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

2024-07-21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村村通”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基本建设标准为“4+2”, 即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本省第一套电视节目, 以及中央电台第一套以及本省第一套广播节目。节目的传播为闭塞的农村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丰富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1“村村通”工程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现状

1.1 央视:综合有余而专业不足, 缺乏针对性

“村村通”工程传播的广播电视节目主要来自央视, 如第一套、第七套和少儿频道。在农村入户率最高的央视一套综合频道, 主要针对全国受众, 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 解读国家的最新时事动态, 关系国计民生, 而没有专门的涉农栏目。设置的新闻节目, 主要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焦点事件, 涉农比例相对较小。对农村受众来说, 这些信息固然是了解国家动态的一个窗口, 但是这些信息与农村具体的生产生活存在差距, 他们更希望看到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 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电视节目, 富有“农”味, 具有针对性能满足需要的节目。

电视剧是深受农村观众欢迎的, 那些曾经反映农村生活的《辘轳·女人·狗》、《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片子家喻户晓。现在一套也播出过《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 但是相比历史剧、都市言情、白领偶像剧等大幅占据黄金时段的电视剧而言, 比例太小, 那些富有农村生活气息, 用农民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共鸣的电视剧还太少了。

1.2 省级卫视:娱乐主导而对农不足, 处境尴尬

在媒介产业化和频道专业化的浪潮中, 以收视率和广告创收能力论节目的成败, 成为全国广播电视最大的运作法则。作为“村村通”传播的主要频道, 省级卫视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为迎合频道定位, 追求高收视率以及高广告回报, 让原本不多的对农电视节目陷入了尴尬境地。以湖南卫视《乡村发现》为例, 《乡村发现》作为湖南乃至全国一档开办较早的对农电视节目, 其定位为“记叙百姓生活, 关注农业发展, 趣谈实用技术, 闲话乡村奇观”, 其平民化的选题思路、独特的采编范式、亲切朴实的主持风格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深受观众喜爱同时也赢得国内各类大奖。但随着湖南卫视娱乐化的频道定位, 该栏目显得格格不入。

1.3 广播:有限广播的衰落, 对农节目萎缩

“村村通”工程开通的对农广播频率有中央一套以及本省一套, 存在与电视节目相同的问题。中央广播电台一套涉农节目有《中国农村报道》、农业专题知识讲座《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两档节目。这两档节目主要是针对农村、农民及关注农村的人普及农业知识, 报道农村最新动态, 服务百姓生产生活。但是这两档节目 (《中国农村报道》早间版) 安排在早晨5∶00~6∶00之间这一时段农民们还在休息, 即便起床了, 也忙活着家务和田间地头的农活, 而没有时间来收听节目。

2 提升“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有资料显示, 我国农民群众获取的信息95%以上来自广播电视, 农民群众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大约在2h~3h。农民对电视的信息依赖程度很高, 虽然农村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以及网络覆盖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对农电视节目良莠不齐, 数量有限, 有些地区的农民只能收听收看3~5个台, 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村村通”工程肩负责任仍然巨大, 不仅仅要解决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广大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更要关注他们听好看好节目的问题。

2.1 合理配置资源, 提升媒体责任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元社会结构, “重城市, 轻农村”不公平的城乡政策, 造成媒体资源严重的向城市倾斜, 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受众。媒体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媒体作为一项公共资源, 理应为大众服务, 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证社会效益, 不能忽视自己“公器”的性质和文化属性。在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总量的1004万小时中, 农业电视节目不超过1%。中国是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 广大农民有权力享有这项资源。

2.2 丰富对农节目内容

丰富的节目内容, 专业的对农节目是满足农民需求最好方式。目前, 农民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农资讯节目, 包括科技、教育、司法、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内容, 而致富信息是节目核心所在。如CCTV7的《致富经》、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是对农节目的佼佼者, 讲述农民致富能手的故事, 为农村开辟致富捷径。第二类是娱乐节目, 现在娱乐当道, 各类娱乐节目充斥各大荧屏电台, 而以农村、农民为背景制作的节目寥寥无几。影视娱乐节目在农村同样有广阔的市场, 农民收看此类节目的比率最高, 但问题是如何在“三农”的政策环境下, 以农村为背景、农民为主角来拍摄属于他们的故事, 制作以他们为嘉宾的综艺节目, 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他们素质。

2.3 提升农村广播覆盖, 增加节目服务性

“村村通”工程本应是广播电视节目齐通, 但是农村广播的衰落, 变成了电视节目“孤军作战”。广播在农村历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灵活性和贴近性是电视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要解决好广播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根据区域特点、生产生活特点, 开办专业的农业频率和对农节目。农村有线广播设备老化、音质差、节目源缺乏致使其陷入困境, 要振兴农村广播首先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因地制宜提高覆盖率。据悉, 为了解决农村广播覆盖滑坡的问题, 中央财政计划在5年内投入36亿多元用于更新改造3000多座无线发射台, 每年投入的运行经费达8亿多元。改善基础设施, 是农村广播发展的关键, 在“十一五”期间, “村村通”将全面升级, 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覆盖将会显著改善农村广播收听的条件。无线广播、有线广播, 以及新近兴起的农村调频广播都是满足农村听众的良好途径,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收听习惯来选择。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广电工程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广电“村村通”工程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从央视、省级和广播三个层次分析了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 进而给出了三个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广电工程,村村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曾岩.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时代在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技术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广播电视行业也随着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开始朝着网络数字化推进,这不仅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传统的广播电视收视率在网剧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低,如果广播电视技术再不加以改善,那么广播电视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技术应当结合网络技术进行改善,网络数字化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需要得到积极对待,接下来就具体探讨一下。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技术

前言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很多行业抓住了时代改革的步伐,并结合先进的科学和网络技术进行改革,从而又在新时代占据了新优势。传统的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了,广播电视技术也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催促下进行改革创新,而且我国相应的科学技术也能给广播电视技术提供发展条件,广播电视技术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克服困难,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结合新时代和新技术突出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含义

网络的传播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一定的了解,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并且可以通过很多平台向观众展现相应的内容。而且现在的人们几乎一人一部智能手机,上网变得更加方便,但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有较大的条件限制,不能随时随地观看,那么广播电视技术就应当结合网络数字化的优点进行改革。网络数字化技术和广播電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高效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更高要求,除此之外,很多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受众人群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在传播信息这方面还降低了广播电视业的成本,这对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状况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契机,但是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的,是需要结合网络新技术逐步解决的,这样就能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竞争力,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2.1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进程分析

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在信号处理这方面并不成熟,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调天线”这种情况,在看电视时很容易遇到花屏,卡顿、信号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工调节信号天线,而且信号受天气的影响还很大,一旦遇到刮风下雨这种天气信号就很差。而且在平时看电视时,电视中的画面和声音并不是很清晰明朗,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技术的缺点,但是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到来,广播电视技术也在其推动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上述所说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且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有很明显的优势,比如,信号接受能力很强,受天气影响较小;画面和声音很清晰,还原度很高,花屏的情况也很少再出现,这些优势都给人们带来了更高水平的服务,人们的高质量要求也达到了,除此之外,广播电视节目的收益相比传统来说提高了很多。

2.2网络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也就会导致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手机上联网进行观看,传统的广播电视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个需求。然而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新要求,这种新的广播电视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很多限制,人们对网络数字化时代下的广播电视青睐度开始增加,广播电视行业也提高了竞争力。不得不说,在网络数字化时代下,数字电视的销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和单位对数字化电视的认可度也很大,这也加快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数字化时代发展。

3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建议

3.1准确把握核心技术

网络数字化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行业靠的就是核心技术,一定要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具有警惕心,要做好未雨绸缪,要积极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好风险评估,也要做好相应的应对准备,在更高层次上确保这个时代下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要通过网络数字技术的优势提高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尽可能的提高收视率。而且还要及时更新相关技术设备,一定要确保技术体系正常运行,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水平。

3.2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在这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都很大,要想得到认可就需要将优势展现出来,要想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就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广播电视也可以和一些平台进行合作,做出更多的广播、电视类型,借助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平台中成为热点,给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带来便利,这样既能将技术优势进行发挥,又能笼络观众,提高收视率,这样对促进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编辑人员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去优化编辑内容,而且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搜索时,只要有准确的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应的素材,素材的内容还很多,我们的选择权利会更大。

3.3加强网络环境、信息监管

网络的推送速度很快,受众群众很广,但是广播电视行业不能只为了笼络观众,就鱼龙混杂的推送各种信息资源。给观众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资源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这样做,便会失去自己的特色,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发展眼光,市面上没有的业务及时进行挖掘,占领前排很重要,而且这对优化网络信息环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作为支撑,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打造有着自己特色的网络环境,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辨识度,才能够被观众记住。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对精神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高要求,需要得到改善,而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广播电视技术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也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产业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收视率、吸引更多的观众,就需要转变传统理念,与网络数字化进行结合,给广播电视产业提供新时代下的发展道路,这也是该行业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彭彦. 网络数字化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探究[J]. 视听, 2019, 144(04):259-260.

[2] 桑吉玛. 广播电视技术在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 000(016):251-251.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广播电视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发展也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不断推动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确定未来广电发展之路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未来广电数字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规划两个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

在如今,社会高速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时代信息的变革,从手机、电脑到广播、电视,这些高科技的信息产品跟我们生活的一切越发息息相关。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已经成为我国广电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未来该如何规划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就是决定我们未来广电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与新机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综合实力也随着时代的进程高速地发展着。如今,中国广电正面临着一场全面数字化转换的历史机遇。数字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它实际上是广播电视领域发生的深刻的、全面的、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其触角涉及新闻宣传的节目形态、采制方式、报道方式、管理方式、接收方式、服务方式,乃至整个体制、机制的全面变革。

一、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数字化的风潮开始席卷全球。近年来,我国无线广播电视面临全面数字化变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推进信息化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之路。当然,整体转换并不是广播电视的最终目标。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为了建立新的服务体系、运营体系和新的发展平台,应对其他传输手段和其他新媒体的新的竞争;同时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的竞争力,为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转换打好基础。未来,广播电视还将加大力度开发信息服务、高清、游戏、电子健康、电子医疗、电子教育和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

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的重大变革,运用无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建设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新技术体系,将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大大地推动我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将使得无线广播电视服务领域、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地增强了广播电视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总体来讲我国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快全国组网建设,扩大数字信号覆盖范围,实现国家全网全覆盖;二是按照“全国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新型产业运作模式的要求,建立全国广播电视统一服务体系;三是尊重广电实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全国运营主体;四是要加强与移动播放设备的联系,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移动覆盖。

二、未来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的发展战略构想应该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当前存在的不足,转变观念,抓住重点内容,且能够实时改变,在传统广播电视发展之路中开辟新的发展构想,与数字化时代接轨,实现多网合作共赢,并与移动终端紧密联系,这是广播电视巩固、发展、壮大自身的必由之路,是广播电视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从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改变过去广播电视的发展观念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目前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化趋势,是广电必须面对的未来发展客观形势,无论是在人才的配置上还是在市场观念上都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还保持陈旧的发展观念必将会被快速淘汰。

具体而言,传统的频道式广播电视无论是从用户数还是收视率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特别是如今备受关注的综合频道的受关注程度大不如前。我们不能贬低传统广电发展的优势,但更不能高估其优势。虽然,目前传统广播电视有不少的优势体现,包括节目优势、信号覆盖优势、基础用户优势等,但在数字化发展的冲击下,这些优势很快就会被消除。电视广播的发展不要害怕变革,而是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从而不断的改变,不仅仅是数字化进程方面,其他方面也该革新,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广电原始的固有观念。

(二)改变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

在现在这个信息共享时代,如果还是一味地秉承企业“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就会对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反过来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在信息多方共享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发展之道。为适应数字化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环境,广播电视从业者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

对于广播电视来讲,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资源、信号传输两方面。资源方面包括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新资源的开发,信号的传输包括传输途径的选择和信号的终端的接受播放设备等。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说,大部分资源被几家大企业控制,而企业之间却缺乏资源的共享,这对于整个广电行业来讲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比如从直观的角度来讲,光电的信号传输方面,每家企业都会使用自己的传输渠道,而这些基础建设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不同的企业能够公用一种传输网络,这将会节省不少的资源。

(三)适时改变发展方向,抓住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内容

传统广播电视业建立在政府事业体制和机制上,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尖锐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纵向断裂、横向割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系统的合力和优势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获取。

广播电视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些人士曾争论过广播电视业是网络为王,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就笔者观察,在数字化广播电视时代,毫无疑问是内容为王。受众可以自由选择网络渠道,因此内容才是光电发展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结束语

广播电视瘦到数字化浪潮的影响,这是变革、更是机会和挑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关注中,在全国广播电视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好正确的长期和短期的发展战略,正确应对数字化浪潮,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前景必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马晓艺.中国电视的数字化生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4]白晓龙.三网融合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J].山西电子技术,2012,05.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者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并对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 新闻导语 写作

1、研究背景

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它具有引起观众注意、揭示新闻主题、确立全篇基调的作用。但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由于传播者传播手段和接受者接受方式的不同,它们所要求的新闻导语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甚至在同一新闻媒介中的每一条不同的新闻,其导语也应有自身的特色。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多元素的图像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作的报道。电视新闻中与观众首先见面的是导语,因此,讲究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展示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或特色,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

2、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

2.1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概括性

新闻导语最好用经过提炼的、简洁精彩的文字表达最主要最新鲜或富有趣味的事实,做到简明扼要,把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加以突出,不要让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经验体会,把中心思想掩盖了,事物的实质内容往往是最有特色的,把事物特点紧紧抓住,就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善于运用生动形象而又朴实的语言来润色导语,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创新,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讲究文采。

2.2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个性

许多导语常常是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形成了概念化的语言。这一类新闻导语首先应明确主题思想,才能选择真正值得突出的“为什么”,防止千篇一律地套用政治性的术语和口号。还有一些新闻开头喜欢用响应什么,为了贯彻什么,为了进一步开展什么。这种“为了”加到新闻导语中去,缺少独特的个性,缺乏鲜明性,显得一般化。新闻的思想性主要在事实本身的分量上,而不在普遍性的、尽人皆知的口号上,应尽量避免那些空泛的套话。导语最好要先出一个场面,出一个情节,出一个镜头,或者出一个细节,然后主题事实再跟出来。这个场面、情节镜头必须是主体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泛泛地写景,是直接写主体事实一个场景,这不违背一落笔就写事实这个原则。

2.3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语言要形象化

新闻导语中要写出点形象,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截取新鲜的画面,也要讲究表现的角度。首先,要通过群众的嘴说出新闻,形象生动有力,使读者印象深刻。再就是抓住最能体现事实本质的形象,写这个导语抓取一系列形象,都是反映是非曲直事物本质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力量。同时还要抓住新闻事实中新鲜而有具体感觉的形象写。这种导语以具体描写开头,主要是把新闻事物经过提炼,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表达出来。这种写法或以具体描写开头,或从现场气氛写起,表现十分灵活;此外,也可以选用新闻事实中的某一个有意义的场面,通过描述点出报道主题思想或新闻的重要事实。描写式导语是通过事实引出观点和结论的,运用描写式写导语,这样的事实、现场、场景、人物等,必须有典型性、代表性、恰当地说明事实。

3、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3.1 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个性

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显示: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语言能记住20%,观看图画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电视新闻传播的易受性主要就体现在看(画面)、听(播音)、读(文字)多通道同时感知的综合效应之中。这表明,电视新闻传播和报纸、广播相比,具有图文、声音和画面直接作用于耳目两个通道[2]。这是电视新闻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特点最有效的手段。从“视”的优势出发,电视新闻导语应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表现自己的特点。第一,以抠像、字幕的辅助手段强化导语。播音员在播报导语时,屏幕下方以字幕形式显示导语内容,较好地避免了电视观众在听觉上可能造成的障碍,起着提示和强化作用。以抠像交待了时间、地点要素,免去了繁琐的说明,起到了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第二,以纪实性的文字撰写导语。电视新闻的优势,不仅能使信息传播的效果增强,而且还赋予了记者一个广阔的新闻创作空间。聪明的记者往往能够利用这种综合优势,在导语写作上兼顾、服从新闻主体画面、解说词的整体编辑,创作出令人难忘的电视新闻。

新闻报道在“拍摄到了这样一个镜头”纪实性导语的指引下,运用偶然抓拍到的镜头,不加多余的解说,使整个报道完全摆脱了“文字唱主角、画面当陪衬”的电视新闻窠臼。导语既是新闻内容的巧妙提示,又使画面内容得到充分展示。假如记者在撰写导语时,照搬广播、报纸新闻的手法,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入导语。此时的观众已有了一种“未看先知”的思想准备,那么收视效果绝对大打折扣。

3.2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是综合的视听艺术,画面、声音两类符号并重,声音主要是语音。导语的内容必须依靠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得到体现。从“听”觉方面出发,电视新闻导语应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表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以响亮的用词确立导语。从电视的传播形式看,电视新闻属于线性传播,以时间为序进行,观众处于被动地位。观众接触每一条新闻首先从导语开始,然后才是画面、标题、解说词等内容。记者编辑如果想让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接受信息,不要因为一时分神而不知所云,那么新闻导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导语必须用词响亮先声夺人,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对观众的注意力“常抓不懈”,给予观众深刻的印象。

第二,以简洁的语句构筑导语。电视以形象表达事物,观众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面对面传播。因此,这种传播就要求画面语言丰富真实,文字语言直白口语,尽量避免书面语,生僻词句和专业术语,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

第三,以悬念的句式巧设导语。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因”在前,而“果”在后,在一般情况下,反映事物常常运用顺叙的办法,先讲“因”后谈“果”,但这样容易使新闻报道平淡化。记者编辑适时地、适当地采用一些悬念式和设问式导语,在新闻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

4、结论

时代在前进,传播在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及其特色。认识和适应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广播电视新闻就能唤起观众的注意,让观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子、刘坚著.电视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1.

[2]黄匡宇著.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2004.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作为小说文本存在的《活着》,因为其独有的世界观、文学价值、受众集群的高认可度,被电视电影媒介的制作者相中,最终改编为影视剧,并在荧幕中热播。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高质量的小说文本被改编为影视剧是大势所趋,传统文字语言媒介的影响力相对比较有限,受众群体大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而反过来看影视剧媒介的受众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少年都广泛存在,所以说《活着》依靠自身的价值属性实现跨媒介传播是具备积极意义的。从电视剧和电影的创作环节来看,不少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作品都是多媒介并举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改编文学艺术作品可能会导致其质量的下降,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也不少。有鉴于此,笔者从《活着》的跨媒介传播实例出发,探讨优化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渠道。

关键词:活着;文学;电视剧;媒介;传播

一、引言

不少的电视剧、电影艺术作品都是从高水平、高质量的小说文本改编出来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闪灵》《魔女嘉莉》在大银幕的成功,这说明一个高质量的文学文本能够较好地保障影视剧产品的质量[1]。中国不少的影视剧作品也是采取的这种手段,例如本文试图探讨的《活着》就是相对比较突出的因为小说本身出彩的质量而实现跨媒介传播的情况[2]。《活着》作为改编为影视剧的文本样式,其本身的质量就已经能够保证改编影视剧的水平,所以选择高水平的小说文本作为跨媒介传播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说《活着》实现跨媒介传播的特征

(一)强调主题思想

我们都知道,观看影视剧版本的《活着》的受众群体,其学历水平多元化,年龄结构差异化,对于《活着》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与感知会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说影视剧制作者一定要强调文学文本中蕴含的主题思想,让观众感觉到容易理解[3]。《活着》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为观看的群体呈现出客观社会结构中不稳定性因素对每一个弱势群体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多媒体渠道的展示差异,其核心主题思想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小说文本中,通过压抑的、文字层面的死亡暗示现实的残酷与血腥,消极悲观地提出接受客观事实的人生观,这种被动忍受的“活着”呈现出感性化、被动性、消极性的缺陷[4]。多媒体平台中的电影《活着》,则是通过视觉层面的直观冲击,让观众感知到生命在社会中虽然是无力的,却也依然要积极应对,残酷的现实生活虽然对个体来说是不可抗力,每一个生命都是无奈和脆弱的,但是仔细耐心地观看后,我们可以知道电影版试图积极主动地引导观众学会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电视剧版本的《活着》,因为受众面更加广泛,福贵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福贵的人生不是片面地追求“活着”,人物角色形象更加得饱满化,人物社会关系更加得错综复杂,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表达是多元化的,福贵应对生活的灾难不再是被动消极、无可奈何、必须接受,而是学会从困顿中寻找哲学层面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更是一个人灵魂层面的进步和成长。

(二)角色形象塑造更加得鲜明立体

影视剧版本的福贵可以通过人物角色形象塑造的视觉效果提升其立体感,本文从电视剧版本作为参照物,可以发现制片人有意识地、主动地调整了男主角福贵的角色形象,其塑造技巧更加得多元化、视觉化。电视剧版本的男主人公在剧情中显得更加桀骜不驯,从小不学无术、不思进取,还做过不少坏事,但是这种不良的行为不是邪恶,而是一种疏于管教的“不懂事”,所以男主人公和家珍的爱情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观基础条件的。年少无知的两人从小就认识,这也是整个电视剧补白的地方,小说文本不能够深入描写的故事内容,可以被影视剧媒介更加细腻地描绘出来。两小无猜的福贵和家珍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具备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最终才会两情相悦。跨媒介再加工艺术作品还会存在角色形象的转移,最为突出的情况便是福贵的妈妈原本在小说媒介中的角色形象是一个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无私母亲,但是在电视剧荧幕媒介中,妈妈成为一个深宫大院里面无知、小气、野蛮的老太太。

显而易见,荧幕媒介对于人物角色形象的调整是为了顺应影视剧时间相对较长、角色关系复杂化、人物形象多元化、个性立体化,相对来说,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耗费观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看,所以人物角色形象会更加立体、社会关系结构会更加复杂化,为了增加故事情节内容,影视剧的改动实属必然。电视剧版本里面增加了新的人物角色,例如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潘少爷、胡老师,他们的角色形象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让故事结构变得更加的复杂、错综,支撑起了一些故事内容。同时,人物角色形象的调整也顺应电视剧主张和强调的主题思想内容,电视剧版本的主题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改变生活的力量,是支撑个体发展的动力。屏幕里面的角色有别于小说文本,小说文本里面的角色是被动的、消极地接受死亡与艰苦,而电视剧媒介版本中的家珍是自主地、主动地想要和福贵在一起,呈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电视剧版本中,凤霞被二喜救了,所以才导致了二喜的死亡。这些故事发展脉络顺应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情感纠缠的内容要素在电视剧媒介版本中相对更多。

从剧本内容角度来分析,电视剧版本里面的改动确实很多,这也与跨媒介传播的核心动机存在必然的联系性,文学文本存在的价值是抒发作者抽象思维层面的情绪,其创造的经济收益、经济价值相对低于影视剧,而影视剧媒介存在的必然核心动机便是获取尽可能高的收视率,得到最广泛观众的认可。

(三)跨媒介传播对于故事节奏把握的明显差异

慢工出细活,文学作品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耐心的细嚼慢咽,才能够创造出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但是从影视媒介的角度来看,尽可能快地达到知名度的提升是其重要动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跨媒介传播对于故事节奏把握的差异就十分明显了。一般来说,电影的成本投入相对更大,突出的矛盾性、紧凑的故事情节都需要在短短的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成本中完成,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节奏助推器。最为典型的情况便是男主人公将所有家当输光了,小说文本中侧面描写亲属的悲痛和伤心,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一发生这个事情龙二便带着大波人马来收房产。这种视觉层面的冲击、故事节奏的紧凑可以给观看电影的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盛宴,直白的电影媒介传播技术,能够较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镜头的调整、切换、转接都是肉眼可见的,徐老太爷淡定从容的画押,可以看出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是多么的坚强。但是随着剧情的变化,徐老太爷画押后立刻用自己的拐杖去殴打败家子福贵,这种情节的急转直下,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角色情绪层面的变化,可以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心理走势,最终我们可以直白地理解徐老太爷怒火中烧后无法控制自己气绝而亡。强烈的对比、直观的视觉冲突、充满矛盾性的故事节奏便是电影媒介最为常见的特征,能极大地获取观看者情绪层面的调整,明显从视觉层面调动观众的心理变化,对男主角的行为也深恶痛绝。

三、结语

小说文本的艺术价值最为突出,但是随着跨媒介传播行为的不断增加,因为小说本身的价值属性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情况越来越多,小说文本呈现出理想主义、情绪化的传播趋势,电影电视剧则更加强调视听层面的价值与意义。电视剧、电影的制作与改编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矛盾冲突、详尽的故事脉络,从而招徕更多的观众。小说《活着》的改编与其他的同类型的小说文本的改编一样,具备符合市场利润的价值,也有文化层面的意义,跨媒介传播活动必然存在缺点与优点。制作影视剧、小说文本撰写者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深入的、积极的、耐心的、细致的为影视剧与文学小说文本的整合提供更多理论层面的参考,开辟更多技术层面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谢坚.“活着”的巧克力哲学——《活着》和《阿甘正传》的对比赏析[J].电影文学,2018(05):58–60.

[2]季艳茹.文学依托下影视剧的艺术特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0(01):63–65+81.

[3]专访新湃传媒首席内容官杨夏:《陈情令》低魔幻、轻武侠的IP改编有核心,也有坚守[J].电视指南,2019(19):16–19.

[4]李爽,謝敏.图像媒介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教学,2019(06):23–25.

村村通工程下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地是保证广播电视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规范良好的接地对保证广播电视系统的稳定工作,保护设备安全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接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接地的目的、种类,并提出了广播电视发射系统设备的接地要求。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机接地技术

1 基本概念

接地、接地体、接地线、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我们由于功能的考虑、保护的考虑将电力系统或电气装置的某一部分经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极称为“接地”。

与大地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或金属导体组称为接地体(或接地极);联接电气设备应接地部分与接地体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线;接地体和接地线统称为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将电工设备和其他生产设备上可能产生的漏电流、静电荷以及雷电电流等引入地下,从而避免人身触电和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等事故。

应接地的电气设备通过接地装置和大地之间的电阻称为接地电阻,它包含五个部分:电气设备和接地线的接触电阻、接地线本身的电阻、接地体本身的电阻、接地体和大地的接触电阻、大地的电阻。

2 接地的目的

接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干扰,保证机房设备系统工作稳定;二是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在广播电视设备工作中,有时会产生一些信号串扰、噪声以及计算机系统死机等现象,这与设备系统的接地不良、接地方法不正确有很大关系。接地系统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设备工作稳定和人员安全。

3 接地方式的主要种类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接地施工可以说包含所有接地方面的问题,即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工作接地和屏蔽接地等,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3.1 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而进行的接地。如果电器设备未采用接地保护,当某一部分的绝缘损坏或某一相线碰及外壳时,设备的外壳将带电,人体万一触及到该绝缘损坏的电器设备外壳(构架)时,就会有触电的危险。相反,若将电器设备做了接地保护,则出现单相接地短路或漏电故障时会在线路中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或漏电电流,从而使上级保护器件(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动作脱扣,自动切断故障线路电源,以便及时进行检查维修。这样就避免了电器设备漏电状态运行对人身(或设备)构成的威胁。

3.2 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又称过电压保护接地,是为防止雷击和过电压对电气设备及人身造成危害,通过雷电保护装置向大地泄放雷电流而设的接地。当电器设备遇雷击时,不论是直接雷击还是感应雷击,如果缺乏相应的保护,设备都将受到很大损害甚至报废。为防止雷击,我们一般在高处设置避雷针与大地相连,以防雷击时危及设备和人员安全。

目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系统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发射设备的使用上全固态发射机逐渐取代了电子管及速调管发射机,已成为发展趋势。全固态中波发射机,使用了大量的微处理器件和半导体器件,功放应用IRFP350场效应管。与过去的电子管发射机相比,虽然具有寿命长,指标好,耗能低,工业效率高,维护量少等优点,但全固态器件脆弱,而耐压低,抗干扰性能差,易击穿,易损坏是其致命的弱点。因此,采用可靠的防雷措施也是保证全固态发射机正常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雷击表现为三种形式:直击雷、感應雷、雷电波。在广电设备方面,直击雷的主要袭入途径是从接收和发射天线侵入。感应雷主要的袭入途径是通过传输线缆,对与之相连的元器件造成损坏。雷电波指输电架空线遭雷击或发生感应雷时产生的沿各个方向迅速传播的高电位冲击波。它与感应雷所产生的电压降相同,危害相似,不同的是雷电侵入波在各个方向都传播,无规律,对广播播出环节极易造成干扰,严重时将对电源终端系统造成损坏。

3.3 工作接地

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进行的接地,例如中性点接地,这个接地系统通常有电流流过。三三相四线制的零线在供电变压器端是接在这个点上的,保护接零也属于这种接地。工作接地是为电路正常工作而提供的一个基准电位,这个基准电位一般设定为零。该基准电位可以是设备电路系统中的某一点、某一段或某一块等。当该基准电位不与大地连接时,通常我们认为是相对的零电位。但零电位通常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导致设备工作不稳定。如果该基准电位与大地连接时,基准电位即是大地的零电位,不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改变。有时不合理的工作接地反而会使设备工作不稳定,比如接地点不正确引起的干扰,电子设备的共同端没有正确连接而产生的低频环流干扰等。

3.4 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在屏蔽体与地或干扰源的金属壳体之间所做的永久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屏蔽接地。屏蔽接地有两类,一类是静电屏蔽:当用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将带电导体包围起来,在屏蔽体的内侧将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异种的电荷,外侧出现与带电导体等量的同种电荷,因此外侧仍有电场存在。如果将金属屏蔽体接地,外侧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同种的电荷将流入大地,金属壳外侧将不会存在电场,相当于壳内带电体的电场被屏蔽起来了。另一类是交变电场屏蔽:为了有效地减少交变电场对敏感电路(比如多级放大电路、RAM、ROM电路)的耦合干扰电压,可以在干扰源和敏感电路之间设置导电性好的金属屏蔽体,或将干扰源、敏感电路分别屏蔽,并将金属屏蔽体良好接地,这样电路就能正常工作了。比如传输音频信号的屏蔽电缆,传输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的同轴电缆,都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信号的干扰,同时减少信号的对外辐射,降低对别的电路或设备的干扰。屏蔽与接地合理配合使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既可以屏蔽静电电荷的破坏和干扰,又可以大大减轻交变电磁场对其他敏感设备的干扰,提高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4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设备的接地要求

地线在发射机中一般指RF、IF的共用参考点,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接地和屏蔽对空间传播的雷电电磁干扰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如果接地不好,轻则会造成设备不能有效地传输,降低设备的可靠性,重则会损坏设备的部件,并影响人员的安全。为了保证发射系统稳定工作,保护设备及人员安全,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具体要求是:

(1)发射系统所有设备的接地保护均应良好接地;

(2)接地装置与建筑物基础的距离应保持5m以上;

(3)防雷保护地接地电阻应小于5Ω;

(4)工作接地电阻和保护接地电阻均应小于4Ω;

(5)保护地线截面积应大于20m时,接地与接零要分开,最好不互相影响;

(6)其他重点发射设备用隔离变压器进行有效隔离,不立相串扰,干扰,保证重点发射设备的安全进行。

规范良好的接地是广播电视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应当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测量接地电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安全、稳妥地解决好接地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维民.广播电视技术人员必须熟记的接地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05(2).

[2] 朴李敏.浅谈广播电视中的接地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10(22).

上一篇: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设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