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

2023-10-15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1篇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提纲

一、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资料

1.近10年城市统计年鉴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3.区域规划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料(文字、图纸)

5.市(县)志及专业志如建设志、交通志、环保志等

6.政府工作报告

7.人口普查资料

8. 区域行政区图、城市1:5000或1:10000地形图

二、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资料

1.人口资料

内容包括:全市总人口,全市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城市人口总数,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历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数量、用地面积资料

2.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3.区域及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工业园区现状(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工业园区发展的设想、工业园区规划资料; 现状主要仓储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

4.城市商业(含市场)现状及发展设想

5.城市及周边区域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及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的布局、数量、等级;旅游客源数量及淡旺季分布

6.城市居住设施(用地)

内容包括:各主要居住地段的分布,各类型住宅建筑的面积,居民住宅建筑质量、人口分布

7.城市教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班级数、师生人数

8.城市文化娱乐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性质

9.城市医疗卫生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医院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等级

10.城市体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1.城市宗教设施

内容包括:宗教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2.城市对外交通

内容包括: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及规划设想,铁路及城市轨道现状及交通规划设想,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

性质、交通运输手段,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

13.城市道路及交通系统

内容包括:各条道路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公共停车场布点、用地面积,加油站布点、用地面积

14.城市绿地系统

内容包括:主要公园、苗圃及防护绿地的布点、用地面积

15.南桥新城给水资料

内容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16.城市排水资料

内容包括:污水排放设施、地点、处理手段、污水处理率;现状污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污水处理设施布点、用地面积;雨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涵闸现状;城市及周边地区现状水系

17.城市供电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

18.城市电信情况

内容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

19.城市燃气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用气量、气种、气源、气化率;现状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

20.城市防灾工程

内容包括:人防工程现状布置、设施;抗震防灾现状设施、措施;避震疏散道路;防洪、排涝的设施分布、标准;消防站、消防大队、消防栓等设施分布、消防装备,消防供水现状

21.城市环境保护

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区,污染排放大户及排放量以及种类,大气、水体及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报告

22.城市环境卫生

内容包括:各类废弃物量,废弃物收集、运输、排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状况,垃圾处理场、收集及中转站、果壳箱、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的分布,环卫专用车辆及停车场、进城车辆冲洗站,其他环卫机构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环境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纳入更为广阔的范围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的作用、特点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城市化是区域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个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如全国、全省、全县等)的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其次,城市化也指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这两层含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化概念。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确定和预测所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

(a) 现状城市(镇)的数量,各城市(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城市(镇)内的非农业人口数;(b) 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c) 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d) 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属用地)

(e)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人口)

(f) 在该地区中,城市建设投资的数量以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等。区域环境调查涉及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调查是为了确定所规划城市在城镇体

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优势,其调查内容主要有:

(a) 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以及在更广区域范围内的作用和地位。这里所指的更广区域范围依据所规划城市的不同类型职能而确定,主要是指该城市的经济区域。

(b) 市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用地)

(c) 全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d) 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e) 市域内各城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潜力,各城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城镇具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等。

(f) 市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历史环境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所进行的历史环境调查首先要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城市形态的演变原因。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二是物质环境方面,表现在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

(a) 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

(b) 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

(c) 城市格局的特色;

(d)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e) 建筑风格;

(f) 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产、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又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变化。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地理、自然气象和自然生态等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任何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予以确定。不同的经纬度界定了城市的时区、气候区等。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调查的内容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布置、设计标准、工程造价、工程安全等起重要作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水文和水文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给排水供应能力和工程,同时也影响到用地选择、布局等内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2)自然气象因素

风象:风象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城市通风、防风、抗风等工程的设计与安排。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气温:调查内容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同时还要掌握热岛效应、逆温层等的特点。

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雪)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太阳辐射(日照):日照与城市道路走向及宽度的选择,建筑物的朝向与间距等直接关系。需调查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3)自然生态因素

自然生态要素的调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调查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社会环境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社会环境调查内容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方面,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构成方面,主要涉及到人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1)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2) 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3)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经济环境调查

经济活动是城市活动中最为重要而显在的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中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经济环境的调查主要涉及区域的、全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环境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如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其次是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工业经济状况、产业的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等,还包括其它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农业(指郊区)、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等等。

第三是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分布、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方式与管制、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它们的运作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

第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资源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私人资本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就政府资金而言,需要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各单项的资金量,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个小类。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

达到中类为主。

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1. 居住用地

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根据这些用地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配备的情况、居住设施布局完整性情况、环境良好性情况等,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一类居住用地(R1)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R2)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R3)是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R4)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各类居住用地内再进一步细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2. 公共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级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共分成以下几类: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机构用地,小类分为市属办公用地与非市属办公用地。

(2)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小类细分为商业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服务业用地、旅馆业用地和市场用地。

(3)文化娱乐用地(C3)小类细分为新闻出版用地、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广播电视用地、图书展览用地、影剧院用地、游乐用地。

(4)体育用地(C4)分为体育场馆用地和体育训练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小类分为医院用地、卫生防疫用地、休疗养用地。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小类细分为高等学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用地、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特殊学校用地、科研设计用地。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不应归入到此用地,而应归入到居住用地(R)中。

(7)文物古迹用地(C7)是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

(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3. 工业用地

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工业用地按照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和三类工业用地。

4. 仓储用地

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分为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危险品仓库用地和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堆场用地。

5. 对外交通用地

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6. 道路广场用地

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分为道路用地(细分为主干路用地、次干路用地、支路用地和其他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细分为交通广场用地和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和社会停车场库用地(细分为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市

政公用设施用地分为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的供应设施用地(小类分为供水用地、供电用地、供燃气用地和供热用地),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的交通设施用地(小类分为公共交通用地、货运交通用地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的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小类分为雨水、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和粪便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的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绿地

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绿地分为用于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公共绿地(小类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小类分为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

9. 特殊用地

指用于军事、外事和保安等特殊性质的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和保安用地。

10. 水域和其他用地

指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包括水域、耕地(细分为菜地、灌溉水田、其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细分为村镇居住用地、村镇企业用地、村镇公路用地和村镇其他用地)、弃置第和露天矿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调查方法

(1) 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这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描述城市中各类活动与状态的实际状况。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使用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

(2) 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针对不同的规划问题以问卷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这类调查可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针对于单位,可以包括对单位的生产情况、运输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的评价,也可包括居民对其行为的评价等,如针对于居民,则可包括居民对其居住地区环境的综合评价、改建的意愿、居民迁居的意愿、对城市设计的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建议等。

(3) 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相类似,但访谈与座访会则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在规划中这类调查主要运用在这样几种状况:一是针对无文字记载也难有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对历史状况的描述;二是针对尚未文字化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如对城市中各部门、城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等;三是在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研究中心的情景访谈。

(4) 文献资料的运用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2篇

1、综合基础环境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西依五岳独尊的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东接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区域总面积1946平方公里,人口140万,辖20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泰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拼搏实干,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 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1

新泰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优越、前景广阔,是一片理想的投资热土。

2、经济实力雄厚

新泰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67.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41元。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跃居第22位,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科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被全球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第四届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绿色名县、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3、城镇化发展迅速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泰市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3.6%,处于30%-70%区间的加速期,人口、产业将进一步向城市集聚,

2

城市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2020年)中,新泰市被列入省级重点开发区,为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带来了宝贵机遇,城镇化将持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4、区位交通便利

新泰市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衔接部,京沪、泰新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磁莱、东平和晋鲁豫三条铁路贯通全境,北距济南国际机场110公里,西距高铁泰安站70公里,东距青岛港280公里,外来投资者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道畅通便捷。

5、信息化基础环境

新泰市经过多年建设,信息化基础扎实,基本能够很好地支撑新泰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目前新泰市以电子政务、平安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城域光纤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等为基础,构建了良好的县市级城市智能化系统群,从而为新泰市打造成未来全新的智慧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正处于发展初期,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外尚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已成功的多是单项智能系统应用,没有实现将城市几十至几百个系统整合升级后形成自动的综合智慧分析应用体系。与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起步时期和探索阶段。而且我国的城镇化路径、城市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和尖锐,所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重点与国外不同,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

智慧城市从概念上来讲,可以描述为将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各领域智能化应用、充分的信息整合与互联共享、各方面的协同运作,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以智慧的理论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以智慧城市方法发展城市,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具活力和竞争力,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实现途径是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的全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精细化、可视化、互动化等科技手段,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

4

从内容上来说: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管理、服务、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多个方面,使城市运行更加智慧,有效应对外部变化和干扰,有效地、自适应性地解决面临的难题。

从理念上来说:智慧城市是实现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粘合剂。“集约”是指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对土地、生态、能源、空间等城市资源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智慧”是指使得城镇各领域工作智能化与一体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实现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绿色”是指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一切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低碳”是指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产业中应用,从而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因此,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粘合剂,将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和人文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概括之:智慧城市一是政府管理与服务理念、模式与工作方法的重大创新,二是制度及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三是业务、管理、安全保密、技术整合和标准规范的综合创新,四是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型城镇智能系统创新,之后再实现一体融合。

经过近20年信息化建设,全国各类城市基本都建设了几

5

十至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各类应用系统管理与服务着社会,可以说目前社会上既不缺少应用系统、也不缺少信息技术,但严重缺少一体化整合方案与具体实施,给新泰一个重大创新机遇。

对新泰智慧城市建设而言,不是要再建多少个新系统,而是在各类系统的全部硬件继承、全部数据继承、全部软件功能继承的前提下,全面梳理在线运行的老系统,按统一设计的业务与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整合、升级各类应用系统,使之成为一体化、可以产生智慧的综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新扩建一些新系统。根据新泰近期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按统一标准规范,对于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扩建,对于重点关注的行业信息化建设不满足现状的进行适度新建填空补齐。达到全市统一交换产生大数据集,按权限分类共享各类数据,展现政府的高效综合管理行为,为市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

三、进展与问题

近年来,新泰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存在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不够健全,信息化工程项目规划、实施及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推进缓慢,全市还未形成比较科学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等问题。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与传统

6

的信息化项目相比又有着其独特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在新泰市现有信息化工作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需要高位统一的领导机构,从产业、社会治理、民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着手,统筹推进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1、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新泰市城镇化建设应用推进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维护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科学决策与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方面仍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应用效果也有待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城镇化认知水平和应用程度存在较大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城镇化整体发展不够均衡。

2、促进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新泰市信息化建设对整个新泰市经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整体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其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程度不深,信息化工程建设对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新泰市整体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信息资源共享有限

虽然新泰市近些年加大对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也确实取得不错应用效果,但是目前已建成的信息化应

7

用平台和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有限,其原因是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未很好地建成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务流程和服务的整合面临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制约,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信息化数据整合机制、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

4、专业人才储备欠缺

近些年,新泰市在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是其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欠缺,未建成相对成熟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本地也缺乏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外引进信息化人才力度不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数量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建设规划

1、第一年12个月:编制规划定目标开始统一初步设计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整体架构,在全面详细调研、需求确认的基础上,面向市民、企业、城市管理者从进行城市建设、政府管理与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开始“智慧新泰”顶层设计即全局总本初步设计,开始基础支撑体系(包括网络支撑体系、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体)、共性应用系统整合体系、服务融合体系、数据中心、交换中心等相关专项规划设计,指导后续的智慧新泰建设。

邀请国家专业研究机构牵头完成“智慧新泰”调研报告,第

8

一阶段智慧城市基础支撑与共性应用部分的总体初步设计,这一阶段主要是全面分析全市的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类业务分类、各类业务逻辑关系、共享数据需求,共性业务与技术如何整合;开始编制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按照先基础支撑体系、后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应用系统,再行业个性职能应用系统的步骤开展一体化初步设计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开始进行基础支撑类、共性应用类系统的整合、升级与新建。

2、第二年12个月:整合资源打基础,完成统一初步设计

修改完善第一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的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智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开始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一稿)

初步实现新泰市智慧城市共性应用系统(基础支撑平台系统、综合办公系统、行政审批服务、社会(城市)服务管理平台、内外网信息发布利用、单位与综合档案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一体化整合与升级工作;开始城市

9

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包括内网分中心、外网分中心、互联网分中心、备份中心),开始城市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系统的数据和系统进行分析梳理、归类融合,将新泰市的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在“智慧新泰”的应用整合平台上进行整合、升级,实现居民服务、企业服务、城市管理和运行、生态治理应用三层体系架构,实现“智慧新泰”的基本框架。

3、第三年12个月:全同提升功能,全面整合升级系统 修改完善第二阶段智慧城市个性职能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二稿),并向公开社会征求意见。

基本完成智慧城市基础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成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的整合、升级建设,基本完成已入库数据迁移工作。初步完成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建设。

重在提升管理、提升服务、提升效益,这个阶段通过智慧城市体系,在政策、标准规范、执行、反馈、评估、决策修正的各个环节有了可以依据的平台,将会在社会管理、政务绩效、民生服务等各方面得到提升,第三年完成新泰市第三阶段智慧城市的全部总体初步设计与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接口规范、测评规范编制工作(三稿),向社会公布试行。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市覆盖、各类业务

10

系统按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标准进行整合、升级和新增建设。

4、第四年12个月:全面整合数据,综合利用数据见实效

新泰市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基本标准规范全部完成(包括但不限于业务需求规范、关系型与非关系型数据格式标准、软硬件产品与应用系统接口规范、城市各类系统测评规范)。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全部建成,城市数据中心及各分中心全部建成同,各类基础数据录入、迁移工作基本完成。

按统一标准规划、设计与整合、升级建设的城市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投入稳定运行。城市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于整合、升级建设完毕。

智慧城市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基本建设完毕,开始各类职能业务系统的开始全部整合、升级建设。

5、 第五年12个月:建设工作完成,智慧城市系统稳定运行

新泰市智慧城市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全部修改完毕,正式发布执行。城市基础数据全部整合、迁移完毕,城市数据中心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共性管理与服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各类个性职能业务系统基本稳定运行。

新泰市在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完善的基础上,产业进一

11

步发展,社会管理及服务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低碳环保进一步推广,示范辐射效益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既定的“智慧新泰”发展目标;“智慧新泰”标准规范体系与运营模式基本形成;

从第五年起陆续完成智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考核验收。

6、 第六年开始:通过国家验收,转入持续发展阶段

科学运营创特色,智慧新泰建设本着“政府主控,市场参与”的原则,将在新泰市管理委员会自主运营的基础上,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结合项目的建设周期,科学运营。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3篇

现在,我代表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区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开发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区委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很不容易,很不平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异常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对自身发展中诸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面对新老体制机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多重考验,全区人民发扬“五加

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构筑优势,在实干中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主要指标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生产总值5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工业总产值10653.6亿元,增长33.2%;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3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增长3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2.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亿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增长10.5%;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0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好“十大战役”,功能区开发呈现新态势

我们坚持科学的策略方法,从南到北整体布局,从东到西统筹推进,形成了“十大战役”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恢宏气势。南港工业区完成围海65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项目用地具备使用条件,2个5000吨级建材码头主体完工;轻纺经济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2.5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竣工。临港经济区新增造陆20平方公里,13个码头泊位加快建设,邻里中心和标准厂房快速推进。核心城区市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C区建成使用。中心商务区响螺湾48栋商务楼宇顺利推进,浙商大厦、极地海洋馆竣工运营,于家堡金融区“9+3”项目快速实施。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污水库治理工程进展顺利,150万平方米盐碱地改良及景观绿化工程全面竣工。东疆保税港区三期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建成开港。滨海旅游区完成1.9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和软基处理,“启动器”项目和配套设施工程开工。开发区西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空港经济区打造目的地消费商圈取得重大进展,渤龙湖总部经济区建设和招商同步推进。北塘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北塘小镇和中小企业总部区加快建设,三河岛景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中心渔港建成万吨示范冷库,滨海鲤鱼门竣工开街,5000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我们认真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全力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加快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长26.7%,拉动经济增长近1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86%,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航直升机、三星LED、天碱新厂等7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城汽车、博迈科海洋装备等69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中俄大炼油、华锐风电、约翰迪尔工程机械等8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增长23.4%,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总部企业快速汇聚,累计达到128家。实施了重大服务业项目73项,一批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菲律宾SM滨海第一城、国家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快速推进,环亚马球馆投入使用,神界漫画、猛犸科技公司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生态城市博览会、中阿合作论坛等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举办了第一届环亚太马球比赛。金融、服务外包、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开发开放展现新活力

我们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先行先试了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基本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航空产业基金落户,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达到660家,成为全国私募基金的聚集地。成立了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达到68家,排放权交易所、铁合金交易所稳步发展。创新船舶登记制度,开展“单机单船”等融资租赁和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24%。中新天津生态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成功试点。推出了银团贷款、科技金融、期权定价担保等创新型金融方案。

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土地管理、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五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最精简的行政架构,完成各城区和各功能区机构设置。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全面推进“职能归并”,建立了全市首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获得全市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奖。土地征转分离、集中交易改革取得实效,提升了土地供应调控能力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了经济适用房、定制商品房、公共租赁房、蓝白领公寓等住房保障模式,以“订单生产”、“阳光交易”方式与企业和群众直接对接。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医疗重组计划,构建了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增长22.2%;实际利用内资352.2亿元,增长28.9%;外贸出口245.4亿美元,增长24.9%。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种对外开放形态竞相发展,东疆保税港区口岸开放完成国家验收。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8.6万标准箱。机场旅客吞吐量727.7万人次。开通了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内陆无水港达到18家。口岸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641亿美元。

(四)加快聚集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

我们围绕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累计建成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6个行业技术中心、109家企业技术中心和61家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10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形成了11项关键技术和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天河一号”成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启动实施了5项人才工程,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名,培育重点创业项目16个。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和知识产权发展资金,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4家。全年申请专利6189件。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75家。

(五)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城区面貌发生新变化

我们按照一流标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资源,着力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组建重点规划提升指挥部,对六个层面58项规划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年投资1300亿元,实施了109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海滨大道、天津大道、津滨高速、港城大道、海河开启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竣工通车。建成了334公里供水、供热、燃气主干管网,建设改造了1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21万吨,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22万吨。完成燃煤设施烟气脱硫工程,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保持在85%以上。天津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开和完善公交线路17条,投入645部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大干300天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24条道路和4个重点区域的整治任务,新建维修市政道路31万平方米,治理了蓟运河等主要河道,新建和改造提升各类公共绿地13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的现代化城市面貌!

(六)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了“强街强镇”计划。调整组建了泰达街、于家堡街和新北街,整合了社区居委会,开工建设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服务站。强化街道的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新城起步区首期42万平方米农民还迁住宅主体完工,茶淀示范镇基本建成,营城镇13.5万平方米还迁住宅按期入住,太平示范镇一期34.6万平方米还迁楼开工建设,中塘镇、小王庄镇列入全市第四批示范镇。6个市级和3个区级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设施农业3156亩、工厂化养殖2.5万平方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71个。

(七)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20项民心工程。全年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超额完成目标。深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发放救助金9294万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2万平方米,竣工167万平方米。实施大港引滦入村一期工程,解决了1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76所学校达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成功引进了南开中学、天津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物流、机电、旅游职教联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办学取得积极进展。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稳步推进。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大港中医医院等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为7.8万名中小学生接种麻风腮疫苗。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和提升了7个街镇文体活动中心、83个农家书屋、126个村文化室,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任务。成功举办“同唱滨海”等品牌文化活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竣工,第三次文物普查通过国家验收。新区在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金牌和奖牌总数排名第一,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3名新区籍运动员获得金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扎实推进,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八)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工作创新成为主旋律

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全部办复。建立健全政民零距离、公仆电话接待日、区长信箱等沟通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选表彰了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助机制,设立了50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和3300万元应急救助准备金。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成效显著。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双拥共建活动深入推进。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和行政监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创新“十大战役”开发模式,建立了“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形成了统一指挥、高效运转、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土地管理,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对新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整备、统一出让。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创新推出了前期“工作营”,量身定做管理服务方案,开展“保姆式”服务。创新政府投资管理和预算管理,实行“三集中一监督”的集约化模式。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五位一体”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清理排查历史积案,妥善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和行政争议案件。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凝结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汗水和力量,体现了滨海精神、滨海速度、滨海效益。在这里,我代表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各部门、兄弟区县、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新区开发开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统筹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亟待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聚集国内外资源和要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发展社会事业任务仍然繁重,政府自身建设仍有不小差距,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战役”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稳增长、转方式、控通胀、保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区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你追我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占先机,大胆突破,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2011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区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以加快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使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战役”和“十大改革”,扎实推动“五个争创”重大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0%,工业总产值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下达考核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实现“十二五”的高起步、开门红。

2011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掀起“十大战役”新高潮

坚持建设与招商同步、功能与产业融合,争分夺秒,科学推进,形成谋划启动一片、开发建设一片、收益见效一片的生动局面。南港工业区,基本完成一期围海造陆,两个5000吨级建材码头建成使用,公用工程岛开工建设,启动南港生活区开发,石油石化、仓储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迅速投产。轻纺经济区,完成19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和主干道路建设,滨海轻纺商贸城、节能环保型工厂化房屋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临港经济区,深化区内整合,实现各区域齐头并进、联动发展;新增填海造陆18平方公里,造修船、太原重工、中粮佳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核心城区,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基本建成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中心商务区,启动海河两岸景观建设工程,响螺湾19栋楼宇主体封顶,10栋楼宇竣工;于家堡起步区4栋楼宇主体封顶,洛克菲勒中心、铁狮门双塔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住宅全部竣工,一批项目进驻动漫园等产业园区,创建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综合示范区。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尽快形成综合配套服务、国际产品交易、融资租赁等6大基地,实现二期封关运作。滨海旅游区,完成起步区9.17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和17平方公里吹填工程,建成35.7万平方米“启动器”项目,加快推进宝龙欧洲城、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产业园。北塘经济区,一期项目全部建成,二期项目启动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投入使用,北塘小镇开业运营。西部区域,开发区西区生活配套区建设全面推进,长城汽车、新兴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建成和投达产;滨海高新区完成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明阳总部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渤龙湖总部经济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空港经济区加快启动22平方公里的滨海航空产业区建设,基本建成天保商务园,航空产业、装备制造、大型商业等高端项目快速推进。中心渔港,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6个5000吨级泊位和水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中澳皇家游艇城,基本建成鲤鱼门商贸城和酒店等一批项目。

(二)锐意推进“十大改革”

制定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新的三年计划,落实改革任务,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力争在十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搞好股权、排放权、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建设,引进培育金融控股公司,促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加速聚集,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人民币境外投资等改革试点,吸引更多融资租赁、保理机构落户。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际船舶登记、离岸金融、意愿结汇等试点规模,建设航运交易所和配套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与国际自由贸易港区通行做法相衔接。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建立国资监管政策体系,加强国有企业资本金预算管理,推进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二元并轨,稳妥推进撤镇建街和撤村建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推行大医院整合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的有效形式,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和分配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保障能力。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围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建设,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管理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政府、各管委会、各街镇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事权财权划分,建立责权到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实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探索统一的财政预算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推动集中审批和现场审批,加快建设街镇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运行机制。配合搞好《滨海新区条例》的修订工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产业链聚集项目为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和总部项目,全年新增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00个、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50个,新注册总部企业100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咨询机制,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制定完善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无水港为纽带,探索建立内陆地区进出口商品集散基地,推进区域通关便利化。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3亿吨和1150万标准箱。

(三)强化区域统筹发展

以整合公共资源和提高配置效率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一盘棋”观念,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进行统一布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整体推进。构建“中服务、南重化、北旅游、东港口、西高新”5大产业聚集板块,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搞好老旧城区改造,实现新老城区均衡发展。统一整合调配社会资源,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和薄弱领域倾斜。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加强城区、功能区、国有控股集团相互合作,推进开发区与大港新兴产业区、天津港集团与南港港区、保税区与轻纺经济区等方面的合作开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各展所长、合力攻坚。探索港口资源整合及分工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产业功能区与街道合作,推进街道社会职能向产业功能区延伸,产业功能区经济职能与街道对接,建立起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实现主辅分离、集约发展。

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强街强镇”计划,做强做大做优街镇经济,形成“一镇一产品,一街一特色”的发展路子。推进街镇工业园区开发,基本完成胡家园产业区、中塘工业区、太平工业区的起步区和茶淀工业区南片的开发任务。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发展商贸、楼宇、社区服务等特色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示范镇建设,启动首批78个村农村城市化工作,做好宅基地换房、借用土地复耕和农民安置。

(四)调高调优产业结构

以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三次产业水平,努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纯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扩大风力发电设备、绿色二次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产值超过400亿元。支持新药研制和市场开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成长,确保产值超过300亿元。围绕“三机一箭一星一站”,发展壮大航空航天产业,力争产值超过200亿元。大力发展以高性能计算机、高端通用芯片、物联网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光电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海洋科技产业,尽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提升优势产业。推动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轻纺、建材等下游产业链延伸,确保3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壮大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2000亿元。巩固和扩大现代冶金、电子信息两个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粮油、食品饮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食品工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拓展现代服务业规模。加紧建设海港、空港、开发区等8大物流园区,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开发区服务外包园、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高银117大厦组团等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带动高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会展等产业。办好第二届滨海论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小王庄3个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基本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观赏鱼4个科技园区,开工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2000亩、循环水养殖车间6万平方米。引导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

(五)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广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大力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机构,新建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10家,新增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新增专业孵化器、加速器7家。提升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建成滨海工业研究院、中科院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实施4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形成30项技术重大突破或关键产品。对接“十大战役”,启动30项区级科技支撑项目。大力实施商标和品牌战略。全年申请专利7000件。

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实行政策打包、一企一策、精确制导的帮扶措施,着力培育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筹建滨海新区科技金融集团,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搞好新型担保贷款融资试点。启动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建设。组建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推进国际医药新技术交易平台、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人才特区,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类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六)持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全年安排1400亿元资金,实施9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影响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瓶颈制约。

统筹推进海空港建设。加大南北双港开发力度,加快天津港30万吨、临港5万吨级主航道建设,建成中航油石化码头,推进南疆矿石码头、神华煤炭码头二期等大型码头建设,不断提高航运服务功能。全面启动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同步建设航站楼地下交通中心,努力建设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

加快完善大交通体系。启动南港一线、进港三线等工程,推进于家堡枢纽站、滨海高铁站等铁路枢纽和配套设施建设,筹建Z

2、Z4轨道交通组合线。持续推进“1环11射5横5纵”路网建设,新建续建滨石高速、西外环高速、中央大道海河隧道等重点工程,确保国道112线天津东段、塘承高速等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区内主干道路建设,拓宽汉蔡路、新北路,开工建设汉沽城区西北环路,建成疏港联络线、港塘路西延、轻纺大道等工程,与骨干路网形成有机衔接。完善区域次支路网,实施新港四号路地道、第二大街跨京山线桥等工程,启动建设2座跨海河桥梁。

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增加引滦、引黄水量,发展海水淡化,形成多水源联合供水机制。启动大港水厂前期工作,改扩建汉沽水厂,建成北塘、中心渔港、空港物流加工区等再生水厂,新增供水能力9.5万吨。建设临港、洞庭路等220千伏和海防路、大丰路等110千伏变电站,调整规范电力走廊。加快北塘和南疆热电厂、北疆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建成300公里供水、输气、供热主干管网。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一核双港、九区支撑”的总体布局,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搞好港口、水系、绿化等专项规划,努力体现国际一流水平。加快编制北塘、渤龙湖、西部新城、东部新城、港东新城等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标志区和示范区。

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低碳试点城市标志区建设,在50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启动建设百家节能示范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单位监测预警平台。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综合治理水环境、大气环境,确保通过全国环保模范城复审。加大绿化投入,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新建城市绿地1200万平方米。加强南北两大生态湿地保护,划定盐田保护区,推进大港水库保护性利用,搞好营城污水库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清水工程”,加强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河口生态环境治理,力争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万吨。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属地责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设智能互联新城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管理。高标准实施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延伸拓展整治范围,重点整治45条道路和16个社区,改造提升10个公园。持续开展违法占路经营、车辆运输撒漏、出租车乱停乱放和违章建筑等专项治理,逐步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先进的垃圾收运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增加公交线路、车辆和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筹建文化艺术中心。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居民书房和居民文化室,开展“2191”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举办首届滨海国际艺术节、滨海国际版画作品展交会和社区文化艺术节,创办国际作家写作营。搞好大沽船坞局部修缮工作,完成汉沽刻字艺术馆改扩建工程。建设一批社区健身场所,扩充全民健身资源。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进3D影视创意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5家资产超10亿元的文化企业。规划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启动建设传媒大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行广电制播分离和报纸采编与经营分开;组建滨海网有限公司,推进三网融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滨海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同在滨海创业,共建文明城区”活动,建立文明城区创建与市容环境整治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整体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养。

(九)下大力气改善民计民生

集中力量实施新20项民心工程,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突发事件预警、劳动争议调处等机制,建设一批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争创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试点区。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参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水平,实施全民意外保险附加险。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降低门诊起付标准。健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心。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建设。做好残疾人工作。成立新区慈善协会,创新慈善事业运行机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新建和改扩建13所中小学校,高标准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任务。整合和引进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育工程,启动建设南开中学生态城学校。新建和改扩建7所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建立完善产学一体的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校企对接的订单式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搞好社区学院建设。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全力打造1-2个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筹建儿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空港医学园区、空港国际医院建设步伐,塘沽安定医院二期、大港中医医院投入使用。新建改造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方式,统一提高补助标准。整合120急救指挥资源。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提高妇幼保健水平。落实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提供家庭诊疗服务。搞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创建人口均衡发展实验区。

(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履行好职能,全面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价格等手段,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完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重点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特种设备和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做好信访、仲裁、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工作,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督查,加强效能监察,落实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推行电子政务,搞好政务和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大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改造力度,形成覆盖全区的行政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为企业、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办好区长热线、区长信箱和行风热线,开展群众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海外联谊和对台工作。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展“六五”普法教育。

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反对虚假浮夸,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审计和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为实现“十二五”开门红而努力奋斗!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说明

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区委、区政府对制定“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安排部署,组织各管委会、职能部门、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区委一届四次全会后,区政府深入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系统论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言献策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在《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体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新区提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本指针;注重体现全球视野,以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审视谋划未来发展,制定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注重体现创新发展,加强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

(二)“十一五”时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滨海新区继往开来、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五年来,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连续跨越了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四个大台阶;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8.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8亿元,近40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00多个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金融、涉外经济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行政审批等改革扎实推进。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1.5亿美元,利用内资1085.8亿元,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新区投资。

五年来,服务辐射功能大幅提升。建成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交通干线,进一步畅通与周边地区和腹地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五年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形成的发展基础影响深远。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加快开发开放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为“十二五”期间更快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极大地增强了全区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是滨海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黄金发展期。根据区委《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纲要(草案)》同时确定了6大类具体指标,这里我仅就三个方面指标作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也是新区成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现实要求。今后五年,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实际执行中,我们要把困难考虑的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努力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的关系,力争使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一些,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二是关于转变发展方式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等指标。主要考虑这些指标是新区成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方向。今后五年,滨海新区仍将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大型制造业项目持续聚集,服务业比重提升和节能降耗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必须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千方百计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关于民计民生问题。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险参保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些指标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我们以高于新区“十一五”平均水平和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来安排,就是坚持民生为要、民生为先,使群众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步,让广大群众从新区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新区的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等方面,都作出了全面规划,明确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概括来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1.坚持以“十大战役”为载体,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十大战役”是区委、区政府按照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充分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区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也是“十二五”期间增创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的载体平台。今后五年,要全力推进“十大战役”,形成功能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社会事业进步协调发展的格局,持续推动新区开发开放向纵深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们将全面完成核心城区、东疆保税港区、北塘经济区、西部区域和中心渔港等五个区域的开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五个区域的主要开发建设任务。

2.坚持以“十大改革”为突破,率先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纲要(草案)》针对今后一个时期新区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金融、土地、涉外经济、科技、农村、企业、社会事业、住房保障、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十个方面的改革任务。这“十大改革”,对于率先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围绕“十大改革”,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举措,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激发新区加快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作用。

3.坚持以“三个转变”为着力点,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要着重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三个转变”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务求突破,使新区发展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纲要(草案)》用了大量篇幅,详细规划了“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和举措,主要包括提升高端制造功能、区域服务功能、开放门户功能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4.坚持以“五个统筹”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也是更好地破解当前和今后新区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效手段。《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的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统筹发展的理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着力抓好产业布局统筹、交通体系建设统筹、公用服务设施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4篇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组建高铁经济新区筹建指挥部。为了加强对高铁新区开发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高铁经济新区筹建指挥部,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万忠鑫任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勇任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政委、副指挥长,新区乡镇主要领导及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高卫东兼任办公室主任,从县发改、规划等有关部门抽调事业心强的业务骨干11人进行集中办公,组建了规划设计、筹资融资、征迁协调3个工作专班,全面开展高铁经济新区筹建各项工作,高标准规划高铁经济新区,确保筹建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全力推进孝感北站建设。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多方筹资1.2亿元全力建设京广高铁孝感北站。目前孝感北站站场及站房工程即将

完工,站前广场水电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

(三)加快迎宾大道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强力推进”的要求,筹措资金6.3亿元建设孝感北站至大悟城区10.4公里的迎宾大道。目前,迎宾大道路基拉通,主干道路面硬化刷黑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紧完成高铁经济新区总体规划设计评议审定工作。

二是全面完成孝感北站站场、站房工程及迎宾大道建设,确保今年“五一”建成通车。

三是启动建设行政文化中心。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5篇

按照龙华新区“三规统一”的思路,新区管委会联合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经贸信息委和科技创新委,高规格成立编制领导小组,整合各类规划资源,打破部门分割、地域限制,同步编制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此三大规划基础上整合提升为新区综合发展规划。

因此,龙华新区规划体系的最终成果是“1+3”,“1”即指《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是集空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综合性规划,是龙华新区未来8年发展的总纲,作为指导新区政府行政决策、确定重大项目以及编制城市发展单元、法定图则修编等重要依据。

◎定位从“两区一城”到强化深港合作枢纽地带

对于龙华新区的发展,综合规划给予了更高的定位,在社会各界早已耳熟能详的“两区一城”之外,即深圳转型升级典范区、特区一体化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中轴新城,还定位为协调珠三角、强化深港合作的枢纽地带。

与这一规划目标相适应,新区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万,实际管理总人口控制在300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较2011年净增4平方公里。通过建设用地清退成农用地和其他用地9平方公里后,新增建设用地可达到13平方公里。另更新改造12平方公里,其中拆除重建7平方公里。

到2020年,新区要建成在珠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强区;代表特区形象的现代化宜居新城;特色鲜明、开放多元、诚信友爱的人文家园;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龙华。

◎策略“五五三一”打造高端服务支撑区

规划指出,新区紧紧围绕“中轴提升、双核驱动、生态人文、城产互促”总体发展策略,全面综合对新区在空间、产业、交通、民生等方面提出策略指引,包括优化空间结构、集约节约土地、构建产业体系、提升环境品质、强化综合交通、改善民生福利、保障城市安全七项策略。

新区将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先导、优势传统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深圳重要先进制造基地、珠三角生产组织中枢区、华南地区高端服务支撑区。

总体来说是“五五三一”。第一个“五”是指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互联网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个“五”是指培育壮大商贸流通、现代金融、专业服务、服务外包、休闲旅游等五大现代服务业;“三”是指巩固提升电子信息、高端汽车、装备等三大先进制造业;“一”是指大力提升时尚创意产业。 同时,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环境营造等四大工程,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全面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引导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实现由单一租赁型向实业投资经营型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深圳北站为核心,力争到2015年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总部经济企业集团2个以上,初步建成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重点2个核心7个功能片区实现全覆盖

(来源:南方日报)根据发展目标、策略指引,新区的发展重点地区分为战略发展地区、重点建设地区和生态改善地区三种类型。规划确定了深圳北站周边商务发展区、横坑水库周边地区及观澜河沿岸地区为战略发展地区。确定了长安标致汽车产业发展区、富士康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浪服装基地、华南物流片区为重点开发地区。确定了羊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观澜河流域水源涵养区、茜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为生态改善地区。

近期,新区按照“中轴提升、双核驱动、生态人文、城产互促”的空间开发策略,带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根据“特色分工、分区发展”的原则,将新区规划范围划分为南部商务核、北部科技核等2个核心、7个功能片区,实现城市规划对辖区175平方公里的全覆盖。

◎保障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

该规划对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以及社区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创新思路。

首先,新区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完善政府服务购买机制,实现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完善新区内部互联互通的行政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按照管理幅度、管理层级和管理资源相统一的原则,探索推进人口、面积较大办事处和社区工作站的区划调整,促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转变。推广网上“一站式”审批和并联审批,探索帮办、领办和代办服务,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新区规划调研提纲范文第6篇

现在,我代表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区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开发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全面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区委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团结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的一年,很不容易,很不平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异常激烈的区域竞争,面对自身发展中诸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面对新老体制机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多重考验,全区人民发扬“五加

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构筑优势,在实干中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主要指标增幅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生产总值50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工业总产值10653.6亿元,增长33.2%;财政收入1006亿元,增长3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3.2亿元,增长3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2.7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亿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0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0元,增长10.5%;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0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好“十大战役”,功能区开发呈现新态势

我们坚持科学的策略方法,从南到北整体布局,从东到西统筹推进,形成了“十大战役”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恢宏气势。南港工业区完成围海65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项目用地具备使用条件,2个5000吨级建材码头主体完工;轻纺经济区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2.5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竣工。临港经济区新增造陆20平方公里,13个码头泊位加快建设,邻里中心和标准厂房快速推进。核心城区市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C区建成使用。中心商务区响螺湾48栋商务楼宇顺利推进,浙商大厦、极地海洋馆竣工运营,于家堡金融区“9+3”项目快速实施。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园一期工程主体封顶,污水库治理工程进展顺利,150万平方米盐碱地改良及景观绿化工程全面竣工。东疆保税港区三期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建成开港。滨海旅游区完成1.9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和软基处理,“启动器”项目和配套设施工程开工。开发区西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空港经济区打造目的地消费商圈取得重大进展,渤龙湖总部经济区建设和招商同步推进。北塘经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北塘小镇和中小企业总部区加快建设,三河岛景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中心渔港建成万吨示范冷库,滨海鲤鱼门竣工开街,5000吨级码头建设进展顺利。

(二)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我们认真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全力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加快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工业增加值增长26.7%,拉动经济增长近1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86%,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航直升机、三星LED、天碱新厂等7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城汽车、博迈科海洋装备等69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中俄大炼油、华锐风电、约翰迪尔工程机械等86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增长23.4%,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总部企业快速汇聚,累计达到128家。实施了重大服务业项目73项,一批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菲律宾SM滨海第一城、国家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快速推进,环亚马球馆投入使用,神界漫画、猛犸科技公司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生态城市博览会、中阿合作论坛等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举办了第一届环亚太马球比赛。金融、服务外包、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开发开放展现新活力

我们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先行先试了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基本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航空产业基金落户,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达到660家,成为全国私募基金的聚集地。成立了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达到68家,排放权交易所、铁合金交易所稳步发展。创新船舶登记制度,开展“单机单船”等融资租赁和离岸金融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全国24%。中新天津生态城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改革成功试点。推出了银团贷款、科技金融、期权定价担保等创新型金融方案。

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土地管理、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五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最精简的行政架构,完成各城区和各功能区机构设置。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全面推进“职能归并”,建立了全市首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获得全市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创新奖。土地征转分离、集中交易改革取得实效,提升了土地供应调控能力和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确立了经济适用房、定制商品房、公共租赁房、蓝白领公寓等住房保障模式,以“订单生产”、“阳光交易”方式与企业和群众直接对接。启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了医疗重组计划,构建了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0.4亿美元,增长22.2%;实际利用内资352.2亿元,增长28.9%;外贸出口245.4亿美元,增长24.9%。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种对外开放形态竞相发展,东疆保税港区口岸开放完成国家验收。天津港货物吞吐量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08.6万标准箱。机场旅客吞吐量727.7万人次。开通了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内陆无水港达到18家。口岸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641亿美元。

(四)加快聚集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

我们围绕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累计建成5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中心、6个行业技术中心、109家企业技术中心和61家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10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形成了11项关键技术和2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天河一号”成为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启动实施了5项人才工程,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名,培育重点创业项目16个。设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和知识产权发展资金,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4家。全年申请专利6189件。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75家。

(五)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城区面貌发生新变化

我们按照一流标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资源,着力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组建重点规划提升指挥部,对六个层面58项规划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年投资1300亿元,实施了109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海滨大道、天津大道、津滨高速、港城大道、海河开启桥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竣工通车。建成了334公里供水、供热、燃气主干管网,建设改造了1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21万吨,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22万吨。完成燃煤设施烟气脱硫工程,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天数保持在85%以上。天津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开和完善公交线路17条,投入645部新型节能环保公交车。大干300天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24条道路和4个重点区域的整治任务,新建维修市政道路31万平方米,治理了蓟运河等主要河道,新建和改造提升各类公共绿地134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的现代化城市面貌!

(六)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发展取得新成效

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了“强街强镇”计划。调整组建了泰达街、于家堡街和新北街,整合了社区居委会,开工建设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服务站。强化街道的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农村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西部新城起步区首期42万平方米农民还迁住宅主体完工,茶淀示范镇基本建成,营城镇13.5万平方米还迁住宅按期入住,太平示范镇一期34.6万平方米还迁楼开工建设,中塘镇、小王庄镇列入全市第四批示范镇。6个市级和3个区级农业园区加快建设,新增设施农业3156亩、工厂化养殖2.5万平方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71个。

(七)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20项民心工程。全年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超额完成目标。深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发放救助金9294万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82万平方米,竣工167万平方米。实施大港引滦入村一期工程,解决了1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0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76所学校达到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成功引进了南开中学、天津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物流、机电、旅游职教联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合作办学取得积极进展。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稳步推进。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大港中医医院等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改造提升1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免费为7.8万名中小学生接种麻风腮疫苗。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城乡全覆盖。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建成和提升了7个街镇文体活动中心、83个农家书屋、126个村文化室,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任务。成功举办“同唱滨海”等品牌文化活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竣工,第三次文物普查通过国家验收。新区在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金牌和奖牌总数排名第一,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3名新区籍运动员获得金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扎实推进,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八)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工作创新成为主旋律

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全部办复。建立健全政民零距离、公仆电话接待日、区长信箱等沟通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选表彰了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助机制,设立了50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和3300万元应急救助准备金。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成效显著。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双拥共建活动深入推进。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和行政监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创新“十大战役”开发模式,建立了“指挥部+管委会+平台公司”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形成了统一指挥、高效运转、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土地管理,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对新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统一整备、统一出让。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创新推出了前期“工作营”,量身定做管理服务方案,开展“保姆式”服务。创新政府投资管理和预算管理,实行“三集中一监督”的集约化模式。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五位一体”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清理排查历史积案,妥善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和行政争议案件。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凝结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汗水和力量,体现了滨海精神、滨海速度、滨海效益。在这里,我代表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各部门、兄弟区县、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新区开发开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统筹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亟待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高,聚集国内外资源和要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发展社会事业任务仍然繁重,政府自身建设仍有不小差距,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战役”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稳增长、转方式、控通胀、保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区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你追我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占先机,大胆突破,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2011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区委一届四次、五次全会部署,以加快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使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战役”和“十大改革”,扎实推动“五个争创”重大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0%,工业总产值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下达考核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实现“十二五”的高起步、开门红。

2011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掀起“十大战役”新高潮

坚持建设与招商同步、功能与产业融合,争分夺秒,科学推进,形成谋划启动一片、开发建设一片、收益见效一片的生动局面。南港工业区,基本完成一期围海造陆,两个5000吨级建材码头建成使用,公用工程岛开工建设,启动南港生活区开发,石油石化、仓储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迅速投产。轻纺经济区,完成19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和主干道路建设,滨海轻纺商贸城、节能环保型工厂化房屋等一批项目建成使用。临港经济区,深化区内整合,实现各区域齐头并进、联动发展;新增填海造陆18平方公里,造修船、太原重工、中粮佳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核心城区,进一步加强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基本建成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中心商务区,启动海河两岸景观建设工程,响螺湾19栋楼宇主体封顶,10栋楼宇竣工;于家堡起步区4栋楼宇主体封顶,洛克菲勒中心、铁狮门双塔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住宅全部竣工,一批项目进驻动漫园等产业园区,创建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综合示范区。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尽快形成综合配套服务、国际产品交易、融资租赁等6大基地,实现二期封关运作。滨海旅游区,完成起步区9.17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和17平方公里吹填工程,建成35.7万平方米“启动器”项目,加快推进宝龙欧洲城、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产业园。北塘经济区,一期项目全部建成,二期项目启动建设,中小企业总部基地投入使用,北塘小镇开业运营。西部区域,开发区西区生活配套区建设全面推进,长城汽车、新兴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建成和投达产;滨海高新区完成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明阳总部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渤龙湖总部经济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空港经济区加快启动22平方公里的滨海航空产业区建设,基本建成天保商务园,航空产业、装备制造、大型商业等高端项目快速推进。中心渔港,完成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6个5000吨级泊位和水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中澳皇家游艇城,基本建成鲤鱼门商贸城和酒店等一批项目。

(二)锐意推进“十大改革”

制定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新的三年计划,落实改革任务,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力争在十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经济领域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搞好股权、排放权、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建设,引进培育金融控股公司,促进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加速聚集,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人民币境外投资等改革试点,吸引更多融资租赁、保理机构落户。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际船舶登记、离岸金融、意愿结汇等试点规模,建设航运交易所和配套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与国际自由贸易港区通行做法相衔接。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建立国资监管政策体系,加强国有企业资本金预算管理,推进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二元并轨,稳妥推进撤镇建街和撤村建居。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推行大医院整合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新的有效形式,完善土地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和分配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增强保障能力。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围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建设,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管理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区政府、各管委会、各街镇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事权财权划分,建立责权到位、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实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探索统一的财政预算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推动集中审批和现场审批,加快建设街镇行政服务中心,形成“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运行机制。配合搞好《滨海新区条例》的修订工作。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产业链聚集项目为重点,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着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和总部项目,全年新增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00个、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50个,新注册总部企业100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咨询机制,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制定完善鼓励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无水港为纽带,探索建立内陆地区进出口商品集散基地,推进区域通关便利化。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3亿吨和1150万标准箱。

(三)强化区域统筹发展

以整合公共资源和提高配置效率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一盘棋”观念,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进行统一布局,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整体推进。构建“中服务、南重化、北旅游、东港口、西高新”5大产业聚集板块,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搞好老旧城区改造,实现新老城区均衡发展。统一整合调配社会资源,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和薄弱领域倾斜。

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加强城区、功能区、国有控股集团相互合作,推进开发区与大港新兴产业区、天津港集团与南港港区、保税区与轻纺经济区等方面的合作开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各展所长、合力攻坚。探索港口资源整合及分工合作的有效途径。加强产业功能区与街道合作,推进街道社会职能向产业功能区延伸,产业功能区经济职能与街道对接,建立起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实现主辅分离、集约发展。

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强街强镇”计划,做强做大做优街镇经济,形成“一镇一产品,一街一特色”的发展路子。推进街镇工业园区开发,基本完成胡家园产业区、中塘工业区、太平工业区的起步区和茶淀工业区南片的开发任务。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发展商贸、楼宇、社区服务等特色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加快示范镇建设,启动首批78个村农村城市化工作,做好宅基地换房、借用土地复耕和农民安置。

(四)调高调优产业结构

以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为抓手,全面提高三次产业水平,努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纯电动汽车等低碳技术,扩大风力发电设备、绿色二次电池、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产值超过400亿元。支持新药研制和市场开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成长,确保产值超过300亿元。围绕“三机一箭一星一站”,发展壮大航空航天产业,力争产值超过200亿元。大力发展以高性能计算机、高端通用芯片、物联网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光电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海洋科技产业,尽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提升优势产业。推动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轻纺、建材等下游产业链延伸,确保3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壮大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产值突破2000亿元。巩固和扩大现代冶金、电子信息两个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粮油、食品饮料、农产品深加工等食品工业,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拓展现代服务业规模。加紧建设海港、空港、开发区等8大物流园区,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开发区服务外包园、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高银117大厦组团等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带动高端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会展等产业。办好第二届滨海论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小王庄3个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基本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观赏鱼4个科技园区,开工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2000亩、循环水养殖车间6万平方米。引导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

(五)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广泛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大力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机构,新建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10家,新增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新增专业孵化器、加速器7家。提升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研发平台的创新能力,建成滨海工业研究院、中科院产业创新与育成中心。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实施4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形成30项技术重大突破或关键产品。对接“十大战役”,启动30项区级科技支撑项目。大力实施商标和品牌战略。全年申请专利7000件。

促进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继续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实行政策打包、一企一策、精确制导的帮扶措施,着力培育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6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筹建滨海新区科技金融集团,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搞好新型担保贷款融资试点。启动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建设。组建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推进国际医药新技术交易平台、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等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人才特区,吸引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各类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六)持续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全年安排1400亿元资金,实施9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影响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瓶颈制约。

统筹推进海空港建设。加大南北双港开发力度,加快天津港30万吨、临港5万吨级主航道建设,建成中航油石化码头,推进南疆矿石码头、神华煤炭码头二期等大型码头建设,不断提高航运服务功能。全面启动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同步建设航站楼地下交通中心,努力建设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

加快完善大交通体系。启动南港一线、进港三线等工程,推进于家堡枢纽站、滨海高铁站等铁路枢纽和配套设施建设,筹建Z

2、Z4轨道交通组合线。持续推进“1环11射5横5纵”路网建设,新建续建滨石高速、西外环高速、中央大道海河隧道等重点工程,确保国道112线天津东段、塘承高速等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区内主干道路建设,拓宽汉蔡路、新北路,开工建设汉沽城区西北环路,建成疏港联络线、港塘路西延、轻纺大道等工程,与骨干路网形成有机衔接。完善区域次支路网,实施新港四号路地道、第二大街跨京山线桥等工程,启动建设2座跨海河桥梁。

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增加引滦、引黄水量,发展海水淡化,形成多水源联合供水机制。启动大港水厂前期工作,改扩建汉沽水厂,建成北塘、中心渔港、空港物流加工区等再生水厂,新增供水能力9.5万吨。建设临港、洞庭路等220千伏和海防路、大丰路等110千伏变电站,调整规范电力走廊。加快北塘和南疆热电厂、北疆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建成300公里供水、输气、供热主干管网。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一核双港、九区支撑”的总体布局,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搞好港口、水系、绿化等专项规划,努力体现国际一流水平。加快编制北塘、渤龙湖、西部新城、东部新城、港东新城等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标志区和示范区。

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低碳试点城市标志区建设,在50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启动建设百家节能示范企业和百家重点耗能单位监测预警平台。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综合治理水环境、大气环境,确保通过全国环保模范城复审。加大绿化投入,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新建城市绿地1200万平方米。加强南北两大生态湿地保护,划定盐田保护区,推进大港水库保护性利用,搞好营城污水库综合治理。启动实施“清水工程”,加强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河口生态环境治理,力争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万吨。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属地责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设智能互联新城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管理。高标准实施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延伸拓展整治范围,重点整治45条道路和16个社区,改造提升10个公园。持续开展违法占路经营、车辆运输撒漏、出租车乱停乱放和违章建筑等专项治理,逐步纳入常态化管理。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先进的垃圾收运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增加公交线路、车辆和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八)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筹建文化艺术中心。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居民书房和居民文化室,开展“2191”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举办首届滨海国际艺术节、滨海国际版画作品展交会和社区文化艺术节,创办国际作家写作营。搞好大沽船坞局部修缮工作,完成汉沽刻字艺术馆改扩建工程。建设一批社区健身场所,扩充全民健身资源。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进3D影视创意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5家资产超10亿元的文化企业。规划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启动建设传媒大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行广电制播分离和报纸采编与经营分开;组建滨海网有限公司,推进三网融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期滨海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同在滨海创业,共建文明城区”活动,建立文明城区创建与市容环境整治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整体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养。

(九)下大力气改善民计民生

集中力量实施新20项民心工程,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突发事件预警、劳动争议调处等机制,建设一批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争创国家级和谐劳动关系试点区。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扩大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的参保工作。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水平,实施全民意外保险附加险。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降低门诊起付标准。健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体系,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心。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制度,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建设。做好残疾人工作。成立新区慈善协会,创新慈善事业运行机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新建和改扩建13所中小学校,高标准完成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任务。整合和引进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培育工程,启动建设南开中学生态城学校。新建和改扩建7所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建立完善产学一体的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发展校企对接的订单式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搞好社区学院建设。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全力打造1-2个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筹建儿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空港医学园区、空港国际医院建设步伐,塘沽安定医院二期、大港中医医院投入使用。新建改造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方式,统一提高补助标准。整合120急救指挥资源。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提高妇幼保健水平。落实社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提供家庭诊疗服务。搞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创建人口均衡发展实验区。

(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履行好职能,全面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水平。综合运用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价格等手段,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完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重点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特种设备和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做好信访、仲裁、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工作,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督查,加强效能监察,落实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严肃追究责任。推行电子政务,搞好政务和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加大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改造力度,形成覆盖全区的行政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深入开展“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为企业、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办好区长热线、区长信箱和行风热线,开展群众评议政风行风活动。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海外联谊和对台工作。大力开展双拥共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开展“六五”普法教育。

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深入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反对虚假浮夸,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和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审计和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各位代表,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为实现“十二五”开门红而努力奋斗!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说明

区委一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建议》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查。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区委、区政府对制定“十二五”规划高度重视,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安排部署,组织各管委会、职能部门、研究机构和各方面专家,对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编制《纲要(草案)》提供了基础。区委一届四次全会后,区政府深入研究和编制“十二五”规划,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系统论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言献策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提出了许多建议。《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在《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体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新区提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根本指针;注重体现全球视野,以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审视谋划未来发展,制定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注重体现创新发展,加强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

(二)“十一五”时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滨海新区继往开来、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五年来,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连续跨越了2000亿、3000亿、4000亿、5000亿四个大台阶;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8.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8亿元,近40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00多个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金融、涉外经济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行政审批等改革扎实推进。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1.5亿美元,利用内资1085.8亿元,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新区投资。

五年来,服务辐射功能大幅提升。建成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期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交通干线,进一步畅通与周边地区和腹地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

五年来,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形成的发展基础影响深远。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加快开发开放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为“十二五”期间更快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极大地增强了全区人民的信心和决心!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是滨海新区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开发开放的黄金发展期。根据区委《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显著增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到2020年,全面实现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纲要(草案)》同时确定了6大类具体指标,这里我仅就三个方面指标作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10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的,也是新区成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现实要求。今后五年,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实际执行中,我们要把困难考虑的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的更扎实一些,努力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的关系,力争使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一些,实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二是关于转变发展方式问题。《纲要(草案)》提出,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等指标。主要考虑这些指标是新区成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方向。今后五年,滨海新区仍将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段,大型制造业项目持续聚集,服务业比重提升和节能降耗难度相对较大。我们必须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千方百计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关于民计民生问题。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险参保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些指标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我们以高于新区“十一五”平均水平和全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来安排,就是坚持民生为要、民生为先,使群众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同步,让广大群众从新区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新区的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等方面,都作出了全面规划,明确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概括来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1.坚持以“十大战役”为载体,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十大战役”是区委、区政府按照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充分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新区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也是“十二五”期间增创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的载体平台。今后五年,要全力推进“十大战役”,形成功能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社会事业进步协调发展的格局,持续推动新区开发开放向纵深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我们将全面完成核心城区、东疆保税港区、北塘经济区、西部区域和中心渔港等五个区域的开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南港区域、临港经济区、中心商务区、滨海旅游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五个区域的主要开发建设任务。

2.坚持以“十大改革”为突破,率先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纲要(草案)》针对今后一个时期新区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金融、土地、涉外经济、科技、农村、企业、社会事业、住房保障、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十个方面的改革任务。这“十大改革”,对于率先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公平普惠的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重点围绕“十大改革”,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和举措,确保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激发新区加快发展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作用。

3.坚持以“三个转变”为着力点,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要着重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三个转变”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务求突破,使新区发展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纲要(草案)》用了大量篇幅,详细规划了“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和举措,主要包括提升高端制造功能、区域服务功能、开放门户功能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自主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4.坚持以“五个统筹”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也是更好地破解当前和今后新区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有效手段。《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的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统筹发展的理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着力抓好产业布局统筹、交通体系建设统筹、公用服务设施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上一篇:协管员的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公司会计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