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以通俗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进行重新包装和演绎,从而达到两种音乐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乐发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 篇1:

兼容并蓄 多元并进

摘 要:本文从不同时期入手,回溯了近现代以来中国通俗音乐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历程,立足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把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总体脉络。纵观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发展之路,不难看出,只要不断汲取国内外各种音乐元素的精华,并在传承、兼容和创新的基础上探索,逐步开拓出一条适合国人审美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国的通俗音乐必能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近现代通俗音乐;发展;多元化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任何一种音乐流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更趋向于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欣赏一些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让身心可以得到舒展下来的音乐种类。于是,通俗音乐这种形式短小,结构简单,曲调优美,内容贴近当代人生活的音乐形式渐渐融入到大众群体当中,触动着社会群众的心灵。久而久之,这种音乐形式便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通俗音乐的特性

相对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以及传统的民间音乐,通俗音乐更贴近大众生活,简单上口,轻松活泼、不需要听众有太高的艺术修养或者特定的文化氛围,一经传唱就被大众广泛接受并且迅速发展。从宽泛的角度理解,通俗音乐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形式简洁,曲调流畅,传播广泛的音乐作品。一方面,不同国家的通俗音乐有着极其明显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通俗音乐能够对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完美融合,使其能够为所有人接受。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视角看,通俗音乐的盛行背后都离不开历史车轮的驱动。

二、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回顾通俗音乐在中国发展的整体历程,虽然起步晚、时间短,但也走过不少坎坷的道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通俗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各有不同。

1.传入——通俗音乐的起步

30年代,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广东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了在当时被称作“靡靡之音”的音乐作品,如《桃花江》《毛毛雨》、《特别快车》、《花生米》等歌曲,这些作品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通俗歌舞曲。另外,他吸收和借鉴了外国舞曲和爵士乐风格,创造性将我国民歌、戏曲等民间曲调和欧美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了中国最早的爵士乐作品,这些独特新颖的音乐,开国内之先河,很快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和好评。以他为首的“明月歌舞团”成为当时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桥头堡”,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周璇、白虹就是那时候诞生的中国第一代歌星。遗憾的是,随着中国战乱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这类音乐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只是在台湾,香港有过短暂的辉煌。

2.争论——通俗音乐发展的停滞

在此后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实施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策,即“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国内对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科学技术的需求,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是,随着整风运动及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展开,文学艺术被错误的批判为有伤风化之物,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受到不合理的批判,极大束缚了和打击了文艺工作者的身心,当代文艺事业转而陷入了严重阻滞的局面。

到了六七十年代,提起中国通俗音乐,代名词几乎就是“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这段时期,街头巷尾流传的都是《社会主义好》、《东方红》等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录歌曲等等,而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样板戏剧目也流传甚广,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至今仍然能将各个剧目哼上几句,可见当时影响之深远。由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情况复杂,中国在政策上实行闭关自守,音乐思想在这一阶段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基本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3.认可——通俗音乐的发展高潮

一直到了80年代初,这一境况才得到改善。在这一时期,新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观念、新思潮纷至沓来,在外界全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人们逐渐疲倦了原先那种单一强硬的音乐风格,欣赏需求迅速向抒情、柔美、清新的曲调回归。于是,以邓丽君、谭咏麟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港台歌手开始进入内地民众的视野,并迅速深受喜爱,他们的歌曲不仅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更是对当时及此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内地通俗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小城故事》、《甜蜜蜜》、《在水一方》等歌曲到如今依然被奉为经典广为传唱。

与此同时,美国乡村音乐和摇滚音乐也逐渐开始影响着中国的通俗音乐领域,并一度在国内掀起各种模仿的热潮,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1986年 “西北风”开始进入刚刚萌芽的青年文化,中国摇滚也在这个时候正式诞生。中国最早的摇滚歌曲大概是现在大家所推崇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说,1986年的《一无所有》开启了中国的摇滚时代。中国摇滚继承了外国摇滚的那种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又加上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和外国摇滚差别较大。它被描述为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以及文化霸权的音乐。喜欢摇滚的人也多半不是一般的追星族,而是用歌声倾诉一种生活和思想。在此后几年间,国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摇滚乐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黑豹乐队、轮回乐队、唐朝乐队等等,90年代初,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达到流行高潮,以窦唯、张楚、何勇为代表的魔岩三杰,引领了一个摇滚时代。

在这一时期,随着两岸交流日渐频繁,台湾地区的校园歌曲也在内地迅速升温,代表作有《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橄榄树》、《童年》、《兰花草》等等。这些歌曲歌词亲切、旋律轻快,蕴涵着朴素纯真的情感,把听者带回童年时代嬉耍玩闹的美好回忆当中,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广泛共鸣。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顺应大众的要求发展自己通俗音乐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港台音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最经常模仿的对象。经过那一代大陆音乐人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国大陆通俗音乐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1986年,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问世及成功,反映出我国在创作通俗音乐上所具备的不俗实力,也预示着中国通俗音乐即将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由此也充分意识到,通俗歌曲并非仅仅是情歌小调,同样能折射和反映重大社会现状。从流行到摇滚,既反映出不同的音乐理念,也表明通俗音乐的发展路径趋向多元化。而在同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更是首次设立通俗唱法这一单项奖,这也反映出通俗音乐在整个社会中的覆盖面和关注度已经不容小觑。通俗唱法的确认,使当时蛰伏多年的内地流行音乐终于从“半地下”的状态正式浮出水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极大地激发出中国歌坛的创新活力。也正是通过青歌赛这个平台,毛阿敏、韦唯等人逐渐声名鹊起,从一名歌手成为千家万户熟悉和喜爱的歌星。之后我们的通俗歌坛也有了一些独具风格的歌手。如:刘欢、那英等。

面对纷繁多样的音乐种类,人们在享受这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时,也慢慢开始了解通俗音乐。这种抒发内心情感又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形式,开辟出了新的文化艺术空间,使得艺术不再高高在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特殊需要,而是回归于大众生活,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明媚的幸福。

4.多样——通俗音乐发展的第二高潮

进入90年代,在台湾校园歌曲的启蒙和熏陶下,大陆通俗音乐“本土制造”的特征日益鲜明,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并传播开来。以高晓松、老狼为代表的创作型歌手将当时的校园民谣推向辉煌,与同时期的中国现代摇滚高峰相映成趣。简单质朴的歌词,以近乎写实和素描的手法刻画出大学校园的真实生活和诗意氛围;清新舒缓的曲风,在充满质感的吟唱中诉说着青春时代的纯真情感和憧憬悸动。时至近日,每当《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代表曲目的旋律响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脑海中的影像和内心的情绪依然能够得到触动和感染。这一时期,校园音乐的繁荣,也为后续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调和人才基础。

90年代中后期,RAP、JAZZ 、R&B、Hip-Hop等众多音乐流派则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中国大陆,深受年轻一代的青睐。尽管形式多样,但缺乏定型的音乐风格,突破创新也不够,并未对中国通俗音乐体系带来太多助益。由于模式化发展日趋严重,听众根本无法找到这类音乐风格的辨识度,而中国摇滚乐在这一时期则逐渐衰退,此后就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的状态,各种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的通俗音乐遇到了瓶颈。

当然,中国通俗音乐并非就此裹足不前。在多元化发展已成定局并呈如火如荼之势的有力支撑下,通俗音乐的内涵已十分丰富。除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外,还包括各种轻音乐和舞曲等。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日益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的新形势下,通俗音乐的发展前景更是十分广阔。随着通俗音乐逐渐步入主流音乐群体,国内专业音乐类院校也开设了通俗音乐专业和相关课程,依托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音乐人才。并且,这些一线音乐院校也对通俗音乐的发展及其规范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的道路。近年来,通俗音乐学院师生在国内乃至国际的音乐比赛和演出中均取得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我国的通俗音乐发展是在一系列历史变革中,伴随着一次次的社会转型,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现实下逐步占据我国音乐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5.创新——通俗音乐的新发展

2000年之后,随着广播影视事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互联网、手机、mp3等媒介的普及,通俗音乐与大众生活的融入更加便捷和紧密,网络歌曲开始盛行。网络歌曲即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并得以流传的歌曲,其特点有:第一,网络原创,即歌曲从开始诞生到广为流传都是诉之于网络这一媒体;第二,易于引起网络受众共鸣,内容区别于传统歌曲,往往不被主流媒体接受;第三,风格幽默,网络流行歌曲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内容和形式上的幽默特征,这样的特点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第四,批判、揭露性比较强,歌曲饱含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第五,由于网民的年龄特征,制作者基本是年轻人,作品运用了多项计算机技术,制作者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同时大都不是职业的音乐人,歌曲的推广全靠网民的点击率,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策划。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歌曲当属《老鼠爱大米》,这首歌曲虽然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并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切合大众口味的通俗歌词,极易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风靡全国,成为当时国内最为火爆的通俗歌曲,并引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潮流,包括此后出现的《两只蝴蝶》、《丁香花》等广为传唱的歌曲,也是属于网络歌曲。虽然社会各界对网络歌曲的看法和评价不尽相同,但应该肯定,互联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网络歌曲以其崭新的面貌为通俗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这一段时期由于欧美电视选秀节目的火爆,更是激发了中国通俗音乐追求娱乐性和大众性的激情。借鉴国外成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通俗音乐开始进入“全民娱乐”的时代。2004年,一直敢于创新、引领娱乐潮流的湖南卫视首开先河推出“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在第一季摸索取得初步成效的情况下,2005年湖南卫视加大投入,在节目的推广造势以及赛制等各个环节上精心设计,第二季“超级女声”一经推出,迅速风靡全国,创造了音乐类节目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超级女声”的赛程不但牵动着亿万人的眼球和神经,同时对通俗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造就了张靓颖、周笔畅等一批歌坛新秀,“pk”、“粉丝”等赛事伴生词汇也被人们广为接受竞相引用。从一个音乐选秀节目发展到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一种文化现象,“超级女声”节目可以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尽管褒贬不一,但也从相当程度上反映出通俗音乐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力。受其影响,全国各地竞相模仿,不同主题的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闪烁荧屏,《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绝对唱响》、《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选秀节目也成为众多“草根”歌手展现才艺、业界发现和培养新人的一个主要平台,音乐选秀节目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诞生了不少红极一时的通俗歌手及原创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通俗音乐的发展。随后几年,由于形式内容相似度过于集中,缺乏创新,音乐选秀节目也逐渐遭遇大众审美疲劳,风光不再。此后,音乐选秀开始有些沉寂,各个电视台的相关节目不是停播就是改版,余下的也只是勉强支撑。一直到2012年,这种状况才再次发生了改变,浙江卫视异军突起,《中国好声音》一经推出即风靡全国。在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背后,以声音为唯一标准的口号顺应了国人内心深处对通俗音乐审美层次的新期待,唤起国人内心沉寂已久的渴望,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时期,在选秀节目逐渐成为我国通俗音乐传播主要载体之一的同时,“民族风”的创作潮流也开始兴起。作为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民族性始终是我国大众内在审美情趣中一道不可缺少的“心灵鸡汤”,通俗音乐根植于大众,更是概莫能外。将民族性和娱乐性、时尚性较好融合在一起的转变,也成就了一系列新兴歌手,如凤凰传奇、周杰伦等。这一态势表明,在引进和模仿国外流行音乐曲风的过程当中,融入民族元素,构建属于自己风格的流行音乐体系,已成为当今业界的普遍共识。“民族风”音乐将流行音乐与传统的民族音乐更好的融合,赋予中国通俗音乐更加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更加鲜活的时代特色,并使之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表现形态。它不仅能够摆脱大众对于以往通俗音乐中有宣扬“低俗、暴力、色情”等负面情绪的印象,提升通俗音乐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与品质,同时也能够让民族音乐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变得更加充满魅力,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欣赏。求同存异,在音乐发展的道路上,也是十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三、结语

尽管我国通俗音乐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曲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兼收并蓄才能够使得我国通俗音乐拥有更长远的未来。尽管当前我国通俗音乐发展当中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作品商业气息过浓、偏离大众审美情趣,但只要进行有效的规范,重视通俗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将它视为一种培养现代人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操的新方法,通俗音乐一定能够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以其包容万象、变化万千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时代魅力。同时,应加强对通俗音乐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有关创作和传播的机制,才能够有效保障中国通俗音乐不断获取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笔者坚信,未来必定能够拥有百花齐放,更加繁荣似锦的美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宝石.论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J]. 音乐生活.2006(5).

[2]何娜. 改革开放30年看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启示[J]. 大舞台. 2010(10).

[3]高文辛.通俗音乐的艰辛之路[J]. 音乐创作.2012(1).

[4]白丽萍. 新时期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J]. 艺术研究.2008(2).

[5]关黎,张辉.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J]. 音乐生活.2007(5).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张海英

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 篇2:

探析当代通俗古典音乐

摘要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一个重要的音乐形式。以通俗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对古典音乐经典曲目进行重新包装和演绎,从而达到两种音乐的完美融合。通俗古典音乐发展的背后是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古典音乐 文化融合

引言

通俗古典音乐是当代新兴的音乐形式,是文化融合和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古典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旋律经典、优美,通俗音乐表达形式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因此集二者优点于一身的通俗古典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达,是当前音乐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下面本文将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进行探析。

一 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

1 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

通俗古典音乐是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重新演绎,因此通俗古典音乐具有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通俗古典音乐的基本艺术特点。古典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的音乐曲目。通俗音乐则是近代发展起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听众基础。因此,融合了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上能够兼两者之长,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表达音乐中的各个经典。通俗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通俗化,让通俗音乐经典化。通俗古典音乐可以从通俗音乐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具色彩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特色的时代气息,同时还可以从古典音乐中挖掘更具文化力量和内涵的音乐内容,从而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实现雅俗共赏的表达效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中国古筝独奏曲,在经过现代手段改编后,曲中添加了琵琶、笛子等其它中国民族乐器,成为了一首更具时代气息和古典韵味的中国民乐协奏曲。改编后的音乐由于增加了乐器从而使得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此外,改编者还对原音乐节奏和衔接进行了更改,使得音乐更具动感的艺术表现力。通俗古典音乐便是在保留古典音乐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音乐进行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包装,使得这些古典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音乐需求和感知变化。当代著名小提琴手陈美便是对古典小提琴演奏进行了大胆的通俗化改革,并首先使用电子小提琴进行演奏,将融合两种音乐艺术特点的通俗古典音乐表达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改编的《化蝶》既有古典音乐的婉转动人,又有现代音乐的激昂、壮美,将生死缠绵的爱情主题表达得更加彻底。改编后音乐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时曲风秉承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舒缓、悠扬,喜悦、亲切,让听众如醉如痴而在表现两个人无法在一起时又采用电子小提琴激烈的演奏方式,将两个人与命运抗争的悲愤表现得壮烈、激昂。由于融合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两种表达方式,因此这首改编后的《化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其观众群体也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音乐群体。由此可见,将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在音乐表现方面并没有失去古典音乐的文化底蕴和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也没有失去两个不同音乐受众群体的观众。不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在通俗古典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元素,并且喜爱这种新型艺术的表达方式。

2 对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无论古典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即使单独分析古典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不同地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也都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欧洲的古典音乐就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通俗音乐也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将古典音乐通俗化过程中所进行的通俗古典音乐中可以看到更多对于文化的多元化表达。古典音乐通俗化的发展背后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学习、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因此这个过程是对文化进行多元化表达和融合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属于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典音乐是不同民族传统文化或者古典文化的集中体现,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化便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欧洲的古典音乐则体现着欧洲古典文化中对于礼教的规范和对科学的研究。而通俗音乐则表现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下,普通大众人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即以各种音乐形式和文化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而不再过分强调表达的形式,打破形式上的束缚,是通俗音乐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通俗古典音乐则是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形式对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致敬。中国年轻歌手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从名称上看便是一首对古典音乐重新演绎的曲子。演员的服饰也深合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在演唱的风格和唱法上,李玉刚则展现了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游刃有余的演唱功底。其中,无论是对于歌曲通俗唱法的叙述还是对于歌曲升华时中国传统旦角唱法的演唱,李玉刚都演绎得尽善尽美。这首对于文化多元化表达的古典通俗歌曲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同层次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通俗古典音乐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的跨界歌手莎拉·布莱曼便是一位融合古典和通俗两种演唱风格于一体的著名歌手。北京奥运会上她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让全世界人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空灵和现代音乐的激情完美融合的音乐佳作。而在演唱的背后,是莎拉·布莱曼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两个层次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的结果。通俗古典音乐对于文化的表达内涵和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是对文化多元化表达的体现。

二 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

1 编配手法改变

在通俗古典音乐的创编手法中,编配手法改变是其最常用的创编手法。古典音乐虽然在创作的格式上不如通俗音乐那样自由和丰富,但其漫长的积累和沉淀是新兴的通俗音乐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古典音乐中经典、优美的旋律举不胜举,并且经过代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古典音乐中一些旋律的借用变成了通俗古典音乐创编的主要手法。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茉莉花》原本是一首江苏民歌,因为其旋律优美,流传甚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因此被中国乃至世界的众多音乐家重新编配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同样迷人的旋律,因为编配手法的改变而使得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散发出不同的色彩。上文所述陈美演奏的《化蝶》从创编手法上看同样是一首用通俗的编配手法对古典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创编者对这首古典的曲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编配手法的改变对曲子中的旋律情感进行加强,尤其在表达两个人在和命运进行抗争的旋律时,通过电子小提琴演奏的编配使得曲子的基调变得格外激昂、壮烈,这是传统旋律中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和文化效果。对于古典曲目创编手法的改变同样体现着不同文化在音乐表现上的融合。通俗音乐中自由、开放、丰富的创编方式体现着现代流行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自由、开放和丰富。因此,对于古典音乐运用现代文化的创编方式进行重新编辑是现代文化对于古典文化重新解读和演绎的过程。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多以单乐器表演为主,这源于中国传统乐器多取材于自然,因此单乐器演奏更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意境。而现代文化中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动力,因此人们在对古典音乐重新编配时,自然引入了更多的乐器来表现更加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文化内容。此前一些不曾有过的乐器搭配在新时期的通俗古典音乐创编中被全新地组合和搭配在一起。文化的融合为创编方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动力。经过创编后的通俗古典音乐在保留原古典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

2 音乐元素的融合

通俗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更加丰富,音乐表现上也更加注重对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灯光、舞美、音效、服饰等都被十分重视地运用到音乐表演中。在通俗古典音乐中,创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改变,将古典与通俗两种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上文所述的莎拉·布莱曼在一场演唱会中为了突出“月光女神”这一主题,设计者用圆形的幕布将舞台四周围起,并通过灯光的变幻营造出一个神秘的宫殿氛围并且根据演唱的曲目而不断变化着场景。在演唱《月光》时,站在舞台中央的身穿黑色纱裙的莎拉的歌声在上空悠悠地回旋,舞台布景随着天籁般的音乐变成了一个广裹的夜空,上面点缀着星光。无不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演唱会灯光的运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音乐的脉搏,如同人的情绪一般非常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当音乐的旋律低缓时,灯光也变得暗淡。当莎拉演唱《今夜无人入睡》时,原先一直固定不动月亮形状的天桥这时开始旋起来,此刻身穿一身金光闪闪的演出服的莎拉站在天桥的顶端。当莎拉用她那极具难度的高音唱出歌曲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舞台上所有灯光全部聚集在这位女神身上。完美的舞美、灯光和音响效果为这场融合古典和通俗音乐元素的演唱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次完整的音乐表演是由各个音乐元素组成的,因此通过不同文化风格、艺术风格和音乐风格的音乐元素组合而成的通俗古典音乐对于音乐和文化的多元化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古典音乐元素中的旋律和主题是灵魂,而通俗音乐元素中的舞美、灯光、音效等形式是躯体。两者的完美融合必然塑造出具有灵魂,表现充实的音乐文化作品。同时,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也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具有更具时代性的文化创作。

3 音乐结构的改变

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变,创造出兼具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结构的新型音乐是通俗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每一首音乐的创作都源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者的情感状态。在古典音乐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音乐人对于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经典音乐曲目只有传承而稍有创新,更不用说改动。代表着文化融合的通俗古典音乐由于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法,因此便开始了对古典音乐结构改变的创新式设计。例如,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便善长对古典音乐结构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他演奏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不但承袭了贝多芬的庄严宏伟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音乐精神,同时用动感而鲜明的节奏把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摇滚”化了。在演奏的开头,理查德·克莱德曼采用了猛烈的键盘敲击来表达命运所具有的壮烈、激昂等主题属性,之后又改用辽阔的旋律表达了与命运抗争胜利之后的安宁与喜悦。前后音乐结构的巨大反差将贝多芬的名言“如果这是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曲的原结构虽然同样用于表达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但强烈之中缺少变化,所以表达的情感虽然强烈却并不丰富。理查德·克莱德曼对这首乐曲结构的改变无论从情感的表现上,还是音乐的变化上都是十分成功的。由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代表的音乐结构,这首改编后的钢琴曲也成为了通俗古典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符号被广泛研究。

结语

古典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那些经典、优美的旋律是人类千百年来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以通俗音乐的表达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新的创新和演绎是当代对古典音乐重要的传承方式。通俗古典音乐不仅表现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也承载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从通俗古典音乐的艺术特点和创编手法两个方面对通俗古典音乐所体现的文化融合和表现所做的分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和古典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华、张邵然:《怎样看待用通俗手法演绎古典音乐》,《科技风》,2008年第10期。

[2] 南政:《声画辉映——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2期。

[3] 费元洪:《对古典音乐现状的一些思考》,《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2期。

[4] 叶莉红:《古典音乐的通俗化传播》,《新闻知识》,2006年第10期。

[5] 梁丽丽:《“高雅”呼唤“娱乐”——古典音乐走进大众路在何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崔荣汉,男,1973—,吉林九台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萨克斯管与单簧管演奏,工作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作者:崔荣汉

通俗音乐与民歌音乐艺术论文 篇3:

通俗音乐——时代的产物

【摘要】在通俗音乐大举入侵的年代全盘的接受和拒绝都是片面的做法,文章探讨了通俗音乐的利弊之处,研究了通俗音乐的时代性特点,描述了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通俗;时代;商品;黑人音乐

对于通俗音乐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当代社会的青年对于通俗歌手的所知远胜于他们对严肃的音乐家的所知,其主要原因是时代造就音乐。它的最初产生是由于时代需要产生一种新的音乐,来补充原有音乐的不足,以适应新时代文化的变化。社会这里所说的新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原有音乐则是严肃音乐,新的时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

不仅通俗音乐为时代所造,而且与通俗音乐相对立的严肃音乐都有其时代性。远的如被宫廷所控制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遵循和体现着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庄严与神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期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受当时资产阶级思想潮流的影响,写了很多应时之作,近的如新古典主义,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人们要求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和谐,由此音乐界兴起的一股音乐潮流,使音乐家们注重了音乐的客观,对大众心灵创伤的抚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俗音乐为时代所造的重要一点,就是它具有商品的属性。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和其他商品一样目标明确,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活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的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通俗音乐是通过特殊的经济形式所表现的商品—是精神的、抽象的,它已经建立了由演唱者及其经纪人,词曲作者与唱片公司所组成的体系,体系中的个体以这种商品作为一种谋生和获得利润的手段,通过大众购买其盒带、CD、唱片来实现这一利益。通俗音乐的商品属性从它一出现就决定了这一属性,19世纪下半叶美国奴隶制被废除后,大量的黑人得到解放,黑人歌手为了自己的生计就成为了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手,当时他们所演唱的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等都成为通俗音乐的鼻祖,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有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爵士音乐等歌舞音乐、一般电影的主题曲插曲及背景歌曲、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区或民族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加之二战后所产生的具有欧洲风格的乡村音乐,逐渐演化成为今天的摇滚乐、摇摆乐、爵士乐、滚石音乐、新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等等。随着通俗音乐种类的增加,其商品性越来越突出,各个唱片公司和歌手又根据各个时代精神的不同体现,不断的推陈出新,推出应时代的通俗音乐,甚至是能揭起下个时代序幕的跨时代通俗音乐,并通过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经营者们加以利用推动了通俗音乐的发展,其动力就是经济利益,这与当时社会的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通俗音乐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民国时期,通俗音乐标志性代表作品诞生于1927年的《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歌曲,而这些流行歌曲的创作者黎锦辉则被誉为通俗音乐的奠基人。50年代后,在中国政治化得影响下通俗音乐消沉了将近二十年,但是这20年的时间由于港台音乐发展的稳定性和对外接触吸收的优越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且也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中心。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自身打开国门的重大改革,也带来了通俗音乐的再度兴起,以邓丽君为代表的通俗音乐的传入给大陆地区带来了重要影响。80年代后,通俗音乐典型的开放性、商品性和时代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以“西北风”和崔健的“摇滚”为代表的通俗音乐繁荣时代正式来临。90年代至今通俗音乐进入了开放分化期,我国通俗音乐受欧美、日韩乐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变得更加时尚、另类、超前,更加贴近当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审美要求,旋律淡化,节奏强化,曲式多样化。

通俗音乐所要求的强烈的时代感,洋溢着现代的气息,表现着那个时代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心理上的追求。中国摇滚乐之父崔健唱着改革开放的舶来货——摇滚乐,以叛逆的姿态作为时代的先锋,出现在通俗音乐乐坛,他将时代和现实粘接在一起,唱出“一无所有”、唱出“我的病就是没感觉”、“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他以其对社会时代的敏感和高超的社会精神艺术概括能力,给音乐渲染上那个时代的特色。不过时至今日,可能不会有人手拿一把钞票去唱“一无所有”,不会有人去感叹时代变化之快,因为已不是哪个时代的人们已经适应时代的高速变化,就反映出通俗音乐犹如快餐,无法让人回味,容易让人遗忘,因为那个旧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对新时代通俗音乐又有新的要求,通俗音乐已经牢牢被时代所控制。

对于我国今天通俗音乐的现状,已让人感到甚忧:在音乐风格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歌手表演的造作、缺乏个性、一味沉浸于对金钱的追求,以及在做人和素质方面的欠缺;音乐创作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程度降低、谈情说爱成为主流、内容浅薄、大多以词曲的顺口和优美来代替音乐的艺术性。同时赋予了商品属性的通俗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市场的交换过程中,通俗音乐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只能看到众星捧月的场景、会产生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想,他们更多看到的是金钱、名誉和放纵的自己,从导致他们自我的定位越来越有失水准,这也是通俗音乐淘汰率高更新换代快的一个原因。

通俗音乐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品种,用来满足特定音乐消费阶层的文化需要,在当今时代和未来时代将永现其时代的价值。通俗音乐是具有商品属性和时代精神的双重性的,我们不可小看这些因素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一些粗制滥造、低俗、不健康的作品会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学生对于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古典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把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就能对通俗音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音乐是没有“乐界”的,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时代性特点才能更好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

王磊(1985—),男,满族,河北人,本科学历,大连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和音乐教育。

作者:王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境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乡村社会应对城市化浪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