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2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2.1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一)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说明理由。 (1)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反比例 ) (2)总页数一定,看了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不成比例) (3)购买铅笔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正比例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走的路程和时间。(正比例 )

(二)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小组相互检查)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140÷2=210÷3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

(三)解决问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解:设生产360套服装需要x天。 160︰4=360︰x 160x=360×4 x=360×4÷160 x=9 答:生产360套服装需要9天。

2.一列火车行驶360km。每小时行90km,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km,要行x小时。

(四)教师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问 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学生理解题意,口述内容。

生:已知条件:张大妈家用了8 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 要求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师:用算术法如何解决

生: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钱。 (1)每吨水多少元? 28÷8=3.5(元) (2)10吨水多少元? 3.5×10=35(元)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2.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1)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 )和( )的( )相等。 (2)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1)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根据: 张大妈家用的总钱数:张大妈家用水的吨数=李奶奶家用水的总钱数:李奶奶家用水的吨数。即:水费:吨数=每吨水的单价(一定)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28 : 8=χ:10 8χ=28×10 χ=280÷8 χ=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5.变式练习

(1)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42元可以用几吨水?. 每吨水多少元? 28÷8=3.5(元) 42元可以用多少吨水? 42÷3.5=12(吨) (2)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28X=42×8 X=42x8÷28 X=12 答:王大爷家上个月用水12吨。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

(3)知识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二、教学例6(课件情境出示)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用电量, 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反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5.回顾与反思: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反比例关系解答。 6.追加问题: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7.学生独立尝试用比例解答。 8.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学习致用(课件出示)

1.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

)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 2.我会分析:

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想:

(1)题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 数量 )和( 总价 )。

(2)( 单价 )是一定的。所以( 数量)和(总价)成 (正)比例关系。

解:设要用X元。 6︰4=X︰3 4X=6×3 X=6×3÷4 X=4.5 3.做一做 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支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只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支?

解:设如果只买单价2元的,可以买x支。 2x=4×1.5 x=4×1.5÷2 x=3 答:可以买3支。

4.只列式不计算:

(1) 一个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加工零件x个。 189︰3=X︰9 (2)小红8分钟走了5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用了14分钟,小红家离学校大约多少米?

500︰8=X︰14 (3)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米,这棵树有多高?

解:设这棵树有x米 4 : x = 2.4:1.5 (4)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解:设14周用x小时 x:14 = 10.6 : 6 (5)一个晒盐场用100克海水可以晒出3克盐,照这样计算,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

解:设可以晒出x吨盐 585000 : x = 100 : 3 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 解:设x吨海水可晒9吨盐 9 : x= 3 : 100 (6)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样计算,要生产540套西装,需要多少天?

时间 = 每天生产的工效(一定) 工作总量 ÷180 :3 = 540 : X (7)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

平方数 = 每平方米用块数(一定) 总块数 ÷618 :18 = X :24 (8)我能解决(用比例解答)

a.某农场要收割小麦140公顷,前3天收割了84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才能收割完?

时间= 每天工作效率(一定) 总公项数 ÷解:设剩下的x天才能收完

(140-84):x = 84 : 3 b.每天跳绳600下,2分钟跳了240下,照这样计算,还要跳多少分钟能完成计划?

时间= 每分钟跳的下数(一定) 总下数 ÷解:还要跳x分钟能完成计划. (600-240):x = 240 : 2 c.小明家用收割机收割小麦。如果每小时收割0.3公顷,40小时能完成任务。 (1)现在想用30小时收割完,那么每小时应收割多少公顷? 解:设每小时应收割x公顷。 30x=0.3×40 x= 0.3×40÷30 x=0.4 答:每小时应收割0.4公顷。

(2)每公顷产小麦8t,这块地共产小麦多少吨? 0.3×40×8=12×8=96(吨)答:这块地共产小麦96吨。 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课堂小结

用比例解这类问题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

2、例3。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3、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面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94.53:8=15:40=1.60.8

4、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5、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什么叫解比例?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的第1-3行。

(2)提问: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什么来解比例?

学生小组议一议,汇报。

2、教学例2: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这是法国巴黎著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理解:“1:10”。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模型的高度:原塔的高度=1:10。

(3)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320米。)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知道其中的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未知项。(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师: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怎样根据这个比例中的三项来求另外一个未知项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谁来说说看?

板书:解:设这座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

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谁上来做做?

(4)质疑: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等式。

师:对了,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把比例改写成了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我们知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抽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5)指导检验:

1、算比值是否相等。

2、看外项的乘积和内项的乘积是否相等。

(6)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课件出示)

3、这个比例你能解答吗?出示例3:1.56= 2.5x

(1)谈话引导学生理解例3,这个比例形式上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 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

(3)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4)同学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师生小结解法,指导规范书写解题格式。(板书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35“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解决问题:练习六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五、布置作业

p37第7题、p38第10题

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例3:1.56= 2.5x

2.5×6 1.5未知项(x)320米1.5x=2.5×6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x=

X:320=1:10

10X=320×1x=10

X=320÷10

X=32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普遍感觉《函数及其图象》一章特别困难。笔者认为, 只要教师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 利用教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非但学生不会感觉难学, 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 教师适时的进行反思性教学, 也能有效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发展。

2 案例简述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 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中“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

2.1 利用课后练习解答抛出问题,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师:下面是课本50页练习第2题, “试用描点作图法画出49页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

(函数解析式为同学的各种解答情况 (列表略) (图1) 。

请大家以4人为一组, 讨论哪种解答合理, 并说明理由。

生1:我认为图象 (1) 、 (2) 、 (4) 不正确, 因为从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我们知道v不能为0, 所以图象不能经过坐标原点。 (很多学生都成恍然大悟状表示赞同)

生2: (1) 、 (2) 、 (4) 、 (5) 都不对。因为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v代表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 t代表从小华家到镇上的时间, v又不能等于0, v和t的取值应该都是正数, 即v>0, t>0, 所以图象只可能在第一象限。

师:好!很好!同学们能够把数形结合起来考虑, 还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真不简单。请同学们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3: (3) 也不对, 从图象上看, 它只有两个点描得正确, 其它都不对, 例如v=4时, t=3.75, 而点 (4, 3.75) 却没在函数图象上, 且 (3) 和 (4) 都不是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各点。

生4: (7) 也不正确。在中 (t>0) , v的值越大, t越小, 而从图象 (7) 来看却相反。

师:现在只有 (6) 了, 它是否是问题1的函数图象呢?先请画出 (6) 的同学讲讲他是怎么画出这个图象的。

生5:我是按照自变量取值范围选取v的值, 再计算出相应的函数值t来列表、描点, 然后按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 用平滑的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 我认为我的解答是正确的。

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解答用热烈的掌声进行了肯定, 学生也对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都想自己动手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突然有个同学说:“如果没有 (v>0) 的限制, 那么的函数图象就应该是 (5) 了。”教师马上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进行验证, 并适时的告诉同学:“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形如图 (5) 的双曲线。”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作业和讨论中, 你认为要吸取什么教训?

生:画函数图象时, 要先判断出函数图象的形状, 再选取适当的点列表和描点, 连线时要注意用光滑的曲线, 依次的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

(学生分组画函数的图象) y=x6和y=x6-

2.2 利用图象得出性质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所画的反比例函数图象, 谈谈你的发现。

生1:由于x和y的取值都不可能为0, 所以图象永远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

生2: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1、3象限, 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因为从我画的图象可知, k=6>0, 此时图象位于1、3象限, 且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另外, 从列表中发现, k>0时, 若x>0, y的值也大于0, 若x<0, y的值也小于0。所以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1、3象限。

生3:“当k>0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说法不对。因为我发现:当x=-2时, y=-3, 当x=2时, y=3, y就不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但当x=-1时, y=-6, 从 (-2, -3) , (-1, -6) 这两点看, y又是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

师:这个同学的发现很好, 看来k>0时, 在整个坐标系中, y不一定随x的增大而减小, 该如何讲才正确呢?

生4:应该说, 在每个象限内, 曲线从左向右下降, 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师:总结得很准确, 还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又讲出了k<0时函数图象的性质, 并且总结出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3 反思与启示

3.1 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负迁移

由于学生受一次函数图象的负迁移, 学生在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错误, 在自主探究中, 追寻着这些错误进行探究, 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 不断得出结论, 又不断被否认, 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 印象深刻。

3.2 在自主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利用学生自主纠错的方式,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近正确答案, 随着探究的深入, 一个一个答案被否定, 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又不断地肯定同学的探究, 还采用多媒体教学, 验证学生的猜想, 使学生受到鼓舞。

3.3 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只是一种形式, 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而本节课, 老师利用学生自己画出的图象, 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反思, 积极调整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究,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数学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善于处理教材, 使数学课堂成为合作的课堂、探究的课堂、讨论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发展、富有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反比例函数,教学案例,反思

参考文献

[1] 刘莉.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学数学教育, 2006, 12.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宣化区圃园街小学王宪纬

1.加法中的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定)

加法关系不成比例

同理:减法关系不成比例

2. 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正方体的体积(变量)=棱长(变量)×棱长(变量)(比值不一定) 棱长(变量)

不成比例。

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变量)=边长(变量)(比值不一定) 边长(变量)

不成比例

4.圆的面积和半径

圆的面积(变量)=半径(变量)×π(定量)(比值不一定) 半径(变量)

不成比例

5.砖的块数一定,铺的面积与方砖的边长

铺的面积(变量)

=方砖的边长(变量)×砖的块数(定量) 方砖的边长(变量)

(比值不一定)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的制作

为保证地理信息的精度, 需要制作分辨率较高的正射影像, 为提高正射影响的分辨率就需要重点解决包括:1.纠正点来源与纠正点选择。2.高精度DEM的必要性。3.影像融合方式及方法的确定, 以下就分别对这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 纠正点

纠正点的来源可分成三种, DLG以及DRG上读取所需要的更新的影像纠正点, 或野外实测的方式得到纠正点。取得纠正点后, 通过全野外实测取得检测点, 以此对正射影像的精度进行检测[1]。根据卫星姿态数据确定纠正点。如果卫星姿态数据能够实现较高的利用率, 那么每个影像区域只需要选择4-6个纠正点。如果为卫星姿态数据的利用率较低, 那么每个影响区域就需要选择9-15个纠正点, 从而保证取得理想的像素精度。

无论是何种纠正点来源, 只要设置一定数量, 充分结合比例尺精度要求, 剔除粗差, 做好检测工作后, 都可以满足DLG更新所需的RSDOM精度要求。

(二) 是否需要应用高精度DEM

影像微分纠正是正射影像制作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需要利用用到DEM, 一些学者认为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正射影像就需要采用高精度DEM,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正射影像的质量和DEM精度并没有直接关系[2]。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曾有学者进行实践验证, 分别利用1:10000DEM与1:50000DEM进行影像微分纠正, 得到以下结果, 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不同精度DEM进行影像微分纠正, 所取得的误差结果是不同的, 因此建议根据具体资料以及比例尺选取适宜精度的DEM进行正射影像的影像微分纠正。

(三) 影像融合方法

影像融合的目的是对正射影像“上色”, 使影像能够得到更加贴近实际颜色的效果, 有助于地理信息的识别、判读与解译, 提升地理数据更新的完整性。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变换、比值法以及乘积法。通过实践表明, 通过主成分变换的方式能够取得最佳的色彩效果, 与空间辨识度, 建议选用此种融合方法。

二.基于正射影像的中小比例尺DLG更新方法

目前常用的更新方法主要包括先外后内、先内后外以及一体化更新等几种方案。以下分别对具体的更新方法及适应范围进行探讨。

(一) 先外后内

此种方法即先开展外业调绘, 之后开展内业的数据更新, 也就是接近常规的航摄测量法。这也是目前省级、国家测绘项目的常用更新方法。主要流程是先搜集资料, 开展野外调绘, 并进行影响纠正取得正射影像, 通过野外调绘与正射影像进行内业更新、编辑数据, 最后整理成果, 完成更新工作。当这种方式的效率相对稍低, 主要适用地形较为破碎的地区, 如果需要更新的地区发生了较大变化, 还需要局部重新开展测绘, 增加了任务量。

(二) 先内后外

即先根据正射影像开展内业预处理与相关更新, 之后进行外业核查调绘。先内后外的方式得益于目前具有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技术, 有效实现了室内判读、机助识别。先开展的内业室内判读主要包括性状特征、体积特征、色条特征、纹理特征以及阴影特征等。根据这些特征能够预先构建内判模型, 以此先开展内业工作。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较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规划布局明确情绪, 具有明显的重点像素, 内判准确性高。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则不宜采用。

(三) 一体化更新

这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更新方法, 综合了前两种更新方法的优势, 以多工序交叉的方式开展一体化更新, 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因传统更新模式较为落后, 加之目前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年轻的作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操作能力, 使这种方式成为可能, 这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结束语

为有效完成中小比例尺地理信息的更新工作, 就需要借助如卫星遥感以及航摄等生成正射影像, 以此对中小比例尺DLG进行更新, 综上所述, 本文首先对高分辨率正射影像的制作方法进行探讨, 在此基础上, 分别对先外后内、先内后外以及一体化更新等不同更新方法进行分析, 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摘要:为助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需要确保基础地理信息的准确性。目前以正射影像作为基础对现有小中比例尺DLG (矢量数据) 进行更新的方式已较为成熟, 并已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以此作为研究重点, 着重对基于正射影像的中小比例尺DLG的更新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正射影像,中小比例尺,DLG,精度

参考文献

[1] 杨眉, 刘建军, 李雪梅, 张元杰.基于Arc GIS镶嵌数据集的正射影像数据库构建方法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 2014, 08 (01) :33-36.

比例尺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自由裁量权;行政执法

现代国家权力中,最强的权力就是行政权。我国行政法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权力日益膨胀,这就大大增加了政府职能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造成的侵害。行政法治理论必须对应社会发展和行政法制实践的现实需要,否则就不足以科学地解释行政法制现象。仅仅依靠传统的行政法理论已经无法科学解释现代行政法实践,因此,行政法的发展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完善面临着实践与理论的严峻挑战。

传统的依法行政或行政合法性理论只单独地强调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制定法,不得与法律规定相违背,即没有自由裁量权,因而只强调了形式上的合法行政,并未达到依法治国理念对行政执法的要求。传统的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的主要监督方式只能是羁束行为,没有任何的自由裁量行为,但是随着现代法制的发展,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我国的行政立法取得了巨大发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主要的行政立法均已完成,建构起了基本的行政法律体系,同时,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此外,《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出台为规范行政主体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执法人员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程序违法、强权执法、暴力执法、违法失职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完善与推进。同时行政裁量权有增无减,更有继续膨胀的扩张之势,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行政法的发展过程中,行政执法不仅需要控制政府的羁束行为,同时也要控制政府的自由裁量行为。

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中适用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并将二者与合法性原则相结合,这样才能在行政法理论研究和行政执法实践面临困境时,使行政执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意在探讨通过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去分析和解决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一、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理论分析

合理性原则在我国通常表述为: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决定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扩大。合理性原则从实质方面对自由裁量行为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内容合理。可以看出,合理性原则存在的目的,一是为了缓和合法性原则在指导行政执法时所产生的矛盾,二是优化、平衡国家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利益以及规范和指导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免受侵害。

王周户教授认为:“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法律的立法目的;政府的行政行为应有正当的动机;政府的行政行为应考虑相关因素;政府的行政行为应符合客观规律。”这是王教授对中国现行行政法的理解,他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存在种种缺陷,已经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要对行政合理性原则重新定位,进行类比划分。从实体上看,行政合理性原则表现为平等对待原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分类同应松年教授是一致的,认为主要是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这两大原则,但他也有自己的观点,也是中国大陆乃至世界上多数国家法学家的主流观点,即认为比例原则是合理性原则的一个子原则。

喻文光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涵为: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常考虑的基础上,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我国行政法在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行政法合理性原则的影响,大多是从主观方面考虑的。如注重从合理性原则的目的、动机、合乎情理、正当性等来展开,在实践和理论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实践中不易与合法性原则紧密结合;第二,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在行政法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英国的合理性原则,存在制度上的一些阻隔,不易于适用;第三,过于强调主观因素,使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空间变小,仅仅在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中有所应用,但是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会有一些变化。

理论界通说认为比例原则通常包括三个子原则,即妥当性(适当性)原则、必要性(最小侵害)原则和狭义的比例(均衡)原则。

1.妥当性(适当性)原则

妥当性原则即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能够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行政目的的实现。通常认为,尽管只有部分实现手段的功能,也不违反妥当性原则。它着重表现为行政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客观联系。若行政主体所采取的行政手段根本不能实现行政目的,那就属于违反比例原则,具体地说是不妥当,即不适当。

2.必要性(最小侵害)原则

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小侵害原则”,它是指在妥当性原则获得肯定之后,在能达到行政法律目的的各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对行政相对人侵害最小的方式去实现行政目的。但是,它的适用是有限制的,适用此原则时必须存在多种可以达到行政目的的手段或方式,否则即不能适用,正如中国人常说的“杀鸡焉用宰牛刀”。

3.狭义的比例(均衡)原则

狭义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实施应衡量其目的获得的利益与侵害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二者的轻重,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此行政行为才合乎常理与法理,才符合立法的最本质目的。狭义的比例原则是从价值的方面规范行政权力与采取的行政措施之间的比例关系。

综上所述,妥当性原则关怀手段对目的的实现作用,必要性原则注重于手段的最小负面影响,狭义的比例原则是对采取手段所实现的目的的价值进行考量。

随着各国行政法的发展与完善,比例原则在行政执法上与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相互作用,其已成为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我国行政法上还没有明确比例原则的概念,在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中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比例原则主要适用于行政自由裁量权领域,其基本涵义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领域内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在全面衡量公益与私益的基础上选择对相对人侵害最小的适当方式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这样说来,比例原则也称“最小侵害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得实施公权力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才有可能使得行政行为合法、合理、合情、符合民众的预期。

只有从过去的追求形式正义转变到追求实质正义,从注重实体规则到注重程序公正,才能真正符合现阶段行政法的发展规律和适应新时期行政法的发展需要,但是要做到这样的转变,迫切需要引入比例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分析

随着行政法的发展,行政权力日益强大和自由裁量权的膨胀,使得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就需要防止国家机关夸大公共利益,要制约国家行使自由裁量权。在我国的行政法领域,虽然合理性原则应当承担起此责任,但是面对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如何达成二者的平衡,依合理性原则似乎很难达到。对于比例原则来说,此问题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可以看出,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领域日益突出,与合理性原则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约束,减小行政执法中的滥用职权和显失公平的现象,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对二者关系的明确划分,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1.比例原则包含合理性原则

台湾著名法学家陈新民教授认为,行政法的几大基本原则中有比例原则,但没有合理性原则,在他看来,合理性原则是比例原则的—个方面,是一个子原则。这种观点显然是比较个性的,目前也只有他是这样坚持和研究的。

陈教授的这种观点,笔者是不赞同的。中国的行政法从无到有,再逐步发展和完善,最开始只有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没有比例原则,只是在行政法逐步发展过程中才出现了现实需要,比例原则才慢慢地被运用并日益普及。如果说合理性原则包含在比例原则之中,但在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源头及过程中无法找到比例原则的渊源,换句话说,就是比例原则没有依据。没有办法去解释和完善中国行政法治,这是与中国行政法背道而驰的一种理论,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他的这种理论就是错误的。追究其根源在于我国行政法发展比较晚,最初的理论并不完善,最初确立的基本原则也并没有考虑到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实践经验,在行政法对合理性的进—步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不可能包含合理性原则。

2.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相通但不相同

(1)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相通之处

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二者各有侧重点和独特的内容,但是二者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二者的功能都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如何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及审查自由裁量行为的合法性给出了一个标准;都是为了使行政执法在合法的前提下让其行为变得合理,符合大众的预期,使得行政行为能实现个案正义与公平。

由于我国行政法发展比较迅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从司法自由裁量的控制方式来看,自由裁量权中滥用职权,法院可以做出撤销判决;对于显失公平的行政行为,法院有权变更。这样看似很正常,其实很混乱、很模糊。第一,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过分扩大了自由裁量权的权限,可能只是简单依据了行政合法性原则,基本抛弃了合理性原则,也偏离了比例原则;第二,对于滥用职权的行为界定不清,不知道是依据合法性原则还是合理性原则,根据通说的权威观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职权范围内,但行政机关不正当地行使职权,不符合法律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滥用职权是违法的,但这里的不当行为可以理解为不合理而非不合法。这样就会造成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不容易区分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往往做不到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也做不到合情合理、适当,当然也不会符合比例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仅适用于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行为,并且是显失公平的自由裁量行为才属于合理性原则范畴。而滥用职权则是合法性原则所要约束和规范的范畴。当然,比例原则也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中的显失公平。分清行政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的各自功能和规范的范畴,也就解决了在行政机关执法过程中对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就会更多地依据法律,尽量做到合情合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使行政法赋予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符合最根本的目的。

(2)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不同之处

①渊源和法律位阶不同。比例原则是大陆法系行政法范畴的“帝王条款”,具有宪法位阶。最初来自法治原则,虽然我国后来引进比例原则时将其放在合理性原则里面,但它的重要性、意义以及原有的位阶是无法改变的。虽然合理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是我国原有的两大最基本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但其实行政合法性原则是一个下位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是合法性原则在自由裁量权上的进一步要求。

②适用范围不同。比例原则的适用范围远远大于合理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合理性原则仅仅适用于行政执法中利用自由裁量权时出现显失公平的领域,而随着比例原则的广泛运用,贯穿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执法等各个行政法领域,运用极其广泛并且非常实用,受到中国行政法学者的青睐。

③判断标准不同。合理性原则没有具体的审查标准,只是简单规定如公平公正、同等对待、考虑相关因素、正当考虑、比例原则等。缺陷主要是主观判断,缺少客观实际的评判,无法很好地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广泛使用。但是比例原则的要求是立法目的:符合目的性;手段:适当性;手段和结果要成正比:损害最小。可以看出,比例原则是从适当性、必要性、妥当性出发去判断一个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更加完善了我国需要加强的司法审查制度。

从这也可以看出,比例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实质的行政执法,有效地控制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就可以解释我国在行政法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引进比例原则以及比例原则为什么可以在被引进之后迅速地被广泛应用。

3.合理性原则包含比例原则

中国行政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行政法基本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而在行政法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地吸收了比例原则,但是比例原则只是作为合理性原则的一个子原则在行政执法中适用,尤其是在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中广泛地被应用。从合理性原则的内涵来看,我国的合理性原则是包含比例原则的。例如,符合立法目的和符合大众对行政执法公平公正的预期。

中国大陆的行政法学教授、专家及学者都认为合理性原则包含比例原则,如叶必丰教授认为:“我国的合理性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行政决定的内容应当有合理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平等对待,比例原则和记常判断的三个方面。”因此可以看出,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关系——合法原则是合理性原则的前提,而合理性原则则是比例原则的前提,比例原则是合理性原则的进一步适应和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和延伸。但是比例原则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并不以合法性原则为前提,那么也就谈不上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或者是“延伸”甚至是“例外”,这样看来,比例原则是在行政法全部领域可以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另一个法律原则。但是目前是不可能的,因为比例原则在我国的行政治发展历程上没有其自己的独立理论渊源。但是现实是比例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对行政法的作用范畴不同,合理性原则的着重点是衡量自由裁量权是否符合适当性问题,而比例原则则使制约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的—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广泛地适用于行政法的各个领域。

三、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对我国行政法发展的意义

1.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对我国行政法发展的意义

我国的行政法发展还没有成熟,在这个关键时期,利用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有利于缓和和化解在行政法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很好地利用这两者有利于中国行政法体系的完善。例如:在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提供了方向和方法;尤其是在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指导和充实现代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的法制建设。

2.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对约束行政执法的意义

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的运用,更好地约束和规范了行政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有利于实现行政法上的个案正义,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限制自由裁量权,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权力滥用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显失公平,更好地平衡了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使得在三种利益出现对抗时,为各种利益的取舍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标准。例如:在自由裁量权日益膨胀的今天,如果没有合理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的规范和指导,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尤其是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可能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缓和这一矛盾最有效、最根本和最彻底的方法就是好好地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和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关系,共同去约束和指导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使行政执法回归最初的本质目的。

四、结语

从前文分析来看,不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主流观点还是其他学者的个人观点,对于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的关系,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比例原则的关系都是不同的,但是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是并列的行政法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只是比例原则在合理性原则的内部不断地凸显出来,逐渐地发挥它的优势。不仅仅在立法领域应适用比例原则和合理性原则,而且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也要符合比例原则和合理性原则,应衡量其中不同的因素和利益,分别赋予恰当的比重。无论是给付行政领域还是侵权行政领域都可通过比例原则的适用,有效保障公民权利,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此合理性原则在引进比例原则之后越来越彰显出其对现代法治尤其是对我国行政法的重要性,给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等以全新的审判视角。总之,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既在行政合法性原则之内,又在行政合法性原则之外,并逐渐主导并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全行政合法性审查衡量标准,二者是现代行政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所在。随着当代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合理性原则可能会随着比例原则的广泛应用有所改变,使其更加全面合理地指导和约束国家机关的行政活动。

参考文献:

[1]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王周户.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喻文光.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8,(04).

[5]胡建森.论公法原则[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蒋转明.比例原则在行政法领域的运用[M].2008,(06).

[7]胡康生.行政诉讼法释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杨珍珍.合理性原则与比例原则的比较[J].点睛法库,2011,(0l).

[9]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保险运营督导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医务人员剖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