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文化休克的概念与表现美国人类学家卡勒弗·奥伯格(KalervoOberg)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第一篇: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

阿拉伯语教学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文化的介绍及其重要性

摘要: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构成了一个有利于东西方各地区商业贸易、语言文化交流的广阔地带。阿拉伯语被定为官方正式语言,阿拉伯人与具有古老的不同文化的民族接触,系统地吸收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的营养,通过延续了约200年的翻译运动,希腊、波斯、印度的科学和文化被翻译过来,消化、吸收了异质文化的丰厚营养,以发展本民族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借鉴,有力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于阿拉伯语具有其特殊性以及阿拉伯文化中有外来文化这一特性,也由于文化之间的彼此渗透,阿拉伯文化对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深广而全面,使得非阿拉伯文化也具有阿拉伯文化的共同特点。因此,在阿拉伯语教学中,在介绍阿拉伯文化的同时,还要相应地介绍丝路沿线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的有阿拉伯文化共性的各民族文化。

关键词:阿拉伯语教学;阿拉伯文化;多样性文化;丝路沿线国家

一、阿拉伯语的形成及其特殊性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闪含语族中最年轻、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语支,古代巴比伦语、亚述语、希伯来语、希木叶尔语、腓尼基语、埃塞俄比亚语、阿拉米语① 等都属于这个语族。阿拉伯语本来包含各部族的方言,八世纪后又吸收大量外来语。因此,阿拉伯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词汇丰富的语言。

1. 亲属语言

在语言方面,阿拉伯语与沙姆地区人民与伊拉克人民的日常生活用语阿拉米语、埃及人民的用语是科普特语、马格里布地区的用语柏柏尔语同属闪含语系,可谓是亲属语系,前二者属于其中的闪米特语系,关系更为亲近。阿拉伯语属西南支,阿拉米语系西北支。闪含语系内的语言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共同的特点使得阿拉伯语在说上述语言的地区比较容易被接受,并且沿用下来,最后成为自己的民族语言。

2. 多民族的语言

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已基本上完成由单一的民族信仰和语言向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和语言的演变。阿拉伯文、波斯文掺杂使用,同阿拉伯民族所处地域沿革历史有关。

在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语是诗歌的语言,在伊斯兰初期,阿拉伯语变成了天启和宗教的语言,十世纪刚刚结束,阿拉伯语变成了一种柔顺的媒介,可以用来表达最高深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概念。阿拉伯语同时还是一种政治和外交的语言,应用范围很广,从中亚经北非,到达西班牙。从那个时代起,我们发现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巴勒斯坦人、埃及人、突尼斯人、阿尔及利亚人、摩洛哥人,都用这种明白的阿拉伯语来表达他们最好的思想。

阿拉伯民族从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古埃及人那里吸纳了诸多的知识。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学习的良好态度,大大刺激了对文化古籍的翻译和整理,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9~10世纪之交沙姆地区和伊拉克,公元10世纪在埃及,12~13世纪在马格里布,阿拉伯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人民的日常语言。

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由于采用土耳其的体制管理国家,政府、军队等许多官衔直接用土耳其语词,许多土耳其语词汇进入阿拉伯语中,对各地方的语言也有很大影响,阿拉伯语受到土耳其语的冲击是很大的。

3. 广泛的语言

阿拉伯语的运用与传布的广泛,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所有阿拉伯国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且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及中亚、南亚的几个国家曾在不同时期处于伊斯兰帝国版图内,也属于丝路沿线国家。因此,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曾程度不同地受过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2017年12月在题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一文中报道:就使用国家来说,排在英语之后使用第二广泛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它在6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普遍使用。全世界有2.42亿人以阿拉伯语为母语,他们大多生活在北非和中东地区。

阿拉伯语词语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进入亚、非、欧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中。第一个途径是伊斯兰教。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数超过10亿,分布在172个国家和地区。用阿拉伯语诵读经典和履行宗教仪式,这无疑也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第二个途径是对外扩张。统治者的语言总是被提升为官方语言,受到种种政策的保护和优待。第三个途径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到公元9~10世纪之交时,阿拉伯语已经不仅仅是宗教语言,而且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语言。第四个途径是商贸。阿拉伯人自古有经商的传统。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海路走向世界各地。其中许多阿拉伯商人在当地定居,与当地民族通婚,繁衍后代。阿拉伯人的聚居地必建清真寺。而清真寺同时又是学习宗教知识和阿拉伯语的场所。这样,阿拉伯语又随着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阿拉伯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阿拉伯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使阿拉伯语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一些非阿拉伯人也在不同程度地使用着阿拉伯语。如南太平洋岛国——科摩罗群岛的土著居民,他们使用的语言——科摩罗语是由阿拉伯半岛游牧居民的语言和非洲土著居民的语言“斯瓦希里语”共同作用的结果。

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經典的语言。因此,它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民族语言,还是世界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宗教用语。除拉丁字母外,阿拉伯语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一套字母。使用这套字母的语言有波斯、乌尔都语以及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的语言。土耳其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从前也采用阿拉伯字母,后来才改用拉丁字母,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一些与阿拉伯半岛相邻国家的被征服和归顺,阿拉伯语也进入了这些国家,并逐渐取代了当地居民原来所使用的语言。如在埃及,阿拉伯语取代了科普特语,在大马格里布取代了希腊语(当时的官方语言)和柏柏尔语(部落语言),在沙姆取代了阿拉米语。

与此同时,阿拉伯语中的许多词语也逐渐进入亚洲的波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土耳其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维吾尔语以及汉语。非洲的斯瓦希里语等语言中也有不少阿拉伯语。

在中世纪,西方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也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语,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进入非阿拉伯语的大量阿拉伯语词语中,尤其以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为多,而且特征明显,基本上是音译法吸收引用的。

4. 灵活的语言

阿拔斯时代的阿拉伯人在将大批的外国学术经典译成阿拉伯文和著书立说的过程中,在专业术语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伊斯兰帝国的版图内,在被征服的国土上,阿拉伯人面对的是无数的新学科、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以新的阿拉伯名称。但是,阿拉伯人利用灵活多变,尤其是派生的特点,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创造出了大量的科学术语。

二、阿拉伯语的发展特点

阿拉伯化的政策在伍麦叶王朝第五任哈里发阿卜杜·马立克(685~705在位)时期最为鲜明也最富成效。公元700年,哈里发颁布法令,规定阿拉伯语为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官方语言,令帝国一切官方机构和行文全部改用阿拉伯语,取代原来使用的希腊语、巴列维语(古波斯语)和科普特语。公元706年,埃及总督阿卜杜勒·本·麦尔旺颁布法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埃及官方语言,取代希腊语和科普特语。

(一)词汇的借入与输出

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是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阿拉伯语词汇的借入与输出记录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轨迹。语言的借用、吸收和输出是一种普遍现象,自古有之,各族语言皆有之。

公元八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亚和北非的广大地区,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先后在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帝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生活中,感到阿拉伯语已经不够用。于是,从波斯语和其他外国语中吸收大量词汇,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其中波斯语最能适应阿拉伯人的需要,为阿拉伯人吸收外来语的主要源泉。通过阿拉伯文化史上著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人从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印度语、希伯来语等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词语。

1. 词汇的借入

波斯语和希腊语是当时向阿拉伯语提供词语最多的两大语言,是阿拉伯语中外来词语的主要来源。

波斯语词汇从古代就进入了阿拉伯语。其途径之一就是两族民众的商业联系或其他方面的交往。阿拉伯语汇中如水壶、盘子、丝织、绸缎、珊瑚、宝石、水晶、糕点、糖果、胡椒、肉桂、水仙、蔷薇、百合、花园、水库、天枰、水手、外衣、长裤……等词,都来自波斯语。总之,随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传播,进入波斯语的阿拉伯语的词汇越来越多。

来自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也不少。阿拉伯文化在与希腊文化的接触中,吸收了希腊语中大量的科学术语与实用名词。有若干阿拉伯字,原是阿拉伯人由希腊文中采用的,如:星盘、纯金、磁体、药豆、李子、黄玉、秤、镜子、硬纸片、尘埃、“坎塔尔”(量名,重一百磅)、大主教、解毒药、关节炎……等。

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奠基阶段,各国古籍,大量被翻译为阿拉伯语。于是,在城市中出现了学习阿拉伯语的浪潮,影响广泛,历时经久,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发展与传布。

2. 词汇的输出

世界上有近百种语言程度不同地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其中受影响很大的语言,甚至采用了阿拉伯文的字母,亚洲的如波斯语、土耳其语(至1928年)、阿富汗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阿塞拜疆语、哈萨克语、信德语、克什米尔语、泰米尔语、乌尔都语、爪威文(马来半岛、爪哇岛用语)等;非洲的如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冈比亚语及一些地区性语言。这类语言中,有些已先后放弃了阿拉伯文的书写形式。如马来语、印尼语、西瓦希里语、豪萨语等。但这些语言从阿拉伯语借入的大量词语却保留下来。

在西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阿拉伯人在八九世纪曾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的古典著作,13世纪后,这些译本传入西欧,被译为拉丁文和其他西方文字,对西方科学、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不少科学方面的术语,沿用阿拉伯名称,其他如医学、化学、数学术语,也有不少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在天文学中,有100 多个星宿、星座、星盘的名称,沿用阿拉伯名称。如方位(Aziomth)、牛郎(Altair)、织女(Vega)等。

英籍东方学者瓦里特·泰勒的《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一书认为,英语中源于阿拉伯语的词汇有1000个,并由此派生了几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260个。如番红花(saffrorn)、檀香(sandal)、羚羊(gazelle)、酒精(alcohol)、克拉(carat)、杂志(magazine)等。

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赛迪俄在所著《阿拉伯史》一书中说:“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混合交流,使得阿拉伯文化越过西班牙,深入到基督教人的世界,影响所及,甚至很多西班牙人,特别是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的西班牙人,加入了阿拉伯籍,学习语阿拉伯语,和阿拉伯人一起,对伊斯兰—阿拉伯文化作出贡献。”

在非洲伊斯兰国家中的影响也很大,如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尼日尔、尼日利亚,以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的语言中,曾掺入大量的阿拉伯语,有的曾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本国文字。如坦桑尼亚的语言称为斯瓦西里语,斯瓦希里一词就是阿拉伯语,意为“海岸”。

三、学术的语言

中世纪时期,在好几百年期间,阿拉伯语曾是整个文明世界学术文化界和进步思想界所使用的语言。在公元9世纪以前,阿拉伯语仅仅是文學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从9世纪开始,阿拉伯语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学术的语言,从而在巴格达城以及其他伊斯兰城市,产生了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10世纪后,阿拉伯语已可用来表达高深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概念。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词语、外来文化的影响。11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开始翻译、保存和创作的大量文献和书籍,传入欧洲,对复兴欧洲的科学起过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文化传播,阿拉伯语进入多种欧洲语言。总之,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初,阿拉伯语一直是学术的语言,当时生活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学者,不管他原来属于哪个民族,也不管他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是穆斯林,都用阿拉伯语写作、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学术思想,阿拉伯语成了表达这一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唯一工具。在9至12世纪之间,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著作,包括哲学、医学、历史、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各种著作,比用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都多。

萨珊波斯人使用的帕莱威语(即中波斯语)因读写及其困难,很快被经过改良的阿拉伯语取而代之。阿巴斯王朝前期的波斯文人学者,除少数索罗亚斯德教(祆教)祭祀外,均用阿拉伯语进行写作,并为阿拉伯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波斯语文字采用阿拉伯语字母更加方便伊朗文人。

阿拉伯语在东方伊斯兰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波斯,影响更深。8世纪后,波斯各大城市如伊斯法罕、哈马丹、尼沙蒲尔、默夫、塔巴里斯坦……

等地,阿拉伯语颇为流行。从公元9世纪至12世纪,400年内,波斯的著名学者大多用阿拉伯语从事著作。

埃及文豪塔哈·侯赛因曾经说过:“尽管波斯人喜欢他们的波斯语,并从伊历四世纪中叶起重又用它写诗,但阿拉伯语直到中世纪末一直是他们的科学和哲学语言”。这说明阿拉伯语不仅很快适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成为宗教语言的基础上又很快成为学术语言,而且超过了原来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领先于阿拉伯语的波斯语。

四、文化介绍的渠道和内容

(一)文化介绍的渠道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因为“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早在阿拔斯时代,阿拉伯语便已是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和及其先进的科学文化的语言。它吸收和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当时十分先進和优秀的文化。

由于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古代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将阿拉伯文化及相关文化的介绍要贯穿于教学大纲的制订,教材的选编,课堂教学的实施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让学习者了解这一文化知识。

1. 课程设计

在专业课程方面,要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开设语言学以外的课程,尤其是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在有关阿拉伯文化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开设阿拉伯艺术,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历史,阿拉伯风土人情,阿拉伯国家概况,阿拉伯语传播史,阿拉伯文献选读,阿拉伯语工具书,阿拉伯书法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各种文化现象。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此外,给予课堂外自主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以必要的制度保障。如举办国际文化节、阿拉伯书法比赛等活动。

2. 课堂教学

选用合适的教材,最好使用中阿对照教材,其内容囊括了丝路文化及对应的阿拉伯语词汇,如《中国阿拉伯关系史》(郭应德编张甲民 译),《阿拉伯文化选读》(王德新),《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蔡伟良 著)。增加实践技能的训练,安排练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读、译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范本,布置作业,阅读学术导向类阿拉伯教材,如《阿拉伯文献阅读》(王有勇 编著),要培养学生未来从事丝路沿线地区文化交流的所需的语言交流能力,如熟悉地名、人名、著作名称等,这些都是真实的需求。

3. 专题讲座

举办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类学术讲座,尤其是与语言和文化相关的学术讲座,帮助学生听懂学术讲座、记笔记、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阿拉伯文化的共同特点

由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将前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北非地区和东方行省以及波斯帝国的属地并入帝国版图,所以,哈里发帝国实际上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的伊朗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突厥人、柏柏尔人、摩尔人、埃及人以及其他各族人民也都参与了阿拉伯帝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共同创造了哈里发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居住在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非阿拉伯民族,尽管各自有其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但是因为阿拉伯文化居统治地位,更由于文化之间的彼此渗透,所以,无论阿拉伯民族还是非阿拉伯民族,其文化都有阿拉伯文化的共同特点,构成阿拉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 文化的多样性

阿拉伯文化在创始时,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形成自己的体系。

当阿拉伯人冲出阿拉伯半岛征服了广大地区后,他们发现自己陷于多种文化的包围中,如伊拉克、波斯等地的萨珊文化、沙姆和埃及等地的希腊罗马文化、埃及的科普特文化、伊拉克南部的犹太文化、伊拉克地区的奈伯特文化等。正如英国东方学者伯纳·路易所指出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是指这个帝国内部由不同种族和宗教的人们所创造而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带有阿拉伯色彩传统影响的多样性文化。因此,阿拉伯文化与丝路沿线文化的关系是多元的,既表现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同性方面。

2. 文化的共同性

吸收外族文化是组成阿拉伯文化的源流之一。阿拉伯文化的构成中有外族文化这一要素。阿拉伯人大量翻译、引介、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文学方面尤为突出,从而大大促进了阿拉伯文学的发展。由于这种文化与毗邻地区的文化具有同源性,如共同的故事和格言,还有文学作品,如《朱哈的故事》、《卡里莱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以及阿拉伯数字等,因此这种文学在这一地区广泛传播,甚至具有世界性。

(1)阿拉伯谚语和格言

阿拉伯是产生谚语、格言最早,且数量极为丰富的国度之一。阿拉伯谚语、格言对阿拉伯语的发展、拓宽、完善所起的作用不小。希腊文学,对于阿拉伯文学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格言。叙利亚人研究希腊格言在阿拉伯人之先。他们曾把很多希腊格言翻译为叙利亚文,阿拉伯人见适合自己的口味,遂由叙利亚文中,把一部分关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格言,译为阿拉伯文。阿拉伯人翻译希腊的格言,经过长久的年代,竟成专书,如伊本·杏德之书便是。阿拉伯文学典籍中,充满了这一类东西。

总之,伴随着语言、文学的发展,大量具有丰富内涵的格言、谚语应运而生,这些谚语和格言在穆斯林社会广泛传播。

(2)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作品

《卡里莱和笛木乃》是第一部译成阿拉伯文的重要文学作品。该书问世后,对阿拉伯社会和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部作品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也值得重视。从11世纪起,该书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由于早先的文本已经失传,阿拉伯文本便成了转译世界多种文字的母本。1080年《卡里莱和笛木乃》被译成希腊文。13世纪,卡斯提尔国王阿尔封索下令把该书译成西班牙文。后又译成意大利文、拉丁文、德文、法文和英文。11世纪初和15世纪初,该书曾两次被译成波斯文。“除欧洲语言外,还有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埃塞俄比亚语、马来语的40多种语言的译本,甚至连冰岛也有译本。”该书的德文译者佛尔夫说:“除了《圣经》以外,这部书要算译成全世界各种语言最多的了。”该书既然被译成这么多民族文字,这些民族的文学会受到它的影响也是肯定的。

在《马杰侬和莱拉》中,纯情恋人马杰侬和莱拉的故事一直在阿拉伯民间流传。它更具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称。17世纪末,马杰侬和莱拉的故事和其他优美的东方诗歌和故事传到欧洲,对欧洲诗人、作家和欧洲文学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贡献给世界文苑的一株闪烁着异彩的奇葩。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民间故事集。他汇集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多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它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和汇合的产物,也是阿拉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

机智人物朱哈和他的故事,是阿拉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朱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有学问而又机智诙谐的人物。后来人们把许多笑话、诙谐、机智故事都归于他。他的笑话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到埃及、波斯和地中海一带。后来,朱哈的故事传到土耳其,在伊朗也有朱哈的故事,而且在统一的伊斯兰背景下,这些故事又传回了阿拉伯。以后近东、中亚、我国新疆一带,也吸收了这些故事,产生了各自的机智、诙谐人物,如新疆的阿凡提。不少阿拉伯典籍都记载过朱哈的传说和故事。

(3)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在数学领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对数码符号的传播。原来阿拉伯人用28个字母“……S” 作為计数符号,在数学运算上十分不便。公元771年,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② 传入巴格达,机敏的穆斯林数学家从中发现了印度数字和十进位法的优点,立即加以学习并在帝国内推广。阿拉伯西方使用的那组数字后经安达鲁西亚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称之为“阿拉伯数码”。到13世纪末,在运算中它取代了罗马数字,继而传遍整个世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3. 对毗邻文化的影响

自十世纪始,印度文明开始受到阿拉伯文明“东渐”浪潮的强大冲击。处在阿拉伯文明圈的阿拉伯人、伊朗人、阿富汗人,不断侵入印度。阿富汗的廓尔王朝③在12世纪末征服了北印度,其统治者自立为“苏丹”,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年)。在此后的300多年中,“德里苏丹”统治集团以伊斯兰—封建文明为模式,对印度进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

16世纪,在来自于中亚的穆斯林封建主所建立的莫卧尔王朝④的统治下,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的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异,尤以建筑雕刻艺术最为显著。

(三)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文化的活的内涵。阿拉伯学者伊本·阿拉比(1165~1240年)曾说过:“所有的名词都有阿拉伯人所特指的原由,只是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而已”。

1. 正确理解阿拉伯语的语义

阿拉伯语有众多的部落方言,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者、语言学家或词典学家把方言中的一些同形不同义和同义不同形的词完全接受过来,后来融入标准阿拉伯语,于是就产生了多义词和同义词。如????? 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有阳光、有灯光、光线充足”。对这个词的词源,语言学家们众说纷纭。它似乎存在于古埃及语、古希伯莱语、波斯语、阿拉伯美语、阿卡德语等多种语言中。

2. 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学习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有助于语言听力和翻译的提高。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等值”,描述翻译学将翻译视为一种历史和文化行为,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研究翻译、考查翻译与译入语文的互动关系。因此,文化的了解,特别是文化术语的掌握,对于语言输出包括口语表达可以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文化介绍的意义

1.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外语文本信息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有重大作用,可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培养学生对阿拉伯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通过语言、文化学习,可以促进对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理解,加强沟通,以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和交流。

2. 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人类文明的一种融合方式是在平等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手段来实现。人类文明在历史上主要靠这种类型进行融合。例如通过中国的丝绸之路,中国文明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产生了文明的融合。从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物品传到了欧洲。中国也从上述地区和国家引进了葡萄、核桃、西瓜和各种中国没有的产品。中国文化也受到了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影响。例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外来词汇。总之,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中阿民间往来历史悠久。古代,双方的商人、航海家、地理学家、宗教人士等络绎不绝地来往于中阿两大帝国间,带来和带去对方的政治、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文化信息。这种交往包括“学旅、教旅、商旅”。在阿拉伯历史上的苏来曼⑤、伊本·白图泰等都是中阿民间交往史上的先驱人物。

3. 深化文化了解,建立防范意识

中东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了解这一地区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奠定一定的基础。中国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深化对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习俗、宗教和语言的了解,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近两年来,大批中国中小民营企业蜂拥而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找商机,一些新问题随着出现;部分新涉足这一地区市场的企业只关注到共建“一带一路”和达成商业协议能够带来的商机,并未认真研究过市场风险;对这一地区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认识粗浅,甚至不知道当地的违禁品;不了解投资国的商业文化环境或缺乏国际贸易的基本常识;实际上,要想经营好这里的市场,需树立长久观念,深入了解其国情、民情和商情,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中国企业防范风险和遵纪守法意识。

结语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从而促进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和谐共存与交流。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學。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语言,必须同时向学生教授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在对语言和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时,要将语言置于得以产生、存在与表现的具体文化背景之中,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载负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

近几年,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投资,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石化产品、过境贸易和货仓领域的投资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就需要了解历史文化。早在汉、唐时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同中亚地区的频繁贸易,成为中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桥梁。而商业投资风险要素中就有文化风险这一要素。鉴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阿拉伯文化和丝路沿线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和极为迫切,从而加强与这一地区民族和文化的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纳忠,朱凯,史希同.传承与交融[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3: 11、13、191、205.

[2][埃及] 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M].纳忠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45.

[3][伊朗]扎比胡拉·萨法:伊朗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M].张鸿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张鸿年译,2011:46、47.

[4]纳忠.阿拉伯通史·上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8.

[5]喇敏学.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23.

[6]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M].时事出版社,2009:112、129.

[7][美] 希提.阿拉伯通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马坚译,2016:287.

[8]元文琪. 伊斯兰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15、30.

[9]郅溥浩,丁淑红.阿拉伯民间文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170-172.

[10]周烈,蒋传英.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9、42.

[11]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M].北京:2002:105-107、145.

[12]蔡维良.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73.

[13]李振中,王家瑛. 阿拉伯哲学史·导言部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VIII .

[14]王怀德, 郭宝华. 伊斯兰教史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292.

[13]陆瑾.“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合作[J].阿拉伯世界,2016(6):34.

[14]魏敏.中国与中东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阿拉伯世界,2016(6):4.

[15]周烈.从外来词看文化接触[J].阿拉伯世界,1998(1):50、68.

[16]世界上哪种语言使用最广泛?[N]参考消息.2018-1-4 (08)

作者简介:张志忠,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兰州 730030)。

作者:张志忠

第二篇:阿拉伯国家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

一、文化休克的概念与表现

美国人类学家卡勒弗·奥伯格(Kalervo Oberg)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1]

文化休克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休克的主体是人。二是精神状态焦虑,即心理、情绪发生变化,并由此引发行为上的一些变化。三是主体环境发生改变。[2]

继奥伯格之后,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研究不乏其人,如莱斯加德(Lysgaard, S.)的U型曲线模型,约翰·格兰霍恩和珍妮·格兰霍恩(John T. Gullahorn & Jeanne E. Gullahorn)的W型曲线模型,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研究。其中,对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例。

目前,上海大学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在校人数为27人,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利塔利亚、索马里等国家[3]。

通过个别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笔者总结了上海大学阿拉伯国家留学生文化休克的主要表现。

1. 焦虑

留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准备到中国留学的一段时间内,心里往往会焦虑不安,充满一系列的疑问,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例如,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上海大学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饮食是否习惯?有没有自己爱吃的清真餐厅?下飞机之后如何与人打招呼?不会叫出租车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住的宿舍是否满意?是一个人住还是两个人住?如果是两个人住,文化习惯不一样,是否能够和室友和睦相处?自己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自己生病了,如何去看病?如果上课听不懂,向老师提问,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否愿意帮助自己?

2. 思乡

留学生在到达上海大学之后,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张新的电话卡,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或者上网聊天,这是思乡的表现之一。依照美国学者拉莱文和马拉·阿德尔曼的研究,他们把文化适应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融合阶段[4]。在学生达到融合阶段之前,这种思乡的心理会一直存在,尤其是当留学生处于孤独阶段,思乡的心理尤为浓厚。受访的阿拉伯学生告诉笔者,思乡的状况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甚至几年。当问及多长时间回一趟家乡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一年回去一次。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回家一趟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和朋友。

3.误解

误解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文化差异。阿拉伯国家主要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尤其表现在确定性、时间观念、个人与集体关系等方面。在学生进入融合阶段之前,通常误解的程度比较深。对此,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徐金金基于霍夫施泰德模型做出了相关剖析[5]:

第一,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通常不害怕其他文化, 也不愿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比较强调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个人主义。阿拉伯国家表现出的是偏集体主义, 这与他们的部落主义、家庭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时间取向。阿拉伯国家的人民看重耐心,处理事情通常以感性和感情作为基础,而不太注重逻辑。

基于徐金金的分析,阿拉伯学生来到中国之后容易与人产生误解。比如,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是这样?在我们国家不是这样的”。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阿拉伯学生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很多事先安排好的事情经常发生变化,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时非常生气,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迟到”等问题。

二、文化休克的消除

针对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上海大学在入学教育、学习指导、学生活动、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在上海大学的生活,尽量使他们度过一段愉快的留学时光。

1. 入学教育

学生注册之后,上海大学通常会召开一个针对新同学的开学典礼,介绍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与注意事项,学校还会邀请上海公安局、上海出入境管理局、社区派出所的相关同志介绍法律法规、签证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上海大学留学生联合会的全体成员也会出席开学典礼,他们通常会分别用中文与本国语介绍自己,并对新来的同学表示欢迎。每当新来的留学生听到自己国家的语言时,都会欢呼雀跃,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也不例外。当阿拉伯语“阿斯兰姆阿莱伊库姆”出现时,台下的阿拉伯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异常高兴。

2.学习指导

上海大学的阿拉伯留学生基本上是公费生,中文功底通常较弱。所以,他们来到上海大学以后,都是先进入汉语进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这些学生人数比较少,汉语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在进行汉语分班时,学校一般会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班级,再加入一些欧美国家的学生。一方面,让他们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会基本的汉语之前,用第二语言英语与班上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在选择导师时,学校也会尽量安排英语水平高、有耐心的教师进行指导。关于这一点,在笔者与学生的谈话中得到了印证,受访学生告诉笔者,“我们与老师的关系特别好,老师特别热情,愿意帮助我们,这一点在我们的国家很少见”。

3.学生活动

上海大学担任留学生综合事务办公室的负责人曾在阿拉伯国家的大使馆工作多年,阿拉伯国家的学生经常来办公室找这位老师,用阿拉伯语与他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他们一改原有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对阿拉伯学生来说十分不易。另外,学校提供的多种学生活动机会也为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展示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舞台。比如,在每年5月的上海大学留学生国际文化风情展上,阿拉伯国家的学生穿上自己国家的服装,跳着自己国家的舞蹈,舞动着自己国家的小方巾,拉近了他们与其他国家学生、中国学生的距离;每年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有机会饱览中国的名山大川、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每年的上海大学体育节暨广播操比赛也让他们在比赛中彰显风采,在异国他乡品尝胜利的滋味;各种各样的社区文艺演出与慈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上海大学留学生联合会的成立更让他们找到了贴心的朋友,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4.后勤保障

上海大学建有多个清真餐厅,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能够在那里吃到自己喜欢的饭菜,避免因饮食习惯的差异在其他餐厅经常会遇到的尴尬局面。在住宿方面,学校尽量把阿拉伯学生安排在一起,如果他们提出要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住在一起,学校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学生外出时,学校会提醒他们带上留学生紧急联系卡,卡片上有24小时紧急联系电话、医院信息、语言帮助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能够放心出行。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上海大学在消除阿拉伯国家留学生的文化休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从笔者与留学生的访谈中,笔者能够感受到这些学生目前心理状况良好,基本适应了在上海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一位索马里留学生还告诉笔者,他很喜欢中国,毕业之后愿意留在中国工作。这对于留学生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将更加激励学校把留学生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Oberg, K.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7(4).

[2]安然.“文化休克”译释探源[J].学术研究, 2010(3).

[3]http://211.68.95.15/lxs/frameset.jsp[EB/OL],2011-9-10.

[4]张秋红,李纯丽.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3).

[5]徐金金. 从跨文化管理角度探秘阿拉伯文化——基于 Hofstede国家文化模型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09(2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编辑:覃云云

作者: 曾龙

第三篇:动荡阿拉伯,比想象中的好

2010年年底爆发的阿拉伯革命再次使阿拉伯世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再一次让全世界的政界和学术界不能准确预测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走向。的确,革命后的阿拉伯世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2012年,阿拉伯国家固有的各种矛盾冲突不断显现,变革国家转型步履维艰,地区乱局持续向纵深发展,短期内仍不能预见解决问题或者使地区国家获得和平与发展的希望。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局势动荡对该地区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除海湾国家、伊拉克等产油国受益于较高油价、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外,地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仍然困难重重。2012年该地区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区域发展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产油国与非产油国经济表现差异扩大。2012年阿拉伯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4%,其中产油国达6.6%,伊拉克甚至达到10.2%,而非产油国则因油价攀升、政局动荡等影响,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增长率可能仅为1.2%。

经济脆弱性依然突出。一是财政赤字升高,外汇储备减少,货币加速贬值。埃及、突尼斯等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幅上升。埃镑汇率跌至六年来最低,至今年3月底已经跌至1美元兑换6.9埃镑,埃及的外汇储备也从革命前的约360亿美元减至今年3月底的134亿美元。二是高通胀、高失业率进一步加剧。2012年该地区国家平均通胀率超过10%,政府被迫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局势动荡使阿拉伯国家平均失业率上升至26%,另有近40%的青年收入微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产业结构单一问题依然严重。地区国家经济转型艰难,过度依赖石油、旅游的单一经济模式未有改变。近年来,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为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投入巨资扶持非石油产业,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及良好的商业环境,总体进展有限,多元化道路依然漫长曲折,长期来看,将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制约。

相继推出的应对措施

局势动荡使阿拉伯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紧迫感增强,政府相继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

加快推动经济私有化。目前,地区国家金融、电信、旅游等行业私有化步伐加快,海湾多国已推出修改投资法、鼓励公私部门合作等措施。突尼斯也将部分矿业和旅游产业直接上市出售。

加大对能源领域投入。未来五年,地区国家将在油气、石化等传统能源领域投入7400亿美元。同时,地区国家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沙特宣布将在未来20年建设总价超过1000亿美元的太阳能电厂,阿联酋、埃及、摩洛哥、约旦等国也推出了新能源发展规划。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住宅等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各国投资重点。沙特将投入超过1500亿美元用于道路、住房等项目建设,埃及计划投资130亿美元新建多座电站,并将启动开罗地铁延长线项目。阿联酋计划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铁路、机场等建设项目,卡塔尔也已宣布了8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在全球经济低迷及地区局势持续动荡背景下,未来该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步发展取决于多重因素:一是地区局势能否趋稳。若局势持续动荡或前景不明,将导致外国投资者驻足不前,影响地区经济恢复。二是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如何发展。西亚北非国家与欧洲经济关联紧密,若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其能源需求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外投资下滑,将直接对该地区经济造成影响。三是国际油价能否保持高位。对海湾国家、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而言,国际油价直接决定其财政盈余状况,进而影响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

阿拉伯国家革命后的经济整体表现应该说好于预期,2012年的表现更让我们看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尤其是在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的资源国家。在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阿拉伯整体经济不可能取得快速增长,但局部的快速增长是可能的,尤其像卡塔尔这样的资源国家和伊拉克、利比亚这样的资源富集型转型国家。埃及、突尼斯、也门、叙利亚、苏丹等国的经济无疑将遭遇困境,从而严重拖累阿拉伯整体经济发展。

中阿贸易增势平稳,但出现分化

2012年,在阿拉伯革命继续发酵和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继续深入发展,反映了双方发展经贸合作的强烈政治愿望和巨大拓展空间。但从领域看,双边贸易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双向投资得以恢复增长,而承包工程合作则持续下降。从国别看,中国与海湾石油国家和其他政局相对稳定国家的经贸合作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而与少数国家的经贸合作尤其是双边贸易出现了负增长。

2012年,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的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势,进出口总额达2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5%,高出同期我国外贸增幅七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出口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进口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5%。

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沙特、阿联酋、阿曼、伊拉克、科威特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前五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其中与沙特贸易额达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4%,沙特已连续11年成为我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大宗商品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原油是中国自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2012年自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近1.3亿吨,同比增长3.6%,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6.4%。沙特、阿曼、伊拉克和科威特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前四大原油进口国,其中自沙特进口原油5392万吨,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来源国。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恢复自利比亚的原油进口,进口量达731万吨,已恢复到利战前水平。机电产品仍是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主要商品,2012年出口4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45%。此外,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阿拉伯国家出口1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他传统商品出口增势也很强劲。

与少数国家的双边贸易出现负增长。受地区局势影响,中国与叙利亚的双边贸易出现较大下降,2012年贸易额为12.01亿美元,同比下降50.9%。此外,中国和巴勒斯坦的双边贸易出现15.9%的负增长,自埃及、突尼斯、黎巴嫩等国的进口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受南北苏丹石油纷争影响,2012年2月以来自这两国的原油进口中断,至今尚未恢复,导致中国与苏丹的双边贸易出现大幅下降,当年贸易额为37.35亿美元,同比下降67.6%。

中国在阿承包工程业务持续下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伊拉克、埃及、科威特等国市场起,阿拉伯国家就是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基地。其中,沙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等国是中国在该地区主要的承包工程市场。阿拉伯革命发生后,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大变革,中国企业暂时退出利比亚市场,在沙特、阿联酋等国的工程承包业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11年我国在阿拉伯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2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完成营业额205.8亿美元,同比下降8.5%;2012年新签合同额199.4亿美元,同比下降13%,完成营业额193.5亿美元,同比下降6%。

传统市场拓展难度加大,但夯实市场仍有希望。虽然阿尔及利亚政府成功应对了阿拉伯革命带来的影响,但也采取了一系列略显保护主义色彩的经济措施,不断收紧对外承包工程政策,加大向本国企业的倾斜力度,导致中国企业业务萎缩。2011年,中国在阿尔及利亚新签合同额64.6亿美元,同比上涨37.1%,完成营业额下降18.1%;2012年新签合同额50.4亿美元,同比下降22%,完成营业额上升10个百分点。如果地区局势恶化的外溢性不再增强,阿尔及利亚政局继续维持稳定,它仍将是中国在该地区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南苏丹独立致使苏丹失去了75%的石油储量和2/3的财政收入,苏财政状况持续恶化。2011年,中国在苏丹新签合同额19.8亿美元,同比下降45.6%,完成营业额2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012年新签合同额17.5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完成营业额24亿美元,同比下降12.1%,首次出现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双降的局面。

转型国家市场尚未恢复,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受国内政治进程及安全形势等因素影响,埃及、叙利亚、突尼斯、也门、利比亚等发生革命的阿拉伯国家政治决策能力减弱,经济出现困难,国内投资减少,少有的新上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缓慢。2012年,中国在上述国家的工程承包市场继续萎缩,除突尼斯略有增长外,在利比亚、叙利亚、埃及、也门新签承包工程额分别为5257万美元、1.24亿美元、7.6亿美元和6224万美元,降幅分别达93.2%、58.6%、40.2%和79.2%。但这些国家未来经济恢复和战后重建任务巨大,可以预见将成为中国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市场。

海湾地区成为主要市场,但不确定因素增加。海湾地区凭借石油资源优势,加速经济建设步伐,给中国企业拓展业务创造了机遇,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阿拉伯革命发生后,政局相对稳定的海湾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投资和改造原有基础设施,以改善民生稳定政局,发包量明显增大,但是沙特、卡塔尔等国对中国政策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拓展市场,中国在沙特新签合同额持续下降,2011年和2012年分别同比下降31.9%和11.6%。2011年,中国在海湾六国共新签工程承包合同92.9亿美元,同比下降16.5%,完成营业额86.9亿美元,同比增长6%;2012年新签合同76.2亿美元,同比下降17.94%,完成营业额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18%。海湾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发展能力在阿拉伯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维护和发展好与海湾六国在工程承包领域的合作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重要意义。

中阿双向投资强劲恢复

在阿拉伯革命发生的当年,由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政局出现困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大幅下滑,2011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约为6.3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1%。但是2012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强劲恢复,投资额达1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0%。阿尔及利亚、沙特、阿联酋、苏丹、埃及为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前五大投资目的地,占中国对阿投资总额的84%。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沙特和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石化项目、阿联酋的建材项目和埃及的经贸合作园区等。

在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出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2012年阿拉伯国家对华投资逆势上扬84.7%,实际投资额达2.3亿美元。其中,阿联酋、沙特对华投资增长迅猛,分别为1.3亿和4987万美元,同比增长81.5%和108.3%,主要集中在建材和石化等领域。

2013年,预料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将逐步走向稳定,但局势发展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中阿经贸合作面临较多挑战:一是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政权更迭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将继续,政府决策能力减弱,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叙利亚、伊朗局势复杂,成为地区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隐忧;三是西方加强对该地区的干涉和控制,土耳其、韩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与中国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该地区的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政局稳定,海湾国家、伊拉克将继续加大民生发展投入,转型国家政局整体趋稳等有利态势将给中阿经贸合作带来机遇和希望。可以预计,2013年该地区国家对中国商品需求将持续呈现强劲势头,特别是产油国得益于高油气收入,市场更趋繁荣,将对中国出口增长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中国对该地区原油需求依然旺盛,中阿双边贸易仍将保持稳定增速。

作者:曹甲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班级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人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