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范文

2023-09-22

微机原理范文第1篇

南理工通信光波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首先说说初试专业课。

论坛有好多厉害的学长介绍给学弟们的初试经验,通信原理按照学长们的经历复习即可,但是由于南理工今年改革,楼主初试专业课的光纤和移动知识答的不是很好,专业课119,所以关于专业课只是个人观点,一道光纤大题没做,本以为复习的时候就考考知识点概念之类的,然而真考了一道计算的大题,所以14年学弟学妹们要注意做一做光纤前几章的计算题,而移动通信那道题考的比较综合,它把移动通信和通信原理联系在一起考了。当时楼主有点思路,虽然算的不对,但是这道题发散性很好。所以学弟学妹们要做做移动通信的计算题,按照大纲的几章做做就行。还有就是博广南理工考研网复习精编中的填空题,一定要仔细认真地对待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填空题考的就是一些基础的概念知识点。

再说说复试。

首先复试的笔试有点小出乎意料。大纲上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比例是6比4,但是楼主做的时候感觉都快5:5了。甚至到了4:6的。所以14年的学弟学妹们要注意多多做做数字信号的题目。还有听力真心是考的心理素质和坚持啊,开始的十几道题根本没听懂一个,因为音效的杂音还有男声的震音,导致很难听清。心里素质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因为这前边的题目而灰心,关键是这最后几道长篇阅读,那是真的很给力,读的清晰还相对来说慢一些,幸亏楼主坚持练习六级听力一个月,最后几道长篇的听得还可以。所以听力还是要练的,听不出来也可以蒙,最后几道听力阅读是三个选项的,所以相对容易一点。总之笔试和英语楼主自我感觉还可以。

【复试面试】

于是就到了面试这个关键环节了,因为我报的也是光波,今年面试程序有所改变,但是有一点没变,就是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自信!!今年的程序先是读一篇英文的短文(这个我后边会仔细说),然后用中文简短的自我介绍一下,说说自己从哪个学校毕业的,主干科目是什么,然后老师大都会按照你所说的科目提问,问楼主的全是光纤的知识,楼主复试之前的时候好好看了光纤通信这本书,也理解了一些,面试答得也还可以,老师问了我五六个题目,比如说单模光纤的色散种类,什么是模式,什么是波导色散,什么是数值孔径(这个当时有点忘了--没答上来),激光的原理,四波混频之类的,只要你好好地看书了,这些我相信都能够很好的答出来,所以不用害怕,老师问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概念,然后看到你会,就会慢慢的深入下去。老师人很好~~不会的就说不会哦,或者说不清楚,千万不要在老师面前死扛……这样会很惨。这些老师都是这方面的巨人啊!!

转自: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微机原理范文第2篇

实验报告

COURSE PAPER 8255控制开关状态显示

学院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使用教程》知识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通过本课程设计,既可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能够提高运用文字图表表达设计思想和对Proteus与Emu8086应用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1)功能要求:设定8255的PA口为开关量输入,PB口为开关量输出,要求能随时将PA口的开关状态通过PB口的数码管显示出来,如开关为0000,则数码管显示为0;若开关为1111,则数码管显示为F。

(2)具体参数:将8255A的端口A设置为方式0并作为输入口,读取开关量,PB口设置为方式0作为输出口。并设定A、B、C口和控制口的地址为60H、62H、64H、66H。LED为共阴极连接方式。

(3)用Proteus画出实现上述功能的8086和8255及LED相关连接的硬件电路,编写相关程序,结合emu8086,完成仿真调试,给出硬件电路图、程序代码和仿真结果图。

三、实验说明;

 利用前期实验建立组态控制  组态软件的操作界面和主要功能;  混料罐工程或交通灯工程工程组态

四、实验步骤; (1)硬件设计

8255A的四个端口地址为60H、62H、64H、66H。其二进制码分别为0110 0000H、0110 0010H、0110 0100H、0110 0110H。则可以判断,8255A的A0与A1端口应该与8086的A1和A2端口对应。8086的A

7、A

4、A

3、A0为0,A

6、A5为1时,8255A接受指令。为完成上述操作,可以使用138译码器。8255A的A端口作为输入口,连接四位开关;B端口作为输出口,连接一个共阴极的LED显示管。

(2)硬件电路图

(3)汇编语言设计 assume cs:code code segment start: MOV DX,066H MOV AL,90H OUT DX,AL

AA: MOV BX, OFFSET TABL MOV DX,060H IN AL,DX AND AL,0FH XLAT MOV DX,062H OUT DX,AL JMP AA

TABL: DB 3FH,06H,5BH,4FH DB 66H,6DH,7DH,07H DB 7FH,6FH,77H,7CH DB 39H,5EH,79H,71H

code ends end start (4)实验结果

五、实验心得;

微机原理范文第3篇

一、 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投票统计器,完成投票、计票统计和票数显示等功能。

二、设计原理及方案

在8086最小工作模式下,连接一块8255A芯片。在 8255A的C端口连接8个开关,开关按下表示支持,灯亮,开关不按便是反对,灯不亮,从8255A的C端口输入投票结果,经8086运算统计出结果;在 8255A的A端口连接一块7段LED数码管,将输出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电路图:

1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程序代码: A_PROT B_PROT C_PROT CT_PROT DATA DATA CODE

MOV DX,C_PROT IN AL,DX

2 EQU EQU EQU EQU 200H 202H 204H 206H

;可通过计算获得,连接的是IO1 SEGMENT ENDS SEGMENT MOV AX,DATA MOV DX,AX MOV AL,10001001B MOV DX,CT_PROT OUT DX,AL

;控制字写入

;A端口输出,C端口输入 TAB1 DB 7FH,07H,7DH,6DH,66H,4FH,5BH,06H,3FH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DX,C_PROT MOV AL,0 OUT DX,AL

;C端口清零

AGAIN: TJ: XOR AH,AH

MOV CX,8 LOOP1: SAL AL,1

ADC AH,0

LOOP LOOP1

MOV AL,AH

PUSH BX

LEA BX,TAB1

XLAT

MOV DX,A_PROT

OUT DX,AL

PUSH CX

MOV CX,2801 WAIT1: LOOP WAIT1

POP CX

JMP AGAIN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统计1个数

;进位加CF,以统计出C端口中1的个数

;延时10ms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三、运行结果

程序结果图:

4

接口技术课程设计

四、设计总结与体会

为期一周的微机原理课程实践终于结束了,回过头来,感慨万千。过了一个多月,书本上的好些知识已然忘却,刚开始拿到课题时,看到一大堆传说中的神器,霎时凌乱了,选来选去,从仅剩的课题中挑了“投票统计器”,上网搜索了一下,大体上把设计的方向搞清了,接下来,便是开始设计了。

画模拟图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8086那一块儿,大家参考网上的资料,反复讨论,着实花了不少时间。接下来的画图连线就比较简单了,为了节省时间,在做模拟图的同时,其他两个人便开始编写程序了。将设计流程图简略写下来,对照流程图,分块儿编写程序,显得很有条理,简单轻松些。

就这样,三次课之后,设计的图和程序都好了,只剩下调试程序,查看模拟结果了。这是检错和纠错的过程,轻松但也不轻松,因为那么多东西,如果看不仔细了,你就找不到错误,也就没法儿解决问题了,费事费力还一无所获,这是最伤脑筋的事情。还好,运气不错,只是程序出现了小小的问题,改好之后,得到了很满意的结果。

最后的验收,是对书本与实践知识的融汇总结,本以为毫无问题的我们,没想到被程序中的一个问题给秒杀了,大家四处找资料,和别的组的同学讨论,反复演算了半天,终于会了。当然,就算是会了,我们也只是懂得了微机原理中的一点皮毛而已,学的扎实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

五、参考文献 1.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弥左,王兆月,邢立军等.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戴梅萼,史嘉权.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沈美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微机原理范文第4篇

摘 要 文章针对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微机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首先在内容上增加计算机组成与构成部分章节作为课程的导入,一开始就消除学生对微机的神秘感。另外,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裁剪,保留8088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又注入了新鲜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此外,提出了激发学习热情、注重知识衔接,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法,以全面提升微机原理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微机原理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课程改革

微机原理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掌握微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接口电路及硬件电路的连接,建立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对于非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实际上包含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计算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加上课程概念多、专有名词多、接口芯片多,内容抽象,對于初学者来说较难,因此长期以来被同学列为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甚至有同学私下称之为“危机原理”。针对微机原理目前存在的教师教授辛苦,学生学习效果欠佳的现状,必要的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总体而言,我们整个微机课程主要围绕Intel的微处理器8088展开,这款CPU是第一台IBM PC机使用的中央处理器,必须承认该CPU的强大和代表性。虽然只有40个引脚,和目前大量使用的51单片机的引脚数和封装相同,但在近40年前8088是划时代的CPU,因为它支撑了第一代IBM PC机及IBM PC/XT商用机,直到1984年,在IBM PC/AT机上采用了Intel新的80286 CPU,8088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然目前的计算机技术远远超越了第一台商用个人电脑的水平,计算机的内核大都采用双核或多核构造,其复杂度也是数量级的增加,但任何一个大学不可能开设最新计算机硬件的课程,作为授课,8088反而更适合。因为纵观PC机的发展,其系统结构的许多方面变化并非一定是全新的,更多的是吸收引进了中小型机的特点,如中小型机上采用复杂的寻址方式、虚拟存储器、Cache存储器、各种复杂的数据表示以及中央处理器的流水并行处理技术,都已逐步出现在最新PC机的系统结构中。因此以8088为核心讲授微机原理到今天仍然不失很强的基础性,学生有了坚实的基础再自学感兴趣的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也不会有困难。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所在学院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微机原理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1 课程内容的调整

(1)增加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内容,消除学生对课程的神秘感。长期教学发现,一开始接触微机原理,学生对这门课是既好奇又敬畏,好奇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机会了解微机的工作原理,敬畏是因为总有微机课难的传言。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大胆尝试,增加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内容作为微机课程的导入,总共为3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概述计算机硬件的五个功能部件,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并重点交代核心运算器部件的构成,所能进行的运算和ALU的线路。第二个课时首先以4位运算器Am2901为例,讲述该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即如何完成3种算术运算和5种逻辑运算,接着讲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组成。然后比较微指令和指令的区别,并给出微程序的概念,以加法指令ADD为例,分析了ADD指令的执行步骤。第三个课时重点剖析TEC-2000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仍以ADD指令为例,解释指令的详细执行过程。通过加入这三个课时,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接触到CPU内部部件,而且主要是用到了先修课程数字电路设计的知识,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障碍。了解了微指令的工作过程,就可以消除学生对微机的神秘感,为进行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课程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总体的主线,脉络清晰。而且学生能够了解到作为CPU核心的运算器的设计,为其以后做硬件方面的设计树立了自信心。

(2)与时俱进,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裁剪和扩展。目前微机原理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有些内容陈旧,比如中断控制器8259A在中断章节占用了很多课时。在8088系统中采用两片8259A芯片级联的工作方式进行中断管理,但是从奔腾3开始PC机的中断管理采用了I/O高级可编程控制器(I/O APIC)的新組件,与8259A的IRQ引脚不同,中断优先级并不与引脚号相关联,中断重定向表中的每一项都可以被单独编程以指明中断向量和优先级、目标处理器及选择处理器的方式。重定向表中的信息用于把每个外部IRQ信号转换为一条消息,然后通过APIC总线把消息发送给一个或多个本地APIC单元。另外,中断请求的两种方式静态分发和动态分发也不同于8088的机制。鉴于这种变化,课程组在中断章节不再详细讲解8259A的工作原理和方式,而只强调中断的概念和CPU对中断的响应机制,并将奔腾处理中断的思路渗透到课程中,重点让学生建立起中断的概念即可。

类似的设想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重点突出,减少对过时芯片的讲解,增加现代计算机的较新元素,如高速缓存Cache,指令流水线,PCI总线接口,IEEE 1394,USB总线等,使学生对现代微机的了解更全面。

1.2 授课方法的改进提高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对知识的渴求是督促学生认真投入学习的最好源动力。针对学生对微机原理普遍的好奇与敬畏的矛盾心理,从第一堂课上课就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说“想不想走进我们常用的PC机的内部看看它是怎么工作的?”以此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鼓励学生,建立其自信心。课程中注重在每个知识点导入时启发学生自己先思考,并随机点同学起来谈自己的观点,顺着同学的观点继续下面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样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其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会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会好。

同时要注意发掘课程的趣味性,比如讲中断的时候,往往一开始学生不好理解,可以举简单的例子帮助其理解。例如可以举例老师正在电脑前写文章时接到学院电话谈工作的事,接电话就是CPU以前正在进行的工作被中断,处理了中断请求,挂了电话继续写文章就是CPU中断返回继续以前的工作。讲内存的时候,可以带一个旧的内存条到教室给同学看,然后讲内存的分类,工作方式,内存地址的译码,和CPU对内存的访问。这样比直接上课讲内存给学生的感觉要生动一些,觉得自己可以看到真实的内存,从看到到了解其工作原理更有趣味性。

(2)注重知识衔接,由浅入深地重复重要知识点。微机原理课程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各部分知识点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而且记忆的东西较多。比如一开始寄存器要是没有掌握,接下来的寻址方式就比较困难,寻址方式学不好,学指令就很吃力。课程组强调要注重知识点的衔接,防止学生学习中某一环掉链子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慢慢放弃学习。笔者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是不断由浅入深地重复重要知识点。开始讲寄存器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及帮助其记忆,每个寄存器都举了汇编指令的例子,虽然还没有开始学指令,像MOV, ADD之类的指令告诉学生是做什么的还是很容易接受。讲7种寻址方式时,不断复习之前学过的寄存器,强化寄存器的配合使用,如SP和BP是与SS寄存器搭配使用,BX、SI、DI寄存器是和DS寄存器配合使用。之后讲指令时又借机不断练习指令中操作数的寻址方式,采用这种不断重复的方法,发现学生对这些零碎的知识点掌握更轻松,不知不觉就记住了、理解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

(3)实验环节中增加设计性编程的比例。微机原理课程不仅理论性强,也非常强调实践环节,课程的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验占18学时。以前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基本上给出了实验流程图及参考的汇编源代码,学生去实验室只是按实验手册step by step敲进去代码验证实验结果。验证性实验的优点是能保证大部分同学做出实验,保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缺点是学生很被动,这样导致其编程能力难以提高,增加设计性实验可以达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笔者首先在实验开始前的一次课堂上公布实验题目,让同学提前去思考,并且为减少障碍,只让同学编写核心代码部分,汇编的编程框架给出来,甚至一开始可以给点程序让学生改写,这样调动了学生编程的积极性,而且经过编程,学生对指令熟悉了,经过调试等环节最终看到程序运行结果时,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以设计为导向的实验使学生不惧怕编程,从而促使其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2 总结

微机原理属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学生对该门课有比较严重的畏难心理,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此现状,课程组在最近两年做了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首先增加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的部分内容作为课程的导入,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另外,针对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进行大胆裁剪,保留8088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又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现代计算机的元素。除此之外,充分利用课程组平台,经常组织课程组任课老师的内部交流会,切磋教学心得,切实提高和改进授课方式,并多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带动年轻老师,促进该课程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两年学生的反馈看,虽然增加了不少教学内容,学生更有兴趣了,到课率大大提高,期末考试不及格率也大幅下降,表明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强化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利用实验箱,设计更多学生可以动手的实验,让学生能近距离触摸和应用硬件芯片,为学生的硬件理解及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毕业才有信心应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龚尚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2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钟国辉.以设计性实验为牵引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54-158.

[3] 王鼎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福建电脑,2012(10):43-45,42.

[4] 葛桂萍,李云,史庭俊.《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151-152.

[5] 吴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19):17-20.

微机原理范文第5篇

一、影响微机原理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目前, 传统教学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一些普通高校,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问题。一些学校课程安排者认为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完成8086汇编设计底层的驱动程序工作的人很少, 因为一般规模较大的公司有专员进行这类工作。因而在校内学习中, 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如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和识记。把汇编程序这一领域中的学习重点放在对指令的寻址方式、操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在汇编程序设计与分析这一领域中, 将学习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低的接口电路设计与编程方面, 例如, 只让学生分析简单的程序, 学生需要实际操作的只有输入与输出控制。在计算机的考试内容中, 也只对微处理器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方面进行考察。这种情形下只能使学生记住理论知识, 在自主进行汇编程序时就会无从下手。即便在课程与考试安排中考虑微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 在教学、考试中进行补充完善, 也无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知识性。目前, 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缺失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定位模糊。教学缺乏具体、实用、新鲜的教学案例, 导致学生在课程中无法熟练掌握编程程序设计的方法, 进一步阻碍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学习和研究, 从而无法为该行业领域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

因此, 在信息化社会不断蓬勃发展的现状下, 微机原理教学安排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不断适应新时代下的教育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不断为我国培养相关人才。

二、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改进方案

(一) 深入分析教学过程, 改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同时对上述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需了解学生原本知识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分析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 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案, 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环节等。

(二) 改良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自学动力

通过改良教学内容, 将一些浅显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课下自学, 课下请教老师, 并完成相关作业。这样就可以节约课上时间, 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重点与难点的掌握。例如:计算机概述这一章节就可以让学生自学;CPU的指令在讲授中相同的部分就不用再重复讲解。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接口电路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就可以多花时间在这一模块内容上进行讲解。

(三) 引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实验证明, 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同时记忆是知识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忆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恰恰满足了这种记忆方式的特点。但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纯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应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潜力的激发者。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增加富有趣味性的动态图像或视频, 将动态的模拟程序与静态的课本知识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重点上。而不能为了方便教学, 只是一味的看教材, 照本宣科, 或者只单纯进行枯燥的ppt讲解, 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例如, 可以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 既能避免传统教学模式耗时长的缺点, 学生也可在课下进行重复学习, 提高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展示芯片、光盘等实物, 使学生更具体的感受到微观、抽象的微机世界。

(四)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微机课程作为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 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要设置更多上机实验, 提高学生使用微机工具的能力。

一方面, 可以从提升实验质量入手。由于一般的实验指导书要求并不十分清晰, 导致学生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内容就直接对照指导书进行实验。因此,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知识掌握层次的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大纲, 循序渐进, 打好学生实际操作的基础。另一方面, 可以改革课程设计,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 学生需要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例如, 课程系统设计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微机系统, 这个系统需以微机或单片机为核心, 将片外扩展的存储器ROM、RAM、I/O口芯片以及译码芯片的地址线、数据线与控制线正确连接, 从而完成主电路的设计, 进一步完成其他辅助电路的设计。

三、总结

学生对微机原理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将来工学领域的具体研究进程和发展。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微机原理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微机原理课程设计的改进方案。旨在明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前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精通专业知识, 为我国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微机原理这门课程是一门许多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微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决定着学生未来在该行业中的专业水平。因此, 在进行微机原理教学安排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 主动地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本文将具体从完善教学环节, 改革教学理论体系和加强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多方面, 从提高教学质量角度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微机原理课程的潜力。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学习潜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波, 韩珩.《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 2007 (14) :117.

微机原理范文第6篇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 教师只是机械地将单片机的结构原理、单片机的程序设计、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串行接口等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 缺少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实例讲解。一方面, 由于知识点繁杂且抽象性强, 课上缺少实物模块展示, 学生上课感觉枯燥乏味、边学边忘, 且随着后续章节的学习深入, 知识点再次积累扩充, 无法与前面的知识衔接, 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融会贯通。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 缺少与学生在知识思考加工和动手应用方面的互动, 缺少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终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虽然该课程有实验安排, 但是都预先设定了实验环境, 学生也只是简单的重复运行实验, 学生动手设计部分被大大削弱, 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了。

2 改进方法

2.1 采用模块实例教学, 形成互动趣味课堂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该课程的第一堂课上, 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多种由单片机制作的模块实例, 包括基于单片机的小车模块、温度采集显示模块、短信收发模块、电子琴模块等。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必然会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因此可以说第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成败”。

在给学生介绍单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以单片机最小系统为基础的二极管发光实验模块, 通过该模块给学生介绍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原理。在给学生介绍指令系统时, 通过闪烁二极管模块引入数据传送指令、逻辑操作指令等知识;在介绍汇编语言编程时, 通过LE D数码管显示模块, 引入各类程序的设计方法;在介绍定时器/计数器时, 通过方波显示模块引入其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在介绍中断系统时, 通过发光二极管和小喇叭实验模块, 利用中断完成二者状态之间的切换。通过以上实例模块的引入, 学生不仅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建立了互动性强、趣味性浓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铺垫。

2.2 加强实验环节, 开展动手做活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方面, 在实验环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提前做好预习, 在实验课时直接去验证实验内容;然后学生可以在本实验基础上做拓展实验, 这样就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 在动手做活动中,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让学生在课外根据课程的进度逐步搭建起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在介绍单片机的结构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元器件搭建单片机最小系统。在介绍单片机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搭建好的单片机最小系统, 设计一个LED循环显示数字的小程序。在介绍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单片机音乐播放器。在讲解中断系统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秒表, 利用按键产生中断实现秒表的启动和停止。通过这些动手做的开展, 学生学习起来不仅不会感到枯燥, 还可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3 结合各种比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每一年, 国家和江苏省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学生在学完单片机原理课程后, 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单片机知识和初步的单片机设计思想方法,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由于这些大赛训练题目来源于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 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 又有实际制作, 能够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养成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为此, 我们学院先后成立了大学生电子协会、大学生机械创新协会。我们带领学生先后参加了2007年和2009年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获得二等奖三项;参加了2006年和2008年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 获得三等奖两项;参加了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机械创新大赛, 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共5项。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 通过与各种大赛的对接, 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

3 结语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机械类本科生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内容对于后续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及应用、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等课程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并且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符合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要: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结合《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及特点, 分析了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足, 通过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的对接,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微机原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广弟.单片机基础 (第3版)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关于儿童的诗范文下一篇:信贷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