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10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中小学的科学课程对于未成年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高度统一的整体性作用。然而中小学科学教学一直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少交流和合作。区域性的中小学科学衔接研究活动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平台,但往往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于是基于紧密型学校间的沙龙式校本教研也就在自主、平等、互助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校本”,其英文是“School- based”,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沙龙”式校本教研是指在教研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自选自定主题,自行设计教学活动形式,自行组织活动,自我评价教学结果的活动方式。

现阶段国内开展的中小学教学衔接大多在宏观或中观面上展开,很难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而“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衔接”则是源于参与研究教师的内在自主需求,不仅能在中观面上展开,而且能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开展,使得研究更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一、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可知小学科学教学由于仪器等硬件不足,教师兼职者多等依然举步维艰,初中科学教学长期漠视小学科学基础性的惯性并没有因为新课改而有大的改观。进一步分析发现,衔接问题之原因主要有:

1.小学科学教材与初中科学教材不配套

金华市开发区小学《科学》教材来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而初中《科学》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写这两套教材的专家学者们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编排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处理。导致中小学《科学》教材概念交叉重复,缺乏连贯性,缺乏层次合理的螺旋上升。例如同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重复出现,而难度未变:生态球。

2.小学科学教学的随意性与初中科学教学相对规范性

小学科学在师资配备、课时安排、器材添置等方面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保证和支持,课堂教学得不到一线科学教师的有效实施。这就产生了小学科学教学的相对随意性与初中科学教学相对规范性之间的矛盾。

3.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与两个阶段教师缺乏交流

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差异需要中小学教师参与对方的教学研究,熟悉对方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感悟自己的教学策略。可通过主题式和诊断式课例研究来加强交流。

(二)沙龙式校本教研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在2010年所进行的教师校本教研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反映“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研修活动中,对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最有效”的前几项依次为:同行间的经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师们最欢迎能产生积极、有效人际互动的研修方式。而教师沙龙则是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

于是,我们对教师进行了沙龙式研究的了解程度和喜欢形式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多数教师对沙龙式研究有一定了解,但不是很清楚研究的范式;对沙龙研究的形式以喜欢“聊”和“辩”。

二、沙龙式校本教研研究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活动研究

(一)沙龙式研究活动的类型

1.问题式沙龙活动

教师间交流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大家集思广益,集体讨论制定出解决“现场感”很强问题的方案并实施。

2.专题式沙龙活动

教师群体间形成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并持续关注问题,有意识地尝试着解决问题,这就是专题式沙龙。使每位老师都能“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方案而归”。实践中,专题式沙龙研究活动可按搜集问题,确定主题→加强学习,理论引领→课例研究,行为跟进→定期交流,形成共识等四个环节实施。

3.生成式沙龙活动

教师们遇到仅靠自身很难解决的障碍时,便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有关特长的老师参与活动,这样衍生出的生成式沙龙活动使沙龙活动更有宽度。

(二)沙龙式研究的问题改进

1.教师沙龙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专家指导缺乏现实意义,缺少平等中的“首席”意识。 一般成员发言夸夸其谈,缺乏交流中的尊重理念。听者对他人发言漠不关心,缺乏研究中的对话意识。

2.教师沙龙研究活动中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提升教师沙龙的品质,就必须从民主对话和澄明思想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沙龙制定相关的对话规则。

要制定参与沙龙研讨的资格审查制度。预备的对话者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辨预热,提交发言预案。如果预选者能建立起自己的“期待视界”,即建立起自己对研讨专题的个性化的观点,主持人方可发出参与研讨的正式通知。

要制定适时介入沙龙研讨的对话规则。在认真倾听、明晰他者观点、作出理性评估之后,确有补充或不同的观点的,可适时地发言。

要制定沙龙研讨话题的置换规则。可以尝试拆分话题:如一个教研话题非常大,就可以通过讨论将其拆分为若干个小话题。这样讨论的问题会更聚焦,容易形成研讨成果。

要制定沙龙对话的平衡规则。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为了切实维护平衡法则,我们需要对主持人、领导、专家的“权力”进行合理制约。主持人的权力严格限定在公平合理地分配发言权这个范畴。

(三)沙龙式校本教研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努力,经南苑中学和南苑小学科学教师们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1.参与研究教师乐于合作,善于对话;对教材和学生都有了更专业的理解

通过对参与研究教师的访谈调查,经过沙龙式研究的教师心态更开放,同事间乐于合作,善于对话。

2.实验班学生表现出对学习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选取对等的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进行中小学衔接主体性问卷测查,发现实验班在所有项目上表现出比小学要高的自觉性水平。

3.实验班学生在克服两极分化方面比对比班要好

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考试成绩分析发现,实验班并未取得科学成绩上的绝对优势,但在差异系数上表现出实验班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低于对比班,说明实验班比对比班的分化程度小。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研;网格教研;校本教研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南京,210024)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一、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瓶颈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學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二、网格教研:构建学校全员教研的实践内涵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三、网格教研: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意义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責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课题项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中创新应用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教电馆096311819-023号]。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需要把教学过程精细化,这些首先应从教师备课这一基础环节抓起。集体备课是本校实行的一项制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可目前,本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成为有益的活动,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所在学校展开了新的集体备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运用大家的智慧,致力于集体备课模式的改造与生成。

一、构建依据

1教师的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传统的每天以“笔耕”方式重复着自己和他人的劳动的备课方式普遍感到不满,迫切需要同行的帮助,需要合作交流、沟通分享的备课平台。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因此,学校从集体备课的改革入手,引导教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相关平台进行备课,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2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进入教育领域,促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教师工作走向现代化?经过思考,笔者认为以集体备课为基础,以电子备课为主导,网络校本教研为载体,改革教师工作方式,既符合本校开展的心智教育理念,又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当前存在的诸多难题,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新的备课模式的构架

(一)定义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是融集体与个体为一体的,发挥集体作用,以提升备课质量,通过集体备课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二)构成要素

1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必须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支撑,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优质资源的应用又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这需要备课组成员齐心协力,发挥集体智慧,优化教育资源,把网络环境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2前提条件

①人际关系:同组内教师团结协作。②空间形态:让办公室成为一个备课组的集体空间。③时间安排:由教师个人备好草案,形成电子教案,形成共享文档,其余教师先预览电子教案,然后全组教师讨论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定案。④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研究气氛。

3操作程序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可分为:确定任务,分配课题;个体备课,形成教案;集中研讨,达成共识;研究公案,形成个案;教学实践,验证方案五个环节。

(1)确定任务,分配课题:由备课组长分配课题,提出要求,明确任务之后,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做好准备。具体说来,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做出整体计划。整体计划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教学步骤、实施重点及解决难点的有效措施。

(2)个体备课,形成教案:由每个小组独立备课,给出草案,要求其突出导入,精选例题,形成电子教案,备好教案后,两人交流修改,形成电子教案,构成共享文档。

(3)集中研讨,达成共识:备课组全体成员参与,每天下午交流第二天的教案,并补充完善,形成电子教案,制成课件。

(4)研究公案,形成个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对集体备课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和研究,修正自己的个体备课教案,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5)教学实践,验证方案:上完课后,对前一个教案进行总结、反思,并记录备案,形成电子教案,存档,以备用。

4评价标准

备课过程标准:各环节是否规范。备课结果标准: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是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三)适应性和局限性

(1)适应性:该模式适用于备课组人数较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校,因此,运行时不宜操之过急,可循序渐进。

(2)局限性:过去许多人的实践告诉我们,强调合作可能忽视个别差异和竞争,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弊端,宜留意观察和了解,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学校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学校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校本教研,教师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可谓应时而出,顺势而行。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 立足“一个根本”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中指出: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面向全体学生,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天宫殿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 强化“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理念是指学校将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结合, 将校本教研文化建设与教研组文化建设相结合。当人们所做的事与自己工作联系最密切时, 他们才能清晰地了解为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需要做些什么。当人们产生认知的需要或有问题需要解决时, 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学校教育改革实例表明, 将课程开发和教学改进有机结合, 让教师切实参与这样的过程, 会切实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学校一直认为, 教育科研离每个老师并不遥远, 它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 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就是我们要通过科研解决的课题。又因为教师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向专职的研究员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因此, 我们将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在时间上、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旨在以科研带动教研, 以教研践行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文化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组成单位, 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学科教研组文化建设之上。

(三) 突出“三个发展”

“三个发展”是指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渗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思想。教师发展、学校变革及课程改革是并驾齐驱的。在世界各国, 无论是教育界人士, 还是政府部门都已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 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正是面对着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 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 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天宫殿学校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寄希望于教师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 同时也通过提高学校的层次来帮助教师更地的发展。

(四) 树立“四个意识”

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将围绕“主体、主题、高效、和谐”这四个意识进行。

主体意识:指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以教师为活动及发展主体, 教研活动是否高效进行, 要建立在教师主动积极的活动基础上。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重要的经验, 是充满智慧和探究精神的个体。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主动要求发展的基础上, 运用他们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自己选择的专业问题, 自己设计学习活动, 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并选择为实现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把时间花费在与他们不甚相关的活动上时, 他们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师发展的差异性也可以得到弥补, 教师整体发展的水平会更高。因此做好教师个体发展的引导, 让每个教师从主观上意识到校本教研是自己发展的需要, 是合作学习的最好途径, 是弥补教师整体发展的差异性的最好方式, 校本教研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主题意识:是指每一阶段的教研活动, 必须要有固定的主题, 学校要根据师生发展阶段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在学校大主题下, 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本学段师生实际情况, 确定小主题。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常规性, 根据师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推进, 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把教育提质中的一些大问题分步分阶段实践研究, 总结提炼, 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校本教研要有阶段主题、计划、反思与总结, 一切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围绕主题进行, 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

高效意识:是指向校本教研要质量。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 每阶段的教研活动要有时效性、可操作性的质的升华。校本教研的高效性要在宏观主题的引领下, 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 将教学问题进行分割, 分阶段解决逐个问题, 以骨干带动一般, 以总体发展要求个体, 以个体带动群体, 通过教师们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 达到促进每个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和谐意识:不是指一团和气, 而是指校本教研文化“五性”的统一。

过程性:新型教研组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一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新问题不断出现, 教师面对这些新问题, 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解决, 从而推动教研组文化不断生成新质,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 过程性也体现在教研组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中。教研组会根据本组的总体规划, 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子目标, 从而使教研组文化保持流变状态。

民主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研讨中, 由于教师对教研的意义有深刻理解, 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 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也乐于倾听反面意见, 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直抒己见, 不仅真诚地提出问题, 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找、真找。民主、开放的教研文化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开放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对一切参与者开放, 它要求参与者的头脑和认识全方位开放。这种文化没有人为的等级观念, 只要你参与教研组活动, 你就有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 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 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讨论。“和而不同”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一条基本理念。

合作性:在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学校“知识”围墙将会越来越模糊, 教师应以开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态度走出教室, 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难, 通过交流、共享以及讨论等多种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新性:创新性是新型教研组文化的本质特点。当前, 学校改革和发展正处于转型期, 许多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曾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 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 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问题为新型教研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比如, 教研组长可针对时下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倾向, 摸清组内教师的一些真实想法, 通过多形式的活动, 逐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研价值观, 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 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 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二、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实施措施

(一) 多角度多层次培训, 改变教师的信念、知识及行为

长期的研究成果证明, 在适应的条件下, 培训有可能极大地改变教师的信念、知识、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通过包括理论探究、技能的示范与模仿、在模拟的条件下实践、对实践的反馈以及实地教练等培训形式, 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培训。学校依托上级主管部门, 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 更多的是立足于本校开展校本教师培训, 亦与周边友好学校及同类学校联合, 进行了校际交流研讨学习等等。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绝大多数教师通过专家、学者的主题讲座培训, 他们会吸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多数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学习及课堂教学的观摩, 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规范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要建立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课例或教学案例研究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制度, 修改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长工作制度、备课组长工作制度、教研组活动考评制度、优秀教研组奖励制度、听课、赛课、评课、培训学习等制度。

(三) 加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工作能力培养, 增强教研组活动的凝聚力。

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只有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 教研活动的高效性才能落到实处。展开教研组长校际交流培训学习, 注重教研组长能力培养进行过程指导。

(四) 落实“四个原则”, 规范教研组活动, 提高逐步推进和谐教研组文化建设

人文和谐教研组文化, 由于它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因而它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发展、整体协调、重心下移”原则, 展开一系列的加强和谐教研组文化建设活动。以人为中心, 加强教研组长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督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发展, 加强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整体协调, 优化教研组文化建设。重心下移,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纽带作用。

(五) 落实“五课”校本教研形式, 通过课堂践行校本教研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让教师自己通过合作来研究一些问题和观念, 而这些问题和观念通常是在他们试图使自己的教育实践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相一致时产生的, 通过这一途径旨在能够让教师更有效地控制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教育知识。学校根据学校发展以及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科研, 研究出了“五课”校本教研模式, 在教研的各个环节, 落实“五课”校本教研形式, 通过课堂践行教科研。

(六) 立足师生发展实际, 开展“一校一模, 一科多模, 一模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阐述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动力,实践广西精神,运用有效教育(MS—EEPO)理念,整合工作职能,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培训方式方法,进行系统、梯级、综合、专题、学科的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并创新运用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主题词:

创新 教育 校本培训 教师专业

2011年以来,玉州区教研室以 “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为楔机,努力实践广西精神,增强改革与服务意识,以推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全区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我区把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领导重视,由陈健萍副主任分管领导专人负责。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坚持面向全体教师,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各种形式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的观摩活动。教研室根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组织业务学习。我室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组织了骨干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培训等,认真学习《课堂观察》、《有效教育探究丛书》等,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研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去年,我室共有6位教研员被聘为玉林市继续教师培训团讲师,他们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工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师继续教育力量。

3.深入听课调研。区教研室全体领导和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指导,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均衡发展。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并发挥“毓秀班”骨干教师的作用,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科学分类培训,增强培训实效。

1.系统培训。首先是邀请孟照彬教授及有效教育总部的咨询培训专家对区级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其次是以区教研员为主,对实验骨干教师、镇(街道)辅导员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各实验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对教师进行全员校本培训。强调被培训者的参与和体验,培训班既有针对校长、教务主任等行政领导的;也有专门培训骨干教师的“毓秀”班、“求实”班、学科骨干培训班等;对地方咨询专家培养对象的培养,也由实验之初的38人发展到现在的144人。其中30多人获教育厅聘任为省级专家,受委派到全区12个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改革试点县区协助孟教授开展咨询培训工作。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科对我区中小学校的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韦科长详细陈述了义务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孟教授对我区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进行管理的培训,对我区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五轮考核,并于6月份考核合格后发放有效教育地方咨询培训专家证书。

2.梯级培训。我区按照教、研、训一体化的思路,采取“骨干先行,全员参与,梯队跟进”的方法培养有效教育实验队伍。 我区对5个 “毓秀班”定期进行有教育教训,提高有效教育实验能力。其次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在全区开展第二级有效教育培训活动。再次由“毓秀班”成员培养的骨干,在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中开展第三级培训活动,带动全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3.专题培训。我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我区以课例分析为基本形式,以有效教育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有效教育研讨活动都成为智慧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们有所进步、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增强了有效教育培训的效果。2012年3月23日~3月31日,玉州区举行了小学习作教学培训暨比赛研讨活动,全区各个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历时一个多星期。这种培训方法突破了以往作文教学难,学生写文章无从下笔的困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4.综合培训。我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有效教育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全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对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让教师掌握有效教育基本操作方法,能将课型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教师从有形的境界进入形神兼备的境界。

5.学科培训。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的举办的学科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我区规定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让学校每周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及各项教育法规,还可以集中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2012年春,我区分别举办了物理、化学、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平台互动课型及要素组合等课型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对平台互动方式课型的理解与运用,掌握平台互动课型方式操作理念与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区举办了2012年初中毕业班复习培训暨讲课比赛研讨活动,我区教师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要领,探讨和交流毕业班复习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复习效率。

三、运用“三式”办法,加强培训管理。

我区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师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

1.“网络互动式”管理。该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区教研室负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该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该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该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培训效果。

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教研与培训主要以教育教学课例为载体,研教结合,富有特色。我区各中小学利用校本教研活动为创设教师间交流切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科研平台。有的学校校长亲自主持,并对校本教研培训活动的方案进行研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各校都根据自身实际制订校本校教研活动方案,议程安排科学合理,合乎校情,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并且落实到位,顺利实施。如九中采用了“讨论→互评→补充→拓展”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了现场的教师。城西二中通过采取“听课→评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讨,有的学校通过“教师上课——自我反思——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流程,有的学校采取了“沙龙式”的研讨方式,选择学校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了教师们的深度思考,出现了一个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精彩场面。我区各校校本教研培训活动主题鲜明,教师参与积极广泛,各校校本主题鲜明,研讨主题的生成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各校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评价要点部分比较中肯到位,对于优秀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研讨项目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求解决问题。教师能紧紧围绕各校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参与面极为广泛,发言积极踊跃而有深度。

五、培训成效显著,教育质量提高。

我区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我区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把有效教育培训同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开创培训新特色。据初步统计,2011年教师参加讲课(录像课)比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7人次。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2人次:其中讲课比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人次;录像课获一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2011年,我区“实施有效教育,打造毓秀工程---有效教育(MS—EEPO)方式在玉州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获2011年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优秀奖。《有效教育实践探究》于2011年2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区搭建区内外交流平台,一批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到南宁、防城港、象州等十二个县进行有效教育培训。2011年11月,“全国有效教育广西改革试点经验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州区召开,有效教育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领导、专家600多人高度评价。2012年1月,《人民教育》第1期以《期待以久的变革》为主题,全面报道了玉州区有效教育的做法与成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3月,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修基地、MS-EEPO咨询培训玉州分部落户玉州,玉州有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校本教研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苏尼特右旗第一中学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以获得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本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际,以本校教师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解决现有的问题。现将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建立校本教研的制度,完善校本培训的领导机制

1、为落实校本培训工作计划,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构建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实施具体管理,依托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进行校本培训。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学校综合评价由教科室对教师的各项发展指标进行审核,并予以评分,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同时把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情况与学校的考核、评优挂钩。学期末,学校依据校本培训工作的实绩,评选优秀教研组。每学期都会把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经验、教学个案,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和心得体会等认真总结,不断积累和丰富学校校本培训的有形成果。

2、校长负责制的教研制度

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每月校长室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整合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等各种力量,保证校本教研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3、“五个一”的教学管理制度

即要求教师每学期写一次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周教研组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至少使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每个学期写不少于5000字的笔记。通过“五个一”的落实,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4、“三有三保证”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三有”即参加教研活动有问题、困惑、疑难;有教研专题;有课题研究;“三保证”即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实效有保证。通过抓好“三有三保证”的落实,使我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有力地推动课改向前发展。

二、创设校本教研的氛围

1、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

为了使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教师业务学习。各教研组利用电教设备,观看电教录像,了解新课改动态及课堂教学走向,要求教师认真记录,写出体会,互相交流。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教研服务教学的有机结合。

2、倡导教师自学理论

课程改革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弄清这些理论背景有助于教师理解课改,从而增强改进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欲望。从教师角度讲,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为此,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需交一篇以上专业论文,每个学期都要写不少于5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

3、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

自我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反省,其目的在于修整教学行为,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因此,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有力措施,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质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艺。我校要求教师把教学后记做为每课教案的必备项目,各教研组注意收集教师中的教学成功和失败分析典型案例,让教师相互交流。

4、创设团结、合作、互助的研究氛围

校本教研是一种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的活动, 其主体是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因此,教研组每周集体备课至少一次,把“固定反馈”作为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们把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放在一起集中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由教研组先选定一个内容自己先备课,而后教师们进行交流,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集中大家的精华来定稿,最后根据上课的情况进行评课,总结得失。

三、拓展校本教研的途径

1、注重挖掘骨干教师的潜力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特别是优秀骨干教师,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本校的盟级、旗级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以身示范、师徒结对等方式,提升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同时,在校内挑选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充当培训者的角色,通过示范教学、理论专讲等形式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同行。如我校让计算机教师讲授计算机的使用和简单课件的制作技术,让优秀班主任讲授班级管理的技巧等。这样的“传帮带”活动,使我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它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其在组织形式和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机性。校本教研使教研组的活动由被动到主动,由他觉到自觉,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作用。

3、扎实开展人人一堂好课活动

教导处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核心, 要求每位教师设计一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己最满意的教案,人人上一节研究课。课后,教研组进行开放式评课,互相讨论研究课的成败得失,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4、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教研有目的,人人有课题”,这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基本作法之一。学校每位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根据教学中的问题,都有一个研究任务,进行学科内部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的研究遵循“反思形成课题——研究制定方案——实践予以检验——总结深化提升——成果应用推广”的基本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学习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改善教学实践,坚持“问题引导学习”,实现“教、学、研”的同期互动,使老师们学有方向,研有目的,改有实效, 这样就更好地做到了校本教研有的放矢。

5、重视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校本教研在形式、内容、效率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改善,学校目前建有教学资源库,使传统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在人与人之间教学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人机间的交流,在教研中,老师们遇到了难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所需教学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提高了教师的备课、上课质量。学校提倡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时多利用多媒体等,提高了教师的课改意识和课堂教学质量,激活了教师的校本教研热情。同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到兄弟学校观摩课堂教学并和他们的老师交流,其他校也组织教师到我校观摩,给我们的老师提建议、出招。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关系。

四、开展校本教研实践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农村牧区,大部分基础较差。各班普遍存在厌学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本着自愿的原则,成立了八年七班。一学期以来在班级管理中做了如下工作:

1、先保证稳定

因为学生来自各班,肯定有着或多或少的坏习惯,如上课迟到早退、聊天、吃东西、睡觉等毛病。在本学期的第一节班会,就重点强调“一切从头开始、抛弃坏习惯、从我做起”。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及平时的督促和管理,逐步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觉心、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学生因基础差才来到这个班级,心理上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不以讽刺或嘲笑的语言对他们,为的是防止他们一旦形成破罐破摔的心态和做法就彻底完了。而学生一旦有了些许成绩,就及时鼓励,让他们在获得成绩的同时,逐步找回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氛围。

3、协调各课任教师

既然接手七班,就应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和各科教师私下交谈或共同开会时一再强调不嘲笑和挖苦学生,采取和学生交朋友的方法。同时协调各科任教师共同抓紧学生进入本班后的每一节课、第一星期的课、第一月的课,要求不只是纪律好,而且要求人人在学习、人人在努力的局面。

4、与家长沟通

新接手班级,与家长之间很陌生,为尽快建立起家长、学校共同管理学生的局面,在期中考试完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们见面交流、沟通,在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激起了家长重新管理孩子的愿望和决心,毕竟这些都是家长都已放弃的学生,他们原来都抱着让孩子混完初中下一步再说的心态。现在有了家长的督促,学生觉得受到重视了,学习态度马上积极起来了。

5、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盒”

为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记录下他们成长的一点一滴,学校为每位同学配备了一个“成长记录盒”,让学生每天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比如一页好的作业、一段好的摘抄、一首优美的文章、教师一句好的评语甚至是一张好的图画等等。并且把班级内学生分为4个小组,从“成长记录盒”的充实情况、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且组内同学从交作业、个人卫生、跑操队形、大扫除等方面互相监督,每星期进行分数统计对于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经过评比同学们的热情高涨,对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6、关注住校同学 住校生远离父母,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自由散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引导就会使他们在班级获得的一些成绩消失。孙志远同学从小学就养成的毛病:酷爱上网。寻找各种机会出去上网,星期六回家,星期日早早就来赛汉,但并不回宿舍先去网吧,一直等晚自习快上才返校。有一个星期没有回家,星期六便从后墙跳出去上网。经过多次在班级内开班会以及私下说服教育,更主要的“成长记录盒”的扣分制度:发现第一次扣1分,第二次扣3分,第三次扣5分。要知道在平时每做好人好事一次才加0、5分,“成长记录盒”内充实的内容全面、优秀才加1分。有了班级内成员的举报和小组成员的共同监督,孙志远的上网行为有了很大收敛,尤其是在扣了3分后受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声讨”后决心远离网吧,并要求家长买了篮球进行体育锻炼,几个月以来没有发现有上网行为,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原来上晚自习书都没有,现在上晚自习也能积极做作业、看课本了,虽然还有反复,但相比之下确实进步了不少。曹富山同学在原班就存在厌学情绪,各科作业也懒得做,上课不认真听讲。来本班后,为了充实“成长记录盒”,特意买了“唐诗三百首”等书籍,认真抄写。作业也开始做了,为的是能得到老师的一个大对号或一句好的评语好去充实记录盒。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设想

(一)存在问题:

1、校本培训理论层次低,尚未从培训实践中概括和总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2、尚未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教材。

3、对课题研究的力度不够。

4、教师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有待于浓厚。

(二)改进设想

1、进一步立足学校实际,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研究之路,力争在探索中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使校本培训体系化、理论化、科学化、先进性。

2、领导带头,全体推动,努力营造学校整体教研、学习的良好氛围。

3、 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发挥课题在教学中的效用。

4、 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教师校本培训资源。

总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遵循培训与教研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交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校特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以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农户小额信贷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审计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