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

2024-09-02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1篇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流行音乐 (Popular Music) ,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文版) 中, 翻译成“通俗音乐”, 但大众更习惯用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最初出现是在索尔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波普音乐、等美国当地传统音乐架构基础上传播起来的音乐。流行音乐出现在大众视线时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格和形式。作为是音乐载体众多种类中的一种, 流行音乐包括不仅声乐作品还包括器乐作品。伴随时代的发展, 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外部延伸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至今流行音乐还没有严格准确意义上的定义。本文认为, 我们熟知的流行音乐就是在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有别于传统音乐形式的自成一体的新兴音乐流派。该种音乐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 它以大众传播网络为媒介, 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制作和传播手段, 能够让城市中大多数听众、特别是年龄阶段在16岁到25岁的年轻人接受。这类音乐作品具有旋律清晰, 音域适中, 伴奏和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的特点。

二、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产生于城市, 早期的流行音乐起源于欧美, 来自黑人文化, 它是在近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的兴起基础上演变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音乐不分国界,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当今世界经济趋于国际化同时文化也在大融合, 文化的融合促使流行音乐走向国际化。中国流行音乐在1949年到1978年这三十年间, 可以说毫无流行音乐可谈。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告诉进步与巨大变革, 中国流行音乐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蜕变与成长。当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更加稳健, 大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本文将从三个时期简要阐述其发展历程。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启蒙期

197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一时间, 流行音乐快速进入大陆。流行音乐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与巨大的好奇心。这个时期, 对流行音乐有较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资产阶级的毒品, 有人认为它是改革开放的良药。但不管怎样, 流行音乐开始在大陆生根、发芽, 香港台湾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大陆流行音乐, 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出现了港台明星。在这个历史时期,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展现了其新潮并且强势的文化魅力, 对中国大陆原创音乐起到了积极地启蒙作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发展期

1986年4月,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歌手大赛上首次设置了“通俗唱法”。同年, 一首《黄土高坡》流行,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刮起了《西北风》, “西北风”的兴起是大陆原创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成功突破。“西北风”热不是一个历史偶然的现象, 而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得到了巨大进步下必然出现的现象。音乐理论界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围绕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富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和讨论。1989年至1992年, 创作表演风格雷同单一、录音盒带的低质量制作、缺乏理论的指导、盗版盛行、歌手缺少包装与宣传等种种隐患的存在, 使中国流行音乐进入调整期。这一时期, 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流行音乐的积极关注态度和实施的各种调控手段, 使中国流行音乐开始出现民族化、严肃化、高雅化, 流行音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20世纪末至今——突破期

时代进入21世纪, 中国经济加速发展, 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到来, 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 使流行音乐的普及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学术界开始出现新的探索方向, 流行音乐学术性研究的不断发展使音乐界出现了新的希望, 不管是对难以判定的概念问题进行准确地判定, 对其社会影响和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突破, 学术研究方向也逐步明朗。这一时期, 国家政府文化部门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 流行音乐问题在政协会上引起重视, 流行音乐教育事业取得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在中国出现, 特别是韩国音乐文化在大陆风靡, 中国流行音乐掀起了新乐章。流行音乐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中国流行音乐也在世界上产生了新的影响力。

三、流行音乐的特征

流行音乐拥有广泛的听众, 其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便于学唱。流行音乐中的器乐作品具有演奏方式多, 节奏欢快, 抒情优美等特性。而流行音乐中的声乐作品以人声演唱为主的音乐类型, 其特性如下:手法通俗、音域低、朗朗上口且易于学唱。由于流行音乐对于学历、文化水平、素质没有严格要求, 使其拥有数量巨大的受众群体。流行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 伴随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形式也产生了变革。流行音乐与时俱进的变化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流行音乐与其他传统音乐对比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俗化与广泛化

流行音乐能存在于社会当中跟其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密不可分。取材来自于民间的流行音乐必然具有广泛的受众。歌词简单易懂、容易上口、便于大众传唱, 无疑增加了其参与度,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歌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这些代表作题材简单符合大众欣赏水平, 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正是因为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有着很大的差距, 所以才会被广大人们群众所传播, 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时尚化与娱乐化

流行音乐为了装扮自己打造时髦的外表不得不借助最先进的音效科技手段。众多音乐人在创作音乐时也很好的体现了流行音乐的时尚性, 作用就是表达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巨变。流行音乐作品, 选材多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 以表达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为主, 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 受众人群是以一般人群为主, 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

3、多样化与个性化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流行音乐在制作和传播上表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众多电视台推出的流行音乐类选秀节目, 如《中国好歌曲》、《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充分满足了大众对流行音乐的鉴赏性, 满足了人们听觉上的需要, 更满足了精神上的放松。全球化大趋势的发展步伐同样促进了流行音乐的改变, 在乐坛要想获得一席之地, 得到世界的认可, 就必须有自身的过人之处。综上所述, 中国流行音乐一定要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的民族特色, 坚定自身信心, 才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获得更多的关注。

4、生活化与商品化

流行音乐具有生活化的特性。越是接近生活的, 越是反映人们生活中所喜所恶现象的流行音乐, 越是容易被人传唱。越是容易被人代入的反映人们生活情境的流行音乐, 越是容易被人们记住。流行音乐的前期传播主要通过录音带等大众群体的消费品, 当下则更多的借助互联网网站, 无论何时, 在市场经济下, 音乐都拥有众多的消费群体与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社会文化中流行音乐的社会功效

社会文化是社会的一部分, 是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一部分, 它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功效。流行音乐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 产生的功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信息功效

流行音乐之所以拥有众多受众群体, 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感受来认知自我、感受内心的真实感情。流行音乐就是最大限度的使音乐艺术具体化、通俗化, 听众可以准确地接受流行音乐表达的各种信息。

2、育人功效

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的功效。流行音乐的育人功效主要表现在音乐作者通过流行音乐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人性等方面进行反映。这些反映被听众所接受从而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审美功效

审美功效主要表现在流行音乐不仅可以使欣赏者身心愉快, 而且还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 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4、消遣娱乐功能

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而被大众广泛传播, 人们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是创作者, 它有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的作用。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功效。

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这本身也是流行音乐研究的本质性问题, 不管流行音乐怎么发展, 它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并作用于社会的。

摘要:当代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 对人们的精神、娱乐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流行音乐发展和特征的分析, 发现其社会功效。

关键词:流行音乐,特征,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 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2] 金白颖.谈中国流行音乐特点及发展问题[J].黄河之声.2008 (6) :32-33.

[3] 张海英.流行音乐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12) :18-19.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2篇

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 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

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

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2 结果

2.1梅毒发病情况

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2.2梅毒病情分期

2004-2011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例,占64.37%;一期梅毒72例,占27.59%;二期梅毒16例,占6.13%;胎传梅毒4例,占1.53%;三期梅毒1例,占0.38%。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

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

全区18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7.66%。

2.4梅毒患者性别分布

2004-2011年报告的261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2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3。

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

共报告261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岁;1~19岁5例,占1.92%; 20~39岁63例,占24.14%; 40~59岁96例,占36.78%; 60岁以上87例,占3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

报告农民167例,占63.98%;离退人员28例,占10.73%;工人24例,占9.20%;干部7例,占2.68%;家务及待业5例,占1.92%;散居儿童4例,占1.53%;民工3例,占1.15%;餐饮食品业3例,占1.15%;商业服务3例,占1.15%;其他17例,占6.51%。 3 讨论

3.1 梅毒流行趋势

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例数超过淋病,在2007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梅毒已从2005年的第5位跃居2011年的第3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1,10]。

自2004年以来,陈仓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2011年上升至陈仓区乙类传染病顺位第3位,超过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仅次于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可能与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性行为改变有关,卖淫嫖娼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2,5];也与“非典”后加强了疫情报告工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逐渐完善、漏报或不报现象逐年减少有关;另外,由于陈仓区实行性病匿名就诊的制度,往往无法对梅毒病人追踪随访,还可能存在重报、误报的现象,疫情上升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3.2 梅毒分期

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隐性梅毒亦称潜伏梅毒,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体内存在苍白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呈阳性,所以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等方式传播。由于隐性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容易成为潜在传染源,女性患者还有可能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危害更大。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病原较易扩散,将导致陈仓区今后几年梅毒发病仍可能居高不下。早期梅毒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演变成晚期梅毒,而晚期梅毒的治疗则非常困难,且愈后差[6,7]。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病治疗市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梅毒的疾病监测、疫情管理;临床医务工作者除早期发现、规则有效地治疗梅毒患者外,还应开展健康咨询,鼓励患者主动带性伴就诊,尽可能扩大防治范围[3,8]。

3.3梅毒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79岁的青壮年及中老年,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6.9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3.91%,尤其以农民居多,占报告发病数的63.98%;60岁以上离退人员发病数占33.33%,这可能与这一阶层的人员比较悠闲,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压力比较小,其中部分人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有关;已建成市区(虢镇)发病占29.12%。今后应对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娱乐场所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的干预活动,防治工作应以城区为主。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3篇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导致功能障碍、组织破坏乃至死亡[1] 。为了解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病例报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方法

1.2.1 流行特征分析 采用Excel 200

3、 SPSS 18.0统计软件,以发病率、构成比、性别、年龄和职业等指标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1.2.2 趋势预测 采用灰色系统G(1,1)模型进行预测。其预测方程为:

(1)

根据“灰色预测精度等级表”判断灰色数列的拟合优度,若两者拟合精度好,即模型预测效果满意,可按下式进行外推预测:

(2)

若两者拟合精度不合格,则不可直接用于外推预测,须经残差修正后,再进行外推预测。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4-2010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年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卡方检验:2=1595.18,P<0.01),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发展速度定基比逐年加大,发展速度环比波动于102.87%至249.21%之间,2004-2010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见表1。

2.2 地区分布

新乡市辖4区8县,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前5位的县区依次为:长垣县(500例)、牧野区(373例)、卫滨区(351例)、红旗区(329例)、 辉县市(269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81%。

2.3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梅毒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共计1 376例,占报告总数的45.93%;60岁及以上年龄组也占有较高的比例(36.28%);2004-2010年男性梅毒病例数最多的年龄组为30~69岁年龄组,女性则为20~4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1.04:1(表2)。

2.4 职业分布

梅毒报告病例以农民居多,占49.37%;其他依次为工人(10.78%)、家务待业(10.65%)、离退人员(9.65%)。

2.5 临床分型及构成比

2004-2010年报告的2 996例梅毒病例中,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Ⅰ期梅毒797例,占26.60%;Ⅱ期梅毒239例,占7.98%;III期梅毒26例,占0.87%;胎传梅毒114例,占3.81%;隐性梅毒1820例,占60.75%。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且构成比增长较快,Ⅰ期、Ⅱ期梅毒构成比随年份呈现下降趋势,Ⅰ期梅毒构成比趋于在20%~30%之间波动,Ⅱ期梅毒构成比趋于5%~10%之间,III期梅毒与胎传梅毒构成比相对稳定(表3)。

2.5.2 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的常用指标有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其中后两者更为关键。模型的精度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模型最后的精度级别取决于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2个指标中较低的级别,其中二级为后验差比值C0.50,小误差概率 0.80,由本模型计算后验差比值C=0.1303,小误差概率P=0.8571,模型预测精度等级达到二级,表明模型外推性好,可以进行外推预测。

2.5.3 外推预测

根据预测模型,对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进行了外推预测,各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全国的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全国性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所有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从2003年的5.63/10万上升到2007年的17.16/10万, 2001-2007年间发病率水平为6.11/lO万~17.16/10万,年均上升18.8%。200l-2007年间的平均报告发病率是1991-2000年间的4倍,是1988-1990年间的52倍[2]。监测资料也显示了这一趋势,2004-2010年新乡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年发病率由2004年的1.26/10万持续上升至2010年的18.27/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7.62/10万,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46.52%,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新乡市2004-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 996例,主要分布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市辖县区,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临床分型以隐性梅毒及Ⅰ期、Ⅱ期梅毒为主,除III期梅毒报告病例较少外,其他各期梅毒病例报告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隐性梅毒病例报告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于2007年首次超过Ⅰ期梅毒报告数,且构成比增长较快,胎传梅毒于2007年后也出现较快增长趋势。胎传梅毒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与筛查、检测和报告工作的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提示孕产妇梅毒感染的增加,梅毒疫情存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隐性梅毒报告数的增加可能除了与梅毒流行有关外,还与梅毒筛查覆盖面扩大、检测水平提高及报告力度加强等因素有关。隐性梅毒为无症状梅毒,传染性较强,对疾病的传播尤其是母婴传播意义更为重大,因此,要切实加强婚检、孕期、产时人群的梅毒筛检工作,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建模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信息不完全明确的系统经数据处理后能得到较明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新兴数学预测系统。利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能够克服和弥补目前数理统计中诸多方法需要大量信息量,要求较典型的分布,计算量大,预测性差的缺点,比较适用于流行因素较稳定的疾病[3~7] 。

对新乡市2004-2010年梅毒发病率建立的G(1,1)模型拟合精度(C=0.1303, P=0.8571)达到二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外推预测2011-2013年新乡市梅毒发病率依次为27.03/10万、 40.04/10万、 59.31/10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梅毒网络报告发病率为22.44/10万(发病数1281例),相对误差为16.98%,提示灰色系统预测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从数据上反映疾病的统计规律,预测模型应随时间推移得到不断的修正,以期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预测结果,同时还必须考虑其它综合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今后梅毒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们观念、行为的改变,梅毒疫情呈现出日趋增长的态势。本文通过GM(1,1)模型预测显示新乡市在今后3年梅毒发病率,梅毒疫情仍将持续增长。由于当地在20世纪90年代集中整治性病诊疗市场后,行政许可统一收回,性病诊疗资质审验发放及规范性性病门诊建立的延迟,存在着大量梅毒病例的漏诊和漏报,因此,梅毒的实际发病人数可能明显高于报告病例数,新乡市未来梅毒疫情比预测出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加快规范性病门诊建设,加大对梅毒的监测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另外,梅毒危害的严重性仅次于艾滋病,是HIV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比正常人增加4~5倍,从而会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因此控制梅毒对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有重要意义[8] 。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院共诊疗58例妊娠期的梅毒感染者, 发生率为9.7%, 年龄均在20~4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0岁。初产妇30例, 经产妇28例;初中水平以下者25例, 无业33例;未行产前检查者35例, 行产前检查者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56例潜伏梅毒, 未出现相关的临床特征与症状, 血清检验呈阳性;2例位于Ⅰ期梅毒, 存有外阴处出现硬下疳的临床表现。其中18例在怀孕7个月前被发现感染梅毒, 40例于怀孕7个月发现。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

初步诊断时, 给予全部患者迅速的TRUST试验检查, 对结果呈阳性的病患进行TPPA与TRUST滴度证实。其次开展梅毒诊断检查: (1) 诊断指标:孕妇患有各分期的梅毒特征与症状;梅毒血清检验呈阳性者;孕妇及其配偶曾有梅毒感染或婚外发生性行为, 且孕妇本身具有早产、流产、分娩梅毒胎儿的历史。 (2) 先天梅毒胎儿的诊断指标:孕妇及胎儿的梅毒血清检验呈阳性者[2,3];胎儿患有斑疹、粘膜受损、腹胀、肝脾肿大、假性的梅毒麻痹、贫血以及水肿等临床表现者。一旦符合上述标准者, 均确诊为梅毒感染。最后, 治疗方法:将58例妊娠梅毒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对照组2组, 各29例。其中常规组采用苄星青霉素药物治疗, 分别注射两侧的臀肌, 1次/周, 3周为1个疗程。另外, 对青霉素敏感的患者, 可口服适量红霉素, 3次/d, 2周为1个疗程。与此同时, 患者的配偶应接受检查与治疗, 期间禁止发生性生活。对照组未进行治疗。

1.3 统计方法

选取SPSS15.0系统处理数据, 利用χ2检验和比较两组间的数据。

2 预后

(1) 妊娠梅毒的发生状况显示:3年时间内妊娠梅毒病患的人数逐渐增多, 且多为潜伏梅毒。其中所有病患中有2例为显性的梅毒感染, 主要为皮肤的表现;56例为潜伏期的梅毒, 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血清学试验阳性。

(2) 治疗效果显示:常规组29例孕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常规组患者分娩正常胎儿的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并且分娩窒息胎儿、先天性的梅毒胎儿、畸形胎儿的死亡几率少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3 讨论

3.1 妊娠梅毒患者的传播特点

目前, 随着梅毒发生率的不断增多, 妊娠梅毒感染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已广泛传播于全球各地, 特别是我国的梅毒发生率已远远超出尖锐湿疣、淋病等其他的感染疾病。该研究显示, 妊娠期的梅毒患者多数是无临床表现的潜伏梅毒, 多数病患曾具有早产、流产、死胎等历史, 并且患者或其配偶曾有婚外性行为。因此, 根据这一流行特点, 进行孕早期的梅毒检查十分必要, 有助于尽早发现与治疗梅毒感染。除此之外, 还需加强防治性病的知识宣教, 不断增强育龄夫妇的性病认识与健康意识, 以便早期确诊和医治。

3.2 妊娠梅毒的发病因素与临床诊治

先天性的梅毒主要是由TP借助母体通过胎盘顺着血液循环逐渐感染造成的。传统理论认为怀孕4个月前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可作为一面屏障[4,5], 来阻止TP侵犯。而怀孕4个月后滋养层的细胞逐渐萎缩及减少, 甚至消失。TP便趁此机会借助胎盘沿着血液流动进入宫内传播, 相关研究表明, 滋养层的细胞贯穿妊娠全过程, TP可随时进入宫内感染。但即便如此, 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先天性的梅毒通常于妊娠期的4~5个月后出现。因此若能在妊娠期的4个月内尽早发现与医治, 可避免先天性梅毒的产生。此外, 产前检查的次数过少、检查时间过迟等也是导致先天性梅毒出现的重要原因, 该组资料显示妊娠梅毒未行产前检查的患者有35例, 占总数60%。据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数据与先天性梅毒疾病的监测记录得知, 大多数的先天性梅毒患者可通过充分的产前检查、病毒筛查和医治等而避免。对此, 开展孕早期的产前检查, 鼓励孕妇接受早期的梅毒检验及其必要。最后, 利用青霉素药物治疗妊娠梅毒患者, 其的疗效较为显著, 是首选方法。妊娠早期优于滋养层细胞的屏障功能, 促使TP无法进入宫内胎盘, 进行母体治疗, 能有效避免及减少胎儿的梅毒传染。另外, 妊娠晚期的梅毒治疗, 对已发生传染的宫内胎儿进行积极医治, 有利于预防先天性梅毒胎儿的产生。

综上所述, 妊娠梅毒是一种危害较大、发病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疾病。加强产前的梅毒血清检验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不断增强育龄夫妇的性病知识与健康意识, 有助于减少妊娠梅毒的发病, 对改善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对妊娠梅毒患者的流行特点和预后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2月—2012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8例妊娠梅毒孕妇, 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对照组各29例, 比较及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和流行特征。结果 常规组29例孕妇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常规组患者分娩正常胎儿的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并且分娩窒息胎儿、先天性的梅毒胎儿、畸形胎儿的死亡几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妊娠期的梅毒检查及其关键;抗病毒治疗妊娠梅毒病患, 有助于提高其的临床疗效与完善新生儿预后。

关键词:妊娠梅毒,流行特征,预后研究

参考文献

[1] 双洁玉, 双卫兵.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1 (3) :63-66.

[2] 王伟玲, 杨迪琼, 应彩仙.梅毒孕妇58例治疗因素与妊娠结局关系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7) :24-25.

[3] 李新, 谭德友, 董巨浪, 等.妊娠梅毒的研究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0 (3) :82-85.

[4] 王玲, 裴东怒, 刘巧, 等.海南省2007—2008年孕产妇梅毒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6) :682-683.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5篇

名师指点

核心提示

1.我国气候除青藏高原地区以外,以A大兴安岭—B阴山—C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2.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东部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南部有小部分的热带季风气候。

4.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差异大的原因: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 易混辨析

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东部三种季风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沿海季风气候与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影响因素是地形(或地势的高低) 学法指导

中国季风气候类型区分:夏季多雨型的看1月气温,大于15℃的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0℃—15℃之间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小于0℃的是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的且降水小于400毫米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知识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指(

)

A.冬季风

B.夏季风

C.偏北风

D.偏东风 2.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 ) A.国土广大 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 D.气候复杂多样 3.下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4、安徽淮河以南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5.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 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 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6、我国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在时间上配合特点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少雨 C.冬季温和多雨D.雨热同期

7、我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国家,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1

C、夏季长 D、大陆性强

8.(2010·江苏南京)图2-44可以反映出该地的主要气候特征为(

)

A.全年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多雨 C.夏季高温多雨

D.全年高温少雨 9.位于我国非季风区内的地形区是(

) A.东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0.下列属于我国发生水旱灾害原因的有( ) A.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B.气候复杂多样 C.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D.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知识点2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

1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地形影响 B.海陆因素 C.纬度因素 D.洋流因素1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

13.下列关于影响我国的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B.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北冰洋

C.在夏季风影响下,我国夏季各地高温多雨 D.我国境内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读图4“冬季风示意图”,回答4~5题。 14.图中冬季风①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5.图中冬季风②吹向

A.印度洋 B.北冰洋

图4 C.大西洋 D.太平洋

16.我国下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最长,影响强度最大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7、关于我国气候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是气候复杂多样的重要标志 B.季风气候显著

2

C.雨热同期使我国处在北纬15度—30度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成为“鱼米之乡”

D.我国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多雨,夏季暖热干燥 18 、关于夏季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B.我国东部受夏季风的影响都很明显C.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多集中在5~9月 D.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19.下列图中表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下列描写能正确反映某地气候特征的是( ) A.晴间多云 B.春光明媚 C.风和日丽 D.冬冷夏热

整合阅兵

21.读中国气候类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_______气候,B_______气候,C_______气候,D_______气候,E_______气候。

(2)此图反映了我国气候________的特点。

(3)A处居民独有的服饰是_________,着装时,上午、下午右袖褪下,中午双袖褪下围在腰间的原因是________。

(4)柑橘属于________气候区,苹果属于________气候区 22.读我国某季节季风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3

(1)图中所示,我国正处于______季。东南季风由_____洋吹向我国大陆,西南季风由_______洋吹向我国大陆,其气流特点是___________(寒冷干燥或温暖湿润)。

(2)受图中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_______(季风区或非季风区),降水_________。

(3)夏季风很难到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位置太靠北 ②远离海洋的海陆位置

③山脉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夏季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季。 ②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递减。 ③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易导致________灾害。

23.读“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填空

(1)根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降水量的多少和各月的分配情况,分析判断四城市分别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2)四城市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年中,降水集中在 季。 (3)根据气温曲线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南北方的雨季长短不同,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________,结束________,雨季________;北方正相反。 24.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

4

(1)甲、乙两地中一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__地。

(2)甲、乙两地中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_____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4)甲地的气候类型属于右图三种季风气候中的__________气候。

开放探究

25.读一读: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所种植的瓜菜每年都以200万吨的规模远销全国。为此,铁道部门还开通了从广东湛江至乌鲁木齐.哈尔滨和山东寿光等地的“果菜专列”,源源不断地将南方蔬菜瓜果销往北方地区,丰富了北方居民的“菜篮子”,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

(1)为什么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能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且产品远销全国?这与这些地区所处的什么位置有关?

(2)结合以上材料,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复杂的气候资源?

流行病学的特征是范文第6篇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政党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英国,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产物。19世纪30年代产业革命以后, 正式形成英国议会制的两党政治。随着近代国家民主政治和政党的发展, 政党政治已成为世界各地普遍的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的, 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列宁和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 现代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

尤其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无产阶级政党后, 无产阶级政党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在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表现为阶级矛盾, 而阶级矛盾又是以政党之间的矛盾来体现的。不仅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派别之间的博弈集中表现为资产阶级各个不同政党之间的博弈, 而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斗争。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通过代表其利益的政党来执掌国家政权, 除通过一党独揽政权这种形式外, 比较典型的是建立两党制或多党制, 由两个或多个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在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政党处于执政地位, 政党政治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团体实行政治领导。在中国存在多党派的情况下, 表现为共产党对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合作共事、相互监督的新型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由此可见, 政党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权几乎都是通过政党来组织实施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然也要通过政党来组织和完成。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是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是以争取、维护无产阶级利益,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治组织。它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斗争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 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 是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 是工人阶级的核心、先锋队和战斗指挥部, 是工人阶级实现其伟大历史使命的先进部队。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 能够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纲领, 带领群众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是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阶级, 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领导阶级, 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夺取政权,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政党因为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拥有先进的理论并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此有资格有能力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消灭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要的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 在多次选择之后, 中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由此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中间经历了一定曲折的探索,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创立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具有了自身鲜明的特征, 才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保障。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 更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强, 通过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一论断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是符合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 也是中国实际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劳务派遣公司制度范文下一篇:两学一做党课发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