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

2023-12-09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社会活动,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礼仪、姓名和称呼用语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 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饮食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说起中西方文化差异,我认为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菜的样式千变万化。中国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重菜肴的味,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但更讲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餐的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从小习惯独立。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二、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的差别

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总的来说,东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倾向于从整体看问题,而西方的显著特征是分析,倾向于关注个体和局部。换句话说,就是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是一分为二。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东方思维方式从综合出发,认为万物归一。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而西方则强调对立面的斗争。东方重合,西方重分。就拿“国家”这个名词来说,中国原来就这么一个词,其含义笼统而丰富。而西方则分得比较具体,有几种说法:state,国家机关;country,疆域;nation,民族。再拿医学来说,中医治病是望、闻、问、切,全面考虑,一副汤药,多方照顾。而西医则是头痛醫头,脚痛治脚。主客关系的认识上,东方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是“天人相分”。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形,喜欢委婉含蓄地表达。中国人注重整体、经验,思维比较抽象,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比较具体,注重实用。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在西方文化里,亲戚朋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so thin”,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在国外商务早餐很普遍,边喝咖啡边交流,晚餐总是与家人在一起。邀请外国女士共进晚餐,会让对方很尴尬。而中国人却“玩转”了丰富多彩的商务晚宴。

三、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西方人重个人、重利、重法、重竞争,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重群体、重社会、重和谐、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做令人难堪的事,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表现自己的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认为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依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与西方人交际要做到“七不问”: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去哪儿”“吃了吗”。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中国式的自谦或自我否定像“惭愧”“哪里”“寒舍”等,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西方人对赞扬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中国人不常用“谢谢”,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

五、姓名和称呼用语的差异

中国“重姓轻名”“男女各姓”,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女子名常有秀美、贤淑、可爱的形象。英语国家是名在前,姓在后,“重名轻姓”“妇随夫姓”。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名。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e Smith”常写成“Linda J. Smith”或 “L.J. Smith”。中国人习惯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忌讳重名;而西方人崇尚对等式的称呼,与长辈或名人同名表纪念和尊重。中国人的称呼以“姓”居首位,必加职位身份或亲属,而英美人则以“名”居首位,用“Mr.”“Mrs.”“Miss/Ms”加上姓或者直接用“Sir”“Lady”来称呼。他们喜欢用名字称呼别人,“Jim Green”可称呼为“Mr. Green”或“Jim”,这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可用名字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可以这样称呼,如“Uncle Tom”,一点儿也没有不尊重的意思。甚至子女对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也可以用名字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如学生对教师、下属对上司,教师和上司并不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或太随便,相反认为自己待人友好、容易亲近。

英语中亲属称呼很笼统,汉语中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和姨父等区分,英语就一个“uncle”。中文里有“你”和“您”,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在中国称“老”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都用“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在西方却被视作恶魔;汉语中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而英语中则是智慧之鸟。

参考文献:

[1]周舵.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商业文化,2008(6).

[2]高菲.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差异.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9).

[3]段学莲.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科技信息,2008(3).

[4]成林.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

[5]李莉华.解析日常交际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3).

[6]马登龙.中西方背景下的思维差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责编 张亚欣)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中国民俗文化差异

一、酒文化的地域差异

1.1酒的地域差异: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好烈性酒,南方好低度酒;因为产物原因造成的,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因为酿造气候原因造成的,江苏、安徽等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

1.2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 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但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下面我们就稍稍了解几个地区不同的酒桌文化:

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

“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3-5两),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喝五杯,鱼背喝六杯。

福建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成都成都人喝酒很豪爽,虽然偶尔会耍些花招,但追求的是主客同欢。他们爱好喝“花酒”,一顿饭上6种酒,依次是:杨梅酒、葡萄酒、黄酒、白酒、啤酒、洋酒。喝完白酒,气氛已近鼎沸,接着开始玩花样,如喝潜水艇,就是在大杯的啤酒里,连杯带酒沉入小杯洋酒,然后一饮而尽,即使再大酒量的人恐怕也难以招架。

广西山水独特的地方,吃喝的环境也别具一格,经常席至半途,上来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随着悠扬的音乐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就跳到客人面前端起杯子并唱上了祝福的歌,如果你不喝,她们就会伸出芊芊玉指揪住你的耳朵,把杯子往你嘴里直灌进去。

南京人最厚道,先要把自己喝倒,才让客人喝好,最著名的敬酒台词是:我干了,您随意。

内蒙古不时会有人手捧哈达来敬酒,不管认不认识,先在你身

边载歌载舞,你不喝,他就一直跳下去,甚至烧菜师父都会走出厨房,托着个银碗,捧着条白哈达上前敬酒,不喝都不行。

二、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2.1从饮食习惯来看,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

2.2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系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3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

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2.4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煲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2.5就烹饪方法来讲,无论是烤、是焖、是蒸、是炖,还是炙、是熘、是炒、是拌,南人都有一套繁杂而讲究的程序,追求的是个鲜、嫩、香、滑,以求满足味蕾的各类微妙体验。北人的菜肴,则以色艳味重取胜,最大特点就是就地取材,讲究火候。北方作菜的原料没有南方的种类丰富,也没有太多花样,可便是极其普通的东西,北方的厨师也能做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

三、建筑文化的差异

3.1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3.2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

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度。

3.3受取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

四、服装文化的地域差异

4.1颜色上的不同。北方地域寒冷,服装在颜色的设计上偏厚重。这样一来给人视觉上造成舒适的影响,二来北方风沙多,比价耐脏。南方常年花红柳绿,这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衣着服饰颜色较为鲜艳。

4.2薄厚的不同。北方寒冷,所以衣服在设计上会更讲究实用的厚度。而南方比较温暖,所以衣物较薄。

4.3设计风格的差异。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影响,北方人崇尚质朴、实用,所以衣物的设计会偏向实用性较多一些。南方本就是生产制造衣物原料的地方,山山水水培养了他们追求美的天性,所以衣物的设计样式会很大胆、新颖,偏向审美性较多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北方人习惯多年都是一件衣服,而南方人几乎一季一换衣服的原因。

五、结束语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饮食文化是最明显看出各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因为人们生活当中,“食”的问题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通过各国家的饮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文化。 中国有一句,“食在广东”意思是在中国广东地区的菜很丰富而且很有名。由于这种原因我调查广东菜,进而我为了品尝正宗广州菜的味道,亲自去在广州里有名的几个饭店或酒家,那时,发现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简单来说,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 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驻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 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第五,邀请客的时候,中国人认为留饮食有礼貌,所以迎接客人的时候,主人点多菜或者做了多菜,客人留下一点食物,但是在韩国留下食物不太礼貌。 韩国人认为给东道主看出空碗就是真正表示感谢的象征。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蛋糕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产品。

最早的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在欧洲黑暗时代,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侣与贵族才能拥有,而他们的糕点创作则是蜂蜜姜饼以及扁平硬饼干之类的东西。慢慢地,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也跟着彻底地改变。蛋糕最早起源于西方,后来才慢慢的传入中国。 生日蛋糕的由来

中古时期的欧洲人相信,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带来好运驱逐恶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国王才有资格拥有的,流传到现在,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时,买个漂亮的蛋糕,享受众人给予的祝福。 婚礼蛋糕的由来

婚礼蛋糕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蛋糕一词则出自英语,其原意是扁圆的面包,同时也意味着“快乐幸福”之意。

古代时富家子弟举办婚礼时,都要做一只特制的蛋糕,而且也请来贺喜的客人们吃蛋糕。客人们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妇的幸福。

提拉米苏(Tiramisu)的由来(意大利)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几乎什么都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里,有“带我走”的意思,带走得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慕斯蛋糕(巴黎)——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于美食之都--法国巴黎。在鲜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风味的十数种新鲜辅料,在温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泽、结构变化丰富、口味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风味无穷,符合人们追求精致时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为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法兰卡1876”

法兰卡1876是一家高档烘焙连锁品牌,集西式蛋糕、现烤面包、特色西点和时尚饮品于一体,崇尚精致优雅的生活理念。店面包含手撕包、北海道、提拉米苏、慕斯、现烤、等多种代表性招牌面包

(二)中方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此外,面食文化更表现在其中隐含的民族情结、节日风俗和人生礼仪。 以中国传统食品饺子为例,饺子有意,大年初一五更吃饺子,象微新更替财源滚滚。冬至节吃饺子,传说不会冻耳朵。民间又有“送行饺子迎风面”,寓意客人长来长往;“子系饽长寿面”预祝新娘早生贵子。饺子、面条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面食家”是在“法兰卡1876”的基础上进行的面食品牌文化的延伸。集中式面食水饺、面条、馄饨于一体,崇尚自然健康理念和精致时尚的面食文化,为广大市民带来饮食文化新体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起源上差异万种,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交替碰撞,饮食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西饮食文化逐渐融合。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理解。由于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所以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语言学习的背后其实关系了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学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的掌握语言知识,不断进行语言实践练习。

【关键词】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 中西文化导入 有效途径

一种语言的学习是伴随着对一种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的接受,我们需要正确处理这种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教师为学生更多介绍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同时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中西文化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适应性特征,不仅仅局限在对一些单词以及语法的讲解。下面就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进行简单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高,这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我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是局限在对学生的相关的短语以及句法的学习,在进行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文化背景,尤其是对于描写性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出发,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文章的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以及风土人情,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时,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活跃,这样在英语学习中融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就会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倡导一种基于文化差异下的中西方文化学习不仅是结合了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尊重,更是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从差异中出发,更加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理解,也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积极利用一些现有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知识,例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影片,引导学生多多关注一些西方的新闻、广播、影视资料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当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我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感”,“如何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这类的英语演讲技能赛,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英语途径,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加强师资建设,有效引导学生

在大学阶段,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掌握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深刻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是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来准确把握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只有教师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才能够从教师这里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有助于在课堂上导入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当学生遇到对中西方文化的问题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可以有理有据的帮会组学生快速的理解文化差异。教师要善于开展因材施教,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程度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师更加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开展授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步骤,就需要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还可以从其他优秀教师那里习得,学校要积极开展一些跨地区以及跨国家的文化学习联系,让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西方文化,产生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形成一种正确的态度,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掌握情感态度目标,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以及相關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学校之间的交流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让教师单纯以指导的层面参与活动,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更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以及学会沟通,尤其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指导,帮助学生从交流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识。

三、注重文化导入,创新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教师尤其要注重对一些西方文化的导入,帮助学生的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产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片面的局限在对学生字词以及相关的句法知识的讲解,尤其是一篇文章的学习,教师从头至尾的讲解,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对于文章中所讲的文化传统以及相关的语言价值观,学生不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从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引入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注重文化导入,创新教学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知识。

四、结语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理解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引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构架能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出现在不合适的场景讲出不适合的语言,深刻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海云.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26-26.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西方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际双方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导致产生很多误解。因此,作为一种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变的更加重要,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紧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对对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会讲对方语言,那么沟通将不会顺畅,因此,大学生英语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离不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是依靠语言来传播的,学习语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过程。而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其次,英语语言结构不但包括单词、短句,还包括词组、句型以及语法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用记笔记、背笔记等学习方法,比较枯燥,从而极其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文化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如果把相关的历史、地理、价值观念以及人文风俗等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精髓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就业打下基础,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能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一种技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的自身发展。如:翻译、接待、对外汉语教学、对外贸易等只要与西方人交际有关的工作,学生都可以大胆的尝试,从而在择业的时候,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下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2.1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 ,拓宽教学渠道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资源的稀缺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指出了:“由于我国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等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契机,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获得结果,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校应该拓宽教学渠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普及多媒体应用,以多媒体传播西方文化为主,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设多种西方文化课程,如:经济、军事、信仰、礼仪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广度,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来学习西方文化,要有计划性、阶段性、重点性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一些英语广播,看一些影视资料等。通过绕口令、猜谜语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外语,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英语讲座、小品演出等活动,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语言打好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2 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 ,加强教学之间的 学术交流 ,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作为语言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具有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上,把西方文化准确的传授给学生,才能基于文化差异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交换引用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意见,不断沟通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不但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从中也感受到了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实用性和乐趣。

2.3 重视英语语言的教学 ,注重文化的导入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个单词、句子的含义。而引入中西文化差异教学,是对学生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 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避免学生语言错误,规范学生跨文化交际用语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避免语言的错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英语的应用技巧,也应该注重文化的导入。近几年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加强了考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为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要将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结合起来,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加深对目标英语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语言体现在整个交际活动之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课堂,必须要做到讲话得体,恰如其分,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语言与文化内在的丰富内涵。同时,随着对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渐深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 还要使学生避免由于语言形式不正确而讲出不符合身份场合的话,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交际礼仪方面的能力。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基于文化差异导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主要探讨了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装饰艺术与陶瓷装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