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启示论文范文

2024-07-14

货币政策传导启示论文范文第1篇

2、货币政策传导、制度背景与企业资本投资

3、纾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资本约束、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传导

5、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建议与对策

6、银行资本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融资”与“投资”

8、货币政策、内控质量与投资效率研究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会计学院

9、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冲击的实证研究

10、基于VAR模型的我国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1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2、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1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14、贷款结构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15、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冲击的实证研究

16、县域经济中货币政策传导低效应原因分析

17、如何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8、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

19、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20、基于Shibor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研究

21、表外业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22、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革的思考

23、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实证研究

24、以房地产市场为载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25、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分析

26、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考量: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7、社会资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28、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29、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探析

30、试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利率机制

31、基于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32、银行视角民营经济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问题

33、我国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

3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综述

35、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36、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37、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博弈分析

38、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39、A股上市制度改革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0、综合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1、票据融资发展拐点机理及影响研究:以山东为例

42、后危机时代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新探讨

43、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44、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浅析

45、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46、转轨经济、金融加速器与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渠道

47、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

48、基层央行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浅探

49、银行存货比约束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启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建筑施工中需要使用很多种机械设备,其中主要类型包括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设备、传导设备、动力设备以及生产性机械设备等。机械设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建筑产业机械化、工业化发展的当前,以往很多重体力劳动都已经由机械是施工完成,因此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才能尽可能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安全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机械设备管理要点分析如下。

关键词:建筑施工;机械设备;项目管理

引言

伴随着社会各个行业转型发展潮流,建筑行业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由于机械设备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运用广泛,因此,机械设备的作业效率也直接成为评判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施工企业借助各种型号的机械设备施工作业。然而,尽管施工项目机械设备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但是对于机械设备中的大型设备,一旦出现管理纰漏,极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施工企业應结合具体的施工项目,根据施工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注重对管理人员、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重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有序开展。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不足

1.1成本控制能力较弱

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种类较多,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方式、能源消耗各不相同,施工现场时常因为生产周期不稳定的原因出现机械设备“忙闲不均”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设备闲置不用,某些设备长时间运作,导致机械设备管理成本大幅度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施工企业没有针对机械设备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在缺乏明确管理指标的条件下,无法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1.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利用效率不稳定

建筑工程的施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施工的进度必定存在着高峰期和低谷期。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高峰期,为追求施工效率,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这一时期建筑项目部易忽视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若未及时地保养建筑工程机械设备,那必定会影响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建筑施工的低谷期,大部分建筑机械施工设备闲置在工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必定会影响建筑机械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

1.3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人是管理人员,其能力素质直接决定最终管理效果。现今社会,机械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为提高建筑施工效率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但施工企业在管理人员培养与引进方面却出现力度不足的问题,若是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较低,机械设备管理的有序性必然无法得到保障。此外,检修人员与技术人员也是制约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施工企业加大重视力度。

1.4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加强

对于大部分施工企业而言,其日常运营以及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即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施工建设完成质量达标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通常会借助于机械设备进行施工作业。然而,由于施工企业过分注重项目的完成进度情况以及质量合格率,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相对轻视,造成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大多数施工企业针对机械设备管理,仍然按照过去的管理经验,沿用着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无法与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相融合,整体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正是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方式不能及时的转型升级,导致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系数直线上升,不利于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以及施工项目的财产安全。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管理的策略

2.1注重设备协调管理

施工企业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首要做的便是转变老旧的管理意识,避免实际管理过程中按照传统的管理经验为标准,而是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机械设备协调管理的效率。一方面,机械设备在进入施工现场作业之前,施工企业应对其进行安全性业检测,确保该机械设备能够满足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要求。同时,施工企业应提前为机械设备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机械设备能够完成基本的施工作业操作。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应当对施工现场中所有的机械设备实现统一调度,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行作业与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进度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为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施工企业应定期对机械设备的运行作业情况分析、总结,最大限度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面对不同的施工环境,施工企业要根据实际作业现场特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机械设备,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施工建设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械设备的损耗问题。

2.2开展对操作人员技术培训

为了确保机械设备得以正常运行,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必须做到科学实用、规范操作,而为了做到科学、规范地使用设备,就必须要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所有设备的操作人员都要持证上岗,开展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开展安全培训,不断培养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设备为维修、保养人员也要参加培训,不断学习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以及设备安全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其对机械设备的抢修能力以及突发事故时的处理能力,为机械设备的使用提供保障。

2.3合理配置器械

配置施工项目机械设备时,要对机械设备数量以及品种进行合理配置,在能够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资金的投入。总原则是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生产适用。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合理购置设备,机动性不强、需要固定安装的机械设备需要购置,购置设备之前,先科学计算需要购置的数量,结合市场上的设备现状来进行分析,分析各种厂商提供的机械设备的性价比、技术性能、灵活性、使用功、维护成本以及售后服务等,对机械设备的工艺商进行确定,之后再进行机械设备需求量的计算,要注意确保购置的设备数量合理。第二,租赁设备,对一些施工过程的少数环节才需要使用的设备,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来满足工程需要,这种做法在满足了工程建设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少设备闲置的发生。

2.4建立并完善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建立设备的使用管理责任制度,对设备的日常管理责任予以明确,从而确保设备使用过程中,时刻都有人对设备管理负责。建立专人定设备定岗的管理制度,由固定操作人员来对每台设备进行操作,同时由固定管理人员来负责设备的维护管理。这种做法优势在于,设备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职责明确,能够熟悉机械设备的现实状况以及设备的技术性能,能很专业地操作设备以及保养、维护设备。当操作人员有事需要他人替班时,此时要求操作人员将交接手续落实到位,对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设备的具体状况予以明确,这样能分清责任,杜绝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仍存在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管理人员能力有待提高、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设备主要采用外租方式等问题,为了实现提高机械设备管理质量与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等目标,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大力培养管理人才、科学调配使用设备、加强施工过程管控。

参考文献

[1]龙禄成.建筑工程监理在施工机械管理中的安全控制要点[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4):20-21.

[2]鲍杰.建筑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分析[J].人力资源,2019(04):40-41.

货币政策传导启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将催生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間的关联性,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本文就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剖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提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明确风险防控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大数据和新技术等引入金融监管。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风险外溢;西部金融中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048

0     引 言

西部金融中心是服务西部地区、具备全国性带动能力、具有国际影响能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中心城市载体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金融核心作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个地区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具有成熟的金融环境。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金融机构的聚集度较高、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成都市金融业增加值1 60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4%,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共计1 950家。根据2017年发布的“天府金融指数”显示,成都市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第一位、全国第六位。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8万亿元和3.3万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西部基地在高新区启动运营(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市的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凸显。

2017年,四川省委会议明确表示,支持成都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2018年2月,成都市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确立了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2018年4月,成都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中均明确提出,力争在2022年将成都市建为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同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构建金融产业生态圈,加快成都市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体系;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成都市经济发展,加快成都市建设,成为全面体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然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严峻,金融体系存在诸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推进,催生了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大力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理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能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1     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

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同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顺周期性、联动性密不可分。当风险诱因导致某个金融子行业爆发金融危机后,该金融子行业的正常运营会受到冲击;随后,金融风险会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联动和传染,外溢到其他金融子行业,使金融风险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金融系统是实体经济运营的重要资金来源,金融风险会从金融系统外溢到整个实体经济,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1.1   单个金融子行业的金融风险

在我国金融系统中,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金融系统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类金融机构(杨子晖和李东承)。商业银行吸收居民和企业的闲散资金,并将短期资金转换为长期资金,再提供给有资金需求的经济主体。然而,金融系统具有脆弱性,如果金融系统出现波动,商业银行将无法及时回笼资金,难以偿付居民和企业的本息,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会进一步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总需求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随之上升。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性增加、资金支持量增加。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对企业或居民的预期收入更有信心,发放贷款的谨慎性下降。经济持续扩张,银行的贷款规模也随之上涨,企业或居民的负债率较高,此时便产生了金融风险隐患,并在金融繁荣时期不断累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或经济泡沫时,资产价格下跌,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本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极易诱发金融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安全性下降甚至破产。

《若干意见》表示,支持设立民营银行,鼓励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和商业保理等创新机构,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稳定性相对较低,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经济下行期,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更高。投资子公司和商业保理等金融机构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具有高杠杆性、游离于监管之外、产品设计复杂和运行机制不透明等特征,规模快速扩大会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大金融风险隐患。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隐患演变为真实风险,便形成金融风险。

1.2   金融子行业间的风险传染

金融系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因同业往来和结算支付等形成直接的业务关联或因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而形成间接的业务关联(陶玲)。特别是各种金融机构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突破分业经营限制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加强了在资本、资金、产品等方面的联系。某金融子行业发生金融风险,引致行业内金融机构违约甚至破产时,与之有直接债权债务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可能无法及时回笼资金,受到消极影响;同业务同质性较高的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率可能下降,从而遭受负面冲击。于是,当单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发生金融风险后,风险很容易由某一金融子行业传染给其他金融子行业,并不断扩散至整个金融系统。《行动计划》指出,为完善成都市金融组织体系、提升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务的合规应用。大数据和新科技应用于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催生了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了金融服务能力。然而,互联网金融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加大了金融风险在金融子行业间的传染速度和影响范围,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1.3   金融风險外溢到实体经济

金融风险爆发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足量回收贷款,资金量紧缺;为避免进一步遭受损失,金融机构通过压缩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率或调高放贷门槛等方式“紧缩银根”。信贷紧缩后,企业资金成本可能上升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量,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利润率下降,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下降;当获得资金的成本过高或获得贷款的标准过高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会受到抑制,住房贷款等消费贷款需求下降。投资和消费持续下降会抑制实体经济增长,导致实体经济下滑,恶化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最终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2     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对策

2.1   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明确风险防控重点

为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能力,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应设立民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促进成都市金融机构多元化,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成都市金融体系。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定位和功能不相同,发生金融风险后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保障宏观金融系统稳定,并不是确保所有的微观金融机构没有风险,允许不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目标的微观金融风险存在。因此,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首先要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对重要性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和防控措施。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开展重要性金融机构业务,对公司治理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体制建设,健全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2.2   优化融资结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西部地区的融资结构同全国基本情况一样,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对金融机构形成了较重的资金压力,积累了较大风险。根据《行动计划》和《若干意见》的基本精神,为全面构筑西部金融中心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我国要推动实体经济证券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抓住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契机,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完善直接融资体制,支持符合标准的企业充分利用直接融资方式,这既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又能缓解金融机构的融资压力,有助于降低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2.3   将大数据和新技术等引入金融监管

构建新金融产业生态圈是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例如,突出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消费金融,支持互联网银行和网络小贷等机构,推广线上消费贷款模式。依赖大数据和新科技的新金融模式,使金融子行业间的风险传染更加容易,加大了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外溢程度。对于以互联网金融为特征的新金融模式,违法违规事件频发,传播较快、外溢范围较大。除了传统的法律和制度约束外,还需要借助大数据和新技术手段建立精确的风险管理系统,构建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关联业务、相关资产负债变化,减少新金融模式下的风险隐患,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小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J].改革,2017(8).

[2]梁祯奎,刘泰山.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N].成都日报,2018-02-27.

[3]刘怡.“2018天府金融指数”在成都正式发布[N].成都日报,2018-10-26.

[4]陶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J].中国金融,2016(13).

[5]杨子晖,李东承.我国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基于“去一法”的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2018(8).

上一篇:幼儿民间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