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色彩范文

2024-09-22

雪国色彩范文第1篇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读了《雪国》全文,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

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出有种淡淡的哀的感觉,《雪国》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

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岛村虽然研究一些欧洲舞蹈,但基本上是个坐食祖产、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他从东京来到多雪的上越温泉旅馆,结识在那里出卖声色的驹子,驹子年轻貌美,不单能弹一手好三弦,还努力记日记,他们之间虽说是买卖关系,但驹子对岛村表现了比较真挚的感情;岛村则认为二人无非是露水姻缘,人生的一切均属徒劳。驹子对岛村表示理解,嘱他“一年来一次就成,带夫人来也欢迎,这样可以持久”。岛村一共来雪国3 次,同驹子厮混,驹子对他则伺候饮食,陪同游玩,二人之间狎昵猥亵无所不至。尽管这一切都按艺妓制度计时收费,但岛村追求驹子的美貌,驹子赏识岛村的大度和学识。两人之间也流露了互相爱慕之情,最后挥手而别。岛村第二次前来雪国时,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在精心照料一位患病的男青年。姑娘名叫叶子,青年名叫行男。当时,己是黄昏时分,车窗外夜幕降临在皑皑雪原之上。在这个富有诗情的衬景上,叶子的明眸不时在闪映,望去十分美丽动人。岛村凝视,不禁神驰。后来岛村得知叶子原来是驹子三弦师傅家的人,行男则是三弦师傅之子。岛村风闻三弦师傅活着的时候,曾有意叫驹子和行男订婚,驹子也是为给行男治病才当了艺妓的。但驹子对此表示否认,实际上对行男也毫无感情,甚至岛村二次

离开雪国,驹子送到车站时,叶子跑来报告行男咽气,哀求驹子前去看看,驹子也未予理睬。岛村虽然欣赏叶子年轻貌美,但在第二次来雪国后的几次接触中,并未对她有爱的表示:直到在他离开雪国之前,剧场失火,发现叶子从二楼上掉下来死去,也只是略表同情而已。《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生活。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杨允雯

雪国色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编写方向

教材质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中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基础阶段为两年,教学对象是零起点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本专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选用或编写适当的教材是高校教学的保证。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在什么阶段学什么内容,还涉及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容易学等问题。基础阶段的日语教材题材应广泛,比例要适当,要注意实践性,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题材为主;适当选编包括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及科普常识方面的文章;语言应规范、生动、丰富,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切实掌握好各种教材的难易度;教材应相对稳定,以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国高校日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除各大外语教材出版社不断编写和出版基础日语系列教材外,有些高校也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编撰符合学校特色及行业特点的基础日语系列教材。文章在统计梳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编写特征,并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基础日语教材出版现状梳理

曹大峰把我国大学本科日语专业教学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培养友好交流人才为目的,日语教学注重听说,重视语法句型;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大学教师,提高日语专业知识能力为教育目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文化理解与沟通成为外语教育的热点和目的,这个阶段着重发展服务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日语教育;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日语教育迅猛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国际化的人才成为日语教育的重要目的,日语教育进入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语教育强化阶段。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日语教育也将开启新时代,进入服务国家“走出去”,传播我国文化战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各出版社和高校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日语、基础日语、综合日语和专业基础日语等为关键词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和淘宝等网站搜索出各年次出版的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课程教材,从1974年起大致有21个版本,共77本。

二、基础日语教材编写特点分析

1.遵循教学大纲,符合日语教学规律和学习要求

从1972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渐开设日语课程,日语教材的开发也慢慢开始启动。1979年,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日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准确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日语的技能。基础日语教材版次1—4的教材比较注重日语语法教学,培养日语语言基础知识。1990年,国家颁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这之后的基础日语教材开发在注重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内容的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2000年,国家出台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修订)》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各高校和出版社更加关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提高。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各类涉外行业、日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需要。

基础日语的教材开发均是在国家颁发的日语专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导下不断完善与更新的,体现了日语教学规律和外语学习要求。

2.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

在我国基础日语教材出版中,出版社主要是外语教材出版社,编写团队以中方日语专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日语的原版教材开始进入我国,日本学者来我国高校任职以及我国日语教师到日本进修交流越来越频繁。中日专家合作编写教材也是交流方式之一,日本学者开始指导、参与我国日语教材编写工作。比如,《新编日语》(1992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周平、陈小芬主编,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森田良行指导,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宏教授和日本加藤明先生審阅。进入21世纪,多数基础日语教材实行了中日合作编写的方针,开发团队由中日双方日语专家共同组成,以中方编写团队为主。

无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都有巨大差异。比如,日语在会话中很少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在句尾的终助词表达方式上非常丰富。如果没有日方专家、学者的参与,我国编写的教材内容可能就会显得不地道。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据学习者母语的不同其实会产生不同的便利和难点。那么,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学,在哪些方面更困难,作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专家、学者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3.教材开发以纸质为主,配套学习资料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03年以前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从1992年的《基础日语》开始附带录音带材料,且录音带并不是一册书配一盒磁带,而是以高校为单位附带少量的录音带,学生只有复刻录音带才能练习听力。录音带存储量不大,一册书需要2盘磁带,也不方便携带。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MP3光盘(或CD光盘)”。同步练习册与教材配套使用,与课本内容一一对应,一般包含课文相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听力练习等,并设有单元练习和总练习。配套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结构合理,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MP3光盘(或CD光盘)一般都附在纸质教材的后面,每本教材附带一个光盘,学生可随时下载,其存储量较大,携带方便。2016年至今,最后三个版本的基础日语配套教材是“纸质教材+同步练习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资源等。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应立体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在移动APP上配套更多的移动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更加注重学习输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实施立项,所申报项目由同行专家严格审定后再编写,并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划教材应配上录音光盘,有的还须做成多媒体的立体教材。基础日语教材中六个版本的基础日语教材通过了国家级行政部门的审批,并符合国家规划教材标准。我国基础日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

三、基础日语教材编写方向探讨

1.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兼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应进一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性问题,做好教材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要强化特色,坚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滿足社会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培养出了解国情、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输出为驱动,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为主导的语言教学模式,着力推进“听、说、读、写、译”五位一体日语学习驱动体系,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日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异文化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多元文化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将这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精神贯彻到教材当中,是今后基础日语教材的编写者们面对的挑战。

笔者以日语中“自他动词”为例说明日语的文化内涵。日本人注重听话人的心理感受,在对话时会顾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对方添麻烦。日语中的他动词强调动作行为主体作用于某事物使其发生改变,传达的内容容易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负担,以为别人特意为我做了某事。而自动词则是动作主体自发地进行,注重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状态,客观地向对方表达ー个事实,不携带任何感情。因此,日语常用自动词来表达某种客观的结果,以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他动词具有责任感倾向功能,而自动词具有体恤顾忌功能。例如,(1)お茶を入れた(入れた为他动词);(2)お茶が入った(入った为自动词),(1)含有说话人强调“我特意沏的茶,你得喝掉”这一信息,听话人会产生心理负担,而(2)表达了“茶已沏好”这一客观事实,不会给对方造成必须喝掉才行的理解,较好消除了对方的心理负担。

3.完善配套材料,致力于教材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开发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是现代化背景下教材发展的必经之路。立体化教材是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其呈现形式一般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光盘、网站及论坛、在线视频和博客等。我国现有的基础日语教材主要以纸质教材、教材原文翻译、同步练习及课后答案详解为主,与立体化教材相距甚远。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随着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兴起,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这就对日语教材的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日语专业教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语法知识点比较细碎,助词分类多且每个助词都有多种用法,教材开发者要考虑将某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等教学小视频,使教材适用于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日语教材的开发应积极利用平板电脑及网络媒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和3D等多元化资源,设计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交互,开发APP应用程序、电子书、微信公众号及学习论坛,多维度、多层面探索交互式教学模式,打造基础日语数字化与多元化教材。

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基础日语教材出版数量较多,出版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符合日语教学规律,教材内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配套学习资料不断更新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基础日语教材建设也要把握前沿,适应新时代对外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教材开发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中日合作编撰特色教材,推进教材的立体化、数字化和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平.从《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魅力看未来日语教材的编写方向[J].日本学研究,2018(2).

[2]马亚琴.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高职日语教材编写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

[3]游翠英,叶丽芬,黄翔.当前旅游日语教材回顾与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31).

[4]林洪.体现外语学习观发展的日语教材编写要点浅析——21世纪之后国内部分日语教材的梳理[J].高等日语教育,2018(1).

[5]吴小梅.日语专业教材编写与开发问题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7).

雪国色彩范文第3篇

【导读】篇一:围城读后感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本文《围城读后感500字9篇》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篇一:围城读后感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

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

三闾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篇二:围城读后感500字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

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爱迪生作为美国的发明大王,在他的发明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就如发明灯丝而言,他就历经了10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从失败中奋起,坦然地面对挫折,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

弥尔顿曾说:“人是有意志的动物。”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还要平凡。因为他先天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而放弃自己。他坚信“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战胜自己并不断尝试,不断奋斗,最终成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被人称

雪国色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西方语言学;国学;近代日本;日本语言学界

[文献标识码] A [

日本自古以来受惠于汉字和汉文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自江户时期以降,日本国学界就出现了由佛教僧侣契冲等通晓梵文的学者们掀起的语音中心主义,其中本居宣长就是典型代表。这种倾向在明治初期与西方语言学的接触中,又一次被学界所提及。

1866年12月,德川幕府的幕臣前岛密掀开了日本文字改革运动之先河。前岛密上书《汉字御废止之义》至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西欧的优势在于它的音声文字,故而日本亦应同西方诸国一样,尽量采用简便的表音文字教育国民,他同時呼吁将此作为首要课题。①前岛密的语言观与美国传教士威廉的东方观及汉字观有着密切关联。如柄谷行人所指出:“前岛密的主张主要源于西方文字即音声文字具有经济性、直接性和民主性等特性。《汉字御废止之义》中含有文字必须服务于音声的思考,当汉字被视为服从于声音的存在时,文字上选择汉字抑或是假名,其实已经不再是重要的问题了。前岛密的这一建议旨在从根本上否定汉字的地位。”②前岛密曾指出,1853年的门户开放给整个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文字论具有很强的国防意识。③此后的假名文字论、罗马字论,都可谓是面临西方文明之后,日本的社会各界欲否定汉字和汉文化的产物。

进而,1872年出现了英语国语论,代表人物是曾留学英国、后来成为文部大臣的森有礼。在众说纷纭的改革提案中,这一派思辨诡异,在绝望于日语的路上走得最远。森有礼的极端言论,应该说并非不负责任的门外之谈,而是西方教育或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某种现代意识的体现。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对本国的语言文字失去了信心,这与志贺直哉在战败后主张采用法语的论断如出一辙。

明治初期的日本国语国字运动与西方文明的冲击有着密切关联。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问题与日本近代化进程相连在一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提出语言文字改革主张的前岛密、井上哲次郎、西周、森有礼等人士并非语言学家,提出的观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没有语言学理论的支撑。

一、早期赴日西方学者对日本语言学界的影响

通过接触西方学者和西方语言学,日本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开始多元化。英国的日本语研究者阿斯顿的到来,在近代日本的语言学界引领了新的学术潮流。1864年,他作为英国驻日本公使馆的翻译官赴日。

在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语言观占据统治地位,如在动词等词类的分类、语序的规则等方面,均以印欧语的语法作为标准,所以分析未知语言时,谙熟印欧语的近代语法理论是不可规避的前提。但是在阿斯顿来日之际,西方语言学界业已开始质疑这种研究方法,因为比较语言学的成立是基于丰富的印欧语资料,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于不同语言和资料还是个未知数。当时的欧洲人分析日语时,都是把西方语法的框架套在日语之上,但是阿斯顿受到国学家堀秀成的影响,在研究中结合了西方语法和日语的特点。其研究也并非西方第一的思考模式,他把江户时代的国学纳入研究当中,改变了一直以来欧洲人所采用的研究日语模式。

1869年阿斯顿出版了《日语口语小文典》,继而于1876年和1896年分别翻译了《土佐日记》和《日本纪》。阿斯顿因精通日语和韩语,对于幕末明治初期的日韩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日韩两种语言的比较研究》[W.G.アストン:《日本語と朝鮮語の比較研究》,池田次郎、大野晋編:《論集日本文化の起源(5)日本人種論·言語学》,東京:平凡社,1973年。]中,从比较语言学视角就两种语言的音韵、语言结构、数词、代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开启了该研究领域的先河。约过了30年之后,金泽庄三郎在日本吞并韩国之际,发表了“日韩两国语同系论”,提出了朝鲜语属于日语的一个分支的观点。

同样来自英国的张伯伦,自1873年赴日后的十余年来,一边研究日本古典文学,一边在日本海军军校教授英语,后经森有礼的推荐,于1886年任东京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称作“帝国大学”,1897年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1947年又改为“东京大学”,在本论文里一律称之为“东京大学”。]语言学课程[当时“语言学”称之为“博言学”,1900改称为“语言学”。]的教师,培养了日本最初的语言学科学生。他的《琉球语语法与辞典——日琉语比较初探》,[バジル·ホール·チェンバレン:《琉球語の文法と辞典—日琉球語比較の試み》,山口栄鉄編訳、解説,那覇:琉球新報社, 2005年。]虽然被指论点有错误,但他是提出日语和琉球语属于同一语系的第一人。1879年划入日本版图的冲绳,是日本当局在本国内实施语言政策力度最大的地区,张伯伦的研究在政治上敏感度极高。

享有“日本现代语言学之父”之称的上田万年是张伯伦的学生,张伯伦对上田万年的语言观影响很大。上田万年回忆张伯伦时提起:“1886年间,国语学教师们在没有解释现今的语言与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的语言间到底有何不同之前,便开始教授《词汇别记·词汇活语指掌》,[赤志忠七:《語彙別記》,文部省編輯寮編:《語彙活語指掌》,東京:文部省,1885年。]所以学生们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均感困惑。起初听张伯伦的课时,虽然觉得听西方人的课程是耻辱,但逐渐发现张伯伦相较日本学者而言视野更为开阔。” [上田万年講述,木村定次郎編:《国語学業話》,東京:博文館,1908年,第7頁。]上田认为日本的国语学学者的研究不成体系,因此开设的课程难解难懂,但是受到张伯伦的影响,上田万年开始对西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与张伯伦接触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前沿理论。

其实,明治前半期的日本语言学界亦不乏优秀研究成果。如旧仙台藩士大槻文彦的《言海》,后来他又编辑了近代日本最初的规范语法书《广日本文典》。大槻文彦折中了17世纪以来的西洋诸国的语言的规范文典与近世日本的国学业绩,其研究成果成为近代日语的语法基础。但是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日语研究,主要聚焦于阅读古典文本抑或作诗等实践性研究,并未摆脱传统学问的研究模式,利用语言学理论,系统地梳理日语迫在眉睫。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成熟时期,出现了“青年语言学派”,语言学研究步入了探讨世界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的阶段。

二、上田万年与西方语言学的引入

1880年,加藤弘之提出了设置“博言学”课程的建议。他指出:“根据博言学学说,我国语言与支那语言隶属于不同语系,它属于亚洲北方语言,与满语、蒙语、朝鲜语等语言同源。既然如此,借鉴博言学的理论,既能够大致了解满语、蒙古语等外族语言,且有助于完善日语,故其价值或许大于研究与日语完全不同类型的梵语和希腊语。”[加藤弘之:《博言学ニ関スル議案》,東京学士会院編:《東京学士会院雑誌》第1編1冊,1880年,第63頁。 ]由此可见,建立语言学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试图从语言上撇清与中国的關系;另一方面拉拢蒙古、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等国家与地区,与它们建立地缘关系,为将来实施入侵奠定基础,故而建立语言学学科的初衷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890年,上田万年获得外山正一和加藤弘之的推荐,赴德国和法国留学,主修了近代西方语言学中流行的比较语言学。1894年6月,上田回到日本之后接手了张伯伦的语言学课程。年仅29岁的上田万年成为第一个在东京帝国大学主讲西方语言学的语言学家。对于上田当时的授课情况,他的学生保科孝一提道:“上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语言学为基础,进行国语学研究的方法。他让我们第一次认清了国语学的研究方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曙光。”[保科孝一:《国語問題五十年》,東京:三養書房,1949年,第5頁。]不难看出,上田的课程对学生们的影响之大。上田在大学课堂中介绍了德国语言学家保罗的《语言史原理》,这本书号称是“青年语法学派”的《圣经》,是第一部对语言系统的演变进行详细描述的著作,该书为历史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这本书在上田的介绍下,被引入到了日本语言学界。上田在课堂上讲授了惠特尼、缪勒、亨利·塞斯、甲柏连孜等语言学家的理论。东京大学成为近代日本语言学研究的中心,日本的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开始依据“语言学”理论推进,并迎来了新的局面。自1909年至1913年间,中国第一部普通语言学著作《国语学草创》的作者胡以鲁,就在东京大学语言学科主修了语言学。胡以鲁对西方中心主义理论、汉语原始论等理论,给予了严厉的驳斥。

上田回国的时间正是甲午战争爆发时期,这一时局对他的国语思想影响颇深。上田在《国语与国家》中指出,“我们因为文字常常使用汉字词,其实英德法等国家的语言比中国的语言更接近日语,但是世人因惯于恶习,不觉得使用汉字和汉字词有什么不妥。”[上田万年:《国語と国家と》,《国語のため》,東京:冨山房,1897年,第25頁。]上田的这种比较方式意在排挤汉字和汉字词。他还指出:“日语是4 000万同胞的日语,并非十万、二十万上层社会或学者们的语言,昨天我们攻陷了平壤,今日又在海洋岛上取得胜利。在武力上,中国根本不是日本的对手,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有日语的存在,我们四千万同胞随时随地都会聆听它的声音,并为这声音赴汤蹈火,死而无憾。只要一声令下,不管是千岛一端也好,冲绳的最边缘也好,都会舍身赴命。在外国听到日语时,那可谓是一种音乐,如同天堂的福音。”[上田万年:《国語と国家と》,《国語のため》,第25頁。]

上田把日语与日本的国体、民族情绪、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他的逻辑是,文字虽属于部分阶层,但语言属于全体日本人。他把日本的语言升华为“福音”,试图用日语团结日本国民。1895年5月,上田在《新国字论》中指出,“文字因语言而存在,并非语言因文字存在。”[上田万年:《新国字論》,《国語のため》,東京:冨山房,1897年,第226頁。]上田又指出,谈论文字应具备语言学知识,语言学知识主要包括音韵学和心理学等方面,音韵学是19世纪随着近代语言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科学。

上田呼吁早日把该学问引进到日本语言学界,并主张语言问题的研究应先于文字问题,进而提出了制定 “标准语”的必要性。他的标准语理论,在海外扩张战争中粉墨登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旨在通过连接国语和国体,为民族情绪高涨的日本国民提供一种文化强制力量。在废除汉字既无可能,建立近代国语体系又迫在眉睫的双重压力下,大力推行标准语的政策应运而生。学术界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一项以‘标准语’为媒介的现代日本所进行的自我殖民化措施。”[小森陽一:《日本語の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00年,第257頁。 ]上田的“标准语”理论被文部省作为国语改革的“国策”加以采用,并且在日本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推广运动。

1897年上田在东京大学设立了国语研究室,1901年文部省还组建了国语调查机构。次年4月,国语调查委员会正式成立,加藤弘之为会长,上田为主管,他们网罗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开始了国语调查研究,上田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安田敏朗指出:“对上田来说,科学和政治并不矛盾,他认为想要顺应政治潮流,学问上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他来说,通过国语调查委员会等国家机构参与制定语言政策及教育政策也属于科学的、合理的政治介入。”[安田敏朗:《「国語」の近代史》,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第80頁。]

对于与日俱增的汉字词的问题,上田提议:“对于无法采用本国语言翻译的外来词,应尽量原样植入到本国语言当中,对日中两国均没有的外语词汇,不必费力译成汉字词。日语的结构与汉语不同,没有必要译成汉文体。汉文体对使用汉字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不适合拥有假名这样优秀文字的日本。”[上田万年:《新国字論》,《国語のため》,第292頁。]可见,上田对日本制汉字词的警惕与不安。上田主张若想废除汉字应从整理汉字词入手。[上田万年:《新国字論》,《国語のため》,第230頁。]但是事与愿违,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化,日本制汉字词不断增加,大正以后日本已开始向中国输出汉字词。

上田回国后在语言学界传播了自己在西方学到的前沿理论,并掀起了比较语言学热潮,但是他本人并没有亲自去做具体研究,他让自己的弟子从比较语言学的观点阐明日语的起源问题。上田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如:小川尚义、藤冈胜二、桥本进吉、保科孝一、金田一京助、金泽庄三郎等。这些语言学家向日本语言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掀起了比较语言学研究热潮。正如日本学者长志珠绘指出:“通过比较语言学理论,学者们在强调日本与中国间的区别的同时,竭力证明其与朝鲜半岛、满蒙、南洋等地区的语言和人种间的同一性,这一研究的前提业已被提前确立,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历史性。”[長志珠絵:《近代日本と国語ナショナリズム》,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年,第242頁。]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之后,近代日本学者试图从学术上将日本政府所实施的对外侵略战争合理化。

三、西方语言学在日本语言学界的推广与应用

为了推进日本的语言学研究,1898年,上田与弟子们创立了“言语学会”,并于1900年2月创刊了《言语学杂志》,这是近代日本的第一部语言学专属杂志。对于该杂志内容,柿木重宜提道:“这本杂志虽然被称为《言语学杂志》,但是其内容在沿袭了一直以来国学研究的同时,亦含有上田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有关比较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理论。” [柿木重宜:《近代「国語」の成立における藤岡勝二の果たした役割について》,京都:ナカニシヤ出版,

2013年,第13—14頁。]创刊杂志对日本当时的语言学界来说是一次考验,该杂志虽然于1902年8月就已停刊,但是对推广西方语言学理论却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推广西方语言学方面,保科孝一亦积极参与到了其中,保科一直致力于日语的表音式假名的使用和废除汉字、言文一致等运动之中,他与上田一起致力于构筑近代日本的国语理念。其人也是继上田之后,日本近代国语政策的主要谋划者,在近代日本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保科的功绩不可磨灭。

1899年,保科出版了《言语发达论》与《言语学大意》。在这两本书中,保科介绍了西方语言学,其内容与上田有着密切关联。《言语发达论》是惠特尼的《语言的生命与发展》[W. D. Whitney, 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 An Outline of Linguistic Science,Montana: Kessinger Publishing,2010。]的摘译,该书呈现了当时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上田的得意门生藤冈胜二为该书写了序,并提倡把惠特尼的理论应用到日本语言学研究当中。比起保科,藤冈胜二受惠特尼的影响更深,他在1907年出版的《国语研究法》[藤岡勝二:《国語研究法》,東京:三省堂,1907年。]中借用了惠特尼的理论。相较于面向高层次学术研究的、保罗的《语言史原理》,惠特尼的书则是面向学生和一般读者。

惠特尼对近代日本语言学界的影响很大,19世纪的西方语言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语言变化是否有人的干预。19世纪前半期占上风的学说是人的意志并不干预语言的变化,因为音韵的变化是自行发生的,个人是无法体验这一变化的,如同自然科学法则一般。全盘否定该学说的是惠特尼,他彻底否定了缪勒等人的自然科学学说,惠特尼认为语言变化的主角是人。对于惠特尼和缪勒的争论,上田的弟子八杉贞利提出:“惠特尼虽然先于缪勒离世,但是他的学说却被20世纪所采用,故而20世纪的胜利终属惠特尼。”[八杉貞利:《新縣居雑記》,東京:吾妻書房,1970年,第272頁。]上田和他的弟子们在学术杂志上都支持了惠特尼的观点。“无论在普通语言学方面,或在具体语言学方面,对惠特尼的观点做出正确评价的绝不是他的同胞,而是欧洲语言学家。惠特尼得到了欧洲著名语言学家的高度评价,如斯莱琴、布鲁格曼、索绪尔等。”[В. В. Белый:《惠特尼的语言观》,《国外语言学》第1号,1984年,第47页。]上田在欧洲留学期间,听了布鲁格曼、季佛斯等“青年语法学派”核心人物的语言学课程,深受他们的影响,因此上田对惠特尼的评价很高。

保科的另一本著作《言语学大意》简介了19世纪语言学研究的精华,书中列举了西方语言学家塞斯、惠特尼等学者的主要观点。书中针对语言学的研究方向提道:“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如同一个国家的历史一样,自古以来均没有独立演变的,它注定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因而不能单独研究一个国家的语言,有必要与同一语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保科孝一:《言語学大意》,東京:国語伝習所,1900年,第30頁。]保科孝一同年还出版了日本第一部国语学史著作《国语学小史》,之后又出版了《国语学史》《新体国语学史》等著作,在这些书中,保科提到,日本过去的国语研究不成体系,没有比较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并指出明治之前的国语研究没有太大价值,日语的科学研究始于明治末期。[保科孝一:《国語学小史》,東京:大日本図書,1899年,第453頁。]当时的日本语言学界可谓是在上田的影响下,兴起了比较语言学热,并认为,没有比较研究,科学就无法勃兴。西方语言学传入日本之后,在上田、保科等学者的影响下,否定一直以来的国语研究的观点成为主流。猿田知之调查了国语学史相关书籍之后提道:“保科的《国语学小史》固化了语言学界编写国语学史的模式。”[猿田知之:《日本言語思想史》,東京:笠間書院,1993年,第89頁。]由此可見保科等学者们对语言学界的影响力。

1905年,上田把东京大学语言学课程交给了他的得意门生藤冈胜二。柿木重宜指出,早在1900年开始,藤冈胜二作为《言语学杂志》编辑,在上田的指导下,引领新村出、八杉贞利等学者一同致力于创办学会,并且以言文一致为视角发表的论文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高度评价,其实在那时开始藤冈胜二业已是日本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柿木重宜:《近代「国語」の成立における藤岡勝二の果たした役割について》,第156頁。]

藤冈胜二基于惠特尼、保罗两位大家的主张,致力于把社会制度、语言变迁等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理论纳入研究范畴。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也是音声中心主义者。他在课堂上使用了上田曾使用过的《语言史原理》的原文,并讲授了以洪堡特为中心的语言研究史。此外,藤冈胜二还开设了满洲语、蒙古语、土耳其语等阿尔泰诸语言与欧洲诸语言的文献学研究等诸多课程,拓展了学生们的研究视野。

1908年藤冈胜二基于語言学家威德曼[爱沙尼亚的语言学家,1838年提出了日语与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共同点。]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日语与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族系的共同点,尝试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视角,[藤岡勝二:《日本語の位置》,《国学院雑誌》第14巻,1908年,第12頁。]为日语的谱系研究带来了不少影响。虽然如今对于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见解仍存质疑,但是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明治时期以来,语言学界认为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观点占据主流。藤冈胜二在不断接触新理论的同时,尝试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于日本语言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不可小觑。

1933年,藤冈胜二把语言学课程交给了朝鲜语学者小仓进平。但是该时段与上田的时代不同,日本语言学界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与多元化。

四、日本学者对西方语言学的继承与批判

1922年,时枝诚记考入了东京大学国语系,他在大学期间曾听过上田和桥本进吉的课。作为上田弟子的桥本进吉是根植于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语音中心主义的倡导者,也是运用索绪尔理论研究日语的代表性人物。他建立了重视形式和功能的日语语法体系,对日语音韵史的发展也有贡献,“桥本语法”一直是日本学校所教授的语法的主流和基础。作为东京大学教授的桥本进吉对语言学界影响很大,因为他是语音中心主义者,所以被指阻碍了汉字研究的进程。

时枝对西方语言学和近世语言学研究的看法与上田一派有所不同。在日本近世语言学研究领域,上田高度评价了新井白石。他提出,建立欧洲语言学的是洪堡特、格里木和葆朴等学者,而先于他们100年日本就有新井白石的研究。同时,上田觉得新井白石的语言历史研究法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他对新井白石未涉及语言本体的问题感到不足。[上田万年:《言語学者としての新井白石》,《国語のため》,東京:冨山房,1897年,第91頁。]上田认为明治时期以前日本虽有文字研究,却没有音声学的研究。但是,正如李妍淑所指出:“其实上田并没有关注本居宣长以来的国学思想体系,对上田来说,科学的语言学应超越传统国学,他认为只有从德国的语言观中才能找出明治时期所需的国语原理。” [イ·ヨンス:《「国語」という思想——近代日本の言語認識》,東京:岩波書店,2007年,第124頁。]

与之相反,时枝在本科毕业论文[時枝誠記:《日本ニ於ル言語観念ノ発達及び言語研究ノ目的ト其ノ方法》,東京:明治書院,1976年。]中提出,从本居宣長、本居春庭、富士谷成章、东条义门、铃木朖等学者们的近世语研究中能够找寻出与西方语言学不同的语言观。文中,时枝对日本学界在明治时期以来毫无批判地、盲目推崇西方语言学理论与语言观的现象表达了不满,并且担忧近世的国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被西方语言学抹杀。他试图把日本近世的研究成果与近代化进程相结合,时枝的这种语言观在他去欧洲留学的一年半之后更加明确,并一直贯穿到其日后的研究之中。

对于近代以来盲目尊崇西方语言学这一现象,山田孝雄也提出了质疑。山田被称为传承契沖、真渊、宣长之后秉承国学传统的最后一位国学家。1908年,山田出版了《日本文法论》,[山田孝雄:《日本文法論》,東京:宝文館,1908年。]他在参考国外的语法论的同时,通过借鉴江户国语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语法理论。

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山田认为,不管西方学者如何定位文字,文字代表语言的说法有不妥之处。他指出,关于文字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虽然非常深入,但是山田认为那些研究都是以西方文字为基准,并不能代表世界各国文字的全貌。因此用西方的文字学理论,解释汉字和假名有很多不恰当之处,山田批判西方语言学家和跟风的日本语言学家并没有正确理解汉字的本质。山田指出,通过原始图画表达人的想法的行为,并未出现在语言产生之后,它最初是与语言并行,原始图画也隶属于文字,汉字有时不懂其读音也能领会其意,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说是汉字表记语言,确切地说是对概念的直接表记。据此山田主张,文字是表征思想、观念的视觉性和形象性符号,此外还代表语言,它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山田孝雄:《日本文字学概説》,《日本語学講座》第16巻,東京:改造社,1935年,第151—152頁。]山田的有关文字与语言关系的言论中,汉字的象形和指示构字成为有利论据。

山田注重日语历史和传统的观点,与时枝相一致。时枝不仅批判了西方语言学分析学派的语法体系,还对索绪尔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上述的保罗的《语言史原理》虽然在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语言学界流行的思想,而此时也是索绪尔理论开始形成的阶段。索绪尔本来是青年语法学派的一员,但他在《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中,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观之先河。关于索绪尔理论,早在1907年藤冈胜二就有言及,他在名为《意义的变迁》 的论文中,举例论述了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词汇系统的任意性。战后该论文收录到教科书《中等国语二(2)》 当中。

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弟子沙尔·巴利及薛施霭等人,在1916年根据收集的索绪尔课堂的听课笔记,编写了《普通语言学教程》。1923年,藤冈胜二的弟子神保格首次在日本介绍了该书。1928年,先于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的译本,日本出版了由小林英夫所翻译的索绪尔的著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日本对西方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是极度敏感的。索绪尔理论在日本的语言学界产生了不少反响。

1941年,时枝在他的著作《国语学原论》中,对索绪尔以及受到其语言结构观影响的西方语言学者和日本的新国语学家们进行了批判,试图开辟国语学的新境地。在当时,索绪尔是西方语言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时枝对索绪尔的诸多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例如,时枝认为没有必要像索绪尔那样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的本质就在于表达和理解的过程,“语言”在“言语”中实现,并存在于“言语”之中,而“言语”又存在于个体语言活动当中。时枝认为,索绪尔把“言语”视作个体使用的工具,视其为个体之外的存在,其原因在于索绪尔用自然科学的视角理解“言语”。[这部分的论述参照了時枝誠記:《国語学原論》,東京:岩波書店,1941年,第23頁。]但是时枝的这一批判是错误的,索绪尔明确表明“言语”存在于个体活动当中,并把其作为定义“言语”的条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1页。]

时枝对于索绪尔语言學的批判受到了不少抨击。诘责者认为,一方面,他没有绵密地阅读原著,译本造成他未能准确地把握索绪尔理论。《通用语言学》译者小林英夫指出:“时枝并没有通读全书,在仅仅阅读了最初的几个章节后就试图从结构上把握索绪尔理论。时枝虽然是晓星中学[晓星中学:该私立中学建于1888年,是日本有名的天主教名校,从中学时学习两门外语,可以在法语和英语中选择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毕业,但是大学毕业时法语业已忘却大半,他只是凭借译著了解了西方语言学。”[小林英夫:《日本におけるソシュールの影響》,《月刊言語》3月号,1978 年,第48頁。]小林英夫把时枝对索绪尔的误读归咎于他本身的语言功底和没有细致阅读他的译著。另一方面,随着索绪尔尚未刊行的手稿和讲义录的问世,索绪尔的理论亦被修正;由于索绪尔的弟子们所编辑的书中掺杂了19世纪的自然主义理论,时枝的批判逐渐站不住脚。其实,时枝误解索绪尔理论的原因,正如如柴田健志[柴田健志:《言語と主体: 時枝誠記のソシュール批判再考》,《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研究室紀要》2号,1999年,第29頁。]所指出的一样,应归咎时枝的语言观,索绪尔的语言学包含着于时枝无法接受的主张。时枝[時枝誠記:《国語学原論》,第68頁。]主张在日本语言的传统基础上,创建普通语言学理论,日本语言学的关键问题就是通过日语的特殊性把握语言的本质,日本语言学就是日语的普通语言学,时枝反对把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视为既成思想体系。

时枝的主张虽然在学界受到了不少抨击,但是在盲目追随西方语言学的时代背景下,时枝大胆挑战西方语言学的做法,对于确立日本人自己的语言观是有益的。并且,时枝肯定汉字和汉字词的态度与上田等人截然相反,他正视了近代以来日本学界一直规避的现实。“如时枝一样把欧洲语言学作为批判的‘他者’而成立的国语学,早已把汉字和汉文视为不可规避的表现媒体”。[子安宣邦:《漢字論》,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第195頁。]

时枝的语言观也影响了他的语法研究。他认为明治以前的基于国学的语法体系才代表了真正的日语语法,时枝语法被称为“近代日本的四大语法”[四大语法分别为,山田(孝雄)语法、松下(大三郎)语法、桥本(进吉)语法、时枝(诚记)语法。]之一。1943年,时枝成为东京大学的教授,其对日本语言学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如伊土耕平[伊土耕平:《国語学史の理論》,岡山:岡山大学教育学部国語研究会,2016年,第12頁。 ]指出,时枝以后的国语学史从言灵信仰、古语意识、方言意识等角度叙述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与时枝有着密切关联。

结 语

综上所述,明治以来日本的语言文字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近代日本的语言学研究进程可以总结为两点。

首先,近代日本语言学研究的整体研究导向在于为自己的国家谋取利益。如,利用西方语言学以所谓的“科学”学说与中国划清界限,利用西方学者的语言类型学抨击汉语是最原始、最粗糙的语言,并将用于表记汉语的汉字污蔑成最劣等的符号文字等。[白鳥庫吉:《文字の優勝劣敗》,羅馬字ひろあ会編:《国字問題論集》,東京:三省堂,1907年,第31—39頁。]此外,语言学家们还从比较语言学角度,提出了朝鲜语是日语方言的主张。“正如勒南发出的警告一样,‘科学学说’(语言学、人类学、遗传学等)与其本来的意图相反,实际上起到了支撑日本向帝国主义转化的作用。”[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250页。]由于语言学理论被近代日本的帝国主义所利用,二战后语言学的政治性受到了日本学界的批判。其次,日本学界将西方语言学称为“科学”,开始否定近代之前的日本语言学研究。纵观近代日本语言学历程,日本语言学界在面对西方语言学时,从盲目追随到逐渐批判继承,继而确立了自己的语言观,最终走向了成熟与多元化。

(责任编辑:冯 雅)

[收稿日期] 2020-08-09

[基金项目] 博士后第62批面上资助项目“日本近代化和殖民化进程中的语言政策研究”(编号:2017M621186);吉林省教育厅项目“战后日本的敬语问题研究”(编号:JJKH2020196SK);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修辞受众视角下的修辞诉诸研究”(编号:JJKH2019301SK)。

[作者简介] 洪仁善(1978—),女,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姜言胜(1977-),男,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① 前島密:《漢字御廃止之議》,東京:国語教育研究会,1969年,第6頁。

②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第61頁。

③ 亀井俊介解説:《日本人の自伝(1)福沢諭吉·渋沢栄一·前島密》,東京:平凡社,1981年,第390頁。

雪国色彩范文第5篇

“川端文学”中充满着“虚无的美”和“死亡的气息”。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空、虚、否定之肯定”。

当有人批评他的作品充满死灭和虚无时,他反驳道:“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际无尽藏的心灵宇宙。”他还指出:“物质的轮回转世这句话„„包含着运动、畅通、不灭等精神。”[1]

那么究竟何为生呢?川端康成认为,“偶然来到这世上的我,不久将要离开到什么地方去。理应没有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和常住之家。„„我被动地生活着,如同野草,也如同路旁的小石。要在不得不生的宿命中拼命地生活下去。”“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仿佛多少得到解救了。”“就是说,人生原来就是如此,也许我自有办法掌握生命的闪光”。[2]

所以在川端康成的笔下,便有了许多“如同野草,也如同路旁的小石。要在不得不生的宿命中拼命地生活下去”的人物。《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女主人公驹子,叶子也是 这样一类人。

《雪国》讲述的是以西洋舞蹈研究者身份以自慰的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叶子交往的故事。依靠父母遗产生活在东京工商业区的岛村先后三次来到雪国,登山,结交女性,目的是为了找回对自然和对自己的真实感。雪国是一个远离东京繁荣都市的北国小村,温泉、滑雪场、雪山、旅馆、艺妓应有尽有。精神极度空虚的岛村终日想追求某种纯洁的美,那种瞬间而逝又一尘不染的爱。在这样的心情下,他偶遇驹子,二人一见钟情。一次,岛村又到雪国去与驹子相会,在火车上被一个正体贴入微照顾一个男人的美貌女子所吸引,那女子优美得近乎悲伤的容貌使岛村久久难以怀。这名女子正是叶子,被叶子照顾的男人是驹子的未婚夫行男。岛村第二次与驹子幽会后,离开雪国时恰逢行男即将去世,他观察到驹子和叶子的内心世界。岛村第三次雪国之行逗留时间最长,对驹子和叶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小说故事结束于岛村和驹子分手即将离开雪国的一个夜晚的一场火灾,大火烧着了正放电影的蚕房,叶子从蚕房的二楼掉了下来。岛村对叶子的生与死并不在意,而是在这晴朗的夜晚感受到了天河拥抱大地,终于找到自我,得以复生。

文中的“镜像美”[3],“徒劳说”贯穿全文,结局叶子的唯美死也同样震撼人心。那么,虚幻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以及徒劳三者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我们当今的“野草”“小石”又该如何面对虚实与理智的关系呢?

一、虚幻与现实对情感与理智的影响。

1、岛村。小说的男主人公岛村生长于东京的闹市区,是个坐吃祖产的有钱子弟,平时写些关于西洋舞蹈方面的文章,而他关于西洋舞蹈的描述仅凭借来的西洋舞蹈书籍和自己的想象。文中写到,“在这里,他发现了新的喜悦”。足以看出岛村对虚幻的喜爱。他没有职业,勉强算一个文人墨客。“他欣赏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这种欣赏是由西方的文字和图片产生的,仿佛憧憬那不曾见过的爱情一样。”生活的空虚让岛村变得游戏人生和玩世不恭。他认为一切都是徒劳,在人生观念和感情态度上充满了虚无色彩和感伤情调[4]。

生活中,岛村厌倦自己正拥有的生活,对自然有一种极度的渴望,同时又期盼那种惊鸿一瞥而又久久不能忘怀的爱情。在岛村的观念里,现实是丑陋的,而虚幻是美好的。从而导致情感战胜理智。对婚姻由绚烂归于平淡感到不满足的失衡心态,以及爱情凭着直觉和冲动在刹那间引爆,使岛村置家中老小于不顾,从东京风尘仆仆去雪国幽会,追求瞬间一逝的美,刹那间的官能满足[5]。

而在思想感情方面,他又徘徊于叶子的精神美和驹子的肉体美之间。岛村在火车上偶

遇叶子并为其美丽所打动,但他欣赏的是通过暮色中车窗玻璃这面所谓的镜子浮现出的叶子眼和脸的轮廓,尽管这种美是错觉造成的。这种迷离恍惚、分辨不清的美,使岛村感到幻影中的叶子是何等的美仑美免。当车厢里不太明亮,反光没有了,不象先前那样清晰,岛村反而看人了神,“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又“镜中映象的清晰度不足以掩过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抹掉映象。灯火就那样从她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那是一点冰冷的、遥远的灯光。当刹那间灯光映出姑娘小小的眸子的轮廓,姑娘的眼睛与灯火相重合时,那眼睛就如同飘浮在夕阳余晖中的娇艳而美丽的萤火虫。”这段文字令人震撼而迷惑,给人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仿佛这种美不是来自这个世界,而是来自遥远的虚无世界。叶子的美是一种虚幻美,而驹子的美则是一种现实美。文中提到“岛村不知怎么的,内心在想:凭着指头感触而记住的女人,与眼睛里闪映的女人,她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对待驹子,他有几分真诚,有几分教养,能尊重驹子的人格,思想行为高于一般的游客,但他认为,驹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徒劳的,最终两人走向了分手。而对于叶子,岛村有的也仅仅是几面之缘,望尘莫及。然而,他却认为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爱情。固然,岛村喜欢驹子实体的、可触及的美,但他更醉心于自己眼睛所见的虚幻美。所以,在“求”与“不得”之间痛苦挣扎。

最终以徒劳结局。

2、驹子。作品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态度这两个方面描写驹子的性格。纯洁的驹子出生于雪国的农村,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不断挣扎的不幸女子。她身世凄凉,15岁被卖到东京当女侍者,不久被一个爱她的男人赎了身,满以为跳出了苦海,她学习舞蹈,准备当一名舞蹈老师正正经经生活下去。可没多久,爱她的这位男人有病去世了,她再次陷入不幸。后来一位好心的琴师又将她赎出,教她弹三弦,然而命运坎坷,琴师的儿子行男身染重病,迫于生计,驹子当了艺妓。虽然烟花场上,她尝尽了种种不幸,孤寂哀愁,可驹子内心一直向往美好的爱情,想过那种正正经经的生活。

现实之于驹子较之岛村,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游戏人间的富二代,一个是命运坎坷的艺妓。而且,二人在对待生活和感情的态度上却截然相反。

生活中,尽管艰辛,但驹子就如同“野草”“小石”顽强的活着。在日常生活表现方面,着重写她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驹子的日记从到东京当侍女之前不久写起,一直坚持下来。刚开始时手头不方便,买不起日记本,就写在两三分钱的杂记本上,“用尺量着,画出细格子,把铅笔削得尖尖的,画出整整齐齐的线”。平日陪酒回家,换上睡衣就写起来,“大概因为每次回来得都很晚,所以现在翻看起来还能发现有些地方写到半途中就睡着了”。对于记日记这件事情,驹子是认真细致的,并且表现出了超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驹子从十五六岁的时候起就喜欢读小说,对于读小说,驹子也是认真细致的,她把读过的每本书都记录下来。当然,驹子读的不是高尚的文学作品,更不是经典的名著,她所读的都是些普通的妇女杂志或在旅馆客厅摆着的小说、杂志之类,她所记录下来的也不过是些作品的题目、作者及人物名字和相互关系等等。从记日记和读小说这两件事就可以证明,驹子不是一般的艺妓,不愿意随波逐流,表现出超强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毅力。驹子弹三弦的技巧比当地一般艺妓高出一筹,这是她平日刻苦练习的结果。她不但用普通琴书练习,而且还钻研比较高深的乐谱。虽然驹子苦练三弦也是职业的需要,但是贯穿于其中的顽强毅力是不可否认的[6]。现实的重担在这位年轻的艺妓的肩头,她选择了给困难迎头一击。她不能像岛村那样挥挥衣袖游戏生活。行男是她的责任,无论爱与不爱,要报答艺师的恩情,她都得挑起这个担子。之于自己,,她也曾说过“只要环境许可,我还是想生活得干净些”。

然而,现实的残酷,又使得驹子有一种挣脱世俗强加给她的束缚和对爱情虚幻的憧憬。“怎样才能断绝关系呢?我常常想,干脆做一些越轨的事算了。真的这样想过啊!”“我爱怎样就怎样,一个快死的人怎能禁得住我呢?”“那种给你太太看见也无所谓的信,我才不写

呢。那样做多可怜啊!我用不着顾及谁而撒谎呀!”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挣脱现实的约束。在对待爱情态度方面,,即与岛村交往方面,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初次见面主动委身于岛村,在她看来岛村虽然是个游客(嫖客),却跟一般游客对自己的态度不同,岛村比他们有教养些,有感情些,有良心些。驹子强烈地爱着岛村,她明白自己的爱恋不会有结果。但她还是为这场爱情付出了青春和贞操。文中岛村与驹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岛村问驹子“既然不喜欢,又有什么好为难的呢?”驹子说“不能那么说啊。”岛村问,“结婚还有那样的魅力吗?”驹子回答道“不是这样。我这人日常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是安不下心来的。”所以,只要岛村不喜欢了,无论是对工作、家庭,还是对驹子的感情,他都会潇洒走人,而不顾自己肩负的责任。而驹子,对她并不喜欢的行男,她选择沦为艺妓来赚钱替他治病;对于她爱的岛村,明知无果,她还是飞蛾扑火般的投入。正如文中描述的那样,驹子说:“你这个人呀,挥霍无度,大大咧咧。你是不会了解我的。”转而又说道:“我很伤心啊。我太傻了。你明天就回去吧。”

对生活的现实态度,促使驹子努力的活着。无论是“努力地”,还是“不得不生的宿命中拼命地生活下去”。驹子曾告诉岛村,“人嘛,都是脆弱的。据说从高处摔下来,就会粉身碎骨。可是,熊什么的,从更高的岩石山上摔下来,也不损毫毛。”“我是很爱惜自己的身体的”。

然而这个用尽全力去活着,去爱的女人,最终也以徒劳结局。驹子实质上有某种观念化的暗示意义:“人生不过是一场徒劳。”替行男治病是徒劳,订婚也是徒劳,写日记是徒劳,对岛村的思恋更是徒劳。

3、叶子。叶子代表的是灵魂之美,纯洁虚幻。作为小说的另一女主人公叶子,川端康成为她设计了一种既悲且美的结局。其实她开始出场就带有缥缈的虚幻色彩,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在整个《雪国》中,对她的描写共有25处,这些描写主要集中于她的声音,川端康成用同一笔调描写了叶子的声音。“叶子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仿佛是某座雪山的回音,至今仍然在岛村的耳边萦绕。”“这是清澈得近乎悲戚的优美的声音。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除了声音,留给读者另一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子那美丽而冷峻的眼睛———“从映在车窗玻璃上的、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周围”的神秘与缥缈,到后来“她只尖利地瞅了岛村一眼,就一声不吭地走过了土间。那双眼神依然在他眼睛里闪耀,宛如远处的灯光,冷凄凄的”川端康成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语调来描写叶子的声音和严肃的眼神[7]。小说结尾处,作者设计了“雪中火场”让本不属于人间的叶子在火化中飞舞,升回了天国。叶子从放电影的蚕房二楼落下来,“地上洁白的雪景,天空灿烂的银河,衬托着火花的飞舞,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忽然浮现出一个女人的身体,正往下落,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仿佛很柔软,但又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犹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叶子仰面掉落下来的。衣服的下摆掀到一只膝头上。落到地面时,只有腿肚子痉挛,整个人仍然处在昏迷状态。„„叶子紧闭着那双迷人的美丽的眼睛”。文中岛村对于叶子的死,具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似乎没有立即感到危险和恐惧,就还想那事非现实世界的幻影...她那副样子却似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息了。”

叶子一心一意爱着行男,沉浸在行男梦幻般的爱情之中,行男死后,天使般纯洁的叶子在绝望中生活,精神已濒临崩溃,但依然坚持天天给行男上坟。行男的死去也意味着叶子最终将追随行男而去。

叶子是文中虚幻的典型代表。通过岛村的眼睛,我们了解到一个虚幻绝美的叶子,她在文中本身就以一种虚无的状态存在,沉浸在对行男的虚幻的爱情当中。作为虚化美的化身,最终以死亡结局。

二、虚实及情理与徒劳的关系。

岛村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上,还是对待感情上,总是对现实的报以不满的态度,认为现实美是无法忍受的,终会消逝。而虚无美才是心仪的,永恒的。为了平衡子现实与虚幻的落差,在虚实间,他选择了回避现实,追求虚无。导致在情理上,感性战胜理性。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驹子尽管也有对生活的不满,但她还是用力的去生活,去爱岛村。想要挣脱生活的重负,想通过做一些“越轨”的事,来平衡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所造成的失落。奋斗中,挣扎中,冲撞中,叶子成为了徒劳的观念化的一种代表。

叶子本以一种虚幻的形象存在,对行男至死不渝的爱似梦似幻,最终在雪中火场中香消玉殒。以死亡作为结局。

小说的开头写道“穿过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雪国一个有故事的虚幻之地。小说的结尾,“雪中火场”最终带走了虚无象征的叶子。

现实中,三人都有各自的压力与烦恼,现实对于三人而言都是不顺的,残酷的。三人都渴望挣脱这种枷锁,追求自己幻想的,渴望的理想生活。最终情感超越理智,在“求”与“不得”间陷入更深的痛苦中,然后一切以徒劳或死亡来结局。

一切虚无的东西,都会走向死亡。

三、对现世的启迪

当今社会,许许多多这样的岛村、驹子,渴望改变现状,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在现实与梦想间纠结徘徊,想要做一些与越雷池的事情。有些人永远停留在想的阶段;有些人付诸实践,却换来如岛村、驹子那样徒劳的结局;有些人做了,生命也得以怒放。我们谁也无法教会谁该怎样过自己的生活,该拥有怎样的人生。

至少从《雪国》中,我们明白了,无论现实多残酷,多丑陋,无论虚幻多美丽,多诱人,请一定要学会用理智思考,不要感情用事;请一定要学会面对现实的困境,不要推脱自己的责任;请一定要学会把持自己,不要逾越道德和人格的底线。否则就算放下,也不会轻松,换来的只是更深的迷茫与徒劳,甚至是死亡。

参考文献:

[1]叶谓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6年,P309, 310.

[2]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古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川端康成.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叶谓渠.川端康成谈创作.三联书店.1992年版.

[5]侯越明.从《雪国》中经典女性形象看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女性美[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8(3):66.

[6]叶渭渠.东方美得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雪国色彩范文第6篇

读《雪国》之前,我已经很久不读外国文学。初二暑假时一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四签名”,简单案件背后复杂的动机缠绵百页,让读惯了短小精悍跌宕起伏作品的我不禁反胃,加之翻译水准良莠不齐,难免错失原文美妙,自此外国文学被打入冷宫,想来也算是和一座文学宝库擦肩而过。痛哉!

一直以来,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我都习惯性打开豆瓣,在想读和读过之间骄傲的勾选读过,就像是对自己阅历的一种肯定。这次我打了四星,其实我不敢肯定这四星含金量够不够。实话实说这次阅读体验并不很好,一来时间匆忙,只是粗读了一遍,二来内心焦灼于这个论文,字里行间总想挖掘出一些可供咀嚼的词句,但阅读应该是无目的,一部作品再好也总有人对它莫高的赞誉表示不解,我觉得很多作品很好,却实在不能说出个一二。还好读完《雪国》我还是有一些想法的。但这样一部积誉甚丰的传世名作,以我的阅历和生命体验,在只读一遍的情况下很难说出一些惊为天人的观点,姑且想到什么就写出来,日后有机会再做增补。

豆瓣上关于这部作品的简介是:“描写了成年人的情感,缠绵而幽怨,是作家精心营造的境界,具有空灵之美。这部作品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性爱生活(摘自豆瓣)”。这个评论有诸多失偏颇的地方。首先爱情是共通的情感,以我自身体验来看,即使垂髫孩童,也会产生这种情愫;其次,书中另一女主叶子虽然出场不多,但她对岛村和整部作品的意义绝不亚于驹子,只字不提,未免不当;最后,将情节重点落于感情交流和性爱生活,绝对是标题党吸引眼球的做法,虽说食色性也,我也在莫言、陈忠实等老一辈作家的大作中见识了不少颠鸾倒凤的不可描述的精彩描写,早已不以为忤(污),但川端康成这部作品却对这些情节绝对是简单化处理,一笔带过,有的话全凭脑补,感情交流倒可以说是一个描写倾重点。但是,一笔带过不代表不重要,作品对性的思考可以说是很深刻。那么如果让我来写简介,我愿意这么说:一个男人关于女人在精神和肉欲上的思考与挣扎。

雪国也有翻作雪乡的,大概就是驹子和叶子居住的那个村子,终年积雪,故而有纯净之感。这是一种易于理解的意象,从柳宗元那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窥一斑。一次邂逅,竟让一个有妇之夫三年之间三次来到雪国。只是最初邂逅时,岛村眼中的驹子是那般天然去雕饰,冰清玉洁。以致在第二次来的火车上遇到美丽的叶子时不禁想起驹子的美丽。只是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雪国的雪还下着,驹子却成了艺妓,那一刻岛村内心是厌恶的。当从按摩女口中得知驹子下水的真相后,岛村是为驹子感到不值得,认为那是徒劳的。那么岛村此行是徒劳的吗?或许不是,尽管女神已经走下神台,但是美丽的皮囊还在,于是过夜成为常态,直到离去。临别的站台发生的那一幕,驹子解释为自己害怕看着别人死去,又说一个将死之人怎能管得了自己。其实,在驹子心里,为了报答师傅,她选择出卖自己,为了一个和自己关系暧昧的男人,而最后回来等死的这个男人却带回来另一个女人,她的心里不可能不恨,所以她会选择拒绝。

没有任何衔接的,岛村第三次踏上开往雪国的列车。他惊羡感动于一对偶遇的旅人能那般亲昵的畅谈如同故人,而自己呢?对叶子其实有太多想法,太想去了解,去接近,却始终没有实现。那么这一次,他其实已经不是为驹子而来,所以在叶子请求带她去东京时他会想也许再也不会来雪国了。因为肉体上的欲望容易满足,尽管驹子笑的还是那么烂漫,肌肤依旧雪白。精神上的归宿才是一个男人欲求不得最不能放下的,而自始至终叶子一脸的严毅表情就是最吸引岛村的。真是可耻的动物!

如果肉体和精神能在一个人身上得到满足,那会是一个夫唱妇随的天仙配,可现实大多不这般。但是驹子和叶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小说一开始说岛村看到叶子想起驹子大概就是个伏笔。当小说结尾叶子悲剧谢幕时,之前对叶子心怀芥蒂和不满的驹子失声嚎啕,不顾一切的跑上前去抱住她,“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怎么理解呢?在行男回到雪国之前,驹子是在为一个青梅竹马的男人默默坚守付出的,但是现实击破了她的梦,所以她选择不再去守贞,行男将死之际她不愿去,死后也不愿去上坟。而一直照料行男,甚至在他死后坚持去上坟的叶子虽然让驹子不适,可是这个形象多么像曾经的自己呀,多么像当初那个冰清玉洁心有所属的自己。她是堕落的,是有罪的,那么叶子的死其实就是自己曾经美好的彻底崩塌,这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很大的。而在岛村眼里,“抬眼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因为,这是他对爱情美好精神向往的坍塌。这三个关系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因为存在于每一个现实人的身上,的心里。看到这里,考虑到岛村有妇之夫的形象,大概这个故事情节确实是对成人而言的,但这种感情,是共通的。我对驹子是很惋惜的,一个那么可爱的人儿,没什么错,牺牲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岛村和行男任何一个真正的爱。所以,爱情中的姑娘应该独立一点。

这样一番胡说八道的看法,确实没有见出什么深刻体验。有待用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去提炼出更益于自己的观念。好作品是常读常新的。

上一篇:辛弃疾一范文下一篇:心系百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