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

2023-10-29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曾经的文化宫本着“职工学校和乐园”的职能, 广泛开展科教文体、影视书画、休闲娱乐、宣传教育等活动, 建设了一大批文化活动载体, 囊括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文化活动两大部分。但是,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相当一大部分的文化宫面临着衰落。究其根本, 在于内外因素的结合:即政府在文化宫建设的支出与收入上的不平衡和文化宫本身落后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继而无法施展文化宫的在职工群众中运营意义。所以在现代化社会中, 必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增强文化宫运营力量, 面向社会全面提升文化宫的运营品质, 抓住职工群众文化需求, 才能涅槃重生。

一、文化宫面临衰败原因

20世纪80年代, 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的深入, 许多地方将文化宫由原来的“全额拨款”改为“差额补贴”。许多文化宫转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 以社会效益为主, 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结合”的发展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起, 各地文化宫陆续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刚开始, 许多文化宫还担负着“辐射全市各城区文化活动”的职责, 组建的各种业余文艺团队也很活跃,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文化产业的竞争, 文化宫面临着设施简陋、人员老化、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竞争力不断减弱。在苦苦求生存中, 难以兼顾社会公益性服务。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形式, 让文化宫变得“面目全非”。

文化宫是政府部门为了保证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为职工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工运事业服务的文化阵地。主要发挥着宣传文化艺术和向人民群众宣传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培训职工群众的作用, 并为文化娱乐和为科技与人才提供交流场地。但近几年, 因为文化宫的运营模式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 并且没有过多的经济支持, 大部分文化宫的服务质量大大降低并且文化宫提供的服务内容故步自封, 没有创新, 这也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宣扬文化的方式以及管治思想的革新, 进而造成大部分文化宫没有办法跟上社会的进步, 导致一部分人对文化宫失去了兴致, 并且在现代化社会中, 大部分人都更喜欢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了解, 因此人们对文化宫的了解在渐渐减少, 文化宫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二、文化宫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 文化宫不仅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的职工群众文化阵地, 也是为职工群众提供文化商品以及服务的单位

文化宫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文化宫的职工群众性, 其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 所以文化宫也必须要为职工群众提供展示、娱乐、教育等文化服务, 必须要本着职工“学校和乐园”的职能为建设目的。

(二) 文化宫是提升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 其主要也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文化宫从其作用上讲, 更像是教育场所。首先, 其具有训练的作用, 比如说文化宫经常举办一些类似于讲堂、画展等, 此外, 文化宫还有组织的功能, 就是通过组织一些竞赛, 如写作大赛、朗读活动等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方式聚集不同爱好的人群, 有目的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还发挥着继承与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文化宫不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修护以及维护作用, 还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索等作用。

三、转变文化宫的运营模式

新时代下若想文化宫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重新回归职工群众的文化阵地。必须要做的就是转变文化宫的运营模式。

(一) 争取资金的支持

文化宫, 作为公益性为主导的职工群众文化服务阵地, 独立运营比较困难, 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在运营中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人们的满意度, 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文化宫日常运营需要经费投入, 这毫无疑问。而有限的工会经费, 又难以支撑工人文化宫的运营, 工会行政支持必不可少。当地的管理部门必须要从整体大局出发, 明确文化宫的公益性, 给予文化宫在资金设备上的支持和投入。转变文化宫的管理方式, 赋予文化宫新的生命活力。

(二) 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收集反馈机制

建立征职工群众文化需求征询意见机制。开通各渠道征询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及意见建议。建立《文化宫职工群众需求处理反馈制度》, 及时将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及意见进行落实和处理。建立《职工群众文化需求回访制度》, 及时摸清职工群众对文化服务落实整改的意见。只有牢牢把握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才能不固步自封, 事半功半。

(三) 、吸纳人才, 提升服务质量

公益服务阵地需要各类文体专业人才, 文化宫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聚集文体人才, 使公益服务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和扩展。一是内挖。可以从内部发掘专业人才, 从在职员工中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职工充实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专业队伍的工作水平。二是外选。文化宫可与各社区、企事业单位文体队伍建立密切联系, 互通人才信息。通过基层业余文体队伍推荐、登门邀请、举办业余文体比赛等多种方式, 选择在基层群众中有实力、有影响的文体骨干, 充实服务队伍, 提升艺术团整体演出质量和水平。三是合作。加强与社会上知名文体团体的交流合作, 实现人员共享、调剂使用, 既提高了公益服务队伍影响力, 又提升了公益服务队伍的演出质量。只有自身服务队伍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才能够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好地服务。

四、结束语

文化宫想要提升在社会中地位, 回归职工“学校和乐园”的本位, 光靠出租场地、搞培训是没有出路的。根据时代的需求, 必须结合市场规律去经营管理, 把“服务工会会员”和“公益”的传统充分与市场运营结合, 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管理思路的转变。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 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公益性的职工文化活动上。二要靠自己动脑筋创效益, 抓准职工群众需求为目标, 对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而独立创建适合本土职工群众口味的运营方法, 这对于文化宫进行长久经营是十分有利的, 以最终提升文化宫在社会中的地位。

摘要:工人文化宫曾经气势恢宏、辉煌灿烂, 在多半个世纪里肩负着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 承载着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层出不穷的文化事业如甘霖般滋润着人们对新文化的需求和渴望。文化市场多样性的增强、文化消费内容的愈加丰富, 吸引着职工群众去追求科技感、新鲜感十足的娱乐休闲方式, 这样, 毫无疑问的冲击着曾经作为一个地区唯一的、为数不多的文化阵地——文化宫。就目前情况来看, 拯救文化宫的衰败和没落, 想要使文化宫在社会中浴火重生, 必定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定位, 掌握群众的时代需求, 在文化宫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上做足文章。需要通过完善文化宫的运营模式, 根据时代的进步对运营思想进行更新, 对运营模式进行革新, 以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最终巩固文化宫在社会基础设施中的地位。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 职工文化阵地如何加强?文化宫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吸引职工?因此, 本文就新形势下文化宫应该以何种运营模式来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化宫,运营模式,群众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应晓芳.稳固大局、变求发展-宁波市文化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15) :571.

[2] 卢志坚.当前企业文化宫、俱乐部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5) :37-38.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充分了解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进行归纳分析给出较为全面的定义,列举目前高校比较典型的六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归类分析,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前言

高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它不仅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分支,在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给高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思想和新元素,高校体育也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不断调整教学模式。高校体育在新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新的教学目标,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为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寻找新方向。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乔伊斯等人。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990)中认为“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1]。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个分支,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可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它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某种体育教学目标而建立的与体育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相联系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策略体系[2]。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究其原因还得追溯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实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育目标分层化、教材多样化、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教育评价理性化,并明确提出应针对各校实际情况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以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课程方案。我国高等院校根据国家颁发的指令性纲要,并与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实际需要相结合,形成了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当前高校体育最为典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基型体育教学模式是最原始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理念是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教授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它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规范化,并且能使学生比较扎实地掌握体育“三基”,缺点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目前仍有部分高校沿用这种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二)“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

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提倡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这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法区别对待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并列型教学模式的进步在于充分考虑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主观想法。

(三)“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

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一体化,实现课内外相结合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3]。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保证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做到全面贯彻,由于课外体育锻炼缺乏教师的组织和指导,难免有些学生变得懒散,导致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脱节,因而很难实现课内外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

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采用一年级开设体育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的方式组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又能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4]。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五)“选项课型”体育教学模式

选项课型体育教学模式相比于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它采用一二年级均为体育选修课的方式组织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提供丰富的体育教学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5]。其优点是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在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过程中也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好教学效果佳,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选项课型体育教学模式对师资条件和教学场地等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对于条件不太好的高校要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难度比较大,更适合于基础设施较好、师资力量强大的高校。

(六)“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体育教学模式,目前已有部分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主张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对大学体育课程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6]。第一阶段是大学一年级的普修基础体育课,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参加体育俱乐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二年级的选项体育课,高校通过开设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专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体育俱乐部,在参加俱乐部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同时学习体育技术。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它的优点是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将这种学习能力运用于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上的方方面面,将体育教学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高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确立以“健康第一”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适合学生并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如何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适于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二)探索适合本校自身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出现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的格局,这不免让许多高校体育工作者迷失方向,在各种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然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各高校的办学条件、体育设施、师资力量等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种教学模式运用于不同的高校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工作者不能单纯引用现成的体育教学模式,而是要从自身特点和办学条件出发,不断改进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室内教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评价也要从多方面进行。不仅要对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严格把关,还要不定时地随机进行测验,以确保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最后的期末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项运动技能的完成程度。通过课堂表现、知识掌握情况和期末测试多方面的考核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反馈,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四)强化高校体育师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一批高层次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与之匹配。高校在强调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强化体育师资力量以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要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鼓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竞技水平,加强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其体育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在定期提高能力水平与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成就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从而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支持。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进步发展的,研究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者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鼓励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希望体育教学模式化,而是希望高校体育工作者通过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模式,认识到教学模式是教学程序的提炼与固化,深入了解体育教学模式,在将体育教学模式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构建利于本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顾远明.中国教育大词: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孙焕江.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22-125

[4]岳峰,范启国.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51-52.

[5]赵婕,靳云,赵毅.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课型”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3):55-56.

[6]蒋玲.高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教育回归本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与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对“双减”政策的目标、价值进行合法性分析;从政策导向、实施过程与监督保障机制分析“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回归本然的合理性等,通过家社校协同配合,落实政策,推进教育回归应然。

关  键  词 双减 教育回归 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桑安琪.“双减”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05):1-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们称之为“双减”。“双减”的颁布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校外培训机构起到规范、监督作用,有利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进教育回归学校,促进教育回归本然。为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必须了解“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明确“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学校教育回归应然状态。

一、“双减”政策核心要义及其价值选择

建国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推进,以不同的表征样态动态地复现,持续性阻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减负问题的出现只是教育表象,究其本质是教育内部出了问题。“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1],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平等交往而非规训和控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纯公益性质的教育,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也是推进后续教育阶段的根基所在。然而,当前社会的教育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教育重心偏移,即不再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转向消费社会的巩固与扩张。公共教育的运作与发展偏离了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而变为由消费链条驱动和操纵[2]。教育的选择功能遮蔽了发展功能,教育的商品属性替代了公益属性,这不仅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相违背,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放逐。此次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正是对教育的纠偏,促使基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心,其核心要义指向人的发展与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

1.“双减”政策目标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3]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通过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来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混淆教育本质会导致教育目标的消弭,减负不仅是行为上的规定,还有对理念的贯彻,以及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寻回。

“双减”理念彰显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对于“免去作业”“规范补课”“禁止排名”等措施,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客观的评量结合学生主观感受来定义“负”,并采取高质高效的育人方式合理有效减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课堂和学校足以完成,逼迫学生大量补课,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兴趣爱好,同时限制了其未来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关键,只有学生学习回归课堂和学校,家庭的教育负担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压力相应缓解,教育才能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真正效用。

减负固然是双减的题中之义,但这只是表层内容,背后蕴含的减负目标才是其价值鹄的,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回归课堂、回归学校,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明晰教育的育人目的,回归教育应有之义。

2.“双减”政策的价值选择

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蕴含着政策制定者对于政策的期望或价值追求,体现了政策系统的某种价值偏好,表达着教育政策追求的目的与价值[4]。这种价值取向若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客观的事实逻辑和社会的主观需求,则代表其教育政策价值选择是合目的性的、有合法性的。可从“谁来减”“减什么”“如何减”三个方面对“双减”政策进行价值选择分析。

首先,减负政策由政府统筹主导,各部门落实,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执行,家校社协同,多方联动,协同推进与保障减负政策实施。此次减负工作职责分配到各部门机构、学校、家庭,职责清晰,減负职责范围覆盖广,含括内容全面,意在举众人之力,共筑教育减负之出路。其次,减负内容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既包括客观存在的学业负担,也包括由此而引发的心理负担(也可理解为一种精神负担)[5]。只有减去这些不必要的负担,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最后,《意见》提出,应从学校的作业和课后服务、校外培训行为两方面出发,联系家、社、校配套治理,提供支撑保障,采用试点探索的方式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精心组织,稳妥推进,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达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

二、“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具有价值选择合法性的教育政策只是具备了教育改革的潜质,其实施成效依赖于政策中改革机制的有效性。从回归导向、回归过程、回归保障出发,分析“双减”政策蕴含的教育回归机制是否可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教育问题,以正本清源,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1.教育回归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是因人的发展而存在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如今教育背离初衷,以应试为导向,用成绩和分数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束缚和局限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可能取得很高的学业成绩,但这却是以牺牲自己人格健全发展为代价的。学校变成了滋生孤独和个人主义的温床[6],教育本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阶梯,现实却沦为捆绑学生的枷锁。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应摒弃功利之风,回归到“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双减”所蕴含的教育回归逻辑正是以“立德树人”为基点,关切教育中活生生的“人”,将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者一并关照。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根本在于导向的正确性,选拔导向的教育体制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也是促使教育竞争存在的源动力[7]。“双减”政策背后蕴含的教育观倡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摒弃功利主义导向,将教育着眼点从学生分数高低转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治理整顿培训机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使得学生回归校园,减少社会教育成本和负担。从树立基础教育阶段正确教育观出发,正本清源,降低作业负担,减轻分数在家长、学生、教师心中的分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2.教育回归过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校社系统推进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意见》中主要提及四个方面: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行作业管理,包括调控作业结构和总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供全面发展学生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以及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其次,对校外培训行为严格规范和管理,将减负工作纳入质量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监督来保障学生课余时间的科学利用。

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系列子措施的展开,主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严格整治校外的社会培训机构,强调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明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在本次减负工作中的职责所在。措施的实行都有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作为支撑,通过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两条链条,措施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环。通过传递正确育人观念,实施减负措施,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减少了校外学科类补课的行为需求,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支配。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足的精力学习,并通过高质量课堂提高学习能力,体认学习者、探究者等多重角色,实现自我满足。各项措施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使得学生从“乐学”到“善学”,再到“爱学”,这是教育回归正确育人机制后的良性循环。

3.教育回归保障: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多部门协同联动

在全面实施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与四条主措施相配套的保障与监督机制是政策实行闭环中监管保障各部门实行规范和程度的重要环节。由各级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专项治理,包括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与资源、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和收费监管、对基础教育学段外校外培训的管理等方面,全面部署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分责明确,将“双减”工作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并加强监督与引导,以试点工作方式稳妥进行。

教育治理过程,就是教育决策民主化的过程[8]。《意见》中对教育部门,宣传、网信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多项保障措施和评估、管理机构的设置,对四条主路径起到外在的调节、规范和辅助作用,确保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取得实效。通过多项管控治理,引导社会大众重塑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而观念的树立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又反作用于现实教育机制,促进教育朝着引导人向上向善、唤醒内在精神、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出发,构建完整且有效的教育循環机制,实现教育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路径

宏观政策的效用还需见于微观的实施层面,针对“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教育失范现象,家、校、社应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合力共建,服务于教育改革。

1.学校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水平[9],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双减”在教学质量和形式方面也做了加法,即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机制。

高质量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协作性、创新性地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创造[10]。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就是将学生机械的无意义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学习,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同化、建构知识,以实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知识创造。“双减”对作业做出一系列规定,大体上减少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作业量,减少学生无效学习时间,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等,为后续学段自主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精细设计课堂练习,认真编排筛选课外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巩固,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使得作业发挥教和学的辅助功能;基础教育阶段讲究教学的全面性,应设置分层作业,作业内容在全面性、基础性原则上设置不同难度等级和内容倾向,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后服务机制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减”提出要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正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目标。首先,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要清楚,课后服务的内核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意愿,并保障教师权利。其次,对于课后服务的内容,可以发挥学校和地方特色,创新性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体悟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灵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秉持严格、仔细、开放的态度选用课后服务教师,将选用范围扩大至社会。

2.家庭教育: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规范整治校外教辅机构、严令禁止教师补课、减少基础教育阶段作业量,都可以减轻家庭在教育中的资产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双减”政策颁布后,部分家长认为作业减少,补习机构的整改阻碍了孩子求知的脚步,放任学生自由,孩子会被社会淘汰。将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教辅机构和学校教师,正是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双减”就是要让学生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育人模式。

随着作业的精简,课外辅导的规范,学生在家里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家长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更新教育观念,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教育态度要真诚平等,要尊重学生需求和兴趣,以沟通、交流代替武断、专制,营造融洽、平等的家庭氛围。教育方式上,应结合生活实际,多鼓励孩子运用课堂所学进行探究思考,实现学以致用;不否定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觉性。

3.社会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师资力量、教育技术等教育资源差距大,校外教育机构的存在更是加剧了不公平现象。实际上私立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并存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下大部分教育机构利字当头,教育之地沦为商业场所,制造出教育中金钱投入成本与收益成正比的假象。部分培训机构为了盈利便给家长施加压力、贩卖成绩焦虑,导致学生和家长都叫苦不迭。当教育变成交易,在资源稀缺并且出现倾斜的教育利益场上,人人都想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条件的家庭会加大对学生课外辅导的投资力度,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精力掌握学习内容,只能靠校外教辅补习来查漏补缺,这样不仅弱化了课堂教学的作用,还进一步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漠视,使得学校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益性、基础性、全面性,不仅来源于我国社会的需求,也是其内在属性,社会贫富差距不应也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明显的体现。因此,必须匡正教育从“公益性”到“功益化”的有害倾向。

“双减”明确表明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有的教育机构需要严格审批、清理整治;建设城乡和校际间学校共同体,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缩小教育水平差距。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向学校倾斜,校际间资源共享保障学校高质量教学,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尽可能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还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此外,还应废除不合理的小升初制度,不设重点小学和重点班级,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式竞争,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创设良性教育竞争环境,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应摒弃功利之风,回归到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来。

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其二重性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但要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多种教育形式相互配合。“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除了他自身内部条件而外,再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以及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11]此次双减的目的是促使教育回归学校,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合作。首先,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减少学生和家长课外补课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是育人的根本保障。其次,课后服务将家校社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后服务的资源可以是校外人员、校外活动场地等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相结合,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完善课后服务机制,还解决了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的冲突问题,从根源上遏止了晚托班、小饭桌等教辅机构不规范的社会现象。最后,“双减”政策明确落实了各级政府、社会各部门机构以及家庭的教育职责,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主,共同促进和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回归教育本然。

参考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1,48.

[2] 靳玉乐,王磊.消费社会境遇下教师身份的异化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83-92.

[4] 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04):15-19+73.

[5] 杨柳,张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的历史回溯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9(02):13-21.

[6]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1-6.

[7] 王博.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体系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38-42.

[8] 王晓辉.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5-14.

[9] 孟憲云,罗生全.过重学业负担生成的课程动因及其优化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Z2):108-112.

[10] 张良,安桂清.构建适应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知识学习形态[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8):1-6+23.

[11] 张良,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6.

[责任编辑:白文军]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分层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应对措施,旨在提高高职高专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 分层教学 模式创新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中国的教育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已经多年,效果显著,A班连续几年参加全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达100%,B班学生参加三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也基本达到80%左右。C班一次性通过率也达到60%。并且A班在习读二个学期后四级通过率为70%,甚至高出了某些本科院校的四级通过率。事实证明,大学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了人性化的高等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模式造成的消极局面,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践素质教育拓宽了一条新路,但具体的运作模式和步骤仍然存在问题。我从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对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进行剖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应对措施。

一、对象分层方面

经调查,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高校都以学生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依据对新生进行A、B、C三个级别的划分。研究表明,单以高考成绩作为依据进行分级是不合理的。首先,高考试卷有地域差异;其次,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侧重点不一致,从而考试中所测试的内容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最后,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未能正常发挥。所以应该综合学习目标及考试纲要开发一套科学的、适合我校乃至全国各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分级测试系统,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题库系统;探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英语测试方式,并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以考促学,学有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从严格意义上做到分层教学的第一步。

二、目标分层方面

在对学生进行目标设定的时候,我们学院主要是针对学生过级率来进行分层,这样很容易导致师生双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一味强调语法及考试应对技巧,而关于“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的思想却完全没有落实。因此,我们应该在《基本要求》的指导原则下,给A、B、C三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定下不同的目标,并且在授课和考核当中对应实施。

三、教材分层方面

目前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及其内容体系上还很单一,不单是我校,很多院校在这方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通常是一所学校所有非英语专业,不论文理还是工科,都只使用一种英语教材,未能体现出学科、专业层次和学生个体差异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探讨针对不同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来构建分层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这是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任务。A班英语基础好,我们应该选用难度相对大的教材,B班人数最多,我们应选用难度适中教材,C班英语基础差,我们就选用简易教材。

四、备课分层方面

由于对各级学生在授课中使用了同一本教材,所以很容易导致在备课环节就采用统一备课,同一讲义的情形。针对这一情况,对起点高的学生,可以从高级课程开始学习,提前进入后续的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比如高级口语、实用翻译、实用写作、高级阅读、高级听说、中西方文化对比与分析、文学欣赏、影视欣赏和专业文献英语选读等,从而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起点低的学生进行课余补习,补习高中的英语知识,使其尽快跟上高起点的学生;对中间级别的学生实行普通的按部就班的课程设置。

五、考核分层方面

我们往往以同一套试卷,统一评分标准来对各级学生进行评定,事实上这样的评定手段是不公平的。在分层教学考试环节中,我们应该采用异班异卷制,即A、B、C各班由于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各不相同。每次考试我们针对各自所学内容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此外还应主要评估学生的进步率,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分层评价不局限于期中、期末等测试的分层试卷,还可以在练习、讨论、作业中进行,发现学生进步的一面,进行分层评价,然后按期终(过级)考试成绩状况实施升、降级,以及补考制度。比如A班的学生,如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成绩未达到及格,第二学期降入下一层次的班级;B班的学生,如通过了高一级别考试,予以升级;如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成绩未达到及格,第二学期降级补考;C级学生通过了高一级别考试的予以升级;成绩未达到要求的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的重修。

六、师资配备

在进行师资配备方面,学院倾向于“高能高配,低能低配”,这样强化了部分低层次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梅尔(Maier)和塞利格曼(Seligman)在1976年提出来,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从而使其弱化。同时使部分教师及低层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因此,学校在配备各层次班的英语教师时,应尽量避免由于教师配备固定化而造成的低层次班级教师自我效能感降低,实行流动化配备教师制度。诚然,“高能高配,低能低配”的原则是不错的,但并不意味着水平高的教师就一定要教高层次班,正相反,提高低层次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要“高能”的英语教师。

七、教务管理

同一年级的学生学不同级别的教材,会增加教务部门的工作压力,各级教材选用变得更加不确定。分级教学可能会打乱学生的英语教学分班和平时的专业分班的一致性,对其他课程的排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重视和协调,以解决课程分班和排课的冲突问题。

大学英语分级动态教学尚属新生事物,可能会给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三方带来一些新的棘手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分级教学是科学发展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事业中的体现,它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给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小炒和套餐”,满足了大学生的多种需求,避免了学生吃“大锅饭”而在英语学习上“营养不良”,以致于产生厌学情绪。这既是向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挑戰,又是改革的核心和焦点。随着大学英语分级动态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必将以全新的教学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开创力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并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架构起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威廉.威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3]王俊霞.在分级教学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6,(5).

[4]严明.分级动态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5]吴静.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

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也开始逐渐涉足到移动互联网数据业务之中。并且为了有效应对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其运营模式也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模式进行转变。那么移动互联网究竟对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哪些影响,其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又有哪些,正是本文接下来所要阐述的内容。

一、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产生的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终端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当前终端操作因此而变得更为便捷,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也因此而得到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其中就对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大致可以将其影响表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当前电力的核心通信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传统的短信业务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因为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多地会选择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与网络通信软件,所以短信的功能也逐渐被这些社交软件所代替、所超越,比如微信、QQ这些通信交友应用等。人们通过这些社交应用,不仅能够即时发送文字消息,而且还能发送丰富的表情与图片,在功能上还能进行语音通话与视频聊天,并且这些功能的实现还都是免费的,这就使得短信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低,一些传统的电信短信业务也不得不被抛弃[1]。其次,当前的用户需求与传统运营商之间的供需产生了矛盾。具体来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网络流量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移动数据流量基本上都在呈现百分之百的增长,现如今,其网络也逐渐由2G到3G再到4G网络,现如今5G也逐渐得到了普及,所以由于当前用户对于网络的要求与对流量的需求量越来越高,使得网络传输速度与稳定性在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也给当前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其难以跟上当前庞大的业务需求,从而使得电力运营商出现了资源上的缺乏,并且虽然其投入逐渐增加,但是其收益却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增长。

二、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研究

如上文所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想要使当前窘迫的限制得以改善,就需要转变其运营策略,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对此,就需要电信运营商通过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来改进与优化自己。

(一)围墙模式

围墙模式指的是由运营商一人包揽移动互联网上的所有业务环节,具体来说,无论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还是运营平台一些服务内容的开展,都是由一家运营商来进行负责。这种运营模式在我国并不常见,在国外的应用比较多。具体来说,包括有沃达丰集团在内的许多欧洲移动运营商。其运营方式是独立运营,不与其他的供应商进行合作。由于其所有的环节都是由一家运营商来提供,所以其通过各项业务所产生的收益也由一家运营商来包揽,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又一家運营商负责所有的网络接入到供应的过程也是十分困难的,需要面临着很大的风险[2]。并且在网络供应的质量以及市场覆盖率上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想要实现这种模式,还需要得到庞大的资金支持,以及拥有足够强大的基础技术,否则很难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外应用围墙模式的运营商来看,其最终都逐渐选择了与第三方开展合作,比如2007年,欧洲头号运营商沃达丰相继于与雅虎、Coogle、eBay等第三方实现了合作。所以想要实现这种运营模式,需要面临非常大的难度。

(二)管道模式

管道模式指的是运营商仅仅作为网络数据的提供者,所以所负责的业务内容包括有网络的接入服务、数据传输服务,并不会参与到其它业务环节的管理中。这种运营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所需的投资较少、所负责的工作量也较轻。但是其缺陷也十分的显著,就是所获取到的利润会十分少,由于只负责网络的提供环节,所以其获得的利润也局限在网络接入费与流量费用上。而近些年来,由于受到了移动互联网与无线网络技术的挑战,其价格也正在一步步地降低,并且许多运营商还推出了免流量费或是流量不设限等服务,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很难获得较高的收入,也难以应当移动互联网的挑战。所以对于一些大型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这种模式很难满足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往往适合于一些刚刚起步或者是规模较小的运营商。

(三)渠道模式

渠道模式所采用的主要是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其中运营商除了需要负责网络接入与流量传输服务以外,还需要参与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其它业务开展中,但是其所采用的并不是独自承包的方式,而是选择与第三方进行合作来完成。这些合作的内容包括有网络内容以及业务平台等内容。在渠道模式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运营商的角色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在总体的协作还是综合的规划上都很有话语权。从而对其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其它业务开展进行综合的统筹,并促进与其它第三方之间的合作。在经营过程中,运营商还需要不断对现有的业务进行创新,具体来说,比如与智能手机厂商合作推出合约机,然后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所以与管道模式相比,这种运营模式所产生的利润要更为丰厚,是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运营模式,被许多的运营商所应用于推崇。

三、基于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的有关思考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发展中充满着非常大的商业价值,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变数与挑战。所以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应当对当前自身的价值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并在网络能力的完善方面努力挖掘自身的价值,这样才能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对自身行业内的各环节价值链做到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并明确自身的短板,这样才能抓住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3]。其次,还需要对自身的价值业务实现整合,以谋求价值链以及价值模式的升级,并根据当前供给侧改革,对电信产品服务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自身的价值转型。最后,移动运营商应当加强当前5G网络的不断完善,以此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除此以外,还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加强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这样就能发挥出运营商自身的优势,提升管道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5G时代的来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规模再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此,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应当积极改变现有的运营策略,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移动互联网运营模式进行充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争凡.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研究[J]. 2021(2013-1):33-37.

[2]曾豪. 浅谈电信运营商新业务经营管理[J]. 2021(2019-33):148-149.

[3]张敏. 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转型策略和方案[J]. 数字化用户, 2019.

运营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开拓农村市场的困境,得出如下结论:在电信服务需求不足的农村,为了实现电信普遍服务,政府应该给予运营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它们进入这一市场;在需求只能容纳一家运营商的农村,运营商应该互相协商或政府引导进入,避免重复建设;在需求更多的农村市场,政府鼓励运营商进入,并引导它们正当竞争。

[关键词] 电信业 农村市场 电信需求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多数城市居民已经拥有移动电话,城市市场接近饱和。为保持业务增长,电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吸引不太富裕的农村消费者。事实上,农村信息化市场对电信运营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助于运营商在服务“三农”的大环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农村的整体消费环境将越来越好,将使电信运营商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永安会计事物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市场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运营商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电信在农村的市场覆盖率在2008年将达25%,农村业务将占整个电信市场的42%。然而,开拓农村市场一方面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必须不断拓展低成本经营模式,并提供价格低廉的手机和服务;另一方面意味着运营商从每位农村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平均收入较低,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需要投入巨资,摊销成本较高。因此,虽然电信运营商日渐重视农村市场,但出于成本考虑,以及企业自身固有的逐利性,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仍是把主要的市场精力放在城市。农村市场要么是没有运营商进入,社会福利得不到改善;要么是运营商争先恐后的进入,重复建设严重,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基于此,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开拓农村市场所面临的困境。

二、模型的描述

(一)假设前提

三、模型的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电信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收入较低,人口分布稀疏并且不均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样的市场特点意味着运营商从每位消费者身上获得的平均收入较低,而且需要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摊销成本较高。同时,如果多家运营商进入同一个需求不大的农村市场就会导致价格战,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因此,运营商必须根据市场容量的大小和对手的决策来决定是否进驻某一农村市场。

但是先进入运营商一定会获得很多优势,比如用户的偏爱、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一来,两家运营商都希望自己尽快进入这一市场,如果两个同时进入,短期内必定都会遭受亏损,但是考虑到市场的长期潜力,谁也不会放慢进入这一市场的步伐。于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纷纷在同一地方建立自己的信号塔。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山坡上会同时耸立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两个信号塔的现象。

虽然电信运营商充分竞争对手机用户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两个企业市场力量存在迥然差异,主导运营商可能会滥用市场势力,损害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利益。

四、博弈模型的启示

以上是电信运营商通过考虑运营成本、市场容量以及竞争对手行为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农村市场,从电信运营商开拓农村市场的角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一个人口稀少,人均收入不高的农村地区,对电信服务的最大需求远远小于运营商提供服务的盈亏平衡点时,电信运营商是没有积极性去开拓这样的市场的。因此,在这样的地方,需要政府利用税收优惠、直接的财政支持等政策鼓励电信运营商进入,来保证电信服务的提供。

2.在一个人口相对稠密,人均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但是也不足以容纳一个以上的运营商时,市场上要么没有运营商提供服务,要么是两家运营商同时提供服务,分享同一块小蛋糕。这样不仅使得企业收益小或承受亏损,同时,由于重复建设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因此,在这样的市场上,运营商可以通过事前协商,或由政府引导运营商在这一市场提供服务,考虑到垄断的弊端,防止中国电信企业延续“一家独大”的局面,可以考虑给中国联通在开放农村市场方面更多支持。

3.城镇附近比较富裕的、人口更加集中的农村市场,尽管该市场暂时还不能让两个电信运营商同时盈利,但是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鼓励多家运营商进入,通過竞争提供优质服务,但是要引导其正当竞争。

参考文献:

[1][法]让.雅科.拉丰.电信竞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高斌.通信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容月林.国内电信业的改革与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5]张晓铁.电信资本运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体育德育中的大学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基础教学高等美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