和抽象的地理判断时, 为了增强说服力, 可以选用有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料加以印证。比如近几年初春, 在一些地区的大风、沙暴天气, 就是快行冷锋天气的最好印证。在教学中, 可以指导学生先收听天气预报, 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测时间, 来确定观测的时机和程序, 记录观测的现象,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快行冷锋天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沙暴天气的发生较前些年严重, 这就成为沙暴天气成因人为原因分析的最好例证。另外像“一场春雨一场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的长短变化, 我国的降水分布, 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都可以在乡土范围内找到例证。

3.2 加强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也有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 讲授气候时, 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 包括温度, 降水。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 也可以向长辈请教。这样的实践活动坚持一段时间, 学生对于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如学习地图时, 难点在于对方向、比例尺的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一次自主调查绘图, 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而且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市容进行调查, 要列出街区内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的名称, 还要简要分析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问题, 同时提出改进意见, 并绘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图。这样, 有的同学平时连周围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 这下他们的收获就不仅是懂得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了。

3.3 做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 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内容, 选择适当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适当的场所。在活动中, 要加强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 比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如气象组、环境保护组、城市规划组、园林绿化组、乡镇企业组、工农业发展组、旅游资源调查组等等, 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拟定若干课题, 也可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研究课题, 让学生有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有尽有加强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只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 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利用措施, 发挥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作用, 就会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摘要:做好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 就要明确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意义, 认清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实施有关策略, 做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任蔚.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 2006, 9.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地理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传统的纸质地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初中地理教学的需求。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地图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纸质地图的各种不足,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现代化的资源和工具。电子地图能够将地理知识和信息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此,本文主要对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子地图;初中地理;应用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69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地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抽象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地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地图的出现为初中地理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合理地运用电子地图,能够解决传统纸质地图直观性不强,学生获取信息困难的弊端。并且电子地图丰富的功能,可以增强地图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感受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看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电子地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时代发展给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接下来,我们就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以直观真实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宇宙,小到砂砾,并且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也是非常大的,人类寿命有限,是无法历经所有地理现象的发生和演变的。地图是人类研究地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传统的纸质地图,我们只能够看到平面静态的地理现象,无法体现地理事物变化的连续性。而随着电子地图的出现,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電子地图则可以通过三维效果,将地理事物以真实、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还能够动态演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比如,板块运动、海陆变迁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地理现象,这对于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是非常有利的。

(二)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适用的,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难以长时间集中。而电子地图具有图文并茂和人机互动等特点,将其运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对地理知识去探索和实践,从而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是一种多维思维能力,其已经跳出了点、线、面单一的思维模式,要求人们从多维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地理事物会随着环境和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对地理事物进行思考时不能够用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传统的纸质地图只能够从某个固定角度来重现地理事物的发展情况,这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电子地图则可以通过动态、直观的方式来模拟重现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可以借助电子地图从不同角度来对地理事物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促进了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就地理教材设置而言,初中地理教学需要很多地图,而且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包括了多个种类的地图。一方面,是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片比较少,即便有大多也是模糊不清的,而很多教师所用的地图和地理挂图等基本都比较陈旧,难以及时进行更新和编辑。而合理应用电子地图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电子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各种平台、软件中都具备庞大数据的资源库。虽然当前很多初中学校并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理教学资源库,不过所配备的教材解析中大都带有一定的电子地图,相较课本教材来说,电子地图清晰度高,而且应用起来十分方便。

除此之外,除了网络教育平台中会用很多电子地图资源,还有一些专业的地图软件中也包含了很多清晰的地图,如谷歌地图、GIS软件等。而这些软件还能提供虚拟现实、动画等教学资源,自主生成教学专用的地图。在这种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学习和引进这些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手段,以便更好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动画与复合叠加功能

动画功能是电子地图的主要特色功能之一,其可以将地理事物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动画更加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的知识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这些知识都可以运用动画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合理运用动画地图的功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复合叠加功能是指在电子地图当中将若干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进行叠加,并复合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对比辨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且地理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理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联系,而通过复合叠加的方式则可以有效考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板块运动》时,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可以借助电子地图中的复合叠加功能,将板块运动地图、全球火山分布图、全球地震分布图等多张地图进行叠加展示,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全球火山、地震多发地区地壳板块运动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地震、火山频发的地区板块运动都相对比较活跃,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板块运动和全球地震、火山分布情况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地理事物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三)展示各种图表,发挥电子地图虚拟体验功能

初中地理课程中丰富的地理表象基本都是通过图表进行呈现和表达的,这不仅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掌握阅读和应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通过图像与文字等形式表达这些信息的基本技能。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得加强注重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就初中地理教材来看,其中存在着很多图表,而深化学生对这些图表的认识便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过就传统地图来说,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合理应用电子地图便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电子地图中的图像变换工具能够更好地对地图进行解析,并且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将地图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地图中的信息,对不同事物的属性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虚拟体验是电子地图中的特色功能,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设计出一个虚拟的场景,然后在这个虚拟场景中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与学生进行多元互动,从而有效弥补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性不足的弊端。

(四)合理应用各种智能终端,加强注重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学生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条件,引导学生应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应用这些终端上的电子地图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如应用地图导航、定位等。可以说,智能终端APP推动了电子地图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可以更好感受到地图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进而在实际学习中更加积极。就百度地图来说,不仅能实现当前位置的定位,而且还能进入街景模块观察周边的环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APP,借此来推动学生电子地图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习和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认识。

电子地图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在没有完善和成熟的经验指导和借鉴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应用完成之后进行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解决电子地图应用不足之处,进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子地图的作用。反思内容具体包括所应用的电子地图与本课程内容融合度、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以及所形成的效果等。通过这种方式,初中地理教师才能逐渐认识到自身在电子地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电子地图这种新方法的接受程度,最终实现熟练应用电子地图的目的,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地图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其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电子地图,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直观感受,以此来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芮.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6.

[2]张玉林.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6).

[3]吴至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6(4).

[4]孟培.初中地理教学中高效运用地图资源的策略分析——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疆域》为例[J].生活教育,2017(3).

[5]丁文利.探究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5(11).

作者简介:张永兴(1978.12— ),男,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同样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基于此,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省建水、思茅、昭通、曲靖等地的乡镇中学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到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为: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低、教师非专业化现象突出、地理教学整合科技新技术手段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鼓励与支持地理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西部农村;教师现状;对策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都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这种高要求与低能力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将有助于落实地理新课程在西部农村地理教学实施,同时,有利于解决其实施过程问题,以此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为此,了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通过对云南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开展调研,以期解决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一、研究调查情况

围绕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基本状况的目标,对云南省建水、思茅、昭通、曲靖等乡镇中学师资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内容涉及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状况等问题,调查对象为上述各地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即有效问卷率为96.07%。

二、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在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并不容乐观,因此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是师资队伍现有和潜在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地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低于于老年教师,如20--29岁的年轻教师较少,只占16%,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32%,而50岁以上的临近退休的教师占了较大比重,即52%。

2.说明地理教师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人才梯队中明显缺乏年轻老师,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农村学校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师资的教龄与职称结构存在不足

从教龄来看,地理教师的教龄结构表现为“两头多、中间少”,即教龄在5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各占20.1%和38.5%,前者虽有朝气但经验不足,后者虽经验丰富但职业倦怠感也相对较重,而既有一定教学年限,又有充沛精力的中年教师相对较少为41.4%,教龄结构不尽理。另外,本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教龄相对较短;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非地理专业出身,或者是兼代其它学科。从职称来看,职称结构偏低,即地理教师的低级职称较多,而中高级职称过少,这与教师的教龄明显很不相称。同时,一些地理教师的职称多是通过其它学科长期的教学而取得,也就是说地理教师的职称与地理教学没有多少联系,这从他们教学地理科目的时间也反映出来,这些教师中,有58.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为2--5年,有3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在两年以内,只有10.9%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是6--10年,而没有一位教师教授地理在十年以上。

(三)地理教师学历水平低

学历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本科学历的地理教师仅占29%,而专科学历的地理教师比率却高达71%;地理专业的教师占29.2%,而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占了70.8%。并且经了解高学历的教师大多都是通过函授等学习手段后期获得的,可见,初中地理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对口的教师比例小,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村初中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非专业化现象突出

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技能等内容。一位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的专业思想也不坚定,这可从近86%的教师教授地理是因为“上级的安排”或者“教地理比较轻松”中明显的反映出来,而且绝大部分地理教师对自己地理教学的要求仅仅是“能应付过去就行”或者“混日子”,他们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高远的理想,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同时学校主要对他们的主科教学或主要工作进行评价,打击了教师对地理这一副科专业提高的积极性。据了解,一些长期工作在农村且为农村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教师,得到职称晋级的机会却依然很少,付出与获得很不相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缺失,对待教学和新课程也缺乏热情。

从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的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且缺乏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初中地理课程多是由物理、化学、体育、计算机、英语等教师来上,绝大部分的地理教师都未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课的系统训练。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的地理课程,极少是由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担当,而更多是由所占比例高达70.8%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担任。

大多数教师在进入地理教学岗位之后,他们并没有就地理专业知识做专门的研修或者相关的系统培训,本身的地理专业知识极为匮乏,他们难以根据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这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五)地理教学整合科技新技术手段水平不高

由于这些乡镇初中的地理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培训,所以他们的地理教学技能也很不足,比如说,地图技能是地理学最为基本的一项技能,也是初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是据了解不少地理教师上课仅要求学生勾勾重要文字,死记硬背图形。

接受调查的地理教师中,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3S技术”、“全球变化”和“数字地球”等知识不了解的居然占到了61.2%,听说过但不清楚的为38.8%,而且,超过86%的地理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特点的地理知识。

总的来说,这些乡镇中学地理教师严重匮乏,非地理专业教师比例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年龄结构与教龄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地理教学态度与方法有待改善,专业素质偏低且提升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地理教育发展。

三、提升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素养的对策

1.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加强专业和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西部农村山区贫困县,地理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尤为重要。那么,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学习呢?这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有以下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地理教师的自学或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二是参加有关部门的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地理教师职后培训,如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职称晋升培训等;三还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各种学历教育加强学习。此外,也可以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来学习。

2.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地理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召唤和必然要求。首先是地理教师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需要,地理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来认识并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变化,才能走在地理教育改革的前列;其次是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需要,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地理教师的埋头教学,更要靠地理教师的教学研究;再者教学研究也是提高地理教师素养的必须途径。然而,就该区而言,其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不足,加之大多数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难开展教学研究。因此农村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素质和研究条件,选择适合于自身的教学研究方法和类型。比如,初步参加教学研究的农村地理教师可以从撰写教学经验与体会式文章入手,渐渐的地理教师更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地理教学经验、体会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逐步的提升撰写比较严密和规范的地理教研论文的水平。

3.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是据调查农村初中乡土地理教育缺失,这使得不少学生认为地理课程远离个人生活。其实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素材性资源,如独特的地貌、气象气候、生物生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俗民风、古老的民间传说、动植物的栽培养殖技术等社会资源。因此,在缺乏乡土地理教材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通过新教材开发乡土地理内容,使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与农村社会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以致用的效果。

4.鼓励与支持地理教师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

教育的得失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所调查的老师中,都普遍存在着的地理教师教学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现象。因此,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程,学校还应该鼓励地理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支持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地理教师的学习和教研提高其实施地理新课程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争取给地理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促进他们提升学历、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等。此外,还可多开校内外交流会等,以形成互助共长的和谐校园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主要与地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农村经济实力不足有关。可以说,由于受到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对此,应该提升地理教师素质,加大投入,建设并完善地理课改配套体系,从各方面保障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既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要加强专业学习,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切实做到学教研结合,从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民,仲小敏. 地理教学论[M].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

[2] 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夏志芳.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乡土初中地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趣味化的生活教学手段,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开展生活活动等,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古人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人的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由此可见地理知识涵盖面之广,可谓是包罗万象。初中阶段是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知识的欲望,为取得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因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导致学生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有利于搭建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地理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全面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 生活化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活化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涵盖“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而“学”则是学生向教师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生活化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等,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将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法的特征

关于生活化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今,生活化教学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实践性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此可见,“用”是“学”的核心所在。既然要以“用”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立足实践,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学习实践”和“实践学习”为基础,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其次,主体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立足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为中心,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开展趣味性的生活实践活动等,促使教师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趣味性特点。趣味性是生活化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同时也会感染教师,促使教师用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点多是其学科的主要特点。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传统灌输式的地理教育模式,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教师将会改变过去单调的、乏味的理论讲解模式,融入富有趣味性的地理现象,生活案例等,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进入地理科学世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思维都是极其关键的元素。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主要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的质量。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導学生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生活现象理解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全面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促使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学生探索欲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生活化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自主”与“探究”,都是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倡的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相关问题时,如果采取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不会那么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采取角色扮演法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人类、鱼和植物”,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情境对话。这种角色扮演法的开展,有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对自己的影响,而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前面我们谈道:现代教育极其重视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即学生在习得知识时,也应当能够灵活应用,方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决定了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相比,初中地理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够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应用和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

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利用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首先,开展生活化的游戏活动。对中学生而言,游戏依然是其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初中地理教师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通过生活化教学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时,笔者开展了“记忆大比拼”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人,分组完毕之后,教师随机说出世界上15个发达国家、15个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重复1遍。教师说完之后,学生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记忆,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记得最多。这种游戏活动,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同时也是极其考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考验集体智慧的。

其次,融入生活化的地理故事。在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有关地理的生活故事。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倾听愿望更强,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融入旅游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使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第三,设计趣味性的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地理科学知识去理解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构建“生活问题导学”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例如,飞机的跑道沿着风向建设,实现飞机“逆风起降”的目标,那么,飞机“逆风起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如,在初中地理经纬网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生活化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听老人说:“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为什么北半球大陆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不在冬至而在“三九四九”呢?这些生活常识,对学生而言,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学生从未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过。而教师设计这类富有趣味性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取得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資源,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

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使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地理教学课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生活教育资源有乡土资源、教学道具或者是生活实物等。我们以乡土资源的融入为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事物等。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融入,是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促使地理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如地方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乡土风情等,都是教师可以融入的重要的乡土资源。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乡土地理,不仅能够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时,因水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话题讨论:让学生分析本土的水资源状况。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交通运输等相关知识时,也可以结合所在城市的交通道路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布局,了解交通流量,分析哪些地方交通规划不合理,等等,这类融入乡土地理资源的教育模式,是全面提高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地理教学课堂

为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地理活动,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民族区域的划分和民族风土人情”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开展了“风土民情知识竞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竞答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瑶.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5-46.

作者简介:

荆国祥,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中学。

上一篇:煤矿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管理系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