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

2024-08-13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第1篇

摘要:在国际与各国的法律文件中,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两个概念内涵存在混淆。事实上,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生态系统利益、生态服务概念内涵相同,但是与环境服务概念内涵不同,不能交替使用。建议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概念,并将其纳入环境服务属概念下作为一个种概念。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1.023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最早由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提出,后来引入到法律文件中,这就与法律文件中早已使用的环境服务概念发生了“冲突”。这两个概念内涵是否相同?是否可以相互替换?两个概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国际社会的法律文件显示,国际组织和各国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分歧,这就造成概念使用的混乱,不利于国际交流,也不利于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协调。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两个概念内涵,明确二者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的使用存在分歧

在国际和各国的法律文件中,“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服务”两个概念有时被交替使用,有时被区别对待,界分不清楚。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内涵相同的情形

一些国际法律文件和部分国家的法律文件中,尽管使用了“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利益”、“环境服务”等不同的概念,但是从法律定义或解释来看,内涵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是同义词。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①后出台的文件中使用了“生态服务”概念,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和满足人类生活的条件和过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交替使用“生态系统利益”与“生态服务”[1]。世界自然基金会则更明确地表示,“环境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是同义语。其在《环境服务支付:减少贫穷与保护自然的平衡方法》中,解释“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广泛的环境服务,人类和所有生命依赖并从这些服务中受益”[2]。但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没有对这两个概念做出定义。一些国家法律文件中使用“环境服务”概念,但是其概念内涵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生态服务”一致。例如,萨尔瓦多认为自然资源提供了“环境服务”,并且确定保护“环境服务与利益”是自然保护区域管理的目标之一。它定义“环境服务与利益”是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和条件,人类从中获益,并且立法特别指出,氧气产品、碳汇、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与水文资源保护是森林提供的“环境服务”[3]。墨西哥《国家水法》定义“环境服务”产生于水文流域及其组成部分的社会利益,水文流域的组成部分包括气候调节、侵蚀控制、防洪、土壤形成、水净化和碳汇。墨西哥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部长发布的《马比米通告》中定义“环境服务”是生产有益于人类产品的生态系统能力,包括大气调节,优美景观,生物多样性,土壤与水流的保护。哥斯达黎加在1996年的《林业法》中定义“环境服务”是“由森林提供的直接影响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服务”。根据该法,“环境服务”包括碳汇、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体保护与优美景观保护[2-4]。

(二)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内涵不同的情形

尽管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但是国际社会并不是普遍认同这两个概念是同义词,仍然有一些国际法律文件和国家法律文件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文件中虽然同时使用了“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物品和服务”两个概念,但是分别做出定义,表明了这两个概念内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内容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相似;而“环境物品和服务”概念,被定义为“人类活动产生的行动或产品,而不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利益”,包括污染减少设备、废物管理、环境友好产品和生态旅游。 “环境物品和服务”是由人提供的,不是由自然直接提供的,这显然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直接提供不同,即提供“服务”的主体不同。其实不仅主体不同,具体“服务”的内容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包括四类服务,而这里的环境物品和服务实质是指人类为了保护环境所采用的设施、行为及产品。类似的,阿根廷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科学与技术附属机构提交报告中指出,“生态系统服务”由生态系统提供的利益组成,而“环境服务”在世贸组织议题内被使用,显然这两个概念不同。另外,澳大利亚也对“环境服务”做出不同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界定。澳大利亚在1999年的《自然资源法修正法案》中定义,“自然资源环境服务”包括:建立、购买或者维护森林碳汇、土壤和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建立、购买或维护森林所必须或伴随的服务供给;其他法律规定的利用或管理森林的服务[2]。

(三)生态系统服务补偿项目与环境服务补偿项目呈现概念混淆

由于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补偿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所以,在生态系统服务补偿项目与环境服务补偿项目中也出现了概念混淆。例如,自2002年起世界银行在几个拉丁美洲国家发展环境服务补偿项目,使用了“环境服务”概念。虽然世界银行从来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但是从世界银行出台的《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服务补偿机制设计指南》可以推断该“环境服务”包括“水服务”、“排放减少”、“生态系统服务”,表明“环境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并不是同义语。然而墨西哥与哥斯达黎加的定义与世界银行不同。墨西哥在它的环境服务补偿制度中虽然采用“环境服务”概念,但是被定义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提供的服务或通过可持续的管理森林资源提供的服务。并且它表明环境服务补偿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分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提供给社会的“环境服务”的成本。可见,墨西哥的环境服务补偿项目中的环境服务概念强调自然直接提供的服务,这不同于世界银行的定义。哥斯达黎加的情形与墨西哥相同。哥斯达黎加环境服务补偿项目受到世界银行的资助,该国行政法令使用了未作定义的“环境服务”概念。法令强调“环境服务”很重要,这些环境服务是由供人类使用的森林和种植园提供的,这类森林提供的“环境服务”不同于由受益者付费促进和资助的保护项目所提供的服务。哥斯达黎加的“环境服务”可以理解为人类从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服务”获得的利益[2]。

二、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

“生态系统利益”、“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是近义词,本质上没有差别,而要区别的关键是“环境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这两个概念。“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产生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领域,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不加分析地直接纳入法律领域,容易与法律文件中已经出现的“环境服务”概念混淆,导致国内外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混乱。概念混乱不利于国际、国内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也不利于制度的建构与实施。因此,有必要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的起源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提出。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界定有概括式和列举式。第一,概括式。如,Gretchen C•Daily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用[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认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6]。第二,列举式。如,《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即由生态系统产生的或提供的服务,如提供食物、水、纤维、遗传资源、生物化学品等;调节服务,由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功能所得到的益惠,如调节气候、调节大气质量、减轻侵蚀、净化水、控制疾病、控制病虫害、授粉作用、控制自然灾害等;文化服务,由生态系统获取的非物质益惠,如精神和宗教价值、知识系统、教育价值、灵感、审美价值、社会联系、地方感、休闲和生态旅游等,以及支持服务,即生态系统为提供其它服务,如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而必需的一种服务功能,例如生产生物量,生产大气氧气,形成和保持土壤,养分循环,水循环以及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界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达成了共识,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实质内容是一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不同于生物、环境、生态系统概念,也不是生物、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机械组合,而是强调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惠益或利益。

而环境服务概念的界定最初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后文简称OECD)提出,采用了列举的方式。环境服务是指测评、防止、限制、改变环境中对水、空气和土地的损害的问题,以及与水、噪音、生态系统相关问题,包括净化技术,净化产品,减少环境危机和减少污染和资源滥用的服务。OECD把环境服务作了广义的定义并把该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污染管理,即最通常认为的环境服务。包括环境能源设计,空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估,有关土地、地面水、地下水的环境防治,降低噪音和振动,废水管理,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废物再生和再循环。第二类为净化技术和产品,包括净化环境服务和资源有效利用系统。第三类为资源管理,包括替代能源服务活动以及用于维持生命的农业和林业服务活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服务贸易分类清单在联合国供应中心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定义,“环境服务”包括污水处理服务、垃圾处理服务、卫生服务、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服务、噪音控制服务、自然和景观保护服务和其他环境服务[7]。可见,从一开始,“环境服务”强调的是人类通过改进管理和技术保护环境。

(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环境服务概念的区别

通过回溯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服务概念的起源,我们可以发现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法学中的环境服务是不同内涵的两个概念。法学中的环境服务,是指人类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污染治理与自然资源、景观保护等措施,使用环境保护技术或生产有利于环境的产品,以实现保护环境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目的。人是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人也是服务的受益者。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各种惠益,这里的“服务”不同于“环境服务”中的“服务”概念,这里的“服务”可以理解为“功能”,有些文献就直接使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功能概念[8]。生态系统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人是服务的受益者。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突显的是自然资本的价值。将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服务概念混同,实际上就是混淆了服务的提供主体。

三、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环境服务是种属关系

既然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服务主体是生态系统,而不是人,那么,现在使用的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概念就是不合适的,应当引入新的概念来表示补偿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同时明确与环境服务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概念的引入

当今世界上,各国广泛开展的生态系统服务项目,是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人补偿,而不是向生态系统补偿,我们可以把这种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行为称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法律中应当将这种补偿行为称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补偿而不是生态系统服务补偿。如果在法律中仍要坚持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术语,必须对生态系统服务做出新的界定,强调是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这就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定义混淆,不利于跨学科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许多文献使用“生态补偿”概念,但是概念的界定有很大差异,大致可以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获得效益的奖励,也包括对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和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人收费。而狭义的生态补偿主要指对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获得效益的奖励。狭义的生态补偿往往被等同于国际社会所使用的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或者环境服务补偿[9]。事实上,国内使用的狭义生态补偿概念就是从这两个概念翻译而来,而前文已经阐明国际社会和各国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服务”概念的使用是混乱和混淆的,那么狭义的生态补偿概念就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冲突和歧义。所以,生态补偿这个术语本身就不能反映所要定义的制度内容的要旨,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按照国家标准《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GB/T10112)的要求,术语应当具有顾名思义性,又称透明性。这里的“义”是指定义术语应能准确扼要地表达定义的要旨。因而,我们应当使用能够反映本质的概念。如果是为了增进生态系统服务,对保护生态系统的人进行补偿,可以考虑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补偿(或者生态服务供给补偿)概念。

(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环境服务的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环境服务应该是种属关系。在明确这两者关系之前必须先厘清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而言的,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不同学科基于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对环境做出不同定义。我国法学中的环境定义反映在《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该法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尽管没有列举出生态系统,但是从以人为中心事物和自然因素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应该是法学中“环境”这个属概念下的种概念。而且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其单行法中的相关规定也反映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例如,《环境保护法》第17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环境影响评价法》第4条,“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3条,“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

因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环境服务应该是种属关系。环境服务除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之外还包括废水管理、固体废物管理、空气污染管制、噪音与振动降低、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的恢复和清理、相关设施的建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另外,环境服务是人造资本投资与自然资本投资的结合,其中大部分是人造资本投资;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自然资本的投资,人类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资本角度,可以将整个世界系统划分为人力资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等四个组成部分。所谓人造资本,是指经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用以进行再生产过程(下一时段)的物质产品,如各种基础设施、机器与厂房等[10]。所谓自然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例如大洋中能为市场再生捕鱼流量的鱼量;能再生出伐木流量的现存森林;能产生原油的流量的石油储量。世界银行界定的自然资本要素主要包括土地、 森林、石油、煤、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等,而这些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部分[11]。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认为,以每单位社会成本产生的环境效益看,自然资本的投入比使用建设资本提供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效率高。例如,为了控制洪水,既可以选择投资人造资本,如建设工程项目(筑堤),又可以选择投资自然资本,如景观生态管理(恢复洪水地区的湿地)。一些实践证明,如果考虑水质改善、野生生物栖息地和休闲娱乐福利这些正外部性效益,景观管理是一个更好的控制洪水的公共与私人投资选择。

总而言之,法学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应当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定义相同,将其与环境服务概念区别。可以考虑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概念,并将其纳入环境服务属概念下作为一个种概念。这样可以使法学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科间的对话和交流,同时,也可以避免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与法律文件中的环境服务概念相冲突。

注释:

①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于2001年6月5日正式启动的。这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他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03-09-21)[2010-09-12]http:∥www.unep.or.jp/Ietc/techtran/focus/SustDev_EST_background.pdf.

[2] Ezequiel Lugo.Ecosystem Services,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and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 Between Benefits Provided by Ecosystems and Benefits Provided By People[J].J.Land Use & Envtl.L,2008(23):243-259.

[3] Law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EB/OL].(2005-02-15)[2010-09-12]http:∥www.marn.gob.sv/uploaded/content/article/673972224.pdf.

[4] Costa Rica.Forest Law[EB/OL].(1996-02-05)[2010-09-12]http:∥www.asamblea.go.cr/ley/leyes/7000/7575.doc.

[5] Introduction.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EB/OL].(1997-12-10)[2010-09-14]http:∥cmbc.ucsd.edu/content/1/docs/Daily_1.pdf.

[6]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生态系统服务理论[EB/OL].(2003-03-09)[2009-07-0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5916.htm.

[7] 徐 泉. WTO体制下的贸易与环境若干问题评析——基于GATS与环境服务贸易的视角[J].河北法学,2006(9):77-78.

[8] 于书霞,尚金城,郭怀成.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核算[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4(5):42-44.

[9]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10] 潘国隆,王 奇.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2):23-26.

[11] 翁志勇,张雅丽. 自然资本“异化”的解决:自然资本条件—选择论[J].生态经济学,2005(1):32-35.

(责任编辑 高文盛)

Distinction Between Legal Concep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GAO Min

(School of Law,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Hubei,China)

Key words:ecosystem services;environment services;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第2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更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农业是立国之本。但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耕地破坏、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可耕地土地面积持续减少,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而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产业优化,同时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弥补了传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休闲农业 区域经济 影响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越来越高,劳动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工作之余人们有更多业余时间可以支配,假期出去旅游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而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游客希望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休闲农业主要载体,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发展乡村旅游,走休闲农业发展路线,增加了农业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起始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五十年代意大利成立现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六十年代休闲农业得到发展,八十年代休闲农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越来越多。休闲农业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潜在价值,成为了促进农业经济新途径。休闲农业符合现代人需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基数不断增多,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绿色自然环境,从而缓解都市生活压力。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休闲农业等同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是: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加速社会资源流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

二、休闲农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发展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逐渐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已形成规模,旅游景点不多增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优美,十分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影响非常明显,是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来讲,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艺术加工、游客观光、农事活动融为一体,切实可行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缓解了城乡矛盾。

二零一三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前瞻》的文章中,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总结,明确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思路。文章中指出休闲农业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力量。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国已建设八万多休闲农业村,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数量超过一百七十多万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三千万,营业收入超过三千亿元,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休闲农业需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这就必须对农村道路、环境、住房、通讯进行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加速了农村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合理整合了农业资源,使区域农业经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利用了多元化产业形态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形成了一种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以长沙市为例,二零一三年长沙总GDP达到九百二十三亿元,县区所占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二,县区经济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这就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结果。芙蓉区和天心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成为第一和第二,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四,真正实现了产业转型,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使农业经济走向了现代化,真正实现了区域经济收入最大化。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模、旅游人次将逐步扩大,乡村旅游条件将不断改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一些区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缺乏规划,发展现状不理想,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加强招商引资,不断改革相关政策,宣传地方休闲旅游产业形象,树立乡村旅游口碑,扩大对外形象知名度,为区域经济提供条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政策引导,树立正确资源开发观念,发展建设目标应与区域总体规划目标一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自然条件为依据,不仅要制定农业发展计划,还要完善生态评价体系,控制休闲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要提高产业集约度,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户分散,经营混乱,缺乏生态意识,不利于管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范休闲农业结构,应把分散经营个体组织起来,打造休闲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约度,全面提升产业规范性,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打造生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休閑农业结构。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空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的人们希望享受自然,亲近自然,走向乡村体验生活。通过正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休闲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明显推动作用,能够行之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带动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发展休闲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建华. 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11):119-124.

[2]俞燕. 新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效应及提升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11(14):132-133.

[3]郑榕妍,朱朝枝. 永泰县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J]. 台湾农业探索,2011,03:36-40.

作者简介:牟连荣(1976—),女,重庆,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第3篇

1.1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分布于都市圈或度假区周边, 多位于城郊、乡村区域, 是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 田园景色, 将观光旅游、生活体验、农业生产融合为一体的交叉型产业。作为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目的、服务为手段、城市游客为目标, 将旅游和农业结合的新型产业, 休闲农业需要融合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 在国内尚属于新兴行业, 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潜力大、前景广的特点。

1.2 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

传统农业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但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相比具有较多不足, 例如:生产效率低、农业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浪费劳动力、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市场信息不畅通。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处于传统农业的阶段。虽然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 生产效率和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3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关系

休闲农业的发展通常依附于传统农业或现代化农业,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休闲农业发展于传统农业之后, 其中大量留存并融合传统农业的设施和生活、生产方式, 使参与者得到体验的同时了解到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与文化[1]。随着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 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开展运营管理, 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农业附加值, 还能为参与者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

2 休闲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

2.1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中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出现在台湾地区, 20世纪70年代台湾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发展, 逐渐显现规模。20世纪80年代后期, 深圳首先开展荔枝节, 逐渐从最初招商引资为目的的节庆转变为市民参与的采摘节,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8年, 国家旅游局提出“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以农家乐、度假村为代表的乡旅形式大量涌现, 乡村旅游得到快速推进。2001年, 国家旅游局制定《农村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公布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 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2002年, 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 (试行) 》对农业旅游的规范化提供依据。2011年, 农业部发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为我国首部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 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目的加快、加强、推进休闲农业的建设。2016年10月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其中再次提及推进创意休闲农业。这标志着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将会在今后达到新的高度。

2.2 休闲农业在国外的发展

国外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萌芽阶段、观光阶段、度假阶段、租赁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0世纪初为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 在当时没有特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建筑, 参与者只是单纯地到农民家食宿休闲并参与相关农业活动, 欣赏田园风光, 借此离开城市的喧嚣, 在乡村安静舒缓的氛围中得到放松。

2.2.2 观光阶段

20世纪中后期为休闲农业的观光阶段, 这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欣赏, 而逐步出现了以观光为职能的观光农园、观光牧场, 它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与乡村的农业生产与农业作物想结合进行经营管理, 是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融合与交叉。

2.2.3 度假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随着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度假模式已无法满足大量人口的涌入, 场地管理经营者在场地内大量建设用于休闲、娱乐、养生、住宿的度假类建筑与设施, 丰富并扩展了场地内的度假功能[2]。

2.2.4 租赁阶段

租赁阶段属于新型的经营模式, 目前主要出现在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少数国家, 管理者将大块的土地划分成小块出租给个人、家庭或者团体, 让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管理, 在使参与者体验性增强的同时, 也使经营者增加盈利的同时拥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3 休闲农业的运营方式与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大中型城市和景区为依托, 农业为载体, 但在休闲内容中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和田园风光, 而需要将生活方式、文化体验融于其中。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个体经营型, 按照其开发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型、农家乐型、科普教育型、民俗风情型等。

3.1 运营方式

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负责出资组织农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区环境, 搭建平台并出台相应互利政策, 鼓励并引导企业、个体入驻项目区进行项目运作, 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科学的休闲产业发展, 提升当地经济效益。

集体经营型是充分利用土地集体所有统一规划的优势, 通过产业升级发展休闲农业, 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企业带动型是以在资金、技术、管理、影响力等方面有较强的企业为龙头, 由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产品研发、市场推广, 农户提供农产品和土地资源, 形成“企业+农户”的模式, 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

个体经营型是以农户为个体, 农户利用自家房屋、庭院以及周边的田园景观, 吸引周边区域的游客来此消费, 提供食宿、娱乐、体验、观光等活动方式, 具有价格经济、运营简单、成本低廉、组团经营的特点。

3.2 开发模式

乡村田园型的发展模式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方式、特色农产品为元素, 结合农田、果树、花卉、渔业、牧业等产业开发体验性的休闲旅游项目。

农家乐型的开发模式充分利用乡村的民居, 由村民、企业或个人将房屋改造成民宿, 是集吃、喝、玩、乐、住、游和购为一体特征。

科普教育型是利用农业园区、农业博物馆等场所, 普及农业知识, 让人们了解并学习相关农业技术。

民俗风情型是以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文化、古老村落相结合开展休闲旅游活动[3]。

4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4.1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 科学的规划需要结合当地的现状结合: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等诸多学科领域,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深刻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土壤水源、气候条件、区位信息、旅游人群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后才能进行开展规划设计, 只有在前期多做工作, 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避免后期反复调整, 并非盲目效仿、没有市场定位、胡乱布局、没有服务配套设施、粗放经营。

4.1.2 专业的管理团队匮乏

当下我国缺乏休闲农业的专业管理团队, 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不健全, 导致从业者管理混乱, 相关部门协作困难。需要规范团队建设, 从农业、观光、住宿、交通、餐饮、娱乐等领域出发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团队, 对团队下的服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整体团队素质。

4.1.3 档次较低, 项目雷同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 大多从业者因市场导向进入该领域, 以规模小、档次低、项目雷同、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小型农家乐和农场为主。需要逐步加强该领域中的科普教育, 增加功能丰富、互动体验感强的活动项目, 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知名度。

4.1.4 季节性强, 没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由于休闲农业在观光体验中受传统农业影响, 参与度会随农业的季节性波动, 无法拥有稳定的经济效益。需根据不同的季节有针对性的布局, 形成四季有景, 也可以与农业4.0相结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解决传统农业中的季节问题, 并在不同时节举办不同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活动。

4.1.5 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关于休闲农业的知名品牌数量极少, 要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在不断追求服务品质的同时积极利用品牌推广的营销手段, 利用多种媒介让潜在的消费群体了解、接纳并喜爱该品牌, 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4.2 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基础较好, 但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即有高原丘陵又有山川平原, 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有草原、耕地山林等多种自然资源;二是中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 不同的民族也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三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前往环境优越的乡村休闲度假;四是休闲农业具有体验性强的特点, 利于和企业、高校合作开展科普教学,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参与者的协作沟通能力的同时使相关知识得到普及。

4.3 休闲农业实施的措施

4.3.1 结合当地文化, 打造特色农场

近年大量资本流入休闲农业, 尤其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 竞争尤为激烈。只有与当地农业资源结合, 寻找文化、审美、艺术、娱乐的差异化, 行成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空间, 让参与者愿在其中参与、体验, 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4.3.2 做“小而精”的农场, 避免“大而全”

在农场创立初期, 若想农场得到发展, 首先需要学会如何生存, 只有能生存下来, 才有可能做大。在土地有限、资金有限的前提下, 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眼, 尽可能地做到“小而精”, 在形成竞争优势后, 逐步发展, 切勿贪大贪全。

4.3.3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规划在农场正式建设之前具有重要意义, 是对场地的分析与展望, 思考如何做、怎样做的一个过程。通过规划制定计划, 通过协调分步实施, 让农场先运营, 再逐步发展, 通过资金流的运转减少管理成本和资金压力。

4.3.4 由主导产业带动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有别于大部分休闲旅游项目区, 当休闲产业依附于农业时, 才被称为休闲农业。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加工业, 休闲农业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勿轻易本末倒置。

4.3.5 提升服务品质, 精细化管理

农场的服务可分为传统服务、体验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 农场中硬件设施再好, 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也很难做好。因此, 需不断提升管理中的服务, 多为人着想, 在大方向做好的时候多注意细节。

4.3.6 提高农产品品质, 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中农产品具有利润低、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提升收益率通常有两种措施。第一是大面积高效农业, 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 降成本、增产量, 提升整体质量。第二种做绿色、安全、有机的生态农业, 满足部分安全、健康、养生、追求品质的人群需求。此外, 可以通过加工、创意, 提升产品、延长价值链, 再通过休闲农业及其他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伴随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绿地匮乏、生活节奏快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那些温馨、舒适且具有情趣的乡村生活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喜爱。基于此, 论述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 通过对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进行对比, 了解自身发展中可提升的空间和不足, 提出对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1] 吕国伟, 任国柱, 刘芳.美丽乡村:休闲农业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2] 王树进, 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9) :38-45.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第4篇

(1) 示范点创建数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 重庆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2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最美休闲乡村7个、中国美丽田园14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9个、示范乡镇17个、示范点92个;建设配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部级美丽乡村36个、市级示范村38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8个、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817个。

(2) 按照五大功能区域特色推出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制作“巴渝醉美乡村”网, 精心推出了74条精品线路321个休闲点。其中, 都市功能拓展区8个区县, 有21条推介线路, 共107个休闲点;城市发展新区12个区县, 有25条推介线路, 共114个休闲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1个区县, 有18条推介线路, 共74个休闲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6个区县, 有10条推介线路, 共26个休闲点。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涵盖了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俗、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研学科考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涉及“农业观光类”“文化体验类”“民俗农庄类”“科普教育类”“乡村度假类”“休闲运动类”“特色餐饮类”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3) 发展综合效益显著。2015年, 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和各类景区景点1.2万家 (个) , 从业人员38.9万人, 接待游客1.27亿人次, 营业收入21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30万人。

休闲农业概念与内涵范文第5篇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冬暖夏凉, 四季如春, 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素有“花果鱼米之乡”“天然大温室”的美誉, 山川秀美, 气候宜人, 物产丰饶, 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 具有观光、休闲价值的农业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遍布全市。2015年,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七条措施的通知》 (漳政综[2015]182号) 文件中明确指出, 支持休闲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 对农业休闲项目给予税费优惠,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休闲农业项目的支持, 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 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人才培养, 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措施。有力推进漳州市形成农业休闲典范城市, 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 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2.1 完善和创新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加以完善和创新, 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 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思路是:结合地方特色和“农业+”的理念, 注重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引领新常态、延伸产业、进行深加工, 推动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核心, 真抓实干, 在全市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和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并凭借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农耕文化 (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 、休闲农业园区和古民居七种休闲农业模式, 建立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依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 (漳政综[2015]182号) 精神和市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的通知》 (漳休农[2016]1号) 要求,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对于已建成的单位, 加以完善和创新, 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其他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步伐。

2.2 开展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模式, 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如今随着城市进程加快, 城市生活节奏加快,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休闲路线, 走进农家, 亲近自然, 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商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 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技 (科普) 农园等形式。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作为典型生态休闲城市漳州, 固然要在建设休闲农业城市的基础上, 通过复制、孵化等途径, 大胆探索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扎根特色, 做出特色, 推出品牌, 走向全国。

2.3 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研究

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总体形象。漳州市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在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方面一直注重不断创新, 漳州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历史遗存特色鲜明, 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 漳州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就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形象塑造。建立漳州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形象识别 (MI) 。企业理念识别即CIS中的MI。依据MI原理, 城市作为休闲目的地, 其理念识别是在对经营者的意向、休闲农业的各种资源和当地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反映出具有个性的生态休闲农业精神, 确立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哲学, 提出体现生态休闲农业地价值追求的形象口号。理念识别是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形象设计核心, 是协调整个城市内外关系及发展的灵魂, 它由城市整体价值 (城市精神) 、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2.4 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化

2.4.1 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 将漳州味推向全球

我国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 是典型的农业B2C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网站, 如携程网等;三是其他专业的休闲农业信息网站, 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办;四是自建门户网站, 如漳州网上商城, 以O2O的模式, 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截至目前, 漳州味网站已成功上线, 主要提供老字号、食品饮料、美妆洗护、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钟表首饰六大栏目, 针对漳州的特色商品片仔癀、花卉等进行推广。同时上线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 助力漳州特色农业发展。

2.4.2 开发漳州生态休闲农业掌上APP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媒体30年也随之变迁, 从期刊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 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移动终端APP成为了当今无数人每天必玩的应用, 轻触屏幕, 快速了解新闻动态;手指一按, 即可语音聊天;单指滑动屏幕, 轻松成就一笔生意, 而这些, 都是从定制企业APP开始的。为了加快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 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原有的推广途径已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当今发展的需要, 移动营销市场成为眼下最看好、最潮的市场, 移动营销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流行的趋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也不例外, 研发并利用移动终端APP, 该APP主要提供手机移动终端信息检索的功能, 第一时间推送优质信息, 成为集旅游、住房、餐饮、交通、小额支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摘要: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是在现有乡村特色原色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优化、加工、推进, 形成可供都市人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 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科普功能、观赏功能, 是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开发旅游路线、实施强镇计划的重要推手, 也可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在不违背大自然发展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 因地制宜, 扎根地方特色, 综合考虑农业产品结构, 环境渲染, 文化宣传, 基础设备和运营条件等诸多方面, 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打造,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新西兰留学申请须知范文下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