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

2023-09-21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 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 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 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 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2、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4、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5、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6、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7、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8、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9、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10、浅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1、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12、“核心素养”视野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方略

1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4、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1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16、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7、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19、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浅淡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2、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路研究

2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4、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

25、浅谈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诗意化的重要性

2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观

27、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思考

28、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诵读

29、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0、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1、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32、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3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34、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35、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36、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3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38、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39、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40、核心素养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探究

41、探析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2、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

4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4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45、核心素养背景下小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46、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48、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49、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扬弃与坚守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一、研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核心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板块,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 (修订稿) 》里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是指小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

基于对核心素养及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据此开展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改革, 是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

1. 探究热情。

探究热情是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及现象的好奇、向往及在求知过程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热情中, 教师应兼顾科学知识、社会现实、儿童发展三者的需求, 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 创设愉快的主题教学氛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积累生活经验[2], 以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2.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 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小学科学课程应从小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 把科学知识分为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和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等四个领域[2], 选择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主动学习, 并为未来学习作好铺垫。

3. 认知能力。

百度百科认为: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即人们常说的智商 (IQ) 。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

4. 科学态度。

美国先进科学协会在其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 通过科学教育, 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是:好奇心, 即善于提出问题, 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即思路开阔, 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即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即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即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3]。

基于对上述精神的理解, 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科学态度应针对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5. 社会责任感。

百度百科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即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 坚持实践正义原则, 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

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时, 也将承受因过度使用环境及资源带来的危害。小学科学教学应让小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行动,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面理解核心素养及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核心目标之后,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创新研究。

二、建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支架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 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2]。

1. 建立探究式的教与学支架。

通过对罗星凯、张琴美、吴娴等译著的《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及徐学福编著的《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等书的学习, 作者获知探究教学有五大特点。作者曾撰文《自然课的探究式教学》, 发表在重庆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重庆教育》2001年12期上。十多年来, 笔者带领教师团队边实践边总结, 在原小学自然课五段式教学流程基础上, 总结提升, 形成了“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四步流程”。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探究教学需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需要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需要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需要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需要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因此, 学生探究学习的四步流程是:提出问题, 收集事实, 分享交流, 归纳建构。教师探究教学的四步流程是:“设境生疑;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激励”。上图反映了“科学探究”流程与“探究——研讨——建构”教学流程的对应关系, 反映了探究教学流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2. 划分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2]。为让教师理解科学教学思想, 快速处理教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把小学科学课型进行了分类。

(1) 基于科学探究的流程和学习的内容, 我们把探究学习课分为学习选题课、提出假设课、方案设计课、实验研究课、数据处理课、交流分享课等六大课型。 (2)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们以培养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增强实验技能为重点, 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分类, 主要有观察课、实验课、建模课等。 (3) 按照理性研究的方法, 我们把科学教学分为逻辑推理课 (个别到一般, 一般到个别) , 寻找规律课 (实验据分析课, 观察分析课) 等课型。 (4) 根据探究性教学中师生自主程度,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结论验证课, 引导探究课、完全开放探究课等课型。 (5) 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课型。

三、凝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策略

笔者带领团队虽然建立了探究式教与学的四步流程, 但探究教学的课堂可以根据内容、环境、时间、资源及现场生成进行灵活调整, 以期获得好的效果。四步教学流程及其对应策略如下:

1. 情境问题策略

(1)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 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 实现触景生问。

(2) 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小而实在, 可探、可做。

2. 探究发现策略

(1) 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 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 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 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 实现“活”而有“序”, 准时高效。

(2)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 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 展示思维方法, 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 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 我们要给学生及团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启发思维。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2) 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进行引导, 必要时可再次探究, 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 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 “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 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 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1) 教师要引领学生, 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 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 寻找规律, 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 言简意赅, 扶正抑误。

四、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性学习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通融性。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基于此, 笔者基于小学科学学习内容, 开展了跨学科的科学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以科学教材单元为载体, 实现与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横向综合;二是基于科学教材的前后延伸, 综合链接, 把多种认知方式进行整合, 借此打通课内外联系, 探索科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实施;三是以科技型“校本课程”为补充, 通过校内科技节, “课辅课程”, 促进科学课程综合化;四是组织小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科技竞赛活动, 提升科学素养[4]。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国家课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从沉淀课堂文化, 建构学习支架, 凝练学习策略, 开展综合性学习等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刘霞.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0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1-5。

[3]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无法离开教师的培养而独立完成,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这种改变和提升需要从对教师的教育开始。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 起着引领作用。而基础教育课改的实施也必然反作用于教师教育系统, 对其提出新的、更多的需求。在这方面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对教育新形式做出较快反应, 即立足于构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 提升本专业学生学科教学能力。

一、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

(一) 语言能力与语言教学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意识能力, 尤其是语言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基于语篇主题情境和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多层次、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的英语活动;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法方法;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适当的、动态的方法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社会文化能力

英语教师要熟悉英语国家及我国自身的文化知识, 价值观念等,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将先进的理念引进来, 更能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更要有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大局意识。

(三) 思维能力

英语教师应该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教师才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能够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四) 信息处理能力

英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获取教学材料, 甄别、筛选可用信息, 能够运用软件工具进行编辑,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高水平教学。

(五) 自主发展能力

英语教师要有终身学习能力, 持续获取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素材。要有合作能力, 与学生合作、与本专业教师探讨、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工作。要有科研能力, 能用教学规律指导教学, 也能够从教学中总结规律。

二、普通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作为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 高师院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更要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践行理论的实践力。

(一) 学校层面

进行通识课程教育改革。大学教育不应该只走专业化路线, 应该致力于全人教育。尤其是语言与思维、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加大通识课程比重。但传统通识课程往往与专业关系不大, 或关系过于密切, 只与语言知识相关。改革后的通识课程应该更体现文化性, 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开设前沿的、实用的信息技术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是孤立的, 而是要鼓励院系间的合作, 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定制”课程, 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创造更多的教师、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机会。语言的学习是在交际中进行, 交际也是语言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之一。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开展各种短期、长期的交流项目、进修项目、访学项目、合作办学项目等。

(二) 院系层面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 英语专业要做出迅速、正确的反应, 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更新理念。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师队伍, 要使教师适应教育的新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因此, 院系应该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掌握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学习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等;鼓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从而实现以科研带动教学。

与基础教育接轨, 开展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要从事英语教学这个事实, 体现师范性。调整通识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比例, 尤其要加大教育类专业课程比重, 并与基础教育接轨。在学科专业内部, 不只重视语言技能课程, 还要重视专业方向课程, 在语言课、文学课等容易被学生认为实用性不强而忽视的学科中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整合学科专业课, 明确各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以及如何培养, 可以把培养能力相近的专业课程进行联合。

与中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等密切合作。在合作中, 本专业负责引进理念, 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教师等。而广大中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为本专业提供教育实习平台、理论践行场域。这样的合作使高师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能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 理论与实践对接, 有针对性地提升各方面能力。

(三) 学科层面

教法课应该把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等内容纳入课程, 弄清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各阶段要求。教法课的理论部分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反映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其他课程在授课中要注意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更要强调知识的运用、方法意识的培养、教学能力的提高, 要与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相关联。首先,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教学理念明确表达、逐步渗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让学生明确制定的标准、意图、步骤, 鼓励学生参与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评价时要采取多种方法,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其次, 各学科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补充最新的一手资料,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形成观点。采用任务教学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最后, 各学科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使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教学形式, 教师不仅要会使用、巧使用, 还要鼓励学生加入课程的制作。通过以上几点, 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 更能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法, 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合理迁移。

(四) 实践层面

教育实践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的一个关键点。

增加教育见习形式的多样性、延长教育见习的时间。从入学起就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见习活动, 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视频, 做教师教学比赛观众, 在国培活动中听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指导教师在活动之前要帮助学生做好准备, 带着问题去学习。活动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教学反思。

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做到全过程、各环节理论与实践挂钩、注重能力培养。学生在实习之前一定要对所在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在实习过程中, 关注到整个教育的过程, 而不只是教学本身;注意教学实践与指导理论如何联系;在实际操练时遇到什么问题。在实习结束后, 要有反思过程, 同时根据实习经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实际演练。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教育应与基础教育接轨, 培养适应未来的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能力, 并从学校、院系、学科、实践四个层面探讨了普通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师院校,英语,教学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 曹佳璠.核心素养背景下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J].现代交际, 2019 (2) .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一、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以主题优化整合语文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 形成一系列课程, 整体发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我将整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在原有单元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课文顺序进行调整, 对内容进行适度增删, 对不同册教材的内容进行跨越, 使教材体系更系统, 重点更突出, 内容更集中, 训练更有效。按一定主题整合后提炼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施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选择训练的材料。如将西师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按题材整合为写景篇、状物篇、借物喻人篇、写人叙事篇、诗歌篇、古文篇。也可按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整合为环保篇、爱国篇、情谊篇、科技篇、惜时篇;场面描写类、插叙类、细节描写类、环境烘托类、说明类等。教学时, 不再是从零碎的单篇课文入手, 而是统揽全册, 整体把握, 从单元出发, 先让学生熟悉主题单元中同类文章, 把握文体特征,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经典课文为例精学精练, 融入适合该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 归纳总结出此类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教学惜时篇《匆匆》一文时, 我不限于学生对此文的理解感悟, 对不同册教材进行跨越式教学, 将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纳入课堂, 进行对比教学。合理融入教材外同主题的惜时文章, 引导学生比较鉴赏。选择同类阅读材料, 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阅读的效率, 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古诗单元,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品悟, 观察发现, 三首古诗均为送别诗, 旨在表达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并不止于此,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增补, 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我也为他们补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进行对比教学。在众多作品中, 学生不光真切感受到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领悟到送别诗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多角度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学生在充分的阅读材料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如果没有整体意识, 缺乏对单元教学全程把控, 只纠缠于一节课或一篇课文, 学生难以得到不同课例、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所承担的不同训练。训练不到位, 学生语文能力难以得到较快提高。以主题单元整合语文课程,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与支离破碎的教学相比, 效果应该是明显的。

二、课内外整合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结构。教学不应该止于课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延展的。课外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利用得好,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一篇课文学完后,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 悬而未决, 如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将语文的视域打开, 不局限于语文书这一方狭小的空间, 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 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开展群文阅读, 是做好课堂拓展延伸整合课内外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 课外我选择与课文文体、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 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 增长见闻, 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 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使课内外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对于高年级学生, 我主要从作家、作品、文体、观点、方法、专题等来组织群文学习专题。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 在教学的前后, 我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 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第十一册西师版语文教材, 以作家为群文阅读的学习专题, 我设计了萧红、朱自清、鲁迅、冰心、龙应台的作品群文阅读。对于萧红, 以她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为引发点, 联系学过的《火烧云》《我家的园子》, 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 并将课文《我家的园子》与原著章节进行比较, 体会其内容、语言上的异同。学习鲁迅的《我的百草园》, 提供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感受原文内容与语言的特色。学了朱自清的《匆匆》, 推荐阅读其它经典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 背诵经典段落, 领悟其散文特色。《大海中的灯塔》选自冰心的《寄小读者》,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这部作品集, 感受冰心作品的风格。《沙漠玫瑰》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文章, 学完课文, 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其它作品《目送》《孩子, 你慢慢来》。以一篇, 带出多篇, 并非只是内容的叠加。课前或课后, 我借助网络平台, 将这些篇目放入网络班级金色阳光, 出示阅读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作品思想内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并将感悟在网络班级进行交流。在不断的思想交锋碰撞中, 学生对作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仅深化了课文思想内容, 而且阅读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由课内的“一篇”走向课外的“一群”, 往往因整合点不同, 呈现多角度、多面性, 既提高了阅读总量和阅读效率, 更实现了学生思维生长, 让零散的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系统性。

三、学科间整合

以主题为统领, 打破学科界限, 将多个学科聚合起来, 彼此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 又促进了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

就我任教的语文、品德与社会、班队课, 以主题为牵引, 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两个单元涉及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内容, 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正好是爱国篇, 涉及写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两个主题的契合, 正好整合到一起学习。品德课的内容可以为演讲稿提供素材, 而演讲稿又升华了品德课的主题, 二者相得益彰。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一个单元涉及文明, 在班队课上, 我又设计了以文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孩子们就品德书上的话题、内容进行探讨, 交流, 深化, 并以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班队课涉及的教材比较多, 校本教材《花儿朵朵》《亲亲大自然》, 《法制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而一周仅一节班队课, 即便全部用上, 也难以上完全部教材。统揽所有教材, 我列出几大主题:小区环境调查、争做守法小公民、校园文明伴我行、花样少年。环境主题主要引导孩子阅读《亲亲大自然》及《环境教育》, 了解一些环保知识。针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展开环境调查, 收集资料、数据, 然后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写环境调查报告。“争做守法小公民”主题指导学生自读《法制与安全教育》,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旨在引导孩子阅读以上教材中关于文明、安全、纪律等内容, 分别以主题班会、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出来。“花样少年”主题侧重引导孩子自读《心理健康教育》与《花儿朵朵》, 对这个年龄段易呈现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 以花的品性与精神引导并激励孩子。此主题呈现的形式主要是引导孩子写读后感, 然后进行交流, 疏导。

品德与社会、班队会教材的使用, 课堂上主要用于布置任务、检查反馈, 而真正阅读的时间多半放到课后, 作为语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作为六年级学生, 有主题的引领, 有各项具体的要求, 是有能力完成自主阅读的, 而呈现的形式与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有助于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 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 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论引领下, 以语文课程为例, 践行如何进行学科内整合、课内外整合、学科间整合、超学科整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 以期证明学科整合途径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它综合素养是有效的。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范文第6篇

一、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大专层次小教专业学生文化基础一般, 高考分数为350-480这个分段, 他们中的大部分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家庭经济拮据, 成长在农村留守家庭, 学习自觉性差,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自律性和学习习惯, 阅读面比较狭窄, 情感世界单一而冷漠。为了进一步把握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现状, 我对我校小教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共665人主动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 其中男生35人, 女生630人。17级学生194人, 16级学生159人, 15级学生147人, 14级学生165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审美观念基本正确

审美观念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审美主体能否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的“美”之价值进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 同时它也对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 作为将来要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小教专业学生, 他们的审美观念如何呢?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总体上说, 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基本正确, 有84.81%的学生能够欣赏美的事物, 81.65%的学生能够发现美, 59.55%的学生能够用绘画、文字表达美, 46.02%的学生能够鉴别美丑。只有11.28%的学生认同“以出格、怪异为美”, 这充分说明小教专业学生能够坚持客观的审美标准, 对审美对象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判断, 并能感受事物的美, 有表达美的欲望。

(二) 审美情趣广泛而个性。

审美情趣其实就是审美趣味, 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大专层次小教专业的学生, 他们在审美倾向上广泛而富有个性, 在问及“大家都认为美的事物, 您也觉得比较美吗?”时, 80.75%的学生选择不一定, “您认为美丑的价值标准是什么?”时, 67.82%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 2.86%的学生选择“流行时尚”, 这表明小教专业学生注重自身对美的独立判断, 审美意向。

(三) 审美能力有待提升

“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 在特定心境、时空条件下, 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 对于对象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3]在审美实践中, 如果审美主体具有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就能够灵活、迅速地捕捉到审美信息;反之, 则容易对日常生活中的“美”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调查中, 问到“您善于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其独特的美吗?”45.86%的学生比较擅长, 26.62的学生不太关注, 21.05%的学生偶尔关注。“您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37.29%的学生认为是情节曲折离奇, 有新引力, 39.7%的学生认为是有思想, 12.48%的学生认为文笔优美, 10.53%的学生认为很有趣。“外出旅游您的首选景点是什么?”41.05%的学生选择自然山水, 只有9.17%的学生选择各类历史文化艺术展馆。“您能够有兴趣、专注地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吗?”72.03%的学生选择偶尔, 26.02%的学生选择经常, 1.95%的学生选择从不。这些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小教专业学生还是能够判断事物中“美”的存在及其价值的, 对某些普众化的作品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和评价能力。但要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他们需要对历史文化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和判断能力, 要善于发现与挖掘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的文字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这都需要他们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使得自身感知美、判断美、享受美的同时, 还能够引导小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表达美, 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感知与体验。

二、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策略

面对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而不同门类的语文课堂是小教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感知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 文学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鉴赏优秀作品

在问卷调查中, 我们发现38.05%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为3-5小时, 29.02%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为5-7小时, 30.53%的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为0-30分钟, 43.31%的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为30-60分钟, 这其中55.34%的学生会选择网络小说或电子版图书作为阅读对象, 学生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可见,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了解世界, 搜集信息的窗口。

1.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打通线上线下审美能力提升渠道

教师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运用蓝墨云班课、易学习等网络班课平台, 线上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组织分组阅读竞赛, 观看“微课”掌握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方法, 课堂上师生共同品味作品中优美的段落, 诵读优美的句子, 体味丰富的情感。例如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 线上提前阅读张爱玲的完整小说, 课堂上则节选张爱玲小说《花凋》、《琉璃瓦》、《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中的经典段落, 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 感受张爱玲华美而苍凉的文字, 体会颓败、衰朽、毁灭的末世情绪以及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

2. 拓宽传统诵读路径

例如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 通过反复诵读不同风格诗人的诗句, 进行横向比较, 深刻理解何为“怀才不遇”、“青春已逝, 壮志未酬”、“归隐田园之乐”、“漂泊羁旅之苦”、“心存高远之独”。

3. 设立文学专题研讨

例如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可以设立专题为契诃夫小说之小人物的文学鉴赏, 通过阅读契诃夫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小人物, 归纳各个小人物的特点, 比较他们的异同, 加深了解这些小人物的卑微与不易, 苦难与坚韧。

在这些文学课堂中, 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交流阅读感受, 鉴赏作品的丰富内涵, 分享各自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 从而使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作品的思想魅力, 并学会能够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 教法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文本中的多重审美元素

对于小教专业的学生而言,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不仅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 而且还要善于在小学的实践教学中发现和挖掘文本中的多重审美元素, 以丰富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解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我”的“号啕大哭”、“用头撞墙”, 这里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小人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接着是心理描写:小人书是“巨大财富”, 失去它就觉得“破产了”“从绰绰富翁变成了穷光蛋”“绝望得不想活”“想死”。这些用词都很激烈而且极端, 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几本小人书给“我”造成非常大的痛苦。[4]如果按照常人思维, 可能仅仅停留在如何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我”的痛苦这一审美层面上, 但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保有一颗童心, 学会发现和挖掘字里行间的审美元素, 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了解为什么对于一个穷得吃饭都困难的孩子, 小人书是比他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触摸到一颗脆弱的渴望读书与文化的纯真心灵。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一副插图, 描写的是不见尽头的长江上飘摇着一艘船只, 一处楼宇立于山峰。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引导小教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将插画与诗句中的景色描写结合起来, 充分感受李白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独身一人的孤独凄凉之情。

摘要:审美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之一, 小教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 自身审美素养的高低对未来小学生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我校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较强, 但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未来的职业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本文从文学类课程教学、教法类课程教学、课文语文活动三个方面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29.

[2] 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18 (6) :40-42.

[3]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7 (1) :36-41.

上一篇:新婚姻法律规定范文下一篇:物流工程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