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张澜的教育思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4年至1911年,第二阶段1912年至1925年,第三階段1926年至1930年。

第一篇: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影响

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创立了墨家学派,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儒家并称当世“显学”。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墨子思想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借鉴作用。本文着重从墨子教育思想出发,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继而发掘出墨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好的促進社会和人民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墨子;当代思想;影响

一、墨子生平

墨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在《墨子》一书,创立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能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的墨家学派。战国后期韩非子称之为“世之显学”。

可以了解墨子基本概况:墨子,姓墨名翟,大概生于大概生于周敬王二十年与三十年间(公元前500至前490年),卒于周威烈王元年与十年之间(公元前425至前416年),春秋时宋国人(亦有学者坚持其为鲁国人或是楚国人),从事手工行业,身份地位低微。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渊源

墨子教育思想的产生,并非凭空臆造的,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的。墨子教育思想有着较为复杂的多种来源,墨子自幼聪慧,一生苦读,即使是在各诸侯国游说是也不忘记读书,墨子自称读遍百国春秋。庄子说墨子“好学而博”,故而,墨子教育思想来源具有多重性。

一种说法是墨子思想源起于孔子思想。前文介绍墨家时曾说,墨子早年求学于孔子,“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为孔子所主张的繁文缛节,使得墨子极为不满,“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从而另立学说,走上了与儒家针锋相对的道路,并创立了新的学派——墨家。韦政通先生曾在其《中国思想史》中写道:“墨子的思想,是存心与儒家立异而发展出来的,而且立异的程度,似乎是完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此话虽有些绝对,但亦可见儒墨两家之间关系之复杂。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孔子提倡“节用而爱人”,墨子提倡“节用”、“兼爱”;孔子提倡“举贤才”,墨子提倡“尚贤”等等诸如此类很多,可见,墨家思想与孔子思想并非完全对立的,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另一种说法是墨子思想源于尧舜、夏禹。《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论六家要旨》亦道:“墨者亦尚尧、舜道,其言德行。”接任尧舜地位的夏禹更是成为了墨子榜样,夏禹为治水曾“亲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胺,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故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蹁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还说如果不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墨家弟子。墨子将夏禹当成自己实践的理想对象,秉承夏禹的精神。

综上所述,墨子自由聪慧,好学而慧,重视诗、书,兼采各家思想之大成,加之墨子兼有独创精神,所以,墨子独创墨家学说。

三、墨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001年时,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曾指出,当代社会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2005年11月时,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孕育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在这方面,我国经济史、政治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都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要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存精的要求,充分运用它们来熏陶和教育大学生。”

墨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许多具有重大价值、重大教育意义的内容。墨子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标、教学态度等许多观点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关联。

1.墨子教育的目标与当代思政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变得聪明;一是使学生变得有道德。如果教育使得学生变得聪明而没有道德,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的,不成功的,也就是说为社会创造了危害。云南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等,这些教育使得学生变得聪明了,但是却是没有道德的,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危害。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义”,“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有义,天下则治、则生、则富;无义,则乱、则死、则贫。”墨子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种有义之士,也就是墨子所说的“兼士”,墨子所培养的“兼士”具有“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能力,希望这些“兼士”心怀天下苍生,以治乱救世为己任,并最终达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在墨子的这种教育之下,其弟子皆为德才兼备、义利并重、忧国忧民、艰苦奋斗之人。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理想教育的,但是又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灌输,要让受教育者体验、感悟、践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达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2.墨子教育的态度与当代思政的教学态度

教育是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生产技能等的必要手段。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共同体。墨子的教学态度是要求老师和学生“强教强学”,“强教强学”是墨子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墨子主张教师要“强说人”,积极的从事教学工作。墨子主张的“虽不叩必鸣者也”教学态度与以公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的“譬如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教学态度完全不同。墨子要求教师对于主动来学习的学生去教育,对于不主动来学习的学生也应该主动的去教育。墨子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也就是说主动去“说人”的,是行大功德、善良的,为什么不做一个主动“说人”的人呢!强教思想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庄子曾极力赞扬过墨子的这种强教精神,“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墨子十分重视强学的重要性,认为“必强为之使之学”,《墨子·公孟》篇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日:“盍学乎?”对日:“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日:“不然,夫好美者,岂日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日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当代社会,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显著,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人中国,不断冲刷着当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尤其是某些落后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侵蚀,并且此时大学生的思想、理想、观念正处在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这个时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这个时期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教师更要做到“强教强学”,做到“叩则鸣,不叩亦鸣”,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人莫知之也。”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应该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

3.墨子教育的方法与当代思政的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无不是以自身为师范,以身教来感化学生,故而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大师无不是道德高尚之人。身教胜于言传,这样不仅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且使得学生更能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墨子教育的方法一直遵循“以身载行,以行为本”的教育方法,因为他深知践行的重大作用,“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不僅是这样说的,更是在现实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墨子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心系天下的兼士,这样的兼士应当具备“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的实际行动态度,而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空谈之士。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学习墨子的“以身载行,以行为本”的身教教育方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并且普遍具有“向师性”、“模仿性”,所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受教者,成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4.墨子教育的环境论与当代思政的教育环境论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论”,既不肯定儒家所提出的性善论,也不否定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可以透过环境的变化来改变的,“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矣”,“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提出的“人性素丝论”对后代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承认人是可以教育的,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肯定环境对于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墨子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内容,以及墨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比联系研究。透过研究发现,墨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较多的实际联系,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以重要启示,这也为下一章我们讨论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影响提供了基本内容和研究方向。

四、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影响

墨子在教育中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在墨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只是以理论课的形式传授内容,真正实践环节较少,即使有实践环节的规定,多数学校也只是糊弄了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因此,借鉴墨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应该要通过大学生的行为体现出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定要经过“内化”、“外化”两个层次,“内化”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和爱国意识;“外化”主要是把受当代大学生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合理的道德行为,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

首先,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并重。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设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最好是带动学生组织模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模拟的场景中。其次,教师要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们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不仅是培养青年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载体,并且这一过程也能拓宽大学生的认知视野。这些活动常见的有读书集报、植绿护绿、义务家教、科技创新等志愿服务。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不仅与其自身息息相关,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成败。墨子在教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思想,是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重要资源。墨子教育思想不仅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启示,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作者:李函冰

第二篇: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今教育思想对比

摘 要: 张澜的教育思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4年至1911年,第二阶段1912年至1925年,第三階段1926年至1930年。本文从注重实践与经世致用、伦理道德与自由民主思想两方面对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代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从尊重人才与唯才是用、“去官僚化”与“去行政化”尝试两方面,对张澜教育思想与近代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从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两方面对张澜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今教育思想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出结论与对当今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 张澜教育思想 自由民主 “去行政化” 以人为本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民盟创始人与领导者,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外,张澜作为一位杰出教育家,其教育思想颇受关注。

张澜年幼之时跟随其父张文倬学习,在其父的悉心教导之下凭借自身的刻苦勤奋,24岁考取了秀才。在1902年,张澜赴尊经书院深入学习经史子集与经世致用之学,其后在1903年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并在此期间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张澜回国后在北京目睹了“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广大青年的英勇斗争和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都给张澜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启示。这些经历对张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张澜教育思想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张澜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受到近代民主科学思想及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张澜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有深远的启迪示范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有着中外学习背景,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近代民主文化影响的张澜,其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简略对比研究。

一、张澜教育思想概述

经过研究我们将张澜的教育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04年至1911年,这是张澜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张澜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响应“废科举,办学堂”的号召,创立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和端明女塾。这一阶段以改良教育为标志。

第二阶段即1912年至1925年,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主要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张澜坚持以民主与科学为方向,吸收国外民主思想,对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阶段即1926年至1930年,这一阶段是张澜教育思想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期间张澜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主张广延名师,唯才是用,反对党化教育,坚持民主办校,教授治校,将国立成都大学打造成“民主与科学的堡垒”。

二、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一)注重实践与经世致用

张澜在《怎样研究经济学》一文中说:“大凡研究一种学问,一方面是为求真理——认识围绕我们的一切现象;一方面是为应用,以企图丰满我们的生活。但无论就哪一方面说,我们不能抛弃了当前的实际,而只在书本子里研究陈说。”①理论要联系实际,实践精神是张澜一直强调的。在张澜担任南充中学校长期间,他根据地方发展实业的需要,在校内同时开办工业(织绸)、蚕丝、师范等职业班,实行普通班与职业班并举[1],培养应用型人才,造福当地人民,是张澜注重实践这一教育思想的践行。

实践思想其实一直存在于古代教育思想中,经世致用是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辞源》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尽其所学,用于治理世事,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所学为所用,在大多数时候作为整个教育环节中的教育目的而存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主流地位,而其强调积极入世,倡导“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经世致用的重要表现。而受到这种教育思想的古代文人们,以竭尽所学,一展所长为终身的理想抱负。

张澜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精神与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经世致用有着共通之处,然而细究之下却又有所不同。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其局限性在于经世致用侧重于国事,即政治方面,强调读书人所学应以解决政治社会问题为要务。而张澜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精神则有更大的包涵性,此处的实践是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法学解决法律问题、医学应对疾病、工业发展实业……知识皆可用于实践,所学皆能实用。

(二)伦理道德与自由民主思想

自由民主思想是张澜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张澜在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采用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方式[2],这打破了“一言堂”的陋习,将权力交到多人手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除此以外,张澜坚持学校应当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地方,提倡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大学里分属不同派别的教师学生都能各抒己见,成都大学也成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

与张澜教育思想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想不同,古代教育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规范。“天地君亲师”等伦理规范深深地根植于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之中,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都是弱化个人思想情感,忽视个人的独立与自由[3],只强调表面的稳定平静,也可能将其他与众不同却精彩绝伦的思想扼杀在萌芽期。

三、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教育事业处于泥潭之中。各大教育家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张澜作为四川省省长,时间虽短,建树殊多,高度重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对照张澜与民国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时,笔者发现两者有着相互映衬的关联。

民国教育思想活跃,主要分为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重视“公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等。

(一)“尊重人才,唯才是用”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打开夔门,欢迎中外人士来川学”是张澜民主办学思想的口号。不论党派、身份,凡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张澜都欢迎到校任教。聘用的教师也不由他一人做主。“聘委会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系主任及教师互选之文理科代表”②。“不但教师要由聘委会审核决定,由聘委会审查通过,学校才能聘用。聘委会的表决方式是投票”③。张澜聘请了中共党员杨伯恺和其他思想进步的教师,聘请了国民党人熊晓岩、张铮和黄季陆,还聘请了国家主义派的有名人物李璜与陈启天。张澜的民主办学思想表现了用人公开公正,有效地改善了滥竽充数的教育腐败现象。张澜打开夔门,聘请有才之师任教,使得四川一度成为民主教育思想活跃的重地。

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校长担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又在《北京大学月刊》的“發刊词”中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4]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北大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宣扬思潮思想的新派学者,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崇尚传统的旧派学者。尽管他们政见不同,但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张澜的“打开夔门”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产生共鸣,共同推动了民国教育思想的革新,使得一度沦为政治辅助工具的教育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民主复兴气象。

(二)“去官僚化”与“去行政化”尝试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最高领导机构已经腐败至极。教育部门逐步沦为各派系军阀抢夺地盘和势力的官僚机构,教育的官僚化十分严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为了巩固政权,将“党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育界失去了办学自主权,教育已经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巩固政权的政治工具[5]。张澜在1926年至1930年就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期间,反对“党化教育”,宣示:“本校一向主张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现在所谓的党化教育,我是不赞成的,我是怀疑的。”[6]张澜的办学思想总结为“支持进步思想”。他在所撰写的《中国学生之出路》中明确指出:“知识者对于人类的责任,在谋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达。”所以张澜一直很支持进步师生的各项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组织政治社团。张澜主张思想自由和学术研究自由旨在打破封建思想的专制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统治,使得教育自由之花在国立成都大学绽放。

相较之,针对“官僚化”、“行政化”风行的教育界弊病,曾留学法国的蔡元培受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主张“教育独立”的改革。他推行大学院改革和大学区改革,建立的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以大学教育的“学术本位”代替错误的“官本位”,让大学重新回到学术自由的殿堂。

四、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张澜在教育平等的主张中重视贫富、女子教育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爱自尊自强的平台,在其中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澜提出的实业服务地方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提供了道路,让学生有良好发展的环境,为当时提供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

张澜兴办端明女塾,体现了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广纳贤师,使学生视线、思想等不再局限于川内。教学课程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实行,为学生扩大了学习面,有助于为当时提供一批良好的人才。与此同时,张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体现在其抓学风、提倡朴素勤劳作风中。

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其与张澜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手脑并用原则相同相通。

从以上所述不难发现,张澜思想教育与中国现代思想教育并无大致差异,注重与时俱进,迎合社会的思潮再提出改革方针。其中的细微差异便在于现代的中国,不能将眼光只放在学生的学习与道德培养中,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也成了现代教育的重点。在社会竞争问题突出的今天,“德、智、体、美、劳”成了新一代的学生教育发展口号,而张澜的教育思想也对现代的教育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时期教育思想的对照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论与启发:

第一,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代教育思想对比更注重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同时更加强调自由民主思想,这对于当下教育有可借鉴之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早已不适用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教育就不能只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在当下,急需一大批高水平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经过不断深入改革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张澜在南充市中学所实行的普教职教并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下教育在鼓励研究型的教育,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应用综合型人才。而在教育过程中,由“五四”传承至今的自由民主思想不应忽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持自由民主思想、实践创新的精神更适应于“全球化”的今天。

第二,张澜教育思想与近代教育思想对照,可以分析出对我们当今高校教育界的启示的一大亮点便是“去行政化”和“去官僚化”。虽然说“学而优则仕”,但是某些资深教师由于太多行政事务从而耽搁教学事业。

当然,“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废除教育的行政管理。相反,教育中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有利于教育的高效发展,需要改进的是高校行政需要具有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管理者的理念。“去行政化”、“去官僚化”是为了打破高校“官本位”的错误意识,建立以自由学术为主的“学术本位”意识。高校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摇篮,应该主张“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让多元思想开花结果。另外,贯彻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教授治校”主张已经表现出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历史证明了其缺陷,“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则更能推动当代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68.

②③米庆云.国立成都大学兴废纪略[A].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C].成都:四川出版社,1963:81-82,78-79.

参考文献:

[1]苏兰.张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5-59.

[2]刘义兵.张澜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A].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5.

[3]高谦民.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近代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24-28.

[4]张振伟.民国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2):80-82.

[5]蔡慧,魏雪,王华伟.“去官僚化”与“去行政化”——民国“教育独立”思想的当代意义[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04):51-55.

[6]张广华.回顾张澜办教育[EB/OL].http://www.zhanglan 1872.cn/zxxnewsview.aspx?producid=731,2015.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711079

041)。

通讯作者:王淼

作者:朱昱璇 谢成飘 聂 锋 李鑫嘉 王淼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摘 要] 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达成最终的目标,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

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79-82.

[2]陳淑丽,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2):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2012(6):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2015(4):267.

作者:蔡广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反思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