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

2024-01-06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1篇

工作总结

为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我局严格按照《山东省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先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领导管理到位

为了切实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我局成立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基妇科相关人员任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并与公共卫生科共同每季度对乡镇进行督导检查,并召调度会议下发通报,对各单位得分情况予以通报。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我局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妇科、产科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及相关政策、职业暴露防护;通过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规范了相应的医疗行为,同时将基妇科及疾控中心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共同培训和

学习。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为增强我区广大群众对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认识,提高知晓率,我区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深入村民家中广泛宣传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知识,有利提高群众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知晓率。经统计,有 人接受了艾滋病咨询服务,孕期接受咨询率为 ,在 名住院分娩的产妇中,接受HIV、梅毒和乙肝检测的 人,艾滋病 人,梅毒 人,乙肝阳性 人,为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人。

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成效

1、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加大工作开展力度,全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网络日益完善。

2、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渠道进一步规范、畅通。

3、全区广大群众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自觉规避风险一时增强。

4、主动寻求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自愿咨询与检测的人员逐渐增多。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宣传,提高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预防艾滋病。梅毒、

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良好氛围。

2、要加强职业暴漏防护,做好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切实加强人员培训。

3、进一步提高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咨询率和检测率。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討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均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水平(ALT、ALB、TBiL、PTA),治疗后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病毒学突破率及HBeAg血清学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毒学突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24、48周,观察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eAg血清学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皮疹及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能提高患者HBeAg血清转阴率、病毒学突破率,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水平;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安全性

Efficacy of Lamivudin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Its Effect on Liver Function/SUN Tao,SUN Shu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26):-128

Conclusion:Lamivudine us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iver function,improve the serological negative rate of HBeAg,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rate,drug safety is high,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Lamivudine;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unction level;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Safety

First-author’s address:Jiamusi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Jiamusi 15400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6.032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难以明确的,但是具备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及腹胀,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1]。而慢性乙肝携带则是指HBV检测为阳性,未见慢性肝炎症状,并且1年内连续3次以上血清学ALT、AST未见异常,并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患者[2]。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干预,将会引起疾病反复发展,增加肝硬化、肝癌发生率[3]。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主要以抗病毒为主,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及肝功能水平,甚至可以逆转疾病的进程及肝脏组织的重构[4]。替诺福韦酯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但是药物远期疗效欠佳,耐药性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研究表明,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能提高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6-7],但是该方案有待验证。因此,本课题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探讨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纳入标准: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8-9];符合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药物治疗适应证者;能遵循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合并重叠其他肝炎病毒、HIV感染或肝衰竭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干预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本研究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批准下完成。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口服阿德福韦酯(生产厂家: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803),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48周(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口服拉米夫定(生产厂家: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618),0.1 g/次,1次/d,连续服用48周(1个疗程)。两组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饮食干预及运动指导,根据患者需要给予必要的护肝治疗,治疗完毕后对效果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水平。两组治疗前后次日早晨空腹取静脉血3 mL,15 min离心,速度5 000 r/min,完成血清分离后放置在-20℃冰箱中,备用。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有关操作严格遵循仪器操作说明书完成[10-11]。(2)病毒学及血清学。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12、24及48周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病毒学突破率及HBeAg血清学转阴率。(3)安全性。记录并统计两组治疗后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皮疹及过敏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4~57岁,平均(43.98±4.84)岁;病程1~10年,平均(4.58±0.82)年。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3~58岁,平均(44.03±4.87)岁;病程1~11年,平均(4.61±0.8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PT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学及血清学水平比较 治疗12、24、48周,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两组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阴率均高于治疗12、24周,且观察组病毒学突破率均高于治疗12、24周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24、48周,观察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eAg血清学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兩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治疗后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皮疹及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HBV感染引起的,而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源,常见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母婴、血与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等[12]。当机体感染HBV病毒后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临床表现为疲劳、乏力,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将会引起黄疸、肝功能受损,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因此,加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3]。

近年来,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ALT、TBi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LB、PT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PT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利于患者恢复。拉米夫定属于核苷类似物,而核苷酸则是人体遗传物质DNA、RNA的重要原料[14]。核苷类似物临床使用时在结构上模拟核苷结构,但是不具备核苷酸功能,药物在人体内能抑制HBV-DNA聚合酶與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能阻断病毒DNA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与蔓延,从而能减轻肝脏炎症病理损伤,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延缓肝脏纤维化进程[15-16]。现代药理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具有高效性,能使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迅速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帮助肝功能快速恢复正常,既可以从组织学上改善肝脏纤维化,还可以改善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转归[17]。同时,拉米夫定有较高的耐药屏障,长期用药耐药率相对较低,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能力,对改善生化、组织学指标,预防肝硬化及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8周,观察组病毒学突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24、48周,观察组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48周,观察组HBeAg血清学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毒突破率和HBV-DNA转阴率,能提高临床效果。同时,拉米夫定临床使用时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食欲下降、血小板下降、白细胞计数下降、皮疹及过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提高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治疗前应加强患者病情评估,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肝功能水平,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善于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科学性[20]。

综上所述,将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能提高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飞,康定理,胡秀琼,等.硫普罗宁联合拉米夫定在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16,27(29):4112-4115.

[2]邹楠,杨百京,袁洪文,等.五色六味方联合拉米夫定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3):1121-1124.

[3] Pan C Q,Yi W,Liu M,et al.Lamivudine therapy during the second vs the third trimester for preventing transmi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Viral Hepat,2017,24(3):246-252.

[4]常彩芳,范敬静,王浩.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其与HBV基因型的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7,28(29):4037-4041.

[5]章员良,邹晓霞,黄文,等.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初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3):4731-4733.

[6]叶峥嵘,杜卫星,吴琳.加味柴平汤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0):3875-3880.

[7] Lee S,Ahn S H,Jung K S,et al.Tenofovir versus tenofovir plus entecavi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lamivudine resistance and entecavir resistance[J].J Viral Hepat,2016,24(2):141-147.

[8]张世应,孙绪举,唐静,等.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2741-2743.

[9]王慧,林栋栋,李长缨,等.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与KIR基因多态性及干扰素抗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6):20-24.

[10]蔡敏,周慧,刘娜,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比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27):3814-3817.

[11] Huang K W,Tam K W,Luo J C,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mivudine Versus Entecavir for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 Exacerbation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Clin Gastroenterol,2016,51(6):539-547.

[12]张颖慧,李良平,张笛.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7,46(29):4077-4080.

[13]张笛,杨丽,李良平,等.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时机探讨[J].山东医药,2016,56(36):9-12.

[14] Bozkaya H,Yurdaydin C,Bozdayi M,et al.Lamivudine is not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on-cirrhotic HBeAg(-)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low level viremia[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6,36(1):100.

[15]饶和平,靳昌忠,金祥宁,等.不同HAART方案对HIV合并HCV感染患儿肝功能和HIV载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7,46(15):2045-2047.

[16]刘洪英,王艳荣.复方牛胎肝提取物与拉米夫定联合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J].山东医药,2016,56(3):64-66.

[17]戚敬虎,鞠金昌,徐雷,等.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4):307-309.

[18]曹振环,柳雅立,马丽娜,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周疗效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34(7):422-424.

[19]马燕,贺征英,王育光,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停用后复发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5):36-39.

[20]朱世殊,董漪,徐志强,等.1~7岁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儿童经抗病毒治疗HBsAg清除率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6,24(10):738-743.

(收稿日期:2018-07-03) (本文编辑:董悦)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疫情材料来源于沭阳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乙型肝炎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县公安局。所有数据采用微软EXCEL分析。

1.1 发病情况

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沭阳县共报告乙型肝炎病例534例, 无死亡病例, 发病率为29.25/10万。

1.2 地区分布

全县所有38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 共报告乙型肝炎病例534例。在38个乡镇中, 按年均报告的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列, 前5名依次为:沭城镇 (85例, 15.92%) 、沂涛镇 (27例, 5.06%) 、十字镇 (22例, 4.12%) 、华冲镇 (21例, 3.93%) 、汤涧乡 (21例, 3.93%) , 各乡镇乙肝报告病例均为散发病例, 没有出现暴发性疫情。

1.3 季节分布

病例呈全年散发, 无明显的季节性。

1.4 性别分布

男性报告发病例410例 (77.21%) 女性报告发病例124例 (23.22%) , 男女比例3.31∶1。

1.5 年龄分布

每5岁为1个年龄组, 60岁以上为1个年龄组。发病构成前5位的分别为20~24岁年龄组 (占发病总数的15.73%) 、25~29岁年龄组 (占发病总数的12.17%) 、15~19岁年龄组 (占发病总数的11.61%) 、35~39岁年龄组 (占发病总数的10.11%) 、40~44岁年龄组 (占发病总数的10.11%) , 共占报告总病例的59.74%;0~19岁各年龄组发病呈上升趋势, 至20~24岁年龄组达到最高, 然后逐渐下降, 25~44岁各年龄组间发病构成变化差别不显著, 均持续在较高水平, 45岁以上各年龄组发病构成呈下降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

1.6 职业分布

2008年报告的534例乙型肝炎病例中, 以农民报告发病数最高235例, 占44.01%;其次为学生53例, 占9.93%;民工列第三位43例, 占8.05%;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人员各为16例, 分别占3.00%。以上363例, 占全部病例的67.98%。

2 讨论

2.1 2008年乙型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并且以15~44岁的青壮年为主, 这可能与男性活动范围较广泛、不良嗜好抽烟、饮酒等个人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比女性差有关[1]。尤其是20岁以上成人人口流动性大, 就医注射机会多等因素, 致使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 要重视及加强成年人的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0~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人数较低.说明自从2002年起中国政府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 随着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开展较好。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民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 这5类人群应是沭阳县今后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乙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 一旦发现身体有不适。就及时看病, 这样乙肝病人就更容易被发现。

2.2 具体措施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但农村农民的发病率增高, 且多为男性青壮年, 提示今后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农村。学校作为青少年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 做好学校的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对于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保护健康人群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做好乙肝的宣传工作, 让群众了解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并且抓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提高新生儿疫苗的接种率, 制定乙肝的防病控制措施, 降低乙肝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分析沭阳县200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为做好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沭阳县2008年乙型肝炎报告, 分析沭阳县2008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沭阳县2008年乙型肝炎年均发病率为29.25/10万;15~49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组, 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2008年乙肝疫情总体较平稳, 应继续加强重点人群乙肝预防控制工作。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情,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项方芳.某镇工矿企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5) :685~686.

[2] 何奔, 查亦筱, 朱红良, 等.嘉兴市2005年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1 (19) :19~20.

[3] 高关英, 陈烽, 孙萍宁.夏银川市郊区2001年至2003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 2004, 20 (12) :742.

[4] 还锡萍, 陶红, 陆培善, 等.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乙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26~129.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4篇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疾病知识指导

乙型肝炎是一种属于体液传播的乙类传染病, 儿童罹患此症通常与其家族有重要的联系。据资料统计, 学龄前儿童患此病的原因70%~80%归咎于母婴垂直传播。目前, “两对半”阳性的孕妇在我院生育孩子的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成功率达到95%以上, 但仍有不少“两对半”阳性的适龄孕妇不去专科医院分娩, 造成其生育的孩子也成为“两对半”阳性携带者, 并随时可能发病。我们针对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 分别与其家属交流沟通, 告知乙型肝炎的基础知识 (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并发症的出现、治疗进程及愈后的一般情况) 以及一些自我保健的知识, 争取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 促进治疗、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

1.2 药物知识指导

儿童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属。独生子女是大多数家庭的中心, 保肝及抗病毒治疗成为他们的首选。我们在其治疗过程中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适应证、副作用及需注意事项, 并向他们讲解常用保肝药物的名称、服用方法和时间、剂量要求、药理作用以及坚持科学用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并事先收集相关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以备查、备用。病人看不懂或不清楚涵义时, 我们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以确保他们正确无误的科学用药。需特别提醒的是要反复告知患儿及其家属目前对此病暂无治愈的特效方法, 所谓“大、小三阳转阴, 基因疗法”等等并无科学依据;告诫患儿及其家属要相信科学、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 不要轻信传言及虚假广告。

1.3 饮食知识教育

据资料统计, 在肝炎病复发的诱因中, 饮食不当占23.5%, 孩子的自控能力不象成人那样强, 不和成人一样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 我们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患儿家属, 在孩子肝功能不正常或消化道反应重的阶段要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质, 例如:藕粉、蔬菜汤、玉米糊等, 对于那些特别小的婴儿, 我们也会根据情况给一些新鲜的果汁、蔬菜汤等, 忌食高脂肪类食物, 如老母鸡汤、排骨汤以及油炸类食物, 以免增加患儿的不适, 随着患儿肝脏功能的不断好转, 食欲增加, 可以逐渐给患儿增加一些高蛋白食物, 如鱼汤、瘦肉汤等, 以增强患儿的体力和营养, 保证患儿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但要注意每次进食的量, 不宜太饱, 要少食多餐。

1.4 运动与休息指导

据资料统计, 有74.5%的病人疾病复发缘于劳累或活动量过大。儿童生性活泼、好动, 不愿卧床休息, 容易造成劳累。我们指导患儿家属尽量让患儿休息好, 保证每天的睡眠在10h以上, 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疲劳导致肝功能异常。但也需提醒患儿及其家属不要一味强调休息, 也要参加适量的活动和锻炼, 尺度以不觉劳累为宜。一旦感到乏力、疲倦, 就应减少或停止活动。在肝功能不正常、血清转氨酶 (ALT) >60mmoL时, 需适当休息;当ALT>120mmoL儿时, 就应卧床休息。恢复期的患儿可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散步和骑童车等运动。

1.5 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乙肝患者住院期间须行床边隔离, 应指导患儿饭前、饭后、便前、便后要洗手 (流水冲洗) 。家属要帮患儿勤换衣, 特别是内衣、裤;衣物洗换后要在阳光下晒干, 不要阴干, 要勤洗被褥等。对于住院病人, 我们每周更换床单、被套及枕套一次;如遇有尿湿、汗湿, 我们会及时更换。患儿的尿布、衣物等换洗后用低浓度的“84消毒液”清洗后在阳光下暴晒。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准备专用餐具、洗具等, 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告知患儿家属肝炎的传播途径 (主要有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血液制品传播等) , 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是保证家人及周围人群不被感染的主要措施。

1.6 出院指导

乙型肝炎患儿在连续2次肝功能检查正常后即可出院。应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在患者出院后继续科学用药以巩固疗效, 并遵照医嘱缓慢酌减用量直至停药;应禁止暴饮暴食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要注意合理补充营养, 防止病情复发。病人出院后1个月应来院复查肝功能一次, 如正常则需3个月后再复查一次;持续正常者仍须每半年复查一次。

2 讨论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生存状态时刻牵动着家庭里每个成员的神经。乙型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 且病程长、耗资大的疾病。当孩子患上此病后, 患儿及家属的心情会充满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悲伤;同时, 由于患儿多是独生子女, 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很高, 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人群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疾病的恢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 是患儿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乙型肝炎虽不能完全根治, 但能够有效控制;如果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使患儿肝功能正常, 则绝大多数患儿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通过健康教育, 可以增强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使其自觉配合医护人员以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这样做也是密切护患关系、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小儿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乙肝知识知晓率, 减少乙肝的传播, 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实施对小儿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树立患儿家属治疗的信心,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普及乙肝的防治知识等作用。方法 对187例乙型肝炎病人进行心理、饮食、用药、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结果 患儿家属对乙肝知识基本了解, 实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结论 小儿乙型肝炎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可以知晓乙肝, 减少乙肝的传播, 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5篇

一、班级:护理专业1003

二、授课时间:一年级上学期

三、授课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修订版)

四、教学内容:乙型肝炎病毒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掌握乙肝病毒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

1、知识目标:①掌握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

②熟悉乙肝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③了解乙肝病毒的流行概况和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以及现在国家所采取的消除乙肝歧视的政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消除学生对乙肝的歧视,并培养学生战胜乙肝的自信心以及对他人的关爱之心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乙肝病毒的致病性

2、教学难点:两对半检测,乙肝病毒的致病性

七、授课类型:新授课

八、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式讲授,PPT演示,学生分组讨论,并上台讲述

九、课前准备:PPt课件一套,以及乙肝的相关视频,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去查资料

十、教学过程:

1、联系乙肝歧视现象,引入新课

师:(课件展示)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张漫画,大家能看出来这张漫画的含义吗?

生:描绘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乙肝歧视现象

师:很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吗?

生:因为乙肝好像很容易传染给别人,所以大家都害怕跟乙肝患者接触。而且乙肝好像容易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师:大家刚才说的也是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想法。其实,乙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缺乏对乙肝的正确认识。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乙肝病毒的相关知识,看看这种病毒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可怕

2、师生互动,探索乙肝的相关知识 2.1、流行概况

师:同学们,在你们认识的人当中,有乙肝病毒的感染者吗?大家知道中国有多少人携带有乙肝病毒吗? 生:有。中国具体有多少人携带乙肝病毒不知道,但是感觉应该挺多的

师:(课件展示)请大家看这组数据:我国HBV的流行概况。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2.2、传播途径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势是很严峻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携带乙肝病毒呢?乙肝病毒到底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进入人体的?下面,请大家互相交流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学生讨论,归纳:乙肝病毒有三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2、性传播;

3、母婴垂直传播 师:为加深大家对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的印象,下面再请专门负责搜集这方面资料的同学为大家举例说明

(由一组学生派代表上讲台展示他们自己做的卡片以及带来的实物,并讲述,其他同学和教师负责补充)

生:输血,注射,手术,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夫妻间的性行为,携带病毒的母亲在围产期对婴儿的感染等

师:老师再提一个问题,HBV会经呼吸道或者消化道传播吗? 生:应该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应该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

师:(课件展示)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共同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指出: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师:同学们,学习了HBV的传播途径后,大家还会害怕跟HBV的携带者一起学习、生活吗? 生:不会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HBV的流行概况和传播途径,接下来,大家还想知道HBV的哪些知识? 生: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相关问题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解决 2.3、HBV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

师:我们在第六章中已经学过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大部分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是球形的,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和衣壳,特殊结构是包膜。 师:大家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乙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课件展示)。看完之后,大家觉得乙肝病毒在结构上有哪些特殊性?

生:有双层衣壳,病毒颗粒有三种形态,但只有一种是完整的,有传染性,也就是大球形颗粒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一个内容。在学到免疫学检测的时候,老师给大家举的例子是乙肝的两对半检测,大家还记得“两对半”这三个字的含义吗?

生:是指两对半的HBV的抗原抗体,它们分别是HBsAg与抗-HBs(HbsAb),HbeAg与抗-HBe(HbeAb),还有抗-HBc(HbcAb)

师:很好。那么,两对半中的这些抗原分别来自病毒的哪个部位?对这些抗原以及相应抗体的检测在临床诊断中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归纳:HBsAg 位于病毒的外衣壳,检测结果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 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HBeAg 位于病毒的内衣壳,检测结果阳性说明传染性强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预后良好;抗-HBc IgM 阳性提示病毒处于复制状态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张化验单。(课件展示小三阳的化验单)请同学认真看看这张化验单,并结合你们刚才总结的内容来分析这张化验单

学生讨论:这是小三阳,表示受检验者感染过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过,不过现在病毒复制已经减少,感染正趋向恢复,预后良好。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如果以后有人拿两对半的检测结果向你们请教,希望你们能够作出正确的解答。 2.4、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师:大家都害怕乙肝病毒,其中一个原因是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那么,乙肝病毒到底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看看HBV侵入人体,并引起人体肝细胞损伤的整个

过程。

(课件展示,教师讲解,总结)HBV对肝细胞的致病机制可能是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间接导致了肝细胞的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为无症状、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 师:前面有同学问到,如果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怎么办?是不是就要像图片里的这个人那样,整天担心自己会得肝癌? (课件展示)

生:不需要整天发愁,但还是会担心

师:感染乙肝病毒后,其发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这个问题,请负责搜集乙肝临床症状相关资料的这组同学来为大家解答

生:(上讲台)HBV携带者中,8/9的人是终身携带没有任何症状。另外1/9的人发病,其最大的杀手其实是酗酒等不良习惯,以及乱吃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等造成的。如果大家发现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不要过于紧张,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注意休息,多锻炼身体,是可以把乙肝病毒控制在不复制的状态,从而让自己终身不发病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就算我们成了HBV的携带者,也要坚信自己能够控制住体内的病毒,让自己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并不等于乙肝病人。

2.5、HBV的防治原则

师:通过对前面这些内容的学习,大家应该对HBV不再那么恐惧了,不过,有同学可能还是觉得不放心。如果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 生:去接种乙肝疫苗

师:没错,这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现在已经是我国计划免疫的一部分

(课件展示)

小孩子出生以后,在六个月内,通过三次的乙肝疫苗注射,就可以获得比较牢固的免疫力,而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至于乙肝该如何治疗,发病以后身体又该如何保养,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这些知识大家可以在完成乙肝宣传画报的过程中认真的去了解。

3、畅谈收获,总结

(教师擦掉板书,然后由学生发言,指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板书再写一遍)

4、知识拓展,感情升华

师:这节课的开头我们提到了现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乙肝的歧视现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大家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 生:不正常

师:如果在你们的周围,有亲人或朋友不幸感染上乙肝病毒,你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生:不应歧视和躲避他们,要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师:如果让大家当志愿者,去宣传乙肝的正确知识,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消除乙肝歧视,为乙肝的防治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作业布置

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份以“防治乙肝 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宣传画报。宣传画报做的好的班级,按照贡献情况,每个同学的平时成绩可以获得一定的加分,并且将把画报展示到学校的宣传栏中

6、板书设计 乙型肝炎病毒

一、HBV的流行概况

二、HBV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

2、性传播;

3、母婴垂直传播

三、HBV的生物学特性与两对半检测

四、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五、HBV的防治原则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掌握正确的乙肝相关知识,消除乙肝歧视现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让课堂内容变得较为有序。在上课之前,上课之后,都安排了相应的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上课时,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按照“已知”-“想知”-“学会”的模式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与学生互动,让课堂活而有效。

不足:课堂语言还有待进一步简练。让学生上台来讲述时,如何控制好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准备。此外,给学生分组安排任务时,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避免有的学生在小组里挂个名字,然后不做事情,这一点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

乙型肝炎肝功能范文第6篇

1 OBI的定义

2012年欧洲肝脏病学会关于慢性HBV感染管理的指南定义OBI为HBV DNA在机体肝脏中可以检测到, 在血清中可测到低载量的HBV DNA (<200IU/ml) 。当血清中HBV DNA载量高于显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 应考虑“假OBI”。假OBI通常由逃逸突变体引起, 能产生修饰过的、常规检测方法无法识别的HBs Ag。根据肝脏存在HBV DNA定义OBI是最准确的, 因为即使当血清中HBV不可测时, 肝脏中的HBV DNA仍然可以检测到。然而, 在临床实践中获肝脏HBV DNA较困难。于是, 很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常常描述OBI为血清中HBV DNA阳性, 而HBs Ag阴性。

2 OBI与免疫抑制

HBV感染的终止通常伴随着HBs Ab的血清学转换 (≥10m IU/m L) 和病毒血症的清除。然而, HBV可能以隐匿性, 静止感染的形式存在于HBs Ag/HBs Ab阳性或HBc Ab/HBs Ab阳性的患者中, 以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ccc DNA) 长久存留于肝细胞核内。所以ccc DNA能够作为免疫抑制治疗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感染源。正常免疫状态下OBI患者HBV复制被免疫监视系统强烈抑制, 但是免疫抑制可导致大量的乙肝病毒复制, 一旦停止免疫抑制剂或者抗癌化疗, 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恢复, 就将导致免疫系统快速清除高滴度乙肝病毒的同时, 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引发急性肝炎, 甚至肝衰竭。在全世界范围内OBI的发病率区别很大, 很大程度上与地域性差异 (地方性) 、患者队列特征的差异以及各种检测方式特异性和灵敏度不同相关。

HBV再激活的风险在某些临床状态中较高, 尤其是血液恶性肿瘤患者 (21%~67%)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者, 以及那些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 (利妥昔单抗) 的患者, 可能因强烈又持续的免疫抑制导致OBI再激活。除了宿主因素, 一些病毒学特征也有可能与HBV再激活相关联。Borentain等研究了84例HBs Ag阴性/HBc Ab阳性血液疾病或实体肿瘤患者, 其中7例出现再激活, HBV再激活与非A型基因型相关。在这7例患者中发现基因突变可减少HBs Ag表达[1]。此外, Elkady A等人描述D1亚型也可能与HBV激活相关[2]。使用核苷 (酸) 类似物预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免疫抑制患者HBV再激活是普遍共识, 但是隐匿性HBV感染患者是否应治疗, 或密切监测, 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3 OBI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药物预防治疗

3.1 OBI与血液系统疾病

在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的再活化中, 那些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使用的药物通常与HBV再激活相关, 诸如氟达拉滨, 蒽环类,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2], 以及最近的利妥昔单抗。由于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回顾性的性质, HBV流行病学的地域区别与HBV和宿主的基因差异并没有被调查, HBV激活的发生率差别很大 (从3%至45%) 。一个前瞻性研究[3]含244例隐匿性HBV携带者合并恶性淋巴瘤, 显示8例 (3.3%) 重新激活, 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比那些使用少量利妥昔单抗的方案再活化的风险更高。Fukushima等人[4]在48例HBs Ag阴性/抗HBc阳性的患者中观察到2例复发 (4.1%) 。此外, 在150例淋巴瘤和已解决的HBV感染者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 Hsu等人[5]描述HBV再激活的发病率为10.4%。最近, 亚洲淋巴瘤研究组回顾性研究了340例使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患者乙肝病毒激活情况;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者有2.4%重新激活,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有27.8%再活化[6]。

对于隐匿性HBV感染再活化, 不同国家的指南不一致, 其中的一些指示HBs Ag阴性/HBc Ab阳性合并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接受高强度免疫治疗时需要使用核苷类似物进行药物预防治疗, 而其他指南推断, 现有的信息不允许任何常规预防治疗被推荐用于这类患者。但是, 近期的一项META分析表明HBs Ag阴性/HBc Ab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 HBV再激活风险由此增高[7], 故对于将来的指南, 需重视临床监测的意义。

3.2 OBI与风湿性疾病

在过去数年之中, 各种免疫介导的炎性疾病, 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已经广泛的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在此期间进行的研究表明, 显性的HBV感染患者接受抗TNF-α单克隆抗体和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诱导HBV再激活。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中到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已被证明与HBV再激活明确关联。随着这些生物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 关于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和OBI感染者出现HBV感染再激活的病例, 已经被广泛地报导[8]。在最近的文献资料的评估中, HBs Ag阴性/HBc Ab阳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抗TNF治疗时, 再激活率较低, 468例中仅有8例 (1.7%) HBV再激活。然而,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还是存在争议。在文献中对于该亚组的患者的数据并不充足。最近的一篇文献提示, 没有证据表明风湿病合并已解决的HBV感染者使用抗TNF疗法治疗时出现HBV再激活[8], 在这种临床环境下不推荐预防性治疗, 该论文推荐高强度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紧密监测HBV再激活。

3.3 OBI与固体肿瘤

文献数据显示了表面抗原阳性固体肿瘤的患者化疗时乙肝病毒复发的事实[9], 因此, 推荐静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药理学预防治疗。在临床中,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HBV感染。HBV感染引起肝癌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HBV可以引起肝脏细胞炎症、再生、肝纤维化, 从而间接促进肝癌发展。其中一个直接的途径是HBV可以整合进入宿主基因组中, 产生的蛋白质含有癌前基因, 可能直接诱导肝细胞转化。

原发性肝癌在HBV感染的任何临床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在较高病毒血症和晚期肝硬化患者中, 肿瘤发病率要明显高于那些病毒血症较低和早期感染阶段的患者。相反, OBI患者HBV再激活的研究都没有定论。考虑到OBI的特征在于肝内病毒ccc DNA的持续存在, OBI可能以类似显性HBV感染的方式促进肝癌的发展, 因此OBI在临床上亦是肝细胞癌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Saitta等人[10]关于44例HBs Ag阴性患者实体肿瘤接受化疗的纵向研究并没有发现HBV再激活的病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 以提高我们对于固体肿瘤患者OBI临床重要性的认识。

3.4 OBI与HIV阳性者

引起HIV阳性患者起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病毒性肝炎。在这些患者当中应特别注意OBI, 因其在免疫系统受损时频繁发生, 产生强烈的临床影响。OBI对HIV阳性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1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相关的风险因素和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影响也不确定。在HIV阳性患者中, 免疫系统对于OBI发生的作用也有争议。在HIV-HCV合并感染的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不同的研究有所不同, 从不到1%到40%[12,13]。当抗HIV阳性患者合并慢性HBV/HCV共同感染时,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也常被观察到, 由于HBs Ag的血清学清除导致HCV基因对于HBV复制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14]。某些研究曾经发现, 在HIV阳性者中, OBI和HCV病毒感染关系密切[12]。与此相反, Jardim等人[15]报道HIV阳性患者不论是否合并HCV感染, OBI发病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总之, 在抗HIV阳性患者中OBI仿佛更为常见, 特别是在HIV/HCV共同感染病例中。HIV/HCV合并感染的临床情况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肝脏疾病由于OBI的影响, 预后结果可能不佳。拉米夫定对于抗HIV阳性OBI患者的长期预防治疗似乎并不适合。因此, 对于这些患者, 应首选高效、高基因屏障的核苷 (酸) 类似物。

4 OBI再激活的预防战略

对于OBI患者, 使用核苷 (酸) 类似物进行药理学预防治疗应当基于HBV血清学状态 (HBc Ab阳性或阴性) , 基础疾病 (血液系统肿瘤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 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类型 (利妥昔单抗, 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 蒽环类等) 。在HBc Ab阳性的患者中,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系统肿瘤使用当使用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利妥昔单抗时, 需要使用抗HBV病毒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而其他临床情况需要密切监测。文献数据显示拉米夫定在这些患者亚群中预防HBV再激活的疗效[16]。恩替卡韦也被推荐用于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再活化的预防治疗。近期的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显示[16], 80例CD20+淋巴瘤和已解决的乙肝患者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 预防组在化疗前开始使用恩替卡韦, 化疗结束后3个月停止使用;对照组仅当HBV再激活以及HBs Ag转阳时立即使用恩替卡韦, 随访时间为18个月, 预防组HBV再激活率为2.4%, 而对照组为17.9% (P<0.05) 。虽然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预防隐匿性乙型肝炎复发的疗效从未在已发表的研究中相比,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与目前的国际指南一致, 拉米夫定, 尽管其较低的遗传屏障, 仍然是预防隐匿性乙型肝炎再活化的药物选择, 因其成本低, 且HBV病毒血症较低或不存在。相反, 对于晚期肝病患者, OBI的激活可能危及生命, 恩替卡韦应该替代拉米夫定。

此外, 为防止HBV感染的再活化, 药物预防治疗应持续多长时间并不完全明确。观察性研究建议延长预防治疗到免疫抑制治疗停药后第12个月, 但在某些个案报告中HBV复发发生较晚, 特别是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18]。近日, Tonziello等[18]描述1例HBs Ag阴性/HBc Ab阳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OBI复发发生于利妥昔单抗停药后20个月, 尽管拉米夫定预防治疗已经覆盖利妥昔单抗治疗的4个月和它停药后12个月。总之, 采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患者, 药物预防治疗是否应该延长, 直到免疫抑制治疗停药后的18个月仍然存在争议, 这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5 小结

虽然OBI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但OBI可以通过输血、器官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 不同原因所致的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导致HBV感染的再激活, 并可能加重基础肝病和促进HCC的发展。因此, 临床医生应特别注意OBI, 并以这些患者适当的管理为重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以更好地阐明OBI的生物学和临床作用, 明确相关的风险因素, 以及监测方法、口服抗病毒药物选择及其治疗终点等新的措施, 以防止或限制其不利的临床作用。

摘要: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BI) 常见定义为肝脏组织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 HBV DNA) , 血清中可检测到低载量的HBV DNA (<200IU/ml) 。大部分OBI血清学特征为乙肝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 Ag) 阴性, 乙肝核心抗体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HBc Ab) 阳性和/或乙肝表面抗体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 HBs Ab) 阳性, 极少一部分全部血清学标志阴性。OBI在正常免疫调控下是无害的, 但是当出现相关原因所致的免疫抑制时, 可能出现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再激活, 从而加重肝脏疾病病情。对于临床中各种免疫抑制状态下的OBI, 是否应先发制人地抗乙肝病毒治疗或者密切监测HBV血清学标志物, 仍存在争议。

关键词: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治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 Borentain P, Colson P, Coso D, Bories E, Charbonnier A, Stoppa AM, Auran T, Loundou A, Motte A, Ressiot E.Clinical and vir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HBs Agnegative and anti-HBc antibodies-posi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nd/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cancer.J Viral Hepat, 2010 (17) :807-815.

[2] Elkady A, Aboulfotuh S, Ali EM, Sayed D, AbdelAziz NM, Ali AM, Murakami S, Iijima S, Tanaka Y.Incid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BV reactivation in hematological malignant patients in south Egypt.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 :6214-6220.

[3] Hui CK, Cheung WW, Zhang HY, Au WY, Yueng YH, Leung AY, Leung N, Luk JM, Lie AK, Kwong YL.Kinetics and risk of de novo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HBs Agnega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Gastroenterology, 2006 (131) :59-68.

[4] Fukushima N, Mizuta T, Tanaka M, Yokoo M, Ide M, Hisatomi T, Kuwahara N, Tomimasu R, Tsuneyoshi N, Funai N.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studies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malignant lymphoma with occult HBV carrier.Ann Oncol, 2009 (20) :2013-2017.

[5] Hsu C, Tsou HH, Lin SJ, Wang MC, Yao M, Hwang WL, Kao WY, Chiu CF, Lin SF, Lin J.Chemotherapyinduced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lymphoma patients with resolved HBV infection:A prospective study.Hepatology, 2014 (59) :2092-2100.

[6] Kim SJ, Hsu C, Song YQ, Tay K, Hong XN, Cao J, Kim JS, Eom HS, Lee JH, Zhu J.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B-cell lymph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rituximab:analysis from the Asia Lymphoma Study Group.Eur J Cancer, 2013 (49) :3486-3496.

[7] Dong HJ, Ni LN, Sheng GF, Song HL, Xu JZ, Ling Y.Risk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activation in non-Hodgkin lymphoma patients receiving rituximabchemotherapy:a meta-analysis.J Clin Virol, 2013 (57) :209-214.

[8] Caporali R, Bobbio-Pallavicini F, Atzeni F, et al.Safety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blockers in hepatitis B virus occult carriers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negative/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positive) with rheumatic diseases.Arthritis Care Res, 2010 (62) :749-754.

[9] Yeo W, Chan HL.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anti-neoplastic therapy.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28) :31-37.

[10] Saitta C, Musolino C, Marabello G, Martino D, Leonardi MS, Pollicino T, Altavilla G, Raimondo G.Risk of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Dig Liver Dis, 2013 (45) :683-686.

[11] Morsica G, Ancarani F, Bagaglio S, Maracci M, Cicconi P, Cozzi Lepri A, Antonucci G, Bruno R, Santantonio T, Tacconi L.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a cohort of HIV-positive patients:correlation with 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ion, vir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Infection, 2009 (37) :445-449.

[12] Fabris P, Biasin MR, Giordani MT, Berardo L, Menini V, Carlotto A, Miotti MG, Manfrin V, Baldo V, Nebbia G.Impact of occult HBV infection in HIV/HCV coinfected patients:HBV-DNA detection in liver specimens and in serum samples.Curr HIV Res, 2008 (6) :173-179.

[13] Ramezani A, Mohraz M, Aghakhani A, Banifazl M, Eslamifar A, Khadem-Sadegh A, Velayati AA.Frequency of isolated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in HIV-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ed individuals.Int J STD AIDS, 2009 (20) :336-338.

[14] Filippini P, Coppola N, Pisapia R, Martini S, Marrocco C, Di Martino F, Sagnelli C, Filippini A, Sagnelli E.Virolog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HBV-HCV coinfection in HIV positive patients.J Med Virol, 2007 (79) :1679-1685.

[15] Jardim RN, Gonales NS, Pereira JS, Fais VC, Gonales Junior FL.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Braz J Infect Dis, 2008 (12) :300-305.

[16] Yeo W, Johnson PJ.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during anticancer therapy.Hepatology, 2006 (43) :209-220.

[17] Huang YH, Hsiao LT, Hong YC, Chiou TJ, Yu YB, Gau JP, Liu CY, Yang MH, Tzeng CH, Lee PC.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ntecavir prophylaxis for rituximab-associated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lymphoma and resolved hepatitis B.J Clin Oncol, 2013 (31) :2765-2772.

上一篇:语文教研课反思范文下一篇:优秀广告语集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