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范文

2023-09-22

李清照词范文第1篇

李清照一生坎坷, 其创作生涯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 约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因此, 其创作无论从内容到风格, 都是变化、发展的。这里, 我们着重分析其南渡前期词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造诣。

南渡前,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稳定, 李清照生活较为优裕安定, 爱情婚姻美满如意。词多描写自然景物以及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爱情生活。词的意境优美, 风格清新。纵观其前期词作, 大致表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纯真浪漫的少女情怀。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 充分地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如梦令》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词云:“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时的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词中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这首词记载了其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 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 一位大家闺秀, 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 以致“不知归路”,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 没有迷途的惊慌, 没有归家唯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 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直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其父亲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2) 寂寞难言的闺中情绪。对美的事物有着独特的敏锐和细腻情感的李清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自由的闺中生活, 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浣溪沙》说:“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首词写闺中春怨, 以不语语之, 看似梨花欲谢, 令清照留恋而惋惜, 实则于闺中寂寞情绪的背后, 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待字闺中, 到了嫁娶年龄的清照, 由于这一份情怀, 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跃, 而显得娴静成熟。

(3) 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和其他封建社会的不幸女性相比, 李清照是幸运的, 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和丈夫的两情相悦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之情跃然于词作之上, 《减字木兰花》说:“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青春妙龄的少妇李清照, 买花不仅是为了赏花, 更是为了装饰自己, 为了博得丈夫的赏识, 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一层对幸福爱情执著追求的含义。买得鲜花的李清照突然又多了一个心眼:不知丈夫是否会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清照, 便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 让丈夫仔细端量, 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 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 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 少妇的柔情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

(4) 不堪离情别思的抒发。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 因此, 词人更加不堪忍受离别相思的折磨。南渡前,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有过多次离别, 而第一次时间较长的离别发生在政和7年 (1107) 前后至宣和3年 (1121) 。此时期赵明诚宦海浮沉, 四处奔波, 李清照不知何时才能与丈夫团聚。相亲相爱、默默相守了近10年的时光, 忽然面临了这么一场离别, 李清照非常不适应。她的许多书写离情别思的真挚感人的篇章, 应该都作于这一时期。《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最能体现词人这种离情别思之苦。词人注重的不是光宗耀祖或丈夫的前程, 而是夫妻的恩爱。面对别离的现实, 李清照盼望着早日重逢, 而相思之情几经摆脱失败, 已经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深处, 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解脱了。这首词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挚感情, 吐露了不忍别离之情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 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

李清照在南渡前后都写过大量的书写离愁别恨的词篇, 虽然无法为其作出比较确切的系年, 但是品味词中语意, 结合其生平经历, 还是可以做出大致区分的。南渡前, 是写生离之愁苦, 悲伤中包含着期盼, 冷清中又有热烈的渴望。其一言一行, 都是要引起丈夫的充分注意, 都是指向团聚的那一时刻。如《一剪梅》、《醉花阴》、《小重山》、《行香子》、《凤凰台上忆吹箫》、《好事近》、《点绛唇》、《怨王孙》之类, 都具有这样的情感特征。而南渡后则是一种死别的悲苦, 是人生了无生趣的生不如死的煎熬和彻底的绝望。这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世道的变迁和李清照生活经历的改变密切相关。

靖康之变, 中原沦丧, 国破家亡之痛使得李清照晚年词作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 词调也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婉, 或表现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晚景 (如《声声慢》) , 或表达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如《永遇乐 (落日熔金) 》) 。

南渡前后生活经历的不同, 时代背景的改变, 使得李清照词在艺术风格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两宋时期, 李清照是独一无二的。她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 无穷的艺术魅力, 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现在不仅中国, 而且整个世界都在研读李清照的作品, 方法各有千秋。但本人认为以孟子“知人论世”的观点作为李词鉴赏的原则和立足点, 可以更为全面地把握其作品的思想特色、艺术造诣及其在词学上的独特贡献。当然要想更好地把握这一原则, 需要参考某些与李清照及其作品有关的论著, 需要全面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事迹, 具体研读李清照的词作, 并要了解历代对她的评价……在阅读、参考时, 尚需互相比较, 或择善而从, 或互为补充, 时日既久, 自可登堂入室。

摘要:本文以《孟子·万章下》中所提倡的“知人论世”原则作为研读李清照词的立足点, 结合其生活生平的两个时期, 帮助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研读李词。

关键词:知人论世,生活生平,李清照

参考文献

[1] 黄墨谷.怎样读李清照词[A].古典文学知识[M].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1) .

[2] 钱世明, 李清照.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 5.

李清照词范文第2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我品读了《李清照》一书,故事十分简单,说来说去,无非是:李清照一个平凡却有着不平凡事迹的词人。原本的她尽管出自书香门弟,却不拘小节,有着非一般女子所能及的豪放,坚强。因此,对于丈夫的离去,她并未堕落,反而写下了多少为世人所称赞的好词。尽管故事是如此的简单,可这其中的曲折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

花开后花又落,轮回几世也没有结果。你尘封在诗册,如同青灯伴随着古佛,凄凉、孤寂。多少落叶是你飘摇零落得浅愁?那纷扬尘世中,有太多的叵测。穿越青史的回流,有你对月孤酌,浓睡不消浅酒,却道海棠依旧,知否?那红尘梦,几人看透,几人看破,物是人非事事休,却为何欲语泪先流?几种相思,伴着多少闲愁,只无奈打眉头,又上心头,慢慢缠绕,挥洒不去。寻寻觅觅中,那又是谁弹指间碎了“倚门叩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清梦,暮然回醒,不曾想,却是“只恐双溪舴一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阵阵觞情。

断线的纸鸢哭换不回,就如同那佳人已逝,无处可寻……

一城烟沙,映着那缕孤独的魂,尽管遥远,却依是那般轻柔如风,至情至性,可为何事如此凄凉?那折翼了的枯叶蝶,飞得到微亮明天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并不完好,却依然靠着那仅剩的保护色,在枝头翩飞,永不停驻,飘洒着沉沦的季节。

纵然,飘落的叶有着无尽的萧瑟,也不曾忘却那曾有过的生机;散落的黄花是那么的枯瘦,但它永远记得的是自己曾拥有过的妖娆,美丽。而她,抑是如此,人们所望尽的是她的婉约或是深愁。遗忘了的是她曾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如此的壮杰。

其实,我认为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嫁人,相夫教子,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便是她们一生的归宿了。在那样的封建礼教下,平凡的女人们并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吟诗作对那都是男人干的事儿。而李清照却能留下那么多的诗词,或许归其原由不过是由于她的一生起浮实在太过动荡,使得她的感慨与愁怨太多,以至于不得不用诗词代替言语好好地宣泄出来罢了。

她的词,初读给人的感觉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伤感”。可越深读,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词中不但带着深深的伤感,更多的则是自己对于生活的坚强不屈以及与丈夫的深厚情谊。从中,不难看出李清照是个十分至情至性柔中带刚的女子。即便遇到了再大的风雪,也能如那火红的枫叶,在一片枯寂的深秋中吐出一团团霍霍燃烧的火焰,美丽并存着坚韧。

从《点绛唇》到《醉花阳》,李清照——这盏诗运的佛门青灯辉煌了一时,却暗淡了一世,却让她那如萤火虫般的火点,如缀于夜空的明星一样,永不熄灭。

李清照词范文第3篇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李清照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说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南渡是李清照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此后的李清照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李清照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人们认为此词是写李清照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捫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李清照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李清照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李清照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李清照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

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度,或它的李清照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到的不是李清照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李清照自身也不是象“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李清照对时事的忧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李清照词范文第4篇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奴娇》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晓梦》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李清照

李清照词范文第5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阅读练习二

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

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练习四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答:又多又重。(2分)

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阅读练习五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作者简介

【】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鉴赏

【】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2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第7题。(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3

【原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训练】:

1.请说说下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2.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5.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6.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7.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8.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0.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11.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参考答案】

1.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5.倦梳头,泪先流;(2分)

6.又多又重。(2分)

7.物是人非

8.C

9.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0.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11.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李清照词范文第6篇

李清照是南宋杰出女词人, 诗、词、散文都卓有成就, 但最擅长的还是词。清·沈谦称“男中李后主, 女中李易安, 极是当行本色。” (1) 因又有“诗家二李” (2) 之称。其文词绝妙, 词意婉转, 情真意挚, 堪称一绝。台湾作家王品清说:“李清照是一个全然的个人主义者, 一个歌颂爱恋的抒情诗人, 一个爱生活、爱自然的女词人, 一个把生活经验融汇在诗词里的真实作家。” (3) “她是有个性的, 主观的, 唯美的, 纯情的。她的诗反映着她的个性、生活和情感。” (4) 本文试图结合李清照的词作对其中表现的自我形象做一浅析。

1 活泼开朗、纯情豪爽的风流才女。

早年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 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闺房绣楼之内, 而是走出重门深院,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她陶醉于游冶, 寄情于山水。《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透过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洒脱的少女仿佛飘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 这便是年轻的清照形象的真实写照。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封建枷锁的影子, 而大自然中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优美的景物却在她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在《庆清朝慢·禁幄低张》一词中, 词人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待得群芳过后, 一番风露晓妆新。”“独占残春”的芍药盛开之时, 她随着“竞走香轮”的行列游园赏花, 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她以“绰约俱见天真, ”“妒风笑月”的芍药自况, 可见当时她生活得多么优雅潇洒。

清·沈曾植云“易安倜傥, 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之苏、辛, 非秦、柳也。” (5) 《渔家傲》词中“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词人尽情泼洒浓墨, 绘就了一幅神奇壮观的云海图。“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又是词人在身逢乱世、年近迟暮的坎坷境遇中追求鹏程大志的真实写照, 也是她丈夫之气的形象表现。清·黄蓼园评道:“此似不甚经意之作, 却浑成大雅, 无一毫釵粉气, 自是北宋风格。” (6) 除《渔家傲》外, 一些写山川风物的词, 亦如《如梦令》等词一样, 无不是词人纯真性情和豪情雅兴的写照。

2 多愁善感、瘦比黄花的闺中思妇

李清照出嫁以后, 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生活幸福,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新婚燕尔, 丈夫经常外出为宦、游学, 这给多情的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与苦闷。独处深闺, 孤独寂寞, 顾影自怜, 《阳关》千遍君难留, 点点滴滴相思泪, 正是这种生活境遇和情思的倾吐, 在她初结缡时所作的《一剪梅》中表达的就是这种闺思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在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的自然环境和竹席生寒、凉气袭人的生活环境中, 词人独泛兰舟, 怀念远人, 一派凄清。词人身单影孤、茕茕孑立的外形, 使人顿生一股孤寂愀然的神情来。

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性, 她的许多闺情词都是述说这种离愁之苦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香炉中悠悠不断的瑞脑香烟袅袅上升, 又象缕缕愁思绵绵不断。秋夜独处, 又是重阳节, 这“凉”不仅仅是肌肤所感之凉意, 更主要的是心灵所感之凄凉。“愁”上加“凉”, 思妇孤寂难耐的愁苦更加孤寂凄凉。“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佳人为孤寂凄凉的闲愁折磨得消魂失魄, 瘦比黄花。词中的传神妙语, 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词人在重阳节所感受的闺中孤寂凄凉, 一句“人比黄花瘦”以人瘦比花瘦, 憔悴瘦影, 惟妙惟肖, 深刻动人。

晚年的李清照流离失所, 无依无靠。《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就是她此期间困苦凄惨形象之写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土沦丧, 家破人亡, 只身漂泊, 这使词人整日“寻寻觅觅”过去美好的生活, 但寻觅的结果却只是一片空幻, 她孤身一人在冷清孤寂悲凉中形影相吊。凄楚、惨切、悲凄, 种种人间痛苦在词人区区方寸之内交合着, 旧时相识之雁飞过, 更是伤心彻骨。黄昏, 下起细雨, 打下梧桐树的片片老叶, 让词人悲痛欲绝, 即使“愁”字也概括不了她的全部心情。这是国破家亡, 诸多灾难纷至沓来时, 一个身世不幸孀妇的痛苦呻吟和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也是当时社会的时代哀音。

3 慷慨激烈、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李清照具有很高的爱国热忱。南渡后, 金兵入侵, 国破人亡, 漂泊流离, 孤苦伶仃。这一阶段她的词大多表现了沉痛的故国之恨和兴亡之感。她无时不怀念着祖国:“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蝶恋花》) 她慨叹国势衰微, 前途茫然:“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今年海角天涯, 萧潇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 她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 振兴国家, 救民于水火:“安石须起, 要苏天下苍生。” (《新荷叶》) 而她的名作《永遇乐》更把这种伤今追昔之感抒发到了极致。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诵李易安《永遇乐》, 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 辄不自堪。” (8)

李清照炽热的爱国情怀还表现在她的抒情诗中:《夏日绝笔》是她爱国形象的写照。“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她认为:活要活得昂扬, 出类拔萃, 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 英武慷慨, 可歌可泣。在《送胡松年使金》一诗中, 她以欲折之笔, 血泪之词, 将当年父祖纵谈讲学, 名扬齐鲁的盛况与自己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惨状进行了对比, 发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 去洒东山一抔土”的呐喊。至此, 我们已看到一位慷慨激烈的民族爱国者的伟大形象。

4 有胆有识的新女性

台湾张金铃称“李清照是一个时代性的女性, 于古代实属难得, 在今天的社会亦是少见。她兼有中国传统的女性美, 亦具有现代女性坚韧不拔的奋斗毅力, 她确实是个永恒的女性。”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 控制女性思想, 扼杀妇女才能的年代, 她不但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 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的事情。

她大胆热烈地歌颂爱情:“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 “见客入来, 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她鄙薄利禄、崇尚自由:“巨舰只缘因利往, 扁舟亦是为名来” (《夜发严滩》) 。她不畏强权:作词句“炙手可热心可寒”讽刺当权者, “南渡衣冠思王导, 北来消息少刘琨”, 极大地鞭挞了南宋小朝廷不思抵抗只知逃跑的行径。

她的词作表现了非凡的胆识。说她有胆, 因为封建王朝对言论控制极严, 当时诗文中对皇帝稍有不敬之词, 即招致灾祸。而她敢于借古喻今, 指责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 抨击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说她有识, 是因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如她早年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诗中就表现了她的非凡胆识。“何为出战辄披靡, 传置荔枝多马死。”她告诫当权者“夏商有鉴当深戒, 简策汗青今俱在。”“西蜀万里尚能反, 南国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借唐明皇的可悲下场劝谏宋徽宗勿要被权奸蒙蔽。

“一代词宗”李清照的诗词以“靖康之变”为界, 早期诗词, 清丽婉转, 大多表现她在优裕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后期作品多感叹她身世的凄苦和家国, 尤其是她的词由清丽缠绵变深沉悲壮。她的词形象地展示了词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道路, 也成就了她的词作超越个人情感和生命际遇的嬗变。

摘要:李清照是南宋杰出女词人, 诗、词、散文都卓有成就, 尤以词为最, 有“诗家二李”②“一代词宗”之誉。其文词绝妙, 词意婉转, 情真意挚, 堪称一绝。以“靖康之变”为界, 早期诗词, 清丽婉转, 大多表现她在优裕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后期作品多感叹她身世的凄苦和家国的破败, 尤其是她的词, 由清丽缠绵一变为深沉悲壮。岁月的沧桑, 让她成就了一个诗人从活泼开朗、纯情豪爽的风流才女, 多愁善感、瘦比黄花的闺中思妇到慷慨激烈、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有胆有识的新女性的嬗变和超越。

关键词:李清照,风流才女,闺中思妇,爱国,新女性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文下一篇:保险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