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

2023-09-19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1篇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 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 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 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 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2篇

2、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4、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5、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6、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7、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8、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9、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10、浅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1、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12、“核心素养”视野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方略

1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4、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1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16、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7、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19、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浅淡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2、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路研究

2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4、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

25、浅谈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诗意化的重要性

2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观

27、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思考

28、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诵读

29、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0、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1、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32、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3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34、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35、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36、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3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38、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39、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40、核心素养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探究

41、探析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2、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

4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4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45、核心素养背景下小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46、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48、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49、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扬弃与坚守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3篇

一、研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核心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板块,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小学科学 (1——6年级) 课程标准 (修订稿) 》里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是指小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

基于对核心素养及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据此开展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改革, 是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

1. 探究热情。

探究热情是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及现象的好奇、向往及在求知过程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在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热情中, 教师应兼顾科学知识、社会现实、儿童发展三者的需求, 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 创设愉快的主题教学氛围,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积累生活经验[2], 以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2. 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文化基础的组成部分, 是小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小学科学课程应从小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 把科学知识分为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和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等四个领域[2], 选择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 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主动学习, 并为未来学习作好铺垫。

3. 认知能力。

百度百科认为: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即人们常说的智商 (IQ) 。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重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

4. 科学态度。

美国先进科学协会在其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 通过科学教育, 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是:好奇心, 即善于提出问题, 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即思路开阔, 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即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即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对变化世界敏感即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3]。

基于对上述精神的理解, 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科学态度应针对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等方面的素质进行重点培养。

5. 社会责任感。

百度百科认为: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即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 坚持实践正义原则, 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

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福祉时, 也将承受因过度使用环境及资源带来的危害。小学科学教学应让小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具有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行动, 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面理解核心素养及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核心目标之后,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创新研究。

二、建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支架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 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2]。

1. 建立探究式的教与学支架。

通过对罗星凯、张琴美、吴娴等译著的《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学与教的指南》及徐学福编著的《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等书的学习, 作者获知探究教学有五大特点。作者曾撰文《自然课的探究式教学》, 发表在重庆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重庆教育》2001年12期上。十多年来, 笔者带领教师团队边实践边总结, 在原小学自然课五段式教学流程基础上, 总结提升, 形成了“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四步流程”。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知:探究教学需要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需要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需要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需要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 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需要学习者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因此, 学生探究学习的四步流程是:提出问题, 收集事实, 分享交流, 归纳建构。教师探究教学的四步流程是:“设境生疑;指导探究;启发思维;评价激励”。上图反映了“科学探究”流程与“探究——研讨——建构”教学流程的对应关系, 反映了探究教学流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2. 划分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2]。为让教师理解科学教学思想, 快速处理教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把小学科学课型进行了分类。

(1) 基于科学探究的流程和学习的内容, 我们把探究学习课分为学习选题课、提出假设课、方案设计课、实验研究课、数据处理课、交流分享课等六大课型。 (2)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们以培养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增强实验技能为重点, 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分类, 主要有观察课、实验课、建模课等。 (3) 按照理性研究的方法, 我们把科学教学分为逻辑推理课 (个别到一般, 一般到个别) , 寻找规律课 (实验据分析课, 观察分析课) 等课型。 (4) 根据探究性教学中师生自主程度,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结论验证课, 引导探究课、完全开放探究课等课型。 (5) 根据科学课程的内容, 我们把科学课分为生物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课型。

三、凝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探究学习策略

笔者带领团队虽然建立了探究式教与学的四步流程, 但探究教学的课堂可以根据内容、环境、时间、资源及现场生成进行灵活调整, 以期获得好的效果。四步教学流程及其对应策略如下:

1. 情境问题策略

(1)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 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 实现触景生问。

(2) 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小而实在, 可探、可做。

2. 探究发现策略

(1) 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 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 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 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 实现“活”而有“序”, 准时高效。

(2) 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 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 展示思维方法, 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 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 最终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策略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 我们要给学生及团队充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启发思维。

(1)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2) 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 教师要进行引导, 必要时可再次探究, 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 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 “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 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 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1) 教师要引领学生, 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 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 寻找规律, 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2) 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 言简意赅, 扶正抑误。

四、开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综合性学习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通融性。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基于此, 笔者基于小学科学学习内容, 开展了跨学科的科学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以科学教材单元为载体, 实现与语文、数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横向综合;二是基于科学教材的前后延伸, 综合链接, 把多种认知方式进行整合, 借此打通课内外联系, 探索科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实施;三是以科技型“校本课程”为补充, 通过校内科技节, “课辅课程”, 促进科学课程综合化;四是组织小学生参加市区各项科技竞赛活动, 提升科学素养[4]。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国家课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探究热情、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小学生;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从沉淀课堂文化, 建构学习支架, 凝练学习策略, 开展综合性学习等四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刘霞.辛涛.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0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1-5。

[3]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R].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4篇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 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 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 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 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5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观点, 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还是在事先划定的情景当中, 通过合理化利用各种优质的心理社会资源, 最大程度满足各种现实需要。林崇德教授的研究团队研究认为:所谓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指学生需要掌握与具备的, 可以较好的适应当前学习需要, 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与优良品格。

为了与具体学科产生关联, 我国学者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丰富了核心素养的观念体系。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主导概念。经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研究和思考, 提出了美术学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即创意实践、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及审美判断。

在核心素养时代, 教育目标发生改变, 教学关注点也发生转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和文化理解, 这三个素养, 美术学科不能完全包含, 也涉及到其他学科, 音乐、语文等学科, 会涉及审美方面的素养。几乎所有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或者创造力, 文化理解也被一些学科列为核心素养。这些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分裂的, 是综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五个学科素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 美术核心素养不仅仅重视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培养, 而且还特别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及情感方面的培养, 注重知识掌握以及学习方法的应用。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其教学宗旨及目标就是借助各种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亲密互动, 对学生的上述能力与素养进行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学生是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象, 而教师为其积极参与者。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研究等途径, 提升对美术核心素养的认识, 意识到美术核心素养在美术学习中的作用。研究美术核心素养与学生学习需求间的关联性, 开展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指导, 为基础美术教育服务。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素养结构分析

所谓小学美术教师素养, 从根本上来讲, 就是在教师引导、鼓励下, 以核心素养本位为核心内容的美术教育能力。对于教师而言, 其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拥有良好学科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 也要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等。这些素养内化为具体美术教师能力, 进而形成了美术教师素养结构。

美术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成长为学生美术学习的引路人。所谓图像识读, 从基础层面来分析, 即为对各种特征实施整体性、全局性观照, 比如肌理、色彩及造型等。对图像的内在和外在特征都要进行研究, 积极的引导学生, 使其以一种主动姿态去探索图像当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化等。针对美术表现来讲, 其实就是运用传统材料、技术和绘画语言创作形象符号。

所谓审美判断, 从基础层面来分析, 即为美术教师对美进行感知的能力, 也包含对美的分析以及评价方面的能力;针对美术教师来讲, 需以一种积极姿态引导中学生, 形成一种良好的、充满内在价值的审美判断能力, 且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语言、文字, 或者是图像、声音等, 对自身的审美感受进行诠释与表达, 借助于美术的方式与方法, 美化自身所处环境与生活。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 尝试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 并且在实际创作过程中, 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 针对物品与环境开展与实用功能相符的创意、创作, 并通过草图、模型给予实现。文化理解是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立足于文化角度, 对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对应的美术现象进行细致观察与理解。

基于教育教学能力层面来分析, 针对美术教师而言, 其不仅要拥有高效应用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 而且还需具备融入社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尊重学生, 使学生在获得美术核心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达到美育效果。美术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理解美术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作用, 开展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共同协作, 创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发展。

四、小学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现阶段, 基础美术教师培养的目标不清晰, 美术教师普遍对美术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 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转向。

1、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

针对美术教师来讲, 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 持续向学生传授满足其身心特点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掌握与美术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 具备扎实的美术表现能力, 以及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 掌握科学、规范的教育知识与教学方法, 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外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最新发展动向, 拥有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能力。

2、教育教学素养发展

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从事学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工作能力, 在教研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多方面的组织能力, 以保证美术教育和教学工作有效进行。掌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 善于了解个性和美术学习心理的观察能力。

3、美术教师教育教学培训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时, 针对大部分美术教师对美术核心素养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强化了美术教学专业的培训。开展教材与方法的研讨、个人艺术实践与总结等专题培训。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研讨, 提升了美术教师对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加速教师的成长。

4、美术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

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 首先要建立可行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国家、地方和学校需要设立教师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 协调政府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支持教师创新教学, 组织教学培训、教学交流活动, 进一步拓宽美术教师视野, 形成教师教学交流的平台。加强美术师范类教育, 强化美术教师培训, 系统培养美术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

摘要:美术学科素养是小学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石,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 具备相应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学素养这些素养相互影响和有效形成小学美术教师核心能力。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师,素养结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 2017 (4) .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范文第6篇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王梓璇

第一次听到“素养”一词时,我用拆分的解释方法,释义为素质、教养,并未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次听到“素养”一词,便是在新教师培训中了,听过专家老师的细致分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素养”、“核心素养”二词已然渗透进当今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务必要好好参透这两个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何为“素养”?

通过查阅字典、百度等资料,我有了以下的见解,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信息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着重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根据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2、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

3、平等合作意识 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此项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虽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接触网络及电子设备非常多,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生接触网络还是有限的,我将多利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将高效课堂和“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2、初步的逻辑思维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受用的,学好语文,对于锻炼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着重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两手抓,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便可以相应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学会理解,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作用非凡。

3、平等合作意识素养: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小学独生子女比例少,但现阶段,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娇惯,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合作意识差。基于此点,我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在授课中,我也会对于平等、合作类为主题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进行细致分析,利用更多实例影响学生。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素养:众所周知,无论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也都是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学有所用。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更加重点强化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水平,从最基础的拼音、生字、词开始,到写句、段以及理解文章,按部

就班,有目标、有系统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素养:学生的天性即活泼开朗,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时候,磨灭了孩子的天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学业压力、成绩压力过大,甚至小学生都被迫整日上补习班,童年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课堂四十分钟,都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没有必要把课余时间浪费在补课上。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改革:1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思考和完成作业质量,学校事学校毕,不把沉重的负担带回家;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多进行实践课、户外活动课、调查课等与大自然接触和有利于还原学生天性的课程。2作为一名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家校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减负,还他们快乐美好的童年。

上一篇:地铁施工安全范文下一篇:班主任培训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