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5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首先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最后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风险阀值

一、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概念

“传导机制”这个概念的来源是物理学,但是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应用是最多的,并且还被推广到了其他的领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基于狭义的角度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较为复杂的外部大环境之中,这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来自某些方面的风险,通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将其蔓延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环节中,从而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轨道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困境。基于广义的概念而言,风险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生产环节之间的传导,更是经济大环境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传导。我们知道,在市场条件下,每个企业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企业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根链条,如果其中的某个企业发生了经济上的风险,那么就会将这种风险传导到与其相关联的其他企业之中,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链条。

二、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

(一)风险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形式多样的。如果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来划分财务风险,那么财务风险可以被划分为这几种形式,分别是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回收风险、资金筹集风险、资金分配风险。

(二)风险源

毋庸置疑,财务风险传导的对象自然还是财务风险,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财务风险传导现象弱要发生,那么必须具备财务风险客观因素这个条件,换言之,也即风险源的存在,才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传导现象,这是个必要条件。通常,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均有可能存在风险源,企业运行的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便由此产生。财务风险源的形成因素中,内部因素不要集中在财务管理环节上,而外部环境因素则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在内的一系列因素,内外因素都会给企业的财务安全造成影响。

(三)风险流

依附性、非对称性、流动性和耦合性通常被认为是财务风险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财务风险的抽象性也很强,如果想要将企业的财务风险传导规律以形象性和生动性表现出来,则可以将财务风险比作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经济能量,这种经济能量一直蕴藏在风险源之中,而一旦遇到了风险集中的现象,那么大能量的经济能量就会冲破风险源而释放出来,这种流动的经济风险,也即风险流就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无限蔓延开来,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造成影响。财务风险传导过程中,财务风险会在企业的各个功能节点上进行依附,这些节点随后会发生联结,增强能量,最终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风险载体与传导路径

风险载体和传导路径同样应该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得到重视。资金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核心,财务风险在企业的传导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载体:物质、资金、信息。风险载体主要指的就是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财务风险的依附性决定其会依附一些事物仅为传递到企业的财务活动细节中,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被不断放大。而风险流从风险源中释放出来后便会在风险载体上进行依附,随后沿着传导路径将风险传递到财务管理的各个节点上,并最终形成内生传导与外生传导两个传导层面,企业在剖析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的时候,可以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利于全面分析。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是对财务风险源进行控制。针对筹资活动面临的风险,我们首先要对筹资的宏观大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市场变化,进而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政策进行调整,这樣可以有效降低外部环境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针对利率筹资风险,最关键的是准确把握利率的走势,这样有助于做出最合理的筹资安排。还有汇率筹资风险的防范要从安排债务的币种结构入手进行调整。最后是筹资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财务状况、股票行市以及未来现金流,这样可以有效把控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二要提高企业面对财务风险的缓冲能力,不论是人力、资金还是实物,都需进行储备。当前的市场条件下,财务活动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是说,企业获取收益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都很大,而财务风险是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否则便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行造成重大的影响。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债资金、外汇偿债基金的形式来削减风险。另外,如果要实现企业的连续经营,保证正常的生产活动不被风险打断,那么就要在经济订货批量的基础上考虑置存保险储备量。另外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策略进行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是避免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阀值的事件发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的风险传递会更加频繁,这就需要委托人重视对委托代理关系的重新调整,对企业的企业财务活动监督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目的便是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升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理,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我们开展企业的财务风险传导控制工作,从而增强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在控制过程中将财务风险缩小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财务风险的流动,切断传导途径,从而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史文红.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5,(17).

[2]陈百伙.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9).

作者简介:

张瑶,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大英县供电分公司。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货币政策的传导”即货币当局货币政策变化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主要有“利率传导”、“资产价格传导”、“信贷传导”3种模式,本文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进过程,对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分点论述,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影子银行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可控性、扩大了货币政策可传导途径、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影子银行 货币政策传导 影响 演进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理论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涵义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是货币当局货币政策变化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当然,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发挥作用是一个漫长而多变的过程,期间要经历许多环节,存在很多变数。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将货币当局的政策信号准确、及时传递给中间过程的有关金融变量,使其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量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模式

从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传导机制模式看,主要过程为: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利率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首次提出以实际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传导机制,其作用过程为:货币供应量下降-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下降。主要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影响货币市场利率,通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有机联系,使资本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发生同步变化,影响资本成本、汇率等因素,从而影响投资、消费、进出口,进而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变化。

2、资产价格传导机制。货币学派的观点集中于资产价格传导,主要有两种传导渠道:托宾投资q理论和消费的财富效应。托宾将q定义为企业市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值较高,说明企业的市值较高,可以通过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上升;如果q值较低,企业不会购买新投资品,使得投资支出下降。其传导过程如下:紧缩货币政策-股票价格下跌-q值下跌-投资下降-国民收入下降。托宾的理论主要从企业投资的角度来考虑。消费的财富效应传导机制,主要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衡量,即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股票价格的涨跌,进而影响居民手中财富的价值变化,最终引发国民收入变动,过程为:紧缩货币政策-股票价格下跌-居民财富下降-消费减少-国民收入下降。

3、信贷传导机制。在信贷市场中存在着因不对称信息和合约执行成本所产生的代理问题,这就产生了信贷传导渠道,包括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基本传导渠道:

(1)银行信贷渠道。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银行间接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某些类型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企业融资更多依赖于银行的贷款。当中央银行控制信贷规模,使商业银行不得不减少放贷时,企业被迫减少投资,从而引起整个经济变动。这一过程为:紧缩货币政策-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企业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2)资产负债表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净值变化发挥作用的。较低的企业净值意味着在贷款上的抵押物较少,这将促使银行减少对企业的贷款;较低的企业净值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企业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上。主要表现为:当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净值,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减少,投资支出下降,总产出也随之下降。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进

(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性

1、传导机制具有阶段化特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发现,建国以来,经济制度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就处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同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跟随经济制度的变换呈现动态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我国货币政策是行政干预型的传导机制,整个传导过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管理办法完成,具体过程为:信贷计划-贷款总额-投资与消费-物价与国民收入,传导机制刚性强、时滞短、见效快,却常常违背市场规律。

2、传导机制运行载体的金融市场发展仍然不完善。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但是却仍未实现健全的发展,整个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货币市场内部发展存在问题。货币市场中银行间市场发展迅速,沿袭我国信贷传导的传统,银行间市场也是货币传导最主要的运行载体。但是其他市场,如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不能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信号,限制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范围。

3、利率长期受中央政府的严格管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是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重要的价格信号作用。当然,这里的利率指的是市场利率。但是,在我国,显然不具备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长期以来,利率都受到中央政府的管制,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直接定价,债券发行利率也是由政府部门审定,市场决定的利率只是民间融资的灰色利率,并不被官方所认可。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刀阔斧的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多年的调整和突破,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外币贷款、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但是关系银行、企业、居民切身利益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仍由政府控制,离市场化还有较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巨大差别。

(二)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改革开放建立之后,新时期我国迎来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根据我国现实国情,资本市场发育还不不健全,偏重于股票市场,而从股市的发展行情看,其与货币政策调节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并且与庞大的银行信贷融资渠道相比,资本市场的作用范围小、力度低,因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集中于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两个方面。

1、银行信贷传导渠道。从计划经济时期,中央银行就通过信贷计划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以此决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途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我国也开始强调更多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银行的信贷政策,减少行政干预。

2、利率传导渠道。发达国家的利率传导渠道是建立在完全市场意义的利率基础之上,而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我国利率尤其是存贷款利率缺乏市场基础。因而,我国的利率传导渠道有自身的特点。目前,除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外,我国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等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已经实现了市场化的操作。因而,利率调控主要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另一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前一种方式中中央银行每年会根据经济形势和预期发展,强制性的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并将该政策信号传递到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和市场据此做出理性反映,调整自身经济行为,从而将信号传递到实体经济,完成货币政策目标。后一种方式主要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企图建立一种纯市场化的利率传导机制,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健全,也缺乏可传递的基础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未完全放开,导致利率传导过程中问题重重,并不能准确作用到实体经济有关变量。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可控性

1、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方向的可控性。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直接向间接转变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逐渐放大,使得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的额度和期限。但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营风险和效益的考虑,长期偏重大型企业贷款,致使中小企业资金链一度陷入断裂。

2、降低了货币政策数量的可控性。在较为单一的银行传导模式下,商业银行成为市场货币供应的来源,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来控制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进而影响社会派生存款,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子银行出现后,除了信托、证券、股权基金等正规金融机构有吸收存款的功能外,典当、小贷、租赁、担保等机构却变相吸收存款,并提供高昂的利息,大量活期存款涌入这些机构;同时商业银行借助的理财产品,其规模不断增加,尤其是其中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隐含贷款的替代品,同样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投放,使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减弱。

(二)影子银行扩大了货币政策可传导途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但与之相反的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调控的对象却不断减少,货币政策可控的传导途径逐渐狭窄。央行取消对所有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控制后,调控从直接向间接转变过程中出现大量监管真空地带,尤其是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增长较快,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影子银行机构更是游离于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之外。这部分机构自有资金循环运作的渠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偏离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使得中央银行再单纯依靠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显得同益狭窄。非银行金融机构分流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银行自身通过腾挪表内资产,扩充资金来源的行为,减弱了中央银行传统的数量型政策工具的作用力,使运用该工具的传导渠道被动的弱化和扭曲,货币政策的力度减弱。在一国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各类影子机构的中介作用,加速了资金流通频率,使得市场不再需要单纯依靠货币增量满足需求,只需要加快资金的周转即可有效回避政府的控制,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可传导渠道,极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率。

(三)影子银行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货币传导时滞是指从采取货币措施到取得最终效果所需的时间过程。货币政策实施后需要经过金融机构传导至金融市场,进而影响社会和居民的行为,最终实现调控目标,这其中每一环节都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贺军.对“影子银行”也要一分为二[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11).

[2]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

作者简介:

王 靓 (1975.3-),浙江宁波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宁波通商银行总行。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市 300071)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应用当代主流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2002年以来相关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探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汇率传导渠道的运作机制以及传导效果,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金融环境、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协整检验;VAR模型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为了抗击金融海啸的巨大破坏性,西方主要经济国家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中央银行也果断地采取了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显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效遏制了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联系货币因素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体经济活动的中介,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当前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全球化浪潮的层出不穷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都给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从而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近年来,西方一些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界定货币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前沿性。

二、文献综述

从实证研究方面来看,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计量经济方法在货币政策应用领域里的深入研究。1980年西姆斯(C. A. Sims)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计量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1]。此后,VAR模型便被广泛地运用于货币政策的研究之中。Bernanke(1986)运用VAR模型对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效果,因而信贷渠道在美联储的政策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2]。Dhakal & Kandil(1993)运用VAR模型考察了美国股票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资产替代效应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冲击[3]。Kamin & Rogers(2002)建立包括实际汇率、产出、通货膨胀3个变量的VAR模型对墨西哥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出的改变主要是由自身冲击得以解释,但永久性汇率贬值对产出的不利影响具有持久性[4]。从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来看,总体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仅从定量分析方法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简单回归分析,2000年以来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采用了高等计量模型。盛朝晖(2006)研究了我国1994—2004年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发挥主要作用,利率传导渠道的作用得到发挥,资本市场传导渠道效应开始显现[5]。楚尔鸣(2007)对2000—2005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很难引起利率的变动,而且利率也不是引起投资和消费变动的主要原因,从而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存在梗阻[6]。孙敬祥(2008)实证检验了1996—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得出了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相对较弱的结论。研究表明,利率对各经济变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偏弱,而货币供给可以跨过利率直接影响消费、投资和产出水平[7]。江群、曾令华、黄泽先(2008)对1993—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变迁有其特定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是适应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8]。柳明花、李虹墨(2008)对我国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虽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都作用于经济,但信贷渠道效果更加显著[9]。董亮、胡海鸥(2008)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资产价格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但是投资的托宾q效应和消费的财富效应都很不明显,以致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在我国不够通畅[10]。蒋科(2009)选取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国的贷款总额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产出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等月度数据,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现在我国货币政策能够同时通过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通货膨胀率,但只能通过货币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率[11]。王振杰、陶士贵(2009)比较分析了1994—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渠道效应,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但信贷渠道起主要作用,而货币渠道只是作为辅助机制而存在[12]。

可见,我国学者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前沿成果。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或某个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而缺乏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本文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外汇管制的逐渐放松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渐进实施,资产价格和汇率两方面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问题时加入对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的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三、分析框架与变量选取

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影响汇率,再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到产出水平,具体分析框架: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故在分析汇率传导渠道时需要选取的变量指标有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产出。

在汇率指标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衡量汇率水平的指标。有效汇率是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汇率指数,用于反映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一般来说,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并且一国货币在对某种货币升值的同时也可能在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其他货币升值(或贬值),其幅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国际上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察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实际有效汇率的样本区间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际清算银行(BIS)(http://www.bis.org)网站的汇率报表。净出口采用月度贸易差额t来度量,样本期间同样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数据来源于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的月度贸易差额情况表。货币供应量仍采用M2度量,产出水平也继续采用工业增加值q度量,数据与前面的分析相同。

四、数据处理与检验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贸易差额t不仅具有非零均值和上升趋势的特征,而且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故先对其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经调整后的序列记为tx,实际有效汇率f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从而不需要进行季节性调整。同时为了消除数据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再对f、tx取对数,分别记为Lf、Ltx。

(一)单位根检验

建立VAR模型的前提要求是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或者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首先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模型中的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则可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模型中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则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于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也可以建立附加协整约束的VAR模型。

平稳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其中ADF单位根检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单整阶数。由于后续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的滞后期长度非常敏感,因此本文滞后阶数的选择原则应使回归式的残差符合白噪声状态①。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f、Ltx的水平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接受原假设,而其一阶差分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所以变量Lf、Ltx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约翰逊协整检验

由于所分析的经济数据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VAR模型估计参数。但是具有相同单整阶数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即各数据序列之间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满足建立VAR模型的条件。由于是多变量数据序列的协整检验,故在此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来对其进行检验③。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小于各自的临界值,即接受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唯一的协整关系。所以变量LM2x、Lf、Ltx、Lqx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仅仅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不能完全说明在长期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货币供应量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既有可能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也有可能是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了确定货币供应量与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必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不是引起贸易差额和产出水平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我国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净出口和产出水平的传导有效性较低。

五、模型建立与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

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的滞后期,滞后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太小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性可能会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模型参数估计的误差过大;若过大则会使模型的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①,经过计算滞后2期的AIC值和SC值最小,故模型选择滞后2期是合理的。利用EViews6.0软件建立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其向量表示形式为:

LM2xtLftLtxtLqxt=0.8041-0.00630.0005-0.00380.5605 0.8165 0.0005-0.0708-8.1572 1.2776 -0.0466 -1.88920.7728 -0.2478 -0.0106 0.6448LM2xt-1Lft-1Ltxt-1Lqxt-1+0.2095-0.00490.0006-0.0096-0.3340 -0.0323 0.0013-0.08041.4873 4.98870.08428.8457-0.66980.14360.00380.2797LM2xt-2Lft-2Ltxt-2Lqxt-2+0.0067-0.5487-1.0551-0.1166

(二)脉冲响应函数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的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情况,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因此,为了更具体地展现货币政策汇率渠道的传导过程,以及更为形象地说明货币供应量、汇率、净出口和产出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将利用汇率传导渠道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它们的短期动态特征。用EViews6.0软件生成的脉冲响应过程如图3所示,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的计算值,两侧的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

从脉冲响应函数图来看,对于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实际有效汇率在第1期基本没有响应,第2期的脉冲响应值也只有0.003,随后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短期内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很小。贸易差额对于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8,第2期降为0.03,第3期又增至0.09,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即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导致净出口的小幅增加。工业增加值对于来自贸易差额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第1期的脉冲响应值为0.012,第2期降为0,第3期又增至0.007,随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我国净出口的变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

(三)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能够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各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基于汇率传导渠道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图4。图中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

从方差分解结果图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预测误差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第12期时为74.5%,而来自货币供应量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仅为6.0%,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效果较差。贸易差额的预测误差波动同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时达87.8%,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仅为2.7%,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净出口的传导有效性非常低。对于产出水平来说,其预测误差波动受自身影响的贡献度在第12期时为55.4%,而来自实际有效汇率的信息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达到34.4%,这说明我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所作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货币供应量的改变很难引起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这降低了货币政策操作对实际有效汇率传导的有效性。虽然实际有效汇率在短期内对产出水平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并不是引起净出口和产出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是导致中央银行通过汇率的变动来影响净出口,进而影响产出水平的有效性不足,这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程度同样较低。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国外汇率制度的实践经验来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实行浮动汇率制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推进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开始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迈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关于汇率调整路径的选择问题成为了讨论的热点。从现行可供选择的方案来看,主要有长期固定、阶段调整、即时调整这3条路径。如果选择长期固定,就意味着保持人民币现有汇率水平长期不变,这种调整路径实质上又恢复到汇改之前的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比较严重的约束。如果选择即时调整,就是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即时变动或频繁变动。从目前来看,这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要求,也不符合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本意。所谓阶段调整,就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实行阶段性调整,在阶段内保持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在国内经济趋热时适度使人民币升值,而在国内经济趋冷时适度使人民币贬值。这种汇率调整路径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比较温和。

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要坚持渐进性、可控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当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近期来看,就是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减少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被动操作,增强人民银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的主动性。当然,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经验来看,一国的汇率制度需要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总的趋势是更加灵活。今后可根据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趋势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健全市场汇率形成的环境,逐步实施真正的可上下浮动的、有目标区间的汇率制度,从而构建起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 Sims 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J]. Econometrica, 1980(48):1-48.

[2]Ben Bernanke. AlternativeExplanations of the Monetary-income Correlation[J]. Camegic 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86(25):49-99.

[3]Dhakal, Kandil. Causality Between the Money Supply and Share Prices: A VAR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3(32):52-74.

[4]Kamin, Rogers. Outpu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 Application to Mexi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2(18):85-109.

[5]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

[J].金融研究,2006(7):22-29.

[6]楚尔鸣.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84-88.

[7]孙敬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分析与检验[J].经济师,2008(8):44-45.

[8]江群,曾令华,黄泽先.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动态分析:1993—2007[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40-44.

[9]柳明花,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6-19.

[10]董亮,胡海鸥.中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32-35.

[11]蒋科.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分析:1998—2008[J].世界经济情况,2009(3):65-68.

[12]王振杰,陶士贵.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5-50.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就是农产品交个波动随着市场渠道产生溢出效应的过程, 对其传导方向进行划分可以分成空间传导及垂直传导, 农产品价格波动在国内的传导路径可以是二者中任意一个传导方向;但是其在国际上的传导就需要是两者叠加的过程;国际价格传导及国内价格传导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学者们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问题时, 一般都觉得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生产价格及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一起构成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垂直传导路径, 这三个环节通常也是按照一定的传导路径进行的, 即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农产品零售价格, 这几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国际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主要是按照三种方式进行传导的, 分别是成本传导方式、贸易替代方式以及直接传导方式, 其先利用空间传导路径跨越市场边界, 之后再利用垂直传导对我国的物价水平进行影响, 在一些环节中这一传导可能是双向的, 还有一些部分环节中也许会出现断裂。但是当前在“垂直”及“空间”两个传导方向还有“国际”及“国内”这两个传导路径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极不对称的情况, 国际传导以及空间传导方面的研究不如国内传导以及空间传导研究, 具体表现在深度以及数量的研究上都不足, 对国际传导以及空间传导的特点研究刻画程度不高。虽然有少部分的学者研究国际传导路径, 且还将垂直传导及空间传导组合起来共同建立了国际传导路径, 但是研究还不够充分。

当前的“大国效应”研究并没有从价格传导层面进行, 当前已有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方向还是关税福利“大国效应”和贸易“大国效应”, 大多数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的学者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我国的农产品进口的“大国效应”问题上, 研究主要内容就是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让国际农产品的价格也出现上涨, 这一情况会不会给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带来消极影响。

2 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的对称价格传导就是在一些规律性的假设下, 价格波动的传导在绝对时间以及规模上应该是对称的, 这种模式是能够被传统工业/市场定价模型预测到的。而非对称价格传导 (Asymmetric Price Transmission, APT) 就是用不均质的方式解决价格波动的定价现象。一般都认为对称传导模式是比较规律的, 而APT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然而实际证明, APT更可能是一种规律, 而不是例外, 这证明之前的理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那些理论无法对APT的广泛存在进行价格解释或者是预测。另外, 非对称传导规律性也体现出各国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而制定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农产品比较特殊,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还会对政治以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这就需要注重处理好。

当前的农产品非对称价格传导理论较为丰富和完善, 我国的学者也都认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会完全传导, 进而引出了波动的传导效应问题, 这一问题中有放大效应、大国效应、传导时滞等。这都让学界注重思考这一问题, 而出现非对称性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调整、市场势力、信息不对称[1]。在研究的方法方面, 已经有很多的国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农产品比较特殊, 体现在调整成本、季节性、易腐性等, 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实证模型。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国外的相比还较为不足, 我国的非对称性研究最主要就是集中在金融领域中, 但是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非对称传导效应的研究较少。

3 国际农产品价格非对称传导的实证研究

3.1 APT模型

APT模型包括门限自回归 (TAR) 、持续门限自回归C-TAR) 、冲量门限自回归 (M-TAR) 和冲量持续门限自回归 (MC-TAR) 模型等。

如果ρ1=ρ2, 即传导是对称的, 否则是非对称的。

上式中衰It减幅度取决于如果取决于, 即为M-TAR模型。

3.2 数据说明及处理

研究期间为2005年1月~2017年6月, 国际农产品价格选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的周度数据, 记为LNFDD, 国内农产品价格选择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的周度数据, 记为LNDDD。分别取一阶差分值为DLNFDD、DLNDDD。

3.3 实证过程及其结果

首先进行ADF检验, 结果显示LNFDD、LNDDD均不平稳, DLNFDD、DLNDDD均平稳, 可进行后续的协整分析。

接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显示国际大豆价格是国内大豆价格的格兰杰原因, 而国内大豆价格不是国际大豆价格的格兰杰原因。

最后进行门限协整检验, 结果见表1。两个模型都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并均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拒绝原假设H0∶ρ1=ρ2, 表明这些价格传导都是非对称的。

4 结论及对策

4.1 结论

在研究农产品价格传导路径上, 研究主要就是围绕我国垂直路径进行, 但是在国际以及空间传导的研究方面就不如垂直传导, 这体现在深度以及数量上。因此, 实证工具以及主要理论都是围绕垂直传导特点建立的, 没有注重对空间以及国际传导的刻画。虽然我国有一些学者展开了国际传导的研究, 且将垂直以及空间传导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国际传导路径, 然而缺乏针对空间传导及垂直传导各自的特点研究, 缺乏理论, 没有实证分析。

注:⑴、⑵、⑶、⑷、⑸分别为原假设H0∶ρ1=0、H0∶ρ2=0、H0∶γ1=0、H0∶ρ1=ρ2=0, H0∶ρ1=ρ2的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0%、5%、1%、0.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

在农产品价格波动非对称传导研究中, 国外将非对称传导文献的研究中心放在农产品领域中, 研究的对象也较多, 然而我国和国外相比就较为落后, 在研究文献上也都是集中在金融领域, 而关于农产品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性就缺乏研究, 研究数量严重不足, 在理论以及实证研究上都明显落后。

我国学者对“大国效应”进行了很多的讨论, 讨论中心就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大国效应”问题, 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让国际农产品价格也随之增加, 研究这种现象会不会给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带去消极影响[3]。我国在市场份额上是很多大宗农产品出口大国, 但我国的出口数量并没有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就是“大国市场, 小国效应”现象,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很可能就是因为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路径出现断裂问题导致的。有很多人都从定价权层面探讨了这一现象, 但是研究视角中并没有价格传导路径层面的, 因此, 我国以后的研究需要注重完这方面发展。

在非对称背景下, 我国缺乏系统的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国际传导机制进行研究, 研究不足。这一研究中对三部分的非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分别是价格波动成因、传导路径、传导效应, 当前我国有的文献也只是围绕传导效应这方面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 另外两部分的研究却没有得到注重。其实波动的特征会和波动一起被传导非对称的传导路径也会让波动效应出现非对称性, 即波动成因的非对称性可能会导致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 或者是传导波动性路径本身非对称性也会导致这一结果。

4.2 平抑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干预上应注意其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特征, 如相关部门应关注生猪、猪肉价格波动的门槛值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调整幅度, 把握价格调节的节奏与力度, 有的放矢进行宏观调控。

需进一步完善反映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监测制度, 建立更加灵敏、准确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的不完全性是造成农产品价格非对称传导或非线性调整的原因之一。要使全国各地的各类农产品价格、供需信息, 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利益相关者, 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预期。

摘要:由于放大效应、大国效应、传导时滞、市场势力、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价格传导可能不是对称的。以大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传导为例, 发现农产品价格国际传导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 建议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干预上应注意其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特征, 把握价格调节的节奏与力度, 进一步完善反映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监测制度, 建立更加灵敏、准确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关键词:非对称性,农产品市场,国际传导机理

参考文献

[1] 王孝松, 谢申祥.国际农产品价格如何影响了中国农产品价格[J].经济研究, 2012, (3) .

[2] 周金城, 陈乐一.我国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动态传导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4, (01) :82-83.

传导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 年2—8 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70 例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抽签的方法, 将70 例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5 例研究对象。 经过研究发现对照组有16例女性研究对象, 有19 例男性研究对象。 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43~82 岁, 其平均年龄为 (54.35±3.5) 岁, 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患病时间为3.5~11.3 月; 平均病程为 (4.7±0.5) 月。 对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变程度分类可以划分成, 轻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3 例, 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 例, 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0 例。 经过研究发现治疗组有14 例女性研究对象, 有21 例男性研究对象。 治疗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42~79 岁, 其平均年龄为 (56.68±4.4) 岁, 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患病时间为3.2~11.6月;平均病程为 (5.5±1.2) 月。 对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变程度分类可以划分成, 轻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 例, 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 例, 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1 例。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生命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等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其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对象实施基础治疗, 针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病人的血糖, 预防病人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 同时对病人使用神经营养药, 防止神经进一步受到损害。

1.2.2 治疗组治疗组病人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对象实施基础治疗, 针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病人的血糖, 预防病人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 同时对病人使用神经营养药, 防止神经进一步受到损害, 在这基础之间进行针灸方法仅干预治疗。 在病人的曲池穴、 合谷穴、外关穴、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方法每日针灸1 次, 每次针灸40 min。 7 d为1 个治疗过程, 连续针灸3 个疗程后, 观察治疗效果, 并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检验方法

1.3.1神经传导情况判断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神经传导功能进行检测的项目为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正中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 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胫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

1.3.2治疗效果评价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 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完全消失, 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正常则可以判定为治愈。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 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基本消失, 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正常则可以判定为显效。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 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基本消失, 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基本恢复, 则可以判定为有效。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 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没有明显改变, 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基本无变化, 则可以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0 进行统计分析, 对技计数数据使用t检验, 对计量数据进行Kb2分析。 判断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的质量有效率比较

经过实验发现对照组病人中经过治疗后治愈有3例病人, 显效有12 例病人, 有效为7 例病人, 无效为13例病人, 所以对照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62.86%。 而治疗组病人经过治疗后, 治愈有10 例病人, 显效有15 例病人, 有效有9 例病人, 无效有1 例病人。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14%。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0.89±3.56) , 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 (38.79±2.51)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1.59±2.51)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37.25±3.11) 。 治疗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56.19±2.47) , 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 (47.12±3.12)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9.12±2.15)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5.18±1.31) 。 对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与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治疗结果对比发现, 治疗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病人的治疗效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做大量实验发现, 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由于病人机体内部局部组织出现循环障碍, 病人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病人感觉障碍, 四肢肿胀, 不能够自由活动。 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障碍严重的影响神经系统的水分和营养的供给情况, 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相应的病变, 如果这种疾病不进行及时处理会导致病人出现神经的闭塞, 最后只能进行截肢,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方案是:对症治疗和去根治疗, 即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病人周围神经的功能[3,4]。而在这种现象中医上认为, 痰浊阻塞导致的气血不通。所以正对这种状态需要进行通脉调和, 温经补虚。该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月—2015年8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进行针灸干预治疗后的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发现发现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0.89±3.56) , 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 (38.79±2.51)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1.59±2.51)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37.25±3.11) 。治疗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56.19±2.47) , 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 (47.12±3.12)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9.12±2.15) , 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 (45.18±1.31) 。对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与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治疗结果对比发现, 治疗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病人的治疗效果,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实施针灸干预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进行针灸干预治疗后的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病人使用神经病变基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病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干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其神经传导功能。结果治疗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治疗组病人的神经传导功能好于对照组病人的传导功能。结论 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实施针灸干预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神经传导功能

参考文献

[1] 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4) :41-42.

[2] 曹平, 阳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1) :97-101.

[3] 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4) :260-264.

上一篇:法律移植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当代文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