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2022-09-12

李清照 (1084~约1155) , 自号易安居士,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她的诗、词、文俱佳, 而以词最为突出, 享誉文坛。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 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作, 不仅在古典时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而且至今仍有不少名篇, 被人们传诵, 以为绝唱。词史上大量的作品都是描写相思苦衷, 离愁别恨, 本文就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1 语言清丽

李清照词的语言运用, 可以说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 体现出语言清丽, 别具一格的特色。

1.1 语言通俗, 言浅意深

李清照词《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抒写离情别绪的词, 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 却句句包孕, 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 表达深思挚爱之情, 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词中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思念。这首词是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就拿一个“愁”来说, 她的相当部分词作都用到“愁”字, 不同词作的“愁”有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何处用“愁”都点化得通俗易懂、恰如其分。自不说其晚年名篇《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如何传神, 也不道《醉花阴》中“愁永昼”之“愁”如何耐人寻味, 随意就《点绛唇》 (寂寞深闺) 、《武陵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篇章里提及的“愁”字无不用得寻常浅俗、蕴意深刻。“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搭配, 令人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压抑感, 可见李清照此“愁”何等细软绵密, 否则方寸之肠何以挤载得下千缕之思愁?可见这驱不散、扯不断的愁情压在深闺孤寂弱质女流之心头, 使她愁肠欲断, 再也承受不住的凄清景象, 发语自然、生动、清新。置于“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向来受人称道, 只可意会的“愁”被作者赋予形质, 能装船能过称, 从具体化、形象化上说, 此“愁”比“离愁恰似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等“愁”更通俗、形象、贴切, 更受人青睐, 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相媲美;而凝眸处何以又添“一段新愁”?此盖痴痴凝眸之必然结果。自从得知丈夫出游信息, 李清照就产生了“新愁”。这新愁既是离情思愁的升华, 又与上片的“新来瘦”, 前后照应, 合情合理。同是一个“愁”字包含了纷繁而生动的实体, 使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字产生了神奇的功效。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就不难发现, 其几乎每首词, 都能找到语言通俗, 言浅意赅的例子。

1.2 语言大众化、口语化

李清照大胆地选用民间口语入词, 这与当时社会流行浓词艳句形成强烈对比, 她创造性的将当时正统文人所鄙视的民间口语运用到词作中, 从而达到推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 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增添了真切感, 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 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 如试、却等字, 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 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知否”一语, 在日常对话中可谓平平, 并无诗趣。但词人怀着伤时惜花的心情, 向侍女急切发问, 而得到:“海棠依旧”这漠不关心的平淡回答之后, 用“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来收煞全词。“知否, 知否?”同富有独创性的“绿肥红瘦”相配合, 使人觉得叠得有韵味。不耐烦的口气宛然在耳,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词人无名的懊恼, 无限的凄惋, 成为著名的神来之笔。词不同于诗, 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 口语化, 既便于唱, 又便于听。

2 叠字的音律美

为使词篇增加音律美、修辞美, 李清照往往运用叠字咏怀状物。《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在这首词中, 集中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实际。全词悲凉低沉, 一连串叠字的运用, 把女词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展示出来了。词的开篇连用十四字组成七组叠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开端, 在宋词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使词的声调整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也在表情达意上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寻寻觅觅”是写在找寻着能寄托的东西, 寻觅的结果是“冷冷清清”, 这既是写残秋, 也是在写自己的心神无主。接下去的三组叠词更使悲苦情怀加剧。使人感到女主人公丢失的东西太多, 太珍贵了。七组叠字由舒徐的单调转入急促的音调, 形成了高下起伏的节奏, 婉转有致, 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感情的波澜。整首词中, 九十七个字里, 舌音字和齿音字多至五十七个, 显然是词人特意运用这种音调来描写沉郁凄惶的心情, 渲染冷落的气氛来反映这种心情。如“寒月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 , “淡云来往月疏疏” (《浣溪沙》) ,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行香子》) 等等, 这类叠字在易安词中占了不小的比重。有的用来状物写景, 有的用来表意抒情, 景中含情, 境中寓景, 使词章倍增光彩。最有代表性的, 当推《声声慢》。

读《声声慢》犹如弹奏一支凄婉哀绝的抒情曲, 让人不能不有共鸣。词评家们纷纷给它戴上桂冠。以风雨声“萧萧”衬泪, 更催人泪下。“萧萧”叠字使颠沛流离的词人因沦落“海角天涯”而头发和两鬓花白稀疏之老妪形貌活灵活现。而同样是一种含义的“病起”二句中的“萧萧”所形容的则是另一种情景——染病久卧初起, 对镜端详, 才瞅出自己因大病才使头发花白了许多, 也掉了不少的枯黄憔悴的容颜。类似这样运用叠词、叠句婉转恰切地表情达意的李清照的词作还有不少。如“起来慵整纤纤手” (《点绛唇·蹴罢秋千》) ,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庭院深深深几许?”“纵浮槎来, 浮槎去”“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行香子》) 等等。

3 运用修辞创造优美的意境

李清照词作常常运用比喻手法, 而且既抓准喻体和本体两物有极其相类似点, 又严格区分两物整体极其相异处。使其所运用的比喻句无不自然而恰当, 生动而传神。李清照的词, 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 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她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 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 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除了《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形象富于创新, 比喻贴切、生动自然历来被人们赞许。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 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 如:“依旧, 依旧, 人与绿杨俱瘦” (秦观《如梦令》) 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 以肥瘦代指多少, 在语言上更显凝练。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 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 意境层层叠进, 虽只六句, 却几度转承, 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 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 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 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瘦也, 比梅花, 瘦几分” (程垓《摊破江城子》) , 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 何也?又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 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 写得清新活泼, 极富有生活情趣。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 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 正是“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李清照的词创作多样, 从而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的词以其真实的情感, 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她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的词倾诉真挚情, 善用白描法, 熔炼家常语。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 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 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词品, 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 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 取得了“不徙俯视中帼, 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此外, 她也精通音律, 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 音韵流传。

摘要: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把女性的柔情美, 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 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李清照的词, 倾诉真挚情, 熔炼家常语。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 多写闺情, 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语言清丽, 别具一格,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居婉约派之首, 对后世影响较大。

关键词:艺术风格,情感,语言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 1990.

[2] 税啸尘.宋词三百首注析.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 济南社科所.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4.

[4] 张晶.心灵的歌吟:宋代词人的感情世界.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复杂井固井相关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施工管理