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

2024-03-06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1篇

一、电子技术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电子技术是基于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并形成具有可控性、转换性、实用性综合型技术。电子技术可以对相关电能进行转换, 在转换工程中通过设备应用、电子设施等完成相关的生产任务, 电子技术可以对应用对象起到相对的安全保障与维护巩固等作用。其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电子系统等。另外,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电子技术的兴起代表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升。对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提升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子技术涉及行业较多, 可以说当下我国诸多行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支持。因此, 就电子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来看, 其应用性在于对我国生产建设、日常生活、能源转换、加工制造等方面都有其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1]。

二、新能源行业概述

随着全球能源匮乏日益严重, 世界能源组织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我国一直将新能源行业作为重点保障性基础行业, 通过对诸多新兴能源的开发运用, 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等现状。因此, 从国家发展角度的来讲, 新能源行业发展有其相对的重要性与意义性。人类新能源革命逐渐向现代化、成熟化、发展化转变。其中, 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而这些能源开发还处在探索提升阶段, 在应用范围方面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同时, 电子技术的优势性就是通过各种电器元件、电器设备对新能源材料进行挖掘与转换。因此, 电子技术水平提升与自身创新性对新能源行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新能源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 将电子技术所涉及的实质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并结合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 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技术创新与潜力挖掘, 使电子技术的应用性更加全面性与科技性[2]。

三、电子技术在新能源行业中的优势

电子技术作为当下我国重点新兴技术, 在其科技性、保障性等方面都对新能源行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主要取决电子技术的优势性与实用性。通过笔者对电子技术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总结其优势具体如下: (1) 具有较好的节能性。主要体现在电子技术对电能进行转换应用, 将电能的第二次利用进行充分发挥, 从根本上起到节约能源的重要作用, 并将电能的利用率与节能性进行充分体现。同时, 通过对相关新能源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分析, 将电子技术的优势性进行现场应用结合, 这种结合性有利于新能源材料的推广与实用。 (2)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电子技术有力于新能源材料研发的安全性提升, 这种保障性对整体新能源材料开发、研究起到可控性安全作用。技术人员在对其新能源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中, 往往大力应用于电子技术, 而电子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保障性, 例如:各元件设备中的保险装置、电器设备中的安全设置等。 (3) 具有准确性能。通过电子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可以对其电子系统、控制流程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电子控制系统的维护完善, 对相关弊端问题的优化创新等方面。使电子设备在操作时更为简单化、方便化、快捷化, 并在处理相同问题时, 可以充分发挥其可控性、主导性[3]。

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 节能方面应用

电子技术在新能源行中节能方面应用主要分为电动机节能、无功功率抑制两方面。 (1) 电动机节能。电动机节能是指电子技术通过对电动机结构的控制改变, 将其控制核心进行针对性优化, 将传统的数控型核心控制向智能化核心控制转变, 对电动机转速等进行相对调整。使电动机的运行转速与负载变化相统一, 即减低无效运转。 (2) 无功功率抑制。电子技术将谐波信号进行针对调整, 将入网中的谐波进行效率控制, 将电网谐波损失纳入可控制范围之内, 并对所谓的“无用电能”进行利用。

(二) 电力系统应用

电子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有其重要的应用作用。方式主要包括:新型输电技术、如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超高压直流来实现远距离输电, 并提升了新能源行业中远距离输电效率。另外, 对于风灯、地热能源中的发电效果也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 在地域性新能源开发中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至关重要。电子技术可以提升电力系统中的输电效率与安全保障, 极大解决了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弊端难题。交流送电技术就是其中一种, 将传输电量、电压的稳定性、控制性充分体现出来[4]。

五、结论

综上所述, 新能源行业中的电子技术应用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意义性。通过对电子技术的实质性分析, 结合我国现阶段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对其应用的可行性与影响性进行侧重分析。最后, 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总结, 为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技术发展水平逐渐提升, 新能源行业作为我国重点基础行业, 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意义性。本文通过对新能源行业中电子技术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侧重对新能源行业中电子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影响性进行论述, 并提出相对优化措施, 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能源行业,电子技术,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挺.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应用探究[J].电子测试, 2013 (15) :100-101.

[2] 孟熙雅.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应用探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 00128-00128.

[3] 邢兵锁, 赖武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应用探究[J].电子制作, 2016 (12) :42.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2篇

近些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需求日益增长, 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电企业提出了更好的环境监管要求, 因而清洁、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深受欢迎。现阶段, 太烫你光伏发电技术发展日益成熟, 经济与高效运行目标得以实现, 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能源消耗需求得到满足, 因此深入研究新能源并网发展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1、概述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

1.1 分散式发电技术

这种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以分散与新能源为主要特点, 其中分散, 表明其发电规模小, 且接近电力用户, 能够独立为用户提供电能;新能源主要为除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类环保与清洁型能源, 也包含刚开始或还未推广的一些能源, 因其与发电及近消纳电能技术结合在一起, 所以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现阶段, 世界范围内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主要包含太阳能、潮汐、波浪、地热、风能、地热等能源, 可再生、环保与廉价是其共同优势。

1.2 微电网

微电网, 是一种新型供电网络结构, 其系统结构包含微电源、负荷控制装置与储能装置等三部分。相较之其它系统, 其属于一种全面性强的自治系统, 可进行自主管理与控制。该系统可以传统电网有效区分开来, 其主要是由很多分布式微电源与设施根据一定的拓扑结构而形成的系统, 通过静态开关连接作用, 可与配网相连接。

2、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要点

2.1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结构

新能源发电系统, 是由很多小型新能源发电系统组成的, 而这些小型分布式发电系统可能包含风能、太阳能等各类能源组合供电, 以并联方式通过逆变器与微型公共电网安全连接。

2.2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关键部件

在分布式发电中, 电力电子技术非常关键, 例如并网逆变器、静态开关及电能质量控制装置等关键部位, 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系统安全运行。

2.3 微网关键技术

(1) 微网运行控制。微网系统抗扰动能力差, 且很多自然资源是不可控的, 比如风力大小、出现时间等, 对微网系统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必须要重视系统控制。 (2) 微网故障检测与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 微网系统中, 存在单向与双向潮流, 而传统保护措施已无法取得有效的保护效果。

3、新能源并网发展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1 太阳能

在全球范围内, 太阳能发电技术备受关注, 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存量明显不足情况下, 使用太阳能发电, 能够有效缓解能源不足问题。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太阳能, 我国专门设立了金太阳示范项目, 并制定了多部相关法律规定, 以此鼓励并引导光伏发电技术的稳定发展。同时, 将2020年光伏发电目标从1.6万瓦提升到20万万瓦, 这些政策与规划的出台, 为我国太阳能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现阶段, 太阳能发电中, 光热与光伏发电是其主要发电方式。

3.2 地热能源

地热发电中, 环境影响比较大, 使用对象范围小, 不适用于大面积供电, 但对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地热发电开发, 对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已成为新时期, 新能源并网发电的重要方式之一。

3.3 海洋能

(1) 波浪发电。该发电形式需通过转换装置, 将波浪能转换成机械、气压或液压等能量, 以此推动机械运行。在我国波浪发电技术发展中, 广东油尾建立的100千瓦震荡水柱式波浪发电站, 是非常典型的, 海南、福建等地建立的波浪发电站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将100千瓦波浪发电站建设作为目标, 虽然波浪发电技术难度大且资金投入大, 但却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发展前景好。 (2) 潮汐发电。潮汐, 主要是海洋水位受太阳及月球等引力影响, 变化而形成的水位波动自然现象, 其发电方式是通过潮水张拉形成的水位差创造势能并转换成电能, 满足供电需求, 其有着明显的优势, 比如可再生、储量大且生产成本低。另外, 潮汐能也是一种清洁型能源, 不会污染环境, 在河口或还玩建立潮汐能发电水库, 也不会占用耕地面积。但在我国潮汐能发电电价与成本比较高, 不利于潮汐能的推广与使用。

3.4 生物质能

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农副产品每年出现大量遗留, 同时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生活垃圾产量逐年提高, 而这些都可用于生物质能发电, 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 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电能, 因此, 新时期,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3.5 风能

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构成部分包含桨叶、升压变压器、发电机、机械传统系统及电力电子装置等, 发电过程也是能量的转换过程, 桨叶捕获到风动能后, 将其转换成机械能, 利用机械传输系统将这种机械能传输道发电机, 并转换成电能, 与电网直接或间接接入。风力发电技术中, 恒速与变速恒频是两种主要技术, 其中变速恒频能够对系统有功功率进行有效调节, 捕获到最大化风能, 且转速运行范围广, 逐渐发展成为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 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受各类因素影响, 可再生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应逐渐减低发电企业对非再生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 积极发展可再生系能源并网发电技术。将新能源研究与大电网总体规划研究框架有机结合起来, 巩固电网高级配电运行框架基础上, 为新能源并网发展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石化能源日益紧缺,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备受各国关注, 且开发与利用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更是其先进技术与生产力的掌握程度。我国积极发展电力事业的同时, 从经济与社会效益角度分析, 重视新能源尤其是并网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是必然趋势。基于此, 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能源并网发展技术应用要点及发展方向, 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应用要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前康.简要分析新能源发电技术现阶段的实际情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7 (11) :214.

[2] 李舟.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 2017 (02) :269.

[3] 李谭龙.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J].通信电源技术, 2016, 33 (05) :144-145.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3篇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 可以将放射性思维有效的表达出来。图1所示的电池分类知识点思维导图, 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将其他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条依次展现出来。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使人脑得到充分锻炼, 因此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就是充分开发人全脑的过程。

现在有很多软件可以用来绘制思维导图, Xmind软件就是一款非常实用的思维导图软件, 其特点是高效、易用、可视化、界面美观[2]。XMind软件最基本功能是绘制思维导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绘制平衡态、组织结构图、逻辑图、鱼骨图等。

二、绘制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思维导图

(一) 绘制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知识点思维导图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涉及汽车、物理、化学、电机、控制等学科内容, 很多高职学生因为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感到困难。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 将枯燥的教材知识点转化成变化多样的图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1]。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采用的技术原理各不相同, 使得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图1所示, 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可以按电池电解质分类也可以按电池正反极材料分类, 每一大类中又细分几种小类, 同一电池可以归属在不同的分类中。例如铅酸电池即可以归类于“按电池电解质分类”中的“酸性电池”, 又可以归类于“按电池正负极材料分类”中的“铅系电池”, 在思维导图中可以利用带箭头的虚线将这种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二) 绘制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章节思维导图

知识点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有利于在课堂上突出知识重点及难点, 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内部逻辑。绘制章节知识点的目的在于复习巩固, 在于温故而知新。因为章节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整个章节的知识点以及其内部联系, 从而在学生的记忆里形成知识网络, 因此在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对其内容进行复习整理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选择章节的核心主题, 让学生根据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绘制章节思维导图。这样便可以将分散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知识点形成一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 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知识点。

三、Xmind软件在课堂活动中的应用

(一) 发散问题的头脑风暴

1938年奥斯本创立“头脑风暴法”, 并于1954年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3]。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一种激励集体创新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Xmind软件具有头脑风暴的功能模块。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先提出一个中心主题, 如“混动汽车在中国有没有未来”, 然后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利用软件将学生分组讨论出的结果分别罗列出来, 最后师生一起将每一条观点进行评价并挑选出适合的观点构建思维导图。

(二) 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 它也可以称之为“因果图”。鱼骨图分析法核心的价值在于分析者着眼于整个系统而非某个方面。鱼骨图分析法的实施一般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首先, 进行分析前的准备, 明确要分析的问题, 收集资料, 召集相关人员;其次, 查找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 通常从“人、机、环、料、法”五个方面分别查找;再次, 确认根本原因, 找出涉及哪些系统并分析, 从而确定最根本原因;最后, 整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引入以下案例:某车企的质量技术监督人员抽查某型号的新能源汽车, 发现同一台车由同一个人反复检测, 原本检测合格的车辆灯光中心高度二次检测不合格, 并需要重新调光, 怀疑检测设备存在问题。利用鱼骨图分析法分别从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车辆、调整规则、环境五个方面逐一进行排查。经上面分析可见影响灯光检测精度的因素很多, 但是主要因素是测量方法引起的, 其中停车误差较大是主要的因素, 为此, 在标识线的基础上增加钢管, 对前后轮进行限位, 以前少测量误差。

四、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XMind软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应用。通过Xmind软件使得新能源汽车技术课题教学形式多样,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通过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形成网络;通过发散问题的头脑风暴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利用鱼骨图对车企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原因查找, 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工具及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XMind软件中思维导图、头脑风暴、鱼骨图的功能及优点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之中;利用Xmind软件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 对发散问题进行头脑风暴, 采用鱼骨图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工具以及分析方法。实践证明, 将XMind软件应用于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中能够调动学生课题学习主动性, 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Xmind,思维导图,头脑风暴,鱼骨图

参考文献

[1] 李楠, 孔军辉.思维导图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3 (6) :73-75.

[2] 胡新华.XMind思维导图在中职《数控车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 2014 (12) :73-74.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4篇

一、新能源形势下相变储热供热的应用方式

在新能源应用日渐广泛的背景下, 相变储热供热方式也逐渐变得多元化, 目前已经衍生出混合熔融盐、相变蓄热砖、有机复合醇等多种方式。

(一) 混合熔融盐

采用混合熔融盐的方式实现相变蓄热供热, 核心技术就是要利用无机纳米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不同配比实现相变温度调节, 材料需要利用混合熔融盐制成的容器进行盛装。而常见的混合熔融盐包含氯化盐、硫酸盐、硝酸盐等等, 在熔融过程中将出现较大的体积变化, 出现过热或过冷现象, 导致系统稳定性受到影响。熔融盐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物性, 用于进行相变除热材料的制备具有较高经济性。将熔融盐作为相变储能材料的容器, 如果采用氯化盐将对金属产生较强的腐蚀性, 仅能使用昂贵特种合金才能满足无机纳米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作要求, 所以将导致方式的运用成本较高。此外, 采用混合熔融盐还要进行长时间的金属与熔融盐相容性测试, 因此导致方法的推广运用受到了较大限制。

(二) 相变蓄热砖

采用相变蓄热砖实现相变储热供热, 需要在蓄热砖中进行相变材料的添加, 从而使镁的成分得到大大减少, 使材料能够在500-800℃之间产生相变, 构成微小液态珠, 避免砖的整体结构和强度受到影响。相较于镁铁蓄热砖, 相变蓄热转的蓄热密度降低了约20%, 前者密度为后者的1.7倍。因此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 相变蓄热砖密度较高。使用相变蓄热转, 在释放热量的同时中段会形成温度平台, 温度呈梯度变化, 顶部温度则存在上升越变, 可以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提高供热舒适度。但与此同时, 采用固体相变蓄热电锅炉进行供热, 由于重量和码垛体积均较大, 所以产品很难实现预制加工, 需要在现场进行相变蓄热砖的组装, 并进行电加热元件现场组装测试, 导致锅炉的安装和保温均具有较大难度, 难以实现量产。此外, 制作过程中也将有较高的能耗和污染产生, 不仅将导致成本增加, 也会带来一定风险。

(三) 有机复合醇

采用有机复合醇这种相变材料供热, 可以通过混合不同组份的醇获得的不同相变温度。相较于其他复合醇, 多元醇二元混合体系可以结合组成实现相变温度的调节, 具有较大的相变潜热, 同时稳定性较好, 不会出现过冷问题, 因此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但是相较于单一某种多元醇材料, 一些多元醇二元混合体系的转变热和转变温度较低。从相变储能角度来看, 可以按照50%比例对木糖醇和半乳糖醇进行混合, 得到相变温度在89℃左右的储热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 还要设计能量柱结构, 利用多层套管才能满足材料充放热要求。因此相较于空气热源泵, 采用多元醇相变材料需要完成配套储能模块和系统的安装, 运行成本较高。

二、基于新能源形势的相变储热供热未来发展

通过前文对现阶段供热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相变储热方式的论述, 可知相变储热技术确实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形势下, 相变储热技术所采用的相变储热材料具备的稳定性较高、储热密度较大、热稳定性效果良好等优势特性, 也为其今后在供热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变储热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良好的基础。本文认为, 受新能源形势以及我国供热市场的影响, 未来相变储热供热方式还将继续朝着低温相变储热供热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以有机复合醇以及混合熔融盐等为代表的低温相变储热材料还将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运用。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相变储热技术基本以中高温为主, 温度大多至少为600℃, 相比于民用供热市场, 其更加适用于工业供热领域。因而为了能够使得相变储热技术得以在民用供热市场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效用, 其势必还将朝着低温的方向发展。如通过在相变储热供热中大量使用有机复合醇等各类醇, 利用加大使用各类醇的方式降低供热成本, 获得最优供热效果, 同时达到发展新能源供热方式的目的。除此之外, 我国在未来也还将深入落实煤改电以及煤改气工作, 积极加强供热升级改造, 从而为相变储热技术在供热市场中的深入运用创造良好环境。

结束语:总而言之, 通过在供热领域中应用相变储热技术, 可以通过依托相变储能材料本身储热密度较大、热稳定性良好且无毒无害等优势特点, 在有效提高相变温度的基础上, 利用这一新能源供热方式获得更优的供热效果。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未来相变储热技术的成熟度也将愈发提升, 出现更多适用于民用供热市场的低温相变储热供热技术以及低温相变储热材料, 同时在我国加大供热升级改造工作力度下, 使得低温箱变供热技术得以在我国供热领域中得到深入推广运用, 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效用。

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大, 在国内供热领域先后出现了众多全新的能源技术,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大供热能源技术便是相变储热技术。本文将通过立足新能源形势这一背景, 尝试对现阶段相变储热技术在供热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相变储热技术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相变储热供热,新能源,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治国, 赵长颖, 纪育楠, 赵耀.中低温相变蓄热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4, 3 (03) :179-190.

[2] 陈中华, 马丽丽, 余飞.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及其复合化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 2010, 38 (09) :42-44+64.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5篇

对于工程教育而言, 以卓越工程师相应标准及目标为导向推进教学是强化科研质量的重要途径。现阶段, 很多院校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层面力量不大, 因此必须从其课程设计出发展开探析, 依靠课程设计来推进教学。

一、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现状探析

为确保本专业契合时代需要并不断拓宽专业面, 专指委需要从原有系列课程出发进行建筑设备自动化模式课程的设置, 需要涵盖自控原理、测量技术等诸多层面。该专业不论是交叉性还是综合性均较强, 虽然学生兴趣较为浓厚, 但因开课时间以及教学经验等受限, 并且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很难达成统一, 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契合预期。同时该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大纲等层面均与卓越工程师相应培养方向难以契合。此外当前很多资源多是针对某门课程展开探讨, 在系列课程层面探究较少。因此必须从系列课程出发展开切实探讨, 确保建筑设备自动化相应课程更富完整性, 为强化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二、推进自动化系列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

1、教学基本目标探析

课程设计需要以专指委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凭借自动化形式的系列课程学习来了解、掌握系统控制相应知识, 并可以从控制问题出发进行控制方案的切实提出, 明确对应的控制参数, 与控制工程师相配合对自控系统进行设计。

2、教学任务探析

该专业涵盖了自控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层面的主干课程, 并且对于“建筑环境测量”来说早已存有相应统编教材, 因此不多赘述。下面便就该专业相应教学任务展开探析。如下图则为江苏大学出版的课程设计指南。

2.1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任务需要以专业及卓越工程师对应的培养目标、方向为导向进行设计。首先, 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动控制系统出发, 对其概念、系统组成、方框图和分类以及过渡过程、品牌指标等进行明确。其次, 则应从被控对象出发, 明确其相关特性、特性参数、数学模型及实验测取等。第三, 需要掌握测量变送器及它的特性, 包括温度、流量、液位等诸多方面的变送器。第四, 需要对基本控制规律予以明确, 包括双位控制及PID等相关控制规律。第五, 则应掌握执行器以及它的特性, 包括电动执行器、调节风门以及执行器相关选取等。第六, 把握自控系统相应特性及设计, 包括简单以及复杂类别的自控系统。其中简单系统需要把握好如何选取被控变量以及怎样调节参数, 而复杂系统则应了解串级控制、分程控制、比值控制、前馈控制等诸多系统。第七, 还应从锅炉出发对其自动控制予以把握, 包括其自控任务与特性、给水自控系统等。最后, 还包括制冷设备、空调调节系统等诸多层面的系统控制。

2.2建筑设备自动化

首先需要从建筑设备出发对其自动化概念、现状和未来、3A系统等加以明确。其次为计算机网络相关基础, 包括了网络拓扑、通讯协议、常用设备以及综合布线等层面。第三则是计算机控制相关技术, 包括分布控制及DDC、Lon Works等技术, 还有现场总线及系统化综合布线等内容。第四为暖通空调, 其自动化内容涵盖了制冷机组、VRV多联机、冷却塔及制冷机组等诸多层面。第五则是其他建筑设备, 涵盖了照明、供电、给排水及电梯等的监控。第六则为消防联控, 此处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火灾产生对应的机理和规律, 并以火灾实际为导向进行控制器、线制等的切实选取。最后, 还应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展开分析, 需要以暖通空调为核心展开讲授。

3、从课程实验出发推进体系建设

高校需要以院校特点以及学生认知为导向进行课程实验的切实选取。例如, 可从自控原理出发展开课程实验, 可包括ON/OFF的两位控制、对PID参数加以调整、针对典型环节展开时域响应及稳定试验, 并对控制系统展开校正等实验。此外, 对于建筑设备自动化来说, 其课程实验则应涵盖:网络布线和拓扑结构连接、DDC监控、系统调试、制冷压缩机相应操作等等。

4、建筑设备自动化相关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

课程设计对于自动化对应的系列课程而言极为关键, 此环节可确保学生伴有的设计能力以及独立探究能力得以切实强化, 与卓越工程师相应培养方向极为契合。高校需要以院校特点及学生认知为导向切实展开课程设计, 秉持“走出去”以及“请进来”原则。其中请进来便是聘请企业或者设计院工程师于学校进行实践教导;而走出去则是组织学生中设计院或者企业中来强化其实践能力, 从而对“闭门造车”等相应消极现象加以规避。而带领学生实践对于提升教师水准来说也存有重要意义。所以高校需要融合社会需要, 针对课程设计对应的选题范围予以规定, 当然学生也可独自选题。例如, 建筑设备自动测控系统 (例如制冷系统、空气处理机及蓄冷系统等的相关设计) 、消防联控、一卡通设计、视频监控设计、门禁及楼宇对讲设计等等, 确保学生从课程设计出发, 依靠各类训练以及自主探索来强化其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 从而为强化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紧跟时代以及社会趋势夯实基础。

总结:

总之, 为推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教学得以切实推进, 必须针对其自动化对应的课程设计展开探讨, 并从理论体系、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实践等诸多层面出发来改善教学, 确保学生伴有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摘要:随着教学进程愈加深入, 对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而言必须以卓越工程师相应目标以及标准为导向切实展开课程设计。本文便从建筑设备出发, 对其自动化系列课程展开探析, 以期为推进课程建设、强化教学质量作出贡献。

关键词: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建设,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范文第6篇

1井下特殊工具的研制

1.1铅体套捞工具

修井过程中常常进行打印工序,由于井下套管情况未明以及铅模质量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铅体在打印时脱落,或在起下钻过程中由于井径发生变化挤压铅模,从而导致铅体脱落, 造成井下情况复杂化。铅体虽软,但是使用外钩却无法穿过铅体将其打捞出来;使用母锥打捞,造扣容易,但却抓不牢固,很容易脱落;使用套铣筒打捞,套铣费劲,落鱼进入工具腔后也容易掉落。针对这些情况,自制出铅体的专用打捞工具,该工具结合了套铣筒、母锥内钩的优点,在打捞之前可以先进行套铣作业,保证铅体能够有效的进入工具腔,工具腔内壁焊有倒刺, 防止铅体脱落,工具内壁下端车有螺旋型反扣,有利于铅体在套铣的过程能成功进入工具腔。

1.2偏心扩眼工具

目前,部分井在修套之后难以正常下入筛管完井,自制了偏心刮刀钻头,该工具很容易下入井内,旋转时最大半径可达到 Φ160mm,能够有效进行井眼扩径。在杜212-27-305井施工中,套变距离长,套管被磨铣掉一大段,地层发生缩径,Φ140mm的筛管下不去,最后自制了偏心扩眼刮刀钻头,将井眼扩至Φ160mm以上,并成功将Φ152mm节箍的筛管下至要求位置。

2井下动力的研制

目前,针对套变主要采用磨铣的方式进行。通过磨铣类工具将发生套变的井段进行磨铣,重新打通井眼通道,因此,在修套完成,打通井眼通道之后不得不对套管进行加固,一般采用补贴、衬管加固等方式,这样一来就缩小了井径,使油井的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研制出井下液压动力胀修套管工具,目的就是:设计制造一套可以与修井管柱一起下入井内的一套装置,在井内将液压动力转换成机械动力,驱动修井装置修复损坏的套管,达到提高套变井修井效率和减少修井费用缩短作业周期的目的。

2.1工作原理

该装置组成:压力平衡阀、防顶扶正装置、承推管柱、动力液缸、尾液缸、分瓣式整形装置在工作时,依次将分瓣式整形装置、尾液缸、动力液缸、承推管柱、防顶扶正装置、及压力平衡阀连接好,用钻杆将其下到套管的变形部位,通过地面泵车向钻杆内打压,连接在分瓣式整形器上部的动力液缸将水的液压力转换成轴向机械推力推动分瓣式整形装置挤胀套管的变形部位(作用原理与梨形胀管器基本相同),使其复原。当动力液缸走完一个行程,变形部位则被修复一个行程的长度。如果变形部位较长,则需要在修复一个行程的长度之后,继续下放管柱, 继续打压挤胀变形部位,直到胀管器能够顺利通过变形部位为止。液缸的反向推力由防顶扶正装置承担。在向钻杆内打压的同时,液压力也同时驱动防顶扶正装置的锥体将卡瓦撑开并锚定套管上,压力越高锚定力越强。上提管柱时,压力平衡阀被打开,使钻杆内与钻杆外连通,达到压力平衡。目的是让防顶扶正装置的卡瓦能够收回,解除锚定力,从井内提出整形工具。

2.2操作规程

1打铅印或下通井规,搞清套管变形的最大通径,确定是否适用于该方法整形;2选用比套变部位通径大10~15mm的分瓣式整形装置逐级整形;3整形工具按图示连接;4将管柱下到变形部位遇阻后把管柱重量全部压在整形工具上,并做好遇阻深度标记;5接好打压管线;6用水泥车缓慢打压5MPa,稳压5分钟后将压力放掉;7缓慢上提管柱,并观察上提载荷,如果载荷较大(超过原悬重150KN)时,要在加载的情况下等待一段时间后,先下放管柱,然后在试着上提。并把管柱要提出变形部位5~8米;8重新将管柱下放到变形部位并将管柱重量全部压在整形工具上,观察遇阻位置是否下移。如果遇阻位置明显下移,则重复6、7步骤;如果遇阻位置没有明显下移,则重复6、7步骤时,将水泥车的压力按5MPa等级逐渐提高,但最高不允许超过25MPa。

2.3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研制出针对铅体的专用打捞工具;2研制出扩眼工具; 3研制出井下液压动力修套组合。

3结论与建议

(1)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根据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制出了相应的井下作业工具,满足了现场施工的需要, 简化了常规工具的工艺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施工周期。

(2)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井自身的时间情况研制有针对性的修井工具,改进施工工艺,以提高大修井的修复效率。

摘要:目前,大修施工常遇见一些复杂的井下状况,常规的打捞、修套、磨铣工具无法完成对该状况下的油井修复,因此只有根据井下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应的工具,才能够有效地完成油井的修复,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我们曾经根据井下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部分工具,这些工具无论在打捞,修套、磨铣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制一些比较对症的修井工具,以更大程度的提高修井技术水平和施工效率。

上一篇:新能源充电桩合作范文下一篇:心内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