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集范文

2023-09-20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1篇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李清照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说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南渡是李清照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此后的李清照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李清照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人们认为此词是写李清照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捫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李清照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李清照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李清照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李清照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

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度,或它的李清照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到的不是李清照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李清照自身也不是象“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李清照对时事的忧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2篇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蝶恋花》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莫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念奴娇》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 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

《晓梦》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春残》李清照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3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

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李清照》)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阅读练习二

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

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分)

阅读答案

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②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阅读练习四

①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答:倦梳头,泪先流;(2分)

②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答:又多又重。(2分)

3. 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物是人非 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阅读练习五

1、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2、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3、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4、[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愁与恨,原是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作者简介

【】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鉴赏

【】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 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词的下片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2

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完成第7题。(6分)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7.(1)这首词中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分)

(2)上阕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绪?(2分)

(3)下面两个句子都是写“愁的经典句,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参考答案:

7.(1)“愁,这首词是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她正处于国破家亡夫死中的悲惨中,故悲愁极多。

(2)

a.借景抒情,通过萧瑟的.景物“沉香花已尽渲染哀愁的情感。

b.通过“倦梳头“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内心哀愁。(答对一点即可)

(3)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一点1分)武陵春李清照阅读及答案3

【原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训练】:

1.请说说下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2.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

5.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2分)

6.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2分)

7.这首词词情极其哀愁。其中“”四个字写出了词人愁苦的缘由。(1分)

8.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暮春时节的景象。

B.“日晚倦梳头”用外在的行为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写出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说愁绪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9.词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苦心情的?

10.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11.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名句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参考答案】

1.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2.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3、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每问1分,共2分】

4、我同意这种看法。(1分)在词人笔下,抽象的东西“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波逐流,还可以用船来承载。(1分)作者化抽象为具体,想象新颖真切,极形象地抒写出了内心的苦闷和忧愁之深。(2分)

(也可以不同意这种看法,但必须言之有理,可视其答题情况酌情赋分)

5.倦梳头,泪先流;(2分)

6.又多又重。(2分)

7.物是人非

8.C

9.①在词中,作者通过两个外在的行为:“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了自己内心浓重的哀愁。哀愁如此之重,使她无心梳妆打扮,重到一提便于工作会泪如雨下。②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两句,把不可见的“愁”具体化,形象化,以船都载不动来渲染出忧愁之深重。夸张奇特,语句新异,再现了作者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10.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1: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日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2: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3: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11.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4篇

1 语言清丽

李清照词的语言运用, 可以说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 体现出语言清丽, 别具一格的特色。

1.1 语言通俗, 言浅意深

李清照词《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抒写离情别绪的词, 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 却句句包孕, 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 表达深思挚爱之情, 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这首词是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就拿一个“愁”来说, 她的相当部分词作都用到“愁”字, 不同词作的“愁”有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何处用“愁”都点化得通俗易懂、恰如其分。自不说其晚年名篇《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如何传神, 也不道《醉花阴》中“愁永昼”之“愁”如何耐人寻味, 随意就《点绛唇》 (寂寞深闺) 、《武陵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篇章里提及的“愁”字无不用得寻常浅俗、蕴意深刻。“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搭配, 令人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压抑感, 可见李清照此“愁”何等细软绵密, 否则方寸之肠何以挤载得下千缕之思愁?可见这驱不散、扯不断的愁情压在深闺孤寂弱质女流之心头, 使她愁肠欲断, 再也承受不住的凄清景象, 发语自然、生动、清新。置于“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向来受人称道, 只可意会的“愁”被作者赋予形质, 能装船能过称, 从具体化、形象化上说, 此“愁”比“离愁恰似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等“愁”更通俗、形象、贴切, 更受人青睐, 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相媲美;而凝眸处何以又添“一段新愁”?此盖痴痴凝眸之必然结果。自从得知丈夫出游信息, 李清照就产生了“新愁”。这新愁既是离情思愁的升华, 又与上片的“新来瘦”, 前后照应, 合情合理。同是一个“愁”字包含了纷繁而生动的实体, 使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字产生了神奇的功效。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就不难发现, 其几乎每首词, 都能找到语言通俗, 言浅意赅的例子。

1.2 语言大众化、口语化

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 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 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 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 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增添了真切感, 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 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 如试、却等字, 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 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知否”一语, 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 并无诗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 向侍女急切发问, 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 用“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 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 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 无限的凄惋, 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词不同于诗, 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 口语化, 既便于唱, 又便于听。

2 叠字的音律美

为使词篇增加音律美、修辞美, 李清照往往运用叠字咏怀状物。《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在这首词中, 集中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实际。全词悲凉低沉, 一连串叠字的运用, 把女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了。词的开篇连用十四字组成七组叠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开端, 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使词的声调整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也在表情达意上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寻寻觅觅”是写在找寻着能寄托的东西, 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 这既是写残秋, 也是在写自己的心神无主。接下去的三组叠词更使悲苦情怀加剧。使人感到女主人公丢失的东西太多, 太珍贵了。七组叠字由舒徐的单调转入急促的音调, 形成了高下起伏的节奏, 婉转有致, 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感情的波澜。整首词中, 九十七个字里, 舌音字和齿音字多至五十七个, 显然是词人特意运用这种音调来描写沉郁凄惶的心情, 渲染冷落的气氛来反映这种心情。如“寒月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 , “淡云来往月疏疏” (《浣溪沙》) ,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行香子》) 等等, 这类叠字在易安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有的用来状物写景, 有的用来表意抒情, 景中含情, 境中寓景, 使词章倍增光彩。最有代表性的, 当推《声声慢》。

读《声声慢》犹如弹奏一支凄婉哀绝的抒情曲, 让人不能不有共鸣。词评家们纷纷给它戴上桂冠。以风雨声“萧萧”衬泪, 更催人泪下。“萧萧”叠字使颠沛流离的词人因沦落“海角天涯”而头发和两鬓花白稀疏之老妪形貌活灵活现。而同样是一种含义的“病起”二句中的“萧萧”所形容的则是另一种情景——染病久卧初起, 对镜端详, 才瞅出自己因大病才使头发花白了许多, 也掉了不少的枯黄憔悴的容颜。类似这样运用叠词、叠句婉转恰切地表情达意的李清照的词作还有不少。如“起来慵整纤纤手” (《点绛唇·蹴罢秋千》) ,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庭院深深深几许?”“纵浮槎来, 浮槎去”“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行香子》) 等等。

3 运用修辞创造优美的意境

李清照词作常常运用比喻手法, 而且既抓准喻体和本体两物有极其相类似点, 又严格区分两物整体极其相异处。使其所运用的比喻句无不自然而恰当, 生动而传神。李清照的词, 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 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她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 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 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除了《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形象富于创新, 比喻贴切、生动自然历来被人们赞许。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 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 如:“依旧, 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秦观《如梦令》) 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 以肥瘦代指多少, 在语言上更显凝练。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 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 意境层层叠进, 虽只六句, 却几度转承, 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 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 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 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瘦也, 比梅花, 瘦几分” (程垓《摊破江城子》) , 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 何也?又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 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 写得清新活泼, 极富有生活情趣。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 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 正是“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李清照的词创作多样, 从而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的词以其真实的情感, 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她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的词倾诉真挚情, 善用白描法, 熔炼家常语。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 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 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 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 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 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此外, 她也精通音律, 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 音韵流传。

摘要: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把女性的柔情美, 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 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李清照的词, 倾诉真挚情, 熔炼家常语。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 多写闺情, 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语言清丽, 别具一格,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居婉约派之首, 对后世影响较大。

关键词: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 1990.

[2] 税啸尘.宋词三百首注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 济南社科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4.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5篇

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到了汉代,它的儒家权威地位再次被确定,成为《诗经》。《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赋、比、兴”是独特的表达方式。

1、《诗经》中的爱情诗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文学创作永远的主题。从远古时代至今日,关于爱情题材的诗文一直为中华民族喜闻乐见,追溯到《诗经》。这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最为人称道的是《国风》中的爱情诗,它表现上古时代人们特有的爱情,展示了人们美好的内心世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情感的光辉。

《诗经》中的爱情诗,包括男女之间的情歌、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弃妇诗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诗,反映了人类早期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做法、态度。《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痛苦及坦诚、真挚的感情。

1.1《诗经》中对于爱情的描述:鲜明生动,带有几分羞涩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祖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鲜明生动的内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诗一开头,向人们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关关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求之不得”一句,掀起了热恋中的波澜。“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逼真地描绘,更显得生动、鲜明,真诚可贵。末章在诗人的想像中,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这首诗是爱情诗之祖,“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象征。

《诗经》中的爱情诗,虽然写的是男女双方的热恋,不过恋爱的双方面对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带有几分羞涩,不知如何是好。《陈风》中的一篇,就把双方又尴尬、又欢喜的时刻写得很逼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 佼人缭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可见在有好感的对象面前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样很容易手足无措。

1.2 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及执着的追求

《诗经》是中国唯一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盛典,是民族青春时代自由生活的真实记录。很多作品都是自贫民生活中取材,所以对于贫民青年淳朴而毫不做作的爱情也有许多描写。其中男女对答的情歌,《郑风 溱洧》篇可以说明这一点:“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阑兮。”女曰:“ 观乎? ” 士曰:“ 即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汙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芍药。”这首诗采用问答的方式描写了劳动青年自由古朴的恋爱生活,刻划了他们热情大方、开朗的性格。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追求幸福爱情的强烈感情。再如,《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字,但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恋歌,所描写的是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美好诗境。那秋水、那蒹葭、那伊人,都似笼罩在轻紗般的薄雾中。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 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写出了一个在恋爱中痴情人的心理感受,真实、生动、曲折、感人。

从《郑风溱洧》中,从《蒹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极其对爱情的执着的追求。

1.3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

上古时代青年男女的恋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率直,是一种活泼真实生命力的体现。在《国风 摽有梅》中写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采梅子时所唱的一首情歌,是少女珍爱青春、渴求爱情的自然流露。这位少女由梅树果实的成熟脱落,很自然的想到宝贵青春逝去,难以抑制内心情感,唱出这首歌希望男子娶她为妻。《摽有梅》表现了诗中的少女急切的心情且又不失自尊自重。原本是她希望爱情的到来,却是希望男子来找她,表现了春情萌动的少女复杂的心理,写出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与率直。

把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坦诚、率直的性格表现的生动感人。

2、由爱情反应社会

《诗经》中的爱情诗除了叙写爱情,同时也表达思念,反映政治,如《卷耳》这首诗表面看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的丈夫,其中第一段妇人直接表达她的忧思,“采卷耳”只是为了缓解心中的郁闷。因为妇人闲来无事,整日独守空房,饱尝着相思之苦,幻想着丈夫所受的苦难。这一细节巧妙地表现出妇人忧愁不解,反而日益加深的境遇。第二段以后是想象丈夫在外登山喝酒,长途跋涉,思家忧伤的感情,借此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由此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时的现实社会,它从侧面反映了诸侯混战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可想当时社会的分裂,奴隶主阶级的腐朽和政局的紊乱。从有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封建社会那么多教条束缚,有一定的爱情自由,而婚姻又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且传播手段也匮乏,诗歌就成了人对爱情和感情的体现,进而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合理追求与美好祈愿。然而,阶级意识是必然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类的金科玉律开始逐渐形成,这是自由爱情与礼教法制的矛盾,使得很多相爱的人却无法在一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的爱情更是珍贵。可在那个等级观念日浓的社会,爱情自由也无可避免地逐渐被礼教法制所打压,为金钱权势所侵蚀。那礼教与阶级的压力,感情和权势的冲突。一双双情侣被强行拆散,一对对鸳鸯沉溺于痛苦的海洋!导致爱情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面前显得十分卑微。

3、结语

《诗经》中的爱情诗,记录了人类真实、美好的情感。我们从中看到了在民族青春时代人们健康、专一的恋爱观。《诗经》中的爱情诗,再现了人们对高尚爱情的理解认识。

在当今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年月,人们的爱情观念似乎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人追求金钱、名誉、地位,唯独忽略了人的情感。有的人把爱情当作奢侈品,满眼都是无奈的婚姻,生存的需要,因而也就了未婚同居、未婚生子。也就有了当今社会极高的离婚率现象的产生。有时从个别中学生身边走过,灌进我耳朵里的是目前所谓的流行歌曲: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也听到一些成年人,嘴里也哼哼叽叽唱这样的词,这样的比喻合适吗?这种语言也是对美好爱情的亵渎吧!当爱情被歪曲后,当爱情搀杂上世俗的功利后,就会变得庸俗不堪。我们应该摆脱精神世界中的污秽,坚持健康的爱情观。我们通过《诗经》,可以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的欢乐与痛苦,可以从他们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领悟出人生的道理,那就是爱情在相知中,幸福在劳动中,永恒的爱情来自纯结和忠贞。两千年后的我们,再次重温这些诗歌时,那些鲜活的灵魂仿佛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李清照词集范文第6篇

2、宋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3、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4、论李清照词“花”意象的人性色彩

5、清初广陵词坛及其艳词唱和考论

6、况周颐词学的雅俗之辨

7、李清照词“风”意象美学探析

8、《词论》思想及其在易安词中的体现

9、宋代节序词意境特征探析

10、20世纪贺铸词在研究领域所受冷落及其原因

11、论苏轼、李清照词中的“陌生化”

12、晚清及民国词学家的南北宋之论

13、考场作文是怎么运思出来的?

14、清代贵阳词人陈钟祥《哀丝豪竹词》探析

15、本色的沿承与深化:孝宗时期的艳情词

16、浅析李清照前期爱情词的艺术特色

17、从秦观词用典看李清照“秦观词少故实”论

18、浅析中国诗词中颜色词的英译

19、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的词学成就

20、试从《人间词话》探讨李煜词之文学史意义

21、从“独立”视角谈词与音乐的关系

22、耆卿原在雅俗间:浅谈柳永的俗词创作

23、中国古典词学中的情景论

24、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25、以高中教材选文为例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6、据文体定目标,品词句悟情怀

27、从题序看宋人的词体观

28、涓涓细流汇成“大江东去”

29、略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30、魏夫人词作中的思妇形象与闺阁意象

31、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及艺术特色

32、李清照词的词类活用研究

33、东坡词“新天下耳目”在何处?

34、宋南渡时期的词学思想

35、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36、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中愁情意象对比

37、凤林书院体与“稼轩词风”辨析

38、李清照词中“冷”的内涵探析

39、易安词中的三重审美距离

40、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41、李清照词“柔”与“刚”的艺术特色

42、浅析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43、试论李清照《词论》之艺术成因

44、浅析创作环境对女性词的影响

45、婀娜清刚相济美——论徽宗、高宗年间词坛之演变

46、试评“三李”词中情感的“三步曲”

47、新世纪以来词学研究的进展与瞻望

48、浅谈李清照诗中的“愁”字情结

49、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听课记录总结范文下一篇:管辖异议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