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

2023-11-15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提升境界,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资源非常丰富,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工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依托传统文化推进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往往具有时代性和主导性,还具有创新性。社会上流行的新观点、新思潮会最先在校园内被师生认可接受,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不是“无源之水”,它在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有继承性,它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境界,赋予专业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思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可以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全面人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理工科类的院校,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更加重要。大学承担着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包括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建筑文化、中国文学等,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建筑艺术、戏剧书法文学等,作为学术文化从分类上也包括经、史、子、集等众多的文化。在这些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凝结着几千年中国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1.追求“内圣”,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内圣”的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中国文化重要理念。“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仁”要求践行“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五德。“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仁”对他人要行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每個人要想提高道德修养,是每个人的内在的要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方面,更注重“慎独”“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正意、诚心、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达到“外王”目标,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构建理想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正意”“诚心”“修身”,通过加强自我修养,寻求的终极目标是行“王道”达到世界大同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从来不缺乏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道家等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通过理想人格构建的“和谐”社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社会为己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由“内圣”达“外王”的具体途径。自强不息、德业日新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君子要像天一样生生不息,自强进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自强不息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鼓励每一个中国人自强、自立、好学、上进,是我们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又一再崛起的一种精神支撑,更是中国构建理想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途径。效法天地,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信”(《礼记·大学》),即通过自强不息,每天都与前相比有所变化。

宽容厚德、开放包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易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即要求人们以宽广的胸襟,顺承天道。中国文化几千年没有中断,和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先后经历四次文化融合,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宽厚的心态从外来文化中汲取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宽广开放的胸襟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力,对塑造民族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中庸适度的做事方法。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追求,最终形成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处事作风与人格境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被人推崇的方法。中庸之道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适度中正。

道德实践注重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所以特别注重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学”,不专指知识的研究,“知”的最终目的是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中国的传统理想人格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直接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知是行之成”(《传习录》上)。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之人非常注重的一对范畴,也体现了中国对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知行的统一。

二、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虽然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来源,但是在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乐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并解决,最终以一切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学校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学时较少;二是课程设置缺少体系。工科院校由于专业特色,在人文课程的开设方面和综合类大学的学校比较起来,课程较少,教学学时不够。工科院校一般没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必修课,主要开设选修课程。一般而言,工科院校能够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是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两门课程。学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或功利思想作祟,认为这些课程“无用”,学校也不断删减人文课程所占的比例,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这门课,还有些学校在必修课程无法删减的情况下,不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选修课。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作为选修课,有选修人数限制。这就造成了学生需要量大和学校开设课程不足之间的矛盾。由于教学时间较短,不能系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很多教师在讲授中都是侧重讲其中一個方面,比如侧重讲儒家思想,而缺少对道家和佛教思想的讲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对狭隘,内容不成体系。

2.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水平尚需提高。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较少,教学任务较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的老师,一般还有其他教学任务,有中国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少,且水平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课的时候,只能抛砖引玉,注重知识传授,讲课方式相对单一。

3.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传统文化讲座和活动还相对较少,缺少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虽然大家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学校还是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和文娱活动,在学生宿舍、会议厅、走廊等地方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

三、依托传统文化推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1.建立传统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第一,在学校各条道路、文化馆、展览馆、学生宿舍、教室以及学校的雕塑、花草等都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渗透在里面,把一些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文化馆、展览馆中,对学校的道路进行美化,学校的雕塑、文化墙等凸显学校特色。第二,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座,甚至聘请校外专家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座。第三,成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自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自觉践行。第四,发挥学校媒体、网络的作用。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以及对教师进行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在课程设置上,多开一些选修课,甚至可以考虑开一些通识必修课。使传统文化的教学成为系统的教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由浅入深,多层次、系统化地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成为高校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成为工科院校能够受益终身的课程,影响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张连春,赵宝新,赵丽新,李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情商素质开发的启迪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3-95.

[3]刘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93.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传统观念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工科学生重视专业教育,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新建的理工科院校,没有更多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从零开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及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对策等几个方面对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进行了探讨,对构建一所新建的理工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及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建理工院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具有专业素质,还兼具政治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知识进行传授、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言谈、修养,成为内在品格,从而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工科院校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同时适当地兼顾其他学科的院校。理工科学生对于理工科知识的学习较多,相较于文科生,擅长逻辑推理,偏重于理性。长久以来,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建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校园文化体系,更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学校刚起步,重心大多还放在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上,思考不充分,推进不到位。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如何从理念上、体系架构上、行动上从一开始就加强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设,充分实现素质教育,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及人文精神培养体系特点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存在一些误区,重视专才教育,理工科院校重技能轻理论、重理工轻文史、重分数轻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于轻视,造成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甚至社会科学常识。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不仅具有科学精神、深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精神。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特点造成校园文化主要都是理性的文化,如此一来带来的是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沉闷,没有彰显活力和激情,缺少应有的人文精神。

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属于新建,没有厚重的学校历史,之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在筹建过程中,大多筹建高校围绕建设一所满足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条件的要求,重点从校园硬件、师资队伍、领导班子、学科专业等方面加强建设,对学校的软文化重视不够或者工作重心尚未放到软文化建设上来,最多只有校训、校歌、校徽及简单的校园环境人文布置。同时,因为学校属于新建,百事待兴,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引进、硬件设施的添置、科研项目的申报、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等千头万绪,内涵建设难免顾及不够。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新建院校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绘画,如果加以重视,方向正确,最终将会诞生一副美丽的图画,并幻化为它独有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使新建院校更加和谐而快速的发展。

二、新时期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塑造社会的人文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培根曾经说过: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那份情感有所缺失。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低头族,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男生多女生少,理工男们更是成天与手机为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特别是新建理工科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理工科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大多数存在人文精神培养和素质教育缺失。有时候表现在伦理、审美、心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另外,由于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技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择业和就业。而且由于理工型教育所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缺少科学的审美和心理认知造成的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他们很难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新建,更谈不上在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积累,因此,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为高等教育也包括理工科院校的教育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也不只是使他们有个找工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教育提升人的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做人,应该以什么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使命,有责任、精技术、懂感恩、善相处,能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历史责任。

三、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建议

新建理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培养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文化鼓舞人,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文科专业学生不同,理工科学生没有足够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要将针对其特点分别对待,采取针对性地方式方法,结合其专业特点加以引导,否则难以达到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因此,针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正确地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取外国进步的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校园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德康的文化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以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根本。理念指导行动,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能走传统理工科院校循规蹈矩、重理轻文的老路。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所应具有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能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所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大学的教育和培养,初步具备了一名大学本科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恒心等。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要对有关学科进行整合融合,不断突出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一定的学分给人文课程,加大了解社会、参与公益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在阵地、堡垒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和专业技术的理解,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知识和能力并重、有着强烈使命感、正义感、丰富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2.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核心。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一名清华的学生和一名北大的学生在一起,我们是能看出他们身上的区别的,这正是因为两所名校各自的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有的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校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和文化活动等。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新建的理工科院校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优良校园文化的培育,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通过自有的文化育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文化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造,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行追求;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着力在校园整体布局、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包括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的建设,以此让学生在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里生活、学习,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占领新媒体育人的阵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活跃在新媒体上,在微博、微信、QQ、网站等网络阵地上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

3.以丰富的第二课堂为载体。新建理工科院校要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兼具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结合理工科专业优势,发动广大学生主动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自主选择,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充分让每一名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施展其才华。众所周知,人的精神最终通过生产实践来体现,生产实践活动是精神产生的源泉。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深入到生活里,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到到农村、到街道,到工厂开展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寻找人生感悟,从而激发刻苦学习的决心。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精神需求,提升综合素养,做一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学生。

4.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抓手。我们在重视环境、课程体系、文化活动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如果在专业教学中紧密结合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某些效果甚至好于人文类课程。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应该把文科类的教师培养以及发挥其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不断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并确保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要将教师的人文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尊重他们,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学生将是莫大的鼓舞,他们会因此而感到心情愉快,从而会对他所喜爱学科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新建理工科院校若从建校之初就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师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会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丰富的情感、甘于奉献的情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壮志,从而使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群。浅议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1期。

[2]许宛春。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3]李思雨,彭语良。论校园文化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1月。

[4]王贵锋,徐忠杰。浅议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8月。

[5]王凤先。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大学物理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很多学生在大学以前学过几年的物理课程, 所以接触大学物理的时候感觉并不是很陌生, 基础好的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并不感到吃力, 所以中学物理的基础对于大学物理的教学存在有利的方面;当然中学物理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必然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带来一些影响。教学中, 学生进行游标卡尺读数时, 还是停留在数副尺格子的模式, 其实副尺上的指示读数是可以直接读出的。要做好由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的过渡, 首先需要明确学习大学物理的目的, 激发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有学习大学物理的主动性。其次, 大学物理是对中学物理的一个扩容, 一方面对中学物理的知识进行深化研究, 另一方面对中学物理的一些没有讲到的知识进行补充, 使得学生的物理知识更深化和全面。同时, 大学的教学不再是课堂上听懂就能够学好的, 应鼓励学生多读参考书, 几本参考书对照着看, 因为很多时候参考书之间的内容也是相互补充的, 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体会和注意点

随着计算机的大规模使用,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教学当中。大学物理中有相当多的物理过程无法直接给出演示, 如纵波的演示, 但可以通过录像或者M ATLAB等软件模拟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另外传统教学中, 黑板板书占用课堂的很多时间, 而多媒体教学内容多, 信息量大, 可以解决大学物理课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传统教学相比相对缩短。低年级的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节奏, 感觉到节奏太快, 顾此失彼, 会导致物理教学质量下降。所以要权衡利弊,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大学物理教学的有些环节用多媒体效果并不太好, 如物理公式的推导、例题讲解和习题课等, 反而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会更清楚, 让学生跟着老师推导和老师一起思维, 一起动脑筋,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总之, 多媒体使用要以教学目的为指导,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要合理搭配运用, 正确运用它们,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大学物理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大学物理课程往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的, 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找出和大学物理相关的课程内容, 在保证基本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的情况下,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侧重, 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铺垫。关注物理学与专业交叉的前沿动态, 将前沿知识充实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 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比如说物理学科中的网络科学, 这门学科就是和数学的组合优化、信息学的控制论、模式识别、物理学中的统计物理等相互关联的。另大学物理实验也应对不同专业有所侧重。根据学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及要求, 在物理实验当中分出和各自学科关系密切的实验。比如说:对于信息控制专业, 他们做机器人协同控制时, 需要了解传感器原理、模电数电等, 因此实验就可以安排做半导体温度传感器、模拟电路等。

4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关系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相辅相成, 相互印证, 互相促进的关系。大学物理主要给学生介绍的是物理理论知识, 而大学物理实验是训练学生系统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大学物理是理论基础, 有了理论基础之后, 再去做相应的大学物理实验, 理论就可以得到印证, 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是泛泛的、空洞的。同时大学物理实验可以作为一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 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很多学校, 没有能很好的协调好大学物理课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时间安排, 比如:在上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 理论课还没有讲到相应的部分, 实验老师要讲很多的理论基础, 占用了学生很多的操作时间, 或者理论课讲过很久以后, 才安排学生做实验, 学生对理论知识已经生疏, 这样实验老师又需要帮学生回忆以前的理论知识, 同样占用很多操作的时间。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将实验课和理论课配套进行, 同时有些实验可以在理论课上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样可以到达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

以上是作者在近几年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希望这些体会能够为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和探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当然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和研究。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核心, 是新技术的源泉。其中大学物理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面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以其物理学科的内在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工科大学物理,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对端正学生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激发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赵玉华, 李子帙, 张秋佳.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下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0:52.

[2] 梅孝安, 苏卡林, 周菊林, 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改革研究[J].大学物理实验, 2009, 22 (3) :94~97.

[3] 冯立峰, 吕菁华.浅谈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72~73.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文分析了造成当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且从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理工院校文科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文科大学生 就业困难 原因 对策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的就业率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然而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而理工科院校文科大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情况。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主要培养技术性、专业性的高级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许多理工科大学也逐步转变为多学科甚至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科专业,但对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其学校出身成为就业难现象的因素之一。文科生是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一部分,分析其就业困难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是理工科院校无法逃避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出现了分化趋势:理科生优于文科生,综合类大学文科生优于理工类大学的文科生。在招聘会现场,理工类院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更是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场面[1]。

在金融危机下,就业岗位的大幅减少与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高峰形成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文科类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近两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文科生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造成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出现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就业面较窄,就业岗位单一的现象。

(一)提供给文科专业的就业职位相对较少。

每年进入大四上学期,一些就业单位陆续开始了招聘工作。虽然用人单位不少,但是提供给文科生的岗位却较少。而且很多招收文科毕业生的单位,对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存在偏见,认为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实力强的专业为理工科,而文科相对文科院校的文科生毕业生实力逊色。因而很多对文科生有需求的用人单位会直接选择去文科院校招聘,这也造成了提供给理工科院校文科毕业生就业岗位较少。

(二)就业去向分散性大。

近年来文科毕业生的传统去向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增加了进入的难度。使得很多文科毕业生就业就业去向分散大,选择岗位时不得选择与专业相近,甚至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形成哪里有需求到哪里去的局面,造成就业去向分散性大的现象。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难原因

(一)专业缺乏竞争力

20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众多理工科大学迈入了“文科冒进”阶段。由于文科类专业一般投入少、周期短、短期内生源较好,从而更多地充当了理工科大学扩大规模的首选。很多理工类大学设置文科类专业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设置一些几近饱和的专业,没有考虑到社会实际需求、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造成理工类大学间及理工类大学与其他类别大学间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的弊病[2]。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由于其传统专业和理工基础及自身的师资条件不足的原因,在设置文科专业时缺乏经验和优势。另一方面开设课程也是模仿其他文科院校,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突出的师资优势。

首先,理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软条件”不足,表现为工科院校文科发展在精神、文化资源上缺乏必要的关注,发展环境、办学氛围和办学话语权的欠缺等。其次,硬条件不足,资源投入少,大部分工科院校对文科专业在物质资源投入上远不如工科专业。再次,缺乏文科办学经验,生搬硬套工科办学的经验和方式,许多工科院校文科生培养未充分考虑文科教育教学特有的规律、规范和体系。在文科培养规模上盲目扩大专业设置上追逐表象和热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文科教育教学缺乏完整系统的办学思路与培养模式。最后,文科办学缺乏特色。本来工科院校办文科,其文科应能带有部分工科特色,如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相应工具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技能,解决问题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等。甚至原本文科生应具有灵活的思路,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强的文字写作与表达能力等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制。上述原因造成工科院校的文科总体实力较弱,使得文科生质量不高,缺乏相应特色,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剧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难的程度[3]。

(二)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自我定位不准确。

由于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文科办学时间不长,在文科课程设置学术氛围形成,实验室、师资配备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还不很健全,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教师的学科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一倾向问题,使得学生缺乏较全面的知识,缺少社会实践机会。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等。而这些对文科大学生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和必须具备的素质。

许多学生在踏上求职路前并没有全面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很多同学在找工作时随大流,只要有面试机会就去尝试,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适合做的工作认识不到位。不少人起先心高气傲,然而在接连碰壁后,又一下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能力评价变得十分不客观。部分同学没有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制定求职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多地追求薪酬待遇、工作地区等因素,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而有些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三)就业指导缺乏。

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很难起到良好的作用。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很多承担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半路出家”,没有相关的学习经历,很多是由辅导员来承担,这就很难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在大三甚至四年级开设,开设时间较晚,而且课程时间较短,想要通过短短的几节课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很难。课程的授课内容往往局限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如何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等方面,但是对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这些只能算是“表面工夫”,缺乏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整个社会大环境及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和就业策略,在就业过程中只能盲目跟风,增加了就业难度。

很多理工科大学虽然也自主开办或者联合举办各种校内招聘会、人才洽谈会,但单位以招聘理工科应用型人才为主,真正提供给文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三、就业对策

面对当前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困境,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追根溯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的问题。学校层面,各个高校一方面应该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人才培养方面突出特色,同时加强文科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一)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理工类院校文科专业,缺乏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经验,导致文科专业雷同化严重,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类专业虽然有先天的不足,但也有诸多优势,要力求避免文科类学科专业与其他类别高校的趋同,加强师资建设和硬件建设,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发展特色类学科专业,将文科应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部门和行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相结合。如清华大学的科学与社会、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工程方面的研究,以及北京工业大学的系统工程研究[4]。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具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有理工科学院自身的特点和特长,使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具有自身学校的特点,增强就业竞争力。

另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近几年,市场需求对就业工作的导向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的学习,还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往的死读书和读死书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迎合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与一些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使其提前了解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提前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以往大四时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较差,临时抱佛脚,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大四上学期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开始招聘,此时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搜集筛选就业信息和忙于面试、应聘,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如果将就业指导课程提前到大二甚至大一,让学生提前认清就业形势,从而及时对自己定位,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可以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系统和科学化,形成系列课程,针对就业方向、就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学生,全面增强学生的就业技巧,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的误区,明确自己的定位。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很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甚至很多教师是理工科专业背景。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理论学习,提高其社会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制订专门针对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规划;形成一支业务素质硬、针对性强、专业化高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

合理分流指导。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的经行指导。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鼓励其选择继续深造,进行考研或者出国留学;而对于学生干部和觉悟较高的党员,鼓励其响应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计划,去支援西部、到基层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对于动手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对的学生,鼓励其到企业就业。做到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各尽所能,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从而又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例如对英语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注重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理工科文科生应该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可以通过选修一些科普类的科学知识的课程,加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完善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5]。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文体活动,利用自己的文科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相对强等优势,多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与人合作的品质和高度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理工科办学优势,增强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低的成本,给用人单位创造最大的效益。因此实践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重视。理工科院校往往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可以拓宽校企联合的途径和范围,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设或者成立校外实习基地,为文科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文科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培养和训练多种专业和实践技能,例如既懂得营销同时又会策划,既懂管理又具备良好的演讲能力,既能说流利的英语又能驾驶,等等,用差异化特征为自己在应聘时赢得更多筹码。

参考文献:

[1]周文明,韩颖.文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基于文理科对比分析的视角[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6):71-72.

[2]卜树春.理工科大学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103-104.

[3]季海群.浅议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9-50.

[4]马卫华,李石勇,肖向晨,等.理工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的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例[J].高教探索,2007,(1):93-95.

[5]王革,张红,杨胜良,等.以农林为主新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7):1-4.

基金项目:理工科院校中文科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研究(112012)。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理工科高校要改革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业教育的三大平台。管理平台通过理念、体制和制度创新在高校全面、全程、高效推进创业教育;教育平台实现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大融合;实践平台通过实训、实践和实战三大基地,实现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XJY008);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GX0702)

作者简介:李幼平(1963 ̄),男,江西兴国人,硕士,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

创业教育是创新就业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即创业素养的教育。[1](P14)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由于传统上侧重于工程理论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缺乏管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将管理平台、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结合起来,探索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和路径。

一、管理平台是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必须从教育理念、目标、内容等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平台,这样才能对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实效性的成果提供可靠的保障。

所谓的管理平台是指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全校各部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

(一)理念创新是首要因素

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追求的创业教育理想,是建立在对创业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想模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才能。[2]传统的理工科教育理念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研、出国或者就业。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就是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首先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就是要高校在创业教育上,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全过程,并对不同阶段和类型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工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创业教育。[3]创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形态,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大学要通过管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其次是加强教师队伍和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必然将创新意识带入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当中,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4]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发展,影响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体制创新是推动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在全校中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创业教育课程条块分割,没有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创业活动多属学生自主活动,很难从学校获得很大的资金和项目支持。所以,要加强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力。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中,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创业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学校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把大学生创业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构建管理有力、协调有序的管理体制,保障大学生创业工作有序开展。从组织上来说,要成立专门的机构领导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开展。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三级管理,专题研究和部署大学生创业工作,制定详细的创业实施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借鉴企业的先进经验等方式,以保障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高质量顺利实施。

(三)制度创新是重要保证

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构建以获得追加效益的活动。[5]创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指高校通过构建新的创业管理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扶持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服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制度创新是成功创业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是新科学知识的拥有者,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热情不足,与创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有非常大关系,这些都必须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管理制度来保证。高校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办法》、《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等大学生创业扶持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规范化的服务,也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

二、教育平台是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理工科高校要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平台,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把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构建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相融合的创业教育平台是基础。

(一)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融合

理工科大学生是创新技术的拥有者和推动者,他们有着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是科技创业的主要力量。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前提。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和现实运用。实践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高校应该依据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培养学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的高层次的素养,它是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勇于尝试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是人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与实践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形成创业能力的基础,创业能力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延伸和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形态的就业能力。[6]

(二)注重职业规划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创业,必须注重职业规划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大学生创业者不仅需要创新能力,还要具有创新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这些必须通过职业规划,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首先,理工科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创新思维,较高的创新能力能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更为科学、可行。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创新实践性人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在职业规划的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时,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每一个阶段学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都有一个台阶性推进,循序渐进,学生在不断实践自身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会逐渐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其次,职业规划与创新能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通过设置一定学分的职业规划课程,牵引学生向工程应用型发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如:大一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各类学生科协或社团组织。大二时,通过竞争的方式,学生可以进入学科创新基地或学校创新基地。大三时,择优选拔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大四时,引导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参与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认证或企业专项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三)注重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想融合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是基础。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方面,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有的高达20%~30%。据不完全统计,创业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因此,要使得理工科大学生成功创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7]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工程专业知识训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掌握解决问题方法,领悟创业能力要求,抓住创业发展机遇,提高创业能力。学生入校后,从创新创业意识、基础的创新创业知识等入手,通过鼓励、引导、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是针对创新创业系统知识的介绍、精神品质培养等,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并针对未来的创业理想进行规划。可通过课内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模拟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进行;再次,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选择优秀的进行孵化。可通过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者联盟、校企合作、跟踪扶持等方式,帮助创业学生成功创业。

三、实践平台是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

要推动理工科大学生创业,必须加强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其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合理的创业实践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和支持,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成功的概率。[8]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3种方式来实现。首先是以科技活动为载体,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其次,进入企业参与的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锻炼,进行创业模拟仿真。再次就是以创业项目为基础,到大学生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从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如图1所示。

(一)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训平台

为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理工科大学具有科技创新和举办科技活动的天然优势。通过发挥大学生创新基地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优秀团队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项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创业团队。通过创新基地为高等学校进行学生创新教育和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可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同学就业。

(二)创业服务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的定位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研发与创业实践。创业服务基地依托国家科技创业孵化体系,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本着“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打造学生具备创业家精神”的宗旨,通过整合学校、社会、企业三方的资源,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要特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规范化,致力于搭建起学生与企业、社会有效沟通的桥梁。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培训,提供就业、创业培训与辅导、创业讲坛、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财务管理咨询、市场拓展策划、兼职岗位招聘、法律咨询、创业团队和项目孵化等服务项目。同时,与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企业的项目,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践学习,建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三)创业园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提供实战平台

大学生创业园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以携带科技类项目和创业意愿的创业团队为服务对象,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团队们提供免费的办公条件,同时对优秀的创业项目(团体)给予奖励和创业补助。同时,可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创业辅导、人才推荐、技术咨询、财税咨询、法律咨询、市场开发、生产办公场地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大学生创业的实战平台。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校内实训和实战,具备了创业条件后,到大学生创业园进行真正创业的实战。

四、结语

促进大学生创业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的压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理工科大学应该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培训机制,为更多的愿意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丁伟民,何伏林.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企业家精神[J].教育研究,2008(4).

[3] 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 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5] 李京文.全球创新竞争中的中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J].江海学刊,2002(1).

[6] 丘桂凯.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7] 曾红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8] 张丽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责任编辑:陈 伟)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Education Platform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LI You ̄ping

(Guilin Colleg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Guilin,Guangxi,541004,China)

Key words: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工科大学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然而,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很多大学生都在为工作奔波, 不少企业还要求求职的大学生要先在单位实习1~3个月时间, 合适后才接纳。因此, 不少同学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但是, 鉴于毕业论文 (设计) 的重要性, 学校与社会都不允许降低其质量要求。因此, 如何保证大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合当前实际, 很多高校都在保证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方面进行了教育改革, 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 让低年级大学生走进实验室

美国在大学本科教育中, 很注重低年级包括新生的科研素养培养。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蓝图”, 报告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检讨, 并提出了诸多改革建议[1]。此后,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改善新生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据报道, 美国80%以上的研究型大学都给新生开设了学术导向性研讨课, 50%以上新生参与研讨课的大学占42%, 研究型大学在加强新生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内一些大学近年来建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低年级学生“走进实验室计划”等, 鼓励二、三年级甚至一年级的大学生, 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提前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 尽早产生兴趣。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做一些科研尝试, 学习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为完成好毕业论文 (设计) 打下良好基础。

2 充分保证毕业论文 (设计) 时间

不少大学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还安排有授课任务, 学生真正跟导师接触, 开始毕业论文 (设计) 的实验与设计工作, 往往从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这时学生常常被就业搞得焦头烂额, 根本无暇、也无精力去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

如果学校能把授课任务在三年级前完成, 四年级全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毕业论文 (设计) , 那样学生就有相对充裕的时间, 并且有可能把论文内容与就业有机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已经完成了文献综述、工厂实习, 进行了初步实验, 对自己毕业论文 (设计) 的研究课题有了一定的理解, 对学科及行业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对专业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综合, 那么在面对求职面试、工厂试用时就会充满信心;同时, 由于时间充裕, 学生求职中了解到的一些企业的技术问题, 有可能作为毕业论文 (设计) 的内容进行研究。

事实上, 北京林业大学日前对2500多名2009届本科毕业生开展的择业意向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 在包括实践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活动能力在内的“最欠缺的能力”问答中, “实践能力”是不自信同学数最多的。因此, 尽早让同学们开始毕业论文 (设计) 无论对保证论文 (设计) 质量, 还是给同学们就业信心都非常必要。

3 专业课授课中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授课、特别是专业实验课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专业课内容要注重理论结合企业实际, 注重学术前沿内容的讲授, 注重基本研究方法的传授。

经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习后, 引导学生阅读文献, 撰写论文, 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 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毕业论文 (设计) 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 要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创新型与综合性实验的平台。

在教学方面, 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1]:教师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 而是尽力为学生创造小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怀疑和探究的精神;除课程学习外, 教学还注重学生交流技能的训练, 使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相结合;注重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

4 论文 (设计) 内容与就业企业技术需求结合

日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某高等职业教育园时, 强调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3]。

高等教育也应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对于企业往往要求求职的大学生要先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的问题, 如果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内容与就业企业技术需求结合学生带着与企业技术问题相关的毕业论文 (设计) 内容, 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去实习, 就可能对毕业论文质量不但不产生负面影响, 反而事半功倍, 做出切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水平论文。

5 结语

涓涓细水汇成洪流, 高等教育全过程中只要处处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 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就能够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设计) 。

摘要:毕业论文 (设计) 是培养高素质工科大学生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论文从“让低年级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充分保证毕业论文 (设计) 时间”、“专业课授课中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设计) 内容与就业企业技术需求结合”等四个方面, 探讨了保证工科大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 朱雪文.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3:67~73, 2.

[2] 王磊, 邵风侠.毕业生择业意向凸显四大特点[N].北林报, 2009 (387) .

上一篇:金属纳米材料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创新核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