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文化范文

2023-09-22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1篇

[摘要]多元文化冲突是当前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理性思维、文化认同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文化以人为本,落实文化育人功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形成大学高度的文化自觉,并以此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冲突 大学文化自觉 以人为本 文化传承创新

[作者简介]金松(1973- ),男,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建设。(浙江 临海 3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校科研项目“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文化自觉的异化与重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326851,项目主持人:金松)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大学作为文化的高地,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大学的文化自觉,促进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多元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传递过程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规范文化的接触、碰撞而产生的文化对抗现象”①。由于大学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使其成为多元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而多元文化又因其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在相互交融、碰撞过程中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基本内涵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大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与一般社会组织相比,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其成员所接受、遵循和倡导,其中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许多核心思想,已成为大学文化的基础和精髓。同时,大学引领社会文化风气,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学校园内的现代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更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彰显自我的特点。但是,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利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并由此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丧失、精神空虚、个人至上等,这与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二)学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冲突

大学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学术文化是大学有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内部心理环境和组织氛围。处于“象牙塔”内的学术文化,相对独立和封闭,往往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其影响范围主要是校园,影响对象主要是师生,活动领域主要是教育教学。因此,学术文化更富传统性、理想性,更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随着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学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社会文化包罗万象,更为现实和功利,更为复杂和多元。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必须坚守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社会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大学又需要主动融入社会,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差异性导致双方相互排斥、格格不入。学术文化认为社会文化庸俗而随波逐流,社会文化则认为学术文化清高而脱离实际,两者很难相互认同、融合发展。

(三)校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大学由于不同的办学传统、地理位置、学科性质等,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校本文化,这种校本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和稳定性,成为各自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载体进入大学,并不断被传播、发展,使大学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和交流中心。由于外来文化与大学校本文化之间在历史渊源、思想基础、价值取向等方面千差万别,广大师生对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同。个别外来文化甚至被各种敌对势力所利用,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传播其意识形态,实施“文化渗透”甚至“文化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根深蒂固的校本文化与内涵各异的外来文化在相互交融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和排斥。

二、多元文化冲突对大学文化自觉的影响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进而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当前,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滑坡,实质上就是文化“不自觉”的表现。

(一)影响大学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是人的一种价值建构和价值追求。因此,文化自觉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它影响和决定人的思维和行动,即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从而影响和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群体及社会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行为的反应方式。在多元文化冲突下,首先是大学传统的校本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霸权”的侵害、挑战甚至取代,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其次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也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形成诸如拜金、享乐、利己、冷漠、虚无等消极现象。

(二)影响大学文化自觉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文化自觉要求人们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对象,自觉地付诸实施,在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思维。大学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其文化自觉的理性思维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多元文化冲突下,快餐文化、虚拟文化等进入大学,这些文化更强调感性的体验,比较功利和浮躁,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难以形成理性的文化意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实践论。同时,面对多元文化在价值规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冲突,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很难进行理性判断和正确选择。

(三)影响大学文化自觉的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的根基和前提是文化认同。没有文化认同,不可能有文化自觉。大学的文化认同就是对其自身文化的样式及其价值的认可,重点是对自身的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定位的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下,由于受外来优势、强势文化的冲击,大学师生对本国、本民族、本校的文化缺乏自信,普遍产生了一种“文化焦虑”,从中折射出大学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既是大学主体文化失落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社会文化认同危机的缩影。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西方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实施全面的“文化渗透”,并将大学作为渗透的主要目标,这更加剧了大学的文化认同危机。

三、大学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

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冲突下,实现大学的文化自觉,既是促进大学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引领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充分发挥大学的育人和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文化以人为本,唤醒文化自觉

一定文化环境中“人”的自我意识与觉醒是“文化自觉”的第一步。大学是文化和人才结合的重要载体,要唤醒大学的文化自觉,首先,必须遵循文化和人的发展规律。政府要克服“市场万能”的思想,防止把市场经济规律滥用于教育文化领域,特别是在对大学及其师生进行评价时,要坚持把文化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世俗性对大学文化的侵蚀与破坏,使其保持应有的文化价值。大学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文化建设有一个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真正围绕自身的文化使命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开展文化建设,坚决抵制“物化”效应和“短期”行为,以高度的自觉精神主动担负起文化建设的时代责任。其次,必须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性。政府的管制模式是造成当前大学文化“不自觉”的首要因素,使其缺乏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空间。因此,要唤醒大学文化自觉,重塑大学的主体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以一种相互倚重的契约关系,真正实现大学和政府在法律上的相对平等地位,逐步打破现有不平等的直接行政附属关系,确保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办学的权利。最后,必须坚守大学的文化特质。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学术文化气质。面对学术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博弈和冲突,要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大学不仅应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善于吸收社会文化的先进因素,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内涵;更应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不降低自己的文化格调,努力消除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如“官本位”、学术政治化、物质至上等。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不仅是唤醒大学文化自觉的关键,也是大学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的支撑。

(二)落实文化育人功能,培育文化自觉

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育人,育人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的自觉意识。教育要让人学会选择,学会批判,更要培养文化自觉,懂得人类文明的内在多样性和多元性,把人类文明放在一个价值整体的高度去理解。培育大学文化自觉,一是要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教育,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和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整合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课堂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有效拓展教育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其亲身感受和事实体验,形成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大学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和思维的方式,给他们更多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不人云亦云、不稀里糊涂,对熟视无睹的事物及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接受,对社会负责任、有担当,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实现大学文化自觉的前提。因此,大学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都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他们理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并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三是要强化师生的文化认同。从内容上看,大学的文化认同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予以更新发展,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文化复古”;从方法上看,不仅要有统一目标,也要适度区分层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的梯度衔接的文化教育格局;从环境上看,要重视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学术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营造纯洁、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文化认同。

(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应当体现出重视文化的作用,并在对全球文化与自身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创新与传播。大学要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首先,要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大学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强人文教育,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不良倾向,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真正融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精髓传递下去。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当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不是为了“文化复古”,而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并从中寻找文化发展的支点。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推进大学文化创新,担负起文化转型的历史责任。大学的这种责任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实现,即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更新文化;加强文化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和创造文化产品;利用大学文化的外溢效应,辐射和引领社会文化。其次,要达到对外来文化的自觉。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是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和互相影响为前提的。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应当理性、包容地对待各种文化,对传统文化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对外来文化既不盲目接受,也不简单排斥。只有正确认识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能有效吸收其精华,通过大学教育的吐纳和整合,推进自身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大学成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外来文化经典荟萃的舞台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同时,大学也必须增强文化安全意识,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构筑文化安全防火墙,有效抵御各种敌对势力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渗透”,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最后,要建立立体开放的大学文化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学应扩大开放办学,善于从社会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以自身独特的学术文化气质,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改变大学内部文化的封闭性倾向,打破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研究机构、不同类型人才的分割管理、互不交流的局面,形成良性的文化互动,促进大学文化的内部整合和优化,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冲突是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和机遇,它既造成大学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对抗冲突,也为大学文化的创新融合发展提供了多元选择和动力催化。在这种形势下,大学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自觉的地位和作用,牢牢抓住文化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文化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文化育人中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高水平、有特色、长效化的大学文化建设,并以此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文化高地。

[注释]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30.

[参考文献]

[1]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3]董玉辉,马金婷,李艳.论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方光华,曹振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思潮论析[J].人文杂志,2011(1).

[6]郑克岭,张庆霞,匡瑾璘.文化自觉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6(2).

[7]胡显章.唤醒文化自觉 培育大学创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2篇

摘 要: 湘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充分挖掘和应用湘商文化资源中的爱国、责任、创新、和谐、务实和诚信等方面的德育素材,则不仅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完善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关键词: 湘商文化 高校德育 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湘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在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充分挖掘和应用湘商文化资源中的爱国、责任、创新、和谐、务实和诚信等方面的德育素材,则不仅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还能完善大学生德育内容体系,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

一、湘商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与功效

湘商文化是在对湖南商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概括基础上形成的一大商业文明体系,包括湘商的财富积累、经营艺术、商业伦理、科研教育和建筑居住等诸多要素,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并自觉对湖湘文化进行了传承、改进和发扬。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湘商源流、湘商精神、湘商风物、湘商模式、湘商精英和湘商成就,发现湘商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尤其是以“责任、创新、和谐、诚信、务实”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湘商精神,从一个方面很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湘商文化资源蕴含的德育价值与功效主要体现是:它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它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可引导大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它实事求是的诚信态度是进行大学生诚实守信和公平正义教育的一种着力点;它兼容并蓄的和谐理念可引导大学生悦纳自我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它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可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和勇于创新创业创优。

二、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湘商文化资源的整体关注度不高。

高校依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非常注重“文化育人”的功效。湘商文化孕育于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它鲜活而宝贵,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学界对湘商文化的研究与关注度不高,因此高校在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时对湘商文化资源的自觉、有效应用远远不够。直到近年来在湘商文化发起人伍继延先生的努力和倡导下,于2003年诞生首个异地湖南商会,2007年成功召开首届湘商大会,2009年湘商才被正式纳入全国10大商帮。期间湘商系列杂志、天下湘商系列电视片相继问世。虽然湘商及湘商文化引来越来越多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但学界对它的关注与研究相对于浙商文化、晋商文化等其余商帮文化而言,整体关注度并不高。

(二)湘商文化的推广缺乏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

目前大学生德育主要是围绕“两课”的相关课程开展,有既定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如果要运用湘商文化资源进行德育,那么眼下还缺乏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以湖南省高校为例,目前仅有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湘商文化》课程,且只是作为一门总课时为8节的全校公共必修课开设。殊不知湘商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智慧宝库,体现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已开设的《湘商文化》课外,还可以结合具体专业需求开设与之相关的《湘商学》、《湘商讲堂》、《湘商风物》、《湘商榜样》、《湘商足迹》和《湘商经典案例分析》等一系列课程。

三、推动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原则。

湘商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值得在高校德育中科学有效地应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紧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外,还要密切结合湖湘本土特色。我们通过探索与实践,认为湘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原则关键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湘商文化资源主体的选取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二是要及时跟进湖南经济发展态势和大学生德育现状,切忌理论与实践脱节;三是要辩证地看待湘商的经商商道、经营模式和成长成功,切忌以偏概全;四是要正确对待湘商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类财富,切忌盲目地自卑沦陷或拜金仇富。

(二)完善构建湘商文化德育课程体系。

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灵活运用湘商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势必能革新整个德育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完善构建湘商文化德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湘商文化的德育效应,在“两课”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和融合湘商文化元素;二是要全面开设《湘商文化》、《湘商学》、《湘商风物》、《湘商榜样》、《湘商讲堂》和《湘商经典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既可以有机渗入各个专业课,又可以作为通识课全面铺开,还可以作为公选课或必修课开设,更可以作为限选课或实践课开设,并且这些都要在制度和经费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三是要科学完善湘商文化育人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及时做好反馈与跟进工作。总之,高校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湘商文化课程,以此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湘商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走近湘商,了解湘商文化,进而对其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德育工作。

(三)科学开发与整合各类湘商文化资源。

湘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因此,在应用湘商文化资源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要科学开发与整合各类资源。首先,高校可以组织精干力量开发富有特色的湘商文化系列教材,其内容在以湘商源流、湘商精神、湘商风物、湘商模式、湘商精英和湘商成就等为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其次,高校要利用好湘商文化院这个重要的文化德育阵地。落户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湘商文化院,于2012年耗资200余万元打造而成,它由“厚重历史”、“百年砥砺”、“继往开来”、“经营之道与湘商精神”四个部分组成,全景式地展示了湘商的奋斗历程,是省内外商科院校学生的重要德育教育基地。我们要将它积极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活动中,可以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也可以在里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再次,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湘商文化网络资源,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极具湖湘特色的湘商文化专题网站“湘商文化网”,全方位汇集湘商精华,多角度诠释湘商力量,年访问量达150万余次,在深度传播湘商文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天下湘商网、湘商网、湖南异地商会联合会网等网站的德育资源。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天下湘商》、《湘怀天下》、《华商》等纪录片,以及《湘商》、《天下湘商》、《新湘商》等雜志刊物介入湘商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中。

(四)积极构建多方位的湘商文化育人体系。

结合高校学生德育的实际特征,我们要科学有序地拓展湘商文化育人的各类渠道,通过构建多方位的湘商文化育人体系,在职业素养、个人成才及创新创业创优方面发挥启发和激励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大课堂和湘商文化公选课这个课堂载体。在思政课堂上,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应用富有德育意义的湘商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湘商和湘商文化;在湘商文化公选课堂里,授课教师要探寻深厚的湘商源流底蕴,讲解独特的湘商风物,分析湘商成功的经典案例,讲述湘商创业成长成才的励志故事,以此激发大学生自觉走近湘商,了解湘商和学习湘商。其次要营造浓厚的湘商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湘商文化。高校可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湘商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通过摄影、演讲、辩论、征文、舞台剧、故事会、微电影等形式宣扬与传播湘商文化。再次,要利用节假日引导大学生开展湘商文化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深入湘商企业进行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并在校园里举行调研报告、调研摄影的评比与展览。高校也可加强与湘商企业合作,请企业积极接收大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勤工俭学和顶岗实习,还可邀请湘商企业代表来校举办创业创新的讲座。

(五)加强湘商文化传播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学界对湘商文化的研究總体时间不长,这对做好湘商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势必要加强湘商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德育的师资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既有的两课教师集结,另一部分从专职辅导员中培育。首先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自觉深入了解湘商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积极自主地将湘商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德育有机融合。再次,高校要鼓励教师们对湘商文化进行科研和探讨,争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课堂授课、主题班会、文化微宣讲、第二课堂等途径运用到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最后,高校要鼓励两课教师积极深入湘商企业,有计划地挂职锻炼。

(六)树立湘商文化大德育观念,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

一提到湖南人,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湘军”。其实,从古至今,湘商的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同时也走向五湖四海。我们要树立湘商文化育人的大德育观,通过开展湘商文化的相关宣传与推广,逐步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湘商文化德育大合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湖湘本土特色,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指导下,通过借助杂志期刊、主题网站、文化论坛、微电影、湘商纪录片等媒体与平台,积极宣传和传播湘商文化,以此树立湘商文化育人的大德育观念。还可以深入社区和街道开展湘商文化的宣传活动,使得每一个家庭都能接触到湘商文化的相关知识。高校要积极开展以湘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广播、网站、论坛、板报、主题班会、文艺展演、湘商代表创新创业讲座等形式在校园宣传和推广湘商文化。

矗立在商品经济的时代大潮头,继承了湖湘文化精髓的湘商文化,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定会创造新的奇迹。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结合湖湘本土特色,努力深入挖掘湘商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并有效应用和融合到大学生德育活动中。这不仅是深入挖掘湘商文化德育功能的大胆尝试,而且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革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忠新,孔军山,主编.湘商文化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2]李炳毅,牛青霞.晋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8).

[3]孙丽珍.浙商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4).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实践运用能力。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呢?

关键词: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融合 价值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9.026

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1.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观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2.传统文化融入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中西文化因为环境、习惯、历史因素等,确实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如果不对这些差异加以引导,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强化中西文化知识的对比学习,以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课堂教学绩效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结合

1.重视中外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其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就有所体现。而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以实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中西文化的对比,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举个例子,在讲解“Some things usuall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发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差异的点在哪方面,促使学生自主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别。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龙”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而西方国家中,则是一种凶兽。通过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2.设计与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

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又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举个例子,在讲解“We are preparing for a food festival”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营造不同节日的氛围。比如,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等,让学生在以上情境中,介绍不同节日里要吃什么或者有怎样的习俗,以实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

3.寻找文化融合契机

如果想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学生渗透。我国初中英语教材中不乏传统文化的描述,而这些都成为培养学生形成相关意识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熏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举个例子,在讲解“I will remember our friendship  forever”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以此话题融入一些中国古代文人对友情赞颂的内容。如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发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教學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开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英语教学活动。以上就是对于初中英语教学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描述,希望能够给广大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4篇

一、刘老涧船闸的核心价值文化

刘老涧船闸地处江苏省宿迁市东南郊, 是京杭运河最繁忙航段苏北运河自上而下第6 个梯级通航枢纽。刘老涧船闸在逐步推进“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 紧紧围绕江苏综合、智慧、绿色、平安、民生、法制“六个交通”的要求, 深刻把握发展中单位核心价值文化的作用和人的关键性因素, 切实有效地培育单位核心文化, 做好人的工作。在单位长期的发展历程中, 全所干群逐步形成统一共识, 确立了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尽责奉献、团结友善”为核心词的单位核心价值文化。

二、船闸核心价值文化对单位发展的积极意义

核心价值文化是一个单位提神振气, 凝心聚力的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刘老涧船闸紧扣时代主题, 把握正确导向, 进一步加大力气培育单位核心文化, 16 个字的“核心词”顺应了该所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诉求, 进一步明确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今后的行动导向, 强心铸魂, 汇聚了单位发展正能量。

在船闸核心价值文化的指引下, 全所干群能够同心同德, 廉洁奉公, 勇于开拓,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 以抓好船闸管理和搞好为民服务为中心, 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 促使单位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赢得了广大船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树立起船闸良好的外部形象。

三、船闸职工践行核心价值文化的实践要求

(一) 紧跟发展, 立足岗位, 提高业务技能。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船闸实现了计算机联网收费、“GPS”、一票通过闸服务和水上“ETC”功能。航闸职能岗位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必须提供不断地学习, 提高个人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 立足岗位, 站稳舞台。“业精于勤荒于嬉”。作为现代航务职工, 不仅要熟练掌握现代船闸工作流程中的船舶登记、收费、调度、过闸以及船舶数据管理等方面操作程序, 还要通晓船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适应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与需求, 在工作中展现船闸职工过硬的专业素养。

(二) 端正认识, 恪守职责, 注重品格修养。船闸有着明显的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特征, 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联系, 又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仅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那只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应以人为本, 加强和改进船闸职工的思想教育, 把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严谨自律, 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 夯实自我的“道德根基”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 不断提升个人的品质修养。

(三) 服务船员, 输送温暖, 构建和谐闸船关系。构建和谐的闸船关系应该融入日常工作之中、融化于平时言行之中, 成为船闸文化建设的基础元素。航闸职工除了有了专业技能的本领和职业道德的修养, 还要努力为船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输送温暖;应有效维护船闸公平、公正的过闸环境,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应通过搭建运调信息公示平台, 及时有效地公示船闸运行动态信息, 提高运调管理的透明度。对于船员的咨询, 需要耐心再耐心一些;对于船员的疑惑, 需要解释透彻再透彻一些;对于船员的误解, 需要冷静再冷静一些。闸船的和谐关系是在工作中一点一滴慢慢建立起来的, 为船员输送温暖应该成为工作的常态, 和谐的闸船关系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四) 奋勇向上, 激情奉献, 保障航闸畅通。船闸是交通行业的水上“窗口”。船舶安全、有序、快捷通行是船闸工作的基本要求。为航闸奉献, 提升工作的持续性、创新性和高效性, 坚持优质、高效、廉洁的宗旨, 为船员提供最优质的温馨服务, 打造畅通的水上通道就是航务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船闸职工应为航务事业的创新发展孜孜追求, 平凡却绝不平庸, 努力展现船闸人的发光点, 着实践行好船闸的核心价值文化。

新时代的船闸人既要展现了船闸传统的历史积淀, 又要萃取船闸文化精华。通过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 全心全意为船员服务, 尽心尽力为船闸奉献, 为船闸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尽一份责任。

摘要:一座船闸就是一个集体, 更是一个保障水运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如何保证和发挥好战斗堡垒的战斗力, 主要取决于船闸职工的执行力和战斗力。船闸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就是保证船闸职工战斗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船闸职工只有认同船闸核心价值文化, 践行好船闸核心价值文化, 才能完成岗位赋予的重大责任, 彰显船闸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船闸核心价值文化的内涵, 船闸核心价值文化对单位发展的积极作用, 以及船闸职工践行好单位核心价值文化的实践要求。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5篇

1 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只有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 才能使全校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不排斥高校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激励师生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具有实现可能的人生目标。共同的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集中地代表了做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克服任何困难, 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只有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共同理想统一师生思想, 使全体师生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同国家学校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 激发师生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特别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巩固与全党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 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引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改革是时代最重要的主题, 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时代的本质特征, 创新强调开拓创造, 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发明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当代青年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屈不挠的名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 树立广大青年学子强烈的名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建设, 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认真分析国家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支撑和道德基础,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八荣八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共产主义道德等方方面面, 引导和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社会急剧转型、思想空前活跃、观念复杂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很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凝聚作用, 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最终推动我国高校积极快速的发展, 从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 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目前在价值观多样化, 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建设和谐校园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互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育广, 胡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7) .

[2] 黄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教育管理, 2008 (8) .

[3] 郭宇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是, 2007 (17) .

核心价值文化范文第6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提出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主要的内容, 也是其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体系中蕴含的深刻内容和具体要求充分展现出来,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早在出现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中, 并且在随后的诸多会议中, 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多次补充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24个字,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我国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理念内容;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美好社会的构想和愿景, 也将其作为党和国家长期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我国公民的价值标准则要求公民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不仅是价值准则也是公民需要准守的道德准则, 更是评价其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 能够明辨善恶美丑、是非黑白的价值标准, 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它的建立有赖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民族标识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是保障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我国能够战胜天灾人祸、外敌入侵、民族分裂等众多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这也是我国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只有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

(二) 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是二者并不相等, 也不存在包含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我国多年来积累的文化建设经验等为主, 在接受借鉴百家之长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例如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基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基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基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一面, 因此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升华,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具体落实、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中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遭遇过自然灾害、遭遇过外敌入侵、遭遇过民族分裂、遭遇过恐怖袭击, 但是我国顽强的战胜了种种困难并且依旧坚挺的站立在世界东方,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保驾护航。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得到足够的成长, 最为中华民族的至亲血脉,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了民族之魂, 其中包含了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因素, 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 将成为一棵枯木、一汪死水, 失去了生命力和先进性, 根本无法适应残酷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 也无法满足变化多端的世界文化要求, 更无法构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需要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看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是因为它将国人数千年历经风雨沧桑, 积累沉淀下来优秀的文化和智慧结晶得以保留与传承。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可以寻找到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的身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支柱, 并以此为基础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从内容上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例如无偏无私、无过不及的中庸理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如今中正和善、与人交好的礼仪文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文化演化至今就是人类社会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天地立心, 立的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之心, 立的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之心, 立的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众之心,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极其重视国家、社会与国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作为现代中国理想标杆、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体需要同心同德、万众一心, 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高度总结, 也是中华民族一梦千年的价值追求,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源泉[3]。

三、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基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与时代潮流相符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贴合、与国人价值理念相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早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就能够体会到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中体现出难忘固土, 渴望归乡的眷恋之情;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感受到中华儿女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 而在“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中更是能够体会到中华儿女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无论在任何时候这样强烈的爱国精神都将成为国家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在《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展现了强烈的自强精神, 而国难兴邦等顽强精神和奋勇向前的动力成为我国战胜各种困难阻碍的精神支持, 推动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同样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保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孔子的仁爱理论则将人类关系从家庭伦理上升至全民族乃至全宇宙, 其倡导的自由博爱精神对建设和谐平等的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因此同样需要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论语》中的“人之生直也, 罔之生也幸而免”“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则是提出人需要讲诚信、守信义, 用一颗赤诚之心真诚对待他人, 这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和谐友善、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相吻合, 也应该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4]。

(二) 合理扬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看来难免有部分地方已经存在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色彩, 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将其中与现代社会文明相符合的内容进行保留和传承, 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舍弃。当前面对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化多端的市场要求, 无欲无求不仅磨灭了人类不屈的斗志同样也会给其带来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 有些文化已经不再“优秀”也不能够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此不能够被引入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三) 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推移, 人类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在此过程中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和传承, 有一些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创新。比如说早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就已经提出实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自然境界, 将人与大自热看做是一个整体, 二者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 若是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那么人类便可以得到持久的发展, 若是肆意破坏大自然, 违背发展规律那么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也提出了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宣扬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万物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需要得到大力弘扬。而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理念当中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基, 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实现国家发展, 若是不顾百姓利益只会断送自己的统治地位。当今的中国是民主的中国, 倡导法治建设, 早已没有君主、皇权的概念, 但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当前党风建设工作, 坚决打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等广场不正之风, 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中国[5]。

(四)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现阶段我国还需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通过对优秀文化的重新解读, 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老百姓能够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弘扬过程中不能盲目死板的要求国民阅读古代经典著作, 可以利用先进的文化载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开设国学讲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我国还需要在教育上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 大力开设汉语课程教学, 注重国学知识的积累, 以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教育目标, 让每一位国民从小便能够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

四、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建和谐文明、团结富强的民主社会, 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而宣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内在动力,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积极吸收其中的精华养分, 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变化创新, 将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利用充满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携手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摘要:在全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和提出了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我国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 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 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重点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春山, 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03) :43-46.

[2] 宋乃庆, 贾瑜, 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4) :64-67.

[3] 黎昕, 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09) :163-167.

[4] 陈泽环, 马天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 (07) :55-60+92.

上一篇:幽默三国范文下一篇:学校德育最基本的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