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

2024-02-06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合理运用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简要讨论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及其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几条合理化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建议,旨在发挥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合理运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8.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环境十分复杂,这就给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化运用能够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谨慎性原则概述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是: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从本质上来讲,谨慎性原则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对其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合理的预计和估算,更为确切地说就是要充分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计,面对可能发生的收益留有余地。基于这种考虑,在谨慎性原则下,要尽可能低地进行资产计价处理,尽可能足额对负债进行计价,对费用进行列支,而对收益来说,则应当尽可能以现实实现为主。总的来说,谨慎性原则是一种保证企业经济基础稳固、有效避免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意外风险的措施。

谨慎性原则下,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持谨慎、保守的态度,充分估计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尽量减少对可能发生收益的计算,以此来建立保守、谨慎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决策者保持谨慎和警惕的态度,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小范围内。

2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2.1 选择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尽可能多的在资产折旧前些年多提折旧,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发展,体现出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具体来说,当今社会物价上涨,应用加速折旧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能够让企业提前收回一部分投资,从而减少货币时间价值的损耗。从长远来看,加速折旧法并不会影响企业所交所得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加速折旧额要调回,差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因此,不会使所得税减少。

2.2 选择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国家相关规范中指出,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核算应当选择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与先进先出法,为了更好地凸显谨慎性原则,传统后进先出法已不适用。采用实际成本的核算方式进行计价存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体现在:当市场物价上涨时,采用先进先出的方式进行存货计价,使本期成本与当期成本水平相近,利润中的水分得到去除,使利润更加接近实际利润水平。如果不采用谨慎性原则,则为后进先出的计价方式,会导致成本降低,使利润显示虚高,增加了存货价值,这种利润的增长并不稳定。

2.3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资产虚增的现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则进一步扩大,除了在原有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基础上,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也运用了谨慎性原则,8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运用谨慎性原则能够让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合理估计出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去除资产及企业利润中的水分,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4 债务重组

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也有着重要的运用,债务重组后,根据谨慎性原则,企业只能预计重组之后发生的损失和可能发生的支出,不能够预估重组之后可能带来的收益,只有当重组的收益真正实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进行处理。谨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杜绝了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用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的不客观、不合理行为。

2.5 投资

任何投资活动都伴随着风险,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做好会计核算至关重要。只有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企业才能获得预期经济利润。因此,投资核算过程中要坚持谨慎性原则,构建合理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管理策略,分析各项财务指标。此外,还应根据企业项目状况,总结与归纳具体的投资问题,并通过谨慎性原则分析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以保障投资决策的合理性,降低风险。

2.6 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开发成本是指企业在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这些支出主要發生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首先进入“研发支出”进行归集,研发支出还要设二级明细科目“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要结转到期间费用,资本化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确认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时,应当将其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中,而不能作为无形资产自身的价值。企业无形的开发成本也能够计算在产品的价值之内,但基于谨慎性原则,应当将无形产品的开发成本作为成本费用计算,以此来降低收益,提升成本。如果在预估中无形资产不能带来收益,则企业转销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这种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也运用了谨慎性原则。

3 谨慎性原则对会计核算信息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3.1 积极影响

①会计谨慎性原则能够合理地选择分析信息,针对一些不对称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能够有效避免不对称信息对企业领导者的干扰,使其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②谨慎性原则能够低估企业的收益和利润,我国税收和会计政策相一致,这就会使企业的税收顺延,降低税收压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资产估计保守,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基准有效避免了企业决策者的激进性投资行为;④谨慎性原则能够使公司的对外信息更加保守,这在企业的对外合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合作风险。

3.2 消极影响

3.2.1 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一般来说,企业都是自行制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这就导致会计政策有着可选择性,从而引起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果,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例如:企业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企业利润被高估等。

3.2.2 利润倾向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其存货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将本期利润过高的估算,导致其后期的发展不稳定。同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利率润操作,例如: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来降低当期利润,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存货价值,后期的销售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使后期利润得到反弹。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尽可能低的估计存货可变净值,后期不需要再进行冲回减值准备,从而实现对利润的操纵,且不易被人发现,这种利润的倾向性操作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

3.2.3 主观判断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也是一样,其主观臆断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谨慎性原则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如果运用不得当,这种倾向性在保证前期稳健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企业后期的不稳定;第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时会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其运用的合理性以及运用效果与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息息相关,因而,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带来影响;第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相对繁琐,因此,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利用谨慎性原则,这不利于谨慎性原则作用的充分发挥。

4 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的建议

4.1 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的运用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等多个方面,这样就对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确认要求以合理、稳健为前提,会计计量不能够对企业的资产、利润等高估,会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全面,同时要合理、真实、可靠。

要想实现以上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会计人员应当积极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确保会计核算的专业性。同时企业要积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环境,加强后续教育,以此来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在具体的计量、确认等会计工作中保证专业性。其次,应当积极提升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谨慎性原则运用的主观性较大,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能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很可能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产生随意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与企业相关人员勾结,危害企业利益。

4.2 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就目前来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例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发展较好。在这种情况下,國家相关调控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这样企业就能定期得到各种商品的实际价格,从而为企业存货、投资等资产计价提供依据,避免盲目运用谨慎性原则。

4.3 披露会计信息

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程中,主观臆断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会计核算所得到的会计信息不仅有可能失真,同时还不能够验证,这就导致不同的会计判断会得出不同的方法,致使企业的经营发展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积极全面地对会计信息进行相关披露,只要运用了谨慎性原则的、对投资人以及债权人有影响的会计信息都应当进行全面的披露。

4.4 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相适应

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的差异一直是制约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税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以企业利益为基础,让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公平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我国税法可以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适当放宽限制,同时适当允许企业对风险进行估计,这样一来,企业在日常会计合算的过程中就会遵守相关会计规定。在企业税收申报的过程中,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出现差异时应当以税收法规为主,对纳税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如果企业依照税收法规计算出的税收结果与依照财务制度计算出的税收结果不一致,则应当以税收法规计算为准,并按照税收法规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才能作为企业所应当缴纳的所得税。

5 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5.1 运用要适度

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运用的程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要有必要的规范和法律约束。如果谨慎性原则应用不合理或运用过为极端,很可能导致隐匿资产或秘密准备,这就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财务报表的具体使用者的利益造成影响。

5.2 企业内部管理者不要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会计核算中的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一项措施,在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环节中,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万能的,其对于许多企业经济业务方面都有着事后性或滞后性,只能做到风险的防范而不能够完全知道企业的经济业务行为。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够过分依赖谨慎性原则,只能将其作为风险预防的一种措施以及经济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够忽视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5.3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建立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且会受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多环节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在企业摊销期限的确定以及各项准备的计提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不同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得出不同的会计核算结果,这些都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会计核算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外部会计环境及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6 结 语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会越来越复杂,面对的不可控风险也就越来越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但谨慎性原则也有着双面性,如果运用不合理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使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能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华.论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

[2]张晓晖.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31).

[3]徐钱华.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和局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4]刘岩.论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制度中的运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9).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对企业会计核算中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客观计量,减少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操作会计信息的行为。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 谨慎性 原则

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在基本准则中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重新表述为“会计信息质量”,可见国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会计人员加强自律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而从我国会计实践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前提之一是加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有效运用。不断提高会计准则中政策使用的规范性,进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基于此,本文结合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其使用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与要求

1.会计谨慎性原则概念

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是一项有悠久历史、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出极强争议性的重要原则,也是不可缺少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承受的竞争压力与不确定风险的可能性逐渐加重,企业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不确定程度,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估计方法对会计期间的收益进行确定。可是会计估计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势必需要应用谨慎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相符合,对极有可能产生的损失与费用进行合理核算。谨慎性原则需要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遵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能多计资产或者收益、少计费用或者负债,不能计提秘密准备。它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真正发挥修正功能的原则,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会计估算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有效减少财务会计报表产生的风险。我国企业目前会计实务都普遍应用了这个原则,突破了对一般会计原则产生的认识与应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2.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

①应用谨慎性原则需要按部就班进行。由于在各个方面会计工作中始终贯穿着谨慎性原则,因此,牵涉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利益。

②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有关的款项中应用的谨慎性原则应当具备可操作性。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与制度规定不够明确,才给虚增资产和操纵利润等现象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解释性规定,限定上市公司具体业务的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③在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要与会计信息披露结合起来。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指对判断存在于会计领域中的不确定事件抱有的态度,在会计具体处理工作中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态度。因此,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内容进行全面描述,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

④谨慎性原则应用时需要注意把握“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应用它的程度,在实施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在客观性、配比性、稳定性原则之间认真合理的权衡其成本效益,而不能实行片面的教条化。

⑤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在企业会计中贯彻应用任何的会计原则与方法都不能脱离会计活动的主体,也就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从主观上体现出了极大的臆断性,对其把握的适度情况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的准确判断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

1.制定坏账准备金政策

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用的销售方式是赊销行为,这样势必造成无法回收一部分的应收账款,致使不能核销而产生坏账。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策略,自主确定关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范围以及提取比例,这样企业就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更加谨慎的进行反映,从基础上减少发生坏账的可能。

2.计提资产折旧、减值准备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发生的加速折旧与迅速减值会对其带来严重的影响,必须提前考虑到这一点。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可以对资产各项折旧与减值等损失科学预计,针对极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实施计提减值准备,进而提升企业资产的质量。

3.合理测算存货价值

企业是根据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可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新产品速度逐渐加快,存货市价不断下降,过时、损坏都会减少存货价值,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就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合理测算存货价值。当企业先购入的存货价值比目前市场价格低时就会出现存货潜在的损失问题,企业可以按照谨慎性原则,利用对存货损失进行低估、对当期产品销售成本进行高计的方法,进一步缩减当期利益以此获得补偿。

4.会计财务分析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应用谨慎性原则具体是初步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企业运作资产效率等。在分析偿债短期能力中,谨慎性原则发挥的功能是利用流动与速动比率充分进行实现;在企业分析运作资产效率中,应用谨慎性原则是利用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实现的。

5.处理或有事项

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还要满足:该义务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外流,应该明确其是预计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应当单独列项体现预计负债。有关处理或有事项的规定,真实表现了谨慎性原则,有利于更加稳健的促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对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极有可能产生的状况进行反映。

三、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局限性分析

1.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①谨慎性原则条款缺乏实践操作性

虽然会计准则中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要求,但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很多会计处理事项无法准确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例如,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确认时,需要根据短期投资的市价、存货可变现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等来进行市价的衡量。但我们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准确的获取市价难度大。导致企业在无准确依据情况下,只能进行主观估量。

由于不够明确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造成企业实施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会计核算方法,这样就造成资产与利润缺少了必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比如有的企业进行计提坏账准备时,能够自主决定计提比例;在对存货发出的成本进行核算时,能够随意选择使用先出先进方法或者是平均加权方法;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也能够随便选择是使用直线还是加速折旧方法等,使得当期利润与现实状况并不符合。由于不够明确的有关款项,使其非常容易被控制,致使企业管理盈余过程产生了一定的空间。

以坏账准备为例,有的公司采用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有的采用了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但具体的计提方法或者标准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会计制度规定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和建立秘密公积金,而采取不提、少提或多提的各种办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②对会计信息的真实、相关性造成了影响

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倾向性以及会计实务中产生的主观性,促使其与会计信息真实、相关性之间时常出现冲突。真实性原则具体是指企业实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时应当将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作为根据,真实体现满足计量与确认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全面的会计信息。

谨慎性原则重点确认有可能产生但还没有产生的费用损失,忽略有可能获得的收入的确认,这样势必造成了无法实事求是的体现企业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很明显违背了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呈现的会计信息需要与使用财务会计报告人的决策要求有关联,能够帮助会计财务报告使用人评价或者预测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状况。

可是谨慎性原则的主旨是可以少计可能产生的收益或者资产,却不可以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损失或者负债。因此,不能在会计信息中体现一些在未来极有可能获得的高收益,而是确认了或有负债与费用。如此便出现了非常保守的信息,减少了信息的相关性,有可能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了误导。

通过分析目前的市场状况可知,很多商品具有的市场价格信息是很难获得的,除了上市公司股权、债权投资以及少量商品存在活跃的市场交易以及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之外,大部分商品以及股权的公允价格都是很难进行确定的,也就是说很难对资产具有的可变现价值进行确定;进一步无法落实谨慎性原则。

2.容易受国家税收和税法执行的影响

使用谨慎性原则的条件之一是对税收的递延。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少计收入而多计费用,导致企业短期利润减少,从而使得企业产生了事实上的递延所得税。尽管在以后年度中可以补回,但国家大量税收和利息收益还是受到了损失。由于我国当前经济还不发达,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税收的支持,我国税收的目标是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在确认计量时有以下倾向:

(1)时间上提前确认收入、资产;推迟确认费用、负债;

(2)在金额上多计收入、资产;少计费用、负债;

(3)确认不确定性、估计项目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情况下才予以默认。

而谨慎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时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定,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定和入账。因此,谨慎性原则在时间上、金额上和性质上,都跟我国所得税的征收政策相冲突,在会计实务中与我国所得税不协调。

3.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影响较大

从企业会计实践来看,无论是减值准备的计提还是或有事项的判断,再或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是进行谨慎性原则使用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迅速,但会计人员的素质总体不高的趋势明显。

一是对会计核算新知识和新领域把握不准,业务水平不高,很难把新会计制度运用到会计实务中去。谨慎适度的专业判断意识非常淡薄。我国由于受到经济计划较长时间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会计人员已经产生了思维定式,处理会计相关事项甚至是照葫芦画瓢,不敢直面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一事实,忽略了专业判断所发挥的作用。二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往往出于某种目的,滥用谨慎性原则。同时,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主要还是依据利润指标为核心内容,导致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有利于短期利润形成。因此,在财务判断过程中,往往趋向于回避谨慎性原则,无疑令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制约。

四、改进和完善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规定

从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情况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从制度规定的层面上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运用。例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存货核算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等等。但在资产发生跌价或减值的判断标准上还不够明确,“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等等,需要在准则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因此,需要尽快以准则修订为导向,减少会计处理的“真空地带”。在会计计量方面,除了具备外部使用条件外,更需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为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规定的适度原则,给不法企业应用其控制利润留下了很大空间,这就需要会计相关单位能够详细规定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编制出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尽可能在各方利益进行照顾的前提下构建可以被接受的、较为灵活的标准。同时不恰当的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还有少数相关利益者通过谨慎性原则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惩处企业相关行为的力度。此外还要构建企业监督内外部相关行为的制度,力争根除违背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动机。

2.健全内部控制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准则规定的模糊性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得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更多的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随意变更,进而低估收入,虚列成本,不但导致企业对经济利润进行不同年度的随意调节,而且影响到了国家的税收收入。由于应用谨慎性原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和会计工作人员主观行为发生关联,因此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应用时,为了避免恶意使用谨慎性原则,一定加强建设企业内部约束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工作,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防止个人主观判断失误导致谨慎性原则使用出现问题。要不断的优化单位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和道德素质,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3.把握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对会计领域不确定经济事项的一种主观判断,通过一系列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政策的执行,进而选择有利于企业稳健经营的会计政策。这种选择的结果将要导致企业出现不同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需要加强谨慎性原则执行的“度”的问题考量。

五、结束语

由于估量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概率统计方法来解决,对不确定性经济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估算,力图在会计上对经济运行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予越来越全面的反映,己经成为主流趋势。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想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经济事项进行较为完善的反映,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为此,需要我们每一位会计从业人员坚持原则,保持适度谨慎的职业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尽量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财务信息质量下降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应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王武勤.浅谈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运用.中国总会计师.2008(1).

[4]杜兴强.关于稳健性惯例的再思考.财会月刊.2010(1).

[5]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07(2).

[6]赵顺娣,汪永飞.浅析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7).

[7]刘东山.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综述.经济研究.2010(11).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转载请注明本文仅供学术参考,严谨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应用中较难能把握分寸。该文试图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分析入手,通过解析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广度,对如何准确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应用;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在新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广泛运用,许多业务的处理不再做清晰明确的规定或者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在财务上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已成为必然。但从目前企业应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看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企业尚未充分认识谨慎性原则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应该加以广泛的利用,甚至未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则存在滥用谨慎性原则的现象,利用谨慎性原则任意调节盈亏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或掩盖经营亏损的目的。针对以上现状本文仅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应用略抒拙见。一

1.谨慎性原则并没有跳出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狭隘观念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在新会计准则在对谨慎性的定性上仅着眼于避免企业价值的虚增,缺乏对“度”的把握。一味地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必然会导致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误解,进而导致谨慎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矛盾。

1.1谨慎性与相关性质量要求的矛盾。会计信息是相关的,必须满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只确认了部分或有事项,使会计信息的反映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显然,这种反映上的缺陷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也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1.2谨慎性与可靠性质量要求的矛盾。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损失或费用,这就明显地违背了可靠性要求。且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易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也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多期刊发表详情联系QQ:1286503325电话:18931176030王编辑

1.3谨慎性与可理解性质量要求的矛盾。基于谨慎性原则与上述诸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将不利于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因此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也极有可能被违背。

2.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思考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和应用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财政部门、理论界和企业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

由于谨慎性原则的特殊性,企业在实际应用中较难掌握应用的深度,人为操纵的空间较

大,涉及的核算也较复杂,应用的结果会对企业收支起到调节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利润的多寡及会计

信息的真实性。作为财政部门,应及时进行监控,防止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滥提各种准备金,任意调节利润。达到调节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规定企业提取各种准备金和运用各种方法的比例或度,使之既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又不过分限制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自主性,以免影响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性,使谨慎性原则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从长远看,采用谨慎性原则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国家和地方都将是极其有利的。

2.2企业应充分应用但不滥用

企业需着力于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增强财务风险意识,使其拥有较强的风险敏感度和职业判断力,能对风险适时地做出反应。故企业应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去学习新会计准则并达到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的效果。其次管理层应有意识地引导财务人员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充分利用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性,以合理的会计政策和适当的会计方法,使得谨慎性原则真正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最后,要对谨慎性原则持正确的态度。谨慎性原则应用良好与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如任意夸大未来的损失,虽可少交所得税,但会使盈利偏低,致使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同时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因此,企业应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但要掌握好“度”,防止任意扩大范围和随意提取秘密准备金。

2.3充分发挥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重心在于确定预计损失,而这个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不单是财务人员能够完成的。一方面,损失评估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如短期及长期投资中股票及债券的市价预测、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或有负债的估计、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等.片面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掌握某一方面,容易导致财务人员自估损失或利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达到调节盈亏目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等中介机构承担一些评估损失的工作,且更为客观、更专业、更准确,同时可以达到公正评估、消除人为操纵的缺陷,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中的作用更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中仅较详细的规定对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方法的具体会计处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无法解决实际中许多具体问题。如各种减值、跌价准备的计提,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从而计算出应计提的减值、跌价准备.但由于不同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同导致准备金的计算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人为操控的空间,使其谨慎性的应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应注重会计理论专题的研究,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符合实质。

3.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居于指导思想的地位。首先将分析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

3.1会计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确认的主要变化表现为对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重新修订和进一步完善,从而使金融资产不再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而是单列项目反映。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风险的需要、规避重大的潜在损失,新会计准则从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必然结果。

3.2会计计量方面:会计计量包括两方面,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且得到广泛运用,而《资产减值准则》为如何进行资产计价提供了规范、务实的指导。在会计环境复杂多变、行业和社会监管普遍缺失、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被当作“利润调节器”

是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的相继建立并完善,世界性竞争要求企业和个人不断修炼“专业、诚信”的美德,“品牌第

一、顾客至上”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选择,由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会成本逐渐增

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保障。

3.3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适用于除小企业外的所有企业的统一会计准则,克服了按行业制定行业会计制度、造成各行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的缺陷;其内容详尽,与国际会计惯例实质性趋同,稳定性较强,能够克服我国会计制度多变的缺陷。总之,作为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贯彻和运用主体的会计人员,如何充分运用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性权力,特别是如何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在应用时的分寸,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估计和判断。参考文献:

[1]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2007

[2]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2008

[3]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2007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 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应用 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

(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少计负债。

(三)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

(四)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3、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4、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

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五、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3]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谨慎性原则的管理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我国刑法司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基本含义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是在对某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进行界定时, 应该以刑法规定的内容为准则, 如果刑法规范没有将这种行为认定成犯罪时, 那么就不能将其定性为犯罪。

日本学者平野龙一先生提出刑法谦抑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补充性、不完整性、宽容性。后来, 平野龙一先生又指出刑法谦抑性就是补充性 (1) 。刑法的谦抑性就是在现实的立法与司法活动中尽量实现非犯罪化和轻刑罚化。非犯罪化就是减少各种犯罪罪名的数量, 把犯罪之行为转化为违反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范围内, 使尽可能多的行为为各种秩序所管制, 从而减少了刑罚的适用。非刑罚化是指对于一些较轻的犯罪, 在立法上减轻一定的处罚力度, 这种力度的减轻是在充分的考虑了国家实际情况、社会状态、经济情况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的。

二、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差异

(一)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的根据不同

罪刑法定原则在最初是由启蒙思想家反抗专制刑法的产物, 启蒙思想家为了防止法官恣意行为的发生, 保护人们的天赋人权, 提出了什么是犯罪和对这种犯罪应该如何惩罚, 应该由刑法预先明确设定, 被人们所获知。后来, 随着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体制制度的逐渐完善, 根据对于三个机构所享有权利的划分、分配和制衡的需要, “三权分立”学说出现了, 这一学说为权利的分配与制衡提供了解决的方法。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以及被众多学者所接受为罪刑法定原则提供了政治上的根据。

然而, 刑法谦抑性在最初的由来以及根据则是来自于另外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 人们慢慢的发觉到国家的权利不是也不该是不受限制的, 国家的权利也不是绝对的。社会调整规范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等很多方面, 法律又是人们最后的保护手段。法律又包括着刑法、民商法、宪法等很多部门法, 刑法只是法律的一个部门, 这就意味着刑法规范只能针对一小部分的行为。二是人们对于刑法最大效益的追求。虽然刑法对于抑制犯罪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刑法归根到底还只是对行为人的一种制裁, 在思想、精神上的作用还是不能达到抑制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刑法的适用范围, 扩大其他规范的作用, 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在适用环节上的不同

1.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于立法和司法环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基本立场。首先, 在法律规范中没有明文地规定某一行为为犯罪时, 就不能把这种行为判定为犯罪行为。其次, 法律在没有明文规定对一种犯罪应该进行惩罚时, 则不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最后, 对于犯罪行为的处罚只能在刑法规定的刑罚幅度内进行定罪量刑, 不能依照个人或者其他的意愿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对刑事司法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在定罪方面。在司法过程中, 对行为人的行为确定罪名, 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确定, 禁止随性的判定。 (2) 在量刑方面。对于犯罪所应该承担的刑罚, 在其种类、幅度上应该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范围内确定, 禁止恣意的量刑。 (3) 在行刑方面。国家机关在行使刑罚时, 应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 禁止权利的越位和程序的错乱。 (2)

2. 刑法谦抑性主要适用于立法环节

与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适用性相比较而言, 刑法谦抑性的适用范围则要狭窄许多, 其主要适用在立法阶段。 (3) 在刑法立法过程中, 对于犯罪行为的判定, 要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后, 在除刑罚以外别无其他途径可用, 我们才能将这种行为列入犯罪行为之列。

这里提到的刑法谦抑性主要适用于立法环节, 是因为它立法环节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并不是说在刑事司法环节就没有任何的作用。在现实的刑事司法过程中, 刑法谦抑性也常常被看做是一种必须被遵循的重要的法律原则。

(三)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在价值取向方面的不同

罪刑法定原则在最初确定的时候便是站在人权的立场上, 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 追求真正的公平正义, 反对封建专制的审判, 否定刑罚擅断、刑罚滥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罪刑法定原则也渐渐地发生了一些演变, 由以前绝对的罪刑法定演变为现在很多国家所适用的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另外,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了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一是积极层面的价值取向:对犯罪的惩罚, 保护社会。二是消极层面的价值取向:对刑罚权的限制, 保障人权。

而对刑法谦抑性价值取向的探讨, 我们是在社会体系转型后, 刑法法律地位降低的社会结构中开始的。刑法谦抑性的价值取向体现为———对刑法适用范围的限制和对刑法处罚程度的宽和。对刑法适用范围的限制是指在刑法立法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 对刑法规范的深度和刑法规范的广度进行限制。刑法谦抑性所包含的对刑法处罚程度的宽和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制约和限制, 而公民的权利又是神圣的, 为了防止刑法对公民权利的过度干涉以及保障公民的神圣权利, 应该对适度的宽和处罚程度。

三、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契合

(一) 对刑法的处罚范围限制的契合

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谦抑性之间的契合之处首先表现在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重合上。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中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限制存在如下几点: (1) 依据形式侧面中的排斥习惯法, 规定了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 法院不能依据习惯法会行为人进行审判, 而只能依据成文法的规定定罪量刑。在这点上, 将习惯法排斥在了审判依据之外, 限缩了刑法的处罚范围, 与刑法谦抑性的性质———抑制刑法的处罚范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 在实质的侧面中,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罚规定只能对应该处罚或值得处罚的行为进行规定, 对于一些不需适用刑罚就能够抑制的行为, 就不用适用刑罚。在刑法谦抑性的性质中有着相同的内容, 对于适用除法律以外的其他规范进行抑制的行为, 法律只是最后的手段, 限制了刑法适用的范围。

(二) 对国家权力限制的契合

两者的契合之处除了对处罚范围的限制意外还表现在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方面。罪刑法定原则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主要是对国家立法权的限制。在立法活动中, 对法律的构建是一项慎重的事情, 决不允许立法者任意恣行。立法者对犯罪的规定, 是对公民自由的一种限制, 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 就要使公民能够事先预测到自己行为的属性, 就要能够事先明确规定犯罪和刑罚 (4) 。然而, 尽管公民能够事先预测行为是否犯罪, 但是司法机关若滥用职权, 则仍然会侵犯公民的自由。因此, 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由, 保障公民的对自己行为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 就要发挥法律的限制作用。从刑法谦抑性的本质与价值来看, 它无非就是对刑罚的一种约束, 对刑罚权的一种限制, 是帮助人们避免不必要或者不合适的刑罚的一种原则。概而言之, 罪刑法定原则所追求的对刑法处罚范围的限制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与刑法谦抑性所倡导的限制刑法的恣意具有高度的一致。

摘要: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根基, 刑法谦抑精神是刑法的灵魂。在我国刑事司法过程中, 不仅罪刑法原则的适用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刑法谦抑性更是受到我国传统刑法文化的冲击。经过对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谦抑性之间关系的探讨, 期以两者之间不同之处分别对刑事司法进行指导, 以两者契合之处协同指导司法实践。

关键词:罪行法定原则,谦抑性,国家权力

注释

11李海东.日本刑法学者 (上) [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22 马克昌.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

33 陈兴良.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J].现代法学, 1999 (3) .

上一篇: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的中小企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