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

2024-02-12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1篇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向。

一、信息共享方面

我局目前已初步形成征管股国地税、工商部门数据交换,二分局、国土部门信息交换,信息股综合治税平台,三大信息共享机制。但交换的信息存在局限性,信息利用率不高,以国地税信息交换为例,目前仅涉及漏管户信息、税款缴纳信息,发票开具信息、代开发票信息交换目前尚未启动。目前的基础数据质量还难以有效支撑后续的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而风险管理和基础管理效率不高又导致基础数据失真,形成不良的循环。第三方数据来源渠道狭窄,普遍存在“进来的信息用不了,想用的信息进不来”的现象,对第三方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利用仍显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二、分级分类管理方面

我局目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分地域,不区分行业划分管户。每个管理单位同时存在多种经济体,多种行业,多种规模的纳税人。这种模式下管理趋于粗放型,税收管理大户小户一把抓。重点税源分散在各个分局,加之目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人力紧缺,管理人员能力有限,造成税源管理无法实现精细化。

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设置,对管户划分采取规模划分、行业划分的形式,对现有的各类纳税人进行梳理和划分,将同一类(行业、规模)纳税人归并到一个征管机构负责,实现征管事项与征管机构之间的一一对应,实行“一类事项一家负责”。

另一方面,专管员只需针对所管理的某一个行业进行专项突破,熟悉一个行业的风险指标,由从前的一对多,演变成一对一,有利于专管员素质的提升,便于定向性税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风险的发生几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属地管理会导致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对接不畅,税源调整频繁,难以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化综合治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建立长效的、社会化的税源风险管控机制。

三、纳税评估方面

(一)现行纳税评估主要为事中、事后管理,要将事中、事后纳税评估,向事前风险管理过渡。

(二)将区域性、宏观性风险指标指标细化为分行业、细化性指标,建立、健全本区域各行业、各规模纳税人的风险指标,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以房地产为例,建立建筑成本指标(不同时间段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建筑成本比对),销售价格指标(同时间、同地段、相似户型价格比对),行业利润率指标,存量房指标、财务费用指标。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秦安县沼气建设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就,要巩固和发展沼气建设成果,必须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多元化有效后续管理模式。

关键词:沼气;物业;管理;模式

1农村沼气后续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秦安县农村沼气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经历了60年代初期、80年代初的发展热潮,在当时建设5 000多口沼气池,但在很短时间后多数沼气池就报废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民欠缺建池施工和日常管理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量病池报废,综合效益难以发挥,资金浪费严重,造成了不良影响。

1.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秦安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沼气项目以来,经过几年的项目建设,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发展户用沼气池19 816户。由于宣传到位、技术成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

1.3由于近几年沼气迅速发展,在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脱硫装置较少进行再生和更换,进、出料装备缺乏,大多数沼气农户没有掌握综合利用技术等。例如,有的农户沼气设备壞了,要走上十几公里的路,才可能购买到材料;有的农户沼气池运行了多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大换料,影响了正常产气;有的农户不掌握操作规程,换料时不关闭阀门等,导致净化器被烧坏;有的农户缺乏安全知识,擅自开盖维修;沼渣、沼液等优质肥料不合理使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打了折扣。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沼气池建后日常管理、检修、维护、普查、进出料、沼气灶、灯具修理等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沼气维管人员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民缺乏系统的培训,在使用和管理沼气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沼气池时停时用,小问题变大问题,最后放弃或报废。广大沼气农户急切盼望得到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为此,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4沼气正在作为新的能源取代农村落后的生活生产用能方式。沼气池的日常运行管理就是保证沼气池持续正常发展运行的关键。可以说,沼气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沼气物业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如何实现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搞好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是关键环节,是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沼气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

2.1公益性服务模式完全由政府财政支持的管理模式。行政支持无疑会给农村能源发展给予极大的推动力。但政府财力有限,完全依赖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受到机构、人员和投入等方面的制约,也不符合市场化原则。

2.2农户自我服务模式大多数沼气池都建在农户院落内外,单户生产,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是任何设施都有其生命周期,在一定使用期后必然出现维修、保养等问题,加之大多数农民对沼气管理、安全使用的技术还处于初始学习阶段,可利用的知识和能力十分有限,短时期内单靠一家一户很难解决沼气运行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2.3市场化服务模式就是依靠市场调节,根据供需要求,催生沼气管理与服务行业。但是,目前沼气配件产品市场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场建立沼气建后管理和服务体系还需一段时间。

上述三种模式各具优势、特点,吸收三种模式的优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总结农村能源设施社会化、民间化、市场化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方向,通过政府引导、效益吸引、典型示范等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健全规范化服务管理机制,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实现新跨越,也是保障农村能源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目前最关切的热点问题,也是农村能源工作简化管理、适应市场的必然选择。

2.4行政+协会+农户的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其功能既具备行政引导的效力,又符合市场化、社会化、民间化的需要,基本运作方向是:面向市场、面向农户,围绕乡村能源管理服务,实行“行政+协会+农户”的物业管理方式,把政府引导和公益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搭桥、联合农户、官办民管”,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设立村级物业管理站,聘用物业管理人员,逐步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实现行政、技术与农户之间的对接服务。各村级协会和物业管理站达到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配件专柜、有服务制度、有活动记录、有服务报酬的“七有”目标,依托协会从沼气日常管理、维修检修、农户培训到技术指导实行全程系列服务,将分散经营管理的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农户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互助服务的能力。

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3个特点:一是运行和体系建设是依赖于农村能源设施基础上的管理服务系统,县协会、乡镇分会和村级沼气协会按“一条线管理和官办民管”的原则组建,行政技术部门参与协会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服务,不直接干涉协会事务,以农民协会组织自我管理为主;二是形成了行政技术与“协会”并行机制,把行政管理与民间管理、条块管理和农民自我管理、社会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服务体系建设脱节的问题;三是工作重心下移村级,有利于开展有偿服务,拓展村级服务产业。

3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六点建议

3.1修建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沼气池,完善沼气使用配套设施,是搞好沼气管理的前提条件。沼气池池型质量与管理和效益十分密切,沼气池农户养殖数量不足、出料不及时、漏水漏气等是造成沼气池不能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规范施工、建池质量和检查验收上要严格把关,安装方便好用的抽渣装置,为沼气后续管理打好基础,达到以建保管,以管促用,以用增效的目的。改变建池数量越多,后续管理包袱越重的被动局面。

3.2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才能赋予沼气旺盛的生命力。一个10m3的沼气池,要满足4~5口之家一日三餐和烧水用气,暖圈养殖数量必须达到2头猪以上,全部人、畜粪便入池发酵,才能保证产气所需原料,保证沼气发展的持续性。因此,发展沼气必须与畜牧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实现双赢的目的。

3.3建立健全县、乡、村沼气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是搞好沼气管理的组织保证。农村能源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上,采取“行政+协会+农户”的管理服务模式,为乡村物业管理提供了组织、技术、服务质量保障,建立了一套有效机制。一是县级协会设立物业综合服务总站,直接向乡物业管理站提供沼气配件销售及服务,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新产品推广;二是乡镇沼气协会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和农村沼气物业管理与服务,组织协会会费收缴,开展各种技术服务活动,指导村沼气协会开展自主管理工作;三是村级设立物业管理站,组建沼气协会,以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独核算的组织形式,构建以村为单位的物业管理服务网络,实现物业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四是解决村级物业管理员的服务报酬问题。建池农户入会后,一般维修、检修和技术指导等享受免费服务,会员每年交纳12元的会费,乡镇给沼气管理员每年按会费收取情况落实相应补助。

3.4普及科学管理知识,提高农户自我服务管理能力,是农村能源设施建后管理的发展动力。沼气分散在千家万户,导致了沼气管理工作量大面广,且随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培训机制,大力普及沼气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常识,把技术切实送给农民,以此提高农户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为沼气管理工作的动力。通过资料发放、专题培训、面授手传等方式,宣传培训沼气维修、日常管理、安全使用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了农户管理水平和认识程度,为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3.5加强管理,提高服务素质。维管人员必须对项目村所有沼气户建立档案,登记造册,详细登记沼气的日常情况、存在问题、维修记录和用户联络电话,同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沼气户,保持电话全天畅通,服务站全天有人。做到小问题当天解决,大问题三天内解决。同时要求服务人员必须坚持三勤,“嘴勤、手勤、腿勤”。“嘴勤”:经常询问沼气户有没有问题,遇到情况应如何解决,细致讲解基本常识。“手勤”:到沼气户家,细心检查接头、开关、灯、灶具,杜绝安全隐患。“腿勤”:每隔一季度对所有沼气户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零件、配件及时更换,使沼气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3.6健全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沼气服务站内沼气物资、设备要齐全,必须具备抽渣系统、碎草机、甲烷检测仪等必要辅助设施,实行有偿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户排扰解难。

4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的前景

要全面实施农村沼气的物业化管理,现阶段还存在观念、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但物业管理是一种发展趋势,多年以后,沼气物业化管理也会像城镇居民住宅物业管理一样,成为农村的一道风景线。目前,秦安县沼气物业化管理还在萌芽阶段,沼气技术的不断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和质量保证,为物业管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好的物业管理为农民创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而又促进物业管理的发展。沼气物业管理保证了沼气池的正常运行和沼气产品的正常使用,为农户解决了问题,提供了方便,必将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村沼气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将在沼气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的更好的完善。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机构职能

风险管理是指在有风险存在的环境下防范或降低风险,使损失最小化的管理过程。我国对税收风险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但国外,特别是OECD国家由于其各种宏观环境因素以及很高的数据集中程度,税收风险管理已日趋完善。我国最早对这个范畴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各学者对税收风险的定义及其分类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近年来,国内学者以及税务机关都开始注意到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领域的重要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参考OECD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税源风险管理的模式,即通过对税源风险的识别,分析造成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确立风险形态,估测可能造成的税收流失、增加征纳成本、形成税收管理责任等后果,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施监督控制,防范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风险管理的视角下,现阶段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配套的机构职能支撑,税源风险管理协调性不足。现阶段,税务机关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对机构职能做了一定的调整:基层分局方面,将典型行业集中管理,统一了管理路径,提高了管理的专业性;职能部门方面,将税种管理和征收管理分离开,明晰分工,以期提高管理针对性。但在引入税源风险管理理念后,发现这种机构职能的配置不能适合税源风险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点原因:

(1)风险分析方面。税源管理的风险分析应包括税种政策风险分析、税种管理风险分析、征收管理风险分析、出口退税风险分析等等,而这些分析任务往往散落在法规科、税政科、征收管理科、进出口税收管理科等职能部门,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使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阻碍风险分析的开展。

(2)风险应对方面。若按照各职能部门分类负责风险应对的组织开展,必然会造成任务重复,风险应对人员工作量增加的问题,而即使通过一个临时的统筹部门统筹各项风险任务,按户归集,减少风险应对工作量,也将面临风险应对的后续跟踪管理职责划分、原职能部门任务重叠、临时统筹部门的存续管理等问题。

2.缺乏行业税源管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税源风险管理成效欠佳。目前税务机关使用的风险指标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税源风险管理的指标来源一方面是长久以来税源管理的经验积累,找出容易出现征管漏洞的风险点,根据经验建立风险指标,另一方面是纳税评估的案头分析指标,主要以申报表指标和财务报表指标组成。这些风险指标涉及发票管理、税种管理、征管基础数据管理等等,涉及面广且较为单一、零散,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结合度不高。行业的税源风险分析只停留在通过共性风险指标(税负偏离度、税负变动率、收入变动率、销售利润率等)的分析识别高风险行业,但对具体行业内的风险分析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仍旧参考纳税评估的案头分析的共性、单一性的指标进行分析,致使税源风险指向准确度偏低,税源风险管理质效不高。

3.税源风险应对措施广度不够,深度不足,缺乏针对性。首先主要的风险应对措施只有稽查和纳税评估,纳税评估又分为重点评估和简易评估,但实施对象都集中在风险较高的纳税人上,未能实现完全的分级管理。其次,应对措施一般情况下都是简单的工作要求,模糊的工作方法,缺乏与风险指标相关、与行业特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管理指引,导致了风险应对效果差。

二、风险管理的视角下,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细化分类管理。基层税务管理机关应当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现行的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税源管理一分局)内部可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同时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管理。在职能建设上,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部门可以比照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

2.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再造管理流程,科学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3.加快建立专业化人才队。目前,税收征管的最大瓶颈是人才瓶颈,基层干部队伍中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加快建立各级备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老带新”、“导师制”等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管理的视角下,全面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推进一般纳税人专业化管理。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对照上级税务机关确定的大企业标准,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因地制宜的制定有针对性的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策略。管理员在做到“五清一会”的同时,还应根据掌握的申报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

2.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迅速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格局,全面深入推行行业分类管理。行业分类管理小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经济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发布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参考。

3.推进所得税专业化管理。认真落实“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按行业、按规模迸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在基层税政部门成立所得税管理专门小组,集中力量专抓所得税管理。其次,要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最后,还要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加快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同时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科学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4.推进个体税收专业化管理。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入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停业走逃户、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其次,实行分类双定管理,按照“抓住大户,管好中户,规范小户”的原则分层次管理个体户,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段、不同经营方式的个体户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同时,要积极强化考核管理,量化涉税风险程度。以强化考核推动勤征细管,以勤征细管推动管理专业化。进一步完善岗责考核办法,细化管理责任,量化工作任务,使个体税收的税源监管工作落到

实处。

5.建立行业税源管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首先需要对各行业经营模式、发展现状、税源管理存在问题以及过往案例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掌握行业的风险因素,识别行业的风险特征,建立起初步的风险评估指标,然后根据各指标的计算公式、风险阀值、筛选条件等进行风险识别,得出风险纳税人群体,再按照排序等级实施風险应对策略,实施差别化管理,最后通过对管理结果的监控评价,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关云峰,崔孝宗.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税务研究.2008(12).

[2]姜涛.加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税务研究.2007(10).

[3]张余.对建立税源风险管理科学体系的探索.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2).

[4]周炤.中国税收风险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5).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4篇

[摘要] CCTV-2自开播以来,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多次改版。文章分三个阶段分析了以CCTV-2为代表的我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成长历程及其编辑理念的嬗变:20世纪70到90年代经济新闻功能的凸显和经济频道专业化的尝试,标示着经济新闻编辑观念的形成和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21世纪初大众受众群体和“大经济”节目观的确立、泛财经风格的定位和专业经济新闻品质的追求,反映了经济新闻编辑观念的全面优化;21世纪晚近几年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民生话语和全球话语的共生互动,体现了经济新闻编辑观念多视角、系统化的提升。

[关键词]CCTV-2 经济新闻 编辑理念 嬗变

1973年5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以下简称CCTV-2)开播,当时承担着综合频道的任务,后逐渐凸显了其经济新闻功能,尤其是《经济半小时》栏目的创办;1996年7月,CCTV-2全面调整为以经济节目为特色的频道,开启了频道专业化改革;2000年7月,CCTV-2再度改版为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对话》、《开心辞典》、《幸运52》等栏目迅速走红;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9年8月24日,再次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并更换了台标:CCTV2(下面加:“财经频道”);2011年1月1日,又更换新的台标:CCTV2(下面加“财经”,去掉“频道”二字)。

从1973年开播以来,CCTV-2不断调整自身的编辑理念,经过多次改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专业化频道,为国内电视媒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也展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媒体发展变迁以及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的轨迹。CCTV-2不仅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变,而且也带动了各地电视经济新闻频道的变革。如今,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为代表的我国电视经济新闻节目已逐步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功能,呈现了立体多维的经济专业频道风貌。

一、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新闻功能的确立

自1978年始,我国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得以生成和发展,“经济”成为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由于新兴的劳动者群体、私营企业的雇主群体和雇工群体的出现,经济新闻也开始崭露头角。

(一)经济新闻功能的凸显

无论是改革开放前政治导向的社会,还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风行的社会,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仍然处于单一的话语形态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后也开始出现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但文化精英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依然色彩鲜明。所以,无论是1973年5月CCTV-2开播,还是198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向全国推出第一个介绍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动态的栏目《经济生活》,经济新闻依然处于附属地位,主要还是发挥党和政府经济改革方针政策的宣传功能。正如1986年12月广播电影电视部在青岛召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向全国传送会议时所指出的:“经济信息节目的任务是宣传党和政府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经济信息的商业行情,沟通城乡和国内外产销渠道,当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参谋,为四化建设、为人民生活服务。”[1]

其时,中央电视台也试图改革这种编辑理念,经济类节目开始从政策论释转向经济信息提供、经济知识传播。1987年《综合经济信息》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其中的《经济新闻》、《经济博览》、《周末热门话题》备受赞誉。《北京沙子口货场哄抢西瓜》和《首都海关货物积压严重》等新闻报道更是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着经济改革和建设的推进,CCTV-2于1989年12月18日推出全新栏目——《经济半小时》。该栏目又分为《经济信息》、《看市场》、《桥》、《72行》、《新书架》、《开眼界》、《消费者之友》、《世界经济窗口》、《经济博览》、《经济透视》和《祝您致富》等十多个自由组合的子栏目。由于《经济半小时》注意抓取与人民生活和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强调节目的服务性,并采取两名主持人对播串讲的活泼方式,成为当时经济新闻报道的成功范式。

(二)频道专业化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成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社会结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2]。总体性社会消解之后必然出现分众化的群体,频道的专业化就成为当时电视频道的发展趋势。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经济生活日益渗透进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经济的眼光看问题成为国民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7日CCTV-2全面调整为以经济节目为特色的频道,形成了以经济为主体内容的综合频道格局。在整体框架上,它包括深度报道(如《经济半小时》)、经济新闻节目(如《中国财经报道》、《世界经济报道》)、服务类节目(如《生活》、《商务电视》)、专业对象节目(如《金土地》、《经营有道》)四个结构单位。以经济为自身特色来建设频道,标志着经济新闻有了相对独立的话语权。

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多样导致不同阶层受众对经济类资讯服务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满足自己阶层的个性化需要。CCTV-2新开播的栏目《商务电视》开始有意识地将受众定位为工商界人士,将大市场的信息进行专业化编辑,划分成金融、市场、交通、旅游、拍卖、商务调查等各类商务信息板块,迅速客观发布国民经济信息,为专业人士的商务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生活》栏目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选择主题编排,并辅之精巧时尚和个性化的包装,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为百姓提供相关各类信息。这使得它在经济信息服务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引导生活潮流的权威节目。

二、大众化群体与“大经济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成为调节社会结构新型关系的杠杆。在这一杠杆的作用下,消费、娱乐文化形态在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真正关注专业经济问题的群众相对较少。中央电视台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90%以上的电视观众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中国证券市场上经常交易的人群数量是37万,而经常交易的定义是“一个月交易一次”[3]。这样一个小众群体对中央电视台来说显然缺乏吸引力,不足以给它带来高收视率和高额利润。因此,大众化的群体必然要求降低经济新闻的门槛。

(一)树立“大经济”节目观

2000年,CCTV-2进行了第二次改版,更名为“经济·生活·服务”频道,表明其面向大众的转变。为准确把握受众市场,CCTV-2为这次改版做了专门调查,以观众对经济信息的了解程度和感兴趣程度为标准将全体观众归为四类:第一类为“成熟经济节目观众”,占13%,他们总是自觉主动地获取经济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第二类为“次成熟经济节目观众”,占25%,他们正处于普遍吸收、逐步消化经济知识和信息的阶段,是经济节目培养和争取的潜在受众;第三类是那些会受外部环境影响被动接受经济信息和经济知识的观众,占44%;第四类是对经济节目收看处于无目的状态的观众,占18%[4]。针对观众的不同收视特性,CCTV-2将经济节目进行调整,不仅对原有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中国财经报道》等知名栏目进行改版、深化,更对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汽车消费等财经、时尚类信息开辟新的栏目,如《证券市场》、《证券之夜》、《中国房产报道》、《清风车影》等,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和娱乐性得到了全面提升。

2003年10月,CCTV-2进行了第三次改版,全面定位为“经济频道”。此时,值得注意的是,举办者提出了“大经济”观:“‘经济’,不再仅仅是政府官员视角的‘经世济国’,不再仅仅是商界或企业家视角的‘投资经营’,也不再仅仅是大学课堂教授的《宏观经济学》。经济新闻不再仅仅是报道钢材的产量,外汇的储备;人们不仅关心肉菜的价格,或者银行的利率,或者一个假冒伪劣的窝点,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5]改版后的CCTV-2摒弃了原先混杂其中的影视及娱乐节目,改由资讯板块、服务板块、财经板块、深度资讯板块和益智娱乐板块5个板块组成。新版推出的经济频道并不是完全专业化的财经频道,而是以经济资讯为核心内容,具有专业特色的服务频道。可以说,“大经济”编辑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自动退出了原有的精英主义市场和专业化道路,让经济新闻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二)泛财经风格的定位

在“大经济”编辑理念的指导下,改版后的CCTV-2的泛财经化报道风格逐步形成。在内容编辑方式上,除《经济半小时》等晚间栏目继续延续传统的经济事件深度报道外,新开辟的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和午间节目《全球资讯榜》都采用轻松的方式,打造泛财经化的资讯编辑模式。《第一时间》是经济频道全天的第一档资讯节目,以“资讯唤醒每一天”为节目口号,在两个小时内,向人们播报每日凌晨以后发生的最新国内、国际新闻,轻松阅读纸质媒体中多家关注的重点,对当日重要新闻事件进行预测,并介绍时尚的文化科技生活方式,其间穿插天气预报和超短新闻。由于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早晨,节目定位于早间社会经济生活新闻,在选题上,摒弃专业的财经新闻和宏观经济信息,追求与百姓利益相关的题材。午间《全球资讯榜》采用排行榜的样式来发布新闻,参考全球主流新闻机构及网站的新闻排行,选择其中的“交叉点”,融通和反映国内外经济、时政等热点,分为要闻、财经、人物、公司、科技几大类别,更有好看好玩颇有奇趣的新鲜事拼成“今日看点”,给人带来轻松、悬念和动感。在内容编排上,《全球资讯榜》的要闻部分采用经济的视角,报道关注度最高的时政要闻和突发新闻排行;主干部分以百姓的视角,发布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排行,整个节目以国际视野传播全球资讯,大气、轻松、有趣。

(三)追求专业的经济新闻品质

虽然改版后的CCTV-2并不是完全专业化的财经频道,但并不是说它的经济新闻不专业,只不过是以大众为主要受众群体,增强频道的服务性、大众性和娱乐性。但是在经济新闻上,无论是改版前还是改版后,都始终强调新闻的专业品质。新改版后频道领导一直强调:“我们要坚持专业的品质,也要增强社会影响力。”[6]2000年《经济半小时》在CCTV-2改版同时进行改版,以 “追逐新闻,捕捉热点,揭示内幕,力求独到”为方向,以“质疑的精神,研究的态度”争取给新闻更多的理解,给事实更多的背景。2001年7月9日,《经济半小时》又做出重大调整,将维持了12年之久的30分钟的节目长度延长至35分钟。节目的形态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不仅对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进行全面的组合报道和深入的连续报道,还对当日的经济新闻进行独到的信息筛选,为观众提供最有价值的关键新闻。如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核心竞争力》、《入世元年经济观察》、《人在单位》、《中国实录——省部长访谈录》等大型系列节目中可以看出CCTV-2在新闻专业化方面的努力。

三、多元话语共生互动与多视角、系统化的编辑理念

新世纪的晚近几年,我国社会结构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各种话语相互交织,社会形成了一个充满多元话语的空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CCTV-2进行了多次改版,充分实现了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民生话语和全球话语等各种话语的共生互动,从而体现了多视角、系统化的频道编辑理念。

(一)主流话语的重塑

在以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社会,电视的首要文化内涵必然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话语,体现国家意志,融入民族精神,尽量突出和张扬主流文化价值观。《相信中国制造》、《保增长、控通胀》、《开学第一课》等系列节目,都成为主流话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同时,CCTV-2还先后制作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重要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告诉我们: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人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CCTV-2对国际重要的会议、活动和事件也给予了充分的报道,表达和凸显了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2008年9月,国际金融风暴刚刚爆发,CCTV-2就打破节目单常态编排,推出了长达101天的“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节目,成为对这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最全面、最持久的报道。2009年CCTV-2对达沃斯的报道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报道模式:首次在达沃斯搭建“中国之家”,设置“围炉夜话”,设立直播室、新闻制作间,并且邀请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的各国政商要人、企业领袖参观“中国之家”,接受采访。此外,G20会议、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高层经济对话、中新经济合作对话等一系列重大财经事件,CCTV-2都进行了深入的报道,时刻做到重要事件在场的表达,凸显报道的中国视角,坚持以“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传递中国声音、维护中国利益”。

(二)精英话语色彩的加强

近年来,CCTV-2的收视群体走向集中化、高端化和精英化。与此同时,CCTV-2的编辑理念也进一步强化了精英色彩。2006年8月改版的《中国财经报道》在追求经济特色和可视性的基础上,突出评论特色,成为一档致力于为“对社会经济最具影响力”的观众群提供高度提纯的财经报道与分析的节目。改版后的《中国财经报道》借助多年来积累的优势资源,依托与众多经济界顶级专家和精英拥有的良好联系,倾全力创立国内顶尖的财经评论型节目。经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晚间黄金时间”来讲,社会经济精英的晚间开机高峰推后的特征明显。《中国财经报道》晚间10点的播出时间恰恰越过“大众黄金时间”,专注锁定“精英黄金时间”,充分而有效地抓住精英的关注目光[7]。2009年8月24日,CCTV-2再次改版,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全力打造在财经领域的影响力,节目内容的专业性、贴近性不断增强,受众结构明显优化,特别是对高学历、高收入、高影响力的“三高”人群的吸引力提升明显。2009年8月24日至12月12日与同年8月1日至8月23日相比,大学以上学历观众的集中度提升幅度达13%;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观众群体集中度增幅达13%;管理层观众集中度提升幅度达32%,公务员/雇员观众集中度增幅达5%[8]。

(三)大众民生话语空间的建构

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包括权力、资本和知识)相对集中,导致公众在媒体上的话语缺席。近几年来,民生话语在我国新闻界蓬勃兴起,成为一股新闻潮流,其价值取向接近民众,传播内容平民可亲,传播模式公众互动。民生自然也成为经济新闻的重要话题。在CCTV-2诸多同类型的节目中,《今日观察》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就是,特别注重网民声音的传递,每期节目都会有3到4分钟的内容是由网民朋友参与进来表达他们的看法,网民朋友还可以通过上传视频作为网络观察员参与到节目的评论之中。《环球财经连线》(午间版)充分连线新闻当事人、媒体记者、市场分析师、财经评论员,对新闻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点评、分析,以民生的视角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建构。经济新闻民生场域的建构,缓解了转型期社会公众的焦虑心理,满足了公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期待,这也为经济新闻生产提供了一片新的理论和实践领域。

(四)全球话语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媒体之间国际话语权的争夺逐渐成为竞争的新内容。2009年8月改版后的CCTV-2在编辑理念和实践上突出了频道的国际化战略。“全球市场、全球视野、全球资源、全球智慧”就是改版后CCTV-2运作的全新理念。改版后首推的全新节目《环球财经连线》,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全球,选取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新闻和中国关注的国际新闻。全新的《环球财经连线》和改版后的《第一时间》、《经济信息联播》三档节目每天都与美国中心记者站、沪深证券交易所以及国内、国际嘉宾进行全球连线,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实现连线的直播化、常态化,CCTV-2在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例如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东京、上海等地都设立了标准的直播点,及时地对这些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有关资讯进行播报,并请专家进行现场点评。这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编辑理念,不仅使得CCTV-2及时关注国际财经动态,而且能够结合本土情况对财经事件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的无缝对接,提升了CCTV-2的全球话语的深度和广度,扩展了经济频道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注释:

[1]?一个专业化电视频道的成长路线图——由“CCTV-2到CCTV经济 ”的四个关键阶段[OL](2003-10-16)[2012-09-15], http://www.cctv.com/financial/special/C11066/20031016/101390.shtml.

[2]?孙立平.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1.

[3]?漏丹.央视、东方改版:财经类频道概念竞争的巧合.经济观察报,2003-11-03(13).

[4]?郝丽娟,马宁东,吴海栋.频道专业化与栏目生存——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特征分析.中国记者,2001(12):60.

[5]?罗明.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中国电视经济节目运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6]?朱艳燕.央视荧屏再度变脸 经济频道全新亮相.中华工商时报,2003-10-14(15).

[7]?本刊记者.专注“打开经济问号”——央视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中国广播影视,2006(9):25.

[8]?吴菲菲.财经频道改版成效显著 占据全国财经节目市场份额的70%[OL](2010-01-20)[2012-09-15],http://ad.cctv.com/special/news/20100120/103086.shtml.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5篇

凉州区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四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称,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为世人所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凉州区作为武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政治、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凉州国税人的辛勤耕耘。

“4+1”专业化管理模式显成效

面对风起云涌的专业化管理浪潮,怎样才能独辟蹊径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模式?在武威市国税局的精心指导下,凉州区国税局绘制税源管理区域分布图分析全局税源、优化征管资源,提出了“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重点税源集中管理、风险行业统一管理、专属类型专门管理、属地划片分户管理加专业化的纳税评估团队的 ‘4+1’模式”。并按风险高低逐一排队,结合辖区重点税源将12个典型行业逐一分解落实到各个分局,使各分局术业有专攻。

今年6月10日,以调整征管机构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标志的“四加一”专业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以 “管精+管好”为目标,从实施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和发挥干部自身的能力专长出发,科学统筹全局征管资源基本状况,对全局征管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初步形成了以“属地为主、全面管理”基础上的“一个分局有一个管理重点、有一支专业队伍、有一个专属类型行业、有一定管理成效”的“四有”格局。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业务相对熟练、业务技能相对较强税收管理员集中管理相应的行业,有效提高了征管的专业水准,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要用信息擦亮我们的眼睛”。局领导在调研中不断提出要求。从管理典型企业、典型行业、风险行业中探索行业管理办法,解剖行业管理规律,强化对中小税源纳税人中的重点和特色行业的管理。可信度高的第三方信息成为分析税源、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的法宝。该局利用车管部门和车购办车辆入户信息,开展汽车销售行业和二手车销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形成了《二手车税收管理初案》,提出了对二手车交易经营户实行 “一户、一账、一车、一票、一档、一软件” 的“六个一”跨区域税源专业化一体式管理法。目前,全区二手车交易企业共交易各类二手车854辆,交易额1900万元,实现税款38万元,是去年全年二手车交易企业缴纳税款的5.4倍;利用运管部门的车辆维护信息和保险公司理赔信息,开展汽车维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医保卡刷卡信息,开展对医药零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种子协会、种子管理站和各乡镇种植面积等信息,开展制种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农机局的农机补贴信息,开展农机制造业和农机销售行业的核查评估;利用电力部门的售电信息,开展对面粉加工行业的核查评估,采取“二估一评法”加强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入库税款、滞纳金近70万元;利用上游供货信息开展对钢材行业的核查评估。采取“逆查法”,对钢材行业实施专业化管理效果明显,通过核查,共补报销售收入1093万元,除抵扣留抵税额193万元,补缴税款12万元。

信息化为纳税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怎样才能使纳税服务“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如何将“提质、减负、增效、和谐、遵从”的纳税服务工作目标融入日常税收工作中?凉州区国税局在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上求突破,在解决纳税服务具体问题上求发展。

为拓宽和畅通纳税人需求渠道,全面分析掌握辖区纳税人合理需求,今年以来,该局先后4次组织召开“市、区定点联系纳税人座谈会”、“二手车交易行业税企”等座谈会,为国税部门和纳税人之间架起“连心桥”。 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税企座谈会”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好评。多次组织开展了“纳税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活动,找准了纳税服务需求切入点。并针对不同纳税人群体举办税收政策热难点集中培训,通过宣传、辅导、培训,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进一步提升。

着眼于减负、增效,该局全面简化征管业务流程,着力提升办税服务效能。网上认证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网上申报、认证。据悉,该局已有176户一般纳税人顺利实现远程抄卡、网上申报、网上认证。同时,该局还通过稳步推行个体户短信申报与批量扣税,POS机刷卡缴税,拓展12366短信服务平台应用,加大税库银横向联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健全以网上办税为主体,上门办税、电话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办税体系,实现了申报缴税、信息查询等涉税事项的多元化办理。该局经与多家银行之间积极开展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满足了城乡不同纳税人可以就近选择开户行签订三方协议的要求,突破了限行缴税;突破批量扣款业务与技术难题,成功实现CTAIS系统批量扣款指令与税库银系统的对接,实现批量扣款。目前,已有750户个体达点双定户不必上门申报就可通过CTAIS系统批量扣款,542户(5891户次)未达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方式进行纳税申报;成功签署税库银横向联网三方协议2263户,已占到全局缴税户数的58%,电子缴税8526万元,占今年收入任务的32%。

以史为鉴 打造“税收文化教育基地”

46块精致的展板、雕刻出来的富有金属质感的税务“三字经”,六组实物展柜、一个布置典雅书画室勾勒出了一道亮丽的税务文化风景线……为了这道风景线,凉州区国税局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反复研究论证,使最初单纯的廉政文化建设上升为税务文化饕餮盛宴。

走进位于凉州区国税局金羊分局的凉州国税“税务文化教育基地”,最抢眼的莫过于主展板下方近6米的税务“三字经”。闪着黄金般光泽的底板,富有金属质感的雕刻工艺,630字210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琅琅上口的三字文,令人耳目一新。

税务“三字经”从最早的“夏代贡,商代助,周百亩,十为彻,井田制,奠基础”说起,至目前的纳税服务“送税法,平赋税,个性化,来提质,做减负,显增效,融和谐,提遵从”,对税收历史知识及沿变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融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个性化内容,如“甘国税,倡敬业,提效率,惜荣誉……”等。

甘肃省国税局朱俊福局长、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副主任王保义、凉州区政府张志殿副区长在参观后饶有兴趣地写了“文化兴税”“廉政兴税”“夏贡周赋初税亩,自古纳税皆义务”的题词。省国税局局长朱俊福在百忙之中为该基地亲自撰写了前言,并在前言中指出了税务文化基地的四大目的“挖掘、展示税收历史,传承税收文化精髓、传播税收知识、展示国税形象”。基于此,凉州区国税局将税收文化基地定位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和延伸基地,普及和提高税收知识的重要平台,面向社会展示国税成果、开展税法宣传的重要载体,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窗口”。

立足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凉州国税人在以“敬业、效率、荣誉”为核心的甘肃国税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正向着新的目标阔步前进,凉州区国税事业迎来的,必将是繁花似锦满园春!

税源管理专业化范文第6篇

[摘要]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之一。羊绒产业属宁夏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同心、灵武两个特色产业集群,但上述产业集群尚未产生应有的产业辐射力,还需从加强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着手,进一步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宁夏;羊绒产业;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所在

产业集群,亦称产业簇群(IndustrialClusters),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徐承红,2006)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如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别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等;二是通过支撑机制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粱琦,2004)。而正是上述竞争优势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創新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之一。

二、宁夏羊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十大牧区之一,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回族善于经商的传统,羊绒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2006年,全区羊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2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成为该区首要出口商品。在以产业集群为区域发展模式,产业存量优势的合理扩张和区域品牌的形成,宁夏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思路的指引下,目前,宁夏已初步形成了两个羊绒产业集群,即以同心为中心的羊绒集散地和以灵武为中心的羊绒加工出口基地。

同心县地处宁南山区与北部平原交界地带,受自然环境影响,属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县。自20世纪80年代起,羊绒产业在同心得到逐步地发展壮大,现已拥有1.5万人的阶梯宝塔型原绒收购队伍,并逐步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世界性羊绒流通集散地。2007年,同心县原绒年收购量达到5000吨,约占全国流通总量的52%,加工无毛绒1800吨,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羊绒产业对该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6%,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同心羊绒产业集群形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众多流通贩运户、加工企业保持着相对分散化的格局,个体私营企业和本地居民的住宅、商业区交错混杂,依靠市场手段灵活高效地配置资源,尽管基础设施落后,但仍保持着羊绒流通领域的优势,是西北最大的羊绒集散地。上述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亦不容忽视。由于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组建和运行滞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相应的行业引导,加之少数企业的短期行为,往往会在产业集群范围内出现同行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灵武市地处银川平原与鄂尔多斯台地结合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该市的羊绒产业发展已告别了传统的分梳初加工,转向精纺纱、织布、织纱等精深加工,并努力在提升羊绒产业层次上取得突破,在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上取得突破,在引进人才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外贸出口上取得突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突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2004年,地方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的原则,兴建了占地广阔的“灵武羊绒产业园区”,通过在土地价格、税费、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了一批羊绒精深加工企业人员。截止2006年年末,已有42家精品羊绒加工企业人园;2007年,园区企业通过整合,组建了中银绒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嘉源绒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荣昌绒业集团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扩大灵武羊绒品牌知名度和在国内外羊绒市场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该羊绒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托政府兴建工业园区,而非价值链的自然衍生。因此,群内企业之间缺乏价值链纽带联结,这种形成模式的先天不足势必会影响到该产业集群的后期发展。

三、宁夏羊绒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产业特殊性、起步较晚、缺乏专门机构协调和具体产业政策支持等原因,宁夏现有两大羊绒产业集群虽已初具规模,但产业集聚尚未产生应有的产业辐射力,仍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群内企业规模效益差,竞争力不强

宁夏现有两大羊绒产业集群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具有小型化特征,产值多在5000万元以下,缺少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在当前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已愈加突出,具有较大规模企业才能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具备抗击各类市场风险的能力。受自身规模约束,中小企业往往产品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技改投入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与国外关联度较低,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多品种、高质量、个性化、低成本、短交货期的要求,与国内外同行业大企业抗衡的能力明显较弱,而中小企业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较低的人力资本素质也限制了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群内企业分工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化程度不高

分工和专业化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缺乏分工和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不但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还会出现鹬蚌相争的局面,一旦产业需求减少,便会陷入恶性竞争。两大羊绒产业集群虽已初具雏型,但各企业都较重视动员企业内部资源,群内企业间并未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与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的互补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这种分散独立的“小而全”式发展模式使群内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合作,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阻碍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相互学习,也使产学研合作无法成为创新的主流,使整个集群发展缺乏发展后劲。事实上,产业集群是价值链整合的产物,企业的集聚成群应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价值链为纽带而联结,从而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性合作网络(王辑慈,2001)。

(三)缺乏带动产业集群形成的龙头企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之上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而主导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以大企业为核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卫星工厂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稳定订单,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大企业通过转包非关键性生产环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而在宁夏羊绒产业集群中,恰恰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巨人企业和大企业,因而难以通过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企业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从而实现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进步相对缓慢

现有两大羊绒产业集群中的多数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愿望,没有或不清楚自身技术需求,还缺乏研发人员和专门的研发机构,不具备进行技术嫁接、转移与开发的能力,更谈不上资金和行动的投入。个别有创新需求的企业也受制于自身资金积累能力,实际投入的技改资金十分有限,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致使科技进步在集群经济增长过程中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群内至今尚未形成应有的创新机制,缺少持续发展的能力,阻碍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使羊绒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壮大受到了牵制。

(五)环境硬约束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凸显后发展优势的内蒙等周边地区的经验表明,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宁夏加大了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的力度,初步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仍然存在。在羊绒产业发展方面,资金瓶颈制约问题尤为突出。羊绒产业属资金密集型产业,除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外,原料收购也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且资金周转时间往往在一年左右。出于规避自身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对于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通常不愿意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致使绝大多数羊绒企业经常面临资金供求失衡的窘境,在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时,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债务拖欠等方式进行运作(宁夏区党委政研室,2006)。受资金约束影响,群内多数羊绒企业硬件设备、设施条件差,难以购置新设备、淘汰旧设备,甚至设备的正常折旧速度也被延缓,从而直接影响了技术的转移或转向,致使前景看好的高科技项目无法上马,人才外流现象普遍,企业及产业集群规模快速扩张受到制约,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四、促进宁夏两大羊绒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最终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持续性的发展(王辑慈,2001)。基于对宁夏同心、灵武两个羊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现就如何促进宁夏羊绒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产业集群不是政府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由政府驱动的,而是在市场驱动下自发成长起来的,有着特殊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但是,根据区域成长的阶段理论,宁夏仍处于待开发阶段,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尚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良性发展过程作为“企业家”的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致力于创造有利于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立足于当地的文化传统,通过制定具有本地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并辅以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二要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特别是与产业集群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三要搞好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四要搞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技术人才,完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基地,加快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构建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

产业集群中不同规模及地位的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核心大企业在生产体系中应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核心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及创新中心,通过业务分包制将非核心生产环节转包给产业集群内其他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结成网络状,从而实现生产社会化和组织网络化(邵志健、薛惠锋,2007)。为此,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要坚持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生产,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使之改变独立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更多地生产中间产品,并在同大企业的合作中利用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高效有序的产业体系。

(三)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从而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具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及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产业集群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建会,2007)。为此,一要整合羊绒产业各类要素资源,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资产、资源、品牌、技术和市场为纽带,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培育产权多元、优势互补、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由此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二要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化配套企业,或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三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集群产业配套率。

(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加强群内创新网络建设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机构在内的、完整的区域创新网络。首先,群內企业应依托已有的产业链,进行技术、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相对更高的技术水平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经营,降低单个企业所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力争保持宁夏无毛绒分梳加工技术在国内外的领先位置,进而在更多领域通过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走在全行业前列。其次,地方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健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提高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如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信息的交流及沟通,建立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合作关

系,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改造提供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创新中的难题。再次,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民间团体应发挥为企业和政府双向服务和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推动企业联合和公平竞争,帮助企业提升和改造现有加工技术和设备,攻克关键技术,掌握独有技术和申报专利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对群内企业的金融支持

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的首要工作,首先,继续发挥银行投资主渠道作用,因地制宜地改革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经营机构发展,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实现金融环境中的主体多元化,加大金融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行债券筹资、上市融资和扩股融资。其次,要不断完善融资服务的辅助体系,包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信息咨询体系等。事实上,宁夏回族自治区绒毛皮革工业协会已牵头组建了专门的羊绒产业信用担保中心,但由于注册资金难以落实到位,该担保机构至今仍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有鉴于此,应通过地方政府规范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大力吸收社会资金,推进担保基金来源多元化,扩大担保能力,力争使该担保机构尽快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发挥专项担保中心对信贷资金撬动的杠杆作用。最后,要不断健全群内信用体系,通过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推动集群内部加速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从而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意愿。

(六)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与产业配套能力是影响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集群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广告、设计、培训、咨询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在集群周边的合理分布和配套会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加顺畅,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也有助于分工专业化的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为此,宁夏羊绒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围绕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配套能力建设,通过支持系统的不断健全,优化产业集群的生存发展环境,一方面,可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本地区和外埠进行集群内公共物品的投资招标,利用优惠政策,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发展电力、通信、交通等各种硬件配套设施,培育社会化、高效率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让相关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更低的费用获得所需的服务和横向合作。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协调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会计、法律、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相对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法律服务和物流服务;以民间性、自律性为原则,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以行业自律、反倾销公诉、产业信息、技术交流、对外协作、招商引资、职工技能培训和营销联盟为重点,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统计、培训、会展、招标、名牌认定、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价格协调和公信证明等工作。

[责任编辑:陈雪梅]

上一篇:生效证明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网站产品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