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范文

2023-09-18

通俗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俗;时代;商品;黑人音乐

对于通俗音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当代社会的青年对于通俗歌手的所知远胜于他们对严肃的音乐家的所知,其主要原因是时代造就音乐。它的最初产生是由于时代需要产生一种新的音乐,来补充原有音乐的不足,以适应新时代文化的变化。社会这里所说的新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原有音乐则是严肃音乐,新的时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

不仅通俗音乐为时代所造,而且与通俗音乐相对立的严肃音乐都有其时代性。远的如被宫廷所控制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遵循和体现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庄严与神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受当时资产阶级思想潮流的影响,写了很多应时之作,近的如新古典主义,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人们要求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和谐,由此音乐界兴起的一股音乐潮流,使音乐家们注重了音乐的客观,对大众心灵创伤的抚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俗音乐为时代所造的重要一点,就是它具有商品的属性。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和其他商品一样目标明确,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活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的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通俗音乐是通过特殊的经济形式所表现的商品—是精神的、抽象的,它已经建立了由演唱者及其经纪人,词曲作者与唱片公司所组成的体系,体系中的个体以这种商品作为一种谋生和获得利润的手段,通过大众购买其盒带、CD、唱片来实现这一利益。通俗音乐的商品属性从它一出现就决定了这一属性,19世纪下半叶美国奴隶制被废除后,大量的黑人得到解放,黑人歌手为了自己的生计就成为了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手,当时他们所演唱的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等都成为通俗音乐的鼻祖,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有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爵士音乐等歌舞音乐、一般电影的主题曲插曲及背景歌曲、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区或民族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加之二战后所产生的具有欧洲风格的乡村音乐,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摇滚乐、摇摆乐、爵士乐、滚石音乐、新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等等。随着通俗音乐种类的增加,其商品性越来越突出,各个唱片公司和歌手又根据各个时代精神的不同体现,不断的推陈出新,推出应时代的通俗音乐,甚至是能揭起下个时代序幕的跨时代通俗音乐,并通过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们加以利用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其动力就是经济利益,这与当时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民国时期,通俗音乐标志性代表作品诞生于1927年的《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歌曲,而这些流行歌曲的创作者黎锦辉则被誉为通俗音乐的奠基人。50年代后,在中国政治化得影响下通俗音乐消沉了将近二十年,但是这20年的时间由于港台音乐发展的稳定性和对外接触吸收的优越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也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中心。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自身打开国门的重大改革,也带来了通俗音乐的再度兴起,以邓丽君为代表的通俗音乐的传入给大陆地区带来了重要影响。80年代后,通俗音乐典型的开放性、商品性和时代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以“西北风”和崔健的“摇滚”为代表的通俗音乐繁荣时代正式来临。90年代至今通俗音乐进入了开放分化期,我国通俗音乐受欧美、日韩乐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变得更加时尚、另类、超前,更加贴近当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审美要求,旋律淡化,节奏强化,曲式多样化。

通俗音乐所要求的强烈的时代感,洋溢着现代的气息,表现着那个时代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心理上的追求。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唱着改革开放的舶来货——摇滚乐,以叛逆的姿态作为时代的先锋,出现在通俗音乐乐坛,他将时代和现实粘接在一起,唱出“一无所有”、唱出“我的病就是没感觉”、“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他以其对社会时代的敏感和高超的社会精神艺术概括能力,给音乐渲染上那个时代的特色。不过时至今日,可能不会有人手拿一把钞票去唱“一无所有”,不会有人去感叹时代变化之快,因为已不是哪个时代的人们已经适应时代的高速变化,就反映出通俗音乐犹如快餐,无法让人回味,容易让人遗忘,因为那个旧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对新时代通俗音乐又有新的要求,通俗音乐已经牢牢被时代所控制。

对于我国今天通俗音乐的现状,已让人感到甚忧:在音乐风格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歌手表演的造作、缺乏个性、一味沉浸于对金钱的追求,以及在做人和素质方面的欠缺;音乐创作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程度降低、谈情说爱成为主流、内容浅薄、大多以词曲的顺口和优美来代替音乐的艺术性。同时赋予了商品属性的通俗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市场的交换过程中,通俗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只能看到众星捧月的场景、会产生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想,他们更多看到的是金钱、名誉和放纵的自己,从导致他们自我的定位越来越有失水准,这也是通俗音乐淘汰率高更新换代快的一个原因。

通俗音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品种,用来满足特定音乐消费阶层的文化需要,在当今时代和未来时代将永现其时代的价值。通俗音乐是具有商品属性和时代精神的双重性的,我们不可小看这些因素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一些粗制滥造、低俗、不健康的作品会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对于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古典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把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就能对通俗音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音乐是没有“乐界”的,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时代性特点才能更好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

王磊(1985—),男,满族,河北人,本科学历,大连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和音乐教育。

通俗文学范文第2篇

(一):怎样把文章写得简洁

William Zinsser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由他主编的《怎样写出靠谱英文》因它给读者写作方面绝妙的建议,以及行云流水般的写书风格而闻名。每个人,只要想写好英文作文,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来,都需要这样的一本书。它不仅能指导我们写作的用语、词汇的运用,还能开阔我们的写作思路,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论据,充实我们的文章。无论你是想写人物景色、科学技术、体育运动,还是自己的情感经历,这本书都成为你写作道路上的指明灯。

1. Simplicity & Clutter 怎样把文章写简洁?

Zinsser痛恨兜圈子,任何模棱两可的措辞,表意不明的句子在他看来都是灾难。他对简洁如此执着,以至于Zinsser这个名字成了文风简洁的代名词。美国有些老师会让学生Zinsser一下他们的文章,Zinsser成了一个清除文中clutter的动词。

什么是所谓的clutter呢? 放到中文语境里,遍地都是,我们来看看书里是怎么介绍的吧! Clutter is the disease of American writing. We are a society strangling in unnecessary words, circular constructions, pompous frills and meaningless jargon. Fighting clutter is like fighting weeds—the writer is always slightly behind. New varieties sprout overnight, and by noon they are part of American speech. Consider what President Nixon’s aide John Dean accomplished in just one day of testimony on television during the Watergate hearings. The next day everyone in America was saying “at this point in time” instead of “now.” Take the adjective “personal,” as in “a personal friend of mine,” “his personal feeling.” It’s typical of hundreds of words that can be eliminated. The personal friend has come into the language to distinguish him or her from the business friend, thereby debasing both language and friendship. Someone’s feeling is that person’s personal feeling­—that’s what “his” means. Friends are friends, the rest is clutter. Clutter is the ponderous euphemism that turns a slum into a depressed socioeconomic area, garbage collectors into waste disposal personnel and the town dump into the volume reduction unit. Clutter is the official language used by corporations to hide their mistakes. When General Motors had a plant shutdown, that was a “volume-related production-schedule adjustment.” When an Air Force missile crashed, it “impacted with the ground prematurely.” Companies that go belly-up have “a negative cash-flow position.”

“Experiencing” is one of the worst clutters. Instead of “it is raining”, there is no way to say “At the present time we are experiencing precipitation.” Even your dentist will ask if you are experiencing any pain. If he had his own kid in the chair he would say,” Does it hurt?”

The point of raising these examples is to serve notice that clutter is the enemy. Beware, then, of the long word that’s no better than the short word: “assistance”(help),

“numerous”

(many),

“facilitate”

(ease), “individual”(man or woman), “remainder” (rest), “initial” (first), “implement”(do), “sufficient” (enough), “attempt” (try), “referred to as”(called) and hundreds more. Beware of all the slippery new fad words: paradigm and parameter, prioritize and potentialize. They are all weeds that will smother what you write.

How can the rest of us achieve such enviable freedom from clutter? The answer is to clear our heads of clutter. Clear thinking becomes clear writing; one can’t exist without the other. It’s impossible for a muddy thinker to write good English. He may get away with it for a paragraph or two, but soon the reader will be lost, and there’s no sin so grave, for the reader will not easily be lured back. Is there any way to recognize clutter at a glance? Here’s a device my students at Yale found helpful. I would put brackets around every component in a piece of writing that wasn’t doing useful work. Often just one word got bracketed: the unnecessary preposition appended to a verb (“order up”), or the adverb that carries the same meaning as the verb (“smile happily”), or the adjective that states a known fact (“tall skyscraper”). Often my brackets surrounded the little qualifiers that weaken any sentence they inhabit (“a bit,” “sort of), or phrases like “in a sense,” which don’t mean anything. Sometimes my brackets surrounded an entire sentence—the one that essentially repeats what the previous sentence said, or that says something readers don’t need to know or can figure out for themselves. Most first drafts can be cut by 50 percent without losing any information or losing the authors voice. My reason for bracketing the students’ superfluous words, instead of crossing them out, was to avoid violating their sacred prose. I wanted to leave the sentence intact for them to analyze. I was saying, “I may be wrong, but I think this can be deleted and the meaning won’t be affected. But you decide. Read the sentence without the bracketed material and see if it works.” In the early weeks of the term I handed back papers that were festooned with brackets. Entire paragraphs were bracketed. But soon the students learned to put mental brackets around their own clutter, and by the end of the term their papers were almost clean. Today many of those students are professional writers, and they tell me, “I still see your brackets—they’re following me through life.”

通俗文学范文第3篇

【摘要】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却能直接打动心灵,是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特征。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都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音乐的精彩。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音乐流派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较大差别。放眼全球,如今通俗流行音乐毫不例外地占据了音乐界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几乎成为了世人眼中的“高岭之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社会影响力远不及前者。在笔者看来,这种悬殊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推动力使这种现象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固定趋势。本文从大众的认知行为(内力)和大众媒介传播作用(外力)两个角度简要阐述古典音乐的现状和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大众媒介

古典音乐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被无数耳朵聆听,万众心灵被洗礼,它们被反复欣赏和打磨,最终被奉为传世经典。通俗流行音乐是现当代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射,年轻人情感充沛,需要抒发,这种流派此时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每个时代固有其主流音乐,主流音乐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时代交替,古典音乐似乎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鲜有营养和深刻内涵的通俗流行音乐。造成这一现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一、主观“内力”推动主流音乐的出现

“‘古典’一词运用于音乐,含义相当模糊,但是作为音乐系统中的类别划分,它的含义是相对于轻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指出,古典音乐是具有持久价值而非仅仅流行一时的音乐。”①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发展迅速,以至于成为当时真正意义上的主流音乐,她游走于宗教和世俗之间,成为文化过渡时期的重要桥梁。古典音乐的持久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其本身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古典音乐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至今走过漫长的几个世纪,涌现出诸如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著名的音乐家,他们从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个人情感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古典音乐素有“高雅”一说,其创作手法精致洗练,成曲需要听众细细冥想,理性感悟,换句话说,古典音乐对于听众的音乐感知水平要求较高,但与此同时可以让听众在用心欣赏之后获得来自古典音乐的独特感受,提升音乐的审美品位。关于通俗流行音乐,这种类型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流行”,即“红极一时”。通俗流行音乐本身的评判尺度稍低于古典音乐的高标准高要求,只要是有胆量的且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听众或者鉴赏者。通俗流行音乐由此在本质上扩大了与人们接触的面积,其更新速度快、曲库充盈、创作者队伍庞大、拥有大量的追随者等特点在当今社会也愈发显现。通俗流行音乐与其说是某种音乐类型,不如称其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任何一种受欢迎的音乐都可能是流行音乐,但“狭义的流行音乐专指那些为了迎合市场,由唱片公司为歌手量体裁衣包装制作成的商品化音乐。由于其他元素的融入导致音乐处在从属地位,所以它可能将任何的音乐元素夹在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在被精心地调配着。”②

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和大众对于音乐的内心需求之外,大众对于音乐之间还有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我们在批判性思维中称这种向心力为“集体主义”思维。“集体”代表大多数,“个体”代表极少数,当个体的观点因为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撑,且与集体的统一观点相悖时,个体会动摇自身观点向集体靠拢,久而久之集体支持的观点会逐渐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引导趋势,这种趋势继而催生出一种心理状态: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驱动使得某一类型的音乐流派受到绝大多数人的热力追捧,不论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都会集大成造就出以这一流派为主导的主流音乐。当下通俗流行音乐已然代替了古典音乐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主流音乐。年轻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利用通俗流行音乐的固有优势满足自己的消遣需求,视其为填补心灵空缺的特殊精神食粮,把鲜明的节奏和浅显的歌词看做“能够映射听众内心的知己”。相比之下,古典音乐正是因为需要深入体会才能获得感悟从而在这一方面稍显逊色,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主力军”的青睐。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在满足大众口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即削弱了大众的音乐感知能力。所谓音乐感知能力,就是以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社会认知水平感受音乐内涵的能力,通俗流行音乐大多浅显易懂,感情浮于表面,正是由于其内涵浅薄,大众在欣赏时逐渐忽略培养挖掘音乐内涵能力的重要性,欣赏水平逐渐下降且惰性加剧。古典音乐与通俗流行音乐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内涵更加丰富,需要听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音乐家寄托其中的丰富情感,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对大众进行一次又一次洗脑,品味音乐的能力与古典音乐的欣赏要求早已不能完全契合,审美能力的缺失使得古典音乐似乎变得愈发高不可攀。

二、客观“外力”稳固主流音乐的根基

在古典音乐流行的时期,人们传播讯息的方式简单,传播范围狭窄,受传者人数少,大众对于古典音乐不够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俗流行音乐应运而生,同时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发现无线电,人们开始通过建设广播网促进信息传播,此类音乐流派开始逐渐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伴随着之后传统媒体的衍生和不断更新的新媒体,她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巩固了主流音乐的地位。古典音乐虽同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但社会影响力远低于前者。由此不难看出大众传播在音乐流行趋势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进步有效地推动了大众对于音乐流行趋势的共识,我们称这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培养人们达成共识的行为叫做“培养分析”。 “传播媒介通过引导使人们形成现实观、社会观,达到‘培养分析’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而传播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③这种共同印象通常会发展成为“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形成某时间段内的固有的主流文化有直接催化作用。从个体间的微观传播逐步发展至今天拥有强大渗透力的宏观传播,不断更新的媒体类型和传播方式为我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上世纪开始,通俗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普通大众的耳朵,大众传播在其中功不可没。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强了大众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其独有的双向性作用愈发突出,传统媒体从中受到启发并积极革新传播方式,既推动了传播,又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而“大众媒介拥有宣传和形成意识形态的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这种功能只有在它们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得到市场消费者承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④其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在众多传统媒体当中脱颖而出。通俗流行音乐的独有魅力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追捧,国内外电视媒体把眼光投向普通大众,通过电视作为主要媒体联合网络等新媒体选拔平民歌手,就此诞生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唱歌选秀节目。不论是美国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还是中国的《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为我们带来更多好听的声音的同时,也让人们敢于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有利于提高全民娱乐化和人际交融程度。但前文所提到,通俗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电视媒体迎合大众心理需求推出此类真人秀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流行音樂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商业化的比赛本身需要经济支持,赞助商会有非音乐元素加入,这些元素的入侵是一种不可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纯粹性。部分比赛还会采取选手网络上传视频竞争人气,最终根据投票数量选出高票位的选手进入下一轮选拔,这样的环节设置目的很明确:与观众形成互动,提高节目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和电信部门多向合作,加强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增加广告商的投资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不难看出这一环节至始至终与音乐毫无关联,此时的流行音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类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成为了商业模式下个别大众传播媒介达到其它目的的垫脚石。

何为纯粹?《辞海》释义:“纯粹,即纯净无杂念,朴实且精纯完美。”音乐的纯粹在我看来唯古典音乐能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美其名曰追随古典音乐的人为“爱乐者”,“他们的音乐讲究形式的精美和情意表达的深邃和阔远,常常是哲学的音响化,尤其受那些思想丰富、情愫深沉的人士挚爱,因为有了规则性的本质,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可能有万古长新的风范和价值”⑤。但是当我们放眼望去,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逐渐忽视了对于内心深处情感的历练,浅阅读等快餐文化成为人们的新宠,通俗流行音乐浅显易懂,在音乐界的地位如同众星捧月。而关于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它的纯粹性极高,需要人们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对音乐反复体会,通过理性思考获得切实的感悟,这一性质与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难以完全吻合,使得在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本身“曲高和寡”的现象更加明顯。大众传播媒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本身传播优势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在传播力度上产生偏颇,成为古典音乐发展前景甚忧的另一大原因。

结语

不论是内在推动力还是外在推动力,通俗流行音乐如今风生水起,人们乐在其中尽情消遣。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歌曲,获得了不胜枚举的新歌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感受,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像一阵风一样,迅疾而来,随后又像退潮的海水一样,在沙滩上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古典音乐却如同高山巨石屹立,其历史地位不容撼动。回头看看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毫无节制的商业化操作让流行音乐渐渐失去了音乐的特性,让音乐变得不像音乐;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文化产业推陈出新,但“新”的侧重点在“量”而并非“质”,快餐文化趁势愈演愈烈,我们的心因为波动浮躁很难安静下来,不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在古典音乐里仔细感受,没有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等于失去了从内心深处认真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变得只会“走马观花”,不再“从长计议”。

世间至乱至杂,唯音乐的世界纯净永恒,我们对待音乐,应当不忘初心尽力尽爱。不论是流行还是古典,在音乐的道路上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时间长河中凝练出的精粹,需要每个人细心呵护,但绝不是束之高阁让人敬而远之,我们应当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古典音乐历久弥新,让人们懂得古典音乐并非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不应当因一时的喜好偏颇让通俗流行音乐发展的毫无章法,使古典音乐这样的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音乐流派被时代忽视;我们热爱的音乐,不应该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世人的绝对肯定让音乐变得庸俗,更不应该为了昙花一现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地利用音乐;我们应通过音乐寄托情感,让音乐以经典的身份永存。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应当加以甄别:对其中的上品佳作,应当妥善呵护;对泥沙俱下的平庸之作,不妨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不是流行一时,而是百世流芳。□

参考文献

①⑤鲁成文:《爱上古典音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7

②吴南:《古典之外·欧美流行音乐大观》[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70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9、15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通俗文学范文第4篇

1 通俗音乐的概念

在英语语言中, 通俗音乐称为“popular music”。而这个英语词组在中文里又译为“流行音乐”。从中文的角度来讲, 通俗音乐其实指的是一些歌曲采取“通俗”的唱法;流行音乐则是指歌曲在人们中的受欢迎程度;微观上来说, “popular music”的这两种中文称呼的确存在着差别。但从根本上而言, 两种不同称呼的音乐名称其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都是商品性远大于艺术性, 娱乐性远大于思想性。限于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把两者归为一类, 统一称为通俗音乐。

2 通俗音乐在当今农村流行的现状

2.1 在农村最受欢迎的通俗音乐

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处于农村, 人们也可以史无前例地拥有了更多精神享受的方式。但就流行歌曲而言, 当今农村社会其实最需要的是能反映当前农村生活、农民风貌的歌曲。而现实却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 近年鲜有专门以农村生活体裁的经典作品现世。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早些年的《十八里路到我家》 (宋祖英) 、《辣妹子》 (宋祖英) 、《大姑娘美, 大姑娘浪》 (孙金平) 、《山路十八弯》 (李琼) 等等还在为人传颂。这恰恰验证了艺术的土壤性:任何作品, 只有根植于自己的生存环境, 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

2.2 在农村比较流行的通俗音乐

整体来看, 当今中国农村比较盛行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歌颂人民领袖、国家领导人及时代开放的歌曲, 如《走进新时代》等等。这首歌曲可以作为这类歌曲的代表。前者不但歌唱了已故的国家主席邓小平, 同时还讴歌了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 这类歌曲与以前的同类歌曲有了很大差别, 如《毛主席来到咱农庄》。以前的这类歌曲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而如今的歌曲无论歌名还是歌词表达则更加隐晦, 但旋律却更具有时代感。另外一类比较流行的则比较贴近于人民生活, 如前些年的《今儿个高兴》、《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两首歌曲相比于开改开放前的同类歌曲更受到当今农村社会的欢迎, 反映了富裕后的人们的内心企盼。几十年前大家耳熟能详的、以革命斗争作为主题的作品, 如《十送红军》、《红色娘子军》早已不为人熟悉。但凡艺术都有生命力, 曾经的经典渐渐不为人所知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 因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性。

2.3 最没有农村市场的流行歌曲

与一些在农村流行的歌曲相比, 有一些歌曲在农村非常不受欢迎, 虽然实际上他们很受青年人、城里人的欢迎。这类歌曲多被打上“闹腾”的标签。从此角度上而言, 所谓的“饶舌”、“摇滚”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事实上根本没有其存在的市场。本文在此无意否认一些歌曲的经典, 如《双节棍》, 如以前《中国好声音》里流出的某些歌曲, 用农民的自己的话讲, 听那些歌曲感觉“要命”、“闹心”, 感觉那些陶醉于其中的歌手发出的美妙歌声如同“羊”叫。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堪为经典的“饶舌”与“摇滚”, 当今的中国农村却对这些经典不够“感冒”、没有兴趣, 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现实, 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有关。但是, 究其根本原因, 这还是因为反映农村体裁的歌曲比较匮乏。而且, 即使有一些反映农村体裁、农民心声的歌曲, 但是其质量却大大下降了。

3 通俗音乐在农村问题的分析

事实上, 尽管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但他们其实也有着很好的鉴别与欣赏能力;因为, 但凡是人, 无论处于何种阶层、从事什么职业, 都具有音乐性。好的歌曲, 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地放过, 他们不会谄媚式地赞美任何不太成熟的艺术形式。所以, 即使电视剧《刘老根》很火, 《乡村爱情》也很火, 但是, 他们的主题曲却远远不如他们的电视剧那样火。相反, 刀郎的作品, 如《你是我的情人》, 降央卓玛的作品, 如《呼伦贝尔大草原》等, 虽然不是专门以农村为体裁, 但却无独有偶地受到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喜爱。

4 问题对策

人格不分贵贱, 艺术没有高低。相比以前, 虽然中国目前农村人仅占总人口构成的45%, 但不可忽视他们的整体需要, 这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在中国, 当代文化实则包含三个部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而农村文化则属于大众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 为了更好地使通俗歌曲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 各级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充分地发挥主导、引导的作用;而作为个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迄今为止, 农村依然是我们国家的粮袋子、菜篮子。即使是农民, 他们依然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所以, 希望更多的能唱《相约1998》的大腕歌手能降低身价、放下姿态演唱一些专门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歌曲;希望《中国新歌声》能涌现更多接地气的农民歌手;希望更多的“大衣哥”、“草帽姐”能走上世界的大舞台。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文艺发展早已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是, 相对于城市文化的繁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 农村文化却日渐萎缩。本文以“通俗音乐”在农村的流行为例, 探讨如何创作更多的作品丰富并满足农村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通俗音乐,流行

参考文献

[1] 姚丹.“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音乐文化学[J].艺术探索, 2016, 30 (6) :120-128.

[2] 乔文海.通俗歌曲的欣赏教学[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97-98.

[3] 翁辛琳.试分析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北方文学, 2015 (5) :220-220.

[4] 许云川.通俗音乐在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新教育, 2009 (3) :78-78.

[5] 李婕.反向——我所认识的艺术活力[J].艺术时尚旬刊, 2014 (10) :8-8.

[6] 石二军.艺术与时代[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 (6) :57-57.

[7] 约翰·布莱金著、马英瑁译《人的音乐性》.“译者前言”[M].北京音乐出版社, 2007.

通俗文学范文第5篇

一直以来, 我们不少人把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截然区分开来, 把它们弄的界线分明。前不久, 笔者就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朝阳师专音乐系, 辽宁省孤儿学校音乐教研室和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教师占88%, 进行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占9%, 而进行通俗唱法教学的教师只占3%。有趣的另一组数据, 就是对学生来说, 喜欢美声唱法的占10%, 喜欢民族唱法的占22%, 而通俗唱法学生占了68%。

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有趣对比, 我们看出, 虽然我们的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美声唱法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很庞大, 而真正受欢迎的歌唱形式却恰恰没有因为专业考核的侧重点而改变学生的兴趣。

2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的唱法

的确, 美声和通俗的技法都包括在声乐这个范畴里, 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会有持久的魅力。但是, 从演唱方式和风格上来看, 两种唱法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美声讲究松、通、圆、亮, 讲究声音的华丽、华美。如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我的太阳》, 就是美声唱法的歌曲。通俗则讲究演唱风格的个性化, 如《绿叶对根的情谊》。

美声唱法直译为“动听的歌唱”, 是17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形成的。歌唱艺术的发展是有由调音乐转为单声部旋律的变化而促成的。在复调作品中, 旋律线有几个不同的声部唱出, 形成一种复合音乐支体, 而这种新风格是某一单声部的旋律线居主导地位, 由乐器和乐队伴奏。著名的男女歌唱大师、歌剧的主角成了独唱家, 他们华丽的歌声和嗓音特点, 就叫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根据人的先天条件和领悟能力不同, 一个人学会美声唱法的时间也千差万别。

通俗唱法多用自然嗓音, 吐字清晰, 亲切随意, 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就是通俗唱法。通俗歌曲演唱简明易懂, 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 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哼上几句通俗歌曲。有的通俗歌曲朗朗上口, 很直接的表达或幸福或哀伤的心情, 通俗歌曲也因其难度不大便于演唱而流传很快。

3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的情感表达

从歌唱形式上,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情感的表达, 歌曲创作的初衷, 还有演唱的场合都有不同。环境会对人的情感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秀美的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的细腻性格。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 环境恶劣的陕北高原造就了陕北民歌;辽阔的蒙古草原造就了内蒙古民歌, 挺拔的青藏高原造就了藏族民歌。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 而且也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在口腔的咬字位置都有不同, 这也是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 宗教教义总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节制特性, 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 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的京剧的表现方式, 因为我国经历了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节制的。而流行音乐是近代在拉美等国家得到的发展的, 流行音乐的很多方面都受拉美民族音乐的影响。此外, 象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美国的历史也是有关系的。

总的来说, 通俗歌曲更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 通过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 不需要过多的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的变化, 更多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4 在气息运用上通俗与美声的区别

在气息的运用上, 通俗和美声的运用有很大差别:通俗唱法的气息是胸式呼吸, 接近自然呼吸, 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 一胸式呼吸为多, 吸气位置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 呼吸才运用较深。而美声唱法提倡胸腹联合呼吸, 要求吸得深而饱满, 气息流畅自如, 声音托在气上。美声有一整套的呼吸训练方法, 呼吸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跨界演唱是近些年来最流行的一种声乐演绎方式, 如刘欢、谭晶、莎拉布莱曼等国内外知名歌手都在美声, 通俗两种唱法上进行了大胆的融合, 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同时, 又做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刘欢的跨界音乐会成功举办, 可以说, 两种唱法的应用自如除了方法的娴熟, 更重要的一点, 还是得益于他得天独厚的良好嗓音条件。谭晶的维也纳音乐会中, 虽然通俗唱法的影子一直若隐若现的笼罩在她的所有包括民歌经典作品、西洋歌剧经典作品之中, 但能在一台音乐会上让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其大胆的创新精神更是值得赞赏的。奥运会开幕式上, 莎拉布莱曼与刘欢的合唱, 把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旋律, 演绎的如天外飘来的和谐之音, 这不能不说是中西合璧, 文化融合的一斑, 更说明在声乐演唱的方法上, 越来越模糊的界限, 对每一个声乐演唱者和教育者,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素质教育早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的音乐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作为声乐专业教师, 我们有必要把教学任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既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声乐教学任务, 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 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声乐素质提高的同时, 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提高整体的艺术修养。使声乐教学的方法教育普及化, 让声乐教学这一象牙塔里的高雅艺术, 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奇葩。

摘要:通过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 探讨在师范院校声乐艺术教学的最佳方式, 阐述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 并从中体会当今新形势下, 声乐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 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J].电影文学, 2008[6].

[3] 但夏, 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0].

通俗文学范文第6篇

无论是成文法还是不成文法, 法律都必须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法律语言作为法律科学专业领域使用的语言, 它起源于西方文明。法律语言是指用于表述法律的关于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的部分专业性用语, 换言之, 法律语言是民族共同语在长期的法律科学和法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服务于一切法律活动而且具有法律专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方言。①法律语言的具体使用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立法语言、司法语言、执法语言以及法学学术专业用语等方面表现出来。

本文主要从立法语言的角度对如何平衡法律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化这对矛盾进行论述。一个国家立法语言的水平对于本国法治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立法语言的受众主要是该国的法律工作者以及需要使用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普通民众, 因此立法语言的水平就直接关系到法律能否被正确的理解、使用。而且, 立法语言的确定, 对司法语言、执法语言有决定性的直接的影响, 对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法律语言有重要的意义。

其实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的通俗化与专业化的矛盾, 早在西方国家热烈讨论过, 并曾经掀起过几次改革运动, 例如澳大利亚曾经开展过通俗化英语运动, 这场运动必然的涉及到了法律语言的通俗化。再比如, 英美曾经开展过轰轰烈烈的“法律语言简明通俗运动” ( Plain English Movement) , “法律语言简明运动”标志着法律语言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其实在英美国家, 的法律语言尤其是立法语言, 常能听到提倡法律语言通俗化、简明化的声音, 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就是这个运动的推动者之一。在英文中, 那些难懂的拉丁词语和法语词汇都是外来民族入侵的结果, 英语法律语言因此变得艰涩难懂。而我国的法律语言不仅大量引进英美法律专业术语, 更加之我国法律语言中掺杂了文言文, 就使得我国的法律语言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由此可见, 法律专业术语的通俗化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的难题, 对于我国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需求也同样迫切。

二、矛盾及其成因

在我国的立法语言中, 这对矛盾主要表现为立法语言的通俗化有余而专业性不足。虽然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都涉及专业性和通俗化的问题, 但立法语言相对比较单纯, 它主要由法律条文呈现出来。依照考夫曼的观点, 立法语言是简单的、没有任何修饰的作品,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它是命令式的, 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我国立法语言通俗化有余而专业性不足的原因有二:

( 一) 为了使法律“让老百姓读得懂”

近年来一些法学学者提倡立法语言通俗化, 目的是使法律“让老百姓读得懂”。但其实让普通民众知法懂法守法, 视角不应该放在立法语言通俗化, 重点应该是在司法语言和执法语言中寻求法律语言向通俗化倾斜。而且, 想让老百姓知法懂法, 并不是一味强调法律语言的通俗化就能做到的, 而是需要长期的法制建设和公民整体法律素养教育。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有相似的观点, 他提出要把法律当做是裁判规范, 专业人士看得懂, 不能要求人人都看得懂, 不能靠法律 ( 文本) 来普法。

例如在民事诉讼中,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强制律师制度, 因而在实践中, 不少当事人为节约诉讼成本, 更倾向于亲自翻阅法律文本处理诉讼事务, 却不选择委托代理律师或不向专业律师咨询法律问题, 但实际上现阶段以我国的普通民众薄弱的法律基本知识, 用来应付法律纠纷还是有难度的。基于这种现实考虑, 导致我国立法语言的风格较为通俗化, 但笔者认为, 这并不是立法语言应有的风格, 而是立法语言迫于无奈, 屈从于现实的表现。真正“合格”的立法语言, 应当是首先要充分体现法律语言专业性的语言风格。

( 二) 立法语言通俗化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虽然不可否认, 日常语言是法律语言的基础, 但立法语言又是不能等同于, 并且要严格区别于日常语言的, 立法语言的选择于使用需要符合立法语言准确、严谨、简洁、严肃的要求。由于我国法制化进程时间比较短, 立法需求大且时间紧迫, 所以, 对于立法语言的斟酌与使用上的研究还不够,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导致立法语言比较粗糙, 也就是通俗化有余而专业性不足。具体表现为立法语言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述, 使得立法语言读起来不够规范、严肃。

例如《物权法》第67 条规定: 国家、集体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投到企业的, 由出资人按照约定或者出资比例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以及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并履行义务。该条中的“投到”就是一个典型的口语词汇, 这种与法条整体格格不入的立法语言表述, 会使法律条文严肃性降低。

三、如何平衡这对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运用, 而法律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 因而法律语言的通俗化问题也必须联系实际来解决。解决思路如下:

立法语言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准确性、简洁性、庄重性与严谨性, 但归根结底, 还是以法律语言的专业性为最重要特征, 因而立法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化的矛盾之解决要点, 主要在于如何消除我国立法语言中过度的通俗化, 而尽量确保其准确、精炼、严谨的专业性表达。笔者的解决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一) 正确使用法律专业术语

首先, 立法语言的专业性主要通过法律专业术语表现出来, 所以, 规范使用法律专业术语对于保持立法语言的专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 应当撤销假释, 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其中, “数罪并罚”是法律专业术语, 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触犯几个罪, 法院对其所犯各罪分别定罪处刑后按照一定原则合并执行。

其次, 立法语言的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法律专有术语使用的数量上, 还体现在对法律专有术语的精确使用上.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法条中的“罚金”一词与“罚款”一词同为法律专业术语, 二者在日常生活中, 只有语体的不同, “罚金”为书面体, “罚款”较为口语化, 在日常生活中, 二者几乎可以相互替代性使用, 但在法语语言中, 二者绝对不可混淆。因为“罚金”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刑罚, 适用于触犯刑法的人, 必须由法院判决适用; 而“罚款”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民法中的一种处罚, 适用于没有触犯刑法的违法者, 可依法院或者有关行政机关, 如公安机关、工商行政机关、金融、税务、财政、海关等等部门作出的有效决定执行。

( 二) 晦涩不等于专业, 立法语言专业化须摒弃“晦涩化”

提到立法语言的专业化, 很多人马上反对说: “专业化就是读不懂。”但实际上, 他们是混淆了专业与晦涩。立法语言是一种专业性的技术语言, 这一点从法律专业术语的使用和立法语言风格中可以体现出来。但如果“专业化”过度, 则有可能变得“晦涩化”, 立法语言的晦涩化在我国法律规范中也屡见不鲜,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物权法出台后, 由于法律条文晦涩难懂, 引来老百姓的抱怨声一片。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7条: 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 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 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 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 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 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该条的第二句就是一个复杂句, 整段话结构重叠复杂难懂。这类句子在我国的立法语言中随处可见, 不要说普通老百姓, 就是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也会觉得晦涩难懂, 读起来颇为吃力。因此, 立法语言在寻求专业表达的同时应当避免晦涩化。具体来说, 要做到:

1. 尽量避免使用复杂句, 结构重叠繁复的复杂句。例如上述《物权法》第107 条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不晦涩的表述应当是简洁且一目了然, 但同时规范专业的。

2. 搭配使用日常用语和法律专业术语, 不使用口语和俚语。但应当配合使用日常语言, 因为法律是语言的产品, 世界上既不存在只有法律专业术语的法律, 也不存在只有日常语言的法律。立法语言中如果不使用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就不成其为法律: 而如果没有日常语言, 法律就失去了建构的基础, 其不能成就法律。②由此可见, 在立法语言中专业术语必须和日常语言搭配使用, 但更要明确立法语言的专业语言偏向性。

( 三) 统一规范立法语言表达

近年来随着对立法语言的重视程度提高, 有不少学者指出, 我国缺乏对立法语言进行规范的统一标准和相应的制度性保障, 导致在立法的过程中很多随意用词的现象。对此, 有的学者提出《立法法》应专设“立法语言规范化表述”一章, 对立法文本的名称、立法文本的结构、立法文本的风格、立法文本的用词用语及标点符号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等。在此基础上可制定“立法语言表述”专门法。③笔者认为, “以法治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来促进立法语言的专业化。

四、结语

纵观世界各国, 立法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化的平衡是学者们一直寻求解决的难题, 对于我国来说, 这也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把握好立法语言的侧重, 立法语言根据其作用和受众, 应当是侧重于。这个矛盾的解决需要的不仅是学术的探讨, 更需要制度上的配合, 可谓任重而道远。

摘要:法律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化在世界各国的法律语言应用中都存在如何平衡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立法语言的专业性与通俗化分析, 得出立法语言应侧重于法语语言的专业性的结论, 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平衡二者的思考。

关键词:立法语言,专业性,通俗化

参考文献

[1] 潘庆云.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J].汉江大学学报, 2004 (2) .

[2] 王顺华.立法语言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6.

上一篇:反洗钱宣传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管理层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