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范文

2023-09-16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1篇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

【赏析】

此词作于山谷贬谪黔州之后。词中以作者戒酒后重又开戒饮酒之事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企图借酒浇愁的意念和及时行乐的狂放旷达胸怀。全词感慨世事人生,带有诙谐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触摸到作者内心的隐痛,读来意味无穷。

开头两句“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破空而来。以议论破题,一扫传统词的绸缪婉转调。这一对仗句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是他阅历过人世沧桑以后产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颇有出奇制胜之妙与诙谐玩世之趣。它们分别化用了韩愈的两句诗——韩愈《遣兴》云:“断送一生惟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又《赠郑兵曹》云:“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韩愈的两句诗经过他的组织,竟成为一联工整的对偶,足见点化之妙。

“远山横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态。“远山横黛”指眉毛。《西京杂记》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汉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见伶玄《赵飞燕外传》。“秋波”则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绘出一幅黛色远山傍水而卧的美景,引起人们对女子眉眼盈盈的联想。“远山”与“秋波”文人的笔下已被用得烂熟,而着一“蘸”字则光彩顿生,境界全出。尽管有宾客、歌女劝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饮,而见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饮旁人笑我”作结。

下片由“不饮”转为“劝饮”,起因为对花伤春。“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前句写群花凋零,好似一个病躯瘦弱之人,“等闲”,意谓“无端”,显然这写的是暮春花残之时。后句写春愁撩人,无处排遣,“遮拦”即“排遣”之意。所谓“春愁”不光是指伤春意绪,而有着更深的意蕴,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经历中所积淀下的牢骚抑郁、愁闷不平的总和。所以接下来说:“杯行到手莫留残。”还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吧!这一句也是化用韩愈《赠郑兵曹》中的诗句,而“留残”则又本于庚信六言诗《舞媚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为“不思”、“不想”,多用为反辞,犹云“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说何不思月斜人散后,无复会饮之乐乎。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2篇

(一) 《西江月》的文化背景

《西江月》是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 用作词调, 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另有《西江月慢》。《西江月》调名源于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清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 犹存此调, 但虚谱无词, 兹以柳永词为准, 五十字, 上下片各两平韵, 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 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 押侧声韵, 如平韵押‘东’字, 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须用对仗。

今天, 我们赏析的是辛弃疾作词, 傅雪漪作曲的古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 以功业自许, 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雄健为主,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特别是当他退隐江西带湖之时, 农村词是他著作中风采突出的一个方面。

傅雪漪先生自1939年起学习昆曲艺术, 工昆曲小生, 师从侯瑞春、高步云、沈盘生、包丹庭诸人, 曾主持北平昆曲学会。1957年以来, 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外国留学生部任教。傅先生一生钟情并致力于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演唱和教学, 共创作了50多首古典诗词歌曲。他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古谱, 有的基本保持原作风格, 有的则加入新元素, 如部分古诗词歌曲加入了戏曲元素, 使作品富有韵味, 可歌可演, 《西江月》就属于此类作品。傅老师创作的旋律多采用传统五声调式, 节奏变化丰富多彩, 曲式结构的选择上与诗词的内容相得益彰。另外, 中国音乐学院的王淑芬老师把傅先生的作品发扬光大, 出版了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和教学教材等, 对推广古诗词歌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阕: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下阕: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全篇用了夏天夜晚一晴一雨两个镜头, 上半写晴, 下半写雨,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真是一片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中轻云漂浮,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二) 音乐特点

1特色润腔

a装饰音

这首古曲音乐上最大的特点是装饰音的运用, 几乎每句都有, 以倚音和上波音为主, 装饰音要唱得轻巧、自然, 声音技巧运用上要哼住, 焦点集中, 顺着声音通道唱, 一带而过, 圆润婉转, 切勿刻意为之。有些装饰音谱面未标示, 演唱时也得加上, 如:“明、别、惊、鹊、夜、鸣、里、片、星、外、茅、边、转、见”字都要加上前倚音。另外, 还有“风”、“山”、“店”、“路”字加上波音。

b“顿腔”又叫“疙瘩腔”

装饰音的合理体现以及“疙瘩腔”的运用是古曲类作品十分重要的特色之一, 把握其特点, 是学习演唱古曲的必修课之一。

2音调的变化

该曲有些字沿用了近代中古音韵的咬字方法, 它基本是唐韵以来的广韵以及后来的洪武正韵, 中国宋代以来的歌大多是如此咬字切韵。如:“蛙声”的“声”念“sheng”和“xin”之间;七八个的“个”念“go”;山前的“前”念“cian”;忽见的“见”念“sian”。这些沿袭昆曲发音咬字的特点, 给全曲蒙上了一层古音古韵的色彩。

(三) 演唱特点

这首古曲的唱法借鉴了戏曲发声技巧, 不宜开得过大, 焦点集中, 强调咬字, 力求把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明月”两字轻唱, 月字略一收, 不要拖, 再慢慢吐出“别枝”, 开篇节奏稍自由。在这里他引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描写的是夏日的夜景, 白天和夜晚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静”字, 表达看到在夏夜享受宁静时感受到的幸福田园生活, 夹带着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因此在声音力度和音量大小、强弱上要控制好一个度, 不能打破夏夜的意境。先闻其声, 后察其物, 从“惊鹊”开始节奏上板, “惊”字要唱“顿腔”, “鹊”字下滑音的演唱如抛物线一般, 圆润舒展无棱角。“清风半夜鸣蝉”, 则是先戚其风之飒然, 然听蝉鸣之嘶咽, 演唱随着音乐节奏上板舒展开来, “清风、鸣蝉”描写的是一种动态的景, 这里不要唱得很死板, 特别是咬字不要咬得太重, 气息流动、音乐线条流畅, 唱至“鸣”字, 声音略带些弹性, 把夜晚不想惊扰蝉鸣的心态给体现出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夜深独行, 无人共语, 但听得田间一片蛙鸣, 这句寓意着丰收之气象, 应在情感上往前推进, 让人体会出丰收果实的喜悦之情。依照整体形势, 应该把握好情感上的循序渐进, 不可一味的将情绪立即推向高潮。夏日微风拂过, 这一句从嗅觉和听觉两部分入手, 演唱者需同感同受地把夏夜的宁静和美好体现出来, 从心底而发的热爱田园生活的愉悦, 给人一种映入眼帘的代入感。

词的上阕寥廓夏景的描绘, 以美好渐收, 下阕却以波澜变幻、柳荫路回取胜了。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 由于情境的转折, 在音乐间奏上有个过渡, 把一片阴云, 忽然飘雨的景色引申过来。紧接下阕开头, 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 运用对仗手法, 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这是全曲声音情绪最强烈处, 两个乐句用了切分、附点、擞音、顿断的旋律和节奏, 体现出晴空乍变的场景, 与行人感到骤雨将至的焦急, 这里可做大“橄榄式”的音乐强弱处理。忽然想起“旧时茅店社林边”可以避雨, “茅店”二字要稍作强调, 既能体现出当时词人担心雨大又害怕找不到茅屋的急切心情。但究竟还要走多久呢?没有料到, “路转溪头”, 突然就出现在眼前, 从焦急一变为惊喜, 此处一个小间奏 (垫头) , 是惊喜, 是“哎呀!就在这里”这个潜台词的代言。“忽见”, 行腔一顿一松, 进一步刻画了行人的欣慰, 从文词到旋律、唱法, 都是灵活、生动, 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意趣的玩味, 回味无穷。

近年来, 古曲受到了音乐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如:《西江月》、《一翦梅》、《长相知》、《杏花天影》等古曲作品都被收编在许多音乐学院的教材中。另外, 古曲作品也成为考学应试中的必唱类歌曲, 这些复兴传统的信号让人欣喜。此外, 姜家锵老师一直钟情于古曲的演唱与教学, 身体力行地推广着古曲演唱事业的发展;像哈辉老师、何怡老师所演唱的琴歌, 也是古曲表现形式之一, 他们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一直努力着。文化复兴不是口号, 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的红火, 《国家宝藏》的再创新高, 让我们看到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及全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我们都应以“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为宗旨, 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 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巧妙地把古人的智慧引入到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 既不失趣味性, 又适当还原了诗词的独特意象, 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有“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 岂不妙哉!

摘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晚年退隐江西农村, 经过江西上饶黄沙道时写的一首词, 它是我国优秀古曲作品之一。本文通过《西江月》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音乐及演唱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来诠释古诗词歌曲的优美、谐合及文学价值, 以及它独特的表演风格。学习演唱古曲,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体现。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3篇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1.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

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 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 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4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5篇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ǎ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尾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lí)祠(cí)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西江月范文第6篇

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中,共收录辛弃疾词作629首。据邓广铭先生的校注,其中直接引用了李白之姓名、字号或间接引用李白之语的词作共计38首,近1/17。尤其在江淮两湖、带湖及飘泉之什中出现较为频繁。由此梳理可将辛弃疾对李白的受容归纳为两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稼轩词中多次直接提及代表或象征李白的称号。如:“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念奴娇》)、“唤起诗家二老。”(《念奴娇》)、“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水调歌头》)这些直接提及李白之处,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人格魅力的敬仰及追慕,另一方面也是辛弃疾以古者圣贤自况,表达自己愿与之为知己的高洁之思及傲世人格。 较有典型意蕴的则如:“谪仙人,鸥鸟伴,两忘机。”(《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欧鹭本就是自由、高洁的象征,另加有独立、避世之意。在古人赞美欧鹭并与之结盟的作品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安史乱起之时,李白空有经邦济事之心却无大展宏图之机,只得慨叹“明日拂衣去,永与海鸥群”,又苦叹“白鸥兮飞来,长于君兮相亲”(《鸣皋歌送岑徵军时梁园三尺雪》),表达出李白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面前,心中万般无奈以及避世静心的落寞,其中也不乏以避世之言传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之志的意蕴。 辛弃疾极度欣赏李白的高洁人格与傲世气节,在词中对李白作出与欧鹭同等高洁的赞赏。也进一步借鉴了李白的这种“盟鸥”之趣:“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欧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间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哉。”

其次,辛弃疾在其词中大量引用出自李白之诗句及与之相关的代表性意象。如:“沉香亭”、“黄鸡白酒”、“春风恨”、“对影”、“百篇才”、“白发”等。“停杯对影,待邀明月相依”(《新荷叶再和前韵》)、“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水调歌头》)、“明月团团高树影”、“今宵鸳帐,有同对应明月”(《念奴娇》),李白以对明月的钟爱,极具开创性地赋予其思乡怀人的情节。对影、邀月、独酌,这一系列行为也正体现了辛弃疾心念复国却忧愤孤独的心绪。再如“笑君解释春风恨,倩拂蛮笺只费诗”(《鹧鸪天》)“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念奴娇》)“和雨泪阑干,沉香亭北看”(《菩萨蛮》)“雨恨风愁。解释春光,剩须破费,酒令诗筹。”(《柳梢青》)等,这种种意象多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襄阳歌》《月下独酌》等名作当中,都借以繁华消散的凄凉来缅怀对故国的眷恋,抒发对壮志难酬的悲慨。 在辛词引用李白典型意象的表现形式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的白发之叹。李白曾发旷世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也曾高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多年的仕途坎坷,孤独寂寞早已郁积胸中许多愤,无奈时光空流逝,无功、无业、无国、无路。辛弃疾一发心中苦闷,开口便道:“甚已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恰如其分的借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妙语,生动自然地将满腹惆怅化为白发之叹,表达得有其过而无不及,使我们深切体悟到词中所蕴含的种种情绪以及年老体衰,势单力薄的辛弃疾“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吴牛”(《雨中花漫》)的万千悲怅。 二

不同的意象与作者主观意识交流之后将折射出不同情致的人生体悟。因为“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的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4]236 于此,通过二者的内在

之思与外在之言产生的共鸣将不难寻绎出辛弃疾对 李白受容之端倪。

(一)“济苍生、安社稷”的积极入仕之志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驱使下,素来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李白身处盛唐太平之世,在当时文人积极出世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以狂傲洒脱、独立自负的个性表现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参与意识。他一生两次步入仕途,坎坷多艰的经历不仅致使其未能实现“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身退”的宏伟抱负,并因狂傲的个性屡遭谗害,只落得个徒有一片热忱之心而无经世安邦之政治谋略,但他始终坚信有朝一日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稼轩词甲集•范开序》)的辛弃疾,从小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下,立志要复仇雪耻、收复失地。这种强烈生命意识驱使着辛弃疾追求功名、积极入仕。壮年时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雷厉风行、气势豪迈。早期的词作当中就已流露出“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的豪情壮志。然而,这位肩负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英豪却因不满于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屡次遭到长期的排挤废斥,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正是那股英雄气概使他在“三仕三已”的悲惨境遇下更执著于自己的复国理想,以不屈的精神慷慨高呼:“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这种忠愤填膺的词作在辛词中可谓随处兴发。直至晚年,每每追思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出”(《鹧鸪天》)的豪举,仍能使辛弃疾扬起“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菩萨蛮》)的豪迈激情。

李白和辛弃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同样怀揣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强烈渴望能够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都曾使他们在出世与入世间痛苦徘徊。不论是李诗之豪放飘逸、雄奇壮美,还是辛词之如椽健笔、抒怀磊落,都空前绝后地将其一生的人生体验与精神个性完整的展现其中。

(二)狂傲独立的人格

李白有着绝对的自信与抱负,狂傲不羁且独立自负,正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虚舟》)所阐发的那样。读其诗文,品其人格,探其行止,他的整个人生以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不可一世的狂傲。李白不仅拥有“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苏轼《李太白碑阴记》)的凛然大气,面对朝中奸佞仍能对以“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宋戴埴《鼠璞》卷上)的桀骜不驯,甚至冷眼相待、慷慨陈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均是李白式的狂放傲岸,是不佞权贵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象征。这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与精神风貌的展现,更是盛唐文化的高度升华。这种种的人格气节在山河破败,异族侵占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极力的凸显与张扬。狂放精神,“它的本质上便是一种‘进取型’精神。”[5]448“说到底,这种狂放精神,其本质就是一种“英雄”之“感怆”,是一种非“常情”可比的忧国感情。”[5]454于是,无论是国泰民安的盛唐,抑或国事危殆的南宋,都可以赋予时人狂傲的足够理由。作为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所抗争的,了然是异族的侵占、南宋小朝廷的偏安政策以及主和派奸臣的懦弱无知等种种政治现状;所执着的,了然是他一直以来郁积于胸的杀敌报国、复仇雪耻的伟大理想抱负。于是,辛弃疾的狂放不免染上了傲岸独立、忠愤爱国、愤世嫉俗、嘲讽时事的重色调。 正如王国维所说:“苏、辛,词中之狂也。”[6]213辛弃疾常于酒席间自诵:“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巧借张融之言,以一个“狂”字,意味深长的抒发了自己狂傲独立的决绝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再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摩裟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水调歌头》)以天马行空的梦境,将其傲岸狂放的人格幻化为李白式的羽化登仙。仙人之气使其人格与万恶的世俗现状完全割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使其将不平之气与狂傲之情夹杂着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进一步转化为玩世不恭、嘲讽时事的态度,用极具辛辣讽刺的语气表达着强烈的不满以及不与苟合的不屈精神与独傲个性。辛弃疾的整个词作、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人生,无不灌注了这种愤激、抗争、批判的狂放精神。当内在强烈生命意识的勃郁迸发溢于纸表之时,我们便可发现辛弃疾已从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接受进一步升华为对其人格层面的受容。 三

上一篇:校舍安全工程范文下一篇:新年搞笑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