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手术范文

2023-09-21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51例, 共54眼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为24例 (26眼) , 女性为27例 (28眼) ;年龄分布为 (58.6±15.7) 岁, 最大年龄为79岁, 最小年龄为41岁。所有研究人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参见本次研究。

1.2 手术前准备

所有研究人群在手术前均进行药物控制眼压准备, 将手术人群的眼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同时应在手术开始前30min使用甘露醇静脉注射配合醋氮酰胺口服治疗。同时应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 尽量保持镇静, 对瞳孔应选择散大处理。

1.3 手术方法

手术前采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进行巩膜上腔麻醉, 作以上穹窿部为基地的结膜瓣, 在距角巩膜上缘大约2.5mm作切口, 大小为2.5~6mm为适宜, 分离板层至角膜缘内部0.5mm处, 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等以充分进行水分离, 挽出晶状体核。若晶状体核较大时应分离后再挽出。吸净晶状体皮质, 注入黏弹剂, 同时放置人工晶状体。进行虹膜部切除术, 缝合结膜瓣。手术后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进行维持治疗, 并进行随访记录治疗情况。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分析

研究人群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分布为0.5~1.0之间, 为34例, 占63.0%, 见表1。

2.2 研究人群手术后眼压情况分析

研究人群手术后眼压恢复情况可见<20.55mmHg患者为48例, 占88.9%, >20.55mmHg患者为6例, 占11.1%, 所有眼压较高患者使用噻吗心安滴眼液后均控制在正常眼压范围内, 见表2。

2.3 研究人群术后滤过泡分析

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观察, 按照国际通用滤过泡分型标准, 即为Kronfeld[2], 主要将滤过泡分为4个型, 分别为Ⅰ型即为微小囊型, Ⅱ型即为弥漫扁平型、Ⅲ型即为缺如型和Ⅳ型为包囊型。其中Ⅰ, 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 Ⅲ、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本研究显示手术后Ⅰ型为11例, 占20.4%, Ⅱ型为35例, 占64.8%和Ⅲ型为8例, 占14.8%, 见表3。

2.4 研究人群手术并发症情况分析

研究人群在手术后1天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浑浊, 经对症治疗, 均恢复正常。研究人群中有4例患者出现前房积血, 在手术后4d经自身吸收消失。

3 讨论

白内障和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 其中白内障即为晶状体混浊称。由于晶状体老化、遗传因素、代谢异常、外伤因素、辐射引起、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晶状体囊膜损伤, 使晶状体渗透性逐渐增加, 严重时丧失屏障作用, 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 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 形成混浊。白内障分型主要为分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天白内障性。而青光眼也是是一种发病迅速、危害性严重、可致患者失明的常见临床眼科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水平而造成的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损伤, 其后果科引起患者视神经萎缩、视野减少、视物模糊和失明等, 由于其急性发作期24~48h即可完全失明。故对青光眼的治疗应加强重视[3]。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和现代囊外术的普及, 手术方法不断变化。近年来, 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 大切口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 超声乳化手术是小切口手术的代表, 但由于所需设备昂贵, 患者需承受较高的医药费, 在基层医院难以开展。但传统的囊外摘出由于切口较大, 且需缝合伤口, 术后恢复时间长及散光较大。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 由于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伤口具有自闭性, 一般不需缝合, 术后散光较小, 早期就能恢复视力, 且避免了超声乳化术中超声能量对眼内组织的损伤。有报道显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与超声乳化手术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由于不需高贵设备, 基层医院都能开展, 患者不需支付昂贵的手术费, 且手术者学习曲线较短, 较易掌握手术方法。术中摒弃了传统板层巩膜瓣的制作, 改用巩膜隧道切口, 手术切口设计为反眉弓-三角形巩膜瓣, 使白内障切口与小梁切除术的巩膜瓣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隧道内切除小梁组织, 有利于术后滤过泡的形成。本研究显示研究人群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分布为0.5~1.0之间, 为34例, 占63.0%, 研究人群在手术后1d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浑浊, 经对症治疗, 均恢复正常。研究人群中有4例患者出现前房积血, 在手术后4d经自身吸收消失.可见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疗效较好, 应加强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51例, 共54眼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为24例 (26眼) , 女性为27例 (28眼) ;所有研究人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参见本次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分布为0.5~1.0之间, 为34例, 占63.0%, 研究人群手术后眼压恢复情况可见<20.55mmHg患者为48例, 占88.9%, >20.55mmHg患者为6例, 占11.1%, 所有眼压较高患者使用噻吗心安滴眼液后均控制在正常眼压范围内。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观察, 按照国际通用滤过泡分型标准, 即为Kronfeld, 主要将滤过泡分为4个型, 分别为Ⅰ型即为微小囊型, Ⅱ型即为弥漫扁平型、Ⅲ型即为缺如型和Ⅳ型为包囊型。研究显示手术后Ⅰ型为11例, 占20.4%, Ⅱ型为35例, 占64.8%和Ⅲ型为8例, 占14.8%, 研究人群在手术后1d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浑浊, 经对症治疗, 均恢复正常。研究人群中有4例患者出现前房积血, 在手术后4d经自身吸收消失。结论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疗效较好, 应加强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

参考文献

[1] 裴重刚, 周艳, 邵毅, 等.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应用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08, 8 (7) :1365~1367.

[2] 熊小玲, 蒋幼芹, 吴振中.氟尿嘧啶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的临床效果[J].中华眼科杂志, 1993, 29 (2) :86~89.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40例 (40眼) 青光眼患者中, 男18眼, 女22眼, 右眼21眼, 左眼19眼, 年龄最大的68岁, 最小40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5例, 40例 (40眼) 对照组青光眼患者中, 男15例, 女25例, 右眼16眼, 左眼24眼,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38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4例。

1.2 病例采集

收集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80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 观察随访18个月, 观察其疗效。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

2%利多卡因约4m L球后麻醉后, 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 (11~13点) , 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 巩膜面烧灼止血。于12点处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梯形巩膜瓣, 基底宽约5mm, 厚约1/3~1/2巩膜厚度, 用刀片潜行分离至角膜透明区约1mm, 穿刺入前房, 缓缓放出房水, 切除2mm×3mm包括小梁在内的角巩膜组织, 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梯形巩膜瓣一角, 另一角做可调缝线。方法如下:自梯形巩膜瓣未固定一角进针, 过巩膜浅层组织, 再穿过结膜瓣近穹窿部处, 由此出针。在结膜瓣下打活结。剪除结膜外缝线, 并打结固定以免脱入结膜内。间断缝合结膜瓣两端。术毕, 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40mg+地塞米针2.5mg, 敷料覆盖, 无需绷带加压包扎。

1.4 手术后拆线时机

根据术后眼压高低、前房深浅而定。若术后第1天, 眼压>13mm Hg, 前房深浅正常, 滤过泡扁平, 可以按摩眼球, 使眼压降至8mm Hg左右, 滤过泡更隆起些, 暂不拆线。若眼压不易降, 则第1天即可拆线。若术后眼压、前房及滤过泡均较理想, 可在术后10d再拆可调线。

2 结果

2.1 眼压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构成, 经统计学分析, 无显著差异。试验组40眼术前眼压平均38mm Hg, 术后10~18个月随访眼压在12~21mm Hg者37眼、占92.5%, 对照组40眼术前平均眼压40mm Hg, 术后10~18个月随访眼压在12~21mm Hg者25眼, 占62.5%,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眼压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术后10~18个月随访眼压<21mm Hg者, 试验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前房深度

前房深度用spaeth分类法, 浅前房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浅前房Ⅱ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 仅瞳孔区晶状体与角膜内皮之间存在间隙, 浅前房Ⅲ级:虹膜、晶状体与角膜内皮接触, 前房消失。试验组术后3d内仅3眼发生浅Ⅰ级前房, 无浅Ⅱ级、浅Ⅲ级发生, 占7.5%, 对照组术后3d内发生浅Ⅰ级前房8眼, 浅Ⅱ级3眼, 浅Ⅲ级0眼, 占27.5%, 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2) 。术后10~18个月随访试验组浅前房Ⅰ级1眼, 无浅Ⅱ级、Ⅲ级发生, 占2.5%, 对照组浅Ⅰ级前房5眼, 浅Ⅱ级前房2眼, 无浅Ⅲ级前房发生, 占17.5%。

2.3 滤过泡

参考kronfeld法分型, Ⅰ型为微小囊泡型, Ⅱ型为弥散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Ⅳ型为包裹型。Ⅰ、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 Ⅲ、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10~18个月随访, 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38眼, 占95%, 对照组25眼, 占62.5%。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 采用可调缝线, 是近年来不少眼科医生推崇的一种术式。此术式缝合巩膜瓣相对严密, 确保术后早期滤过不至过畅, 以减少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巩膜瓣可调线拆线时间一般为10d。主要根据术后前房深浅, 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确定。术后前房恢复正常, 滤过泡好, 眼压维持在12mm Hg左右, 手术后10d拆线, 若术后出现前房浅, 无滤过泡, 眼压超过17mm Hg, 则将可调缝线线结放松, 若眼压仍高, 可将可调线松解并按摩眼球, 眼压下降后再打结, 此后应推迟拆线时间, 若术后眼压低、前房浅、滤过泡大而隆起, 则需将线结适当收紧, 延迟拆线时间。拆线前可先松解线结, 观察2d, 无异常变化再拆除。

总之, 可调缝线在滤过手术中最大优点是能有效控制术后房水的滤过, 使术后前房很快形成, 从而避免或减少了滤过手术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滤过性手术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疗效。寻求提高青光眼手术疗效新途径。方法 将80例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 实验组40眼行小梁切除术应用巩膜瓣可调缝线, 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1例, 视野基本不变。试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 (P<0.05) 。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 有显著差异性 (P<0.01) 。结论 在滤过性手术中, 用可调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改良可调缝线,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参考文献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进行69例三联手术, 其中有36例 (42眼) 是老年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 其中男16例17眼, 女20例25眼, 左眼15例, 右眼19例, 双眼4例。患者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为62.5岁。术前视力均≤0.5, 平均眼压 (23.42±3.56) mm Hg, 术前通过药物将眼压控制至20mm Hg以下。

1.2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术前3d之内接受眼科例行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色觉、光定位及眼部A/B超等。术前1d停用缩瞳剂, 术前30min测瞳孔直径后用红汞冲洗结膜囊并以美多丽扩瞳, 眼压过高的患者可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 L, 使眼压快速下降达到手术要求范围[1]。

1.3 手术方法

以1%爱尔卡因进行表麻, 上方球结膜下注射0.5m L2%利多卡因液, 在12点上方作以角膜缘为基底“L”型结膜辨。12点方位4×5半层巩膜辨, 2.8mm从巩膜辨间遂道切口入前房, 前房注入粘弹剂, 15°的刀作3点方位角膜缘侧切口, 连续环行撕囊, 水分离、分层, phaco头伸入晶体核乳化并吸出, 用I/A吸净皮质, 5.5mm的刀扩口, 植入直径5.5mm硬质人工晶体, 剪去巩膜辨下4mm的小梁组织及0.5mm直径12点方位的根部虹膜, 10-0线缝合巩膜辨双侧上下各1针, 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球筋膜和结膜[2]。

2 结果

2.1 视力

术后随访2~12个月, 平均9.5个月。36例 (42眼)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详细见表1。

2.2 眼压及前房深度

术后1周42眼眼压明显低于术前。术前眼压21~25mm Hg者14眼, 26~30mm Hg者23眼, 31~35mm Hg者5眼, 平均眼压为 (23.42±3.56) mm Hg。术后眼压10~15mm Hg者27眼, 16~20mm Hg者15眼, 平均眼压为 (12.03±3.47) mm Hg。

2.3 术后并发症

术后角膜水肿8眼, 为轻度水肿, 均于术后1~7d内消失;前房积血3眼, 术后2~5d吸收;术中无一例玻璃体溢出, 术后无浅前房发生。

3 讨论

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 对其采取何种治疗也一直是眼科领域存有争议的一大难题。多年来, 对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分期手术还是联合手术, 一直为临床所探讨。对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手术的关键在于术后能否控制眼压和提高视力。传统的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采用分期手术法, 即先行滤过手术降眼压治疗青光眼, 这种手术长期控制眼压较好, 仅适合单纯治疗青光眼, 但若接连进行白内障手术, 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为患者进行青光眼手术后, 受手术的影响, 改变了房水成分和眼内代谢的紊乱, 导致白内障加重需行白内障手术, 造成眼部2次损伤, 2次手术也伴有2次并发症的危险, 加重了患者的病痛程度的同时, 也加大了患者的经济损失[3]。本组36例42眼白内障合并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三联手术, 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术后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平均眼压为 (12.03±3.47) mm Hg。与国外报告的视力>0.5者占60%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可能与我国患者多发展到中晚期才施行手术, 术前视力已经较差有关。由于三联手术具有视力恢复快、术后眼压稳定散光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成为了近几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眼科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联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6例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36例 (42眼) 患者实行三联手术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2~12个月, 36例 (42眼) 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视力<0.3者5眼, 占11.90%, 0.3~0.5者18眼, 占42.86%, 视力>0.5的19眼, 占45.24%, 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结论 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三联手术远期疗效好, 能较好的改善视力, 术后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老年白内障,青光眼,三联手术

参考文献

[1] 沈萍, 陈惠英.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并白内障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2: (5) .

[2] 张瑞君.青光眼白内障白内障三联手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10) .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某医院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恶性青光眼患者, 其中男性5例, 女性7例, 年龄在42~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9.2岁, 均是单眼发生, 右眼发病的有4例, 左眼发病的有8例。所有的患者中有1例是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缩瞳后发生的, 其余11例均是在青光眼手术后发生的, 术后有8例是在1周内就发生的, 有3例是在术后2周内发生的, 没有发现有患者是在术后1个月发生。患者眼内压在20~30mmHg之间的有2例, 在30~60mmHg之间的有7例, 高于60mmHg的有3例, 按照前房spaeth分级的方法可以将患者分为几类:属于Ⅰ级的2例, Ⅱ级的有6例, Ⅲ级的4例。

1.2 恶性青光眼的表现特征

(1) 眼内压升高, 有的升高较明显。 (2) 眼睛前房普遍变浅甚至消失。 (3) 使用缩瞳剂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也没有效果。 (4) 对于散瞳药物和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有效, 滴眼药水后患者的眼内压有降低情况, 前房也变深[2]。

1.3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药物结合手术治疗的方法, 首先给予局部滴用眼药水, 睫状肌麻痹剂1%阿托品眼液1滴, 每天滴用3次;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片口服, 每次0.25g, 每天2次;给予皮质类固醇制剂泼尼松20mg, 每日早晨顿服。然后进行氩激光虹膜切除术, 光凝睫状突。最后给予孩子玻璃体腔内穿刺引流加前房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法, 或者给予前段玻璃体加晶状体切除手术。

1.4 心理分析方法

(1) 评测患者的个体特征, 通过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方法, 具体问卷的评测内容包括88项, 主要是根据人体内外向因子 (E) 、精神质因子 (P) 、神经质因子 (又称为情绪性因子) (N) 和掩饰性因子 (L) , 4个分量表来对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计算评分, 评分越高, 表示患者越外向、越精神质、情绪越不稳定、掩饰程度越高。 (2) 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测患者的心理状态, 评测项目包括90条, 包括10个症状因子, 采用5级记分法, 记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身心症状也严重, 心理健康水平越差[1]。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 13.0的统计学/d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

2 结果

所有的患者通过EPQ评分后外向型的有4例, 内向型有8例, 情绪型有7例, 稳定型有5例, 精神失调型有1例, 其余11例为精神整合型。患者心理状态自评量表结果与我国正常的人群评分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见表1。

3 讨论

通过本次患者的EPQ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结果可以看出, 患者的焦虑、抑郁、敌对、恐惧心理评分要明显的高于正常的人群说明患者对面对恶性青光眼时其焦虑、抑郁、敌对、恐惧等不良情绪明显增加, 因此在治疗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其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关键作用。

(1) 医务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消除患者进入医院后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可以通过真诚的关心和倾心的交谈,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 医务人员可以适当的向患者解说一些关于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当患者对疾病的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之后,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疾病的恐惧,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为在面对陌生的事物时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要明显的高于了解之后。 (3) 对于患者对疾病的负面情绪较大, 出现焦躁、疑虑和睡眠障碍时, 可以根据情况给予患者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助治疗, 努力使患者调整到轻松的状态, 或者可以采用音乐等治疗方法疏缓其情绪, 帮助其得到有效的睡眠。 (4) 患者的家人要给予支持和照顾, 不仅要对其进行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还要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让患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增加其面对疾病的勇气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 一旦患者的情绪压抑, 会对眼睛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 消除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了解临床治疗中对恶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 将某医院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例恶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其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 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测评患者的个性特征, 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测其心理状态, 对其心理状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结果 所有的患者通过EPQ评分后外向型的有4例, 内向型有8例, 情绪型有7例, 稳定型有5例, 精神失调型有1例, 其余11例为精神整合型。患者心理状态自评量表结果与我国正常的人群部分评分存在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在治疗中, 合理的心理患者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恶性青光眼,心理分析,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杰, 赵颖, 韩秀清, 等.双眼恶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6) :834~835.

[2] 冯翠瑛, 黄宜珍, 张馨予.恶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9) :188~189.

[3] 陈俊.恶性青光眼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12) :1629~1630.

[4] 王宁利, 周文炳, 欧阳洁.恶性青光眼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的研究[J].眼科学报, 1999, 15 (4) :238~242.

[5] 许妍.恶性青光眼护理[J].医学信息.临床医学, 2009, 22 (10) .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确诊为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患者30例60眼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30岁。其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眼9例18眼, 过敏性结膜炎4例8眼, 慢性结膜炎3例6眼, 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8眼, 肾病综合症4例8眼, 葡萄膜炎3例6眼, 类风湿关节炎3例6眼。长期使用药物为口服强的松, 的确当眼药水点眼, 氯地水点眼 (氯霉素眼药水+地塞米松注射液) 。所有病例均为连续用药, 使用时间为1~6年。

1.2 症状和体征

视力下降10例, 近视度数逐渐加深5例, 夜盲3例, 眼睛胀痛10例, 虹视2例。所有病例均有眼压增高 (40~70mm Hg) , 瞳孔光反射迟钝, 视乳头凹陷扩大 (C/D=0.5~1.0) 。视野不同程度缺损 (环形暗点7例、鼻侧阶梯15例、管状视野6例, 视力太差无法检查视野2例) 。OCT检查显示视神经纤维层变薄。所有患者房角均为开角, 所有患者均无青光眼家族史。

1.3 治疗及预后

确诊后立即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采取降眼压治疗, 对于全身病不能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 联合降眼压药物, 最终施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2年, 再次手术6例, 治疗后视力提高4例, 视野改善5例, 视力下降6例。

2 讨论

(1) 1950年Mclean发现用皮质类固醇后眼压升高, 1954年Francois提出了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 (Cortis-teriod Glaucoma) 即激素性青光眼的概念[1], 鉴于导致眼压升高的主要是糖皮质激素, 近来又有学者主张称之为糖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 (Glucorticoid Glaucoma) [2]。类固醇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很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患者具有长期应用类固醇的历史, 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 病人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眼局部无充血, 眼压升高, 房角开放, 眼压长期升高后可有视野缺损, 视乳头凹陷扩大, 视神经萎缩等。本组病例中都具有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史, 大部分病人没有自觉症状, 药物的副作用被掩盖。 (2) 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诊断要点为:有明确的眼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历史;眼压升高时间、幅度及视功能损害程度和糖皮质激素用量一致;停用糖皮质激素后数天或数周眼压恢复正常, 有些眼压下降单位达到正常水平, 有些眼压不下降, 应进一步鉴别是否合并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 (3) 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一旦确诊, 首先立即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根据病情采用适量降眼压药物, 大多数患者能控制眼压并逐步撤去降眼压药物, 视功能损害完全或部分恢复。对于皮质类固醇用药时间较长、眼压较高、视神经、视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局部及全身降眼压药不能很好控制眼压者, 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以保存患眼残存的视功能, 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4]。如果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 可以用非甾体类药或抗代谢药替代治疗。本组病人来就诊时都是中晚期青光眼, 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已经不能降低眼压, 最终只能手术治疗。 (4) 随着皮质类固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它的副作用也逐渐增多, 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 我们各科医师一定要在注意药物的疗效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副作用, 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密的观察病人的局部及全身变化, 对于需要长期应用的病人, 应该应用副作用最小或替代药物疗法, 要做到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本组病人多是一些慢性病, 使用皮质类固醇后症状得到改善, 又不能很好的及时复诊, 自己购买药物长期使用, 导致眼压的升高。同时医生要对病人做好宣传, 要定期做眼压检查, 如果发现眼压升高, 一定要到眼科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对我院2007年至2010年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病例做系统回顾分析。结果 确诊为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患者30例60眼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30岁。长期使用药物为口服强的松, 的确当眼药水点眼, 氯地水点眼 (氯霉素眼药水+地塞米松注射液) 。所有病例均为连续用药, 使用时间为1~6年。所有病例均有眼压增高 (40~70mmHg) 视乳头凹陷扩大 (C/D=0.5~1.0) 。视野不同程度缺损 (环形暗点7例、鼻侧阶梯15例、管状视野6例, 视力太差无法检查视野2例) 。OCT检查显示视神经纤维层变薄。所有患者房角均为开角。立即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采取降眼压治疗, 对于全身病不能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 联合降眼压药物, 最终施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2年, 再次手术6例, 治疗后视力提高4例, 视野改善5例, 视力下降6例。结论 类固醇性青光眼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 但有自愈倾向, 如被忽视可造成永久性的视乳头和视野损害。患者具有长期应用类固醇的历史, 病例临床表现呈慢性过程, 在使用激素的过程中, 我们各科医师一定要在注意药物的疗效的同时也要注意它的副作用, 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密的观察病人的局部及全身变化, 对于需要长期应用的病人, 应该应用副作用最小或替代药物疗法, 要做到合理用药, 安全用药。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青光眼

参考文献

[1] 陈兆瑞.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A].见:周以淅, 主编.继发性青光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334~346.

[2] 刘东光, 周文炳.糖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发病机理研究进展[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3:187~191.

[3] 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90.

青光眼手术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2例(52眼)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甲组29例患者接受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乙组23例患者接受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所选取的52例患者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为45~82岁,平均年龄为(63±2.1)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1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5例,病因不明6例。两组患者术前眼压水平平均为(43.1±12.9)mm Hg。

1.2 治疗方法

甲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术治疗。采用专用的多功能冷凝器和青光眼阀,采用2%利多卡因给予患者眼球后阻滞以及对球结膜实施浸润麻醉,从角巩缘将球结膜剪开,将4条直肌实施分离,对巩膜实施冷冻,保持温度维持在-70-60℃,每点15 s,冷凝头的直径约控制在2 mm,冷凝头直径为2 mm,从角巩膜缘后10 mm依次向赤道部实施冷凝,共设立3排,每点前后相隔的距离为1 mm。术前先冲洗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然后剪裁引流管,呈斜面向上。用5-0尼龙缝线在上、外直肌之间巩膜表面固定引流盘,其中引流管所对应的巩膜位置,可采用月行隧道刀,将其做成一个3 cm×3 cm的隧道,使用7号针头从隧道下穿刺到角巩膜缘,最后进入前房,于前方呢植入引流管,一般保持长度为2 mm。隧道口用10-0风险对引流管实施固定,连续缝合4针,将球结膜和筋膜进行缝合。手术结束后,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 mg+2×104U妥布霉素。

乙组治疗方法:采取单纯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采用专用的双波长激光机之氩蓝绿激光配合激光镜及三面镜。单纯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其中后极部颞侧上下血管弓间5 mm直径的黄斑区不实施光凝治疗外,其余视网膜均接受大范围的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光凝范围远至视网膜周边部。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7 d、2个月、6个月、18个月的眼压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的视力变化以及新生血管的回退情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7 d眼压水平显著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18个月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新生血管回退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对患者新生血管回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退,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青光眼病症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病症,多因多种眼底血管性疾病而引发,常引发患者出现头痛、眼痛等病症,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1]。该病症常继发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等导致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针对该病症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冷凝、光凝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采用有针对性方法实施治疗[2]。全视网膜光凝术是当前治疗视网膜缺血性病变早期、糖尿病性眼底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主要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症的出现。视网膜冷凝会对感光细胞内耗氧多的大量线粒体产生损害,对视细胞产生一定的损害。新生儿血管生长因子形成会逐渐减少而后终止,出现视网膜血管收缩,抑制血管出现渗漏等情况。青光眼阀为青光眼引流植入物,可对房水外流阻力的单向压力敏感阀门起到抑制作用,可对眼压起到一定调节作用[3]。

从该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术后7 d眼压显著低于乙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18个月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对患者新生血管回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种治疗方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压降低,采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增加房水外流,可有效改善视网膜缺氧、缺血症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52例(52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9例患者接受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乙组23例患者接受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7 d眼压显著低于乙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18个月两组患者眼压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对患者新生血管回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增加房水外流,可有效改善视网膜缺氧、缺血症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两种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 章政.两种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551.

[2] 万超.两种三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4):785.

上一篇:学年个人学习总结范文下一篇:导游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