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营销论文范文

2023-09-16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阐释了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查了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差;(2)学术写作不符合学术文体写作规范,对学术论文体裁特征不了解;(3)学术写作中缺乏与读者的互动;(4)对学术写作缺乏学习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目前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改进建议。旨在改进目前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英语学术写作;大学英语教学;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0 引言

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普遍偏低,研究生投到国际会议或国际期刊的英语论文中有约85%以上由于英语写作问题被打回,要求改进英语写作水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术文体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国外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备受关注。Hyland[1]研究了英国和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表达对命题限定和肯定时的用语,发现中国香港学生在用词和句法结构选择上更趋于单一化,对命题的限定和肯定程度把握不准。他[2]还研究了中国香港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元话语的应用情况,发现元话语使用无论从种类上还是从适宜度上都有欠缺。Huang[3]调查了非英语为母语的博士研究生对学习学术论文写作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看法,发现这些学生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在英语学术写作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又缺乏改变现状的动机,认为在科研中英语是占第二位的。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方面他们对导师有依赖性。另外,他们对学术写作课的效果缺乏信心。

国内有关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方面,马广惠、文秋芳[4]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母语写作能力、英语知识和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系统的影响。徐有志等[5]对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黄建滨等[6]在对1999~2008 年国内出版的25 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材调查后发现,目前研究生英语教材对学术英语写作涉及甚少。韩金龙[7]提出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顾飞荣等[8]提出博士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张桂萍[9]把任务教学法应用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孙蓝等[10]提出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袁平华[11]提出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综上可见,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本文以燕山大学非英语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其撰写的英语学术语篇为语料,探讨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旨在改进和提高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学生。

1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重 要性

国外不少学者从写作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公民素质培养的角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国外很多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作为一种基本的学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还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准备。国外很多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也相当重视,不仅普遍开设学术写作课程,还设立写作中心和学术写作补习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导致了我国的学生和学者在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上普遍偏低,影响了他们与国际学术界的有效交流。

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专业素养与英语写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学术写作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效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11年教育部设立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中把“高校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列为专项研究课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教学的重视。

2 学术论文的特点和功能

学术论文是对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总结和报道的学术写作文体。以报道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塔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12]根据卡尔布勒(Karl B€黨ler)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把文本分为三种类型:

1)信息型:注重纯粹的事实,提供信息、知识、观点等;语言具有逻辑性和指示性的特点;交流的焦点在于内容或话题。

2)表情型:作者使用具有美学特点的语言;原文作者或信息发送者的地位以及文本的形式是此类文本的关注重点。

3)感染型:此类文本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或信息接受者做出预期的反应;采用对话式语言;其焦点在于感染读者。

根据不同文本类型,莱斯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见表1。

学术论文属于信息性文本,其关注的焦点是表达内容。所以,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应按照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用平铺直叙、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

Halliday[13]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同时实施着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语篇通过及物性系统表达命题的功能;人际功能指语篇通过情态和语气系统建立说话者与听话者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听话者或读者接受或认同作者表达的命题的功能,即建立说话者和听话者,或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指语篇通过主位/述位系统和衔接系统把命题内容和人际意义连接成一个衔接、连贯的语篇的功能。

所以,要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看成是作者在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一种社会交际功能。要想写好学术论文,学生既要了解学术语篇的文本类型,又要了解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学术论文中,既要实现语篇的概念功能,又要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3 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燕山大学10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发现了如下问题。

1)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差。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语言表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一部分学生存在较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语义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达不规范,语法错误多,长句多,时态混乱,中国式英语等。

2)学术写作不符合学术文体写作规范。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摘要和引言不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例如,学术论文摘要和引言中,存在内容不全,缺少必要的内容,甚至有的摘要和引言没有实质内容,都是空话。还有的摘要和引言之间内容简单重复。另外,口语表达严重,语言结构松散,缺乏学术语篇正式语体的严谨性、简洁性和科学性。

3)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从学生写的引言中发现,很少看见与读者沟通和互动的语言机制。这样,会很难跟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会影响作者提出的命题内容被读者所接受。

4)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信心不足,对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不足。有些学生是因为学校有要研究生发表SCI、EI检索的论文的要求才学习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他们学习主动性差。

5)存在抄袭现象。有些学生撰写的学术写作语篇被查出有抄袭现象。有的是少量抄袭,有的是大量抄袭甚至是全部抄袭。

4 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原因 分析

前期对我国学生学术写作能力的调查发现,影响其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术写作学习起步晚。据调查发现,我国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任何学术写作的教育,直到大学中后期才开始接触简单的学术写作,例如,写实验报告,课程设计结题报告,毕业前写毕业论文等。而且,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这些报告和论文都是用中文写的。而在澳大利亚,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让小学生去市区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参观,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个调查报告,让学生陈述该厂的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问题。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意识。笔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发现,中国的学生与欧美国家学生相比在学术写作方面相差很大。大部分中国学生都需要参加英文学术写作补习班,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相反,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很强,经验丰富。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写学术语篇,已经掌握了学术写作的技巧。由于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方面起步晚,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尽快掌握英文学术写作技巧,提高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差。与英语为母语者相比,中国学生在学术写作中多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英语语言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感差,英语基础也比较差。另外,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复习英语四、六级。而四、六级英语考试内容与英语学术写作联系不大,从而导致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很差。从学生撰写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语言表达很困难,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当和中国式英语。这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是绝对不被接受的。这也是很多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拒绝的原因之一。

3)对学术语篇的体裁特征和写作规范了解甚少。从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摘要、引言和结论中发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体裁特征、学科领域文化、以及学科领域认可的学术写作规范一无所知。 这也是造成中国学生学术写作水平低,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一个原因。

4)对自己的英文学术写作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不足,对指导教师有依赖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缺乏信心,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把写英语学术论文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希望寄托在导师身上,希望导师带着发表国际论文。

5)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学术论文是以书面语形式的跨文化学术交流,是跨越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信息交流。既要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异,又要考虑国际上本学科领域文化所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另外,还要考虑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对语言表达的要求。而这些是中国学生了解甚少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知识。

6)对抄袭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调查发现,抄袭分两种情况:(1)无意识抄袭;(2)有意识抄袭。第(1)种情况是由于学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了解什么是抄袭。第(2)种情况属于对学术抄袭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而且缺乏正确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不论哪一种,都是很严重的学术不端问题,都将给自己和出版社招致很大的麻烦。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说明反抄袭教育做得不够。

5 对目前学术写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对目前的英语学术写作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以往的单纯讲授学术写作技巧的做法,增加讲授内容,包括学术语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和规约,跨文化交际和语用知识以及在学术语篇的写作中实现作者与读者人际互动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学术语篇的语体特征和学科领域的文化,了解在学术界这个群体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习惯。另外,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牢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本学科领域国际上认可的、接受的和习惯的语言表达形式。

另外,教学内容中除了知识性内容以外还应包括学术品德方面的内容,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要讲解如何避免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方法。

2)教学计划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更早地安排这门课程。从本科生开始开设英语学术写作课,由浅入深,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学习英语学术写作。因为英语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绝不是现学现用,也不是靠二十几学时的课程就能获得的。

3)教学形式方面。(1)采取小班上课。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主要采用上大课的授课形式,非常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贯彻落实。由于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变得很困难,教学效果无法保证。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改为小班上课。(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针对性和应用性很强的技能,纯粹靠课堂讲授很难使学生掌握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技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大量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在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习得和内化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技巧和要领,感悟和体会英语学术论文中得体、恰当、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所以,教学模式中应包含学中练,练中学,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升华、不断内化的环节和过程。为了方便学生获取大量的阅读资料,可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论文资源,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领域国际著名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了解当代学术界的语言风格和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写作规范。另外,结合合作教学、任务教学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论,针对目前大学生学术写作现状,探索并构建适合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关注、接触、认识、掌握、运用英语学术文体语言,并用其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

6 结束语

中国学生写英语学术论文面临两道难关:英语语言关和学术写作关。如何通过英语学术写作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术写作水平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重而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所提出的关于目前英语学术写作课程的改进建议是积极的,对目前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学者提出更多的好建议,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使其真正地成为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型人才的课堂。

参考文献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163-167.

[2]Hyland K.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5:16-49.

[3]Huang Juchuan.Publishing and learning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Perspectives of NNES PhD students in science[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33-44.

[4]马光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5]徐有志,郭丽辉,徐涛.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转月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调查[J].中国外语,2007,4(4): 47-51.

[6]黄建滨,于书林,徐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调查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31-34.

[7]韩金龙.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1,(4):35-40.

[8]顾飞荣,施桂珍,高圣兵.博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合作完成任务法”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8,(2): 41-43.

[9]张桂萍.“任务教学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与英语科技论文作者的学术交流培养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的个案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18-22.

[10]孙蓝,陈纪梁.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4):66-71.

[11]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1):59-64.

[12]Reiss K.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C]//In Andrew Chesterman(ed.)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1977/1989.

[13]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1994:179.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创生学术的有机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它包含学术、学术环境与学术人员三个基本要素。就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而言,学术乃大学之灵魂;自由乃学术之土壤;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遭遇了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出现了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与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中国大学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必须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学术生态。

关键词:大学;学术生态;理想;现实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科规划课题“研究生收费及资助机制研究”(XJK06QJG005);湖南省教科“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调查研究”(XJK012BGD013)。

作者简介:冯君莲(1972-),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大学学术生态影响着高校内部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大师的诞生、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产出等核心问题。构建大学学术生态,是启迪创新思维、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文化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些学术生态问题,致使大学学术生命力下降、学术土壤贫瘠,甚至出现学术造假、学术泡沫等学术腐败现象。因此,高度重视大学学术生态的研究,深入分析学术生态的理想和现实,对于修复学术生态、加强学术生态建设尤为重要。

一、学术生态及其理想

学术,学问之术,学习之术,可以理解为专门系统的学问和研究活动。它是人类知识的理性反思和系统总结,具有研究性、权威性、合理性等特征。生态,从本意上讲,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学术”和“生态”糅合而成“学术生态”,便被赋予了更加深刻而丰富的意义,饱含了人们对于学术界呈现和谐健康的发展状态的美好期待。有人认为,学术生态是指由学术主体、学术客体以及软硬件环境等元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学术系统[1]。学术生态是由“学术-教师一环境”构成的,以大学教师为主体,为实现学术活动目的所形成的动态系统[2]。学术生态被具体化为学术问题、学术人员以及学术研究环境组合成的相互影响的、动态的、特殊的社会生态系统。它不仅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的交换,而且还有知识、思想和信息的交换[3]。因此,学术生态特指学术共同体追求学术的有机环境,意蕴学术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创生过程[4],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且学术系统内部包含学术、学术人员、学术环境三个基本组成要素。理想的学术生态是学术内外人士对学术的美好期许和追求,是学术客观存在的健康状态。

学术乃大学之灵魂。学术作为大学存在之根基,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的本质属性[5]。它占据学术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必须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为学术而学术”绝非指单纯地追求学术成果的产出,绝非千方百计地制造学术问题,或是处心积虑地把研究成果的价值扩大化。“对大学来说,学术一旦不成为核心价值或中心目的,那么,它必然就会成为某种手段或工具,成为谋取大学外围价值和副产品的手段。一旦学术及其教学成了手段,那么这些人员就可以反过来支配学术研究和教学,从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服从于他们,直至为他们的利益服务”[6]。“为学术而学术”就会沦为学术人员评定职称、申报课题、获取社会资本等外在目的庸俗工具。这不仅造成学术研究资源浪费,学术垃圾遍地开花,而且酿成学术浮躁、价值扭曲的社会风气。所以,“为学术而学术”体现纯粹学术追求,不掺杂外在附加目的,其本质是探索真实的学术真理。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从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的演变,我们就会发现,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大学永恒追求的主题。从热衷于高深学问的教会人士,到自发组成的学术行会,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术的探求始终是推动大学产生与改革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的灵魂所在[7]。同时,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几百年的活力和生机而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从事专门高深学问的研究,将学术研究作为价值追求,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学术殿堂。学术也是学者的生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坚持为学术而学术,以真正有意义的学术研究为导航,使各种学术生命与环境共生共荣、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在当前形势下,构建理想的大学的学术生态,不仅有利于学术的繁荣与学术创新,更有利大学自身的良性发展,使大学更好地履行各项基本职能。

自由乃学术之土壤。大学学术生态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自由的学术环境。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多种要素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有研究者将学术环境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分,其主要内容有学术制度文化、学术权威、学术群体、学术管理和经济收入等五个方面[8]。还有研究者将大学的学术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9]。通常而言,学术环境可以理解为影响学术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例如学术研究的设备条件和资料条件、学术评价体系、学术制度等等。硕果的收获离不开优良的沃土,学术环境好比学术生态中的土壤。但是,笔者以为,学术生态中,自由是品性最高的环境,是无法用制度与物质进行量化与检测的至高无上的环境,是学术人员进行学术探索和研究的必要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曾提出“兼容并包”。因为,自由的学术环境具备极强的包容能力,它能够包容多种多样的学术见解,包容后起之秀、包容门派之争、包容错误与谬误、包容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甚至包容所有的对立与矛盾。这种环境才能成就大学问,铸就大事业,更能孕育出“大楼”内的大师。离开学术自由的支撑,学术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托。从事学术研究是一项费时费脑的智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唯有在自由灵活的场所中才能保证研究人员身心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从而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术人员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真正拥有追求真理的自由。于是,其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状态才能处于最佳水平,有利于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酝酿和诞生。

真理乃学术人员之永恒追求。在理想的大学学术生态中,师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他们是学术研究的主导者,是学术问题的发现者,是学术成果的制造者。师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其具备学术探索的能力,保有对学术探究的无限热情,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导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这个群体所具备的学术研究能力代表着整个学术生态系统的学术力。同时,在整个学术生态系统内,学术人员必须坚持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赫钦斯曾说,“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那么,学者远离学术,就预示着学者失去了“生命”,学者将如行尸走肉般穿梭在学术界。师生把对真理的崇尚当做毕生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重要内容。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各种认识与思想在此汇集碰撞,真理在此探索诞生。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毋庸置疑,大学是个诞生真理的地方,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在这里只有真理才有发言权,谁掌握真理谁才有发言权。师生是大学中引领学术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探索真理的中坚力量。雅斯贝尔斯谈到追求真理时的学术责任问题时指出:“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10](p139),“大学的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尽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斗争,而彼此之间却并没有生活的竞争”[10](p170)。学术人员对真理的追求是学术生态的永恒追求,是保证学术生态之纯净,学术殿堂之神圣的精神动力。以真理为终,并非排斥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恰好相反,人才培养与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大学最崇高的真理。人才培养在“以真理而终”的信念中实现。因为,在所有的学术成果中,人才是学术生态中最重要的产出成果,人才更是学术人员永恒的价值追求。这是大学学术生态的最大真理。众所周知,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与科研相统一的人才[11]。从大学的职能履行来说,人才培养乃大学的最基本的职能,“育人为本”是学术人员的行动指南。坚持育人为本,不仅是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是评价大学教育质量和学术人员教学成果的有效标准。换而言之,学术人员倘若丢失这一根本职责,大学也陷入名存实亡危机;学术人员失去了“育人为本”这一准则,也意味着学术生态系统的瓦解。

二、学术生态的现实境遇

反观当前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出现部分失衡,甚至面临种种危机。目前我国学术生态中存在着大量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也存在剽窃、造假、快餐化、泡沫化等一大堆汗颜的事例[12]。当务之急是正面现实、深入探究、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应对策略。

(一)学术环境的功利主义

学术环境是学术赖以生存下去的生命基础,缺乏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大学的学术生态中,学术环境具体细化为科研条件及科研资料设备等硬环境;还包括学术制度及学术评价体系等软环境。从硬环境来看,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技术设备极大改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学术环境整体呈现优良状况。然而,软环境受外部社会风气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今官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盛行,使得整个社会环境陷入一种极端窘况的境地。此类不良风气已经渗透至学术领域,学术人员的学术方向偏离规范轨道,造成了学术环境的异化。这种学术环境的异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竞相角逐与博弈较量中,致使整个学术生态进入一种压抑或萎靡状态。这种被压抑或萎靡的学术生态的典型表现是学术的行政化,以行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管理学术事务,行政严格控制着绝大部分学术事务的管理、审批和监督。同时,在这种备受束缚的学术环境下,学术环境的质量严重地受到影响。例如,学术评价体系固化造成学术粗制滥造、成果鱼龙混杂,同样导致了学术环境的污染。在学术研究经费方面,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支配权,这就导致学术研究往往以迎合政府需求为目标,从而具有丧失对真理的追求与学术自由的风险,学术人员成了“戴上镣铐”表演的舞者,他们人微言轻,话语权力消弭,社会地位边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学术传承与创新受到遏制,整体的学术生命力受到限制,学术环境变得严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充其量成为政府进行判断或选择时提供学术论证的“诠释者”。

(二)师生的学术浮躁情绪

师生是大学学术生态中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是学术生态内部最为活跃的因子。正如哈佛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大学师生同样注重以真理为友,并将探索真理看做是毕生的理想与追求。学术人员的价值偏离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员其行为偏离了本应坚守的以学术为主、以真理为目标的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普遍追逐金钱和权力的背景下,功利主义这股风潮同样冲击着大学的学术生态。学术人员逐渐忽视高尚人格的塑造和良好修养的养成,开始功利浮躁、学术行为的失范、染上不良的学术风气、偏离探寻真理的正确轨迹,走向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机会主义道路。如部分研究人员丢掉了耐住寂寞、潜心研究的精神,一味强调学术成果的数量而忽视学术成果的质量,甚至抄袭剽窃或是低水平重复。有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自我约束让位于自我沉沦,严于律己裂变为自我放纵,甚至逐步滑向学术腐败与违法犯罪的泥潭,玷污了学术的纯洁高雅,动摇了学术的道德基础,扭曲了社会的公平正义[13]。在这种学术生态中,学术人员在错误的价值导向下从事学术研究,所产生的学术“成果”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生态中的废品垃圾。当学术人员的价值出现偏离时,学术主体逐渐抛弃追求真理的使命,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偏离学术正轨。他们往往容易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远离学术道路,学术主体不再把追求学术作为自己的中心价值,学术不再是目的,而是沦为攫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学术人员不再关注真正的学术问题的存在与研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在价值偏离的影响下逐渐淡忘,进而致使知识分子学术人格贬损与道德缺陷的恶果。

(三)学术繁荣背后的泡沫现象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教育的投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得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于是,大学学校的学术生态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更是居世界排行中前茅。学术探讨、问题追踪、科学研究在我国大学中得到极大的提倡和鼓励。更有甚者,部分大学把科研成果与晋职、评优、奖励、福利待遇紧密挂钩。学术研究的重视与盛行,学术生态系统中的“胜景”着实让人惊叹。然而,在这种学术异常繁荣的背后,学术的真正价值又该如何探寻呢?这种景象真的是我国学术生态的真实状况吗?学术生态中,学术作为大学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学术的核心价值正受到了冲击,“为学术而学术”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病变。我国的学术生态中出现了一些“学术失真”的现象,学术生态中的繁荣景象似乎是一种“假繁荣”。部分学术人员甚至将“为学术而学术”演变成获取无谓的学术成果的手段,致使许多学术研究的假问题在学术生态中滋生开来。学者们的学术研究并非直指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能达到学术的成就肆意伪造学术问题。一些研究人员为了职称、金钱、权力而进行的快餐式学术编撰活动,以至于学术生态中产生了大量不存在真正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这就势必导致学术生态系统中学术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失衡。据报道,我国近年来SCI论文数量明显增长,平均每4.74年增长一倍,论文数量占世界的份额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每5.98年增长一倍。但同时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们的论文被引用频率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最近几年呈现下降的趋势,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14]。可见,当前琳琅满目的学术成果实际上包含着学术真假难辨,隐含相当部分的泡沫,是一种虚假繁荣。这种盲目的为学术而学术的行为,为追求学术成果数量而导致了学术生态失衡,严重影响学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良性循环,潜伏着各种学术危机。

三、学术生态的现实超越

在仰望理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踏实解决眼下学术生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的学术生态的现实不容乐观,在认清学术生态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寻找各种应对策略才是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超越现实,构建出理想的学术生态,使学术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一)以学术为中心,倡导为学术而学术的理念

学术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身份标志。学术具体而言是以高深的知识为内容,同时也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是围绕“知识材料”建构的学术组织,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发现,保存,提炼,传授和应用知识这个组织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15]。以学术为中心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以追求什么样的知识,是实用知识、还是普遍知识以及自由知识。追寻什么样的知识即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术环境和思想氛围。在纯洁明净的学术环境中大学精神得到弘扬,无论是作为学术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生,呼吸着自由纯净的空气,受其熏陶,必将得到心灵的宁静。以学术为中心而形成的大学精神,是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真实、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的心智本性”[16]。学术本身也就是大学的目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学术人员不仅获得知识的累积,重要的是独特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以及责任意识的建立。因此在学术生态中,坚持真正的为学术而学术,研究真实存在的学术问题才是保证学术可持续发展之根本。第一,倡导为学术而学术,这就要求学术人员要严守学术规范,遵循学术纪律,不断激发学术研究思维,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第二,在真实学术问题的导向下,学术生态内部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查学术虚假问题。相关学术管理部门必须尽快制定反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确保惩治学术腐败有法可依。第三,还要尽快完善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实行双盲评审,以保证学术问题的真实性,创造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

(二)加强个体学术修养,坚守大学教师的精神自治

学术人员作为学术生态中的学术主体,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学术修养是学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有力保证,而学术创新能力却是创造学术新成果,繁荣学术生态的核心驱动力。教师在高校里属于较为固定的群体,他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态度对一所高校的学术风气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学术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自觉[17]。一所具有大师存在的学校所引导的学术道德是高尚的,学术氛围是浓厚的,可见良好个体的学术修养是集体学术道德形成的前提。但是在大学的学术生态现实中,部分学术人员由于学术修养不高,在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脱离了学术轨道,放弃了“学术人”的精神追求,成为了学术生态系统中劣质品、仿冒品的“制造者”。鉴于此,第一,学术人员要有效加强自身的学术自律,坚守学术品格。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人员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承担学术责任,使学术活动达到为全社会谋福利的目的。第二,学术人员要精神自治,守护自身的精神领地。在利益获取与道德沦陷面前,学术人员能够摈弃利益诱惑,成为学术生态系统中的“精神守望者”。“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其学术操守与道德自律是非常必要的。没有个人的道德自律,任何坚固的城墙都会坍塌”[18]。第三,学术人员要正确定位,理性选择学术目标,自主寻找学术资源,通过有效开展学术活动,不断积聚自身的学术实力。第四,学术人员需要“自我反省”。学术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不仅需时常反省,及时认识自身的错误,以致不被耀眼的光环所笼罩,而且也需对“他者”的反省。“他者”包括外在的学术繁荣、学术霸权。学者的精神自治是个体学术修养的最佳状态。

(三)净化学术环境,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

学术环境是大学的生命基础,它构成了大学存在的合理条件。大学职能的实现、大学的发展都有赖于这样的学术环境。不同的学术环境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高校学术发展和学术人员的发展、促进大学的自身发展,关键是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19]。学术环境是大学的土壤或根基,需要得到保护和营造。然而在现实的学术环境中,缺乏合理的学术评价理念是导致学术环境异化与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净化学术环境,必须营造自由的学术生态。第一,淡化学术评价的指标概念。在当前学术环境中,现行的学术评价明显过于强调指标体系,而评价指标体系又过于量化。这是一种粗糙、简单的作法,必须予以革除。评价体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与民主的原则,坚决杜绝“暗箱操作”。第二,学术评价要注重伦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术人员的学术体验,及时关注他们的需求,减少不符合实际的规则或要求。往往不合理的规则容易造成不合理的行为,伦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学术评价权力下移。从评价机构的构成来说,机构不宜集中到学校,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机构成员应由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专家组成,开展独立的评价活动,对于学术人员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必须予以公开。四是学术人员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成果统计时,不得以过于量化的硬性指标进行衡量。此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复杂的学术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思维活动数量化,评价活动形式化。对于学术成果的评价应该把重视研究过程与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反应结合起来,不能单一地以学术成果为标准对学术人员进行评价。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将学术环境中的内部监督(学术团体)和外部监督(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学术评价体系的过渡僵化,使评价方式走向多元化,学术环境得到净化。

参考文献

[1] 张启强.学术生态与学术可持续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4):110-111.

[2] 吴兰平.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学术生态[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6):94-97.

[3] 李中赋.关于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C].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合肥,2007:86-92.

[4] 张敏.“学术生态”概念之诠释[J].考试周刊,2011(44):164-166.

[5] 荆建华.论大学和谐学术环境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77-81.

[6] 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39.

[7] 王光荣,王端.我国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的透视[J].教育文化论坛,2011(3):20-24.

[8] 唐安奎.论大学学术环境与基层学术人员的成长—学术生态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 90-93.

[9]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未来与发展,2000(6):55-58.

[10]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170.

[11] 韩秋莹,牛金成.大学回归育人本真的路径探微[J].现代教育管理,2009(5):8-10.

[12] 向燕.从德国古典大学观论我国学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21-122.

[13] 范松仁.大学学术不端现象探源[J].大学教育科学,2011(1):11-15.

[14] 姜朝晖.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生态—基于功利主义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1(4):25-27.

[15] 王怀宇.教授群体与研究型大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52.

[16]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17] 祝木伟.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伦理生态诉求[J].江苏高教,2011(4):28-30.

[18] 朱新梅.教育腐败与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23-26.

[19] 戚业国,宋永刚.论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J].江苏高教,2004(2):16-18.

The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y

FENG Jun-lian

Key words: university; the acade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deal; reality

(责任编辑 陈剑光)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思路对策

一、关于学术诚信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从文字上讲,“诚信”是由“诚”、“信”两字所组成的一个合成词。《说文解字》卷三上:“信,诚也。”“诚,信也。”诚、信两字都有诚实不欺之义,可以互训。二者的区别在于,“信”略重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践履一面;“诚”则着眼于反身自成的人性实现和人的本真存在之完成一面[1]。在“诚信”这一概念中,二者互证互成,表现出一种诚内形外、内外一体的整体意义结构。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意思是说,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要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

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如德国的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著作《论学者的使命》中认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的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2]。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但其实,是人格。”[3]西方的诚信道德是以理性为依据、契约为表征和法律为基础的。

学术诚信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学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与学术事业的内在特征有关,并随着学术本身的发展和学术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就学术诚信的本真含义看主要有两层含义:学术行为主体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学术诚信的“诚”,是指学术行为主体要真诚,真实,不自欺,不欺心,强调内心的自我道德修养和操守,要做到“诚”,那就要求真,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媚俗、不空谈、不编造数据、不捏造事实。学术诚信的“信”,主要是指学术行为主体对其他研究者及其科研成果要讲求信用、信誉。研究者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不能搞学术垄断和学术霸权,也不能互相猜忌。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用了他人的观点和资料,就要表明出处,这也是对读者的尊重和讲求信用、信誉。

诚实守信是学术行为主体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最重要的学术行为准则。

首先,对研究的准确真实性负责。要确保学术研究的信息资料、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结论的真实性,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不篡改、不抄袭,在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有责任和义务及时修正。

其次,对文献引证的真实准确性负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利普森教授写了一本学术规范的论著——《正确引用》,专门讲述了引用的各种规范,其中包括:无论你是否同意他人的著作和思想,当你运用他人的话时,你就必须使用引号和引注,而使你的表述令人信服;当你要把你分析、叙述和得出结论的基础材料介绍给读者时,你就必须使用引号和引注;当你要引导读者查找你所引用的资料而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检查时,你就必须使用引号和引注,他们可能有兴趣来确认你的作品和成果,或者向你的研究提出挑战或者只是为了对你的研究做更深的研究。总之,这些引用彻底暴露了你的资料来源,这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你的学术诚信来讲非常重要[4](笔者译)。

利普森认为,引用的正确本身就包含了诚信。一些是你做的原创性工作,你需要对它负完全责任;一些是他人所说的话语、思想、数据、图画或其他方面的工作,你需要公开和明确地承认它。如果你为了说明你的研究过程、解释你的主题,或证明你的结论,而必须仰赖他人的工作时,你就需要确切地说明这一点[5](笔者译)。

第三,对署名的准确真实性负责。署名要实事求是,署名的排序应经过合作者同意,未参与者不得署名,不得故意遗漏具备署名资格的合作者,在网站上发表的科技论文,不得以笔名、网名、化名或绰号等署名,必须用真名实姓[6]。

第四,信守约定和承诺。学术活动的学术主体应当全面履行合同的约定和承诺,如杂志社应就是否同意在网上公开发表及被其它网站使用等征求作者意见。

近年来,学术诚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而且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出版,这是我国学术研究发展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国际接轨的前兆。

二、关于学术不端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

学术不端又称科研不端。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认同的是美国对科研不端的定义。1989年,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国家委员会对科研不端行为给出的最初定义是:“在计划、完成或报告科研项目时捏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或其它严重背离科学界常规的做法。它不包含诚实的错误或者在资料解释或判断上的诚实分歧”[7]。在后来的实践中,人们对“其它严重背离科学界常规的做法”产生异议,认为其过于宽泛,不易把握。2000年,美国白宫的科技政策办公室正式公布了现行的“共同定义”(common definition):“在立项、实施、评审或报告研究结果等活动中捏造、篡改或剽窃。”[8]简称FFP。

我国对学术不端的定义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科技部在2006、2007年,教育部在2009、2010年等分别发布了规范学术行为的制度规定:学术不端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科研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伪造注释等违反学术规范,破坏正当的学术活动程序,损害组织或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9]。

(二)学术不端的表现

学术不端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捏造篡改,捏造就是无中生有,篡改就是用作弊手段改动观点、数据等行为。如上海交大汉芯造假案。200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接到对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等人涉嫌造假的举报,后得到证实。陈进在2002年8月从美国购买芯片,打磨之后加上印有“汉芯”字样的标示,并提供“由国内设计、国内生产、国内封装、国内测试”等虚假证明材料。2003年,“汉芯一号”问世,陈进以此申请多项科研项目,骗取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

二是剽窃抄袭、窃取别人作品的行为。如德国国防部长古滕伯格论文造假案。2006年,古滕伯格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法学院完成博士论文,2007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被发现其论文存在严重的“系统抄袭”。2011年2月23日,拜罗伊特大学宣布收回其博士学位,2011年3月1日,古滕伯格被迫辞去德国国防部长职务[10]。2009年5月,《中国青年报》披露了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的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除了改变作者名字,并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之外,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完全一样,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被抄袭的论文是南京财经大学的研究生袁某2006年答辩的一篇硕士论文 《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抄袭”的一篇硕士论文是研究生曾某2007年答辩的一篇硕士论文《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11]。2009年6月,《中国青年报》又披露了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的硕士论文抄袭案。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的胡春林的硕士论文与2003年入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的广西大学的黄晓慧的论文比较,除了“致谢”不一样外,两篇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12]。

三是违反科研伦理,是指在学术活动中,学术行为主体(个人或者组织)违反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侵犯他人或合作者权益的行为。如在医学实验中,违反知情者同意与知情选择原则,侵犯受试者人格、隐私权等权益的行为;在动物实验中,违反动物实验伦理,虐待实验动物的行为等。如2004-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违反科研伦理、捏造篡改实验数据案。2004-2005年,黄禹锡两次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分别宣称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一时轰动全球。韩国授予其“最高科学家”、“科技勋章”、“创造勋章”等荣誉, 并向其研究小组提供了数百亿韩元的研究资金。2005年底,“黄禹锡神话”破灭。2006年,韩国首尔大学公布核实结果,证实黄的论文的11组胚胎干细胞系中,有9组纯属编造,只有2、3号干细胞系存在,但不是用患者的体细胞培养而成,而是利用受精卵胚胎干细胞培育而成。随后,黄及其与此案相关的其他6名研究人员获得的勋章和奖章被收回,并以侵吞研究经费罪、非法买卖卵子罪,被二审判决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二年执行[13]。

四是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违反法定或约定的再次投送期限,将同一作品、用同一种语言向两个以上的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行为。重复发表,是指著作权人将本质上相同的作品改头换面或将其内容分解成多篇稿件再次在报纸、期刊上登载的行为。有的是同一文章在不同的杂志同时或先后发表。

五是不当署名,是指学术成果署名与其学术贡献不符的行为。如将上级领导、提供学术资金者而未做出实质性学术贡献的人按照职级高低、人际关系排序署名,以及擅自将专家学者署名在自己的作品上等。如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14]。

最后,其它学术不端行为,如虚报冒领科研经费、设备,故意损坏、强占或扣押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须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数据、软件或其它与科研相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判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骗取科研奖励或荣誉等[15]。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术不端也会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对此,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出相应的学术规范。

(三)造成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如追逐利益、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冲击了学术界,学术成了某些人追求名利的敲门砖,价值观扭曲成为学术不端的根本原因。

二是学术规范教育不到位,部分学术主题缺乏学术道德的系统教育,恪守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如有的学生和刚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则,不知道什么是学术规范,缺乏正确的学术行为的系统指导,对学术规范的认知有限。学术规范的教育就是引导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具体怎么做才符合学术规范。

三是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如一些学校将论文发表数量与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及奖励等级、奖金直接挂钩,引发一些人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导致学术造假。如井冈山大学的两名讲师,2年内在 SCI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70篇。调查还发现,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的论文为279篇。与这位作者相比,井冈山大学这两位讲师的发文数量还算比较少的[16]。可以说,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是学术不端的制度因素,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源头祸水。

四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证和制裁力度不够。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如老师或学生的作业、论文经软件检测查出存在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按照一定的程序,当事人很快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我国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上存在着取证难、诉讼时间长、赔偿金额低、人力物力投入大、人情关系多等问题。

五是学术不端行为风险成本低,利益收益大。当“利益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时,就会促进某种行为的发生。

六是杜绝学术不端的技术和服务跟不上科技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跟不上网络快速发展的形势。目前,我国的论文查重软件有多个不同版本,查重结果不一样,这为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这些仿照国外的查重软件尚不科学、不完善,导致一些学生被无端延期毕业或不能毕业。另外,查重缴费使所谓的查重软件成为某些单位或个人牟取暴利的工具。

三、关于学术规范

(一)学术规范的定义

规范通常是指人的行为举止应当遵循的规则和标准。“规”是指画圆的工具,如圆规,常和“矩”字联用。“范”,本意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常和“模”联用,模范的引申义就是标准、榜样,即值得学习和效法的人和事。《孟子·离娄上》云:“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就是说没有规矩、秩序和规范,什么事也做不好。比喻做事必须遵守规则,符合标准。《荀子·儒效》中有“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意思就是说,君子的言论要有界限,行为举止要有标准。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总是与规范相联系。因此,规范可以理解为,人的行为活动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和判断其好坏的一般尺度。规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时时处处存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定义: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是学术共同体成员从事学术活动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是保证学术共同体成员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它从学术活动中约定俗成地产生,成为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17]。

学术规范的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行为的主体,是学术活动的实施者,包括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团体,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学术活动的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各学科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的活动等;三是学术规范的内容,包括明确规定的法规制度、方针政策、技术标准和活动程序,也包括道德要求、约定俗成的学术惯例等[18]。

根据学术规范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国家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制定的权威公正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学术活动行为准则。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学术规范必须是权威公正的,二是大家都愿意认同并共同遵守。

(二)学术规范的分类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将学术规范划分为:选题与伦理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规范等。该分类方法与学术活动密切相关,紧贴实际。

如果我们以对学术活动指导调节的性质、范围和制约强度作为分类标准,学术规范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型[19]。

一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以法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行为主体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规范是学术活动的法律底线,是规范学术行为的“刚性”标准,是各种学术规范中最严格的规范,对学术活动具有显著的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是政策规范。政策规范是指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的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一般有方向性、指导性、原则性和实效性特征。主要有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如《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等。

三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以道德调节和影响学术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的总和。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自尊自立,塑造人格风范。

四是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指以技术要求的形式,调整学术活动中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的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建立标准及其体系予以实现,主要形式有规格、指标、程序、准则等,具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固定性等特点[20]。技术规范有国际、区域、国家、地方等标准。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约束力可以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如药品、食品、卫生标准,试验、检验标准等。推荐性标准即通过推荐、鼓励倡导等方式实施的一种技术规范,如《学位论文撰写规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点符号用法》等。

五是内部规范。内部规范是以社会组织或团体系统内部要求、行政管理措施的形式,调整约束本单位内部人员关系的规范的总和,如各高校自行制定的研究生学术规范等。内部规范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其它规范的重要补充。

四、学术诚信、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的关系

从以上有关学术诚信、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者内在的关系。学术诚信是学术规范的内在根据、基础和目的,是防止学术不端产生的道德防线。没有学术诚信或者说不讲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就会大量产生,而学术规范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也没有制定的意义,更无遵守的必要。

科学的学术规范能够反映学术活动的规律,为学术活动主体开展学术活动提供公正、合理、有效的遵循依据,为他们提供符合学术活动规律性的、科学的思想行为指导,应该成为或者说必须成为学术界行为主体共同遵守的各项行为准则。同时,学术规范本身对学术行为主体具有教育引导、约束调节、预测警示的作用,能够保障学术行为主体的学术活动免受打扰,保护学术行为主体的权利不受侵害。可以说,学术规范既能够调节和影响学术主体的行为,又能够调节和约束学术主体的思想,能够引导学术行为主体形成科学的学术价值观和正确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行为方式,不断增强学术行为主体的“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使行为主体逐步形成自我管控、自我矫正的意识和能力,由“必须遵守”内化为“自觉遵守”,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养成习惯”。

因此,学术规范是学术诚信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保障,学术诚信只有通过学术规范才能表现出来。学术规范是捍卫学术诚信、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的方法和手段。

学术不端是学术不诚信的外在表现,也是违反学术规范的外在违法现象。学术不端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现象,诋毁了学术声誉,破坏了学术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浪费了科研资源,严重地污染了被称为社会净土的大学,污染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如四川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陈明芳同志,多年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墓葬,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有时要攀登悬崖绝壁,跋山涉水,冒生命危险,克服多种困难,用十年时间写成了一本“悬棺葬”研究著作。但后来有一位从来不接触悬棺葬研究的研究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也写了一本同样内容的书《魂归峭壁》,出版后还得了奖。陈明芳把这本书与自己的对比,绝大多数属于抄袭,有的连字句也未改动[21]。此外,一些院士捏造、校长剽窃、博导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屡见报端,如果都这样谁还会去真正地搞学术?不治理学术不端,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将难以健康地发展下去。学术不端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因此,全社会必须倡导学术诚信,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体系,使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成为有效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的道德屏障和法治武器。

五、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国内外不少防治学术不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和借鉴。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标准上把握学术不端的“脉”和“度”

结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的实际,科学制定学术不端的标准,正确把握学术不端的“度”,对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很重要,而且这个“度”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发展。否则,打击力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阻碍学术事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我们思考防治学术不端的思路和对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高校的学术道德行为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学术道德评价体制。学术不端行为与扭曲的学术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过度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容易促使某些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甚至铤而走险做出学术不端行为。应在考核评估中避免“一刀切”,建立“和而不同”的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的考核机制,抑制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激励师生通过扎实的研究工作获取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其次,完善高校学术道德监管体制。公开透明是暴露学术不端的最好方式,搭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成果公开透明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保守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将教师和学生的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在国家权威的网站上发布,供全社会查询和监督,将高校的学术成果全部暴露在诚信、公正的阳光下,而阳光下学术不端的罪恶就很难发生。

第三,要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和处理程序,建立独立的工作机构对学术不端进行调查和处理,既要做到快速严肃处理,又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从而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纠错机制。同时,我们也要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权益,制止不负责任的“诬告”和“恶搞”。

最后,要从法律上强制约束高校的学术行为。笔者去过美国两次,分别在两所知名大学作访问学者,感觉美国法律规则很多很严,而且人们遵守法律规则已成为习惯。如学生考试作弊或论文作弊,甚至平时作业作弊,一般都会被开除,情节轻的会留校察看。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也应该法制建设一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将有助于遏制学术不端,净化学术环境。

(三)从技术和服务上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开发一个权威的、供全国所有公民,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的查重软件。每年有那么多研究生、大学生要毕业,毕业论文都要被学校查重软件检测,不少杂志在发表文章之前也要查重,这都需要花钱。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技术手段的割裂,导致了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奇怪教育现象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我国特有的“学术市场”对学界同仁和广大学生实施的一种金钱“抢劫”行为。

(四)从教育上加强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教育是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对学术规范的无知和意识薄弱是导致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学术规范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术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培养他们学术道德素养的前提,是建设高校学术道德体系的根据,更是营造健康良好的高校学术道德环境的保障。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尽快出版一部全国统一的学术规范指导教材,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的学术规范教育。

应强化诚信教育,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岗前培训和学生学业教育的必备课程,引导师生克服投机取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树立崇高的学术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不断规范师生的学术行为,促使其内化为自觉的学术行为习惯,并成为高校师生薪火相传的学术文化传统,从教育的源头上防止师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景林.诚信的本真涵义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2-01-31.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24/17/211958_

14297738.shtm.

[3]杨玉红.是人格,造就伟大科学家[N].新闻晚报,2012-12-18.

[4][5]Charles Lipson.Cite Right[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p3,p3.

[6]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术监督管理办法[EB/OL].[2011-08-12]. http://www.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110630/t20110630_642579.shtml

[7][8]美国医学科学院,美国科学三院科研委员会.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M].苗德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译者序p6~7,p23.

[9][18][19]周宁宁.学术规范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p40,p2,p13~14.

[10]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宣布辞职[EB/OL]. [2011-03-05].http://xinhuanet.com/edu/2011-03/02/

c_121136897.htm.

[11]来扬.“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9-05-25.

[12]周凯.比“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还要牛[N].中国青年报,2009-06-01.

[13]首尔大学公布最终报告,黄禹锡干细胞成果全是假[EB/OL].[2006-01-11].http://www.chinadaily.com.cn/gb/doc/

2006-01/11/content_511296.htm.

[14]辽大副校长论文涉嫌抄袭:他们伤害了中国学术[N].东方早报,2009-06-15.

[15]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学术道德规范(试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p197.

[16]赵亚辉,任江华.两年高产70篇论文的背后[N].人民日报,2009-12-30.

[17]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p2.

[20]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p8~15.

[21]陈明芳.抄袭剽窃的一大奇案——评罗二虎著《魂归峭壁》[EB/OL].[2001-12-1].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397&type=1001.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大数据在实现全球范围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盗版、剽窃等各类侵权案件的发生。文章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了目前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所面临的难点和困境,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意识层面入手,提出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的对策,以期为未来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大数据;版权保护;体系构建

【作者单位】李婷,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刘广登,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

數字出版是出版业和数字技术的有效融合。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各类信息数据还不足信息总量的25%,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16年,全球数字信息的存储已经超过信息总量的95%[1]。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日益深化,数字信息资源总量愈加庞大和复杂,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并将其应用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然而,在大数据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却面临重重困难,笔者结合实际谈谈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现状

在大数据环境和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出版产业日益兴起,在学术界广泛、热烈的研讨浪潮下,产业界也在积极致力于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开发应用实践[3]。美国著名的Datamatics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数字产业经营规模的案例;美国有名的视频门户NetFlix通过对旗下所有用户的观看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归纳分析出观众当前的观赏兴趣、爱好和方向,最终利用调研结果拍摄了广受欢迎的全球热门大剧《纸牌屋》。

然而,大数据环境运营下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并演变成制约数字出版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案例调研和数据分析对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出版的相关难点,包括风险操控、版权交易、技术开发、战略谋划等进行科学有序的研究。部分业内专家提出,在大数据支持下研发出的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市场流速高、安全保障低的特点,因此政府有关立法部门必须加强数字出版的法制规范进程。Lin Xie提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法制管理应当秉承“合理、均衡”的立法态度,既要保证版权的公正权威性,也要促进信息化在数字出版业的广泛应用[4]。国内部分学者和专家也提出,国内多数消费者对数字出版物的付费消费观念较为淡薄。鉴于此种社会情形,出版机构应当实施大数据深度科研经营发展策略,这样做既能降低数字出版产品的成本,又能够养成国内客户对数字出版物的付费消费观念。

二、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困境

1.侵权行为隐蔽化

在当代大数据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种类较为冗杂和多元化,其具有的信息流速快、产品种类多的基本特征,增加了数字出版产品的识别难度,尤其是在某类出版物产品中部分被授权的情况下。举例而言,在云分享技术的支持下,百度文库网站中录存的各类信息文档资源超过一亿份,全国50名作家和相关出版机构联合发表声明对百度公司进行侵权声讨,但由于数字出版产品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在现实网络环境运行期间,各类侵权行为仍然广泛存在且难以抑制。

尽管国内多数出版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已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但其业务方向仍然集中在出版内容。出版机构由于自身技术的缺乏,对大数据开发和挖掘的深度不够,因此目前还无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字出版物侵权行为的有效甄别和辨识。另外,出版机构在防范网络侵权行为的能力方面更薄弱——多数网站可以利用抓取或复制技术,对既有的数字产品进行处理并形成二次加工产品,随后在相应的网站进行发布。

2.网络维权难

在网络运营环境下,各类数字出版资源由于流速快、阅读受众广,因此维权难度也较大。在当今大数据网络的运行下,各类数字出版产品侵权案例种类复杂,数量巨大,而当下出版机构的技术能力远不足以实现对侵权行为的有效辨识和防控。另外,当前网络“避风港”原则(即《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数字出版物的侵权行为。例如,当前诸多网络热门小说被大量复制和转载到文档并分享至网站平台上,而拥有网站主权的开发者则可以利用“避风港”原则顺利逃过其安全追究,这样就造成了作者和出版商的权利被践踏的情况,各类网站侵权行为日益猖狂,数字出版物侵权防范难度也与日俱增。

相对于传统出版物的侵权行为而言,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出版物的侵权行为不仅具有无形隐蔽的特征,而且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另外,实施网络出版物侵权行为的成本较低,其完全无须纸张、印刷设备的支持,仅需一些网络技术便可以迅速、大量地实施剽窃、复制等行为。再者,实施违法行为的主体往往都是匿名身份,监管部门对其进行身份识别、信息验证取证的难度较大。以上各种客观情况的存在,加剧了防范网络侵权的难度。

3.个性化服务欠缺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怎样做到既保护出版权利人的基本权益,同时又能够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日益成为业内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当前业内,数字出版物产业发展在个性化服务模式开展方面较为落后[5]。例如,用户想要某出版物的部分内容,但由于当前数字出版物的管理机制,他必须支付整个访问权限费用才能转载,此种现象显然已经制约了数字出版物的发展,同时不利于挖掘微数据用户的市场潜能。此种障碍增加了用户通过侵权行为获取目标信息的违法概率。

当下现行的数字出版管理机制中,对于授权流程的管控较为严苛,主要表现为授权时限长,过程复杂,甚至将当前业内五大著作权组织起来,也无法保证其涵盖全部的版权类型。由于当前网络出版业内缺乏统一化、规范化的集体授权管理模式,因此导致了授权业务水平低下,组织程度不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侵权行为发生的次数。基于大数据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用户往往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类型广泛,数据量庞大,因此,主管部门必须致力于建立和改制全新的数字出版授权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网络数字出版市场的基本需求,也能够提高授权效率,推进数字出版市场的发展进程。

4.数据共享思想的挑战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运营的核心思想是信息数据大开放、大共享,其和传统的版权爆出机制完全相悖。不过由于受到现代大数据思想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版权所有人开始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的开发促进了区域范围内用户对数据的共享能力,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们愿意不收任何费用向广大受众开放自己的著作产品。在大数据运用和传统版权保护机制对立的现实情形下,有部分学者提出过于严苛的版权法律保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传播和科学技术的利用,因而应当对当前版权保护法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订。

在大数据网络运营的驱动下,数字信息的开放利用是一种必然趋势。当前,国内有诸多图书馆和社会期刊机构已着手尝试新型开放机制,它们向广大用户提供完全开放和共享性的网络数据,用户可以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对出版物任意进行复制、调阅和下载等操作,但唯一的限制就是务必要保证作品的完整性,不得进行部分摘抄或挪用。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出版版权保护机制的颠覆性革命。开放式获取实例的运用是对现代知识资源共享和免费利用的实践,它让广大用户和受众可以不受传统版权保护的限制,快速、自由地获取目标信息数据。

三、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的对策

1.立法层面:健全法律法规

当前,国内在规范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方面还未形成规范、科学的法律管控体系,其中涉及数字版权的法律情形限定,仅在《信息网络传统保护条例》中有所体现。尽管国内当下实行的一些法律体系对于挖掘网络传播潜能、保护相关方利益具有相当的法律意义,但要真正实现对未来大数据网络信息的促进意义还存在诸多漏洞。例如,根据网络运营“避风港”原则中的有关规定,网络运营商不仅可以对某些产权网站内容进行随意的抓取和复制,进而谋取商业利润,而且还能够有效规避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风险。此种情形的存在,不仅严重侵犯了作品主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制约了国内数字出版和网络运营市场的发展。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机制的建立,政府主管部门应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基础之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在网络监管方面,要明确数字出版模式的法定侵权行为方式、责任追究以及罪行认定。另外,政府主管部门还要针对不同危害程度的侵权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惩罚标准,严厉打击不法数字侵权行为。相关部门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当代网络运营中的效率优势,提前预防和监控各类法律侵权行径,有效提高法律对于侵权案件的前瞻作用,通过完善法律机制来促进数字出版事业的发展。

2.技术层面:加强技术保护手段

通过对相关技术手段、措施的研究运用,保证数字出版版权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也是大数据技术开发的一項重要功能。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研究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对使用用户进行授权认证,通过密码或序列号的方式确保被授权用户的真实可靠性。再者,应当实施网络数据抓取和恶意下载防控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其二,建立和实施网络数据路径追溯机制,通过网络控件的技术应用,对具备产权保护的各类数字资源进行路径监控,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可对其传播路径进行跟踪调查,并追究实施侵权违法活动主体的法律责任。

3.环境层面:改进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建立在传统出版模式的基础之上,数字出版可以对传统出版物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和归纳操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出版物的各种碎片信息进行拼凑、整理,进而获得具有相当价值的信息资源,例如消费用户群体行为的倾向、个体消费特征等,并通过预测结果发布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数字作品,促进市场消费。其一,根据广大消费群体的多样化市场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其二,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字出版市场进行消费预测和评估,实施精准营销策略,积极面向目标客户并不断推出市场适宜性产品。

基于当代网络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主管部门应适当地放宽对传统出版物版权的限制,甚至可以允许传统出版物在遵循CC知识产权的基本框架下,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转载。网络数字出版通常具备一定的广告营销内容,权利人可以通过用户点击广告消费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既能保证权利人利益的实现,同时也能够达到维护其版权的目的。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运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大数据对信息预测和挖掘的功效,通过模式创新获得更好的市场利润。

4.意识层面:强化各方版权保护意识

首先,当前国内数字版权存在版权保护意识不足、维权能力有限、行业监管不力等现象。具体而言,有些侵权行为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实施的侵权,而版权所有者由于维权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获赔低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往往主动放弃维权权利。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此种现状,主管部门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版权维权宣传工作,在广大民众中营造和建立自主遵守数字出版版权的法律环境。

其次,网络运营商是数字出版物信息使用者和版权主权人的中间枢纽,其在数字出版版权维护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一,它扮演着数字出版被授予权利的角色,它能够将各类数字出版物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传递给用户;其二,它还可能成为侵权行为的主体,出版机构将未经授权的数字出版物私自转载、销售给其他网络运营商,进而侵犯出版权利人的基本利益。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行为监管和监督力度,促使其培养自觉遵守出版版权的法律观念,还应积极引导网络运营商和广大消费群体的版权保护意识,通过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全力构建规范、持续发展的数字出版网络良好氛围。

四、结语

文章对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进行了研究,从当下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现状出发,对目前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立法层面、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意识层面出发,针对如何构建完备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文章认为,只有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技术保护手段,改进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强化各方版权保护意识,完善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数字出版事业朝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勤龙,马兆丰. 云计算环境中支持隐私保护的数字版权保护方案[J]. 通信学报,2014(2):25-29.

[2]张立伟,衣保中.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经济纵横,2016(7):69-73.

[3]杜永红. 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5(5):157-160.

[4]付婉莹,薛创.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6(11):95-99.

[5]杨海平,石蕊. 新常态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以江苏数字出版产业实践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6(10):33-36.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大学精神出现困境因而对大学德育工作产生着阻碍 作用。大学价值理想的失落阻碍着大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大学中功利主义的弥漫阻碍着大学 创 新精神的弘扬,大学中的顺从迎合之风阻碍着大学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为提高大学德育 工作 的成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精神环境的建设:应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为大 学的德育工 作增添浓郁的人文意蕴;应完善大学的学术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设良好的条件;应改 革管理体制,为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德育工作;困境;重建

一、大学精神的困境及其对大学德育工作的阻碍

1.价值理想的失落阻碍着大学人文素养的提高

大学是探寻真理、培育人才的殿堂,大学的价值理想就是追求人的心性的完善。这正如雅斯 贝尔斯所说的,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大学总是按照一定时代的理想,营造着一种有 利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价值并掌握着创造真理的智力。作为首要职能,大学的价值 理 想集中体现在其对人才的培养上。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强调对学生个性 的陶冶和心智的训练,是“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 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1]。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但当前,大学 的价值理想在专门化、职业化办学理念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失 落。这种失落主要表现为:在大学里,人们的道德感在降低,人们普遍缺乏一种道德内省的 品质和炽热的道德情感;责任感在降低,浮躁、虚假之风遮蔽了人们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及其 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崇高感在降低,从而削弱了大学对人类共同命运深切关怀的情怀和 精神品质,缺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卓越的品格。对于在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大学人来讲, 大学价值理想的失落必然阻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当大学的价值理想发生偏向之后,大学 固有的理性、道德、智慧、崇高等品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与大力的弘扬,其作为社会精神灯 塔的光辉就会黯淡,其精神引领的作用就会降低,从而也制约着大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2.功利主义的弥漫阻碍着大学创新精神的弘扬

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科学研究,大学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都需要遵循人才 成长的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因而必须超越功利的束缚。可以说,对功利主义的信奉,是 对大学精神和办学规律的偏离和亵渎。但使人忧虑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 不断发展,功利主义的思想也渐渐浸入大学校园,并在校园形成一种风气和氛围,对大学的 办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是办学目标上的功利。在办学资源普遍紧张而办学规 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许多大学脱离实际地追求实现功利化办学目标。许多大学在学校发展 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与其现实条件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包括学生个 人发展的需要及社会需要)相脱节、相游离,没有真正把学生确立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以 至于本来应该是直接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目标,逐渐游离于为提高学术水平服务 、为学校升格晋级服务之外[2]。功利化的办学方式势必影响大学对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二是学术研究上的功利。这主要表现为,课题研究目前已成为大学学术活动的主要动力及 方向标,因而过分重视科研课题申报中的等级和数量,并以这种所谓等级高、数量多来证明 学校或个人的学术实力与学术地位,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一种申请项目、写论文、评职称,再 申请项目、再写论文、再评职称的怪圈,从而也出现了大量的弄虚做假、抄袭剽窃、重复劳 动的现象。功利主义的弥漫,使人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丧失远见卓识,会泯灭大学探求真理的 勇气和品格,从而制约着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弘扬。

3.顺从迎合之风阻碍着大学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

独立与自由是大学的内在特质。这种独立性是由大学的性质与职能所决定的,它既 是社会长远利益的需要,也是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并在这种服务中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当然这种独立性并不是说不需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支持[3]。这也就是说 ,大学既要依靠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又不能完全依附于政府,而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与自 由意志,并以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责任感理性地对待社会及社会上 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但是,由于缺乏自治的传统与健全的体制,所以当 前 大学的顺从迎合之风就凸显了出来。一是立场的顺从。由于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为得到更多 和更大的支持,所以目前许多大学存在着唯上、唯权和唯官是从的倾向,遇事一味地顺从迎 合,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及批判的秉赋与品格。二是学术对行政权的迎合。在目前的以行政 约束为主导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作的大学里,政治化、行政化、官本位的倾向十分 严重,行政权力甚至主导着大学的学术研究,因而致使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权术而不是学术。 这些都使大学本来应有的自由平等与民主协商的本质特征变了味[4]。三是自 由氛围的缺失。大学本应崇尚自由探究,但目前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 种自由精神,管理上的官僚化、研究中的规划性束缚着自由的发展。社会要什么,大学就 给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也给什么。如此一来,大学不 知 不觉地被社会化、政治化、市场化了……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了即产即用 的知识工厂,大学与社会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学应该保持其清静思维的特质也因而 消失了[5]。 大学办学过程中的过份依附、大学立场的迎合、大学管理的滞后,都弱化着大学独立与自由 精神的形成,同时也削弱着大学德育工作的力度、深度与实际效果。

二、加强大学精神建设,推动大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1.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为大学德育工作增添浓郁的人文意蕴

自由地探究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性,是大学应追求的价值及 意 义。对自由、平等、民主、独立、批判、道德、责任和崇高等价值的信奉,对永恒意义的不 懈追求,是大学的使命之所在。为此,重建大学的价值理想,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学办学 理念,并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使之升华为一种精神,形成为一种浓厚的人文意蕴,使之成为 大学发展的精神明灯。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精神的方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大学 是 什么”、“大学向何处去”,一直是关于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体现着大学的精神 品质 。大学自产生以来,在长期的发展变迁中,正是由于人们对大学基本理念的坚守,所以大学 才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中播下理性、知识与智慧的种子,才能传承文 明,发展文化,张扬精神,烛照社会发展的方向。相反,如果缺失了对大学基本理念 的 坚守,大学就会蜕变成机关、公司或市场,就会失去大学之为大学的本原属性,大学就会因 缺 少大学精神而失去其方向标,从而黯淡无光。大学理念还制约着大学精神丰盈的过程。“大 学应该做什么”、“大学应该如何做”等问题,也是大学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它决定着大学 的办学实践及其成效,体现着大学的精神风貌。当今,大学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与 政 府、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政府、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及期望不断在提高。但大学是个学术 机 构,所以大学要清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既不能宥于“象牙塔”而脱离社会,也不 能过度地依附于政府而失去自己。大学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的教育理想,大 学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没有灵魂、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 这样,就会只有大学之名而无大学之实,就会只有大学物质之“壳”而无大学精神之“魂” 。在 一个缺失了大学精神之“魂”的大学校园里,德育工作的人文意蕴将无从谈起。因此,重建 大学的价值理想,使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地厚重起来,将极大地有利于大学德育工作的开 展。

2.完善学术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创新精神是大学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创新精神,至为关键的就是要 以科学的原则和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将功利主义思想赶出学术的殿堂。为此,必须完善学术 机制,坚守学术法则。一是要纯正科学目的,营造一个怀疑与批判的氛围。作为探索真理、 传播真理的场所,大学应唯“真”、唯“实”,不断推进人们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正确认识 ,发展科学,造福人类,不以获取名誉、地位和物质为自己的目标。在学术研究中,要以批 判与怀疑的精神审视世界与人类,而不应屈从于任何所谓的权威。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达 到自身的目的。二是改革评价体系,铲除学术活动中弄虚做假的土壤。起着导向、规范和激 励功能的学术评价必须遵循学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改变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的学术评 价方式,确立以学术组织为主导的学术评价方式,同时重视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 。要完善大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各自的评价标准,并使这种评价有其科 学而明确的依据。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规范评价程序,确保评价过程的严谨性、严 肃性和学术性。三是要改变完全规划式的研究模式,创设自由探索的环境。与其他科研机构 不同,大学在探究真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所以自由研究的空间 是 其天然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改变通过严格的目标管理手段来开展研究的模式,充分发挥研 究者个人的兴趣与专长,提倡具有学术决策权的研究人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合作研究 的关系,组成自由和谐的科研群体。这在基础研究领域尤为重要。学术机制的完善,有助于 形成一种积极的学术氛围,有助于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改革管理体制,为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代社会,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推动社 会和谐发展、民主进步的责任的体现,也是大学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在 大学,培育独立与自由的精神,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应把独立与自由精 神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之中来。为此,一是应科学界定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真正确 立大学自主办学的地位。要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以全面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大学办 学的自由权,即既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政策管理,又确保大学办学的自主性,从而改变政 府过多、过细地管理大学的僵化的体制,使大学的民主管理有其体制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应 科学地界定大学内部的行政管理权与学术管理权的界限,确立学术管理权在学术活动中的主 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大学应确立《大学章程》的权威,应以章程为准则来规范学校的行政 管理与学术管理,改变目前存在的学校行政方面过多地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以充分发挥“ 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充分尊重教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应正确处理决策层与教职工的关系,深化民主管理 ,保证教授们的学术权利,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要真正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 、 选择权与监督权,完善学校决策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要立足大学的发展,重视教职工在民 主管理中的作用,以形成一种统一领导、民主管理、教授治学、教职工治校的管理模式。四 是应正确处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人人平等的民主氛围,既不能以行政权 威压 制学术活动,也不能以学术权威压制学术活动。要做到在真理与学术面前,无论教师还是 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自由探究和充分表达的权利,不能把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总之,进一步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让大学真正回归到大 学的本原,就会为人的独立与自由精神的培育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于京天.从中美比较中看提高中国高校教育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4]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傅文第〕

学术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姚氏医学流派是云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流派,其妇科造诣尤为突出。通过检索姚氏医学流派相关文献,对流派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结合姚氏医学流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姚氏妇科;姚氏医学流派;研究现状

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长期的歷史过程中不断积淀、传承、演变并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公认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姚氏医学流派是云南中医界久负盛名的中医流派之一,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流派尤擅诊疗妇科疾病,在妇科领域有较高造诣[1],是云南中医流派的代表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资料,发现对于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从1984年至今,可检索到相关文献33篇,其中姚氏医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姚贞白传略、介绍3篇,理论及学术思想8篇,用药经验5篇,临证总结8篇,临床观察9篇。姚氏医学流派尤以妇科见长,故文献内容也多侧重妇科,妇科文献占21篇。现将姚氏医学流派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姚氏医学流派学术思想

1.1 姚氏妇科学术思想的概括 姚氏医学流派在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总结和传承中,凝练出了“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特点”的学术思想[2]。姚氏医学流派在继承前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血为本,以气为动”的妇科疾病的治疗纲领,强调“辨证机要,首重肝脾冲任;因证立法,旨在运转机枢;详审病因,强调郁火为患;熟谙标本,治分层次缓急;善用逍遥,循古而有创新”[3]。隋婷婷[4]探讨《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的内容与昆明姚氏妇科的学术相关性,提出《金匮要略》妇人病3篇为中医各妇科流派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一源多流”特点的中医学在流传各地的过程中也会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融,逐渐形成体现当地学术特点的中医流派,云南地区的姚氏妇科流派就是其中之一。杨小燕[5]分析兰茂的《滇南本草》和《医门揽要》与云南姚氏医学流派的学术渊源和联系,并且探讨滇中地区医学流派的区域性,提出姚氏医学流派“三因制宜”“注重肝脾冲任”“以气化原理为线索”的思想是对兰茂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 姚氏妇科“郁火”致病理论的研究 妇科疾病的“郁火”致病理论由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继承人姚克敏老师提出。姚克懿等[6]结合病例介绍了姚氏妇科的“郁火”致病理论,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若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失调,转动不畅,便会因阻滞而成郁,女子因其生理特点,常“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故阴血不足而多郁,郁久化火,虚热内生,而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郁火”。对于妇科“郁火”为病的治疗,姚氏流派提出“清、润、疏、达”的治疗大法,并重视心理调节、倡导移情悦志[7],并列举治疗“郁火”导致的月经不调、崩漏、胎漏、胎动不安、乳癖、更年期综合征的医案加以阐释。

李建梅等[8]通过回溯中医经典,认为“郁火”和《金匮要略》中“结气”的病机密切相关,姚氏妇科“郁火”为患的病机理论源于《金匮要略》的妇人病“结气”病机理论,又有所继承发展。

杨希等[9]通过分析昆明地区气候特点,认为妇科疾病“郁火”致病不止与女性本身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还与当地气候日照长、干燥的特点密切相关。

因”郁“致病理论的源流深远,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及五气致郁,医家也有论因郁致火,张仲景有论表邪致郁火者,刘河间亦言:“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后世更发挥至表里诸热都可以归咎阳气怫郁。姚克敏老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总结,结合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云南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当代人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从而提出了妇科疾病的”郁火“致病理论,对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姚氏医学流派用药经验总结

姚氏医学流派用药以轻清平淡、灵动疏和为特点,选药多选性味平淡之品,组方药味少,剂量轻,意在疏调气机,从而正气得布,邪气自消,也体现了流派“以气为动”的治疗纲领。

杨小燕等[10]分析姚氏医学流派荷叶顶配竹茹、阿胶珠配炒艾叶、官桂配荔枝核等妇科常用药对,并说明药对将中医基础理论、病机、中药的性味功效有机结合,体现其灵活性和固定性,认为药对的实际应用应当灵活化裁,作为相对固定的药对组合体现了中医复方配伍的精髓,值得挖掘总结并推广运用。

杨小燕等[10]以分析姚氏妇科对茯苓的运用为引,阐释姚氏妇科临证善用茯苓,其性味平和,调治气血,行中寓补,补中有清,以平淡清灵收功,擅长化裁运用逍遥散,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姚氏医学流派“轻、灵、疏、和”的用药特色。

万青[11]论述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徐涟老师在妇科临床运用生麦芽的用药经验,生麦芽因其药性平缓,不温不燥,不寒凉凝滞,养中有清,补而不腻,具调和诸补益药的滋腻之性,使全方补而不腻,平淡中见变化,灵活运用在女子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妇科疾病均能收到良效。

曹鸣鸿[12]通过以妇科经病临证为例,介绍姚氏医学流派自创方剂“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的应用。

李建梅[13]通过对肝脾失调证的论治,介绍姚氏医学流派在临床如何灵活运用逍遥散加减化裁来治疗妇科疾病,体现了姚氏流派妇科辨证首重肝脾冲任气血的特点。

3 姚氏医学流派临证经验总结

各医学流派在长期临证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其诊疗特色,从而有了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优势病种。因此,流派学术思想的研究,优势病种是不能够忽视的。

3.1 多囊卵巢综合征 林莉等[14]论述姚氏妇科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姚氏妇科流派在治疗中首重气血肝脾冲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善用逍遥散。结合病案,从分期立法、辨证治疗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认为姚氏医学流派以气血为本,首重气血肝脾冲任的学术思想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杨希等[15]亦结合病案论述了姚氏妇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和用药特点,认为阴阳失衡是病理基础; 气血、肝脾、冲任失和是发病机理; 痰湿瘀血是病理产物,3个方面互相作用,形成了本病临床表现多样的特征,故姚氏妇科在诊疗中,正确认识女子生理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抓住气血、肝脾、冲任,辨证论治,灵活用药,善用“和”法,用药轻清宣透,灵动疏条;并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临床表现多样的妇科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故临证需要抓住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结合心理、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疗。

3.2 崩漏 徐涟[16-18]总结姚氏医学流派第六代传人姚克敏老师治疗崩漏的经验,姚克敏老师根据年龄、体质、生理等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治疗崩漏的“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三期辨治法,确立“养肝健脾,调固冲任;三期治疗,各有侧重;分期立法,择时用药;中西合璧,配合心理疗法”的治疗基本原则,临证将女子三期治疗和月经分期治疗有机结合。

3.3 月经病 林莉[19]论述姚克敏老师运用固摄调冲法治疗经间期出血的经验,提出“固摄调冲为主,辅清兼夹之邪”的治疗大法,重视分期治疗,忌“见血止血”。

徐涟等[20]总结姚氏妇科论治痛经的经验,认为主要病机在于寒凝胞宫和气郁冲任,治疗上以温、化、和、顺为要旨,以和为先。

3.4 不孕症 戴月[21]总结姚氏妇科调经孕子法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提出调经重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疏肝气以和畅气机,固冲任以滋助精气,并按月经周期分期治疗。

4 临床研究

医学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临床,医学流派的存在与传承在于其疗效能够经受住临床的考验。临床病例观察研究可以在实践中体现流派治法方药的合理性,是印证和推广流派诊疗思想的重要手段。

4.1 妇科疾病 徐涟等[23]运用姚氏妇科疏调养血助冲法治疗70例不孕症患者并观察治疗效果,治疗2年,总有效率94%。表明姚氏妇科疏调养血助冲法在不孕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徐涟等[24]运用姚氏妇科清热泄浊疏利法自拟三豆薏苡仁败酱汤治疗慢性盆腔炎42例,总有效率92.9%,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疗效较好。

歐阳虹等[25]选择在圣爱中医馆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采用姚氏新加五子汤治疗1个疗程,观察受孕率,结果有效102例,治疗后有61例怀孕。说明姚氏新加五子汤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疗效。

徐涟等[26]选取6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使用姚氏妇科用药经验配置的纯中药制剂\"阴克宁\"进行辨证治疗及外治,另设60例对照组采用雌激素治疗,结果阴克宁系列药组总有效98.4%,对照组总有效率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老年性阴道炎的治疗,阴克宁系列药可以作为替代雌激素用药的有效药物,可以避免长期应用雌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还可用于合并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

4.2 男科疾病 欧阳虹等[27]选取昆明市中医院100例男性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患者采用口服姚氏启阳丸治疗,治疗后分析年龄、证型、剂量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5.5%优于不育症患者的78.9%(P<0.05);20~30岁的总有效率为82.6%,30~45岁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45~60岁的 22.2%(P<0.05);肾阳虚、脾肾阳虚型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5.9%、81.8%,优于其他证型(P<0.05) ; 姚氏启阳丸常规治疗剂量为每日60g,常规剂量无效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可取的较好的效果。说明姚氏启阳丸治疗20~45岁年龄段男性肾阳虚和脾肾阳虚所致的性功能障碍、不育症疗效较好。

欧阳虹等[28]选择昆明圣爱中医馆血精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姚氏医学流派经验方姚氏猪鬃宁血饮治疗,对照组应用左氧氟沙星片治疗,疗程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5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姚氏猪鬃宁血饮治疗血精症临床疗效显著。

欧阳虹等[29]将昆明市中医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180例少精子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用姚氏生精丸治疗的治疗组和用生精片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精子密度、活力和成活率都得到了改善,治疗组的精子密度改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姚氏生精丸治疗少、弱精子症具有疗效,对于少精子症的疗效尤其显著。

欧阳虹等[30]选取昆明圣爱中医馆门诊的72例弱精子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服用左卡尼汀口服液治疗,治疗组使用姚氏醒精煎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P<0.05)。

4.3 皮肤科疾病 王泽鸿等[31]选择门诊的83例气血亏虚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42例治疗组和41例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87.8%(P<0.05),说明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气血亏虚型荨麻疹可标本兼治,疗效优于单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5 现状评估和发展思考

5.1 现状评估 姚氏妇科流派于2012年遴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经过验收和综合评估后于2019年顺利进入第二轮建设。2017年6月2日,云南省政府印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将姚氏中医妇科疗法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姚氏医学流派在不断地学习总结下,提炼出了“以阴阳气血为整体,以气化原理为辨证线索,因地、因人、因时为治疗特点”的学术纲领和“以血为本,以气为动”的妇科治疗纲领;确立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等多个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公开发表33篇学术论文,内容以流派思想的探讨总结、临证经验分享、临床观察研究为主,体现了姚氏医学流派论治的学术特色;出版《姚氏妇科流派医文集萃》、《姚克敏妇科经验研究》等多部专著;科研研发了五子益冲丸、归芪补血调经颗粒等院内制剂;多次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流派队伍建设方面,流派中有姚克敏老师、姚克懿老师、徐涟老师等带头继续发扬流派的医技医风,姚派传人亦是云南中医领域的中坚力量,并且流派在国内外多地建设有工作站和示范门诊,由主要传人开展临床和授课工作。

5.2 发展思考 姚氏医学流派历史久远,传人众多,流派学术造诣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地发展,学术资源丰富,但目前相关论文、课题还不多,对流派学术思想的总结发展还不够。周恩来总理曾嘱咐姚氏医学流派的代表之一,也是云南四大名医的姚贞白先生将其生平和家传的学术经验整理出来,姚贞白先生亦整理有医案、书籍等文献资料,但对其思想经验的研究总结目前还不够。对于流派今后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5.2.1 凝练学术思想,丰富流派理论 学术思想是流派的灵魂,流派的生存发展需要学术内涵的支撑,姚氏医学流派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特色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名老中医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流派传人众多,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还在积累着新的经验,但流派中的一些代表性传人的思想经验尚未进行系统的总结传承。通过进一步对流派的思想经验进行研究总结,能够继续突显流派特色,不断丰富流派的学术理论,有利于流派自身的传承和推广,有助于对流派学术思想的学习运用,使流派的思想经验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

5.2.2 兼顾其他分科,全面发展优势 笔者在研读《姚贞白医案》时发现,医案中的妇科医案占比并不大,医案除妇科之外还有伤寒、温病、内伤杂病诸多内容。姚氏医学流派秉承仲景之学,除了在妇科领域有其专长,在其他分科也能施展身手,因此流派可以在发展姚氏婦科的基础上,总结凝练其他分科论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丰富流派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分发挥流派优势,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5.2.3 加强科学研究,注重学科交叉 一个医学流派能够一直流传不仅是因为其切实的临床疗效,还因为流派能够与时俱进,不与时代脱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流派可以结合现代多种学科和技术得到发展:借助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通过实验研究对姚氏医学流派的学术理论以及方药进行研究和探索,并申请高质量课题和专利,发表优质的文章,研发流派制剂;通过临床观察、临床试验等方法进一步验证并推广流派优秀的治法和方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录入《姚贞白医案》以及其他流派代表性传人的医案,建立合理的数据库,对流派临床诊断和用药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数据中发现新的规律和认识。

5.2.4 广开流派门户,吸收优秀人才 世代相传的世医家族是中医流派传承的主要载体,以家族为载体的医学流派具有更强的凝聚力,但因于门户之见,而故步自封,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世医家族也并不少见,所以广开门户,吸收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目前姚氏医学流派已经吸纳包含硕博、教授、名医在内的许多人才,但流派后续的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到临床、科研、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还需要继续加强人才的吸收培养,为流派注入新鲜血液。

5.2.5 注重文化培养,发扬流派底蕴 医学流派在传承过程中总结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同时也积淀浓厚的流派文化,姚氏医学流派作为一个有传承的流派,同样也有其宝贵的文化元素。姚氏医学流派通过加强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发表文章和书籍、培养文化素质、借助新媒体宣传推广等手段,推动流派文化发展。此外,楚图南曾言以医德著称的除了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庆余堂,另是昆明姚家“,姚氏为人称道的医风医德也值得大力发扬。

总之,云南姚氏医学流派在云南延续二百五十余年,它作为云南中医流派的代表之一,不但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有在云南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医疗风格和文化内涵。如今姚氏医学流派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已进入第二轮建设,姚氏妇科疗法也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重视为医学流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建设工作需要完成诸如高质量人才吸收、成果整理、论文发表、课题申报等工作,因此在今后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完善工作,为姚氏医学流派的传承、云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姚克敏.姚氏妇科流派医文集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

[2]姚济白.昆明姚氏妇科流派的学术观点及诊治特色[A].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暨云南省中医药界2014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4:3.

[3]欧阳虹.浅谈姚贞白妇科诊治特色[J].云南中医杂志,1984(2):6-9.

[4]隋婷婷.《金匮》妇人三篇与昆明姚氏妇科流派学术相关性研究[D].昆明:云南中医学院,2016.

[5]杨小燕,王寅,苏国有.云南本土姚氏医学流派渊源探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38-39.

[6]姚克懿,徐涟,林莉.姚克敏老师论郁火与妇科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6-10.

[7]徐涟.“女子多郁火”之临证心悟[J].新中医,2014,46(7):238-240.

[8]李建梅,姚克敏,王寅.姚氏妇科“郁火”病机理论学术渊源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4):8-10.

[9]杨希,姚济白.姚氏妇科郁火与昆明地区气候关系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8):10-12.

[10]杨小燕,姚克敏,姚济白.姚氏妇科常用药对辨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3):5-7.

[11]杨小燕,姚克敏,姚济白.姚氏妇科对茯苓的运用特色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4):38-39.

[12]万青.徐涟老师善用“生麦芽”治疗妇科诸疾[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0):99-101.

[13]曹晓鸣.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在妇科经病临床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杂志,1993(2):35-36.

[14]李建梅,王寅,姚济白.从逍遥散看肝脾失调的论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28-31.

[15]林莉,任磊,林闻娇,等.姚氏妇科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0):32-33.

[16]杨希,欧阳虹,姚克敏.姚氏妇科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临证心悟与困惑[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0):101-104.

[17]徐涟.姚克敏老师治疗崩漏规律探析[A].//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首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暨云南省中医药界2014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针灸学会、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4:3.

[18]徐涟,林莉,姚克懿.姚克敏老师治疗崩漏用药规律试析[J].云南中医杂志,1994(3):33-37.

[19]徐涟,姚克懿,林莉.姚克敏老师治疗崩漏规律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2):6-9.

[20]林莉,姚克敏.姚克敏老师运用固摄调冲法治疗经间期出血经验[J].云南中医杂志,1993(3):4-7.

[21]徐涟,姚克敏.温化和顺治痛经[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7-10.

[22]戴月.调经孕子法在不孕症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4):157,159.

[23]徐涟,万青,杨正芳,等.疏调养血助冲法治疗不孕症7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1):111-113.

[24]徐涟,万青,姚克敏.三豆薏苡败酱汤治疗慢性盆腔炎4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2):32-33.

[25]欧阳虹,朱耀,董春来,等.姚氏启阳丸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100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6):109-110.

[26]欧阳虹,董春来,徐涟,等.姚氏新加五子汤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6):24-27.

[27]欧阳虹,陈凤,杨希,等.姚氏猪鬃宁血饮治疗血精症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間医药,2016,25(20):111-113,116.

[28]徐涟,姚佩兰,盖建华,等.阴克宁系列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9):10-12.

[29]欧阳虹,魏永进,董春来,等.姚氏生精丸治疗肾精不足型少精子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1):47-49.

[30]欧阳虹,董春来,魏永进,等.姚氏醒精煎治疗弱精子症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7):42-43.

[31]王泽鸿,徐涟,祁原婷,等.姚氏新加当归补血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5):101-102.

(收稿日期:2019-10-15 编辑:陶希睿)

上一篇:教师法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法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