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

2024-01-26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失地农民面临的这三个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问题 建议和对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征用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数量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40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由于在赔偿、就业、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各级政府应尽快加以解决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一、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1、补偿标准偏低且形式单一

目前各地采用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产值倍数法”来计算的,即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到十倍,安置补偿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到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偿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征地补偿多数以货币补偿的方式一次性发放。土地这种稀缺生产资料的增值效益与失地农民无关,其补偿标准不仅偏低,还会出现政府“暗箱操作”、“寻租”等政府与民争利行为,导致补偿款被层层截留。据有关专家估计,农民土地征用流失的财富,比建国后三十年的工农产品剪刀差金额(6000~8000亿元)还要多两倍以上。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土地因用途转变而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获得60%~70%,村级集体组获25%~30%,农民只得到5%~10%。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为城市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之后,不仅没有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反而成为“无班可上、无地可种、无保障可靠”的三无游民。

单一的货币化安置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失地农民也往往从眼前考虑,较易接受。但事实上,土地补偿金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生活出路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在短期内就“坐吃山空”,由此陷入生活无着的困境。这种“短平快”的安置补助办法不利于失地农民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再就业能力差,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

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着明显的差距,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劳动素质和技能处于低水平层次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非常有限,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限制了失地农民就业的机会。这是由计划经济年代实行的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造成的。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一些传统落后的产业关、停、并、转,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对低素质农村劳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加之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相应减少,使城镇就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也越来越窄。据调查,失地农民中,只有3.6%的劳动力被有关部门安置就业。在自谋职业的劳动力中,有40.9%找不到工作,目前基本赋闲在家。在已就业的劳动力中,就业结构为:31%外出务工,33%在本地从事农业,36%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

3、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

现在国内实施的依照土地年产值倍数测算的征地补偿标准实际上只考虑到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功能的效用价值,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农民只有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也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成为农民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保障的经济基础。当土地被征用后,相应的保障措施跟不上,导致农民生活风险系数增大。

二、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

(1)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土地的价值包括其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耕地的保障功能则体现在更多的方面,价值更大,其价值无法估量。征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补偿过低不足以补偿农民的生计。从实际来看,随着城市化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行为不只是政府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做出的政府行为,相当一部分是“非公共利益”的赢利行为。而这部分“非公共利益”的行为却是以“公共利益”名义实施的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政府行为。即便是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也应该由财政进行补贴,而不应该让农民吃亏。因此,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将现行补偿标准提高。

(2)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土地是生产要素,其价格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定,这是进行土地补偿的科学依据。让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像国有土地一样直接进入土地市场,使供需双方在公开、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完成交易。

2、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

就业是失地农民通过自我保障提高生活水平最可靠的出路。当前促进就业,最重要的是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首先要强化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各级政府部门应努力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劳动力市场摸清当地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然后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劳动力供求的匹配度。其次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观念的转变。再者是鼓励失地农民进城创业。对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济实力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经济、法律、经营等有关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办厂、开店。有关部门应参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支持政策,提供创业和就业优惠政策。

3、建立与城镇居民保障体系接轨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从根本上建立起针对广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征地后农民的安置及其长远的生活出路问题。目前在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补偿的前提下,要把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农地转用的前置条件来处理,建立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失地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

各类农地转用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通过行政征收还是市场交易取得,均应在土地补偿款中单独设置一项保障基金,由政府组织专户机构管理,用来为失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障,使他们在失去土地后仍然“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具体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保障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实行差异性保障。(1)对征地时已处于男60岁、女55岁年龄段以上的人员,参照当地城镇退休职工平均工资标准,直接实行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2)征地时未达到劳动年龄段人员,可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并享受教育优惠政策。当他们到达就业年龄后,即可作为城镇新劳动力,参加相关的社会保障。(3)对征地时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员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按当地测算标准按年龄分档为其缴纳保障费用,为其个人账户筹资。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缴纳,如有特殊困难的由政府财政补贴。 (4)当失地农民尚未就业,并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畴。

失地农民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研究制定出一套公平合理的补偿、安置、保障措施,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兴洲、王有玉:保障我国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政策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2] 王翠英、王小鱼: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17).

[3] 陈小英:失地农民就业出路问题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4] 严虹霞、张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责任编辑:周 欣)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结合广州市经济的发展,总结广州市在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际情况,提出了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城市化进程;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随着广州市经济近年来持续告诉增长,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城市化是广州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趋势。农村城市化主要是农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进程,这一演变过程中,既抓形态变化,也要抓人的变化,特别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而被征地的“农民”转成“市民”面临崭新的生存环境,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对于这些新市民而言,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迫切的问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深化社区教育,所谓社区教育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汇称,其核心是为实现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它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成员。而社区成员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镇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同时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农村社区的共同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基本相一致,因此,突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番禺区的实际,对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一、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理念、意义认识不足

在全市不少地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硬件建设方面投入相当资金,修建文化广场、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网吧、设立商业街、修建高楼大厦等等,但是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理念和意义却很茫然,很少人理解,简单地将社区教育理解为社区群众办的教育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城市化理解多建几栋高楼大厦,多设几个商业街或多修几条大路等一些物质形式工程。

(二)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同时利用率不高

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能够用于社区教育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总体。目前,社区教育实体总的来说有三大类: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幼、小、中、职、成、老等各级各类学校;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民政等党政机关和青年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及基层自治组织所属的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学校、中心、馆、院、站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各类大教育、大文化实体。在社区教育建设中,这三类教育实体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互动,既不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原因在于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建设规划以及资源的整合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远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

广州市的农民经济收入普遍较高。以2006年番禺区为例。人均生产总值为58 246元(按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但是较高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帶来较高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反而出现了一些不读书、不工作、取红利、坐享其成、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层。这反映了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的落后。

(四)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专业人才

在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很多地方缺乏相应人才,很多年轻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区教育事业,而本地农民本身有缺乏文化基础知识,难以自身开展社区教育,很多社区都是靠一些外来高校毕业生临时开展社区教育,而这部分人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正常的教育,不利于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有效的推进。

二、深化社区教育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深对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理念、意义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我们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基地。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向广大农村干部、所有社区居民灌输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活到老,学到老”。要让广大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一种“大教育”;社区教育对象不仅指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而且是面向社区所有成员,从幼有所育,幼有所教,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社区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科技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生活、思想道德、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同时城市化不仅仅是物质形态,人的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二)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一切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环境等资源,它不仅包括有形的、现有的教育资源,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而且包括社区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的教育资源。将社区内的所有教育资源进行登记整理,建立社区学习资源库,供所有社区成员享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基地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将一切资源提供给该社区人员使用,尽可能采取一些必要手段(包括一些激励机制),鼓励社区人员来使用,提高各种资源使用效益,同时可以安排一些老师提供使用过程中的免费指导。

(三)大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 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在广州市,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这些富余劳动力开展教育培训。促使其良性转移是实现城市化的有效保证。

2 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并且外来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内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职业技能缺乏。为了促进农民工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促使农民工从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应重视对转移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改造,尽可能将按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有的成校先后开设了会计从业资格专业知识班、会计电算化、初级英语培训班、英语一级考证班、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班、计算机办公应用、初级电脑安装与维护、初级图像设计班、平面设计班、AutoCAD绘图员、初级电工、物业管理员、园林绿化工考证班、电工操作考证班、花卉种植技术培训班等。在培训过程中,尽可能采取与相关高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尽可能利用高校的技术力量和相关企业实训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应该努力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多开设如岗位培训、劳动技能、时事政治、公德法制等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地调整其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四)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努力开展本社区成人学历教育

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必须加强与相关高校合作,设立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努力培养本社区自己的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解决本社区人员的需要提高学历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中缺乏相应专业人才这一难题。部分本社区居民。虽然提高了学历,但是因为家庭等多方面原因,也不可能离开本地,这样保证了社区教育和城市化进程持续性。第三方面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举办成人学历班,获得一定的学费收入,并把学费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举办各类公益培训。条件允许的成校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合作,进行专业硕士学历教育,如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技术硕士等。努力培养本社区高层次人才,为本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和本社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简要意见。

[关键字]中国城市化问题建议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里兹曾经说:二十一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开始聚集的原始村落、从事货物贸易的集市,乃至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演变,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中国社科院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这份名为《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蓝皮书指出,1996到2005年,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到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到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

虽然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蓝皮书认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呈现出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有些高估。

其续称,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城镇人口统计中包含大量的农业人口。仅此一项,就使得中国的城镇化率被高估9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再考虑到大量尚未融入城市的农民工,中国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将远远低于目前的统计数据。

这部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蓝皮书的作者同时指出,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西方用200年、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城市化,中国许多城市却试图花20年、10年的时间就实现赶超。城市化不能光看速度,更不能沦为“形象秀”的工具,更重要的要看城市化的具体内涵。过于热衷对速度的追求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的,大量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中国, 环境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加剧;交通拥堵问题日渐严重;大多数城市都是工业、人口高度集中地区,大量废弃物的产生远远超过了城市环

1境的自净化能力,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陷入了巨大的生态困境中。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01亿吨,比2000年增加近11亿吨;城市生活垃圾达到1.54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66.8%,全国将近2/3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全国近一半的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08年在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占4.0%),达二级标准城市378个(占72.8%),达三级标准城市113个(占21.8%),劣于三级标准城市7 个(占1.4%)。北方城市,特大、超大型城市,产煤区的城市空气污染尤为突出。

2、资源问题

资源供给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资源利用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资源紧缺、浪费以及利用率低下等严峻考验着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水资源来看,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90多平方米,城市化人口的剧增使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幅上升,加上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

从土地资源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城市化的宗旨本应是他们户口的城市化、生活的城市化和就业的城市化。然而,为了解决城市建设准备金不足或其他融资渠道狭窄的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压低征地拆迁费用支出,这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据建设部资料,我国的城市、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建设用地合计为18.95万平方公里(2.84亿亩),占全部非农业建设用地的53.7%。其中城镇(包括设市城市、县城及一般建制镇)用地4.28万平方公里(0.64亿亩),占23%;乡村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用地14.67万平方公里(2.20亿亩),占77%。居民点用地中,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随居民点规模的下降呈显著下降态势,特大城市的人均占地仅75平方米,但小城市已上升为143平方米,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则上升为154平方米和170平方米。这不仅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更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由此可见,如何更加集约、更有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将决定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与否。 另一方面,这些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他们一般就地转化为城镇户口,却没有真正融入城镇生活。正是由于逾2亿“准城市人口”的存在,“浅度城市化”形势严峻。

从能源来看,城市需要的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石油和电力。2009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比上年增长13.9%;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全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3、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均衡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总体城市化水平即将达到50%,但各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空间上明显地表现为沿海东部地区高度城市化,内陆地区低度城市化趋势。而且,地区梯度差异极大。2008年,沿海和东北地区的12个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平均城市化率达到61.68%,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市化水平最高,分别为88.6%、84.9%、77.23%。内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低的如西藏只有22.61%,高的有内蒙古51.71%,跨度很大。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不到40%,河北、安徽、湖南、青海略高于40%。

4、城市化总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首先,我国城市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城市就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低。

再次,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结构不相适应,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涌向了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开放城市, 这给城市的吸纳能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伴随着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然而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 但失业问题一直是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头疼的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7》公布的数据, 截止 2006 年底,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 847 万人, 失业率达到 4.1%, 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停留在城市中的农民工。与原本的城镇人口和大学毕业生相比, 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较低, 一般也不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 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就更加明显, 这就导致许多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更多, 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

最后,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发展水平。国际经验表明,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我国,由于城市数量较少,小城镇较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工业达不到有效集聚;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落后,不能有效满足现代工业规模效益的需要,最终导致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工业化水平。

5、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城市化的过程本身肯定会带来城市区域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 这些都需要城市能够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 然而, 目前, 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大城市中交通拥挤, 居民居住条件差, 不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还在 10 平方米以下, 生活条件相当之差。 而中小城市自来水、 天然气的普及率都还比较低。 相关资料显示, 2003 年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为 847 人 / 平方公里, 约为2002 年的两倍, 而人均生活用水却只有 77.1 吨, 比上年减少18.4 吨, 用水普及率仅为 86.2%。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不足已阻碍了城市化。

三、建议

1、防污与治污两手转, 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一是要适度超前规划,使工业污染远离城市。

二是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经济学认为, 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 督促企业把污染的后果计入自身的成本,惟有如此, 才能够引起企业的重视, 消灭污染的根源。

三是要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 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仅靠自觉是远远不够的, 要从有效的监督入手, 使环境污染被置于“阳光”之下, 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社会风气。

2、有层次、有重点推进城市化进程

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政策,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大城市、特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使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 不少发达国家在劳动力转移高峰时期基本上都是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同时, 也要兼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体系。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有很强的就业人口吸纳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可以使我国在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方面进行有效升级,使得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产业升级取得更大的发展。

4、改革制度

从制度上建立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的机制,着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户籍、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使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市民权,给予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进城农村人口公平生活的权利。考虑依次开放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户籍的梯度发展政策,逐步放宽直至完全消除户口迁移的限制。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增进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将对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进城农村人口管理全面纳入城市政府的管理体系,使他们能够参与城市政治、社会生活,能够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社会福利。

5、加大力度努力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

以公共交通为例,建立适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交通网络体系,逐步规划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降低城市公共交通的使用以及资源耗用和环境压力,在规划线路方案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中要注重绿化,改善能源质量,考虑交通网络建设对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的影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交通网络的科技含量,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再次,正确处理好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联动规划,形成以高速公路、城际轨道、铁路、水路、航道为脉络,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合理衔接。最后,通过制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具体导向政策,明确各种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适用范围,形成合理共存和优势互补的局面,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

四、总结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抓住历史机遇,有序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而我国城市化的实现,也必将会全面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丹红,李智宇.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前景探析[A]

[2]陈立俊.中国城市化现状的探析与思考[A]

[3]潭凌峰.刘易斯模型对于中国城市化的意义及其哲学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 01期

[4]李毅中.中国将融合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A]

[5]徐承红,张超.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J]党史文汇,1997年 04期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

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

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利于降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

驾马车”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增加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并且扩展中国城市区域的范围,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购买力增强,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七)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

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

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中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利于降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六) 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增加内需,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乃拉动经济增长的“三

驾马车”之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增加中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并且扩展中国城市区域的范围,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购买力增强,拥有更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七)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提升推进城

市化进程, 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时间保证和物质保证, 使人们有时间、有条件参与休闲

西方的大规模城市化是由工业革命触发的,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规模化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空间和时间观念, 有效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工作为中心”是早期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 在这种价值体系下, 休闲只是工作的一种补充和补偿。马克思立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旨趣, 指出休闲是人的解放的必然前提。马克思认为, 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哲学家皮普尔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中, 对工业社会被赋予很高价值的工作伦理提出质疑, 提出休闲是文化的基础, 而让人们都能有充分的休闲是文明发展的首要目标。到了20世纪以后, 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多和财富收入的增加, 尤其是中产阶级人群的不断扩大, 为都市人群普遍的休闲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间保证。中国民众休闲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 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也出现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展, 以及中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换, 必将进一步推动民众休闲生活方式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二、城市化进程为都市休闲提供了平台

和途径, 交通更加便捷, 休闲设施更加完备, 为休闲大众化多样化提供硬件支撑

休闲的商业化有效推动了大众休闲的发展。现代休闲产业是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为了满足人的新的需要, 各种服务于人的休闲消费的产业应运而生。从诞生于18世纪的咖啡馆、音乐厅到19世纪的职业体育、街心公园和假日旅游, 现代休闲产业是和城市发展及人的休闲需要同步发展的。与这种商业化趋势相对应, 越来越多的能够提供多种游憩形式的新设施被开发出来。今天的休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日趋成熟, 无论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定位、个性化的服务标准, 还是产业立法、环境保护等都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中国民众休闲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如何安排闲暇生活, 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中国每年的公共节假日已达115天。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的需求开始从对物的追求转向对精神享受的渴望。在我国, 以旅游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和产业体系构成了我国休闲产业的主体。公共休闲产业的开发和建设也日益获得重视, 越来越多的城市风光带、绿化广场、健身功能区等投入开发和建设。休闲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休闲服务和休闲产品的生产, 促进了休闲文化的繁荣, 拓展了普通大众休闲生活的空间。

休闲商业化有效推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方式和休闲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休闲的商业化所形成的休闲消费主义也严重抑制了休闲的超越功能。

三、城市进程推进了休闲教育发展, 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素质保证

休闲需要人的心理感知, 需要文化激发, 需要审美上的“情”, 缺少了这种感知力, 将无法达到心理上的“畅”或心理上的自在状态。因此, 休闲需要文化, 休闲需要教育。康德说:“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 以人的向善倾向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 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教育是一个引导人自我完善、人性丰满的过程。”[1]休闲, 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实践表明, 拥有闲暇时间并不意味着休闲价值观的生成和休闲能力的获得, 积极而富有意义的休闲实践需要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C.布赖特比尔 (Charles K.Brightbill) 说:“休闲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 更属于那些学过怎样聪明地利用休闲的人。”[2]古德尔和戈比在《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中指出:“任何一种令人满意的休闲活动都和知识技能的增长分不开。不管是烹饪、划船、打高尔夫球、写诗、收藏古玩、做木工活还是打桥牌,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逐步增长而不断得到丰富的。”[3]休闲需要文化, 休闲需要提高人们的审美力, 而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休闲教育的过程。我们当下的教育还是以工作和必需的生存知识为核心内容, 但我们能够看到,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以素质教育为内容的休闲教育。休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器”的把握来达致“道”, 使人能够具备在“休闲中享受生活”的能力, 进而获得生命的原本意义。休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已经成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们要着重关注如何根据现代休闲方式的特点和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开展民众休闲教育。

四、城市化进程中, 休闲被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各种休闲政策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政策保证

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1923年世界建筑师年会形成的《雅典宣言》首次提出城市的四个主要功能, 即居住、工作、交通、休闲。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聚集化凸显了休闲的必要性。城市的休闲功能培育和休闲环境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志之一。休闲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分密切相关。英美作为城市化进程发源地, 在休闲政策制度、休闲管理机构设置及公共休闲设施和服务的供给等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学者吴承忠认为:“国外休闲政策大致可以分为户外游憩政策、运动政策、艺术与娱乐政策、旅游政策、针对特殊人群的休闲政策、休闲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六大类。”[4]1975年英国颁布《运动和游憩白皮书》, 旨在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美国的国家公园政策体现在《1930年国家公园法案》和后来的《分区制规划政策》, 政府通过公园的功能区规划政策, 以约束开发和管理、经营中的不当行为。美国《1981年国家旅游政策法案》规定, 国家商务部有推动美国旅游、减少旅游障碍、便利国际旅行的职责。

在国内, 休闲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国民闲暇时间的显著增多。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假日制度发生了多次变化, 尤其是1999年, 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从当年“十一”开始的长假日让中国人切实感受到了“休息”与“闲暇”的意义。随着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 民众休闲意识不断提升, 假期安排更加理性多元, 民众从单一的出行走向多元休闲。旅游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休闲的支柱产业, 也相继出台了明确的管理政策。2009年,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 明确了我国推进休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国民休闲旅游纲要》 (2013-2020) , 这标志着中国休闲发展将步入新阶段, 国民休闲体系正逐步形成。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 都市休闲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是一种关乎大众的普遍休闲方式。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 城市化是休闲大众化形成的基础, 休闲大众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概念, 是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引发城市化进程, 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时间和物质保障;城市化进程下交通更加便捷, 休闲设施更加完备, 为大众休闲方式多样化提供了硬件支撑;城市化进程促进了休闲教育发展, 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素质保证;城市化进程中休闲被列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 各种休闲政策为休闲大众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性境遇下的城市化进程是休闲大众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城市化,休闲,休闲大众化

参考文献

[1] Kant.Education.Translatedby A.Churton.The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1971:1803.

上一篇:教学改革之大学物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税控收款机进项税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