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都发现现在的孩子不太懂得感动和感谢,他们对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社会的关心都很麻木,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学校的中心、社会的中心,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自私自利吗?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感恩教育的缺失不可忽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让每个学生学会感恩,让每个学生有颗关爱之心,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这既是社会对德育的关心,更是社会对孩子的要求。

今年,学校举行了感恩教育活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觉到,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认为家长不关心理解自己,一些学生不知父母的艰辛,与父母之间有“鸿沟”;对同学的帮助和关系也不知道感谢,总觉得社会太不公平,有的还目空一切或内向自卑。恰在这时,我们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泥石流山洪特大灾难,还有西南地区旱灾,这些灾难使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饱受煎熬啊!学生们每天回家看到一幕幕悲惨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看到和自己一样大的小孩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读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题材啊,我就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在班上召开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班会,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合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感恩教育应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具体来讲,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构筑一个感恩教育的大平台,以进一步在广大中学生中营造人人知道感恩,人人都有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一、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目前,孩子缺乏感恩意识是由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与父母的宠爱、溺爱有一定关系。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因此,家长在为提高子女智商而努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心更善、情更真。二是就学校教育而言,现在很多中小学在升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情感教育变得微不足道,以致学生几乎进入情感的荒漠。三是社会上感恩氛围不浓,也是广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让我们的后代从小学会感恩,必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构筑一个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感恩教育的主要做法。

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恩情的走样或变异,因此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和家庭教育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构筑家庭感恩教育的亲情平台。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链接。因此,家长要树立亲情教育的理念,实施亲情行动。一是要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

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二是要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学校要让学生抽机会和父母互换角色,如: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2、构筑学校感恩教育的友情平台。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每个人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报之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反映。一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多谢邻居帮助照看小孩……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二是感恩教育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应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老师、帮助老师做起,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让这束阳光永远照耀他们的心!

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吧! 单位:丰城市上塘第二小学作者:章

造福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民法典》最大的特点在于“人民性”,其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在编撰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众参与度极高。无论是高空抛物、霸座、q币,还是人肉搜索、性骚扰、遗体器官捐赠等,《民法典》都进行了回应。

《民法典》也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邻里纠纷、生产经营、个人财产、信息保护,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婚姻家庭,关系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致力于为民众打造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让社会更加公平发展,让群众将“法”作为坚强的法治保障,步入安康的生活。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一巨大成果,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法典为世界民法典奉献的一大亮点。在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的现象层出不穷。以往的法律不能有效应对。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都进行了规范,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了法典的人文关怀,很好地解决了当下的部分问题。

首创绿色民法典,满含中国特色。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背景下,人类行为必须考虑到环境保护,考虑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民法典》的制定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其用18个条文从绿色原则、制度、诉讼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绿色体系,对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民法典》还结合我国现状制定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条文、制度。比如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的“好人条款”: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首次以民事立法的方式确定见义勇为救助行为人的责任豁免规则,可以有效消除善意救助行为人担心被受救助人“赖上”而想帮不敢帮的心理。

上一篇:产品成本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劳动价值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