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13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时代发展到今天,铁路客站建设已开始超越单纯的车站含义,而进化为综合交通的节点或枢纽,在站址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与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结合。铁路客站的城市属性也更加鲜明,新建客站已不限于解决交通问题,而开始兼顾城市开发的需求,进而为城市的改造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使客站本身的功能发挥和城市开发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曾感慨:“建国以来,中国新建了5万多公里铁路,大小两三千座车站,其中大型、特大型的有上百座,可是像北京站那样经得起运营检验、时间考验的优秀设计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设计是源头性的工作,在今后的十几年里,我们要修建数百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车站,就必须贯彻新的理念,提高设计质量,决不能再留下大大小小的遗憾。”

正是基于此,刘志军提出了铁路客站建设的新思路,即“五性”: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这已成为新时期客站建设的原则。

按照《铁路“十一五”规划》和部党组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将建设548座铁路客站。按照城市规模分,省会级城市客站25座,地市级城市客站95座,县级城市客站428座;按照线路类型分,客运专线客站158座,城际铁路客站83座,一般干线铁路客站292座,既有线改造工程客站15座。

“五性”原则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按照“五性”要求,我国已新建成北京南站、天津站、青岛站、南京站、拉萨站、延安站等铁路客站,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此外还有新武汉站、新广州站、上海虹桥站等一批客站正在建设。

这些是已经赢得人们赞赏,或值得人们期待的艺术品,其中蕴涵的,是设计的艺术、建造的艺术、管理的艺术、使用的艺术。

艺术的魅力源自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谐,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追求和谐。和谐的表征,是五音调和、五色调和、五味调和、五行调和。中国新型铁路客站所追求的,也正是“五性”的调和。

通过建设客站,铁路正努力将这种和谐的追求呈现给公众。现在和不远的将来,中国铁路的旅客会越来越“享受”车站,“享受”铁路。

功能性:新的公共空间格局

作为“十一五”期间铁路将建设的548座新型客站的典型代表,北京南站是目前国内铁路客站中规模最大、先进技术运用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车站。

这座巨大的现代建筑,将成为中国铁路客站中“功能性”的标杆。国家铁路、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全部集中在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空间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正是铁路客站。

大型交通建筑不可避免会遇到臃长的流线。新型铁路客站突出了流线组织,从而缩小了换乘距离。

以北京南站为例,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被视为一个整体,用立体的建造手法将其他各种交通方式融入这一整体,可最大限度缩短旅客在站内及换乘行走距离。

同时,建筑布局应该符合旅客日常行为习惯,尽可能突出各种环境意向要素,再辅以直观的信息标识引导系统,使旅客在铁路客站内每一个方位都有明确的方向感,能够便捷地完成进出站的过程。

比如正在建设的新武汉站,通过中央大厅的设置,把站台层、候车层、进站通道和休闲区域融合在一个视线通透的巨大空间里。旅客一进入中央大厅,居高临下,就可以一目了然,甚至能看到自己将要乘坐的那趟列车。

像这样的公共空间,具有“可读性”,无论进站或出站的旅客都可清晰地看到将去往的空间和行走路线,始终心中有数,不会迷失。

系统性:新的综合交通体系

从天安门往南,穿过前门,沿北京中轴线到永定门,便能遥望到屹立于距此西一公里处的北京南站。南二环外的北京南站,实际上位于北京城市地图的中心位置。

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铁路引入城市中心方式。在东京,主要铁路客站大多分布在距城市中心5公里范围内,而莫斯科则在3公里至5公里范围内。这些客站大多数是集铁路、地铁、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意大利都灵火车站是在这方面为世人所称道的一个案例。这个车站首先被视为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这里面有咖啡馆、商店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形成一个换乘中心。各种功能在这个区域里集中,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新客站的建设正在影响和推动着所在城市的发展。

正在建设的新广州站,位于广州和佛山都市圈的中心地带,衔接武广、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铁路等。广州地铁和佛山地铁等多条轨道交通线以及各种城市交通,均在客站内紧密接驳。

经过两年的规划与总体方案研究,已经开始建设的上海虹桥站,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交通枢纽。该枢纽同时涵盖了虹桥机场,连接虹桥、浦东两座机场的磁悬浮列车以及多条轨道交通均在车站中得到合理布局。

先进性:新的未来发展意识

“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的开行,已经使中国公众体验到了新时期铁路所代表的先进性。新时期的铁路客站建设,也将先进性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

站场规模是制约运输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新的铁路客站,到发线与站台数量将保证将来能具备充足的运输能力,为旅客提供的站内通道和滞留、等候空间,将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尤其是永久性的工程,在把握上将充分体现前瞻性,例如:宽敞的通道、大跨度的柱网布置、易于分割的候车空间,同时,建筑材料和设备选用将与技术标准的确定相适宜,确保科学合理。

新广州站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了将来发展条件的一个范例,已经开工的贵广铁路和规划中的南广铁路,将来都可以轻松引入到这个站场上。

完善的公共安全技术是客站先进性的重要内容。铁道部已明确,对于一些造型独特,结构形式复杂,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大型客站,必须高度重视结构安全,慎重对待结构方案,防范工程技术风险。

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将在新建的客站中得到广泛运用。节能降耗方面,将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建筑传热方式、建筑物朝向、墙体材料的性能、门窗性能以及采暖空调等建筑设备的选择与使用,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这些方面,北京南站同样将成为典范。它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中,有一项是冷热电三联供和污水热泵,其发电量占到整个车站用电负荷的56%。这项技术受到北京市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纳入到国家863计划中。另一项技术是太阳能板。北京南站铺设了大量的太阳能板,既能发电,也能隔热、保温、采光,是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一项先进技术,不同于普通民用的太阳能技术。

屹立在青藏高原的拉萨站大面积采用了太阳能采暖系统,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投入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拉萨乃至西部地区太阳能采暖的使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文化性:新的历史文脉传承

即使在欣赏过沿途壮美的高原风景后,几乎所有的青藏线旅客在抵达终点拉萨站时,还是会深深地为这座客站而着迷。整体布局以中间屋顶为对称轴,呈三段跌落式,白色、红色和金色,以及斜面的墙体,包括梁木结构,都是非常典型的西藏建筑文化语言。

其实,文化性已越来越清晰地成为人们的建筑审美标准。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提出“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中的文化性,重点在于追求客站的交通功能、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做到形神兼备,和而不同。

汲取北京天坛造型元素的北京南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心主体建筑突出,两侧逐渐跌落的雨棚,与整体建筑和谐统一,在城市中形成优美的轮廓线。

青岛站是我国现在建设的为数不多的尽端式车站之一。整体规划中,胶济铁路上德式风格的百年老站得以保留,它不仅是历史文脉,而且成为新车站的中心和控制点。新建筑仍然采用了德式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非常协调。车站的绿树红瓦,和青岛这座滨海城市的蓝天碧海相得益彰。

革命圣地的车站——延安站,其造型借鉴延安窑洞的建筑元素,立面为清水砌筑配以灰玛岩进行装饰,比例上严格遵循古典构图比例,整个建筑显得非常稳重、大气、质朴,且不失现代感。

火车站不仅是铁路的起点,也常常是一个城市的起点。作为过往旅客进出的门户,车站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纽约曼哈顿的中央车站,已成为美国城市建设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篇章。

经济性:新的合理投资观念

一些精心的设计细节和全新的建设理念,在越来越多的新客站亮相时显示出了中国铁路的追求。

立体化的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都将成为中国铁路客站的新气象。尤其是新武汉站,建成后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将发挥整合和过滤城市空间的作用。

然而,在城市的中心区域修建铁路客站,一般都会遇到很大的用地压力。在统筹规划与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铁路部门遵循空间节约化的原则,依据普通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不同铁路客站的客流特点,以及客站的效率来确定客站的建筑规模。

在这方面,北京南站依然是典范。北京南站对站场布局进行了多次优化,对站台的宽度、长度和股道间距、到发线有效长度等也精确定量,达到了节约用地、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

铁路客站建设用地在客站总规模确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不同功能区域的面积比例。铁道部的思路是,将公共区的规模与设施水平做到最优,而对非公共区,是在保证基本使用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压缩规模、降低造价。公共区域和旅客之间相关的区域,将采用较高的建筑标准,而办公与设备区则应遵循实用、简洁的原则。

此外,铁路客站的全寿命成本由建设投入和运营维护两部分费用构成,一次投入和维护费用的多少,都会影响投资的效益。

“为避免因初期投资限制,造成客站建成不久就因规模不足、标准落后而需改造,甚至是废弃,在铁路客站规划与建设中,既要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又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技术标准选择、规模确定、工程设施配备等方面,兼顾近远期的发展需求。按照未来发展趋势控制工程规模与投资,通过近远期的有机结合,确保铁路客站建筑百年不落后。”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对记者说。

尾声

铁路人正从事的客站建设事业的深远意义,在建筑美学家的语言中得到过彰显:“建筑物是过去记忆的载体,并且承载着成为明天记忆的今天。我们既要保护过去传下来的建筑,又要创造可很好地将现在的精髓传递到将来的建筑。”

几年来,中国铁路客站建设正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批功能强大、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铁路客站逐步走进国人的生活。这些具有时代魅力的建筑,屹立于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向世人展示着迈向现代化的中国铁路的新面貌。

文/ 本刊记者 林晓莺

编辑/汪鹏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总建筑面积13.5万m2,1300床,位于深圳大学城东侧,其绿色医院思考从总图及建筑单体两个层面展开阐述。总平面以合理的功能分区,清晰的医疗流线,科学的远近期结合,完美的新旧建筑融合阐述了绿色医院的宏观构想。建筑单体以舒展的体形,合理的科室布局,极富特色的人性化关怀诠释了绿色医院的内涵。总之,绿色医院设计的前提基础: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绿色医院设计的核心内涵:建筑节能与人性化关怀,绿色医院设计的终极目标: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的实现。

关键词:绿色医院;绿色医院评价;建筑节能;深圳大学附属医院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绿色医院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诠释“绿色医院”的建筑内涵,本文以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工程(见图1、图2)为例,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谈一下“绿色医院”的设计思路,愿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与商榷。

应该说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与我国的“绿色医院”的起步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2009年12月中国医院协会就在深圳组织召开了《绿色医院评价标准》的研讨会,并形成初步框架,经过近两年不断修改完善,今年7月正式下发,作为行业标准在医疗设计管理领域使用。目前,中国医院协会及其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绿色医院”工作领导小组,已共同确立了推动“绿色医院”建设的“五年计划”:2010确定为“绿色医院”论证年;2011年是“绿色医院”示范建设年;2012年为“绿色医院”展示年;2014年是“绿色医院”推广年;2015年,作为“绿色医院”验收评审年。我院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参加了深圳大学学府医院工程的国际投标(总建筑面积13.5万m2),并一举中标,在投标过程中,“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一直是我们构思的源泉与关注点。

2 工程概况

2.1场地现状

基地位于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以北(原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内),规划用地面积89828.24m2。总建筑面积:13.5万m2,住院病床一期800床。二期1300床。

基地周围有规划城市道路,南侧有保留的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楼和行政楼各一幢,北侧为深圳大学新校区,南侧为长岭皮河,西侧为西丽高尔夫球场,地势呈不规则多边形,且地势平坦,选址符合城市规划和医疗卫生十一五规划(见图3、图4)。

2.2市政配套设施

按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污水排放到学苑大道,基地附近的大学城变电站和塘朗山变电站能为本项目提供更大的用电保障。

项目拥有完善的给排水及电信等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可为本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条件。

2.3气象水文资料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5℃,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0.2℃。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24.3mm,日照2120.5小时。

3 总平面设计思考

3.1新建综合三甲医院医疗功能需求指标的归纳与整理

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工程,作为新建医院,目前尚无临床医院有关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参考借鉴,指标的确定须结合现状情况及国家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论证后形成。

在设计过程中,详尽地研究了《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广东省现代化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深圳市绿色医院考评细则》,《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投标设计任务书等有关文件,系统地形成了本项目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2、表3、表4)。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4.01条明确规定:医院建设策划阶段应具有明确的医疗功能需求指标。

分析归纳整理设计指标是设计前期策划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医院今后各系统运行之间是否匹配,医院科室配备及绿色医院是否达标。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深圳大学附属学府医院工程指标体系满足以上要求。

3.2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

在一期病房楼(800床)西侧安排500床二期病房,最终达到1300床的规模。

在一期病房楼南侧预留二期医技科室发展用地。

门诊予留部分诊室,可灵活满足未来重点学科的发展需求。

基地南侧的保留建筑可为医院的办公科研教学提供使用的灵活性。同时深圳大学各方面的综合资源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功能分区,出入口及流线分析(见图5、图6)。

3.3.1功能分区

1)门诊医技区:门诊医技是综合医院重要的功能科室,由急救急诊、儿科、妇产科、内,外科,病理、化验、血库、影像中心、洁净中心手术室、ICU、洁净中心配药,中心消毒供应室等组成。

2)感染区;在门诊医技楼西南角结合城市主导风向布置感染科,设单独出入口,解决交叉感染问题,满足医学流程的要求。

3)病房区:平面布局采用两个护理单元的模式,一期共布置病床800床,二期共布置病床500床,

4)行政办公科研区: 南侧的原保留办公楼、教学楼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办公科研功能区。

5)后勤保障及院内生活区:院内生活、后勤保障系统位于病房楼北侧,满足主导风向的要求的同时,能源中心靠近主医院区,节省管道及投资。

3.3.2出入口及流线分析(见图7):

1) 医院主入口放在基地东侧,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及探视入口,北侧设后勤及污物出入口。

2)合理解决地面、地下交通、行车、景观等问题,地下车库出入口设计合理,解决人车分流。

3)急救急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通过东侧广场进入一层急诊急救大厅。

4)门诊流线:由医院主出入口直接进入门诊大厅。

5)探视流线:在东侧广场通过探视广场进入。

6)供应流线:由后勤供应入口从基地西北侧进入。

7)感染科流线:在门诊医技楼西南侧单独设感染科出入口。

3.4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基地开挖量,完善地上绿化环境,实现节地节能目标。《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规定,应至少有20%的建筑面积地下布置。(本工程总建筑面积13.5万m2,地下室面积3万m2。)

地下室布置人防,设备用房,地下车库等。

放射医学及核医学的地下布置,有利于防护,降低工程造价。

将3000m2城市公交站场布置在基地东北角。

3.5教学医院的思考

充分发挥深圳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优势,提高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特色重点学科。

门诊诊室面积比国家标准略大,可以满足实习生的要求。

门诊医技病房均设置一定数量的示教室,满足教学要求。

3.6场地选址及原有建筑的利用

根据《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场地内未现断裂构造带及不良地址作用,工程地质稳定和水文条件良好,适合进行一般基本建设,消除了基地的安全隐患。

基地目有原教学楼及行政楼各一栋,建筑面积分别为5284.03 m2及4498.34 m2。在深化设计中将其进行改造,满足三甲医院教学办公及科研的要求(见图8)。

3.7基地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好坏对病员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考如下:

1)利用“梭形医院街”解决门诊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见图9)。

2)基地西侧的西丽高尔夫球场及南侧滨河绿地形成医院周圍重要的绿化景观,病房拥有良好的朝向,推窗见绿,给患者带来愉悦心情。

3)利用树木、灌木和草地为部分硬质地面和不透水路面提供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防止休闲环境过热,提高室外微环境的舒适性。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

4)局部设屋顶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见图10)。

5)渗透路面铺装:尽量减少不透水路面的比例,增加渗透路面面积。在地面临时停车场、人行道等部位全部采用透水砖和植草砖以提高路面的透水和蓄水性能,保证每平方米每分钟渗透雨水量250kg,缓解室外微环境的热岛效应。

6)雾化降温技术:在较为集中的户外休闲场所采用雾化降温技术,通过雾化水滴的被动蒸发冷却效应降低环境空间温度,改善户外休闲场所的热环境。(如世博会期间各馆使用的雾化降温技术)

7)水体冷却技术:结合景观和规划设计要求,充分利用河道、水景和喷泉等水体降低环境的热岛强度,提高室外环境的舒适性。

8)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医院的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建筑物、水体和绿化路面的合理布局改善区域的风环境,引导夏季自然通风降低微环境的热岛强度。

4 建筑单体的设计思考

4.1门诊医技楼设计特点(见图11)

4.1.1 “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见图9、图11)

1) “梭形”医院街将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科室有机联系起来,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且为独立尽端,互不干扰,便于管理。

2)“梭形”医院街把内部景观、交通、候诊、分层、挂号收费、超市、商务中心等公共活动完美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室内空间景观,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就医环境。

3)“梭形”医院街与S形架空廊架之间形成医疗区的“绿肺”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其室内外空间的交融,符合南方建筑的特点。

4)“梭形”医院街作为主干,将东西两侧门诊功能模块空间联系起来,动静分离,符合现代医学建筑设计特征。

5)主要医疗区利用“S”形架空廊架沿东侧城市道路展开与主入口广场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4.1.2门诊功能模块与内庭院(见图12)

1) 门诊的“模块化”设计:门诊单元之间以绿化庭院相隔;一次候诊区与“梭形”医院街相连,避免穿越科室。

2) 门诊单元之间的内庭院绿化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4.1.3门诊医技交通核思考

1) 八部医梯及20部自动扶梯形成门诊医技交通核,解决1-4层门诊医技科室的垂直交通。

2) 污物交通核:在东北角,西北角结合污物出口设污物交通核,由污物电梯(兼消防电梯 )及防烟楼梯间组成,由此将污物送出。

4.2病房楼设计特点

4.2.1 病房交通核(见图13)

由9部医梯,两部医生专用电梯及两部专用提升机组成。患者交通核与医生交通核分开设置解决医患人流交叉问题。交通核均有直接的通风采光条件。

4.2.2病房标准护理单元的布置(见图14)。

1)每层为两个护理单元,每个单元40床,总床位数:800床。所有病房均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

2) 配备完善的医疗附属用房,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 护士站居中布置,护理路线短捷,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4) 两个医生办公区既相对分离又联系紧密,为同一个科室两个病区的医护交流及管理带来方便。

4.2.3中心洁净手术室与ICU

1) 手术室,ICU同层布置,有利于患者治疗的快捷,安全,两者之间有内部通道相,严格划分洁污区域,将医生流线,污物流线,患者流线分开,做到分区明确,洁污分流。

2) 手术室与病理、血库、中心供应室具有良好的垂直关联,路线简洁,减少中途污染。

3) 手术洁净区域设手术附属用房,如无菌库,一次性物品库、药品库及刷手间等,两侧开门,减少护士工作距离。

4) 手术区内设专用洁梯(从中心供应室来)解决洁污分流问题。

5) 污物走廊与病房楼的污物电梯有方便的联系,有助于手术污物的送出。

5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思考

5.1屋面节能设计:建筑屋面采用广东省建设厅推荐的节能标准构造技术做法-SGK屋面防水型隔热板,该屋面具有重量轻、自防水、可上人、隔热效果好的优点。采用佛甲草种植隔热屋面技术对建筑屋面进行绿化,通过蒸发冷却有效提高屋面的隔热性能。

5.2墙体节能设计: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外围护结构,A级酚醛泡沫塑料板作为保温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性能,综合性能优异,价格低廉,应用较为广泛。酚醛泡沫塑料阻燃、低烟、无融化、无滴落,耐腐蚀,抗老化,是符合新防火标准的较为理想的保温材料。

5.3门窗节能设计:建筑立面设计阶段选择合理的窗墙比,应用隔热性能优越的新型窗体,比如Low-e玻璃窗,和各种形式遮阳构件,比如水平遮阳、垂直遮阳和百叶遮阳等,减少窗体的太阳辐射得热。

6 技术经济指标(见表5)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工业节能项目立项与审批大权旁落他手,价值数千亿元的合同能源管理推广效果甚微,仅有的产业监察协调权正面临环保部门的强势介入——时下最炙手可热的工信部节能司因何地位尴尬?

从中南海向西沿长安街步行约十分钟,是华北邮电总局旧址,古旧斑驳的大门楼上,毛泽东提笔的“人民邮电”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显然,这是一个颇有历史感的权力部门, 2008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成为这里的主人,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一家正部级单位。

节能司位于这家部委大院七号楼的一层,再过半个月,中国即将迎来春节,然而,这个在时下听起来炙手可热的司局级单位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丝毫放假之前的欢腾气息。就在1月21日,不少官员出差至西安,参加当地召开的工业节能监察工作座谈会,而到场的与会者不仅有工信部节能司的诸多官员,也有不少地方经信委节能中心的负责人。

十七大以后,伴随着“大部制”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被统一形成今天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而原发改委的工业司(特别是钢铁、水泥)落后淘汰产能工作,工业节能管理的职能被划归到工信部节能司。

2010年,工业节能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下,节能司将为国家工业行业节能产业改革竖起一面旗帜。

但而,事实却是,伴随着工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业节能行业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工业节能管理越来越复杂。政出多门、管理责权不匹配成为“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的最好写照,这也使节能司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

地位不断被弱化

山西省孝义市曾经因焦化产业而兴起,如今,这里已没有往日的喧嚣。随着焦化产业被列入“落后产能淘汰目录”,许多不少焦化企业人去楼空,而这项政策的主导者就是工信部节能司。

2008年,在大部制的思路下,对工业行业的具体管理职能划归工信部。伴随着几大部委的合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趋势再度得到加强。在诞生之初,工信部便被誉为工业行业又一重要管理机构。

2010年,国务院确定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被置于七大战略之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工信部下设24个司局。其中,工信部节能司主要职责为“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和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落实起来主要包含两方面,其一是推进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其二是鼓励企业对落后生产线的改造,这其中就包含合同能源管理(EMC)。

接近工信部节能司的一位业内人士回忆道:“其实在‘十二五’之前,工业节能的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当时的思路还是以淘汰老旧产能为主。大约是在2009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颁布后,在钢铁、水泥、机电行业引发了巨大震动。”对于新近成立的节能司来说,这意味着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道路上的第一步。后来这种政策都被延续到“十二五”末期,成为节能司响亮的成绩单。

但淘汰落后产能只是其一,促进能源节约、清洁生产是节能司的另一项工作,其中很大一项内容就是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当时,节能司上下雄心勃勃,高层酝酿在工业企业建立节能管理中心,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当时有人乐观的估计,在节能司的推动下,到“十二五”末期,工业节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

然而,五年过去了,乐观的情绪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工业节能市场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一样成为工业节能领域的一面旗帜。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人却对过去五年工业节能产业的成果与当初的规划存在偏差。

在一次循环经济相关的闭门研讨上,一些专家表示:“过去几年,工业节能产业的推进成果并不令人兴奋。尽管数据上看似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比较我们的单位GDP能耗,工业节能实际效益却并不明显。真正的推进力度和预期有很大的偏差。”此外,工业节能行业从业者的不满也愈演愈烈,一位从业者在会上抱怨道:“感觉节能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关怀’。明明是很高尚的产业,政策描述的都很好,做起来却步履维艰,感觉是在做一个边缘化的产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节能司的核心业务包含促进工业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过去五年在资源循环利用上尚有较大的话语权,然而,其核心职能——能源节约上节能司的地位正在不断被弱化,所以很多好的政策难以落地。”

在节能司的内部系统人士看来,对工业节能产业的推进他们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位地方经信委的官员表达了对自己的困惑:“看似我们主管工业节能很宽泛,但是赋予我们真正的权力不多,我们只是和企业打交道比较多,而大多数情况只是提供一些补贴。想管的管不了,但在平级部门之间很多工作协调起来很困难。”

而这背后则是机构重复设置造成的后果。在中央层面,节能司一面是平级单位发改委环资司,另一面,环保部、财政部等又与节能司有诸多职能重叠,节能司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角色的尴尬。

沦为“支持型的机构”

在2010年之前,李毅中担任工信部首任部长之时,当时辅佐他的是湖北省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调任工信部的苗圩,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辅佐李毅中期间,苗圩主抓节能减排、汽车等工作。2010年,苗圩接替李毅中就任工信部部长一职,曾有专家认为此种人事安排和机构设置折射出工信部在整个工业节能减排中将极具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与同级单位有较强的博弈能力。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工信部成立之初考虑设立节能司就注定了被边缘化的地位。其根本原因,来源于虽然与节能司平级,但有更多实权的单位——发改委环资司。

相关文件显示,发改委环资司下设有节能处。2008年,旗下节能中心成立。根据相关文件显示:节能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担节能政策、法规、规划及管理制度等研究任务;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论证,提出评审意见;组织开展节能技术、产品和新机制推广。众所周知,作为政府部门管理产业最核心的工具,工业节能的立项权牢牢被发改委所掌控。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工业司大部分职能被划分给工信部,但节能中心基本保留了当年发改委工业司对工业节能管控的部分职能。对于节能司来说,并没有法律文件保障其行政权力。对于工信部的指导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节能司的职责是“参与”工业节能产业的政策实施。这注定节能司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型的机构。以至于一般的节能减排政策基本由节能司负责。但核心的节能减排政策发布仍需通过发改委。特别是一些重大工业节能项目上,工信部只有联合审批权。

其实,在节能中心成立之初,在不少业内专家来看,发改委节能中心与节能司是属于资源重复配置,甚至有人忧虑这种设置会加剧两部委之间的利益博弈。原国资委新闻中心一位专家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环资司节能中心和工信部节能司主管的范畴并不相同,发改委是中国经济的协调部门,而工信部节能司在设立之初,就被定义为行业管理部门,工业节能涉及了经济、产业、技术、财政、金融和项目管理等多个专业,是项目各项工作的指南和依据,而作为投资主管部门的发展改革部门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审批机制,包括机构和人员配置。如果拿一个企业来说,就像是企划部一样,从职能划分上来说,两者有些重合的部分,但是主体规划还应当是发改委负责,而节能司则应当参与到微观管理当中。”

对此,一些地方经信委人士并不认同。《能源》记者采访到了一个省级经信委的节能中心负责人,他说:“发改委的职能正在不断向宏观调控转变,而节能司是更‘接地气’的机构。但是,项目的立项权握在发改委的手中。我们只能做一些提供补贴等边缘化的工作,企业对于我们的管理并不在意。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办法。”

尽管两个机构的博弈尚未到撕破脸的地步,然而记者渐渐注意到,自此出现了两个部委、两套法令的状况,发改委环资处和工信部节能司部两部门在工业节能的立法、指导意见、项目、推介等方面各自为战,有时甚至在短时间内看到两大部委同时发文件。例如,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产品名录》,而不久后节能司旋即发布《能效之星产品目录》,对比两项政策,其涉及的产品基本类型竟有多处相似。

但颇为尴尬的是,不少地方经信委在颁布“能效之星产品”后,补贴细则却迟迟难以出台,相比之下,发改委“节能惠民工程产品”名录补贴则高效的多,这从侧面反映了两部门在财政补贴方面的协调能力。“由于发改委对财政部门有较多的话语权,所以他们在不断扩大‘节能惠民工程产品’的入选范围,一些地区干脆就把‘能效之星’产品包括了。”一位节能产业人士表示。

“其实工信部与发改委之间存在博弈明理私底下都知道。”某电动车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甲醇汽车就是,前几年工信部一直想推,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协调权利,发改委经常以不安全、技术不达标等理由不予论证通过。”

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归口部门的众多的困惑。“我们找经信委申请补贴,结果人家说不管这事。每个城市都不一样,但一般来说发改委还是管的比较多。”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节能司语权不断被弱化的原因主要因不完善的制度而起。相关文件并没有对“工业”概念界定。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节能包含钢铁、水泥、机电、汽车等,但也有业内人士将电力工业纳入到工业范畴。由于涉及到并网相关问题,主管单位归口于能源局,许多省份也成立了由地方发改委管理的地方能源局。这就使得地方上工业节能主管单位地方上出现了发改委、经信委并立的现象。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一位专家对《能源》记者表示:“关键问题还是在于‘电’。普遍认为的节能,是对二次能源的节约,也就是以电力节约程度作为考量。工业节能中大约70%都是以电为中心展开的,因为涉及到并网,因此,特别是在地方发改委和经信委之间,电力监管上发改委有较大话语权。”

这样看来,节能司在传统工业中不具备立项审批权,更不具备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责,因此,在与发改委环资司的博弈中,节能司早已处于下风。然而,2015年后,随着环保部门的强势,节能司处于更加边缘化的地位。

环保部的夹击

在2014年前,这场围绕工业节能的权力博弈主要在发改委环资司与工信部节能司之间展开。然而从2014年中旬起,随着《新环保法》的酝酿实施。环保部一跃之间成为强势单位,工业节能行业从楚汉相争演变为三部委博弈的格局。

其实,在环保部以及各地环保局内部并没有相应的节能司或节能处主管工业节能,但是各地方环保局对工业用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监察与环评审批上,这两项职能与各地经信委多有重叠。

众所周知,环评报告已经成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之一。一般来说,经过发改委或者工信部立项后的工业项目,必须通过环评审批才能实施,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环评成为工业项目的红线。此外,《新环保法》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体现出了环保部门话语权、决定权和执行权。所谓话语权,就是在和其它部门联合执法的时候发挥主导作用。

河北省廊坊市某节能公司负责人告诉《能源》记者:“从2014年起,廊坊市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工业用户推广煤改气,但是负责煤改气的实施主体是环保局,整改监察对象都是工业企业。基本上每次针对工业用户的监察,环保局监察大队都会随政府领导一起,甚至城建、环卫、城管部门都会参与,但是却不见经信委的相关人员。后来,地方环保局的一些领导干脆也兼任地方政府某个职务,现在环保部门很强势,很多环保局都有地方政府的后台。”

其实,相关文件显示,各地经信委节能中心均设有节能处。节能监察工作也是节能中心的重要工作职责,然而,事实上,支持经信委节能监察的政策更多是来自于工信部出台的相应措施,在多数人看来,这更类似于一种指导性的文件,并未赋予经信委相应的执法权。而《新环保法》颁布后,环保局有了相应的执法权,这导致了工业用户更看重环保部门的执法,与之相对的是地方经信委主管节能监察的职能被再次稀释。

此外,在关于工业节能标准制定上,两大部门之间的政策也有诸多冲突。一位前国土资源部专家告诉《能源》记者:“由于我们工业节能理念被过多的专注在工业锅炉上面。所以无论发改委、环保部门、地方经信委都把眼光聚焦在工业锅炉的淘汰和改造上。例如环评报告上现在有很重要一项指标就是生产过程中的煤耗,这和地方经信委的指标有重叠。所以现在企业面对的排放标准五花八门。但最终结果哪些部门主导工业节能,其本质还是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

据《能源》记者调查,在河北省廊坊市,主要负责工业锅炉的主管单位是地方环保局,到了湖南,则由当地经信委负责,但是到了江苏一带,则是地方发改委,各地现状不同,给一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位专家此前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么多部委,制定了有排放要求、规划要求、总量要求、甚至还有特殊行动计划要求,在制定这些要求之时,是否有相关文件能理清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这些标准都代表着政府的减排意志,最终落实到企业,反应出来的都是企业采取什么措施,可根本不都是一件事情吗?

节能司的未来

2016年1月21日,西安某会议中心,工信部内部系统一场关于“十三五节能监察工作座谈会在此召开,尽管会议在一种近乎刻意布置的低调状态下进行,但身为节能司司长的高云虎还是很难回避下属焦虑、期待的目光。而本次会议的一项重大议题则是“十三五”期间节能司的工作专项。其中一项议题明确提出工信部将在“十三五”期间争取扩大节能专项资金规模,完善政策体系,坚决推进工业节能产业发展。可以说,节能司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花瓶”形象。不久前,新一届落后产能淘汰名录酝酿出炉,可以看到,节能司将持续以高压姿态维护其在落后产能淘汰中的话语权。

在与发改委环资司节能中心面前,节能司很多尴尬使得它无法承受之重,而作为节能司司长,高云虎的压力同样日益“真实”。表面上看,节能司面临的困境的直接原因在于设立之初,发改委并未将工业节能立项权下放给节能司,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工业节能领域的盘根错节,利益相关者诸多。2016年1月16日,美国环保协会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发布《电力工业减排报告》,其中报告精确评估了“十二五”期间,电力减排归口部门诸多引发的困惑。这也是当下工业节能领域管理混乱的主要困惑。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能源》记者:“机构重复设置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管是电力节能还是工业节能,令出多门,归口部门众多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工作推不下去其实就是部委之间的利益冲突,各部门都有自己一套标准,事实上,我们需要那么多部门么?”

不过,中央层面已经着手开始梳理部委之间的权责,不久前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职责和机构调整的通知》,工信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该文件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投资综合管理职责,审批、核准、审核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和涉及综合平衡、重大布局的项目,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需由中央层面管理的其他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审核项目须征求行业管理部门意见。涉及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的项目,由行业管理部门提出规模、方向和资金安排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平衡。落实到工业节能产业就是发改委环资司在负责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节能司将有权进行节能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发展改革委根据评审意见,在与能源消费总量、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衔接平衡后,出具节能审查意见。从文件的内容看,发改委不再享有一家独大,节能司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将会对重大项目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联合发文它本身就是一项行政职能的重复。《污染防治法》、《环保法》本身就没有要求几个部委一起去执法吧?现在这种情况是好几个部门都承担起了工业节能管理的职责,且不说一个节能司了,就工信部内部产业司、装备司、他们哪个都涉及了工业节能,都在出自己的标准,我们究竟该遵循哪个标准呢?”一位节能产业人士反问道。

从近期发布的多个节能政策来看,节能司已就是联合发起单位。在一些项目上,节能司也尝试着承担起“协调者”的身份。譬如2015年10月,节能司联合财政部经建司、国家发改委资环司在北京召开了地方工信部门、节能监察机构针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工业产品推广信息监管核查实施方案》开展了相应培训,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没有类似于《新环保法》的保障,节能司在话语权上很难承担起发改委一般的协调职能。面对盘根错节的工业节能,特别是涉及到电力工业节能只能做一些边缘化的工作。

目前,高云虎刚刚调任节能司司长一职仅一年半的时间。重振节能司的路任重道远。对于负重起步的节能司班子成员来说,每前进一步可能都不会太轻松。漫步朝前走或许是最为无奈和现实的选择。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改革,针对实践课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当代设计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探讨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与改革方案。新实践是以培养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构建“开放三角形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导师配置、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同时提出交叉性学科实践的教学建议,阐述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价值。本文对设计实践教学有辅助指导作用和改革创新意义。

[关键词] 实践教学;专业交叉;设计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大连市科技局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礼贝’文创品—运用3d打印和微雕技术开发贝壳及贝壳粉材料在文化创意产品领域的应用研究”(2019J12GX050)

[作者简介] 张子健(1977—),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以创新设计为核心的设计行业发展,促使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将设计生产方式同教学课程相结合,形成创新实践教学新方法,是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设计专业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和任务,是设计实践教学发展的方向,是帮助学生对设计开发和设计管理深入掌握的关键。艺术设计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作用,已由设计的技术性人才培养发展到设计的管理性人才培养,设计人才需对当代的产业发展有深入且前瞻性的计划,需对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有独特的资源统筹能力、营销创新能力、环保与可持续研究能力。设计人才肩负的责任已由供给性设计服务向自发性设计生产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是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转变。所以说,设计产业发展影响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创新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方法和内容改革。

目前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都没有针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规划,也很少有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更缺乏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在新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求下,实践教学的比重逐渐增加,以设计创新性实践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强调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导师资源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元专业的交叉学习、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传统手工能力的训练等,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会自发性设计实践,学会以当下社会和经济问题为导向,以独立设计品开发为目的,完成具有自我设计方法的应用型设计作品。

一、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与实践课混淆:专业课与实践课都是以课题实践的方式展开,都是学生自发性组织设计实践,二者教学方法雷同。

2.实践课的教师结构单一: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导师都是本专业教师担任,或有少数选择企业导师担任,但两者都不能完全胜任实践导师的多项职责。

3.实践课的方法训练缺失: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就是强化方法性训练,但现今的大部分教学机构都严重缺失实验室和工艺作坊来配合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和创造方法不能得到训练。

4.实践课题的极端化倾向严重:课题或者倾向市场,以现有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为标准来考核课题水平;或者倾向学术,以学生的学术探索和学术创新为标准,突出课题的专业水平。

二、“开放三角形态”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以课题为核心”的传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从自我认知开始研究,最终完成的系列设计作品,学生自行申报课题,实践课题,发挥课题。全面发展“开放三角形”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以“形态认知”为学习基础,以形态视觉开发和表达方法实践为两大核心拓展,结合设计手段交叉研究、手工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研究,以系统设计规划、媒介传达规划、产品开发规划、实验性拓展规划为课题表达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自我发掘,强调动手与实验,强调复合知识培养。在此教学框架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各学科方向间有机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企业有机结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交叉互动的立体型、开放式体系。实践课程可以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和应用实践课程两大块,基础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践、专业实践、拓展实践;应用实践课程包括:方法实践、交叉实践、开发实践。双维度实践体系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交互学习的培养模式之上。

三、实践教学的导师资源配置

单一的实践课程导师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术研究与方法研究交互学习,多数设计院校的教师都是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在方法上缺乏多样实践能力,这样会使设计类学生缺少多种实践学习。但现实条件下很难安排多位掌握不同方法的实训导师,根据这一因素,导师安排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学术导师为主,安排多间实验室或工作室供学生选择,每个实验室应有熟练其实验方法的实践导师;另一种是以企业实训导师为主,同时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位不同专业导师访问机会,方法训练由企业导师进行安排。实践课程必须由多位老师交叉辅导,以方法教学为主,学术指导为辅,交叉学习为助,让学生在不同体验中完成实践。

四、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

1.多角度地传授实践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摄入知识单一化,课程从多元的角度引入知识点,不仅围绕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点进行研究,还要积极吸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知识横向联系,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知实践课题。

2.反向教学的方法。在讲授方法上采用启发性互动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反向给老师讲授学术知识,开展分阶段的讨论会,设立课题组,以课题自我阐述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间展开交流。在实验室或工作室以方法可行性报告的方式开展考核,让学生对方法的来源与发展进行调研,并反向给老师讲授。

3.提倡独立思考。在实践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膽采用多种方法,以多种方式进行表现,突破传统的固有模式,不仅做设计学习者,更要当设计讲解者,使其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创作设计思路,焕发创新设计的生机与活力。

4.搭建互动平台。实践教学要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动态的教学与交流活动。要利用好网络媒介,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在线互动关系,使课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程时间内,如可用微信等交流方式,使学习讨论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5.多媒介的课题阐述方法训练。让学生主动利用现有的多种媒介形式,如交互媒体、装置艺术等,来介绍自己的概念构思和课题进展情况,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多元地、概念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倾向。

五、实践教学的跨界实践

在实践教学中,相近专业的交叉学习尤为重要。导师可以聘用其他专业教师担任,力求学生独立探索其它专业对本专业设计的影响与启发。例如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中普及产品设计、环境空间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使视觉传达设计在不同表现形式中传达其理念和价值。以创意品设计的实践课程为例,现在是制造设计师个性品牌的实践时代,平面设计已经和产品、空间等进行交叉实践,表现的形式也具有产品性和空间性,这样的设计师是多重能力的实践者,也是能运用多种方法的全方位设计师。通过交叉学科设计实践,将学生的自我表达进行多重发挥,发挥其概念创造性,激发其设计表现欲,进行设计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体验市场化的设计全方位应用。

六、实践教学的设计管理能力培养

实践课程的市场化把握是以设计管理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品牌管理能力、产品定位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广告策划能力。设计管理是设计师作为独立创造者,应该具备的自我经营和设计营销能力。在设计管理的要求下,设计师首先是对产品制造负责的管理者;其次,他们要对市场的消费需求有所预判,应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最后,他们回到设计师身份,将设计品的“精神供给”有效的制造出来。此项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后期重点,对于已有实践方法和结果的学生,进行补充性训练,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训练不是单纯以市场为目的的营销研究,也不是项目或产品的广告策划研究,而应是以自我实践课题的理念定位为出发点,在后期整理设计的服务价值,并依据其价值展开设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可以参考学术价值、市场价值、消费价值等因素,使其设计项目在呈现上有明确的目的和应用范围。简单说:设计管理是对设计实践的评价性修正,这种修正是以设定参考因素为前提的。

七、实践教学的手工能力训练

在动手实践中演进设计,很容易联想起中国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和相应的作坊式产业,这影响中国上千年的设计形式,给中国的工艺美术文化带来无数的创造性价值和艺术修养,从自然和生活的本原中找寻灵感,并通过手工的经验磨练和经验传承来体现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统的手工艺人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学习,创意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对美的自我认识,这种长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相对模糊的艺术精神,使手工的技巧变成了一种增加创造性的方法,虽然看似有些原始和形而下,但从方法的角度来看,不失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途径。这种手工实践的行为是通过认知自然和生活价值,来改变自然和生活方式的主动创造行为。在这些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民间的、传统的、民族的各种工艺方法被重新的认知和学习利用,这些经验的遗留不仅是对手工行为的帮助,更是通过学习和利用这些工艺方法,从中领悟先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这也正是这个资源宝贵的环保时代所需要的,对大规模生产和加工的一种人为抵触和再认识,设计品的高度发达社会,需要实践的是还原事物本质和自然性的设计,手工艺的人为方式是遵循自然法则的行为,也是通过运用传统方法来学习自然感知的奥妙。

八、实践教学的评分体系改革

单一的教师打分制已不适合实践课程的考核。在课程考核上,导师采用多元评价为主、展览展示为辅的模式。多元评价包括教师评价、企业导师或实验室导师评价、学生互评、应用效果评价等方法。成绩评定采用互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结课时,学生以展览的形式进行课题展示,在展览过程中,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首先进行讲解,其他人可以发表意见或不同的看法,学院导师或企业导师对作品给予点评。在这样的成绩评定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成果,也可以进行比较和学习,找到自己的差距。这样评定实践成果就不只是一个分数的评定,还会让学生在评定过程中学到知识。作品的展示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展示,才能让学生有应用发布感,并能通过观众得到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或找到不足。这种展示也可以是市场模拟应用,通过模拟应用,让设计在后期完成阶段能够确立作品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设计管理。

九、结语

实践教学是当前艺术设计学科的改革重点,对于以实践训练为手段的方法性教学,设置适合学生特点的训练过程是实践的关键,教学中的实践不等同于创业中的实践,它是培养学生自觉性设计经验为核心的训练,而非完成设计成果的实践。实践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设置,要与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合作教学,实践课程是实验室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主要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的主要毕业能力要求,是艺术设计学科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许平,周博.设计真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张子健,丛瑜伶.创意“活”设计[M].沈阳:辽宁省美术出版社,2011.

[3]迪耶.萨迪奇.设计的语言[M].桂林: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任戬.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程系列丛书[M].沈阳:辽宁省美术出版社,2008.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如今,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以及施工技术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地位。为了有效地改善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分析工业工程法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建设施工行业;现场管理;工业工程手法;应用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意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最终目标,整个施工的现场绝不能处于被动的状态,管理者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模式,提高管理力度,找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让管理模式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从而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一、工业工程的含义

工业工程指的是对人员、物资、设备以及能源或信息等资料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进行专业的设计与改造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会利用数学、物理等专业知识,应用工程分析以及设计原理,对获得的相关成果进行确定、预测以及评价。工业工程能够合理地利用各类实用的方式方法,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组织以及管理提供一些专业的科学依据,要想真正掌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需要借用专业的管理控制技术对其进行调查与分析,而工业工程法恰巧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工业工程中的相关职能与建设工程中的现场管理环节息息相关,能够及时的让管理者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对质量管理进行现场的数据分析,从而推动建设行业的管理发展,提高现场管理的整体效率与实际水平。

二、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工业工程法的实际应用

(一)分析工序

工业工程法在工序分析方面的应用程序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重点—制定解决方案—实行方案执行评价与合理改善方案—跟踪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属于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要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过去的数据进行再度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与重点,进而提出改正的方式与发展的目标。对于现阶段一些大型的施工企业,需要对其常用的工序进行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改善方案,并依照方案予以实施。总的来讲,建筑产品本身具有个性化,无论是选择材料、订制货物还是安排进场、实施安装等,每一道工序,每一项工程都具有相应的流水关系,对工序进行合理的调度,能够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从而实现质量化施工的目标。

对工序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了解并把握整个工序的流程,从中找到改善的重点,所以在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使用工业工程管理中的工序分析方式,对于施工质量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个施工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与业务开发能力,牢牢的掌握工序与工序之间呈现的关系,在分析工序的同时必须要考虑是否能够进行工序的完善与管理,要针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工序完善,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分析相关动作

在施工现场,每一次施工作业,无论是什么工种的作业一定是由相应的动作组合而成的,对于每一项工序作业涉及的相关动作都需要挖掘其潜在的改善潜力,要想达到此目标需要有一批能力较强,技术较为完善的骨干精英参与现场管理,在现场施工中做到细致入微,排除一切不合理、不均衡的动作现象。这一点对于成本降低,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工业工程应用的主题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动作时绝不能仅凭感觉进行分析,要应用合理的科学手段,以数据作为基础,以灵活的手法改善工序,带着问题分析动作,从而排除一切不合理的动作现状。

(三)规划搬运

要想保证施工现场的高效有序,必须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系统的布置,考虑各类原材料以及结构配件的进场、堆放等,利用现场的环境特点分析、工种关系分析、工种特点分析,依照高效原则、立体原则、安全原则、灵活原则,采用工业工程手法改善现场的总体布置,进而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

施工时的材料引进、货品订购与进场堆放等务必要做到合理、有序、完善,尽可能的提高机械的运行效率,减少二次搬运现象的出现,保证施工的整体进度,防止出现由于材料短缺而导致的工期延迟现象。同时,工程产品本身在生产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工序完成的时间不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工业工程法中的分析搬运是现场管理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现场管理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分析时间

在施工作业中,时间分析是最基础的手法,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建筑成本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必须要致力于时间的缩短以及方法的改善两方面,而改善方式方法绝对不能脱离时间的分析,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对时间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时间的数据对现状的进展以及所遇困难进行标识,这是改善现场管理的最为基础的数据性资料,例如:某日本公司在一次QC活动中,利用工业工程法对时间进行分析,从而缩短房屋施工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施工。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分析方式同分析对象的种类、分析的性质以及分析的目的相互对应,一般可以采用时间观测法、VTR分析法、样本分析法等进行。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能否得以生存,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六大基本要素(生产率、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员工士气),掌握合理的、科学的现场管理方式。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灵活的将工业工程法应用在建设施工行业的现场管理中,排除一切逆向元素,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工程项目施工,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在建设施工行业的现场管理中,系统的分析了工业工程手法的实际应用。在建设工程施工中,质量的保证需要由人来完成,人作为管理的主角需要对施工的整体进行掌控。施工方在施工时需要采用工业工程法,并且将其与项目现场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现场管理模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的整体发展,让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刘继文.工业工程手法在建设施工行业现场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

[2]徐琳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的探讨[J].企业导报-经营管理,2013.

[3]孟瑜清.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2007.

学科建设工业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2、浅议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3、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4、生本取向: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新形势下初中地理学科学困生转化措施分析

6、导学案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方法探究

7、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8、“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地理课堂的改变及分析

9、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10、浅谈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1、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地图的应用

12、浅谈初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

13、论新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4、以生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15、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策略

16、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有效性

17、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18、初中地理教学中运行图像教学的策略

19、初中地理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

20、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1、基于核心素养水平进阶的“气候与生活”作业设计

22、基于学生性别差异的初中地理教学对策浅思

23、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景教学初探

24、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实践探讨

25、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26、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7、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8、刍议初中地理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29、试析在初中地理个性化作业优化中双减理念的渗透

30、略谈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31、略谈农村初中学校地理教学现状和对策

32、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导图的应用

33、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图像教学

34、初中地理教学中识图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35、初中地理现代新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应用探讨

36、生本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37、浅谈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38、“双减”背景下探究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实效性

39、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策略

40、如何优化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41、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开发

42、让初中地理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4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44、浅谈区域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45、当前形势下构建低碳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46、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47、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48、初中地理地图导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49、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与兴趣培养

上一篇:绩效考评薪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承包合同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